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法》解读
《农业法》解读
《农业法》解读《《农业法》》解读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自1993年7月2日颁布至今,共进行了1次修订(2002年12月28)和2次修改(2009年8月27日和2012年12月28日)。
现行的《农业法》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生效,共有13章,分为总则、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与加工、粮食安全、农业投入与支持保护、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农民权益保护、农村经济发展、执法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共计99条。
下面对各章内容简单解读,重点解读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农业生产、农业投入与支持保护、农业科技与教育、农民权益保护几个章节。
第一章总则1-9条为总则,总则明确了《农业法》立法的目的和基本原则,确立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我国《农业法》立法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第二,统筹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第三,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即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的统称。
本章第三条明确指出国家把农业发展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进一步确立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第二章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本章包括10-14条,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进行了法律规定,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原则、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和作用、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和职责。
从本章还可以看出,国家鼓励农民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按照《《农业法》》的要求,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职责:一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农业资源区划,制定农业发展规划。
农业法学习讲义
凤山乡干部集体学习讲义《农业法》第一部分农业法律制度概述一、农业法律制度概述(一)农业法的概念:广义上的农业法,是调整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特定农业经济关系、农村社会发展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包括作为基本法的《农业法》和与之配套的相关法律中关于农业及相关问题的规定。
狭义的农业法是指1993年7月2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于2002年12月28日作了修订。
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生效。
包括13章99条。
农业法的调整范围包括产业范围和主体范围两个方面。
在产业范围上,我国农业法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以及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在主体范围上,我国农业法包括国家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类农业企业、农户或者农民个人。
)及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生农业法律关系的其他组织和个人。
(二)农业法的体系农业法的体系包括:1.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法律规定。
2.农业生产制度。
3.农产品流通与加工制度。
4.粮食安全制度。
5.农业投入与支持保护制度。
6.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制度。
7.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制度。
8.农民权益保护制度。
9.农村经济发展制度。
10.农业行政管理与执法监督。
二、农业法律与政策的关系(一)农业法与农业政策的联系l.农村经济政策是制定农业法律的前提基础,农业法律是对农村经济政策的体现。
2.法律是对农村经济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
(二)农业法与农业政策的区别1.农业法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而政策则是由党和政府部门制定的,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
2.农业法具有明确的规范性,而政策的规定一般来说比较笼统,原则性强,弹性较大。
3.农业法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政策一般是根据当时的客观实际和具体需要而制定的,相对多变。
4.农业法具有国家强制性,而政策的执行主要是依赖于党的纪律和宣传教育,以及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缺乏国家强制性。
三、农业法的基本原则(五)既是农业法的立法基本,也是执法和守法的基本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深度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深度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而制定的一部法律。
本文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度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部法律。
一、农业法背景和宗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于1985年颁布实施,是我国农业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该法律的宗旨是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它以维护农民权益、保障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
二、农业法的基本原则1. 农民利益至上:农业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农民的经营权益,禁止侵占、征用或擅自剥夺农民土地承包权。
2. 改革创新:农业法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3. 坚持可持续发展:农业法要求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
4. 完善市场机制:农业法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体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推动农产品价格形成市场化机制。
5. 支持农业科技:农业法倡导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6. 管理规范与执法公正:农业法要求农业管理部门依法履职,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障执法活动的公正性。
三、农业土地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对农业土地管理进行了规范和保护。
该法律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合法财产,国家保护土地承包权不受侵犯。
同时,农业法还规定了土地流转、土地调整、农民退耕和耕地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办法,以确保农业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合理配置。
四、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农业法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民个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社等。
该法律鼓励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五、农村经济和农民权益保护农业法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权益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
该法律规定,国家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是我国农业领域的一部基础性法律法规,旨在加强农业管理,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本文将对该法的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进行解读。
一、农业法的主要内容1. 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农业法明确了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即农民以个体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法律规定,农民有权自愿选择农业经营形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经营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2. 农业生产经营者权益保护农业法强调保护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这包括落实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对土地的经营使用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确保农业生产运行的公平、公正,禁止非法收购农产品。
3.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法鼓励农村科技创新与进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法律规定了农业科技创新、新品种培育、农业机械化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和保护措施,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4. 农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农业法对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法律规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保护土壤资源和水资源;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农业污染;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绿色化。
