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陈炎:文化有强弱之别无高低之分

合集下载

广东省 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广东省 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广东省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

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在我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

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文学中的“美”(艺术标准)与“真”(现实标准)究竟何者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

求真派在继承“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经俄苏现实主义改造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对社会的反映与批判作用,故在建构文学批评标准时更强调文学介入现实(“为人生”)的程度。

求美派则在继承“诗缘情”“诗有别趣”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借鉴新批评和其他形式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超越现实的审美意蕴和情感表现的张力(“无功利”)。

陈炎《文化与文明》(节选)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陈炎《文化与文明》(节选)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陈炎《文化与文明》(节选)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陈炎《文化与文明》(节选)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陈炎《文化与文明》(节选)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

文明是一元的,是以人类基本需求和全面发展的满足程度为共同尺度的;文化是多元的,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不同条件为依据的。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人类只有在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这一点上,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种族的人类群体概莫能外。

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

所谓“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

考古学家对“文化”一词的经典使用方式,就是从不同地域的出土文物在建筑、工具、器皿的风格和样式上入手的。

由于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中尚无风格和样式上的差别,因而“文化”一词只有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龙山文化的发现即是由一片黑陶引起的,由于这种黑陶器皿与仰韶文化的彩陶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样式,从而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视。

再如,良渚的玉器不同于大汶口的石器、红山的陶俑不同于马家窑的人像……正是这种风格和样式的千差万别,才使得同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表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形态,整个人类文明更是如此。

虽然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有高低之分,但就这些风格、样式、特征与其所属的民族、地域、时代之间的关系而论,文化本身并无贵贱之别。

高中语文《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PPT1

高中语文《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PPT1
2、“资源”和“矿藏”各比喻什么? 3、具体说说西方文化的呈现方式、根本观念及其
长短优劣。 4、作者谈西方文化时,举了哪些例子?论证什么观 点?前后例子有怎样的层面的关系? 5、中国文化呈现的是怎样的样式?有怎样的优
劣? 6、“理性的翅膀一旦绑上实用的铅砣,就难以高飞
远举了。”理解这个比喻的含义。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中国(感性与 理性之间的相 互交融)
感性与理性两极均不发达 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
西 中国与 方 西方 文化的 优劣短长 (分论)
中 国
感性文化的极度表现(体育)—— 感悟生命的生机 理性文化的极度表现(科学)—— 感悟生命的强大力量
艺术—科学化(模仿说),体 育化(宣泄说)——失去审美 情感的魅力
感性生命(体育)——知足、容忍 (蔑视竞争、压抑冒险)——气功、太极 (艺术化) 理性生命(科学)——知行合一 (只注重实践,忽视思辨——限制探索热情, 缺乏理论体系(工艺化)
其二,认为科学才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要 素,艺术和工艺是有之不多、无之不少的,作者认为 我们并不否定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的必要性,但是对 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应该有全面的认识,形成健康 的文化心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文化更 加丰富,更加健全。而不是邯郸学步。
11、如何理解形而下与形而上两个层面?
“形而下”的层面指有形的可见方面, “形而上”的层面指无形的理念方面。
拓展鉴赏:
拓展鉴赏:
延伸思考:
模仿说理论在西方戏剧中是如何体现的?写 意特征在中国京剧中是如何体现的?

中国的文化,文化的中国

中国的文化,文化的中国

中国的文化,文化的中国发布时间:2021-07-19T11:42:29.220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9期作者:谭康妮[导读] 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皆有论及。

谭康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皆有论及。

《周易》有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天下,文能化天下。

我国自古以来更是奉行诗教的传统,于知识分子而言,风雅颂赋比兴是其立身治事之根,正如《论语》中所说“不学诗,无以言”,这的确是古时贵族、士等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

《毛诗序》中也提到诗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文化对于社会道德、社会伦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主流思想,而思想上的大一统对于汉代政治上的大一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影响甚至延续至今,如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就与汉王朝具有密切的关联。

而董仲舒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至今仍然是社会所推崇的美德。

两宋至明代的宋明理学,是春秋战国时期同汉代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完善和发展,其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在今天的社会仍然有令人称道并值得借鉴的可贵之处,如此种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国人理解和判断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和方向盘。

