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政治马哲100个易错知识点总结
2019考研政治马哲核心考点超强整理(5)
2019考研政治马哲核心考点超强整理(5)29、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四)★★★★★(自主创新是重点,要背熟,并实行扩展)(1)人类的实践和理解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持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持续实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持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动。
30,真理(四)★★★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否准确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准确反映。
(2)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①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真理的客观性两点)(3)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准确理解,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客观性)②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可知性)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无限性)(4)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准确理解是有限度的:①从广度上说,它仅仅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准确理解,有待于扩展;②从深度上说,它仅仅对特定事物的一定水准的近似准确理解,有待于深化;③从进程上说,它仅仅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准确理解,有待于发展。
(5)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
)②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理解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6)真理的具体性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2019考研政治马原哲学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4-毙考题
2019考研政治马原哲学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4-毙考题的;③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32,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以及尺度(价值的特点)(四)(1)价值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
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生成的。
(2)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①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②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3)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①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②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③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中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4)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应当符合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两项要求)33,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四)★①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客观尺度;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主体尺度。
②凡是真理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
相互贯通,互为前提,相互引导,实践是共同标准。
③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价值则强调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特点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满足人的不合理需要的这类事物所体现的价值,与真理常常是相悖的。
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34,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四)★★①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②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07年新加)(五)①历史观是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考研政治:马哲知识点汇总
一、绪论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准备阶段,在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主要内容和特征进行了阐释,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把握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虽然一般不涉及大题,但是却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奏与铺垫。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激化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大理论成果: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考研政治:马哲知识点汇总
一、绪论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准备阶段,在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主要容和特征进行了阐释,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把握这部分的主要容,虽然一般不涉及大题,但是却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奏与铺垫。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激化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论成果: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政治哲学100个易错点
8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推动推动作用。
82.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83.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的同时,也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利益。
84.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30.联系的多样性是指整体和局部的联系和因果联系。
32.整体功能大于部功能之和。
33.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34.思维是认识运动的物质主体。
35.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36.凡后出现的事物都是新事物。
24.我们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
25.我们在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客观符合主观。
27.联系构成矛盾,联系引起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源。
28.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联系。
29.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95.理想对人生、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96.艰苦奋斗过时了。(二点反对理由)
97.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98.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99.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习他人经验亦是认识的来源。
102.诚信即财富。
103.人民群众即劳动群众。
19.之所以说“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是因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20.产生意识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因素的制约。
128个政治哲学易错点
政治哲学易错点哲学易错点1、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2、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学科。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物质就是桌子、椅子、黑板……5、物质和意识互相决定。
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运动的、有形的、有规律的,后者是不变的、无形的、无规律的。
6、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梦。
7、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意识的本质来自于是乎外部的客观世界。
8、意识能直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9、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10、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1、电脑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12、物质决定意识,神是不存在的,因而关于神的观念也是不存在的。
13、世界上存在物质和精神两大现象,因此世界的本质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
14、自然界可以正确认识,许多社会问题不能正确认识。
15、任何时候都会有尚未认识的事物,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16、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意味着意识的作用是无所不能的。
17、人类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认识所有的客观事物。
18、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的问题,就是哲学基本问题。
19、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
20、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21 、社会发展是由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2、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23、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意识同客观存在原型是应当一致的。
24、“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指“精神”和“物质”的直接转化或二者地位的变化。
25、生活中老师与同学具有联系就是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概念。
26、联系的普遍性,就是指事物与周围四面八方事物的联系普遍的。
27、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8、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
29、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改变甚至取消客观联系。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复习提纲(划重点版)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复习提纲(划重点版)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2加外来成分。
(3(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唐刘禹锡唯物)万物创造者。
(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传。
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因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了条件。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5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重点把握)(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的基础之上。
(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④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4,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一)(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5,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二)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抹杀了意识的主观特征义:三个划清界限---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同不可知论、同旧唯物主义。
(正确理解物质范畴要把握自然物质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
)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唯物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
考研政治马哲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常考知识点汇总(二)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揭示了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其包含到对物质的理解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其时空是不可分割的。
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