5.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保障农业法强调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保障的重要性。
法律规定鼓励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加强农村金融支持,提供农村信贷和金融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保障农民基本社会权益。
二、农业法的适用范围农业法适用于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具体包括:1. 农田土地的使用与管理;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认、变更和终止;3. 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质量安全监管;4. 农田水利建设与水资源管理;5. 农村产权交易与转让;6. 农村金融服务与支持;7.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8. 农民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9.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法的意义与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1. 保障农民权益,促进乡村振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解读
共
月1日起施行。
和
国 农 业 法
最新农业法全文包括总则、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农
2 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与加工、粮食安全、农业投入与
支持保护等共十三章九十九条。
》
立法的必要性
1 农业立法是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需要 2 农业立法是巩固和发展农村改革成果的需要 3 农业立法是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3
修订过程
修订过程
2002年12月28日第九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 议修订
2012年12月28日第十 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 议第二次修正
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第 一次修正
修订主要内容
三、粮食安全
四、农业科技和农业教育 五、农民权益保护 六、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积极采取举措切实保护 与提升农产品综合性生产能 力,切实保障农产品安全。 在政策、资金以及技术等诸 多领域,对农产品主产区域 进行重点帮扶,创建出更为 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改 进农产品储存和加工设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学习解读
主讲人:
目录
contents
概况 修订背景 修订过程 修订主要内容
1
概况
概况
《
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
华 人
1
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 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等而制定的。于2012年12月28
民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四号公布,自2013年1
有农业法作为强大的后盾,有法可依、有法 可循。农业基础建设得到保障,促进了农村 农业的发展力,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使 农民生活得到了保障,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发 展,引领农民共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解读
DOI:10.16675/14-1065/f.2019.21.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解读□邹鹏飞摘要:从基本原则、具体章节内容和意义等方面,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农业法律;基本原则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1-0019-02中国图书分类号:D922.32文献标志码:A(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是为了加强我国农业发展,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强化农村农业改革,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农村农业及农民合法权利,促进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引导农村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地全面持续发展,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目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基本原则1.1..遵守依法治农的基本原则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是为了遵守依法治农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农业生产或者农民进行农业相关活动时,都要遵守农业基本法及宪法的规定,做到有法可依。
政府机关、农业相关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执行,违反法律必定追究责任。
我国国情的基本要求是依法治国,而农业法的根本制度原则也体现了这一点。
依法治农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的基本要求,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农业法的基本目标之一。
1.2..保障“三农”权利的原则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保障了农民、农村、农业的基本权益。
农业法的重点原则就是“保护农业”原则,或者叫作“保护三农”原则。
这个原则主要是指在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中,要依据农业法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根本权益。
农村处于社会较薄弱的地位,农民是弱势群体。
在对待“三农”的问题上,国家要放宽相应政策,把资金发放到位,以此保障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法的公正价值观正是从支持及保护农村、农业、农民的利益上体现出来的。
这是农业法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农民依法维权的重要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解读与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解读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是为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等目标而制定的法律。
下面将对农业法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实施情况。
一、农业法的背景和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于2002年实施,是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该法律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农业农村问题的高度重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农业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农民的经营土地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合法权益,保障了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了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期限等问题,为农业农村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农业法的主要内容1. 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法明确了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并规定了农民的经营土地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具体内容和保护措施。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
2. 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法规定了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原则,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形式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3. 农业投入保障农业法强调了各级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责任,要求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和培训,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4.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法提出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鼓励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强农药、化肥、养殖等环境污染的监管,保护农田、水源、森林等农业生态环境资源。
三、农业法的实施情况自农业法实施以来,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推动农业法的落实。
各地根据农业法的规定,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和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农业法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难、流转环境不规范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全面讲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全面讲解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法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具有重要地位和功能。