从马克思的观点来说,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的社会意识。

不管是中国的《诗经》《楚辞》,还是希腊的神话、史诗,都是在特定的时期下,特定的民族中社会形态和社会心理的折射。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滋养花朵的土壤不同,花朵的颜色、形状自然相异。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文化作为社会意识中的主体部分,对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从个人衣食住行的选择,到国家整体形象的塑造,处处都在文化的浸润之中。

公务员《言语理解》通关试题每日练(2021年08月10日-5230)

公务员《言语理解》通关试题每日练(2021年08月10日-5230)

公务员《言语理解》通关试题每日练(2021年08月10日-5230)公务员《言语理解》通关试题每日练(2021年08月10日-5230)1:近代以来关于文化创新的种种主张,无论是托古改制还是挟洋自重,都只是在内忧外患之际,面临启蒙和救亡两大时代任务的知识分子的__________,实用性和目的性过于明确,其实将文化降低到可随意置换的“器”的地位。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单项选择题A、黔驴之技B、金石之计C、缓兵之计D、权宜之计2:我相信,骄傲是和才能成正比的。

但是,正如大才________,小才华而不实一样,大骄傲往往谦逊平和,只有小骄傲才露出一副________的傲慢脸相。

有巨大优越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________。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单项选择题A、请选择B、请选择C、请选择D、请选择3:大乡绅的仆人可以指挥警察区区长,可以__________招摇过市—这都是民国五六年的事,并非前清君主专制时代。

自己当时__________,看了一肚子气;可是__________,也只好让那口气憋着罢了。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单项选择题A、大模大样、血气方刚、人微言轻B、威风凛凛、血气方刚、人穷志短C、像模像样、年轻气盛、人微言轻☆★D、昂首阔步、年轻气盛、人穷志短4:近体诗的创造和成熟,将唐代诗歌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成为古代抒情诗最典型的形式之一,至今仍为人们_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单项选择题A、如数家珍B、津津乐道C、耳熟能详D、喜闻乐见5:上世纪20年代,校长在教育尚不普及的中国,是广为百姓所敬佩和______的。

即便如此,《神女》中的老校长,到一个母亲是妓女的学生家拜访时,仍会在门口脱下帽子,神态谦卑地轻轻叩门,这一细节显示这位校长的胸怀______,以及对弱势群体的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推荐下载】高中苏教版必修三语文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知识点

【推荐下载】高中苏教版必修三语文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中苏教版必修三语文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知识点
中国与西方文化存在根本上的差异,语文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知识点可以帮助大家了解这种差异的具体内容,希望对同学们学习有帮助。

 一、介绍作者:
 陈炎,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

1987年,2000年分别获山东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周来祥和曾繁仁教授,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博士生指导教师;并兼任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史哲》杂志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和编辑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

为中国美学学会理事、山东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

出版《积淀与突破》、《陈炎自选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等学术专著多部。

由于上述研究,陈炎教授曾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跨世纪文学评论一等奖、刘勰文学评论奖等多项奖励和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年)、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社会科学突出贡献者津贴。

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文史哲》杂志主编。

 二、解题: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是一篇文化批评论文。

文章的题目是论题,就是揭示论
1。

(3)宋元至明清时期——2024年九省联考+2023年四省联考+2021年八省联考历史专项精编

(3)宋元至明清时期——2024年九省联考+2023年四省联考+2021年八省联考历史专项精编

(3)宋元至明清时期1.[2024届·吉林·模拟考试]1125年,宋使许亢宗奉命赴金,途经“契丹东寨”,记录道:“当契丹强盛时,虏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故此地杂诸国风俗。

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

”这表明( )A.通用语言具有重要作用B.民族交往促进语言融合C.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团结推动边疆稳定2.[2024届·河南·模拟考试]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

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顺、朱熹等从祀孔庙。

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3.[2024届·广西·模拟考试]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

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

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

据此可推断( )A.地方向中央奏事流程规范化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逐渐下降C.转运使的政治地位日益上升D.中央对地方管理方式集权化4.[2024届·贵州·模拟考试]宋真宗时期,王禹偁上疏提到:“臣本鲁人,古籍济上,未及第时,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户一人,当时未尝阙事。

自后有团练推官一人,太平兴国中,增置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监酒、椎税算又增四员。