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二、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二:一是实践是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所构成。
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素,它的能力结构包括人本身的自然力、智力和情感意志力,其社会结构由个人、集团、社会和人类四种形式。
考研政治错题汇总
政治错题整理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意念移物”或“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属于主观唯心。
3.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属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5.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6.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不能说斗争本身就是发展)7.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8.鸡蛋从外面打破(外在否定)是食物,从内部打破(内部的自我否定)是生命。
从哲学上讲,这说明辩证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9.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例如: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例如:对于用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1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真理有待扩展、深化和发展。
12.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3.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物质标志)。
14.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15.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而不是人人创造历史。
16.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17.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新创造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1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外在表现是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表现。
19.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指导及回顾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指导及回顾摘要:对于考研政治中马哲的重要知识点,复习时候要客观地学,科学地学。
不仅背名词、原理,还可以采取一些生动的直观形式或方法,将知识点学活化为己有。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2019考研政治马哲核心考点超强整理(7)
2019考研政治马哲核心考点超强整理(7)43,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五)(1)社会存有: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点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
(3)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称为意识形态。
(4)意识形态是社会存有的反映。
具体表现在:★判断社会意识是否先进看它是否反映并服务于新生产方式①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有,有什么样的社会存有,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②意识形态随社会存有的发展而发展,意识形态是历史的,永恒不变的意识形态是不存有的。
③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有的。
④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5)意识形态相对的独立性表现在:(背熟)★★★①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有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②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意识的发展水平同某国家、地区的经济水平有不平衡性。
④意识形态对社会存有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形态功能集中体现在维护或批判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上。
44,文化的本质和功能(五)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水准和开化状态,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
(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本质即是人化。
(2)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点形态上的反映。
(3)人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和多样的形态是文化的一般特征。
(4)文化的功能:①知识传承功能②对人的教化、培育功能③促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④提升、规范人类理解过程的理解功能。
(5)先进文化:①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②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③代表未来发展方向④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
45,文明和文明形态。
物质、政治、精神三个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1)文化与文明是不可分的,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成果,文化是文明的精神动力和支撑。
2019考研政治:马原之哲学易错知识点整理
2019考研政治:马原之哲学易错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8个易错知识点】(1)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混同。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2)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不要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混淆。
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认识是反映与认识和能动的反映。
前者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
(4)旧哲学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和具体科学两者之间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5)西方的人本主义不同于近代人道主义。
近代人道主义崇尚理性和科学,倾向于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
西方的人本主义也不同于当代流行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理性和科学的产物,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6)“意识转化成物质”是需要条件的。
这一条件就是必须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
因此,“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的论断是正确的。
“意识必然转化为物质”的论断是错误的。
(7)下列说法都是错误的。
“哲学就是世界观”(不确切)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
世界观则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每一个有相当生活经验的人都有,但并非每个人都自觉地系统地掌握某种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原始社会的人也有世界观,但还没有哲学;“哲学是说明哲理的学问”(同语反复);“哲学是理论体系”(定义过宽);“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定义过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围)。
(8)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下列说法都是错误的。
马哲知识重点总结(完整版)
马哲知识重点总结(完整版)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组成。
1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5页。
2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第2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22-23页。
1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关系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法的根本分歧?1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重中之重点第40页。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第40-41页。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页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意于同一性中。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必考重点知识梳理(精心整理)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必考重点知识梳理一、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选择题)1。
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理论性质)(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切哲学)(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由于哲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意识属性)(以上是所有哲学的共性)(注意马哲与非马哲的区别)2。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
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这两种表述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相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是恩格斯提出的)康德、休谟(不可知论的代表)(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2019考研政治马哲核心考点超强整理(2)
2019考研政治马哲核心考点超强整理(2)8,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二)(1)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3)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动。
9,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与系统(三)★★★(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是客观的普遍的。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片面的观点。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其中最主要特征:整体性。
(4)科学的任务:揭示事物联系,科学的突破往往表现在把看来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
(5)①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等于部分之和②部分离不开整体,否则将失去原有的性质和功能;③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④整体和部分字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过程性(三)(1)运动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即新陈代谢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发展的本质:创新):①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②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辨证的否定过程③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4)过程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是前进。
[考研]考研政治马哲易错知识点归纳
2019 考研政治马哲易错知识点归纳整合1、物质与物质范畴的关系应该是客观与主观、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
2、意识与主体是有区别和联系的两个概念。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意识是主体的属性或功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
没有意识的机体并非主体。
没有主体的意识也是不存在的。
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但不能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
4、时空与时空观念不同,时空随物质运动而转移,是客观的。
而时空观念因人而异,是主观的,是人们对时空的反映。
否认时空存在的绝对性、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时空观,否认时空具体特性的相对性、可变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5、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源泉,也不是意识的产物。
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
即使是荒诞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客观原型。
6、“存在”是个多义词,哲学基本问题中与思维相对立的存在,是物质存在,这是正确的说法; 另一方面,笼统地讲存在,既可以是物质存在也可以是精神存在。
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7、“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存在”的说法是错误的。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8、世界上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例如精神活动。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精神活动同样存在物质载体,同时其反映的内容也具有客观性。
