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清代诗文词

合集下载

[转载]清诗别裁集卷九至卷十二

[转载]清诗别裁集卷九至卷十二

[转载]清诗别裁集卷九至卷十二卷九黄垍字子厚,山东即墨人。

康熙癸卯举人。

著有《夕霏亭诗》。

短歌行龙蟠于泥,蚖其肆之。

虎处于柙,爪牙安施?委巷之犬,吠声如豹。

廒仓之鼠,口厌梁稻。

太行居后,孟门居前。

佥夫之心,君子畏焉。

方寸之中,乃有五岳。

磊砢嵚崎,五丁焉凿。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为之在人,成之在天。

送屺公周邑侯南归君从西郊来,旌旆光如电。

父老遮道左,争欲识君面。

君从西郊归,雪压荒丘树。

独有春风发,送君千里路。

(不另下断语,而世态物情已尽于此。

)严我斯字就思,浙江归安人。

康熙甲辰,赐进士第一人,官翰林学士。

著有《尺五堂诗删》。

十峰草堂歌为钱础日作九龙之山环九峰,一峰一态如一龙。

兴云出雨气磅礴,鳞甲欲动凌苍空。

别有一峰伏而起,神奇夭矫为龙尾。

世人咫尺不知名,古来畸士都如此。

中有草堂绕烟萝,峰峰回薄青嵯峨。

左图右史安乐窝,猿啼鹤唳山之阿。

草堂主人抱龙德,或潜或见人不识。

时时掉臂弄云霞,往往歌声出金石。

旷怀雅好游名山,往来齐鲁尽跻攀。

有时夜半登日观,双骑白鹿青云间。

去年把臂历山麓,清诗万首酒百斛。

今年款段走长安,不使缁尘涴素服。

手持尺幅字琳琅,乞我题诗寄草堂。

予本风尘落拓者,青鞋布袜思徜徉。

安得投簪寻泛宅,五湖之曲烟光白。

与君拄杖听鸣泉,夜向松窗读《周易》。

(一起神来,以下便一笔扫去。

)疁水谣疁之水兮清且涟,使君堂上坐鸣弦。

疁之水兮清且漪,使君郊外多耕犁。

使君官庖食无肉,长须编篱种野簌。

使君侵晨寒无衣,老婢当窗织布机。

使君寒,民五裤。

使君饥,民含哺。

升君之堂进君酒,有酒盈卮,有蔬盈豆,长老在前,稚子在后,俚语歌呼为君寿。

清畏人知兮,何人勿知。

吁嗟今之人兮,廉吏可为而不为。

(虽不明指使君为何人,然前后令疁水者非陆清献公不足当之也。

结句有慨乎其言之。

)闻砧曲长安八月秋风起,长安门巷秋如水。

闺中思妇罢鸣筝,一夜伤心千万里。

前年荡子去从军,消息关山总不闻。

黄龙塞上愁云断,丹凤城边落叶纷。

平沙猎猎吹枯草,碣石霜飞寒信早。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讲1.概述先秦文学的进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进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进展的历史时期。

第二章神话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要紧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事情怎么?2.《诗经》是怎么分类与编排的?3.汉代的传《诗》的事情怎么?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讲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挑选两篇举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妨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要紧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挑选《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举行分析。

7.《国语》的要紧艺术特点有哪些?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挑选《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举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明白。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啥是“三表法”?5.《老子》散文的艺术特点要紧有哪些?6.谈谈你对老庄思想基本精神的明白。

7.以《逍遥游》为例,谈谈《庄子》散文的要紧艺术特点。

第一章 清初的诗词文.doc

第一章  清初的诗词文.doc

第一章清初的诗词文第一节清初诗歌一、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申涵光等。

二、仕清诗人: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等。

“梅村体”三、国朝诗人:“南朱北王”、“南施北宋”“神韵”说。

两大审美特色。

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一、遗民诗人:矢志不渝的期待者——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入清后更名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人。

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诗人,又是著名的抗清志士。

有《亭林诗文集》,另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论著。

■顾炎武诗学主张:1、认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2、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诗作概况顾炎武的诗歌创作正是实践他的主张,在民族斗争激烈的年代里托事感时,洋溢着崇高的民族气节,高昂的战斗热情。

代表作有《京口即事》、《秋山》等。

这些诗作于清兵南下之初,作品中表达诗人不屈的意志,揭露清兵的残暴罪行。

在清初遗民诗人中成就最为突出。

他存诗四百多首,收在《亭林诗文集》中。

顾炎武诗歌特点一是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的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绝少世俗应酬之作,即便是拟古、咏史、写景、唱和之作也是如此。

二是取材广阔。

三是诗风雄浑悲壮,苍凉沉郁。

这个特点,也是清初遗民诗人黄宗羲、王夫之、归庄等所共有的。

一、遗民诗人:投笔从戎,只是为了恢复明朝大业——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明末以反对阉党著名,清兵入关,积极投身抗清斗争,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

黄宗羲■黄宗羲诗学主张和诗歌特点:1、强调诗写现实;2、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3、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

一、遗民诗人:隐而著述——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

明崇祯举人,曾从永历桂王举兵抗清,南明灭后隐遁归山,埋首著述,博通经学、史学和文学,贡献卓著,学者称船山先生。

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

中 国 文 学 史
二、清代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3、清中叶反传统、尊情、求变、思 想解放的人文思潮,使袁枚“性灵说”诗 论、诗作的构建,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解放、 精神叛逆特色。而《儒林外史》、《红楼 梦》中杜少卿、贾宝玉等新人形象,则是 人文意识觉醒的生动标志。
中 国 文 学 史
三、清代文学发展概况
中 国 文 学 史
第二节 清代词
清词中兴: 首先,数量超过元明甚至宋代,叶恭绰 《 全 清 词 钞 》 共 录 词 人 3196 人 , 词 作 8260多首,超过宋词两倍以上。 其次,从朱彝尊《词综》到张惠言《词 选》、万树《词律》出现一大批立论精审 的词学专著。 第三,词作整理、编辑成就巨大,有王鹏 运辑《四印斋所刻词》、朱孝臧辑《强村 丛书》、江标辑《宋元名家词》等。
中 国 文 学 史
二、清中叶词
乾隆间浙派词兴盛。嘉庆初张惠言开 创常州词派,词风为之一变。 “常州词派” 清中叶以张惠言、周济为 首的词派,以儒家诗教为理论基础,注重 比兴寄托,主张意内言外,在当时直至晚 清都有巨大影响。 张惠言 论词主张取法《风》、《骚》, 强调比兴寄托。其词作俊逸深沉,但有时 流于晦涩 周济 常州词派代表作家,其词被认为是 “意内言外”的典范,大抵写景咏物,有 所寄托。
1、众体皆备,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清代文学繁富、驳杂,蔚为大观; 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依然 兴盛; 已呈弱势的诗、古文,已经衰落 的词、骈文重新振兴; 各类文体均有传世佳作。
中 国 文 学 史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就拿文学来讲,周秦以子称,楚人以 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 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 明人以小说、戏曲或制艺称,至于清代的 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间,或于上述各种之 外,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 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 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 以前各代的特点的。”