曹官之外,更益司理。

”材料意在强调当时北宋( )A.行政机构不断完善B.地方事务日益繁杂C.官僚体系庞大臃肿D.行政官员相互制约5.[2024届·安徽·模拟考试]北宋初年,“交趾、海南诸国连岁人贡,通关市,商人岁乘舶贩易外国物,自三佛齐、勃混城,犀、象、香药珍异之物充盈府库,始议于京师置香药易院,增香药之直,听商人市之。

文化的要素和文化冰山现象

文化的要素和文化冰山现象

文化的要素和文化冰山现象
文化的第一要素是生命过程。

文化和生命是紧密相联的,文化即是“人化”。

“文”的反面是“质”,所以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化水平标志着人类告别自己本能状态、达到超越的程度。

文化的第二要素是生存困境。

因为生命过程中有生存困境,所以需要文化。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文化”总是诞生于人类的大困境,如春秋乱世产生了诸子百家。

今天我们说的文化传统,应至少有三个要素或特点,即该文化现象是历史上发生的、一以贯之的、一直发生作用的。

文化的第三要素是解释系统。

以文化应付人类生存困境的方式就是提供一种解释系统。

与理性的、科学的客观解释系统不同,感性的文学依靠“无解释”揭示生存困境。

文化是人类以解释系统来应付自己生存困境的努力。

文化的第四要素是意义世界,即做出超越性的努力。

例如,春天是农耕繁忙之际,人类为了自己的温饱要勤恳劳作。

于是,再辛苦的春天都显得美好,人类得以充满信心和希望地度过这个生存困境。

秋天本应是最美好的季节,但文人笔下的秋天多被添加了一抹“愁”的色彩。

在最难过的时候给人以希望,在最好的时候要有忧患意识。

这就是文人,这就是文化。

文化像一座冰山,有八分之七的部分在海平面以下,这部分从感
观上难以看见,此为文化的内核,即文化的实质内容,其包括文化基因与民族潜意识等等。

另有八分之一的部分在海平面以上,此部分从感观上可以看见,这是文化的表层,即文化的标识符号,并且这种标识从来源上看,可分两种,一是自己贴上的标识符号,二是被他人贴上的标识符号。

《文化生活》易错选择题归纳

《文化生活》易错选择题归纳

D
25.一曲富含现代音乐元素的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红遍全国。而这首灵感源自童谣 的 歌曲,是用中国古代宫、商、角、徵、羽五调式谱写,“歌曲中流淌的全是中国 DNA”。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优秀文化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C.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源泉 D.文化创新必须实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A
D
6.《大众日报》载文强调,要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知荣弃耻,褒 荣贬耻,扬荣抑耻,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这充分说明( ) A.加强自身修养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B.加强道德修养主要在于观念的更新 C.思想道德的差异,反映了人们世界观的不同 D.加强道德修养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A
21、不同民族、不同国有对龙的形象存在不同的解读,是因为 A.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具有统一性 B.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 环境 C.中华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 D.文化首先是民族的,其次才是世界的
B
“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 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作)则是前 者的表现。就年轻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越来越多。 据此回答题22-23题。 22、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文化, 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 则民族文化就失去根基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是坚持“守旧主义,反 对“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A
19、美国将玫瑰花定为国花,认为它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 化身;俄罗斯选向日葵为国花,表达了他们向往光明,厌恶黑暗的情感。这说 明文化具有 ①多样性 ②时代性 ③创新性 ④民族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②③ D.①④

2025届菏泽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菏泽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菏泽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学术界有一个影响较为广泛的看法,认为以儒家伦理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适应甚至可能阻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生发展。

对于这样的学术性研判,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予以思辨:其一,从促发资本主义的历史实践维度看:其二,从基于市场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

从学术逻辑来看,现有的关于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主张不适应甚至会限制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探讨,绝大多数是基于欧洲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生发展的立场而论的。

现代市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科技创新,这一因素使欧美更先进而中国相对落后,西方学者针对这一发展事实,将经济与科技总体落后的原因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认为,中国要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工具理性,从根本上还需要引入价值理性。

欧洲文化土壤长出的作物没有在中国文化田地里出现,据此就认为这类能产生巨大经济价值的作物也根本没法在中国生长,这显然不是合理有效的逻辑判断。

如果在理论上承认现代市场经济有多元发生诱因,也具有多种形态,那么,上述判断就显得武断而缺乏理论严谨性。

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文明稳定有序及其包容壮大的进程与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历史具有总体上的正相关性。

