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发酵条件及工艺控制

合集下载

【发酵工艺学总论】第六章-发酵经济学

【发酵工艺学总论】第六章-发酵经济学

(1)菌株选育对发酵成本的影响
▪ 一般来说,菌种选育约占生产成本的20%-60%,筛选 具有优良性能的菌株和对菌株进行改良是降低生产成 本的有效途径。
a 优良生产菌株的筛选
①提高筛选效率很重要 分离一支有价值的菌株并不容易,通常要花费 较长的时间和代价,甚至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仍一 无所获。
(1)菌株选育对发酵成本的影响
a 碳源(续)
▪ 在确定培养基配方时,不仅要比较它们的单耗成本,
而且还要考虑通风量与搅拌功率。 (黏度、溶氧)
▪ 工业废料的利用
▪ 优点:以此作为廉价C源,主要意义在其社会效益 显著,保护了环境 。
▪ 缺点:经济效益不如传统原料高。
(2)发酵培养基成本分析
b 矿物质(无机盐)
▪ 原材料中矿物质所占比重一般较小,其中较高的
本章内容
一、概述 二、影响发酵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的成本分析
(1)菌株选育 (2)发酵培养基 (3)无菌空气与通气搅拌 (4)动力费(加热、冷却) (5)培养方式 (6)发酵产品的分离纯化 (7)发酵规模 (8)市场经济信息分析及管理技术 三、发酵过程的经济学评价
一、概述
菌株 发酵工程原理 反应过程(代谢、工艺过程及控制)
搅拌转速亦会改变,应根据工艺要求设计,使整个运转费 最低。
(4)动力费(加热、冷却)成本分析
▪ 发酵生产中,需要加热与冷却的工序大体有: ▪ 培养基的加热灭菌(或者淀粉质原料的蒸煮糊化),
然后冷却到接种温度;
▪ 发酵罐及辅助设备的加热灭菌与冷却; ▪ 发酵热的冷却,发酵恒温; ▪ 产物提炼与纯化过程的蒸发、蒸馏、结晶、干燥等。 ▪ 节约冷却水用量的办法 ▪ 采用气升式发酵罐; ▪ 选育嗜热或耐热的生产菌株; ▪ 改变原料路线,少用烃类原料。

[工学]第六章发酵食品生产工艺

[工学]第六章发酵食品生产工艺

6.1.3 发酵条件与过程控制
⑴ 培养基 在生产上是为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及代谢的需要。
成分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与发酵产品的 质量。一般分为:
斜面培养基:提供菌种繁殖扩大之用,要使菌体长得 快、健壮。浓度不宜高,碳氮含量不宜过多。
种子培养基:使菌种纯净、健壮、活力旺盛并有足 够的数量。浓度不宜太高,控制碳氮比。
特点:是酱醪稀薄,便于保温、搅拌和输送适 合于机械化生产,而且酱油滋味鲜美,酱香和酯 香醇厚,色泽较淡。但生产周期长,设备利用率 低,压榨工序繁杂,劳动强度高。
⑵ 固稀发酵 即先固态后稀醪,二者分阶段性结合起来,而且
蛋白质原料与淀粉质原料分开制曲,高低温分开制 醅及制醪发酵。一般固态发酵温度保持在40 ~ 50℃,然后再加入一定数量的盐水,进行稀醪发 酵温度保持在30~40℃。
⑹染菌与控制 发酵过程染菌是很严重的问题,主要的原
因有菌种带菌,设备渗漏,空气系统带菌等。 原因多种不尽相同。
要注意环境卫生;车间设计要合理;消毒方 法要适当;利用发酵条件控制杂菌生长。
6.2 酱油生产技术
6.2.1 概述
酱油是一种营养价值丰富、以粮食作物为原料加 工制成的发酵调味品。
每l00mL酱油中含可溶性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达7.5~10g,含糖分2g以上,此外,还含有较丰富
﹡适合的菌种 ﹡适合的代谢条件 ﹡适合的生化反应器 ﹡适合的分离方法与设备
6.1.2 发酵基本过程
⑴ 发酵食品的形成
在原有酶及微生物产生的酶的共同作用下,原料有机物产生大分子 降解,如淀粉降解、蛋白质降解、脂肪降解、纤维素降解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这个过程 也称为原料的液化阶段。
原料降解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代谢产物,决定了发酵产物的最终取向 。