本文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进行全面讲解,深入探讨该法律的内容和影响。
一、农业法的背景与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法的制定和完善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颁布旨在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进步。
该法涵盖了农业生产、农村经营、农民权益等多个领域,对于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法的总则与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总则与基本原则是该法律的基石,为后续内容的落实和执行提供了法律依据。
农业法确立了农业生产方式以农民为主体,保护农民利益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的确立有效地保障了农村地区的稳定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业生产与经营是农业法中的重要内容。
农业法对农田的保护与管理、农业生产设施建设与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该法律要求农田的合理利用,推动土地保护、农田整治和农田流转等措施的实施,确保农业生产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农业法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护消费者利益,加大对农产品质量抽检和追溯体系建设的力度。
四、农民权益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民权益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该法律对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征收与补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定。
农业法要求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受侵犯,并加强对农民土地流转的监管与保护。
此外,该法律还对农民土地征收与补偿进行了具体规定,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五、农业法的实施与监督农业法的实施与监督是农业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
该法律明确了有关政府部门在农业法实施过程中的职责与义务,同时要求建立健全农业法实施监督机制。
农业部门要积极推动农业法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重要性
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是我国为保障农业生产、农民权益和农村经济发展而制定的重要法律。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国家的主体和农业的主力军,保障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是我国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本文将从农业法的法律地位、法律内容和重要性三个方面解析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重要性。
一、农业法的法律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是我国专门规定农业领域的基本法律。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法律是国家行政空间中的一项重要规定,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极高的法律地位。
农业法在法律层次上对农村农业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农业法的法律内容1.农业生产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明确规定了农业生产组织的基本条件和管理措施。
农业生产组织是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重要环节。
农业法规定,在农村地区,要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
此外,农业法还规定了乡村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发展。
2.土地利用和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为土地利用和保护提供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
农业土地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保护好农业土地是维护农民权益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农业法规定,农用地不得随意改变用途,同时要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加强对土地的保护和管理。
3.农民权益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为保障农民权益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农民是农村农业的主体和农业的主力军,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对于农业稳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法明确规定了农民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和流转权的保护措施,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和权益。
三、农业法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保障农业生产农业法对农业生产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农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基础和农民的主要生计来源,农业生产的良好发展对于维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通过规定农业生产组织、土地利用和保护以及农民权益保护等内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引导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农业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我国于2002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该法旨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引导。
本文将从法律层面探讨该法对农业现代化的引导作用。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明确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根据该法,农业现代化应当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水平、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
这一明确目标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战略方向,使我国农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发展需求。
其次,该法规定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科技支撑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依赖于科技创新,通过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农业现代化还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确保农业的长远发展。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还强调了农民的地位和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样化。
该法规定,国家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扶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确保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同时,该法还鼓励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样化发展,包括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形式,以更好地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还涉及到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业支持政策。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
该法规定了土地承包制度的基本原则,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并鼓励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该法还规定了农产品价格支持和补贴政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资金和物质保障。
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强调了农业现代化的监督和管理。
为了保证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该法规定了国家对农业生产、经营、科技等方面的监督和管理职责。
同时,该法还规定了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农业科技进步的鼓励机制,推动农业现代化取得更好的成效。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读书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读书笔记近年来,随着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农业法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农业经济、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进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该法律的核心原则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一章规定了农业法的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以及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