回顾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从源头上就具有有序统一的社会文化发展特征。

中国历史上,凡是文化统一有序、社会和平稳定的大王朝时期,往往会形成内部统一大市场,人尽其力物畅其流,经济自然发达。

儒家文化长期作为传统社会主流价值,在国家治理层面上推崇“庶富教”(孔子)、“仓廪实”(孟子),在个体意义上鼓励合理的财富创造(“义利相生”)。

在社会动荡时,尤其是传统文化生态受到冲击甚至破坏时,比如近代百年大变局,经济发展也往往明显受到抑制。

论强弱之变,明责任担当

论强弱之变,明责任担当

论强弱之变,明责任担当作者:施信忠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1年第38期2021年江苏高考语文使用的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新高考卷”。

下面我就全国新高考I卷的作文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

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

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可以分几个层面去解读。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这是交代材料文字背景。

“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带来的?体育带给人身体的变化,是每天日积月累的变化。

具体是怎么变的呢?“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的体魄,还能使原本不明变明、不聪变聪、不强变强、由弱转强,直接改变了事物的性状。

“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放弃自律,放纵自己,在诱惑面前意志不坚定,都有可能丧失原有的“明”和“聪”这类优质条件,成为昏聩老朽的无用之人;“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天赋不能决定一切,后天的努力奋斗,不断超越自我,倒是能够绘就人生的精彩华章。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强者无需骄傲自恃、得意忘形,相反需时时保持警醒,让生命处于不断超越自我的状态方能对得起这天赋异禀;“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你觉得它不好,那就建设它。

弱者恰是反弹性最高的地方。

“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生而为弱,怕什么,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022年山东省泰安语文中考试卷+答案+解析

2022年山东省泰安语文中考试卷+答案+解析

泰安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2022山东泰安,1,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置身于冰窟.(kū),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qíng)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

B.那个年轻的纤.(qiàn)夫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dào)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C.一绺.(liǔ)绺灰白的鬈.(quán)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D.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gōu)着身子进我家来……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yì),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2.(2022山东泰安,2,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接舌:这东西这么好吃?!B.当我感到惊惶失错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

C.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D.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总是可望而不可既,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3.(2022山东泰安,3,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B.父亲老实厚道低三下四....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C.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D.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4.(2022山东泰安,4,3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法制课堂结合身边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同学们要知法、学法、用法、懂法、守法。

强文化自信,享参差多态

强文化自信,享参差多态

龙源期刊网 强文化自信,享参差多态作者:江苏一考生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9年第45期鲁迅先生的《看镜有感》,我读过一遍,便再难忘怀。

先生在文中写道:“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

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鸵鸟,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

”其仰慕崇尚之情,溢于言表。

汉唐气势恢宏的文化气象,固然与其开放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而这社会风气自然来自当时人们对文化差异的认知,更来自他们对自我的底气,也就是文化自信。

清朝一边自称“天朝上国”而闭关锁国,一边却又津津乐道于西洋进贡的各种稀奇物什,究其原因,不过是骨子里虚弱,缺乏文化自信罢了。

文化自信,一方面表现在人们对自身文化的信心。

所谓物各有性,有的人看到别人的文化与自身文化不同,就会立即躲到角落里,生怕叫别人耻笑了去。

实际上,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因差异而分好坏,且很自觉地将自己归到末等里去,那是绝对算不上有文化自信的。

从这方面来讲,我非常佩服印度文艺创作者的底气。

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到《地球上的星星》,尽管“一言不合就载歌载舞”的状况为不少观影人所诟病,但是,这并没有让印度人放弃这种做法,相反,因为这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等一系列后来上映的电影中,我们依然能看到这些热情歌舞的痕迹,这就是底气的表现。

而对于观影人来说,正因为有了这些差异的存在,他们才可以在电影艺术的天地里看到法国人的浪漫、美国人的奋进、日本人的细腻……如果失去了差异,大家都步调一致,文化的意趣也就大打折扣了。

而文化自信的另外一方面表现在人们对外来文化的大胆欣赏和接受。

费孝通先生所谓“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其深意正在于此。

喜欢吃中餐的人吃不惯汉堡,自然无可非议,但是,如果他因此断然否定汉堡的价值,尤其是在不愿亲尝的情况下否定,我们只能把这种现象定义为“文化傲慢”,而非“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应有强大的文化判断力