发酵工程 第6章 发酵动力学

发酵工程 第6章 发酵动力学
模型的简化考虑一般采用均衡生长的非结构模型。
■将细胞作为与培养液分离的生物相处理所建立的模 型为分离化模型。在细胞浓度很高时采用。
如果把细胞和培养液视为一相,建立的模型为均一化 模型。
非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
最理想情况
确定论模型 不考虑细胞内部结构
各种细胞均一
均衡 细胞之间无差异, 生长 是均一的,细胞内
如果在考虑细胞组成变化的基础上建立的模型,称为结 构模型,一般选取RNA、DNA、糖类及蛋白含量做为过 程变量。
■菌体视为单组分的模型为非结构模型,通过物料平 衡建立超经验或半经验的关联模型。
如果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均以相同的比例增加,称为 均衡生长。
如果由于各组分的合成速率不同而使各组分增加比 例不同,称为非均衡生长。
(3)质量平衡法(质量守恒定律)
发酵系统中物 物质进入系统的速度+物质在系统生成的速度 =
质积累的速度 -物质排出系统的速度-物质在系统消耗的速度
研究发酵动力学的步骤
(1). 为了获得发酵过程变化的第一手资料,要尽 可能寻找能反映过程变化的各种理化参数。
(2). 将各种参数变化和现象与发酵代谢规律联系 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S ——基质量,mol;
t ——发酵时间,h
注:这里的“维持”是指活细胞群体没有净生长和产物没有净合成的生 命活动,所需能量有细胞物质氧化或降解产生,这种用于“维持”的物 质代谢称为维持代谢(内源代谢),代谢释放的能量叫维持能。
(2)得率系数(或产率,转化率,Y): 是指被消耗的物质和所合成产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包括生
基于关键生化反应限速步及其关键酶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一系列分子水平的方法?细胞层次代谢网络与细胞工厂基于细胞信号传导代谢网络细胞物质运输的系列关键生化反应的综合表现采用一系列细胞水平的方法包括细胞群体行为分析?反应器层次过程工程基于细胞群体生长及产物合成对外部环境综合响应采用一系列优化反应器发酵条件的方法主要针对微生物发酵的表观动力学通过研究微生物群体的生长代谢定量反映细胞群体酶促反应体系的宏观变化速率主要包括

发酵应掌握的知识

发酵应掌握的知识

第一章绪论1、发酵的概念利用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程,统称为发酵。

2、发酵工程的概念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生长与代谢活动,通过现代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工业规模生产的技术。

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发酵)为主,所以习惯上也称为微生物工程。

3、发酵工程研究的内容1、工业生产菌种的选育。

2、最佳发酵条件的选择和控制。

3、生化反应器(发酵罐)的设计。

4、产品的分离、提取及精制等过程。

4、获得一种发酵产品应具备的条件适宜的微生物;保证或控制微生物进行代谢的各种条件;进行微生物发酵的设备;精制成产品的方法和设备第二章菌种选育及种子扩培1、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筛选方法分离:①平板划线分离法②稀释分离法③简单平板分离法④涂布分离法⑤毛细管分离法⑥小滴分离法筛选:①平板筛选:用水解圈、变色圈、抑菌圈、透明圈等方法②药瓶发酵筛选2、几种鉴别圈的概念和鉴别的原理1. 变色圈:直接用显色剂或指示剂。

在菌体筛选中直接用显色剂或指示剂掺入培养基中或喷洒已生长的菌落的培养基表面,由于培养基中所筛选出的微生物产生酸或碱性物质从而使培养基的pH值降低或升高,由于显色剂在不同pH值条件下显色不同,从而形成围绕菌落周围的变了颜色的圈叫变色圈。

2.透明圈:混浊底物被分解后形成透明圈。

如可溶性淀粉、碳酸钙等。

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酶作用的底物或其他物质(都能使培养基产生浑浊)培养微生物,能够利用此底物的酶的产生菌得以生长或微生物能利用此种物质,则在其菌落周围形成一个透明的圈,叫透明圈,也叫水解圈。

3.生长圈:利用某些具有特殊营养要求的微生物为工具菌(如营养缺陷型菌株)若分离的微生物能在一般的培养条件下(缺乏上述营养要求的物质)生长而合成该物质,则能使工具菌生长,则在分离的微生物的菌落周围形成工具菌的生长圈,这种圈叫生长圈。

4.抑菌圈:有害菌与能够产生抑菌物质的微生物菌种一起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时,则在产生抑菌物质的微生物菌落周围产生一个透明的圈(即有害微生物不能生长的形成的圈)叫抑菌圈。

第六章 有机固体废物堆肥与厌氧发酵

第六章 有机固体废物堆肥与厌氧发酵
用堆肥的注意事项
堆肥内富含微生物,最好用于土壤表面。 新鲜堆肥适用于底肥。粗堆肥最好用于粘质、淤泥和 板结的土壤,细堆肥用于干燥、疏散及多沙的土壤。 城市垃圾堆肥一般含氮量低,最好和氮肥联合使用, 以免出现土壤的“氮饥饿”现象。 不宜装在密封袋中搬运和保存。
三、有机物堆肥工艺
6)贮存 堆肥一般在春秋两季使用,夏冬两季生产的 堆肥只能贮存,所以要建立可贮存6个月生产 量的库房。 贮存方式:可直接堆存在二次发酵仓中,或 装入袋中。 贮存的要求:是干燥而透气的室内环境。
四、好氧堆肥设备
立式堆肥发酵塔
筒仓式堆 肥发酵仓
卧式堆肥发酵滚筒
箱式堆肥发酵池 堆集式
利用旋转刮板重复切断, 无压实块状化; 通气阻力及动力消耗小; 占地面积小;
占地面积小; 除臭设备体积小
除臭设备体积小。
多层结构,装置很高。
物料容易压实,通气性 能差; 床的移动机构复杂; 多层结构,装置很高。
四、好氧堆肥设备
2.筒 仓 式 堆 肥 发 酵 仓
三、有机物堆肥工艺
2)按堆肥中物料运动形式 间歇式堆肥:一批一批地堆制 连续式堆肥:机械连续进料、出料,周期短( 3~7d),杀灭病原微生物,防异味,成品质 量高等特点。 3)按堆肥堆制方式
露天式堆肥: 装置式堆肥:机械化程度高,堆肥时间短,
占地面积小,环境条件好,堆肥质量可控可调
三、有机物堆肥工艺
四、好氧堆肥设备
1.立 式 堆 肥 发 酵 塔
驱动装置 进料口
池体
观察窗
进气管