7.清代的诗、词、文

7.清代的诗、词、文

第七章清代的诗、词、文第一节清代的诗清诗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而且流派很多,诗话如林,呈现出唐宋以后诗歌创作的复兴局面。

清代诗歌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一、清初期(顺治、康熙两个朝代)清初诗人,就其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和诗歌风格可以分为两大类:反清的明末遗民和降清的明末遗民。

1、反清的明末遗民这些人入清后不同清朝统治者合作,积极投入抗清斗争,他们的诗歌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杜濬、归庄、阎尔梅、钱澄之、申涵光、吴嘉纪等。

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顾炎武、屈大均、吴嘉纪。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东望族“。

明末参加过复社,入清不仕,积极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

抗清失败后他十谒明陵,遍游华北,到处奔走,不忘兴复。

有《日知露》、《亭林诗文集》。

顾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又说:“诗主性情,不贵奇巧”。

他的诗歌剧作重视地时间了他的这些主张,大都写国家民族兴亡的大事,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或托物寄兴,或借景抒情,或吊古伤今,都充满着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感。

诗风沉浑悲壮、苍凉劲健,诗如其人。

他的诗对清代诗歌,尤其是清初和晚清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品选《精卫》诗中作者以精卫自喻: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表示一定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来从事恢复故国的事业,对于那些“有成窠”的燕雀,即那些降清的士大夫,表示了无比的轻蔑。

2、清代的明末遗民这些人虽也是明末遗民,但他们或者降清,或者参加清朝科举,或被清同志者聘请出山。

又都为清政府服务了。

有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施闰章、宋琬、毛奇龄、朱彝尊、陈维菘、姜宸英、彭孙遹、王士祯号称大家。

而以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

明万历进士。

官至侍郎,在南明福王政权中任礼部尚书。

清兵攻陷南京,他率领文官投降,任礼部侍郎,不久辞归。

以后又和抗清活动有联系。

写过一些怀念故国,悔恨平生的诗。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八编』清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八编』清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八编』清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概说◆第一章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第二章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第三章《红楼梦》◆第四章其它小说◆第五章洪升和他的《长生殿》◆第六章孔尚任与《桃花扇》◆第七章清代散文◆第八章清代词◆第九章清代诗◆第十章古代文学的转型概述清代文学作为古代文学的最后一个段落,它的发展既与前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与时代演进密不可分。

这使得清代文学更具包容性,也更富于变化。

一、政治与文学与前代文学相比,清代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明清易代之际,抗清志士、遗民诗人以及钱谦益、吴伟业等对鼎革或激烈、或隐曲地反映将古代文学与政治色彩大大强化了。

而自明末发端的时事文学也突出了小说、戏曲在表现现实重大政治题材方面的真实性、时效性。

近代文学更与政治变革息息相关。

二、集大成的文化趋势及其在文学上的反映清代文化从不同方面表现出对古代文化集大成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文学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第一,文学观念更趋自觉、成熟和包容性;第二,各体文学在清代都有所发展;第三,在一些领域,如小说方面,出现了能全面体现古代文学丰富内涵和艺术成就的优秀三、走向近代化清代文学上承晚明文学,继续向近代化方向发展,为中国文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近代化的表现是一个过程,首先在一些作品中反映了与传统观念相背的新的思想意识;其次,在文体方面,也有所革新,特别是到了晚清,社会变革的要求与新的传媒,使各体文学革命成为一种时代要求。

清代小说一、拟古派。

《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

二、讽刺派。

《斩鬼传》——《儒林外史》——谴责小说——黑幕小说。

三、世情小说。

才子佳人——《红楼梦》——狭邪小说——鸳鸯蝴蝶派。

四、英雄传奇——侠义风月小说——公案小说。

五、才学小说。

第一章蒲松林与『聊斋志异』第一节、作者生平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生于破落地主阶段。

屡试不第,却仍醉心科举,直到五十多岁犹不忘进取。

第八章 清代诗文

第八章 清代诗文

第二节 清初至清中叶词人词派
词到南宋而达于极盛。元明两代,词学中衰, 名作极少。到了清代,一时人才辈出,各种风格 流派争镳并驰,词人专集,多如繁星。 据《全清词钞》统计:初选得四千余家,成编 仍有3196家之多。被人称为词的“中兴”。 清人各家之词,在风格文体上仍未脱前人窠臼, 不论是学北宋或学南宋,学苏轼、辛弃疾之豪放 或学姜夔、张炎之醇雅,都未能超过模拟的对象, 而始终走在复古的道路上。从清初至清中叶,重 要的词派有:阳羡派;浙西派;常州派。
2、魏禧
1624—1681,号叔子、裕斋,江西宁 都人。具有民族思想,明亡,隐居讲学, 有《魏叔子文集》。他提出写好文章, “在于积理和练识”,为文学习欧阳修与 苏轼,其文叙述简洁,以论理论事文为主, 人物传记也极佳。流传很广的是《大铁椎 传》。
3、汪琬
1624—1690,号尧峰,江苏吴县(今 苏州)人。有《尧峰文钞》。著名作品有 《江天一传》等。
二、“文人之文”
“文人之文”一派,以侯方域、 魏禧、汪琬为代表,号称“清初 三大家”。他们的创作是明代唐宋
派文风的继续和发展,他们也有一些 写得较好的人物传记散文。其中,侯 方域的创作成就最高。
1、侯方域
1618—1655,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 参加复社,与陈贞慧、吴应箕等人一起,对权 奸魏忠贤及其依附者阮大铖之流进行过斗争。 入清后参加河南乡试,中副榜。不久病逝。他 能诗文,尤擅散文,提倡学习韩愈、欧阳修, 推崇唐宋八大家,同时吸收传奇小说的笔法, 文风奇肆。他的一些传记文,情节曲折,形象 鲜明,富有文学意味,部分作品反映了明末清 初的现实生活。
4、郑燮
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 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出身贫寒,能诗善 画,以书画著称,作过几任廉正县官,比 较了解人民生活,主张作诗应反映社会, 注重民生,对王士禛、沈德潜的诗论,均 表不满。他的诗直抒性情,富有个性,能 正视现实,反映民间的疾苦。有《板桥 集》。