文化强国应有强大的文化判断力

文化强国应有强大的文化判断力秦毅2013-1-10 15:09:19 来源:中国文化报翻开史书,泱泱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辉煌不禁让人掩卷神思,中国的古文字、古历法、古典籍、古建筑、古哲学、古才艺曾何等让世界仰慕。

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落后了:礼仪之邦,文盲半天下;四大发明之国,自然科学被斥为“奇技淫巧”;典籍浩如烟海,迷信桎梏却让思想被缚,各种乱象让人无法研判、无所适从。

今天,在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之时,中国立志建成文化强国,自然使国民感到无比振奋!在我们饱含深情畅想文化强国的美丽、明晰文化强国的衡量标准之时,有一点应当明确,文化强国应有强大的文化判断力,从而指引着国民与国家在纷杂的选项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的多元化特征在当今愈加明显,得一言而治天下、出一贤而率众愚的时代愈加遥远。

人们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在沙漠中发现唯一的绿洲,而是在万木丛中挑选栋梁。

因此,面对纷纭复杂的各种现象、面对同时出自名人、专家却相互打架的各种论调,要免于误导和盲从,需要每个人自身文化判断力的提升,而文化强国的国民应当具备这种能力。

在通往文化强国的道路上,我们需要面对自私冷漠、一切向钱看等不健康观念和行为制造的障碍,需要和那些通过贩卖低俗、恶俗、媚俗,博得眼球、换取经济利益的恶之风相斗争,需要在不围观、不起哄的过程中作出自己的判断。

在美国当代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看来,每个人都有他的15分钟。

如今,通过各种方式成名在网络时代并不困难。

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在一个国度,一些人通过出位的、与低级趣味沆瀣一气的方式,15个小时、15天、15个月等长时间霸占着社会的关注点,甚至诱发不断挑战下限的恶俗跟风,那里则不具备“文化强”的特质。

多元化的社会中,你有表达的自由;作为受众,更具有欣赏、关注与否的权利。

在国民自身文化判断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真正带给社会的应是包括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在内的道德之美,以及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试论“文化哲学”在理论上的生长点与突破点

试论“文化哲学”在理论上的生长点与突破点

作者: 陈炎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
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68-72页
主题词: 文化哲学;东西文化;经院哲学;生长点;中国与西方;社会发展;人与自然;民族;关系;观念性
摘要: 由于“文化哲学”具有综合性、边缘性、交叉性极强的学术特点,因而在近几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这里我们特向广大读者推荐两篇青年学者关于“文化哲学”的力作。

陈炎同志的文章对“文化哲学”在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历史生成,以及当前在东西文化相互碰撞下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科学的展望,认为必须在文化与哲学、民族与世界、历史与未来之间寻找和发现“文化哲学”在理论上的生长点与突破点,使其成为既有抽象的思辨深度又有具体的可操作内容,既有民族的独特个性又有世界的共同语言,既有历史的深厚土壤又有未来的召唤价值的开放的、广阔的并极富有发展前景的人文科学新领域。

张政文同志的文章旨在弄
清“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成果,因而是一元的、可比的;“文化”则是人们赋予文明成果的主体意向和价值选择,因而是多元的、不可比的。

前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的物化层面;后者则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即人的超越物化的精神层次。

这一领域的开拓显然不是这两篇文章所能完成的,而需要大量有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研究必须超越经院哲学的固有模式,自觉地关注和引导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从而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为了这一目的,本刊自本期起,开设“文化哲学与社会发展”栏目,欢迎对此问题有兴趣、有建树的学者根据“百花齐放”的学术方针积极撰稿,踊跃争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日报]陈炎:文化有强弱之别无高低之分
□本报记者于国鹏
提要作为第三届尼山论坛学术预热活动,3月18日,山东大学副校长、教授陈炎以《“文明”与“文化”》为题,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了一场学术报告会,从“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切入,深入阐释不同文化之间开展对话的可能性及其意义,并与听众进行交流,接受媒体采访。

他表示,自己对于“文明”与“文化”的理解,尚算一家之言,见解都是“个人认为”,但希望通过这种探讨,通过讨论
不同文化环境下共同的人类文明,思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一课题,从而在全球化过程中避免文化的冲突,实现文化的和谐和进步。