(1)立式多层圆筒式 呈多层圆筒形,密闭结 构 强制通风 温度从上到下逐渐升高 一次发酵时间:3~7天

发酵工程第六章

发酵工程第六章

发酵工程
第二节 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

了解生产菌种在具有合适的培养基、pH、温
度和通气搅拌等环境条件下对基质的利用、细胞
的生长以及产物合成的代谢变化,有利于人们对
生产的控制。
发酵工程
一、发酵过程操作方式 发酵过程操作方式:
A.分批发酵 B.补料分批发酵 C.连续发酵
发酵工程
1. 分批发酵 分批发酵是指在一封闭培养系统内含
发酵工程
控制方法: (1)培养基注意适当的配比 (2)通过中间补料,控制起始浓度不要太高
发酵工程
第四节 基质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碳源种类 速效碳源:较迅速的被利用,有利于菌体的生
长,如葡萄糖 迟效碳源:被菌体缓慢利用,有利于代谢产物
的合成,如乳糖等
发酵工程
培养基中不同糖对大肠杆菌生长速度的影响 1.单独加入葡萄糖时,菌体生长几乎没有延迟期; 单独加入乳糖时,菌体生长有明显的延迟期;2. 同 时加入葡萄糖和乳糖时,菌体呈二次生长
3)培养后期,产生热量不多,温度变化不大,且逐 渐减弱。
发酵工程
2、搅拌热Q搅拌
在机械搅拌通气发酵罐中,由于机械 搅拌带动发酵液作机械运动,造成液 体之间,液体与搅拌器等设备之间的 摩擦,产生可观的热量。
发酵工程
3、蒸发热Q蒸发
通气时,引起发酵液的水分蒸发,水分 蒸发所需的热量叫蒸发热。 此外,排气也会带走部分热量叫显热Q显 热,显热很小,一般可以忽略不计。
发酵工程
4、辐射热Q辐射
发酵罐内温度与环境温度不同,发酵液中有 部分热通过罐体向外辐射。辐射热的大小取 决于罐温与环境的温差。冬天大一些,夏天 小一些,一般不超过发酵热的5%。
发酵工程
第六节 发酵过程的pH控制

第六章 氨基酸的代谢控制与发酵

第六章  氨基酸的代谢控制与发酵
④用200~500μ/L的生物素激活PC。 ⑤选育在琥珀酸平板上快速生长的突变株。 ⑥构建丙酮酸激酶缺陷的工程菌株。 ⑦构建柠檬酸合成酶活力低或缺陷的工程菌株。 ⑧选育GluHxs突变株。 ⑨用乙酶CoA激活PC。
⑩采用低糖流加法激活PC(糖浓度为4%~5%)。
3、解除代谢互锁
在乳糖发酵短杆菌中,赖氨酸的生物合成与亮氨 酸之间存在着代谢互锁。
综上所述,在天冬氨酸族氨基酸代谢途径中,末 端产物种类多,调节机制复杂,为了高效率生产 赖氨酸,可以采取顺序解除各种调节机制的诱变 育种方法,获得多重标记突变株。
但是,采用人工诱变获得多重标记组合型突变株, 是一件费时、费力、非常麻烦的工作。采用细胞 工程和基因工程新技术,将诱变所获得的优良特 性组合起来,获得高产菌株就容易得多。
①选育Ala-突变株。 ②选育抗Asp结构类似物突变株。 ③选育适宜CO2固定酶/TCA循环酶活性比突变株。
四、蛋氨酸发酵
1、蛋氨酸高产菌应具备的生化特征
⑴CO2固定反应能力强。
⑵Asp合成能力强。 ⑶AK活力强。
⑷HD活力强。
⑸PS活力微弱或丧失。 ⑹高丝氨酸激酶活力微弱或丧失。 ⑺GHD活力弱。 ⑻O-琥珀酰高丝氨酸转琥珀酰酶活力强。
⑴切断支路代谢
①选育Lys-、Lysl、Lys+突变株。
②选育Thr-、Thrl、Thr+突变株。
⑵解除反馈调节
①选育AECr和AHVr突变株。
②选育抗SAM结构类似物突变株。
③选育抗蛋氨酸结构类似物(如乙硫氨酸、硒代 蛋氨酸、1,2,4-三唑、三氟蛋氨酸)突变株。
⑶切断蛋氨酸向下反应的通路
选育SAM-突变株。
丙氨酸是比较活跃的氨基酸,在生物体内通过转 氨作用可生成其它氨基酸,生成丙氨酸的途径必 然消耗许多PEP。

微生物发酵工艺

微生物发酵工艺

第六章微生物发酵制药工艺6.1 微生物发酵与制药6.2 微生物生长与生产的关系6.3 微生物生产菌种建立6.4 发酵培养基制备6.4 发酵培养基制备• 概念(medium)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各种代谢产物所需要的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多种营养物质的混合物。