清代诗文词(第一章 第七章)

清代诗文词(第一章  第七章)

袁枚(1716—1797)
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
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 笔记小说《子不语》。 论诗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 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 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袁枚论诗崇尚性灵。所谓“性灵”包括 性情、个性和诗才。主张诗歌创作应抒写 性情(“性情以外本无诗”),表现诗人 的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有人 无我,是傀儡也”),追求独创、自然, 重视作家的诗才,认为艺术构思中的灵机 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以陈维崧为宗的词派。思想上尊崇词 体,摒弃词为“小道”“艳科”的传统观 念,继承《诗经》与白居易“新乐府”的 精神,创作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有“词史”之称。风格上,学习苏、辛以 豪放为主,有《迦陵词》《陈迦陵文集》 等。该派主要成员有:万树、蒋景祁、吏 唯园、陈维岳等。
朱彝尊(1629~1709)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 昔长如玦。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 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 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斜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中期领袖:厉鹗
浙西词派咏物词承朱彝尊而来,着力追求穷 形尽相,更有进境,形成盛况。
弊端:取材范围较窄,意境追求也较单一,重在
字句声律上用功夫,限制了创造的天地,给浙西 派带来堆填弄巧的风气,易走向枯寂、琐碎。
(一)张惠言(1761~1802) 是学者,又是古文“阳湖三家”之一, 更是著名词人。他与兄弟张琦合编《词选》 阐发了他的词学思想。

第八章 清代美学 《中国美学史》 马工程

第八章 清代美学 《中国美学史》 马工程
– 其次,以各大少数民族为主的审美文化圈: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藏族文化圈,它以藏传佛教寺 院为中心,以寺院建筑、佛像制作、法会仪式为主要的审美文化形式,佛教美学成为核心; 以大漠南北为主的蒙古族文化圈:草原茫茫,天高地远,民风淳朴,松散简约,敬天、雄阔、 豪放,信仰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却是藏汉满因素的结合,其寺庙与敖包等其他传统文化符号 一起嵌镶在草原之中,结合成草原审美文化;位于西北的维吾尔族-回族文化圈,受伊斯兰文 化的滋养,形成了带有独特装饰风格的建筑艺术,以及诗、乐、舞三位一体、带有喜剧色彩 的民间麦西莱甫、十二木卡姆等艺术形式,集中体现为伊斯兰教美学;南方土司地区和海岛 地区,又各有多姿多彩的审美文化特色。
总之,从政治/社会美学的角度看,清代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的一体性,它体现在新的 京城模式的整合性,也体现在以满(政治)汉(文化)为主体对各民族审美文化的整合性。 在这种整合性的背景下,各民族、地域的艺术审美经验丰富多彩,显示了多元一体的审美文 化和美感模式,为从理论上进行概括、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王”山水
八怪:金农
第六,在书法上,最初是帖学的承转,先有王铎、傅山的晚明书法,继而有由朝廷风气和科 举制度而来的台阁体。然而,在金石学和文字学的氛围中和都市的繁荣中,碑学崛起,扬州 八怪和邓石如、尹秉授各放光彩。而后,由包世臣到何绍基到康有为,碑学不断掀起美学高 潮。帖学与碑学之争,体现了士人中两种美学风尚之争。
各文化区显出了中华审美文化的多元性,但多元又在一体之中。这一体,不仅体现为中华民 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天下观本质上的同一性,也体现为有清一代天下观的特殊性。因此, 这多元一体典型地体现在清代的京城模式上。
清代京城承继了明代的京城,这是明清宇宙观和天下观一致之处,但又加了圆明园,从园林 象征的角度体现天下观,加了长城外的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如果说圆明园从九州清晏这样 静的景观方面体现了天下一体,那么,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则从政治典礼活动上体现了天下 一体,这就是年班和围班制度。年班即蒙古王公定期朝见皇帝,要举行各种活动。围班是未 出痘疹的蒙古族王公,每年秋夏到木兰围场随皇帝狩猎,在避暑山庄朝觐,其间也举行各种 文艺活动。顺治年间五世达赖喇嘛来京,朝廷专门为之在德胜门外修了黄寺。六世班禅喇嘛 为庆贺乾隆60年进京,朝廷为之在承德修建了须弥福寿寺。整个京城体系的建筑布局,本身 就服务于大一统的天下观。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⑻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⑻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⑻●卷二十四☆汪应铨字杜林,江南常熟人,康熙戊戍赐进士第一人,官翰林院修撰。