本章的核心是农业法的目的——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农田和农村土地本章主要涵盖了农田保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内容。
其中,农田保护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农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重要财产权,此法规定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稳定和不可侵犯性,为农民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三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本章主要规范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设立、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等方面。
在这一章节中,农民合作社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典型代表。
农民合作社通过从业务活动中获取收益,并回报给参与的农民,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第四章:农业基础设施此章节主要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农业基础设施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补偿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进一步保障了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五章:农业生产与经营这一章涵盖了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众多方面,包括种子、农药、兽药的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监督等。
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于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章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和保障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第六章:农民权益保护本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重点章节之一。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是法律的重要任务。
在这一章节中,明确规定了农民权益的保护范围、途径和责任,旨在有效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业法(第一章法的基本理论)
法的要素
总结词
法的要素包括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
详细描述
法律规则是法的基本构成单位,它规定了人们的行为标准,包括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法律 原则是法的灵魂和基础,它体现了法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法律概念是对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的描述和界定, 是理解法律规则和原则的重要工具。
02
保证实施,违反法的人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法的特征
总结词
法的特征包括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权利义 务性、强制性和程序性。
详细描述
法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它规定了人们的行为 标准,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准则。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 的行为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反映国家的意愿和利益 。法具有普遍性,它适用于所有的人,不论其身份、地 位或其他条件如何。法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具有 权利义务性,人们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法具有强制性 ,违反法的人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最后,法具有程序 性,它的制定、实施和监督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 则。
与民法的关系
农业法与民法有密切的联系,民法是农业法的基础。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农业生产经 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需要遵循民法的相关规定,如合同、财产、侵权等方面的规定。
与经济法的关系
农业法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法对农业法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农业法需 要遵循经济法的原则和精神,如公平竞争、市场调节等,同时也要注重国家对农业发展的 宏观调控和管理。
综合性
农业法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农业生产、农产品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保护等方面。 因此,农业法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注重各领 域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政策性
农业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其制定和实施需要 根据国家政策的需要进行调整。同时,农业法的 实施也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名词解释农业法
名词解释农业法
农业法是指为规范和管理农业生产、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农业法涵盖了对土地、农民、农产品、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等方面的规范和监管。
首先,农业法对土地的利用和管理提供了规范。
它规定了土地的产权、承包、流转等方面的法律关系,确保土地能够有效利用和保护。
农业法还详细规定了土地利用的原则和限制,保护耕地资源,防止土地过度开发和破坏。
其次,农业法保护农民的权益和利益。
它规定了农民的经营权、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规定。
农业法还确保农民能够享受到合理的农业支持政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此外,农业法对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和市场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
农业法的相关规定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规范了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
农业法还规定了相关的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和溯源体系,确保农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最后,农业法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营提供了相关的规范和指引。
它规定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农业用地规模经营的支持政策,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法还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农村合作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业经营主体建设。
总之,农业法是为了保障农民的权益、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它通过规范土地利用、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农产品质量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措施,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讲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讲义新修订的《农业法》是我国农业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对我们农林人来说,以学习贯彻《农业法》为契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农业法制建设新局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新使命。
★《农业法》修改制定的背景★《农业法》的主要特点★ 《农业法》修改制定的重点★贯彻实施《农业法》的重要意义一、《农业法》修改制定的背景。
通过分析修改制定《农业法》的背景,使大家更加充分地了解《农业法》修改制定的必要性、必然性。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
●国际背景●国内背景●修改过程国际背景:从国外的经验看,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繁荣都离不开法制。
例如当今世界法制建设健全、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早在1933年就颁布了《农业调整法》,至今已有70年时间了,该法为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获得合理收入提供了法律保障。
此后,美国每隔5年左右就重新修订一次农业法。
我国现行农业法已颁布实施了10年,从时间上看,应当进行修订。
2002年5月13日,美国颁布了新的农业法案,加强了对农场主的收入安全保障。
再如亚洲,与我国毗邻的日本、韩国针对工业高速增长、农业相对萎缩、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于20世纪60年代先后制定了《农业基本法》,使农业产业结构显著改善、农业生产能力成倍增加、农户的平均收入显著提高。
正如日本专家所说,没有《农业基本法》,就没有6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的迅速发展。
