唐朝三首咏蝉诗歌
《咏蝉》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蝉》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诗作,又名《在狱咏蝉》。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作品原文:咏蝉(并序)骆宾王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⑴;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⑵,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⑶,将虫响悲于前听⑷?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⑸。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⑹,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⑺,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⑻,南冠客思深⑼。
不堪玄鬓影⑽,来对白头吟⑾。
露重飞难进⑿,风多响易沉⒀。
无人信高洁⒁,谁为表予心⒂。
作品注释:⑴“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
”借此自叹其不得志。
这里即用其事。
⑵“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
召伯,即召公。
周代燕国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⑶曩时:前时。
⑷将:抑或。
⑸徽纆(mò):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⑹蟪(huì)蛄(gū):一种比较小型的蝉。
⑺缀诗:成诗。
⑻西陆:指秋天。
《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咏蝉》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蝉》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咏蝉》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诗作,又名《在狱咏蝉》。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作品原文咏蝉(并序)骆宾王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⑴;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⑵,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⑶,将虫响悲于前听⑷?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⑸。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⑹,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⑺,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⑻,南冠客思深⑼。
不堪玄鬓影⑽,来对白头吟⑾。
露重飞难进⑿,风多响易沉⒀。
无人信高洁⒁,谁为表予心⒂。
作品注释⑴“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
”借此自叹其不得志。
这里即用其事。
⑵“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
召伯,即召公。
周代燕国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⑶曩时:前时。
⑷将:抑或。
⑸徽纆(mò):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⑹蟪(huì)蛄(gū):一种比较小型的蝉。
⑺缀诗:成诗。
⑻西陆:指秋天。
《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咏蝉绝诗三首
咏蝉三绝诗一、虞世南《蝉》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虞世南是唐太宗李世明时期的重臣,这首诗,也是他借咏蝉来自喻。
每一句写出来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又句句都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作者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读来是在写蝉,而又不完全是在写蝉。
首句“垂緌饮清露”,写出了蝉的清高。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个与“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有相似之处。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蝉声的“流响”,自梧桐而出,这也是在写蝉的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凭借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这是诗人的自信,也是诗人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二、骆宾王《在狱咏蝉》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译文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囚徒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