著有《容安斋诗》。

○殿撰才华发露,与时龃龉,罢官后游楚,大吏聘修省志,犹有弹劾之者,纪氵省养鸡主于不鸣,有以也夫。

○题读书楼人生何谓富,山水绕吾庐。

人生何谓贵,闭户读我书。

君构读书楼,楼与山水俱。

藏书数千卷,任君畋且渔。

山水契动静,读书友轩虞。

眺望连近远,梦寐俱恬愉。

此身置太古,此心游太虚。

回视尘世间,富贵吾土苴。

(山水读书不能相兼,读书楼在山水间,天下之乐无以加焉,然知其乐者几人?沉溺于土苴者纷纷矣。

)○清镇县七夕水上浮萍沙上蓬,江畔晚凉中。

无双今夕羁孤客,第一春桥系短篷。

银汉碧天斜易晓,芦帘纸阁怅应同。

去年漾水漂流者,已望牵牛向碧空。

(怀家意写来蕴藉。

)○雾中花名花笼雾认难真,道是还非梦里身。

仿佛汉家宫殿冷,隔帷遥见李夫人。

☆张廷璐字宝臣,江南桐城人。

康熙戊戍赐进士第二人,官至礼部侍郎。

著有《咏花轩诗》。

○心躁者多志微噍杀之音,心平者多顺成和动之响,言为心声,不可强也。

药斋公不干进,不务华,以介自矢,以诚感人。

视学江苏九年,如和风著物,万类萌动,既久,士林犹歌颂之。

宜发言为诗,比于水之潆洄,春之和盎,读者心醉气夷而不自知也。

注力不在五言,故不备录。

○岍山招游云龙山用东坡答吕梁仲屯田韵黄楼嵯峨古彭门,云龙山下多烟村。

暇日招游恣登陟,壶不用燔鸡豚。

淮泗交流清浪驶,吕梁迅急黄河浑。

岩似腾北海蜃,巨嶂如起南溟。

冈阜萦抱气尤王,洪波襟带势欲吞。

振衣绝顶俯平壤,川原环拱云龙尊。

古藤倒垂猿挂,怪石累熊罴蹲。

青畴千顷水方退,高垅往往留潮痕。

禾根犹见集雁鹜,屋外直欲浮蛟鼋。

今年盛夏苦霪潦,茅檐白雨如翻盆。

水田坐看秋税减,寒谷惟待春风温。

城中居人尚安枕,万家鳞次炊烟昏。

兹山高旷足眺览,巍然放鹤亭孤存。

石磴逶迤古苔滑,苍枝诘曲老树髡。

黄茅冈头指遗迹,群羊仿佛眠云根。

山人已往坡老逝,空嗟岁月如涛奔。

残碑寂寞野烟罨,虚廓萧瑟寒云屯。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一章清代诗歌一、遗民诗人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

1、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景仰的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顾炎武:初名绛,明亡后改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

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

体现了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

格调接近杜甫。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

王夫之:以诗明志,寓意深远。

二、“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三、古文三大家写作文学散文的有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

影响最大的是侯方域。

早期为文流于华藻,功力欠深。

后学八大家,转益多师,臻于成熟。

魏禧: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反对模拟。

汪琬:散文力主纯正。

四、其他诗人、词人1、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绛云老人,东涧遗老。

明在其影响下,形成了虞山诗派。

朝时期感时愤世,郁塞苦闷。

清朝悲悼明朝,反对青廷和恢复故国的基调2、吴伟业和“梅村体”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

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

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具有声律妍秀、华艳动人的风格特色。

最大贡献在七言歌行。

在其影响下,有“梅村体”。

五、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因避讳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通志堂集》、《纳兰词》、《饮水词》第二章清代戏曲第一节《长生殿》一、洪昇的生平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南屏樵者。

钱塘(杭州)人。

出生于书香家庭,父洪起鲛曾出仕清朝。

曾师事工骈文的陆繁弨,长于词曲的沈谦、毛先舒,在京师向王士禛、施闰章学诗。

并与中下层文人、优伶、隐士有广泛交往。

二、洪昇的创作杂剧:《四婵娟》(咏雪、簪花、斗茗、画竹)传奇:《长生殿》诗歌:《稗畦集》、《稗畦续集》三、《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一)《长生殿》的题材演变和洪昇的艺术再创造[一]题材演变:主要依据为:《长恨歌》(白居易)《长恨歌传》(陈鸿)《长恨歌》是带有传说色彩的叙事诗、笔记和小说中的故事:《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开元天宝遗事》、《酉阳杂俎》、《国史补》乐史《杨太真外传》(宋代)元杂剧关汉卿:《唐明皇哭香囊》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宫》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吴世美:《惊鸿记》[二]洪昇的艺术再创造1、在借鉴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塑造出更为完整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

第八章清代中叶诗文词

第八章清代中叶诗文词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 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 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三)汪中及其他骈文作家
• 清中叶骈文家:有胡天游、汪中、阮元、孔广森、 洪亮吉等。
• 清代骈文家主张骈散并重,人称“汉魏派”。其 中,以汪中成就最高。
• 汪中,骈文不拟古人,不堆辞藻,“长于讽谕”, 气势浑厚,感情真挚,独具一格。传世名篇是 《哀盐船文》《广陵对》等。
(三)翁方纲及其“肌理说”
1、翁方纲(1733——1797) 精金石考据之学。 倡“肌理说”,诗作无成就。
2、“肌理说”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认为“为 诗必以肌理为准”。 “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 即肌理之理也”(《志言集序》)。他把思想意义 (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 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 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 要求作诗必须以学问为根底,做到内容质实而形 式雅丽。
第八章 清代中叶诗文词
一、清中叶诗歌
清中叶政治高压、文化专制、汉学兴盛。诗 歌向着拟古、形式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尊唐的 “格调派”、宗宋的“肌理派”,继承晚明主情 的“性灵派”。
(一)沈德潜及其“格调说”
1、沈德潜(1673——1769)著有《归愚诗文 集》。其诗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有封建卫道气。 诗选、诗论影响颇大。有《古诗源》《唐诗别裁 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和《说诗 晬语》。
3、 姚鼐是桐城派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提倡“义 理”、“考证”、“文章”三者相互为用。“义 理”是程朱理学;“考证”是对古代文献、文义、 字句的考据;“文章”是文章辞采。这些主张充 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 充和发展。

清代文学第一、七章清代的诗词文

清代文学第一、七章清代的诗词文
第一、七章 清代的诗词文
第一、七章 清代的诗文词
一、清诗
(一)清初的诗
清初诗人以其生活道路、政治 态度、诗歌风格分为两大类。第一 类为不肯与清王朝合作的明遗民 ; 另一类诗人。他们虽也为明遗民, 但都降清、顺清和仕清。
1、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
之 ;吴嘉纪和屈大均;“归奇顾怪” 2、清后入仕的诗人钱谦益、吴伟业 “梅村体” : 王士禛及其神韵说 “钱王代兴” :王士禛是继遗 民诗人之后最有名的诗人,在康熙 诗坛上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 并受到钱谦益的赞许,希望他可以 代自己而出,即所谓的“钱王代
性灵派:+以袁枚为代表,在文学创作上
承接明代公安派的文学思想,主张直抒 “性灵”。情是其诗论的核心,强调诗 人要具备真情、个性、诗才,在艺术构 思中主张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 重。推重独创,反对模拟。他的笔触相 当广泛,反映现实、咏物怀古、描绘山 川自然和表现个人志趣,大都不受传统 思想束缚和正宗格调限制,而且清灵隽 妙,具有感情奔放、议论新颖、笔调活 泼、语言晓畅、句法灵巧等特点,从内 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创新。
阳湖派,代表人物恽敬和张惠言 汪中及其他骈文家
汪中是清代骈文成就最高的一 位。《哀盐船文》是骈文中的绝作。
流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槐继之,姚鼐 集大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因而得 名。他们继承了古文传统,提出“义 (文章内容)法(文章作法)”主张, 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 散文创作也取得可观成就。桐城派由清 初发端,兴盛于中叶,余绪直至晚清。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狱中
杂记》等。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清中叶的词 张惠言-常州词派 《词选序》主要有两点:
一,反对把词当作小道,主张 词与诗赋有同等地位; 二,强调词要有内容,但内容 不宜直露,要用比兴寄托,达到 “意内言外”。