• 培养基的组成和比例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生产和工艺选择、产品质量和产量。

6.4.1 培养基的成分碳源氮源无机盐水生长因子前体与促进剂消泡剂1、碳源(carbon sources)概念: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产物中碳素的营养物质。

作用:为正常生理活动和过程提供能量来源,为细胞物质和代谢产物的合成提供碳骨架。

碳源种类糖类:葡萄糖、淀粉、糊精和糖蜜脂肪:豆油、棉籽油和猪油醇类:甘油、乙醇、甘露醇、山梨醇、肌醇蛋白类:蛋白胨、酵母膏速效碳源:糖类、有机酸迟效碳源:酪蛋白水解产生的脂肪酸2、氮源(nitrogen sources)概念: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产物中氮素的营养物质。

作用:为生长和代谢主要提供氮素来源。

种类:无机氮源、有机氮源有机氮源几乎所有微生物都能利用有机氮源黄豆饼粉、花生饼粉棉籽饼粉、玉米浆、蛋白\胨、酵母粉、尿素无机氮源氨水、铵盐和硝酸盐等。

氨盐比硝酸盐更快被利用。

工业应用:主要氮源或辅助氮源;调节pH值生理酸性物质:代谢后能产生酸性残留物质。

(NH4)2SO4利用后,产生硫酸生理碱性物质:代谢后能产生碱性残留物质。

硝酸钠利用后,产生氢氧化钠。

3、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概念:组成生理活性物质或具有生理调节作用矿物质• 作用方式: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

• 种类:盐离子磷、硫、钾、钠、镁、钙,常常添加铁、锌、铜、钼、钴、锰、氯,一般不加。

4、水菌体细胞的主要成分。

营养传递的介质。

良好导体,调节细胞生长环境温度。

培养基的主要成分之一。

5、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概念:维持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不起碳源和氮源作用。

第六章 发酵工程 PPT课件

第六章 发酵工程 PPT课件

生物下游一般过程
§6-5 生化反应器
生化反应器类型 通用式发酵罐 气升式发酵罐 其他生物反应器形式
生化反应器类型
• 酶反应器:单相式、多相式 • 发酵反应器器:液态、固态
通用式发酵罐
通气 搅拌:传质
传热
气升式发酵罐
气升式发酵罐的优点 是能耗低,液体中的 煎切作用小,结构简 单。在同样的能耗下, 其氧传递能力比机械 搅拌式通气发酵罐要 高得多。
发酵的基本过程
发酵过程形式
• 批式发酵
• 补料发酵→带放(半连续发酵)
• 连续发酵→多级连续发酵
• 发酵-分离耦合 • ……
连续发酵
连续发酵是指以一定的速度向发酵罐内添加新 鲜培养基,同时以相同速度流出培养液,从而 使发酵罐内的液量维持恒定的发酵过程。
优点 ① 可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产量; ② 发酵中各参数趋于恒值,便于自动控制; ③ 易于分期控制。可以在不同的罐中控制不同的条件。
• 初级、次级代谢产物 • 生物大分子(酶、多糖) • 菌体 • 利用微生物发酵进行转化反应
§6-2 工业微生物
常见种类 菌种选育与保藏
常见工业微生物种类
• 细菌 • 放线菌 • 酵母菌 • 霉菌
细菌的形态(单细胞)
• 球菌 • 杆菌 • 螺旋菌

细 菌 细 胞 结 构 模 式 图
放线菌

固态发酵罐
课外书籍资料
• 微生物与发酵基础教程,宋超先,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
• 发酵工艺,孙俊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贾士儒,科学出版社,2008 • 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姚汝华,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 • 生化工程,伦世仪,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 • 生化反应工程,山根恒夫,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 • 发酵工艺学原理,(英)P·F·斯坦伯里,中国医药科技

发酵工程第六章 发酵条件及过程控制

发酵工程第六章  发酵条件及过程控制

3、菌体浓度对产物的影响
♦ 在适当的比生长速率下,发酵产物的产率与菌浓成正比 关系,即
式中, P ——发酵产物的产率(产物最大生成速率或生率),g/(L· h); QPm ——产物最大比生成速率,h-1; ♦初级代谢产物的产率与菌体浓度成正比; c(X) ——菌体浓度,g/L.
P=QPmc(X)
♦次级代谢产物的生产中,控制菌体的比生长速率μ比μ临略高 一点的水平,即c(X) ≤c(X)临时,菌体浓度越大,产物的产量 才越大。 ♦c(X)过高,摄氧率增加,溶氧成为限制因素,使产量降低。
(三)磷酸盐浓度的影响及控制
☺ 磷是构成蛋白质、核酸和ATP的必要元素,是微生物 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成分,合成产物所必需的营养。 控制方式: ☺ 在基础培养基中采用适量的浓度给予控制,以保证菌 体的正常生长所需;
代谢缓慢:补加磷酸盐。举例:在四环素发酵中,间歇,微量添加磷
酸二氢钾,有利于提高四环素的产量。
(二)氮源
2、不同种类氮源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 培养基中某些氮源的添加有利于该发酵过程中产物的积累, 这些主要是培养基中的有机氮源作为菌体生长繁殖的营养 外,还有作为产物的前体。 如:缬氨酸、半胱氨酸和ɑ-氨基己二酸等是合成青霉素和头 孢霉素的主要前体。
☺ 无机氮源利用会快于有机氮源,但是常会引pH值的变化, 这必须注意随时调整。如:
(三)磷酸盐浓度的影响及控制
☺ 微生物生长良好时,所允许的磷酸盐浓度为0.32~ 300mmol/L,但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良好时所允许的磷 酸盐最高水平浓度仅为1mmol/L。 ☺ 因此,在许多抗生素,如链霉素、新霉素、四环素、 土霉素、金霉素和万古霉素等的合成中要以亚适量添 加。
举例:四环素发酵:菌体生长最适的磷浓度为65~70