我虽不到四十岁已是满头白发,哪还经得起那如妇人黑发般的蝉儿哀鸣的侵袭。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虽然蝉儿居高食洁,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
写蝉的古诗有哪些4句
写蝉的古诗有哪些4句以下是五首写蝉的古诗赏析:1. 《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作者通过对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高洁品格的追求。
蝉饮清露,居高声远,不需要借助秋风也能声名远扬。
作者以此自喻,表达了自己不需要依附权贵也能获得成功的信念。
2. 《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诗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通过描写蝉在露重风多的环境中难以飞翔和鸣叫,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无法自由表达的痛苦。
同时,诗人也以蝉自喻,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性无人理解的无奈和苦闷。
3. 《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以蝉为喻,表达了作者对于高洁品性的追求和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
蝉因为高洁而难以饱腹,只能徒劳地鸣叫。
作者以此自喻,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上的困境和对于故园的思念。
最后一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则表现了作者对于蝉的共鸣和对于自己坚持高洁品性的决心。
4. 《蝉》——宋·柳永露华凄冷蓼花愁。
浓淡烟鬟半上梳。
倚阑干处正凭眸。
蛩声惊觉暗思量。
这首词以蝉为背景,通过描写女子在秋天的愁苦和思念,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和离别的感慨。
词中的蝉声和蛩声都增添了秋天的萧瑟气氛,表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短暂和离别的无奈。
5. 《齐天乐·蝉》——宋·王沂孙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西窗过雨。
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
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这首词借蝉咏怀,表达了作者对于故国的思念和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
词中的蝉被赋予了故国的象征意义,通过描写蝉的离愁和残妆,表现了作者对于故国的怀念和对于自己流亡生涯的无奈。
古诗词中有名的《咏蝉》诗赏析
【导语】咏物诗是诗歌的⼀种类别,⾃然界中的万物,⼤⾄⼭川河岳,⼩⾄花鸟⾍鱼,都可以成为诗⼈描摹歌咏的对象。
以咏物来表达内⼼的情感与⼼境,是咏物诗的特点。
下⾯是分享的古诗词中有名的《咏蝉》诗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赏析: 这是⼀⾸⾃明⼼志的诗。
萧疏梧桐之上,蝉⼉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居⾼枝之上,可以傲视群⾍,不⽤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虞世南是唐代凌烟阁⼆⼗四功⾂之⼀,博学多才、耿直⾼洁,常与唐太宗讨论历代政治得失。
唐太宗因此称赞他有“五绝”,即德⾏、忠直、博学、⽂辞、书翰。
唐太宗还夸赞他:群⾂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就算是这样,虞世南也从不骄傲,从不以鲲鹏⾃居,⽽以⼩⼩的蝉来类⽐⾃⼰,可见其胸中格局。
冰⼼有⼀句⼩诗:墙⾓的花⼉,当你孤芳⾃赏时,天地便⼩了。
⼼地宽⼤,天地⾃然⼤,⼼胸不能放开阔,只能看见⾃⼰⾝边有限的天地,那⾃然⼩了!当我们⾃⼤时,看到的只有⾃⼰,当我们⾃谦时,会看到⼀⽚更⼴阔的天地。
虞世南就是如此。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鬓影,来对⽩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信⾼洁,谁为表予⼼。
赏析: 这是⼀⾸蒙难时的感慨诗作。
这⾸《在狱咏蝉》是唐诗中的名篇。
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
唐⾼宗仪凤年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闻⼀多先⽣说,骆宾王“天⽣⼀副侠⾻,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报仇、⾰命,帮痴⼼⼥⼦打负⼼汉”。
这可能是骆宾王下狱的真实原因。
在蒙难时,骆宾王以蝉⽐兴,以蝉⽐喻⾃⼰。
露重,蝉翅轻,⽆法⾼飞;风多风⼤,难保⾃⾝芳⾹。
没有⼈知道我像蝉⼀样⾼洁清廉的品⾏,谁会为我表⽩我清⽩的内⼼呢? ⼈⽣,总有⼀个时刻是孤独的,孤独承受着⼈⽣的苦难与悲戚。
可⼈总是要有⼀点坚持的,只要认为这件事值得坚持,那么,受点磨难,⼜有什么关系呢? 我⼼中⾃坦荡清⽩,如此,⾜矣。
咏蝉诗词大全
咏蝉诗词大全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释义:秋天里寒蝉叫个不停,被囚的人思乡愁情深。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释义: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晏殊《浣溪沙·湖上西风急暮蝉》湖上西风急暮蝉。
夜来清露湿红莲。
少留归骑促歌筵。
为别莫辞金盏酒。
入朝须近玉炉烟。
不知重会是何年。
释义:傍晚夕阳斜照,微风吹过湖面,蝉鸣不歇。
