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
社会生产目的的最终实现
社会生产目的的最终实现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为此,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首先,要使每一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
社会生产活动由无数企业单位和公民个人的经济活动构成。
要让成千上万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生产目的的轨道,必须通过树立自我负责的道德意识和笃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等内部因素;通过建立健全如《企业法》、《公司法》、《破产法》等经济法律和完善的制度,使创造财富和改善人民生活真正一致。
其次,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政府通过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使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保持良好的态势。
比如通过税收等手段使社会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更加合理,经济增长持续、稳定,污染物排放量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这样直接造福于人民群众,通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最后,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战略,使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得更好、更快,让那里的人民更多受惠,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坚持进一步发展生产,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最终实现社会生产的目的。
财政对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意义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是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国组织财政的出发点。
财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的优先方向,在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财政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经济发展是实现生产目的的物质基础。
在现代社会生产中,资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我国的财政支出,相当一部分支出是经济建设支出,用于对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的投入,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
例如:2012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达到4303亿元的历史最高水平,有利的促进的经济发展,改善了民生。
财政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普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财政通过对国民财富进行再分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从而缩小贫富差距,保证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例如过去10年来,各级财政仅对城镇职工5项社会保险的投入累计就达到14542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提供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
国家通过财政为人民提供公共物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物质消费、精神消费状况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国家通过财政投资于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体系、良好的环境和生态保护等公共领域,为人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直接造福于人民群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其他备选分论点;财政政策对物价的调控,稳定物价,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消费的变化受物价的影响。
国家通过加大支持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做好必需的商品的进口,稳定必需品的供应,促进市场供求的平衡和物价的基本稳定。
同时给与低收入家庭的物价补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
高三政治总复习哲学主观题练习(辩证唯物论)1、2012年2月14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会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集体代表时强调,随着经济较快发展,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一些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
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节约资源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对企业来讲,节约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转型升级,增强和提高竞争能力,对全社会来说,节约可以催生新产业,创造新财富,发展生产力,提升生产率。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分析我国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的依据。
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要认真落实促进生猪生产和牧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科技服务,狠抓疫病防控,切实促进生猪和羊肉生产,保障市场供给。
牧区要认真落实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保持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面提高农业效益,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分析温家宝总理上述讲话的正确性。
3、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纪念日。
10年间,我国不断改革各项经济制度,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各项经济制度加快与国际规则接轨,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入世贸组织的决策是高瞻远瞩的。
运用人类社会客观性的知识,谈谈对我国不断改革各项经济制度的认识。
4、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
但以更高的目标着眼长远来看,任务依然艰巨;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优质农产品问题不大,知名品牌不多;农业外向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低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和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之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举措,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特征。
高一参考资料政治 1.3.1《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最终实现》B教案 沪教版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第三节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第一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最终实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发展生产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以及这个目标是如何实现的;学会判断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经济行为是否与社会生产目的相符合,同时锻炼自学技能,理解进行积累的重要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养成关注国家事身边事的习惯;通过课堂交流和讨论,培养判断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通过网上查阅、专题研究,领悟国家的重大方针和政策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会社会生产目的的最终实现与个人的道德自律,与社会的公平协调有关,感悟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
二、课前准备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我国存在的地区间、行业间、城乡收入差距的资料;2.教师:收集社会生产中一些企业和个人的具体经济行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数据以及涉及中西部地区的某些大型工程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社会生产目的的实现”在我们的周围,有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它们满足了我们物质生活所需;在我们的生活里,又充满着各种文体活动,它们陶冶着我们的性情,充实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先请大家来谈一谈,这几年来我们的家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略师:这一切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收入上了一个大台阶,我们的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而这一切也正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即: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全体人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实现共同富裕.而最近在我们党的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当中,也提到了这样的问题.【展示十一五规划的文件】师:社会经济活动是由无数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构成的,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获得更多的收入。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追求的手段却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就来一次比赛, 请每一小组选择下面的任何两题,判断这样的经济行为与社会生产目的有没有产生偏离?并且说出你的理由,看哪个小组的理由合理又充分: 【小组活动】材料一:去年安徽、湖南等地出现了一些因食用劣质奶粉而导致的“大头娃娃”,这些产品大多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方面过低;材料二:最近,上海警方捣毁了一个制假窝点,缴获成品盗版地图12万余册,价值人民币60余万元。
2020届高三高考政治考点精析,考点10效率与公平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关系①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以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为基础,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②矛盾性:二者概念不同,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2)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①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二)重视社会公平的依据(1)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2)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劳动效率的积极性,才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4)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体现,也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
(5)它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特别提示: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相对平等不是绝对平等。
它允许差别存在,否认差别的绝对平等会陷入平均主义,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3)平均主义抹杀了一切劳动差别和分配差别,要求绝对平均,实际违背了公平原则,压抑劳动者的创造性。
所以,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三)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1)生产决定分配,要实现分配公平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为实现分配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及其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及其路径%笪方大春(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2)眼摘要演如果不认清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的重大区别,寻找其理论根基,将会诱发诸多“颠覆性错误”。
从经济学发展历程来看,供给侧理论而非需求侧理论居于主导地位,供给侧理论伴随整个经济学发展。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施政背景与目的不同。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蕴含着系统辩证的大智慧,有其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基于新时期供给结构性改革时代背景特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优化升级,积极培育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实施板块与轴带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提升高级生产要素供给能力。