清代文学第八章(精)

清代文学第八章(精)

清代文学第八章答、花部与雅部之争出现的社会背景:地方戏的繁荣和京剧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戏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元代杂剧和宋元南戏为地方戏树立楷模,推动戏曲的前进。

明中叶到清初昆曲以唱腔优美和剧目丰富,在剧坛占有几乎压倒一切的优势。

从康熙末至乾隆朝,地方戏似雨后春笋,纷纷出现,蓬勃发展,以其关目排场和独特的风格,赢得观众的爱好和欢迎,与昆曲一争长短,出现花部与雅部之分。

但地方戏不登大雅之堂,被统治者排抑,昆腔则受到钟爱,给予扶持。

花部诸腔则在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民间艺人的辛勤培育下,以新鲜和旺盛的生命力,不停地冲击和争夺着昆腔的剧坛地位。

民间戏曲的交流与竞赛,提高和丰富,逐渐夺走昆曲部分场地和群众,但还不能与之分庭抗礼,宫廷和官僚士绅府第所演的大多数还是昆曲,花部剧种处在附属地位,主要在民间演出。

花雅之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康熙中叶以后的昆腔、弋阳腔(京腔)并峙。

技艺高超的弋阳腔与昆曲争胜,弋阳腔在北京的分支高腔取得优势,甚至压倒昆曲,出现“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局面,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进入宫廷,很快演化成御用声腔,失去刚健清新的特色,逐渐雅化而衰落下去。

2、乾隆中叶的京腔、秦腔之争。

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秦腔表演艺术大师魏长生进京,与昆、高二腔争胜,轰动京师,大有压倒后者的势头,占取上风,以致“歌闻昆曲,辄哄然散去”。

(徐孝常《梦中缘传奇序》)清廷出面,屡贴告示,禁止演出,魏长生被迫离京南下。

3、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花部取得最终胜利。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帝80大寿,高朗亭率徽班来京演出,以安庆花部,合京(即高腔)、秦二腔,组成三庆班,接着又有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即著名的四大徽班晋京,把二簧调带入北京,与京、秦、昆合演,形成南腔北调汇集一城的奇特景观。

答、1、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

2、弹词在语言上有“国音”(普通话),代表作《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土音”(方言),以吴语为多,代表作《义妖传》《三笑姻缘》。

清代古诗词大全600首

清代古诗词大全600首

清代古诗词大全600首1、《正册判词》曹雪芹•清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2、《杂诗》乾隆•清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无鱼非水德,无徒势云孤。

鱼岂离于水,潜渊转江湖,人岂离于世,适将他有图。

知一贵知二,通变乃达常,不逆复不亿,抑亦先觉良。

吹芋三百人,隐笑齐宣王。

3、《善权寺相传为祝英台旧宅,寺后一台,云其读》陈维崧•清傍东风,寻旧事,愁脸满红筯。

任是年深,也有系人处。

可怜黄土苔封,绿罗裙坏,只一缕春魂抛与。

为他虑,还虑化蝶归来,应同鹤能语。

赢得无聊,呆把断垣觑。

那堪古寺莺啼,乱山花落,惆怅煞台空人去。

4、《青溪口号》查慎行•清桥坏笮系绳,水浅牛可跨。

牛背度溪人,须眉绿如画。

5、《与冢妇朱柔则》紫静仪•清深闺白日静,熏香垂罗帱。

病起罢膏沐,淡若明河秋。

自汝入家门,操作苦不休。

萍藻既鲜洁,牖户还绸缪。

丈夫志四方,钱刀非所求。

惜哉时未遇,林下聊优游。

相对理琴瑟,逸响随风流。

潜龙慎勿用,牝鸡乃遗羞。

寄言闺中子,柔顺其无忧。

6、《菩萨蛮》纳兰性德•清晓寒瘦著西南月,丁丁漏箭余香咽。

春已十分宜,东风无是非。

蜀魂羞顾影,玉照斜红冷。

谁唱《后庭花》,新年忆旧家。

清朝的古诗诗歌词句21、《咏滇茶》陈维崧•清秾春冶叶朱门里,弄东风红妆初试。

残莺天气香棉坠,惆怅最宜著此。

见多少江南桃李,斜阳外翩翩自喜。

异乡花卉伤心死,目断昆明万里。

2、《戏题仕女图》吴伟业•清霸越亡吴计已行,论功何物赏倾城?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夷变姓名。

3、《已亥杂诗40》龚自珍•清北方学者君第一,江左所闻君毕闻。

土厚水深词气重,烦君他日定吾文。

4、《阅马》乾隆•清平原草色著霜初,试阅天闲万乘余。

凤耳临风多(马兔)(马录),龙鬐耀日有驔鱼。

漫夸唐牧张千锦,何用周王历八虚。

燕市骊黄抡选遍,遗材犹恐伏盐车。

5、《已亥杂诗36》龚自珍•清多君媕雅数论心,文字缘同骨肉深。

别有樽前挥涕语,英雄迟暮感黄金。

6、《梦里青山图为桐上人题》冷士嵋•清竹屋蒲团万壑东,萧然一幻坐来空。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 清代文学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 清代文学整理

第八编清代文学(1644-1839)清代文学,指清前期至清中叶的文学:清前期(1644—1735)清入关——雍正末,包括顺治、康熙、雍正几朝清中叶(1736—1839)乾隆初——道光19年,包括乾隆、嘉庆、道光20年前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进入近代。