夜晚降临,颗颗清露点缀在红莲之上,煞是可爱。
毛文锡《临江仙·暮蝉声尽落斜阳》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
译文:斜阳落日送走最后一声蝉鸣,潇湘江面高悬起银色的明月,黄陵庙边的江水卷起阵阵涛声。
吴均《与朱元思书》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释义: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释义: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李商隐《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释义: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袁枚《所见》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释义: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释义: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释义: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唐代咏蝉诗
唐代咏蝉诗一、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衍生注释:“垂緌”:在这儿指的是蝉的触角,就像古人帽子上下垂的帽带一样,这里是对蝉的一种形象化的描写。
“清露”就是清澈的露水,这说明蝉喝的是很纯净的露水。
“流响”就是指蝉不断鸣叫,声音传出去很远。
“疏桐”,稀疏的梧桐树,点明了蝉所在的环境。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看似写蝉,其实是诗人在表达自己对人格品质的一种追求。
从情感上看,充满了一种自信和清高。
表现手法上,这诗超级牛的地方就是用了托物言志。
诗人先说蝉垂着触须喝清露,住在高高的梧桐树上,声音传得很远,这都是在描写蝉的特点。
但潜台词是,自己就像这蝉一样,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外在的力量(就像蝉不需要凭借秋风来传播声音一样),靠自己的本事和内在品质就能声名远扬。
比如一个人在单位里不是靠溜须拍马,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和正直的品质立足,这就是虞世南想通过蝉表达的。
四、作者介绍:虞世南是唐朝初期的一位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这哥们可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嘞。
他在隋朝的时候就为官了,后来到唐朝,更是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
他的诗风呢,很有韵味,而且充满了那种古人优雅清高的气质。
他经历的朝代更迭也让他对人生和品德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诗作里。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学校要选学生会主席,有个同学小李学习成绩好,品德又棒,经常帮助别的同学。
有个喜欢走关系的小张讽刺他说:“你也不四处活动活动。
”小李笑笑说:“虞世南有句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只要做好自己就行。
”例子二:在一个古装剧拍摄现场,有个小配角一直默默练习演技,不搞什么炒作。
有人问他怎么不上赶着巴结导演。
他慢悠悠地说:“你们知道虞世南写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吗?我就像那蝉,靠自己的真本事。
”这给那些想靠歪门邪道出名的演员好好上了一课。
例子三:在一个书法比赛颁奖仪式上,获奖者小周家里没什么背景,完全是靠自己多年来的刻苦练习才取得的好成绩。
《咏蝉》骆宾王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
《咏蝉》骆宾王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作品简介《咏蝉》是唐代文学家的诗作。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诗中的名作。
作品原文咏蝉唐并序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作品注释并序⑴“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
”借此自叹其不得志。
这里即用其事。
⑵“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
召伯,即召公。
周代燕国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⑶曩时:前时。
⑷将:抑或。
⑸徽纆(mò):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⑹蟪(huì)蛄(gū):一种比较小型的蝉。
⑺缀诗:成诗。
在狱咏蝉⑻西陆:指秋天。
《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唐诗三百首之《咏蝉 - 在狱咏蝉》
《咏蝉/ 在狱咏蝉》《咏蝉/ 在狱咏蝉》唐代·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客思深一作: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不堪一作:那堪)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译文及注释译文秋天里寒蝉叫个不停,被囚的人思乡愁情深。
哪堪忍蝉哀吟白发人,霜露重蝉难举翅高飞。
霜露重蝉难举翅高飞,大风起蝉鸣声被掩没。
无人相信蝉居食高洁,又有谁能为我表冰心。
注释西陆:指秋天。
《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深:一作“侵”。