供给侧改革需要双侧管理,协同推进;优化发展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推进制度供给系统性改革,完善生产关系。
眼关键词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2-0001-052016年12月第38卷第12期Dec.2016Vol.38No.12当代经济管理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DOI:10.13253/ki.ddjjgl.2016.12.001收稿日期:2016-10-18网络出版网址:/kcms/detail/13.1356.F.20161205.1601.001.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12-516:01:16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安徽省供给侧改革实施路径研究》(2016CX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包容性增长实现路径研究》(11CJL001);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项目《区域经济学》(2015004)。
作者简介:方大春(1973-),男,安徽和县人,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甲家庭 3000 1300
600
600
500
乙家庭 6000 1500
1500
1500
1500
丙家庭 10000 2000
4000
5000
-1000
• 分析上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市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存在分配不公现象
• B.甲家庭本月恩格尔系数最高,消费水平最低
• C.乙家庭各项消费支出均衡,消费结构最合理
C
• 2016年1月16日,由我国倡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正式运营。作为最大股东国,我国完全有资格获得亚投行贷 款项目支持。然而我国却作出决定,在亚投行成立初期暂不 考虑申请资金支持,并向即将设立的项目准备特别基金出资 5000万美元,以支持欠发达成员国开展基础设施项目准备。 对此,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 怎样才能使每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 • 必须依靠一套有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共同组成的行为规范体系。 • 内部因素主要指人们的道德自律能力和守法习惯,外部条件主要指社会
经济活动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和完善的制度。
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C)
•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应选择怎样的道路? • 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
• 2015年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有所上升。
• 理由:从2011年到2015年,物价的变化几乎是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消费水平是提高 生活质量的的物质基础,2015年物价水平较其它年份而言变化不大,因此对居民的 生活质量影响也不大。同时生活质量还受到精神消费状况、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 2015年期间由于生产的发展,我国人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在上升,精神消费状况、生 活环境都在不断发展,因而人们会觉得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对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 将上升。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的必然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我 国生产力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 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建立的必 须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的所有制结构。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经济制度
2、国有经济掌握和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第一,国有经济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产业导向作用。 一方面,国有经济在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中要占据核心地 位;另一方面,国有经济还要不断培育未来主导产业,引 领发展新兴产业,在提升和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方面发 挥引领作用。 第二,国有经济要在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中起示范作用。 一是国有企业要无条件服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快速响应 和坚决执行政府宏观调控目标,以确保政府宏观调控目标 的实现;二是国有企业在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中要自觉发挥 对非国有企业的示范作用,真正起到引领和带动其它非国 有经济朝着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发展的作用。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在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在生 产资料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决定了劳动者在 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着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产和 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一种互助互利的合作关系,决定着生 产成果按照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分配。 第四,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 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 地位,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 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 第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内部的 自我调整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中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于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涵要认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它规定着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和目标。
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就在抨击资本主义反人道性质的同时,将关注点集中在“劳动者的需要和全面发展的条件”上,把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探讨未来社会,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按照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论述,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人类社会要经历一个由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后来被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阶段”。
这一阶段从本质上看,就是向着“自由人的联合体”过渡的特定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应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的一种经济形态。
”。
在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发展二者的关系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保证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以“保证社会生产力极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概念
政治经济学笔记——概念部分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1.劳动就是劳动力的支出。
2.劳动对象就是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3.劳动资料是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
4.生产过程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的过程。
5.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则表现为生产资料。
6.生产力标志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7.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这种社会关系,就叫做生产关系。
8.当人们把生产关系具体化到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体制的时候,生产关系又被称为经济制度。
9.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1.经济制度的总和又称为经济基础,相应的政治、法律与意识形态又称为上层建筑。
12.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3.五种基本类型的经济制度——原始公社、奴隶制经济、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14.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是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15.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章 商品经济1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17.物的有用性就是物的使用价值。
18.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19.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0.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具有各种特殊的具体形态,叫做具体劳动。
21.撇开其具体特点的劳动,叫做抽象劳动。
2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的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3.简单劳动是不必经过特别训练的劳动。
复杂劳动则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加倍的简单劳动。
24.商品的价值量是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
25.货币是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
共同富裕及其实现
共同富裕及其实现发布时间:2021-12-08T02:51:17.152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第15期作者:张光年[导读] “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何能实现共同富裕和怎样实现共同富裕张光年湖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 “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何能实现共同富裕和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
为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以人民为中心基本方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共同富裕领导核心根本保障一、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共同富裕是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富裕,不是仅仅物质上富裕而精神上空虚;共同富裕是逐步共富,是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同等富裕;共同富裕是共建共富,是全体中国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基本方略,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是一部不断探索和逐步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
3.2推动高质量发展+复习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2. 高质量发展的含义
• 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 不好”,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 念的发展。
3. 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这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 方面面的总要求; 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 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 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 求。
2、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 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 字中国。 注意:实体经济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 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实体 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 重要支柱。