9、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既不是纯精神的,也不是纯物质的。
10、人类世界就是精神世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人类世界是指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
它是客观世界,而不是精神世界。
11、“客体是指客观事物”的说法是错误的。
客观事物只是潜在的客体,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时才能成为客体。
12、“既然人脑是思维的器官,因此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的认识是错误的。
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意识的产生不能离开人脑,但仅有人脑还不会有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考研政治100个哲学易错知识点汇总(1)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混同。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不要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混淆。
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认识是反映与认识和能动的反映。
前者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
(4)旧哲学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和具体科学两者之间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5)西方的人本主义不同于近代人道主义。
近代人道主义崇尚理性和科学,倾向于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
西方的人本主义也不同于当代流行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理性和科学的产物,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6)“意识转化成物质”是需要条件的。
这一条件就是必须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
因此,“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的论断是正确的。
“意识必然转化为物质”的论断是错误的。
(7)下列说法都是错误的。
“哲学就是世界观”(不确切)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
世界观则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每一个有相当生活经验的人都有,但并非每个人都自觉地系统地掌握某种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原始社会的人也有世界观,但还没有哲学;“哲学是说明哲理的学问”(同语反复);“哲学是理论体系”(定义过宽);“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定义过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围)。
(8)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下列说法都是错误的。
“哲学基本问题是经验和知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经验和逻辑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
以上命题都是试图用认识论的问题来取代哲学基本问题。
(9)“物质和精神是并行不悖的”属于错误的二元论思想。
(10)“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一样的”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两者虽然都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1)凡唯心主义者都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12)“与物质和意识的概念相并列,出现了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信息,信息的天职是消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
以上说法是错误的。
信息固然不能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但信息仍然是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过程和能量过程的。
(13)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有的唯心主义者也承认辩证法,有的唯物主义者(机械唯物主义)则采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世界。
(14)“唯心主义均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这是错误的论断。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唯心主义者不一定全都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就是说,它们不一定都是不可知论者。
只有那些不可知论者才根本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15)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阶级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阶级性的理论表现。
党性指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立场的根本对立,阶级性指的是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及其利益。
(16)“唯物主义产生于诚实,唯心主义产生于欺骗”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诚实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欺骗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
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有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17)“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因而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认识是错误的。
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但并非一切物质都有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产物。
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是物活论的错误观点。
(18)“可知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点”的认识是正确的。
一切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因此,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这就必然得出世界是可知的结论。
(19)物质与物质范畴的关系应该是客观与主观、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0)意识与主体是有区别和联系的两个概念。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意识是主体的属性或功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
没有意识的机体并非主体。
没有主体的意识也是不存在的。
(2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但不能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
(22)时空与时空观念不同,时空随物质运动而转移,是客观的。
而时空观念因人而异,是主观的,是人们对时空的反映。
否认时空存在的绝对性、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时空观,否认时空具体特性的相对性、可变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23)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源泉,也不是意识的产物。
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
即使是荒诞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客观原型。
(24)“存在”是个多义词,哲学基本问题中与思维相对立的存在,是物质存在,这是正确的说法;另一方面,笼统地讲存在,既可以是物质存在也可以是精神存在。
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2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存在”的说法是错误的。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6)世界上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例如精神活动。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精神活动同样存在物质载体,同时其反映的内容也具有客观性。
(27)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既不是纯精神的,也不是纯物质的。
(28)人类世界就是精神世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人类世界是指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
它是客观世界,而不是精神世界。
29)“客体是指客观事物”的说法是错误的。
客观事物只是潜在的客体,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时才能成为客体。
(30)“既然人脑是思维的器官,因此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的认识是错误的。
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意识的产生不能离开人脑,但仅有人脑还不会有意识。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不会有反映。
(31)“人脑产生意识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的说法是错误的。
这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它把人脑的生理活动同意识的心理活动混为一谈,把物质和意识看作就是一个东西,从而否认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
(32)“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完全会代替人脑”是错误认识。
电脑能模拟人的思维活动,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人脑。
但它永远不能完全代替人脑。
因为电脑的模拟活动,是由人创造和赋予的。
从根本上说,没有人脑就不会有电脑。
(33)“劳动和语言一起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是正确认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
劳动使类人猿转化为人,才产生人的意识。
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产物,而思维则是语言的内容。
劳动不断扩大人的视界,从而丰富和发展意识的内容。
可见,劳动和语言一起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4)“先有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同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的唯物主义原理是不矛盾的”是正确认识。
设计图是在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可以找到它的根源。
先有建筑设计,然后进行建筑说明和表现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35)“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的说法是错误的。
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但意识反作用客观外界必须通过实践,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
(36)“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是错误认识。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规律性制约的,只有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为可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这是唯意志论。
(37)“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直接联系”是错误论断。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多种多样的,事物除了直接联系外,还有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等。
(38)事物都是“自己”运动。
此为正确论断。
这种观点认为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而事物是“自己”运动。
只有这样才能说明一事物向另一事物的转化。
(39)“物质这一范畴不过是人们纯粹主观抽象的结果”此为正确论断。
物质是一个概念,范畴,属于理性认识的形式,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因而是正确的。
(40)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
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41)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42)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
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43)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44)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
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45)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
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
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46)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47)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4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49)“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事物的发展只是运动变化的一种状态。
相对静止或者倒退也是运动变化的形式。
(50)“度即关节点”是错误的论断。
作为哲学范畴,度与关节点是密切相关的,但二者有不同的内涵。
度是关节点之间的范围、区间,关节点是度的端点、临界点,二者不可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