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那堪:一作“不堪”。
白头吟:乐府曲名。
《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
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露重:秋露浓重。
飞难进:是说蝉难以高飞。
响:指蝉声。
沉:沉没,掩盖。
高洁:清高洁白。
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是高洁之物。
作者因以自喻。
予心:我的心。
鉴赏小序鉴赏这首诗前有一段序,而一些唐诗选本往往只录诗,对序则弃而不录。
其实这段序文与诗是一有机整体,诗中比兴寓意,亦即自然之物与人格化身的契合,是以序文的铺叙直言为前提的。
欲解二者契合之妙,不可不读这首诗的序。
可以说这是一篇简短而精美的骈文,是一篇很有情致的抒情小说。
诗人在这段序文中叙说了自己作诗的缘起,叙说了蝉的形态、习性及美德,抒发了自己“失路艰虞,遭时徽纆”的哀怨之情。
诗人首先从禁所的古槐写起,运用晋代殷仲文仕途失意及西周时召公明察狱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的痛苦和乞盼有司明察的心愿。
然后,写闻蝉鸣生悲感,“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以反问的语句把蝉与己、心与物联系在一起。
以拟人的笔法铺叙蝉的美德、从蝉的形态习性写起,写蝉适应季节的变化,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出现;写蝉翼甚薄,蝉目常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咏蝉最好听的十首诗
咏蝉最好听的十首诗1. 《竹枝词·咏蝉》--李清照蝉鸣空复振三更,悄然回首,却觉古巷人稠。
遮断玉箫声满耳,家家停鼓,叩门不应,唯有蝉声如故!2. 《蝉》--陆游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瑶琴琵琶,声声伴我行。
卖炭翁,火急敲牛皮,看我展鹏图。
3. 《感皇潜游景福宫赋咏蝉》--陈与义宫中岁月长,宫外日光红。
轻轻夜的扉,今又是谁东风。
月院残香好,萤池蝉噪强。
妾心深偷眼,寂寞茕茕蓬蒿。
4.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忆。
三千年事已,草庐只有蝉鸣。
5. 《蝉》--唐寅闻得蝉鸣聒耳,不知何处传来。
仰面回看天上,千条声在耳边。
6. 《蝉》--金昌绪烈日度盘炎炎时,遥散蝉声出阴气。
绿阴消没十分见,不蔽炎光满地资。
7. 《枕上闲吟》--晏几道闻蝉夜抱琴,近月独吟凉。
霜来叶已黄,叶落蝉声长。
8. 《蝉鸣》--李白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几垓心。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9. 《夏天无事》--杨万里蝉鸣何处,额边是汗。
时时惊暴,又觉空庭。
只是怅望,日与月成。
吟看一夕,独得乘风。
10. 《听蝉》--王维闻妾蝉鸣夜来何,爱竹独秀莫邪。
尽日閒居草木间,不知蝉鸣几点多。
三首写蝉的古诗
三首写蝉的古诗张三丰翻译师发现,三首古代诗歌都以蝉为主题,这些诗歌以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蝉的特点和魅力。
下面是这三首写蝉的古诗:第一首:蝉鸣声,响彻山谷间。
盛夏时节,闻之使人心生欢畅。
昼夜不息,独自高声唱,傍晚飞落,草丛中寻找庇藏。
第二首:暑气蔓延,夏日曾经展。
蝉在枝头鸣,其声动人魂。
不离不弃,持之以恒。
跳跃于草木之间,绿叶为舞伴。
第三首:炎炎夏日,蝉声响彻耳畔。
鸣声如铜,初细后浓。
古树之下,蝉为主角,欢声笑语。
蝉翅鼓动,奏出动人音符。
这三首诗以不同的方式描写了蝉的特点和表达了对蝉的赞美。
蝉的鸣声令人心旷神怡,引发人们对炎炎夏日的感慨。
蝉的鸣声持续不断,像是一首纯净的音乐,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和安慰。
蝉是夏天的代表,它们跳跃在绿树枝上,犹如绿叶的舞伴。
它们的声音时而细腻动听,时而浓烈深沉,给人带来别样的感觉。
在炎炎夏日中,蝉的鸣声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让人们感受夏季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蝉的鸣声不离不弃,持之以恒。
它们几乎是整个夏天都在鸣叫,从早到晚,不知疲倦。
蝉声在草木之间跳跃回荡,令人心旷神怡。
它们飞落于树林之间,寻找草丛的庇护,伴随着微风,展示出艺术之美和生命之力。
在夏日的暴晒下,蝉的鸣声如同古铜般悠长悦耳。
它们选取古老的大树为舞台,鸣声响彻山谷,为人们带来了夏日的喜悦和生命的活力。
蝉的翅膀鼓动,奏出了动人的乐曲,鼓舞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勇往直前。
总的来说,这三首古代诗歌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艺术形式,描绘了蝉的特点和赞美了蝉的魅力。
蝉的鸣声使人陶醉其中,感受到夏日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蝉的存在仿佛成为夏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象征着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首诗歌中没有出现小节或标题,但通过运用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蝉的世界。
这些诗歌以自由的形式展现了蝉在夏天中的美丽和魅力,让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流连忘返。
蝉的声音仿佛化成了文字,响彻于篇章之间,如古风韵味盎然的音乐。
结语:蝉的美妙鸣声使得夏日更加生动活泼,而这三首古代诗歌向我们展现了蝉的独特魅力。
史上最有名的三首《咏蝉》诗