发酵条件及过程控制资料

发酵条件及过程控制资料

发酵条件及过程控制资料发酵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生的酶来生产有机物的过程。

在发酵过程中,控制发酵条件和过程非常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发酵产物的质量和产量。

以下是有关发酵条件及过程控制的资料。

一、发酵条件控制1.温度控制:不同的微生物对温度的需求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适宜的温度可以提高发酵效率和发酵产物的质量。

常见的发酵温度范围为25-40摄氏度,需要根据具体的微生物进行调整。

2.pH值控制:微生物对pH值有不同的要求,有些微生物喜酸性环境,而有些则喜碱性环境。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和发酵产物的要求,调整发酵液的pH值,以保持适宜的生长和代谢环境。

3.氧气供应控制:有些微生物需要氧气来进行代谢活动,而有些则是厌氧微生物。

因此,在发酵过程中,需要根据微生物的特性来确定适宜的氧气供应方式,如空气曝气或搅拌曝气。

4.发酵液中的营养成分控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需要适当的营养物质来进行生长和繁殖。

这些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矿物盐等。

通过合理地调配和控制发酵液中的营养成分,可以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代谢效率。

二、发酵过程控制1.发酵菌种的筛选和培养:选择适合的发酵微生物菌种是保证发酵过程成功的关键。

有些菌种具有良好的发酵能力和产物选择性,而有些菌种则具有高生长速率和较高的产物产量。

通过对不同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和培养,可以为发酵过程提供优质的起始菌群。

2.发酵容器和设备的选择:发酵容器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发酵过程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常见的发酵容器包括发酵罐、发酵塔、摇瓶等。

根据微生物的特性和发酵产物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发酵容器和设备,以提供良好的发酵环境和条件。

3.发酵条件的监测和控制:发酵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物理化学参数进行监测和控制,以保持适宜的发酵条件。

常见的监测参数包括温度、pH 值、溶氧量、溶液浓度等。

通过合理地监测和控制这些参数,可以及时发现发酵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修正。

4.发酵产物的提取和纯化:发酵结束后,需要对发酵液中的产物进行提取和纯化。

第六章 发酵条件及工艺控制详解

第六章 发酵条件及工艺控制详解
量以最高罐批经验量为参考。 每小时 前期0~40h 中期40~90h 后期90h以后 加糖量 0.08%-0.15% 0.15% - 0.18% 0.15% -0.18%
补糖量的控制: 动力学方法
依据μ、 qP 、 qC等动力学参数 之间的关系,计算加糖量
以次级代谢产物为例:
控制原则:
μ、
qP
、 qC之间的关系:
以维持临界生长限制基质 浓度、临界菌体浓度和临
μ
X
界比生长速率为指标的基 质流加速率与消耗速率的
qp
S
qC
平衡。
补糖的控制
把计算的加糖量,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控制加 料装置精确控制加入的糖量。
二、氮源的影响和控制 (一)氮源的种类影响
迅速利用的氮源
缓慢利用的氮源
种类:氨水、铵盐和玉 种类:黄豆饼粉、花生
迅速利用的碳源
缓慢利用的碳源
种类:葡萄糖
种类:淀粉、乳糖、蔗
优点:
糖、麦芽糖、玉米油
吸收快,利用快,能迅 优点:
速参加代谢合成菌体和 不易产生分解产物 阻遏
产生能量
效应。
缺点:
有利于延长次级代谢产
有些品种产生分解产物 物的分泌期
阻遏效应。
缺点:溶解度低,发酵 液粘度大。
碳源种类的控制
发酵工业中常采用含迅速利用的碳源和缓慢 利用的碳源的混合碳源。
量达不到最适量。 要控制有机氮源中的磷含量,以防溶磷量超过最
适量。 当菌体生长缓慢时,可适当补加适量响及控制
影响菌体浓度的因素 菌体浓度的增加速度(生长速度)与微生物的种
类和自身的遗传特性有关
菌体浓度的增加速度(生长速度)与营养基质的 种类和浓度有关 ( μ 正比于S )