这之后的文学是近代文学。

第一章清代诗词文第一节清代诗歌一、清初诗歌(一)清初遗民诗人:1.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其诗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的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突出色调,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

《秋山》、《精卫》、《海上》等,抒写亡国之痛和复国决心,对清初和晚清诗坛影响巨大。

黄宗羲诗歌情感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情操;王夫之善用香草美人寄托情怀,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

三人以气节高尚被后世敬仰。

2. 吴嘉纪、屈大均遗民诗人可与顾、黄、王并肩的,当推吴嘉纪和屈大均。

吴多作危苦之词,如《过兵行》;纯用白描,幽淡似陶,沉痛似杜,形成质朴古淡的苍劲风格,如《绝句》。

屈则富于浪漫幻想,兼学屈原《离骚》和李白、杜甫,诗歌奔放激昂;五律出色,如《大同感叹》。

屈大均在清初影响颇大,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

(二)清初入仕诗人1.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钱谦益在明朝时期仕途坎坷,《初学集》中诗歌愤郁苦闷;入清后其诗除了悲悼明朝、反对清廷和恢复故国的主调外,还弥漫着“羁囚”哀音,如《有学集》《投笔集》等。

他主张转益多师,建立“诗有本”的真情论。

其诗叙事抒情,各体兼擅,尤工近体。

七言律诗情词怆恻,沉雄苍凉,入杜堂奥,学得神髓,如《后秋兴》。

虞山诗派受钱谦益影响,代表人物:冯班。

2. 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吴伟业,号梅村,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是其吟咏的主要内容。

他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具有声律妍秀、华艳动人的风格特色。

他最大贡献在七言歌行,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影响深远,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八编 清代文学

二、世情小说
醒世姻缘传》 西周生 《醒世姻缘传》 恶姻缘》 100回 (《恶姻缘》) 100回 写狄希陈的两世姻缘, 写狄希陈的两世姻缘,宣扬 因果报应观念。 22回写前 因果报应观念。前22回写前 世姻缘, 78回写今世姻缘 回写今世姻缘。 世姻缘,后78回写今世姻缘。
李 渔
无声戏》 十二楼》 《无声戏》 《十二楼》 叙写世情, 叙写世情,展示社会 家庭间财产、婚姻、子嗣、 家庭间财产、婚姻、子嗣、 立身处世的问题。 立身处世的问题。
《长生殿》敷演唐明皇与 长生殿》 杨贵妃的历史故事 《长生殿》是康熙剧坛上 长生殿》 最成功、 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作品
《长生殿》的思想 长生殿》
以情为中心, ① 以情为中心,并将情从 故事中抽象出来, 故事中抽象出来,使之作为具 有普遍意义和超越生死的力量 来歌颂。 来歌颂。
② 将李杨爱情故事与重大 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联系在 一起,寄寓“乐极哀来, 一起,寄寓“乐极哀来,垂戒 来世”之外,还突出了个人命 来世”之外, 运被巨大的历史力量所摆布的 哀伤。 哀伤。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桃花扇》
① 人物塑造上,成功地塑造了一 人物塑造上, 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以李香君的形象最为成功, 李香君的形象最为成功 的形象最为成功, 她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她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凛然的 气节、清醒的政治头脑,并在这 气节、清醒的政治头脑, 些方面超过了剧中的男主角。 些方面超过了剧中的男主角。
这年“秋夕,内侍索《桃花扇》 这年“秋夕,内侍索《桃花扇》 本甚急” 作家只得于“ 本甚急”,作家只得于“张平州 中丞家,觅得一本, 中丞家,觅得一本,午夜进之直 邸”。第二年孔尚任升任户部广 东司员外郎。 东司员外郎。 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 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 康熙41 41年 55岁),归家隐居 归家隐居, 康熙41年(55岁),归家隐居, 一直到辞世,享年71 71岁 一直到辞世,享年71岁。

全清词顺康卷目录

全清词顺康卷目录

全清词顺康卷目录清代《全清词》是一部收录清朝时期文人所作的词作品集。

其中,顺康元年版是最早的版本之一。

该版本的目录如下:卷一太初场卷二梧岡曲卷三无声戏卷四西湖集·昭君怨卷五桃花扇卷六民间艺人杂曲卷七伶官艺人杂曲卷八单调山呼卷九南乡子卷十癸亥杂词卷十一恨海卷十二坎坷情思集卷十三水调歌头卷十四惜分飞卷十五乐府怀清景卷十六贺新郎卷十七玉楼春卷十八归田乐卷十九霜月风雪中卷二十慢调卷二十一钩沉卷二十二后庭花卷二十三鹊桥仙卷二十四天净沙卷二十五上寿喜卷二十六醉太平卷二十七池上卷二十八瑞鹤仙卷二十九铁娘子卷三十侠客行卷三十一梧州夜行船卷三十二水调歌头·世情薄卷三十三夜泊牛渚怀古卷三十四唐多令·桂枝香卷三十五奉和圣制早朝大典卷三十六醉落魄卷三十七江城子卷三十八暗香卷三十九清平乐卷四十离骚卷四十一钗头凤卷四十二西江月卷四十三白头吟卷四十四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而作卷四十五临江仙卷四十六鹧鸪天卷四十七青玉案·元夕卷四十八浪淘沙·北青萝卷四十九霓裳羽衣曲·马踏莲花卷五十采桑子·世事一场大梦卷五十一浣溪沙·菩萨蛮卷五十二永遇乐卷五十三清平乐·绝代有佳人卷五十四卜算子·咏梅卷五十五西洲曲·春花秋月何时了卷五十六河传·念奴娇卷五十七无俗念·长相思卷五十八满江红·醉太平卷五十九减字木兰花·寄生草卷六十月夜忆舟中卷六十一眼儿媚·芙蓉扇卷六十二木兰花慢卷六十三山坡羊·荆溪阻寇卷六十四夜行船·金错刀卷六十五临江仙·滁州西涧卷六十六大德歌·庆隆山堂春游卷六十七天净沙·秋思卷六十八少年游·大江东去卷六十九满庭芳卷七十南歌子·宝鼎重卷七十一寄生草·扬州慢卷七十二苏幕遮·砚痕相思卷七十三西江月·杏花天影卷七十四踏莎行·近试天山金石记卷七十五酒泉子·正阳门下小儿卷七十六钗头凤·世事两茫茫卷七十七虞美人·蝶恋花卷七十八中吕·思帝乡卷七十九渔家傲·江洲司马青衫湿卷八十离亭燕·小雨淅沥细卷八十一长相思·海棠未眠卷八十二建炎以来采词别录。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一章清代诗歌第一节清初遗民诗人学习记忆:遗民诗人作品的共同特点。