史上最有名的三首《咏蝉》诗咏物诗是诗歌的一种类别,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以咏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心境,是咏物诗的特点。
在唐诗中,有三首著名的“咏蝉诗”,被称为“咏蝉三绝”,就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
有人说,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这三首“咏蝉”诗各有千秋,一直为后世所称道,是咏物诗的杰作。
《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o这是一首自明心志的诗。
o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虞世南是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博学多才、耿直高洁,常与唐太宗讨论历代政治得失。
唐太宗因此称赞他有“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
唐太宗还夸赞他: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就算是这样,虞世南也从不骄傲,从不以鲲鹏自居,而以小小的蝉来类比自己,可见其胸中格局。
冰心有一句小诗:墙角的花儿,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心地宽大,天地自然大,心胸不能放开阔,只能看见自己身边有限的天地,那自然小了!当我们自大时,看到的只有自己,当我们自谦时,会看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虞世南就是如此。
《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o这是一首蒙难时的感慨诗作。
o这首《在狱咏蝉》是唐诗中的名篇。
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
唐高宗仪凤年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这可能是骆宾王下狱的真实原因。
在蒙难时,骆宾王以蝉比兴,以蝉比喻自己。
历代咏蝉诗词精选三十四首衰柳数声蝉,魂销似去年
历代咏蝉诗词精选三十四首衰柳数声蝉,魂销似去年1.听鸣蝉。
此听悲无极。
群嘶玉树里。
回噪金门侧。
长风送晚声。
清露供朝食。
晚风朝露实多宜。
秋日高鸣独见知。
轻身蔽数叶。
哀鸣抱一枝。
流乱罢还续。
酸伤合更离。
暂听别人心即断。
才闻客子泪先垂。
故乡已超忽。
空庭正芜没。
一夕复一朝。
坐见凉秋月。
——隋代:卢思道《听鸣蝉篇》节选2.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唐代:骆宾王《在狱咏蝉》3.九秋行已暮,一枝聊暂安。
隐榆非谏楚,噪柳异悲潘。
分形妆薄鬓,镂影饰危冠。
自怜疏影断,寒林夕吹寒。
——唐代:骆宾王《秋蝉》4.高情临爽月,急响送秋风。
独有危冠意,还将衰鬓同。
——唐代:卢照邻《含风蝉》5.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唐代:李商隐《蝉》6.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代:虞世南《蝉》7.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
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
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
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
——唐代:张乔《蝉》8.露涤清音远,风吹数叶齐。
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唐代:薛涛《蝉》9.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唐代:雍陶《蝉》10.噪柳鸣槐晚未休,不知何事爱悲秋。
朱门大有长吟处,刚傍愁人又送愁。
——唐代:许浑《蝉》11.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
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唐代:罗隐《蝉》12.饮蝉惊雨落高槐,山蚁移将入石阶。
若使秦楼美人见,还应一为拔金钗。
——唐代:李郢《蝉》13.枕上稍醒醒,忽闻蝉一声。
此时知不死,昨日即前生。
更欲临窗听,犹难策杖行。
寻应同蜕壳,重饮露华清。
——唐代:齐己《新秋病中枕上闻蝉》14.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
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
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
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
以下是十首写蝉的诗词原文
以下是十首写蝉的诗词原文1.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3.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4. 《饯韦兵曹》(节选)-王勃
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
5. 《长安道中有作》(节选)-韦应物
帽檐晓滴淋蝉露,衫袖时飘卷雁风。
6. 《夏日听蝉》-未知作者(非著名诗人或年代久远)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7. 《闻蝉》-未知作者(同上)
断角斜阳触处愁,长亭搔首晚悠悠。
世间最是蝉堪恨,送尽行人更送秋。
8. 《病蝉》-未知作者(同上)
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
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