[发酵工艺学总论]第六章_发酵经济学

[发酵工艺学总论]第六章_发酵经济学
为磷酸盐,且要求是食用级的而不是肥料级的。
培养基用的钾、镁、锌、铁盐,应采用它们的硫
酸盐而不是氯化物 。
(3)无菌空气与通气搅拌成本分析
a无菌空气
加热直接灭菌空气:耗能太大,不适合工业应用。 利用压缩热进行空气的热灭菌,其最经济的无菌空气
生产规模为50~150m3/min。
单级压缩后再经空气过滤器的最经济的生产规模为
(1)菌株选育对发酵成本的影响
一般来说,菌种选育约占生产成本的2径。
a 优良生产菌株的筛选
①提高筛选效率很重要 分离一支有价值的菌株并不容易,通常要花费 较长的时间和代价,甚至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仍一 无所获。
(1)菌株选育对发酵成本的影响
搅拌转速亦会改变,应根据工艺要求设计,使整个运转费 最低。
(4)动力费(加热、冷却)成本分析
发酵生产中,需要加热与冷却的工序大体有: 培养基的加热灭菌(或者淀粉质原料的蒸煮糊化),
然后冷却到接种温度;
发酵罐及辅助设备的加热灭菌与冷却; 发酵热的冷却,发酵恒温; 产物提炼与纯化过程的蒸发、蒸馏、结晶、干燥等。 节约冷却水用量的办法 采用气升式发酵罐; 选育嗜热或耐热的生产菌株; 改变原料路线,少用烃类原料。
a 优良生产菌株的筛选
② 除了注意高产外,还应考虑提高发酵过程 经济效益的其他性能因素。
例1
耐热性:在筛选菌体蛋白生产株时,国外曾选定了耐 热放线菌,这是由于:
此菌可在55℃生长,所以可节约冷却水; 该菌体蛋白富含甲硫氨酸,可用作强化蛋白添加剂; 该菌菌体系由菌丝构成,简单的过滤技术即可获得产品。
厂房规划及设计:建筑利用率高,要考虑发展余地; 清洁(洁净)生产: 排放物的数量和浓度应小,这样

第六章 食品的腌渍、发酵和烟熏保藏技术

第六章 食品的腌渍、发酵和烟熏保藏技术

21
它可以是纯菌种,也可以是混合菌种。
菌种一般是专门大规模培养,然后在保护剂共存下, 低温真空脱水干燥,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储存备用。
22
第三节 食品腌制
§ 一、食品的盐腌方法
干腌法 湿腌法
注射腌制法
混合腌制法
23
§1、干腌法
概念
• 将食盐直接撒布于食品表面,利用食盐产生的高
1、蜜制终点的判断
A、波美计 连续三天恒定在36°Bé B、折光计 连续三天恒定在62%-65% 2、煮制终点判断 A、波美计 糖液糖度在37-38°Bé
B、折光计 糖液糖度在70%-75%
C、温度计 温度105-108℃
49
三、糖制品常见质量问题及控制
1 返砂与流汤
返砂即糖制品经糖制、冷却后,成品表面或内部 出现晶体颗粒的现象,使其口感变粗,外观质量 下降。 流汤即蜜饯类产品在包装、贮存、销售过程中容 易吸潮,表面发黏等现象,尤其是在高温、潮湿 季节。
制品易腐败,需冷藏。
肌肉注射针的形状及注射示意
28
手动盐水注射机
• 自动盐水注射机
29
30
31
§4、混合腌制法
概念
混合腌制是采用干腌法和湿腌法或注射法相结合的一 种腌制方法。
特点
制品色泽好,营养成分流失少,咸度适中,避免了单 一腌制法的缺点;
生产工艺较复杂,周期长。
例:
40
一、食品糖渍的方法
糖制过程是果蔬原料排水吸糖过程,糖液
中糖分依赖扩散作用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再
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最终达到要求的
含糖量。
糖制方法有蜜制(冷制)和煮制(热制)
41