为了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日本、韩国于1999年又分别颁布了《食物、农业和农村基本法》、《农业和农村基本法》,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加强对本国农业的保护,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从上述三国的情况分析,总的来看,各国依靠农业法制促进和保障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并大幅度地提高了务农人员的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遏止了因工业化而日趋严重的农业萎缩,逐步缩小了城乡差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释义及实用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释义及实用指南近年来国家对于农业的发展和推进非常重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是国家对于农业的一个重要法律,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和规定,以保护农民和农业的利益。
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个法律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步骤,因此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一些关键的内容,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法律的重要性。
第一步:农业用地的保护法律中规定:农业用地是国家稳定的资源,必须坚持集约节约的原则,保护农业用地的数量和质量。
在实践中,为保证农业用地的有效利用,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设置耕地保护红线、实行草原禁牧等,以保护农业用地的生态环境和土壤质量。
第二步: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法律中规定: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农民对于土地的权益必须得到保障。
在实践中,国家推广了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土地流转、土地调换等,以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第三步:农业科技的推广法律中规定:国家应当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实践中,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科技政策,如加强科技创新,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推行农业节水技术等,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第四步:农业设施的支持法律中规定:国家应当积极推广先进农业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在实践中,国家加大了对农业设施的投入和支持,如加强农业机械化,普及精准化农业技术,推广农田水利建设等。
第五步:农业生产资料保障法律中规定:国家应当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保障,保障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在实践中,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和支持,如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对农业生产资金的支持等。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实施,对于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和积极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仅仅是对于这个法律的一些重要内容做出了简要的介绍,若要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法律,自然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深化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解析与案例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解析与案例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是为了保护和促进农业的发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土地、水资源和农产品的管理与保护而颁布的法律。
一、农业法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明确了一些基本原则,以指导农业的发展和管理。
首先,坚持以农民为中心。
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在农业发展和管理中应做出应有的决策权和利益分享。
其次,坚持可持续发展。
农业的发展应注重保护环境和生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坚持资源保护。
农业法要求加强对土地、水资源和农产品的保护和管理,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安全。
最后,坚持科学决策。
农业发展和管理应以科学决策为基础,依据实际情况和技术要求,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
二、农业法的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农业活动和农业管理。
农业活动包括农业生产、耕地的开垦和利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
农业管理包括农业资源的保护管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科技的推广等。
农业法还规定了农业活动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和问题的处理办法,如对受灾农民的救助、农业重大事故的处理等。
三、农业法中的主要内容1. 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了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其中,农民享有农业生产经营权,包括自主决策权、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收益权等。
农民应承担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等义务。
2. 农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强调了对农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农业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农村环境等。
法律规定了土地利用的原则和条件,保护耕地和防止乱占耕地。
此外,农业法还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出了要求,包括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等方面。
3. 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监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要求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管。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应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
农业法还规定了对于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处理办法,包括对不合格农产品的处置和追责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权利与责任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权利与责任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是我国农业领域的基本法律,旨在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涉及的权利与责任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一、农民的权利农民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明确了农民的权利。
首先,农民有权接受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技指导,提升自身技能和知识水平。
这一权利的规定,为农民提供了学习新农业技术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农民有权自主选择农作物的品种、栽培种植方式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这一权利的确立,为农民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决策权,使他们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此外,农民还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业生产资料使用权。
这一系列权利的确立,保障了农民的财产权益,使他们能够长期稳定地从事农业生产,有效防止了农地流转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二、农民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既规定了农民的权利,也明确了农民的责任。
首先,农民有责任遵守农业生产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这包括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合理利用农业生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应当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农业生态化改造,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其次,农民有责任保护耕地,防止耕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等现象的发生。
农业生产离不开良好的耕地资源,农民应当依法保护耕地资源,推动耕地保护与高效利用相结合,确保农业持续发展。
此外,农民还有责任保护农业生产资料的合法权益,抵制和打击破坏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的行为。
这有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促进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与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了农民的权利和责任,对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