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
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
9. 《秋蝉》-未知作者(同上)
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
能催时节凋双鬓,愁到江山听一声。
10. 《夏日傍晚闻蝉》-未知作者(同上)林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
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曛。
最霸气的咏蝉诗
最霸气的咏蝉诗第1名唐朝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初唐四杰”论写诗水平,我认为骆宾王仅次于王勃,位居第二位。
这是一首很精彩的托物言志诗,比上一首李商隐的《蝉》水平更高,李商隐的诗尚能分清哪句写“蝉”,哪句写“己”,而此诗“蝉”与“己”完美融为一体,难以区分。
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到诬陷,以贪赃罪名下狱,他在狱中写此诗抒发蒙冤之情。
此诗以蝉比兴,借蝉寓己,通过咏诵蝉在艰难环境中的高洁品行,表达自己无辜、希望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物我合二为一,感情充沛,用典自然,语意双关,不愧为咏物诗杰作,也当得起咏蝉诗“压卷之作”的称号。
第2名唐朝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是一首很精彩的托物言志诗,前两联写“蝉”,突出其“高难饱”、“恨费声”的遭遇和处境,以蝉的彻夜悲鸣反衬树的无情。
后两联写“己”,叙说自己官职低微,漂泊不定,田园荒芜,举家清贫的现状。
此诗借咏蝉托物言志,寄托身世之感,既写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境况,同时表明心志,突出自己高洁的品格,是咏物诗佳作。
第3名唐朝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
此诗通过歌颂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暗喻自己高洁品格,无需吹嘘自能声名远扬,诗句间透露出自信之情。
全诗短小精练,言简意深,托物比兴,形象生动,含蓄委婉,韵味悠长。
第4名宋朝张方平的《蝉》红树依依古驿西,一声长是报秋期。
新晴忽见横飞过,落晚最伤孤啸时。
阴激英雄增感愤,潜催节物至萧衰。
草根蟋蟀霜前雁,共与愁人染鬓丝。
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七言律诗,通过秋蝉哀鸣孤啸,寓意人生苦短,不知不觉间已是白了头。
此诗写景抒情俱佳,借物抒发悲愤而无奈的情感,富有诗意。
第5名南宋陆游的《秋日闻蝉》断角斜阳触处愁,长亭搔首晚悠悠。
唐代“咏蝉三绝”赏析
唐代“咏蝉三绝”赏析作者:刘秀芬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2019年第11期唐诗中有所谓“咏蝉三绝”,分别为虞世南、骆宾王和李商隐的咏蝉诗作。
这三首诗作题材相同、手法相似,抒发的情感却截然不同。
《蝉》是虞世南的名作之一。
诗云:“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据说,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邀请弘文馆学士共赏海池景色。
太宗询问大家是否有新作,虞世南便诵读了该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
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诗人、书法家、政治家。
少年时代,他与兄世基一同受学于南朝梁陈间著名学者顾野王。
其文曾受到南朝陈著名文学家徐陵称道;曾向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学习书法,其书法笔势外柔内刚,圆融遒丽,后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唐初四大书家’。
初唐时曾任弘文馆学士、秘书监等,封永兴县子。
性情刚正耿介,直言敢谏,深得唐太宗信任,太宗曾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为“五绝”。
虞世南的《蝉》是一首托物寓意的五言诗。
首句写蝉的生活习性。
垂绥,古代官员系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两根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这里用“饮清露’象征蝉的品性高洁。
次句写蝉声。
蝉嘹亮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叶之间传出。
这两句实际上是以蝉的栖高饮露、声音远传,暗喻诗人自己的清华俊朗、高标逸韵。
第三、四句发表议论,是全诗点睛之笔。
蝉是因为身居高枝,站的位置高,所以声音自然传播得远,并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藉,凭借、依靠的意思。
诗中的蝉是一种尊贵清高的形象,很明显诗人是夫子自道,借蝉自喻:我之所以声名远播,是因为自己立身高洁,而不是凭借谄媚奉承或各种不正当手段获取的。
这里诗人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品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人格的肯定和欣赏,流露出一种雍容、闲雅、自信的风度和气韵。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称赞这首诗道:“命意自高。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虞世南博学多才,刚直敢谏,当太宗让群臣诵新作时,他不是以雄鹰大鹏自况,而是以一只小小的蝉来自喻,也可见其谨慎持重的性情。
古诗三首 蝉 孤雁 鹧鸪