6-微生物工程-第六章-发酵动力学2

6-微生物工程-第六章-发酵动力学2

30
0.3~0.5
28
0.1~0.3
第18页,共91页。
关于菌龄的描述:
微生物细胞倍增时间与群体生长动力学
细菌:典型倍增时间1hr 酵母:典型倍增时间2hr 放线菌和丝状真菌:典型倍增时间4-8hr
微生物细胞群体生长动力学是反映整个群体的 生长特征,而不是单个微生物生长倍增的特征。
因此,菌龄是指一个群体的表观状态。
第3页,共91页。
研究发酵动力学的目的:
➢ 认识发酵过程的规律; ➢ 优化发酵工艺条件,确定最优发酵过程参
数,如:基质浓度、温度、pH、溶氧等; ➢ 提高发酵产量、效率和转化率等。
第4页,共91页。
发酵工程:
一条主线: 发酵工艺过程
两个重点:
发酵过程的优化与放大
三个层次:
分子、细胞、反应器
1 rO2 YX/O rX
比耗氧速率:
(6-9)
第37页,共91页。
(6-11)
(2)底物消耗动力学
产物的生成直接与能量的产生相联系
底物消耗速率:
rs
1 Y
X/S
rX
mX
(6-12)
为维持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所需 能量的细胞维持系数:
m
YX/S 表观得率
针对底物的细胞绝对得率:
Y X/S
qS
1 Y
Monod方程:
比 生 长
mSt Ks St
素 率
表征μ与培养基中残留的生
μ
长限制性底物St的关系
限制性底物残留浓度St
残留的限制性底物浓度对 微生物比生长率的影响
Ks—底物亲和常数,等
于处于1/2μm时的底物浓 度,表征微生物对底物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分批发酵的特点
• 微生物所处的环境在发酵过程中不断变化,其物理,化
学和生物参数都随时间而变化,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
• 微生物处在限制性培养基中,只能在有限时间内维持微
生物的增殖,其生长表现为典型的生长周期。
• 发酵周期:包括空罐灭菌、加入灭菌过的培养基、接种、
发酵过程、放罐和洗罐所需的整个时间。
• 固态发酵的一般过程:
• 原料预处理,蒸煮灭菌,接种,固态发酵,发 酵结束及时后处理。
• 固体发酵的形式:
• 好氧、厌氧 • 厚层,25~30cm厚的物料。如曲池、曲箱等。 • 薄层,1~2cm厚的物料。帘子、曲盘等。
2、实验室常见的固体培养
形式:试管斜面、培养皿平板、较大型的克氏扁瓶和 茄子瓶斜面。 用途:菌种的分离、纯化、保藏和生产种子的制备。 方法: (1)用接种环挑取原始培养物后,在固体培养基表 面划线接种 (2)用涂布棒将少量的液体培养物涂布在整个固体 培养基表面 (3)将少量液体培养物与融化后降温至50~60℃的 固体培养基混匀,倒入培养皿中,浇注成平板。 (4)接种后的培养物直接放入培养箱中恒温培养。 这些方法适用于好氧和兼性好氧微生物的培养。
一、液体发酵与固体发酵
• (一)液体发酵(也叫液体培养)p25 • 是指将微生物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的 过程。 • 如采用液体培养时利用的是好氧微生物则需要 培养液中有较高的溶解氧。
1、实验室常见的液体发酵方式
• • • • 实验室常见的好氧液体发酵方式: 试管液体培养 浅层液体培养 摇瓶培养:装液量为三角瓶的10%以下,如 250mL的三角瓶装量为10~20mL培养液。 • 台式发酵罐:发酵罐的体积为几升至几十升。
定 义
发酵过程:即微生物细胞的生物反应过程, 是指由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引起的生物反应 过程。
它不仅包括了以往“发酵”的全部领域,而且 还包括固定化细胞的反应过程、生物法废水处 理过程和细菌采矿等过程。
为什么要研究发酵过程?
微生物发酵的生产水平不仅取决于生产菌种本身的 性能,而且要赋以合适的环境条件才能使它的生产能力 充分表达出来。 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各种研究方法了解有关生产菌种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如培养基、培养温度、pH、氧的需 求等,并深入地了解生产菌在合成产物过程中的代谢调 控机制以及可能的代谢途径,为设计合理的生产工艺提 供理论基础。 同时,为了掌握菌种在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规律, 可以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如取样测定随时间变化的菌体浓 度,糖、氮消耗及产物浓度,以及采用传感器测定发酵 罐中的培养温度pH、溶解氧等参数的情况,并予以有效 地控制,使生产菌种处于产物合成的优化环境之中,过 量产生代谢产物。
(二)固体发酵
(p28-30)
• 固体发酵(固体培养、固态发酵) • 就是利用固体培养基培养微生物的方法。
1、固态发酵概述
• 固体发酵: • 也称固态培养,是利用固体培养基进行微生物 的培养。 • 应用:
• 固体培养在微生物鉴定、计数、纯化和保藏等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 • 固态发酵主要是一些传统发酵工艺。例如生产大曲 酒、麸曲酒就是典型的固态发酵。一些丝状真菌可 以进行生产规模的固体发酵。
• • • • • •
缺点: 发酵时间长 耗费劳动力多 占地面积大 生产规模难以扩大 pH、溶氧和温度难以控制
• 固体发酵存在的主要工程问题是大规模生产时的散热 比较困难,参数检测如pH值、温度、菌体增殖量、产 物生成量等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实现固体发酵的最 优化困难重重。
5、固态发酵的控制
• (1)固态发酵的温度控制
二、厌氧发酵与好氧发酵
• • • •
(p30)
厌氧培养: 深层培养 好氧培养: 液体表面培养、固体培养、通氧深层 培养
(一)厌氧液态发酵
• 厌氧发酵也称静臵培养:是利用厌氧微生物在液 体状态下进行的发酵。 • 特点:液体发酵速度快,发酵完全,发酵周期短, 原料利用率高,而且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连续化、 自动化生产。 • 液态厌氧发酵对无菌要求较高,因此培养基必须 经过灭菌,对发酵容器也要定期灭菌。 • 接种量大,在发酵过程中对pH、温度进行连续控 制,中间分析也与好氧发酵相似 。 • 应用:酒精、丙酮、丁醇、乳酸、啤酒等发酵。
• 固态发酵的温度控制靠控制进窖温度和淀粉含量来解决。