首先,明确的农民权利保护机制有助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理解与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理解与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法规,对于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业法的背景和目的、主要内容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一、农业法的背景和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2年12月29日通过的,自2003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这项法律制定的背景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农业的规范管理,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法的目的是保护和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通过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农业生产得到规范,农民权益得到保护,农村经济增长得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得到加速。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主要内容1.农业基本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明确了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即以市场为导向,农民自愿互利原则,政府调控与农民自主结合原则,产、供、销结合原则。
2.农业生产资料保护农业法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了规定和保护。
农民有权自愿选择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主体,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禁止强行征用或侵占。
3.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是农业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实行自愿有偿的原则,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4.农业合作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提供了农业合作组织的法律依据。
鼓励和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等农业合作组织,通过集中销售、共同经营等方式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
5.农民权益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禁止侵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产品质量和收购价格,保护农民参与分配的权益,提供合理保障和补偿措施。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实际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实际应用在农村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解读
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解读保护植物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解读植物保护,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了加强植物保护工作,各国纷纷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本文将对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进行解读,旨在提高人们对植物保护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一、植物保护的重要性植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食物链的起点,还能提供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保护水源等多种生态服务。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植物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因此,保护植物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是我国首部专门规定农业法律法规的法律,其中包括了对植物保护的相关规定。
该法对植物的优良品种保护、农业有害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该条例旨在推动我国新品种的培育和发展,为创新提供保护。
它规定了新品种的申请、审查、注册、保护期限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并对侵犯新品种权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植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法》是为了防止入侵性植物物种的传播、减少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而制定的。
它规定了对进出口贸易植物、种子、农产品和其他植物制品的检疫措施,并规定了违法行为的处理办法。
(四)《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该法旨在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维护生态平衡。
它规定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要求,对非法捕捞、猎捕、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行为进行了处罚。
(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涉及的法规与政策较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旨在保护我国的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
三、植物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我国在植物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例如,建立了完善的植物保护法律体系,加强了植物种质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法》》解读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自1993年7月2日颁布至今,共进行了1次修订(2002年12月28)和2次修改(2009年8月27日和2012年12月28日)。
现行的《农业法》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生效,共有13章,分为总则、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与加工、粮食安全、农业投入与支持保护、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农民权益保护、农村经济发展、执法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共计99条。
下面对各章内容简单解读,重点解读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农业生产、农业投入与支持保护、农业科技与教育、农民权益保护几个章节。
第一章总则1-9条为总则,总则明确了《农业法》立法的目的和基本原则,确立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我国《农业法》立法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第二,统筹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第三,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即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的统称。
本章第三条明确指出国家把农业发展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进一步确立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第二章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本章包括10-14条,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进行了法律规定,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原则、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和作用、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和职责。
从本章还可以看出,国家鼓励农民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本法所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和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
”为了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精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成立条件一是要有5名以上符合规定的成员,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
截止目前,我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63个,社员6325人,联结带动农户3.2万户,通过合作社年销农产品能力4.02亿元,合作社覆盖种植、养殖、加工、农机、服务等多行业。
其中,有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4个,是赣州市省部级示范社较多的县市之一。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1. 部分乡镇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不足,存在应付检查、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思想;2.财务管理不规范;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的素质参差不齐;3.有的合作社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策略意识不强;4.生产资金短缺,融资困难;5.人才紧缺,合作社人才招聘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我市应积极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指导体系,鼓励和支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打造我市合作社品牌。
第三章农业生产本章包括15-25条,明确规定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以及政府部门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职责。