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的生平及诗作。

第二节清初入仕诗人学习记忆:钱谦益、吴伟业的生平及诗作。

南施北宋。

第三节王士祯与清前期其他诗人学习记忆:王士真及其神韵说。

赵执信、查慎行对王士真诗的纠正。

第四节清中期宗法唐宋的诗歌流派学习记忆:沈德潜及其“格调说”。

厉鹗。

翁方纲及其“肌理说”。

第五节袁枚与性灵诗派学习记忆:郑燮诗歌创作的内容和主要特点。

赵翼诗歌创作的内容和主要特点。

黄景仁诗歌创作的内容及主要特点。

袁枚与“性灵派”。

“性灵派”与明代公安派的思想关联。

第二章清代词第一节阳羡派、浙西派与清初词坛学习记忆:清词中兴及其原因。

陈维崧与“阳羡派”。

朱彝尊与“浙西派”。

纳兰性德词的风格特色。

重点难点;纳兰性德词与阳羡、浙西词的不同。

第二节常州派与清中叶词坛学习记忆:厉鹗与清中叶浙西派。

张惠言与“常州派”。

周济及词论。

清初浙派与中叶浙派的异同。

清初感伤与重实文学思潮在词坛的表现。

第三章清代散文与骈文第一节清初散文学习记忆:“学人之文”与黄宗羲。

“文人之文”与“清初三大家”。

两种文章的区别,对清代散文演变的影响。

第二节桐城派与清代中期散文学习记忆:桐城派。

阳湖派。

方苞的创作及文学主张。

刘大魁的创作及文学主张。

姚鼐的创作及文学主张。

桐城派散文理论与时代要求。

第三节汪中与清代骈文的复兴学习记忆:清代骈文复兴的原因。

汪中的骈文及其意义。

第四章清代小说第一节清代小说的变化与特征学习记忆:小说观念的更新及表现。

小说类型的扩大及表现。

小说编创方式的成熟及表现。

第二节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与公案小说学习记忆:英雄传奇小说:《水浒》续书三种。

《水浒》续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倾向。

历史演义小说:《说岳全传》、《隋唐演义》、《说唐全传》的主要内容。

公案小说:《施公案》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世情小说学习记忆:才子佳人小说及代表作。

家庭生活及代表作。

《红楼梦》的续书及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其次是指诗歌要表现诗人的独特个性, 必须袒露自己的本来面目。 “作诗不可无我” (《随园诗话》 卷七) 。 3 、诗人的真性情要以高度的诗才表现出 来,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诗如天生花卉,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 不容人为轩轾;音律风趣,能动人心目者, 即为佳诗:无所为第一、第二也”。 (《随园诗话》卷三)




3)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完善了桐城派的 文论体系。 首先,他主张“道与艺合,天与人一”,让 儒家道义与文学结合,天赋和学养统一;又 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相济为用, 以调和汉学、宋学之争。 其次,运用传统的阴阳刚柔说,将多种风格 归纳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主张两 者应刚柔相济,不可偏废。 最后,把文章的艺术要素提炼为“神、理、 气、味”和“格、律、声、色”八字,使桐 城派理论更加细密、完整。


他在《如梦令》中写道: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旧 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如《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 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 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 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 双牺蝶。

如《风流子· 秋郊即事》:
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记玉 勒青丝,落花时节,曾逢拾翠,忽听吹箫。 今来是,烧痕残碧尽,霜影乱红凋。秋水映 空,寒烟如织,皂雕飞处,天惨云高。 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萧萧。 自与东君作别,划地无聊。算功名何许,此 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阳影 里,倚马挥毫。


况周颐《蕙风词话》称纳兰性德“天分 绝高”,而作词又“纯任性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他: “从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 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 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
二、顾炎武和屈大均 (一)顾炎武 1、生平与思想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江苏昆山 人。
2、顾炎武的诗歌创作
(1)描叙了易代之变给江南百姓带 来的深重灾难以及抗清志士救危济亡的 悲壮之举,具有鲜明的史诗色彩。 在《感事》中对南京拥立新主寄予 莫大的希望:“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 州。” 在《京口即事》中,述史可法督师 扬州,把他比作“祖生多意气,击楫正 中流”。

创作:

1 、早期有少数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 民疾苦、感慨前朝往事的诗篇。 如《养马行》、《春不雨》、《蚕租 行》等;感慨前朝往事的,如《淮安新 城有感》、《秦淮杂诗》等。



2 、中年以后的作品以歌颂朝廷威德, 流连风景,咏怀古迹,应酬赠答为多。 例如《青山》云: “晨雨过青山,漠漠寒烟织。不见秣 陵城,坐爱秋江色。” 《惠山下邹流绮过访》云: “雨后明月来,照见山下路。人语隔 溪烟,借问停舟处。”

代表作品有《狱中杂诗三十首》、《哭 稼轩留守一百十韵》、《后秋兴》一百 零四首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吴伟业


吴伟业 (1609-1671) ,字骏公,晚号梅村, 江南太仓人。 创作: 1、歌咏明清之际的时事。 如《临江参军》、《琵琶行》、《松山 哀》、《圆圆曲》等篇,都是他的代表 作。


又如《碧云诗》一首: 入寺闻雨,群峰方夕阳。流泉自成 响,林壑坐生凉。竹覆春前雪,花寒劫 外香。汤休何处是,空望碧云长! 又如《真州绝句》云: 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 残月残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

第二节 清代中期诗歌
一、清代中期诗歌创作概况: 沈德潜的格调说 。 浙派盟主——厉鹗 。 翁方纲的肌理说。 袁枚的性灵说。 赵翼、蒋士铨。 郑燮、黄景仁 。

二、清代中期的词

张惠言与常州词派 张惠言( 1761—1802 )字皋文,号茗柯, 江苏武进(今常州)人。

《木兰花慢· 杨花》 儘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正 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寻他 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 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疏 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但月地 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收将十分 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看取青青 池畔,泪痕点点凝斑。
第四节