因在窖内部没有冷却或加热装臵,这样只好把进窖温度控制得比 较低(18~22℃)。糖化进行缓慢,发酵也就缓慢,窖内升温慢些, 酵母就不易衰老,发酵率就升高。进窖时原料淀粉含量不能太高, 在发酵过程中一部分能量被放出,升高了发酵温度。
• 一般发酵过程中,淀粉含量每降低1.0%时,酒醅温度 实际约上升2℃左右。
●优点
●操作简单; ●操作引起染菌的概率低。 ●不会产生菌种老化和变异等问题。 ●缺点 ●非生产时间较长、设备利用率低。 ●生长到一定程度就要受到抑制(原因:基质抑制或产 物抑制)。
3、典型的分批发酵工艺流程
(二)补料分批发酵(p33-34)
1、定义
●又称半连续发酵或流加分批发酵:是指在分批发 酵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的发酵 方式。 • 即在分批培养伊始,投入较低浓度的底物,然后 在发酵过程中,当微生物开始消耗底物后,再以 某种方式向培养系统中补加一定的物料,使培养 基中的底物浓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以维持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的形成,并避免不利 因素的产生,从而达到提高容积产量、产物浓度 和产物得率的目的。
• (2)厌氧固体发酵 • 我国传统白酒的生产采用的是大型深层地窖堆 积式的固体发酵。 •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
4、固态发酵特点
• 边糖化边发酵:一般都采用比较低的温度,让糖化作用和发酵作 用同时进行;即采用边糖化边发酵的工艺。当采用20~30℃低温 时,糖化酶作用缓慢,故糖化时间要延长。 • 多菌种的混合发酵。除原料蒸煮过程能起到灭菌作用外,空气、 水、工具和场所,窖池等都存在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并把 这些微生物带到发酵原料中,它们与曲中的微生物一起协同作用, 生产出丰富的香味物质,如固体厌气发酵。 • 开放式发酵,无菌程度要求不高。在霉菌发酵时就可以防止污染 杂菌。 • 设备简单。 • 生产成本低、能耗低。 • 原料来源广,价格低廉。 • 固体发酵的产物回收一般步骤少,费用也省。
3、适用范围
• 培养基成分的浓度显著影响菌体和产物得率的发 酵,利用此发酵方式可减轻高底物浓度的抑制作 用,有利于更多产物的生成。 • 受到分解代谢物阻遏的发酵。 •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培养。(流加该菌株所需的物 质,不至于过量而产生反馈抑制或阻遏) • 前体的补充。(可以避免前体对细胞的毒害) • 目前补料分批发酵广泛应用于抗生素、氨基酸、酶 蛋白、核苷酸、有机酸、色素及高聚物等的生产。 • 液体发酵、固体发酵、混合发酵。
2、补料分批发酵的优缺点
• 优点 – 使发酵系统中维持很低的基质浓度,可以解除底物抑制、产物抑 制和葡萄糖的分解阻遏效应;(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 应、避免培养基积累有毒代谢物。) – 和连续发酵比、不需要严格的无菌条件; – 不会产生菌种老化和变异等问题。 – 维持适当的菌体浓度,减少通风设备的压力,避免分批发酵初始 阶段供需氧量大的问题。 • 缺点 – 存在一定的非生产时间; – 和分批发酵比,中途要流加新鲜培养基,增加了染菌的危险。 –分批补料系统并不连续地向罐外放出发酵液,因而发酵罐内的培 养基体积不再是个常数,而是随时间和物料流速而变化的变量。
• 所以淀粉含量控制在14~16%,随气温的高低不同进行适当的调 整。
(2)固体发酵的pH控制
• 一般工厂用酸度表示。 • 酸度来源:原料本身,曲和酒醅是最主要的。 • 发酵过程中酸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杂菌的影响, 淀粉浓度过高,糖化快,细菌生长繁殖快,造成酒 醅酸度升高,也反过来影响酵母的生长,影响发酵, 酸度低又影响糖化速度。 • 控制原因:控制酸度既适宜酵母生长又抑制了细菌 生长。 • 控制程度:一般控制pH在1.4~2.0的酸度。
(一)分批发酵(p31-33)
1、分批发酵的定义
• 是指在一封闭系统内将细胞和培养液一次性装入反
应器内,进行培养,细胞不断生长,产物不断形成,
经过一段时间后将整个反应物取出的发酵方式。
• 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氧气、消泡剂及控制pH的酸或碱外,
不再加入任何其它物质。 • 发酵过程中培养基成分减少,微生物得到繁殖。 • 它是发酵工业中常见的一种方法。
三、分批发酵与连续发酵
(p31~37)
• (一)分批发酵 • (二)补料分批发酵 • (三)连续发酵
■深层发酵按进行过程可分为:
分批发酵(Batch fermentation) 补料分批发酵(Fed-batch fermentation) 连续发酵(Continuous fermentation)
采用哪种发酵方式?(p25)
• 在微生物发酵工业生产中,究竟应该采用什么 方式进行发酵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 菌种特性、原料特点、产物特色、设备状况、 技术可行性、成本核算等。 • 一般各种发酵方式往往是结合进行的。 • 现代发酵工业主要的发酵方式:好氧、液体、 深层、分批、单一纯种发酵方式结合进行的。 • 优点:p25
(3)水分的控制
• 固体发酵中水分的作用:水分是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适当的水分是良好发酵的重要因素。但入窖水分过 高,会引起糖化和发酵作用加快,升温过猛,使发 酵不彻底;而水分过少,会引起酒醅发干,残余淀 粉高,酸度过低,槽不柔软,影响发酵正常进行。 • 控制措施:一般大曲酒入窖水分为53~57%,小曲 57~62%,因原料而异,冬天与夏天也不同。 • 其他控制措施:另一方面为了调整淀粉浓度,增加 疏松性,调节酸度,以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保 持水分,在固态发酵时常常加入填充料、如谷壳等。
• • • • •
液体厌氧培养方式: 在厌氧罐中进行。 在培养基中添加还原剂。 为满足微生物的厌氧需要采取的措施: 培养基中添加有机还原剂(巯基乙醇、半胱氨 酸)、无机还原剂(铁丝)。 • 使培养基的氧化还原电位在﹣429~ ﹣ 150m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