《古诗三首》《蝉》虞世南《孤雁》杜甫《鹧鸪》郑谷咏物诗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公元558——638年),终年81岁。
越州余姚(今浙江)人。
字伯施,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他在陈、隋二代都做过官,入唐时已上年纪,唐太宗让他当了“参军”。
贞观七年封为永兴县子,又一年进封为县公,故后人也称虞永兴。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
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蝉》可能是他受唐太宗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垂緌饮清露分析:首句写蝉的形状和食性,实际上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品质。
流响出疏桐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分析:是由前两句引发的议论。
“居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住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以之比人,不光是地位高,品格也高。
主旨:此诗虽咏蝉,实则表达了是人高洁的品格。
孤雁杜甫孤烟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杜甫:字,河南巩县人,是代伟大的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被称为“”,他本人被称为“”。
子美唐现实诗史诗圣“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写作背景: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
孤烟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诗人开篇唤出“孤雁”,说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着的精神啊!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谁怜”二字写出:昔日的同伴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还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形只的失群孤雁呢?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蝉》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写蝉的唐诗
写蝉的唐诗
01
咏蝉(一作客中闻早蝉)
唐-于武陵
江头一声起,芳岁已难留。
听此高林上,遥知故国秋。
应催风落叶,似劝客回舟。
不是新蝉苦,年年自有愁。
02
始闻蝉,有怀白宾客,去岁白有闻蝉见寄诗唐-刘禹锡
蝉韵极清切,始闻何处悲。
人含不平意,景值欲秋时。
此岁方晼晚,谁家无别离。
君言催我老,已是去年诗。
03
蝉
唐-薛涛
露涤清音远,风吹数叶齐。
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04
蝉
唐-许浑
噪柳鸣槐晚未休,不知何事爱悲秋。
朱门大有长吟处,刚傍愁人又送愁。
05
蝉
唐-徐夤
寒鸣宁与众虫同,翼鬓緌冠岂道穷。
壳蜕已从今日化,声愁何似去年中。
朝催篱菊花开露,暮促庭槐叶坠风。
从此最能惊赋客,计居何处转飞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蝉 骆宾王
• • •
•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 政见不合,触怒了武则天,遭到诬陷,以 莫须有的贪赃罪名下狱。这首诗是他在狱 中听蝉鸣有感而作。全诗虽写蝉声,却处 处浸透着一种低沉、压抑的情绪。
感伤身世之作是李商隐诗的重要内容 之一。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托物寄 兴”、“为情而造文”的艺术特点。本诗 借与蝉对话的形式咏物起兴,兴之所至充 溢着作者的情思,那忧郁感伤的调子,感 叹个人的沦落,世道衰败的情绪,透露着 深厚的情味,使人读来有无尽的回味之感。
•
•
上面三首诗都出于唐代,都是咏蝉寄意 之作,由于作者的气质、地位、遭遇的不同, 寄托了各人不同的思想情感理想志趣,构成了 不同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有人评价说:“虞 世南是清明人谈论真理,骆宾王是患难之人诉 说隐痛,而李商隐则是不满现实的牢骚话。” 他们都如歌德所说:“我写诗向来不弄虚作 假。” 三位诗人同是写蝉,我们看到的却是三 位诗人各自的影子。他们在艺术上达到了虚实 结合,情理统一,情真意切,因而感人肺腑, 成为唐代咏蝉诗的三绝。
唐朝三首咏蝉诗歌
执教者:昆山中心学校代松刚
蝉
• • •
锤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的《蝉》,是唐人咏蝉诗中时 代最早的一首。这是托物寓意、精巧深刻 的小诗。自古以来就为后人所传诵。人们 常用“文如其人”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文 章。虞世南的文就像他的人一样,时人称 赞他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 五绝。诗人笔下的“蝉”,就是他自我意 识的表露。
诗言志,是心湖的涟漪,是灵魂的流 泉。《咏蝉》是骆宾王作于患难之中,故 不同于虞世南平心高论,哲理丰厚,而是 感情充沛,言词激烈,取譬明切,寄托遥 深,特别引起历代受压抑的士人的思想共 鸣。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是晚唐艺术成就很高的诗人, 这首五言律诗,借秋蝉自寓身世之感,是 他运用“托物寄兴”手法的杰作。诗中的 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