文明是一元的,文化是多元的
陈炎教授首先给“文明”和“文化”下定义。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
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所谓“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
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陈炎说,“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


他分析说,文明和文化是有区别的,有人随地吐痰,可以说“不文明”,但不能说“不文化”。

事实上,“就是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衣、食、住、行最简单的生活方式举例子,就好理解了。


他说,比如穿衣,但凡一个文明人必须穿衣服,穿衣有遮羞、御寒等多方面文明的功能,但是穿西装还是穿中山装,穿和服还是唐装,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所以文明的内容必须通过文化的形式来呈现。


再比如,吃饭有共同的文明标准,不能像野兽那样吃东西,茹毛饮血就是不文明的,但是吃中餐还是吃西餐,或者吃日本料理,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因此,文明的目的,要通过文化的形式得以实现;而且文化应该是多元的。


陈炎说,住、行等方面也有同样的体现。

“对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听了以上例子,我想如果我再说很绕口的话,大家也能理解了。


陈炎认为,“文明是一元的,是以人类基本需求和全面发展的满足程度为共同尺度的;文化是多元的,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不同条件为依据的。


文化的差异产生于时代、地域和民族的不同
陈炎教授认为,人类文明是在不同区域里分别发展起来的。

“旧石器时代,文明与文化几无差别。

那个时代的早期人类怎么生活呢?就是在各个地区敲敲打打地摆弄石头,差别是有,考古学的专家能够分辨出来。

但是,从我的概念来说差别不大,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旧石器时代,文明和文化基本上是一个概念。


到新石器时代,人类不仅能够敲打石头,还会研磨石头,来当成工具使用,也逐渐学会了烧制陶器。

陈炎说:“这个时代出现了文化的差异。

事实上,考古学界使用'文化’的概念,正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

旧石器时代不叫文化,我们叫人,比如说山顶洞人、元谋人。

到新石器时代,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等,为什么?就是因为不同的文化形态出现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的创造力越来越强,创造的差别越来越大,世界上文化的差别也是越来越大。

陈炎教授说,“各个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同地区的人类开始交往,文化也开始了沟通和交流。


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到达蒙古帝国。

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了17年,在狱中口述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故事,其狱友鲁斯蒂谦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记》,记述了马可?
波罗在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强烈向往,这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

再比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强烈激发出西方人的探险热情。

陈炎认为,文化的差异原本产生于时代、地域和民族的不同,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交通的改善、信息的加强,不同民族、地域之间以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政治对话、军事征服等各种方式渐渐打破了固有的文化疆界。

这种交往其实就是一种“全球化”的进程。

在这一进程中,“强势文化”占据了优势的征服地位。

陈炎说:“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却有强弱之别。

所谓'强势文化’就是指能力较强、效率较高、从而包含文明价值较多的文化系统。

相反,所谓'弱势文化’则是指能力较弱、效率较低、从而包含文明价值较少的文化系统。


他表示,历史上一段时期,西方人的文化形态中包含了文明价值较高,所以就可以征服那些弱势文化,“1577年,英国人打败了西班牙的舰队之后控制了海上,建立了一个日不落帝国,并征服了许多殖民地,靠的是什么?靠的正是强势文化。


在文化融合中做到文化宽容和文化自觉
陈炎认为,“全球化”进程同时也带来了两种结果,一种是正面的,一种是负面的,“这种全球化的历史过程,正是人类文化不断提高其内在的文明总量的过程,同时也正是人类
文明不断减少其外在的文化差异的过程。


他说,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影响和渗透并不总是单向的。

尽管文化有强弱之分,但不仅弱势文化要从强势文化那里学习很多东西,强势文化也要从弱势文化那里汲取必要的营养。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交流,无论对东方人还是对西方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它纵然不能增加已有文化圈之间的差异并突出其特色,但却使我们原有的文化形态更加丰富,从而享受的文明质量也随之提高。


陈炎特别提到,在今天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的文化是怎么发展来的,了解中国文化有哪些优缺点,“这样才能把握准自己的文化身份,在文化融合中做到文化宽容和文化自觉。


■相关链接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简称“尼山论坛”)是以中国古代伟大
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生地尼山命名,以开展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目的,学术性与民间性、国际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尼山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迄今已举办两届。

第三届尼山论坛定于今年5月21至23日在山东大学举办,主题是“不同信仰下的人类共同伦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