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①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 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 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②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 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 己手中
扩大内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重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 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 中高端供给 根本: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拓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①目的: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 的战略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经 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②内容: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 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 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 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 作用的经济体制。
重点知识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第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第二,把消灭剥削看作是一个过程,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任务,逐步进行;第三,对于将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小平也做过一些原则设想。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第二,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第四,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于平均主义。
总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有机整体。
它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又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标。
三个方面紧密配合,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所以,我们要完整、准确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就要看到它的三部分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固有属性,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
经济常识
经济常识◆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重视商品的质量是为了更的实现其价值。
◆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就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6.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价格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
(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7.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
如果超过了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8.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供求影响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
反过来,价格也影响供求,使供求最终趋于平衡。
◆9.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三个作用: (1)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
在货币出现之前,等价交换表现为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量相等,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表现为商品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等价交换原则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来实现的。
(2)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总之,它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10.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这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11.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曾都一中王先明一、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1、教材内容设置梯度太大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要求,系统而简明扼要地叙述各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师教和学的主要凭借。
仔细比较初中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我们发现有些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不是很强,梯度太大。
从初三与高一教材内容来看:初三思想政治教材主要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对比较直观、形象,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而高一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习惯于具体思维的高一学生一开始很难理解,因而导致教学出现困难。
高中和初中是两个不同的学段,内容应该有梯度,但这个梯度不应太陡,应有过渡有衔接。
而目前高一思想政治教材和初三思想政治课教材出现脱节,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学都带来很大困难。
2、教学方式简单重复在高中阶段,有一些初中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重现,这种重现是为了让学生借助原来的基础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理论,因而是必要的。
高中教师应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方式讲解这些知识,以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
可在实际教学中,相当一部分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不加研究,对于初中教材中相同的一些内容只是简单重复,而没有注意提高和深化。
这种简单重复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反而有可能导致学生忽视这些知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例如,许多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初中并无区别;要么首先讲述原理,然后给予学生一定的记忆时间;要么运用实例加以印证,但事例简单,不能充分体现政治课教学的理论性和深刻性。
我们应该看到,即使是同样的知识内容,初高中的具体要求也是有差异的,如初中可能只是要求学生“知其然”,而高中则可能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
而有些高中教师往往不注意这种差异,忽视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只是机械地按照高考要求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这就必然导致与初中教学的脱节。
例如,练习是对教学的反馈和巩固,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联系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两个阶段的练习方式应有不同。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引言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发展道路和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以此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不平等。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以期加深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解。
1. 实现经济的社会化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实现经济的社会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的存在导致了生产力的不充分利用,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以及劳动者的剥削。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经济的社会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形式,将生产资料划归全体人民所有,实现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管理。
国有企业以公益性为主导,通过统一规划和组织,实现国家利益和全民利益的最大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通过市场竞争和市场调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国家政府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对市场进行引导和监管,防止市场失灵和垄断行为的发生。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通过合作竞争、创新和发展,为社会提供各种优质商品和服务。
2. 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还包括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以追逐利润为导向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往往忽视了社会的全面需求和公共利益。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制度安排,可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社会主义社会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不能以牺牲社会进步为代价。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
•优先发展公共事业和社会福利: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加大对公共事业的投入和推进社会福利的改善,提高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保障人民享有基本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权利,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点评:
静安区高中政治教研员沈沛东
刚才我们听了姜新瑜老师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样一堂课,听了这堂课后,我有这样几个感受:
第一,姜新瑜老师的这堂课,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十九大大精神是高度契合的。
高一年级上册主要是经济常识的相关教学内容,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内容和高一经济常识上册内容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所以我们觉得今天这堂课非常好的体现了“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要求。
第二,今天这堂课,姜新瑜老师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姜新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很多的教学方式,比如有“查一查”,“议一议”,“画一画”等等。
如果从“查一查”这一教学形式来说,通过查一查,学生在课前调查了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这一行为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
如果从“画一画”这一教学行为看,我们感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阅读经济数据的能力,以及把经济数据转化为图表和文字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同时,从他们收集的内容和概括的信息看,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得到了重视。
从第三个“议一议”这一教学行为来看,我们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得到了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通过前面查一查,画一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落实到第三个环节“议一议”环节,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个思维的完整性是很强的。
第三个感受是基于实际,关注生活。
姜老师的这节课,紧密地联系了当前的社会生活,也联系了老师当年的社会生活,也联系了学生现在的生活,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学生联系国家(强国梦)的内涵,(通过调查)和其他同学交流对未来事业的感想,这种思维方式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