清代初期、中期文
一、清初散文三大家 侯方域、魏禧、汪琬

关于清初三家,《四库全书提要》有比 较完整的评价: “古文一脉,自明代肤滥于七子,纤 佻于三袁,至启、祯而极敝。国初风气 还淳,一时学者始复讲唐宋以来之矩矱, 而(汪)琬与宁都魏禧、商邱侯方域称 为最工。然禧才杂纵横,未归于纯粹; 方域体兼华藻,稍涉于浮夸。惟琬学术 既深,轨辙复正,其言大抵原本六经, 与二家迥别。 ……庐陵、南丰固未易言, 要之接迹唐、归无愧色也。”


《眼儿媚》: 那年私语小窗边,明月未曾圆。含羞几 度,几抛人远,忽近人前。无情最是寒江水, 催送渡头船。一声归去,临行又坐,乍起翻 眠。 如《金明池· 燕台怀古和申随叔翰林》的结末 几句: “数燕云、十六神州,有多少园陵,颓垣断 碣。正石马嘶残,金仙泪尽,古水荒沟寒 月。”



(三)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1655—1685 )。他原名成德, 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大学士明珠长子。 有《通志堂集》、《纳兰词》(又名 《饮水词》)。

“ 一自悲风生易水,千秋白日贯长虹”, “壮士至今犹发指,寇仇长枕报秦 戈”(《读荆轲传》)。


三、江左三大家 (一)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 斋,江南常熟人。



创作: 《初学集》(明亡之前所作)抒写对党 争阉祸的愤慨,倾吐宦海失意的郁闷。 《有学集》(入清以后所作)熔民众的 疾苦与家国的变故于一体,其中也不乏 对自己降清的沉痛自责与真诚忏悔。 《投笔集》(晚年之作)流露出浓重的 故国山河之思。
第八章 清代诗文词
第一节 清初诗歌
一、清初诗歌创作概况: 清初诗坛大致可分为明清易代之际和 康熙时期两个阶段。 1、明清易代之际 : 遗民诗人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三大启蒙思想家及屈大均、吴嘉纪等为 代表
由明仕清的诗坛名流以钱谦益、吴伟 业和龚鼎孳为代表,人称“江左三大 家”。
2、康熙时期: “南施北宋”:施闰章和宋琬 。 “南朱北王”:王士禛和朱彝尊 。 “南查北赵”:查慎行、赵执信 。
二、桐城派

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 是安徽桐城人,故称为桐城派。上述三 人亦被称为“桐城三祖”
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理论


1、桐城派的奠基者方苞,首先树起 “义法”说的大旗。其次是提出了“雅 洁”说 。 2)作为桐城派的拓大者,刘大櫆的理 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两处:一是将方苞的 义法理论予以深化和具体化,二是提出 了因声求气说。


3、吴伟业还有不少律诗写时事。
如以《读史杂感》为题的五律十六首; 以《杂感》为题的七律二十一首;及以 《扬州》为题的七律四首等 。

漫说黄龙府,须愁朱雀桁。三军朝坐甲, 十客夜传觞。王气矜天堑,边书弃御床。江 州陈战舰,不敢下浔阳。
——《读史杂感》 闻说朝廷罢上都,中原民困尚难苏。雪 深六月天围塞,雨涨千村地入湖。瀚海波涛 飞战舰,禁城宫阙起浮屠。关山到处愁征调, 愿赐三军所过租。

如《好事近》: “别来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犹昨。话到 英雄失路,忽凉风索索。”



(二)朱彝尊与浙西词派 他主张宗法南宋词,尤尊崇其时格律派 词人姜夔、张炎,提出: “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 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氏 最为杰出。”(《词综· 发凡》)


朱彝尊的《曝书亭词》由数种词集汇编而成 , 所作讲求词律工严,用字致密清新 。 如《洞仙歌· 吴江晓发》: 澄湖淡月,响渔榔无数。一霎通波拨柔 橹,过垂虹亭畔,语鸭桥边,篱根绽、点点 牵牛花吐。红楼思此际,谢女檀郎,几处残 灯在窗户。随分且欹眠,枕上吴歌,声未了、 梦轻重作。也尽胜、鞭丝乱山中,听风铎郎 当,马头冲雾。

二、沈德潜与格调说 沈德潜 (1673—1769) 字确士,号归愚, 江南长洲(江苏苏州)人。 他的《说诗晬语》,认为: “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 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 。


格调说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强调诗人的性情要合乎温柔敦厚、 怨而不怒的儒家诗教。 二是强调学习“诗法”,亦即诗的“体 格声调”,讲究诗格的高古雅正,声调 的和谐浏亮。



三、翁方纲与肌理说 翁方纲 (1733-1818) ,字正三,号覃溪, 大兴人。 翁方纲所谓的肌理,包括以儒学经籍为 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著有《复初斋诗文集》。



四、袁枚与性灵说 袁枚 (1716-1797) ,字子才,号简斋,浙 江钱塘人。 袁枚的性灵说: 1 、首先是指诗歌要表现诗人的真性情, 他认为诗由情生,性情是诗歌的本源和 灵魂。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 也”(《随园诗话》卷三)。

陈维崧词题材广泛,无所不入,继承了苏、 辛以诗为词的传统。 如《贺新郎· 甲辰广陵中秋小饮孙豹人溉堂归 歌示阮亭》: 把洒狂歌起,正天上、琉璃万顷,月华 如水。下有长江流不尽,多少残山剩垒!谁 说道、英雄竟死!一听秦筝人已醉,恨月明、 恰照吾衰矣。城楼点,打不止。 当年此夜吴趋里,有无数、红牙金缨, 明眸皓齿。笑作镇西鸜鹆舞,眼底何知程、 李?讵今日、一寒至此!明月无情蝉鬓去, 且五湖、归伴鱼竿耳。知我者,阮亭子。

在《秋山》中,历述江阴、昆山、嘉定等 处抗清失败以及被屠杀劫掠的惨状: “一朝长平败,伏尸篇冈峦。北去三 百舸,舸舸好红颜。”
(2)抒写了刻骨铭心的故国之思和坚 决复国的豪情壮志。如《海上》、《精卫》 等。

晚年写的小诗《海上》 ,表示他的志 节: “海上雪深时,长空无一雁。平生李少 卿,持酒来相劝” 。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 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 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