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德育教育的一些思考与实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中小学雨后春笋般地开展着,这次课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重大改革,是一项开发人潜能的工程。
它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特别注重情感态度的获得和人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一、心理化德育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1、心理化德育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培养健全人格的迫切需要。
青少年在生理、心理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上,正处于最具特色而可塑性又最强的时期,随着他们的年龄、知识和社会阅历的增长,自我独立意识愈来愈强烈,他们刚刚开始形成的理性世界急需要有良好的心理道德品质来支撑。
根据社会需要和目前的教育现状,心理化德育教育将基础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实现二者在内容、方法、途径上的优势互补,形成1+1>2的合力,这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心理化德育教育,有助于优化教育方法,为适应和实施新课改做好充分准备。
二十一世纪是充分关注人、尊重人和发挥人的潜能与价值的时代,心理化德育教育,它体现了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它迫切要求培养一支师德高尚、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和方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求教
师必须懂得尊重理解学生,学会接纳和分享,掌握倾听和沟通、表扬和批评的技巧等,具有较高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水平。
这对习惯于传统师道尊严、专注知识传授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实践机会。
3、心理化德育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首先,心理化德育教育有利于完善德育功能。
我们知道,德育功能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二是满足个体的需要。
在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中只注重满足社会需要,一味强调社会规范的统一要求,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
在我们平时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往往是老师讲的学生不爱听,学生想听的老师不讲,学生注定就是德育信息的“接受器”,德育工作的“终点站”,造成德育工作的实效甚微。
第二,心理化德育教育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德育方法。
心理化德育教育的开展使教育者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引入德育,如:谈话、疏导、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法等,真是“润物细无声”,为德育工作扫除心理障碍,拓展了德育教育渠道,这样既丰富了德育的方法,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学生得到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促使学生在健康心理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把学生真正带入了德育时空,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心理化德育教育,是解决学生知行矛盾,促进学生品德内化
的重要举措。
在德育实践中,常常遇到学生品德认识与品德行为相背离的现象。
而心理化德育教育,在德育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学生情绪,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社会道德规范的作用。
二、心理化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探析
鲜活的心理化德育教育活动,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更不能把它教条化、庸俗化。
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我们的深入探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它有利于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和创新。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一些体会。
1、指导内省法。
这一方法主要通过突出“知”来开展心理化德育教育活动。
心理认知是一个由“外在之知”向“自我之知”不断内化的过程,也就是从“指导”到“内省”的过程。
认知性指导就是教育者围绕当事人的心理品质问题,运用口头言语对学生心理世界进行疏导、阐释、评价等,以提高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在认知基础上,促其反思,进行内省,从而使心理道德品质教育与主体自身融为一体,学生能超越外在的导向反省自身的境遇和心理状况,进行心理的自主构建,达到良好心理道德品质的升华。
2、角色内化法。
它一般是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启发诱导学生对自我状况、人生境遇、人际关系等的认知和体验的方法。
这一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通过活动场景的设计及心理角色的演练,使其设身处地地理解和感悟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增进心理互动过程,从而引起心理共鸣,使教育内容逐步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品质。
3、情感体验法。
这一方法突出“情”来开展心理化德育教育活动。
它注重借助运用情感互动、自觉感悟,加强学生的内在体验,因为鲜活的心理世界有赖于真切的心理体验。
它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情感的感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有效地增进学生良好心理道德品质的形成。
4、行为训练法。
这一方法突出“行”来开展心理化德育教育活动。
人的良好心理道德品质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教成”的,主要是在教育情境中通过学生的自身努力和体验而逐步“养成”的。
因此,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开放式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拓展学生视野,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学生经过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的内化过程,施加积极影响,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评价自己,从而促进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5、对话沟通法。
这一方法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真诚的“对话”来开展心理化德育
教育活动。
它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一种民主合作、相互敞亮接纳、相互吸引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
总之,这种“以心育德”、“以德育心”二者融为一体的心理化德育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是对传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模式的重大突破,它所产生的“合力”将更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育人实效。
在新课改形势下,心理化德育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的课题,它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心理化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值得商榷的问题,还有待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