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背景知识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大之父蔡元培
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功绩卓著。
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出身于商贾之家,少年时期饱读经史,17岁考取秀才,18 岁任塾师,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
同年9月,他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二十世纪初,他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致力于打破封建主义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
1906—1916年间,他赴德法留学,为兼通中西文化奠定了基础。
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援救了一批革命志士和爱国青年。
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
蔡元培的一生,主要以教育和科学作为事业的支柱,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功绩卓著,影响深远。
蔡元培写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著作,后人将其收入《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和《蔡元培全集》中。
蔡元培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提出“五育”并举主张。
1912年初在出任教育总长时提出,教育方针为“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同年2月,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
他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与“超轶乎政治”两类。
隶属于政治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超轶乎政治的则是世界观教育和美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
他认为,两类五种教育均不可偏废。
为了强兵富国,需要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但“必以道德为根本”。
公民道德即“自由、平等、博爱”,亦即儒家的“义、恕、仁”。
他把欧洲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同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揉合在一起,主张培养现实社会的完全的人格。
但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追求超现实的实体世界,使人达到最高精神境界,因此还必须有世界观教育,即引导受教育者超脱现世,领悟最高精神境界的教育。
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
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依靠经验或理论,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是两个世界的桥梁。
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
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
蔡元培先生轶事
蔡元培说明读书方法的重要,说,吕洞宾用手指点石成金送给穷人,但这穷人不要。
问他为什么不要金子,他说要吕洞宾的指头,因为可点出无数金子。
这种想法从道德上来说,固然要不得;但就求学而言,却是最不可少的。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有次他突然问学生:“5加5是多少?”学生以为校长所问必有奥妙,都不敢作
答。
好一会,才有一学生率直地说:“5加5等于10。
”蔡笑着说:“对!对!”并鼓励说:“青年们切不要崇拜偶像!”
蔡元培早年在商务印书馆著译图书时,曾因说“四书五经不合教育体裁”而受到张之洞的指责。
出书时为免清廷干涉,蔡借夫人黄世振之“振”字,署名为:“绍兴蔡振”。
蔡元培主持爱国女学校时,教科书常渗革命内容,如历史授法国革命史、俄国虚无党(无政府主义者)故事,理化则注重炸弹制造等。
蔡元培书房中挂有自己画像,上面题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亦不知老之将至。
”在书桌上放有自己写的“学不厌,教不倦”数字。
1927年,北伐军何应钦部克复福建,蔡元培、马叙伦代表浙江人民欢迎早日进浙。
何设宴招待,并介绍俄国顾问蔡列班诺夫相见。
顾问当即送上其中国式名片:“蔡列班诺夫”。
蔡元培见了笑道:“原来是本家。
”
蔡元培为古越藏书楼亲书对联一副:“吾越多才由续学,斯楼不朽尽在藏。
”悬于书楼之门厅。
蔡元培以为陶冷月画融会贯通中西,据《孟子》:“子谓韶尽美又尽善也,谓武尽美以未尽善也”,撰写一联赠陶:“尽美尽善武韶异,此心此理东西同。
”
蔡元培为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礼堂落成,题了四个大字:“宏约深美”。
刘海粟说,这四个字是他研究过古今中外许多大学问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蔡元培在1903年创办了《俄事警闻》,1904年创办了《警钟日报》(由在提篮桥监狱里的邹容撰写报头)。
两报头版都有时评一则,畅谈国事,多出自蔡的手笔。
1904年慈禧生日,蔡写了时评《万寿无疆》,含意“每逢万寿,必定丧失土地”。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办学方针。
他认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
大学是“囊括大典,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
墨守成规,抱残守阙,持一孔之见,守一家之言,实行思想专制,是不可能使学术得到发展的。
他说:“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
他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砥砺德行”,“敬爱师友”;鼓励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进行独立评判,并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学会和研究会,培养学生自由思考和独立研究学术的能力。
蔡元培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
他认为学与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
但学与术虽关系密切,而习之者旨趣不同,所以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
至于文理资料,互有交错,治学者不可局守一门,应当沟通各
科界限。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把北京大学工科并入北洋大学,取消文理各科界限,并且改“学年制”为“选科制”,使学生能“专精之余,旁及种种有关系之学理”。
蔡元培还提出“教育独立”的主张。
他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即教育事业应超然于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以外。
蔡元培的教育主张,能根据本国需要,兼采各国所长,“食而化之”。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