调整的重点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畜牧业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
调整的目标是,通过农业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通过农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按照《《农业法》》的要求,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职责:一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农业资源区划,制定农业发展规划。
二是制定政策,安排资金,引导和支持农业机构调整,协调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益的农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三是采取措施,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乡村道路、农村能源和电网、农产品仓储和流通、动植物原种良种基地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制度,发展节水型农业。
五是大力支持为农业服务的气象事业的发展,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水平。
六是鼓励和扶持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
七是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资料的安全使用制度,严格整治农资市场经营秩序。
第四章农产品流通与加工本章包括26-30条,明确了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方向;明确了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规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规范市场流通秩序;疏通“绿色通道”;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乡镇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
《农业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规模结构,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乡镇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
当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规模总体偏小,设备及工艺总体偏后,带动能力不强。
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
产业链不长,农产品加工终端较为粗放,附加值不高,综合效益不明显。
研发和培育精深加工产品不够。
产品延伸链短、面窄,品种规格少,优势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少,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第五章粮食安全本章包括31-36条,明确规定了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粮食安全: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具体措施是:1.建立耕地保护制度。
2.建立粮食主产区扶持制度。
3.建立粮食保护价制度。
4.建立粮食安全预警制度,采取措施保障粮食供给。
5.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制度。
第六章农业投入与支持保护本章包括37-47条,明确了财政预算内投入农业资金的使用方向;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增加农业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促进农业扩大利用外资;鼓励和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信贷支持;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农业保护机制。
在农业投入渠道方面:1. 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县级以上各级财政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田水利的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应当统筹安排,协调增长。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各项用于农业的资金应当及时足额拨付,并加强对国家各项农业资金分配、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 鼓励和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性投入和小型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投入。
鼓励和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依法采取多种形式,筹集农业资金。
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设立各种农业建设和农业科技、教育基金。
国家采取措施,促进农业扩大利用外资。
在农业支持和保护方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级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农业信息搜集、整理和发布制度,及时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市场信息等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各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对个人和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事业给予支持。
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当坚持为“三农”发展服务的宗旨,优先为当地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贷款。
鼓励和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互助合作保险组织,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提高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做好防灾、抗灾和救灾工作,组织生产自救,组织社会互助互济,帮助灾民恢复生产。
其中“农业补贴”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通常是指政府采取行政手段,依靠财政政策支持农业的发展,目的是为保证粮食安全、农产品价格稳定和保障农民收入。
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这在世界各国中是比较通行的做法,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始终对本国农业发展、农民收入采取高保护政策。
据世贸组织统计,仅从每年可计算的农业补贴看,美国为512亿美元,欧盟为209亿美元,日本为204亿美元。
据经合组织统计,1996年至1998年间,每个专业农民一年获得的生产者等值补贴为:日本2.3万美元,欧盟1.7万美元,美国1.4万美元。
美国产业化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政府补贴。
我市今年上半年发放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三项补贴资金5251.575万元。
第七章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本章包括48-56条,通过法律规定,支持和鼓励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发展,坚持“科教兴农”方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法》》规定:一、县级以上政府应当逐步增加农业科技经费和农业教育经费。
2012年我市农林水事务总投入3.4568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13.68%,同比增长58.5%。
全国农林水事务总投入11903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10.16%,同比增长19.8%。
江西省农林水事务总投入380.8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12.61%,增长32.2%。
二、应当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工业科技投入,鼓励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依法举办农业科技、教育事业。
三、应当稳定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
我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1.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
我市各乡镇都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设立了农技、植保、农产品检测、农经、水产、畜牧兽医、农机、果业等农技推广岗位,聘用了专业技术人员。
目前,我市正组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新建9个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综合站,改扩建8个综合站;全市17个综合站配置仪器设备。
2.农技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
全市现有在编农技人员267人,中级职称以上有29人,大专以上学历占52.1%。
在村一级还聘用了116名村级动物防疫协防员,目前大多数行政村都聘有一名村级农技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协防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3.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农技推广综合站人、财、物由原来以乡镇管理为主,业务上接受县级主管部门指导,改为“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市)为主”。
基层畜牧兽医站人、财、物继续保持以县(市)局直接管理。
4.经费得到进一步保障。
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和基层畜牧兽医站均为全额拔款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各类津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作经费已全额列入财政预算,每个农技推广综合站财政每年安排2万元农技推广专项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