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文化原因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文化原因探析
摘要:社会公德作为道德的一种,必然具有道德的一般特点。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同时并受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要正确探析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文化原因。

必须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入手去求得答案。

关键词:传统社会公德;缺失原因;探析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道德本质论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同时并受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而社会公德作为一种道德,必然具有道德的一般特点,自然地它也应该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同时并受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因此,要正确认识一定社会的社会公德状况,必须从决定这一社会的社会公德状况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人手。

作为这一结论合乎逻辑的推论,要正确探析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文化原因,必须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人手去求得答案。

一、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根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道德本质论关于“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同时并受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一结论及上述推论,我们说,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关系对该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公德具有制约作用。

经济关系即经济形态,它是指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基础,即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而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共经历了两种基本的社会形态,即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生产者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以自给自足为目的。

这种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关系极易形成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差序格局”的社会基层结构,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这个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

随时随地有一个“己”作为中心,即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只是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

在每个人心里,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的、次要的。

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社会里很难形成“公共场合”和“公共生活”;在商品经济形态下,生产者以出售自己的商品及服务为目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相互联系紧密。

这种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关系极易形成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团体格局”的社会基层结构,所谓“团体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与“差序格局”的对比中提出的。

他认为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

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

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

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他人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社会是
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一个个的团体。

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社会里形成“公共场合”和“公共生活”是必然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社会公德”的含义,我们说,“公共场合”和“公共生活”是社会公德得以存在的必要前提。

据此我们可以说:自然经济关系的形成并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统治地位,是社会公德缺失的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关系的形成并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统治地位,是社会公德形成的经济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关系是自然经济形态下小私有制经济。

虽然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也有商品经济的萌芽,但由于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并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统治地位,使得我国的商品经济在自然经济的夹缝中长期得到排挤、得不到长足的发展。

这种社会经济关系的现状造成我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公德缺少必要的经济基础,是我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经济关系原因。

二、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政治原因
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而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无非经历了两种基本的政治制度类型,即专制的政治制度与民主的政治制度。

在专制的政治制度下,为维护政权的牢度,达到对劳动者长期统治剥削的目的,统治阶级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从来都是把民看作奴隶,他们不仅不鼓励人民群众关心国事,反而想方设法禁止人民关心国事。

正是专制的政治制度的摧残,人民群众谈“政”色变。

淡出政治领域、公共事务领域。

不难想象,在这样的专制的政治制度下很难形成人民群众关心公共事务的良好氛围,很难形成国民的公共意识、公德意识;在民主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切身地体会到了自身的主人翁地位,每个人在享受自主、平等权利的同时都会把自身的切身利益与国事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局面。

在这样民主的政治制度下形成国民的公共意识、公德观念是自然的事。

据此我们可以说:专制的政治制度是社会公德缺失的重要原因;民主的政治制度是社会公德形成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种社会政治制度的现状造成我国几千年来国民只关注与私人生活或专注于故纸书堆,而缺乏关心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的意识和公德观念,是我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政治制度原因。

三、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意识形态原因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各种社会观念的总和。

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

先进的经济基础一般地会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

反之,则会有落后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

因此,与小私有制的自然经济关系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落后的成分就多些,道德体系中讲私德的成分就多些;与商品经济关系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先进的成分就多些,道德体系中讲公德的成分就多些。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社会
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以儒家伦理思想占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

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就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滞后性。

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关系和“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影响,人们在形成高度重视“慈孝友悌”等家庭私德的伦理传统的同时,往往流露出轻视社会公德的倾向。

如建立在宗法血缘基础上的儒家伦理思想在处理私德与公德的关系从而建立道德体系时,是在确立先私后公的关系之后展开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排在“国”和“天下”之先的。

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可见,在孔孟看来就公德与私德的关系而论,私德是本根性的,是至上性的,公德是以私德为基础并从私德中推延而出的。

关于这一点,梁启超先生在《论公德》中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他认为:大多数人不知有公德,是中国政治不进、国运日替的根本原因,“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

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可见,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以儒家伦理思想占主导的传统社会意识形态是我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意识形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