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笔记》(王惠岩)

合集下载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圣才出品】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圣才出品】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家的历史类型1.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指国家的分类问题。

国家的分类应当以各种国家所具有的最本质的特点作为划分标准。

国家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从国家的外部特征上对国家进行分类的,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属于国家的非本质分类。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类型的理论,从国家的本质出发,科学地阐明了国家的分类问题。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指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历史的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2.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对国家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的分析出发,指明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实质,同时提出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即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

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四种社会生产方式,即奴隶制生产方式、封建制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在这些生产力方式中占有主导地位的阶级分别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因此,国家的历史类型相应地分别是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前三种历史类型的国家,统称为剥削者类型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的工具。

它与一切剥削者历史类型的国家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1.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制度的变革,包括国家历史类型的变革,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社会力量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国家历史类型更替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国际政治)【圣才出品】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国际政治)【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国际政治1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际政治的含义1.国际政治的基本含义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按照这一定义,国际政治的基本含义包括:(1)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社会的多个行为主体之间。

它首先和主要发生于国家这一行为主体之间。

在国际政治的发展过程中,它也发生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

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即国际社会中具有特定的利益和主张、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能力和稳定的组织形态的实体,它一般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特定的自身利益和利益要求,这些利益和利益要求,支配着其基本目标和价值取向,它们既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存在和活动的基础,也是国际政治关系得以形成的前提。

②国际社会行为主体一般都具有特定的、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这些组织的状态、相互关系构成及其行为和行为方式,构成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

③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具有多种具体形态,它们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政党、政治团体、某些跨国公司以及代表不同组织的个人等等。

(2)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

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在国际政治中具有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政治关系基本由三个层次的关系构成:①利益关系a.在国际政治中,利益是以不同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作为基本存在单元的;b.这种利益关系是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全面利益联系;c.这种利益关系包含利益共同和差异及其利益矛盾两个方面。

②力量对比关系a.就其构成方面来看,包括诸行为主体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文化力量、意识形态力量和政治力量。

其中,经济力量是诸行为主体力量的基础。

b.在国际政治中,国家力量是国际政治诸行为主体力量中最重要的力量,即国家的综合国力。

它决定着国际政治关系的实际状况,支配着各国外交战略和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因而构成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基轴。

③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主要表现为诸行为主体实行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活动规则。

政治学原理全部总结(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

政治学原理全部总结(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

政治学原理全部总结政治学原理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含义1.政治的定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政治的实质和含义A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B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C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D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3.政治学的定义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领域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1.政治许基础理论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

对各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包括横向的现实比较研究和纵向的历史比较研究,以了解国外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与经济学(P8-P9)2.与法学(P9-P10)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政治学与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略)2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P11-P16)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P16-P18)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研究法。

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2.制度研究法。

就是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

3.比较研究法。

就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

主要是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性。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略)第二章国家与阶级第一节国家的起源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1.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形式。

王惠岩_政治学原理_第二版_笔记3-4

王惠岩_政治学原理_第二版_笔记3-4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研究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的客观规律,是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不同时期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家和法学家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家进行了分类,其共同特征是离开国家的阶级实质,仅从国家的外部特征上来界定国家的类型。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的理论,从分析国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以及代表这一经济基础的统治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入手,对国家的阶级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而科学地阐明了国家的分类问题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规律。

本章主要介绍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基本划分标准,以及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规律和方式,并对作为国家历史类型之一的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本质和特征进行了梳理。

第一节国家的历史类型本节概述: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国家分类问题的科学阐释。

马克思主义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从而也指明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知识点1: 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国家进行的分类系统地对国家进行分类,最早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

他以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和是否谋求人类幸福为目的这两个标准,把国家划分为三类——君主国(一人掌权)、贵族国(少数人掌权)、民主国(多数人掌权);以上三种国家如果以谋求私利为目的,则会蜕变为相应的变态国家——专制国家、寡头国家、暴民国家。

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的分类对以后的西方学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外,有的学者按照本国政府对于国家主权的掌握程度对国家进行分类,有的学者把地理环境作为划分国家类型的标准等。

这些分类的共同特点是,从国家的外部特征上对国家进行分类的,都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和目的。

知识点2: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在本质上是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用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历史类型,就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实质上是对建立在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具有共同阶级本质一切国家的共性的概括。

政治学原理 笔记

政治学原理 笔记

[笔记]《政治学原理》教案教材:《政治学原理》,王惠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9年5月出版。

参考书:1、《政治科学原理》,施雪华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0年3月出版;2、《政治学》,梁木生编著,武汉出版社,第一版,2002年3月出版;3、《政治学概论》,姜安、赵连章、刘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1年1月出版;4、《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5、《政治学》,吴志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1年6月出版。

第一章绪论一、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政治的概念,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和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

2、理解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3、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内容。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含义1、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政治概念的理解(1)把政治等同于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代表人物有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把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

代表人物凯尔森。

(3)把政治视为“权术”、“统治术”。

认为政治是为争夺权力和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马基雅维里、韩非。

(4)把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代表人物孙中山、麦肯齐。

(5)把政治解释为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理解(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国家政权是政治权力的根本问题,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国家机构)【圣才出品】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国家机构)【圣才出品】

第七章国家机构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家机构的概念和一般问题1.国家机构的含义(1)国家机构的含义国家机构是指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全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组织。

(2)国家机构的特点国家机构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公共机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阶级性国家机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机构是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建立并掌握的,是为维护这个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服务的。

②全社会性a.统治阶级总是以全社会的名义进行统治,国家机构的活动也总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b.国家机构的活动涉及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c.国家机构的全部费用由全社会来负担。

③整体性和系统性国家机构是统一的整体,是有机构成的组织体系。

组成国家机构的各个机关密切联系,它们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形成领导和指挥的网络,是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和权力系统。

④强制性强制性是指国家机构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特殊的强制力为后盾。

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构的活动普遍地约束全体社会成员,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遵守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所确立的各种社会规范。

2.国家机构的一般原理(1)国家机构的产生和发展①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国家机构产生了,最初的国家机构从氏族的议事会、军事首领和酋长演化而来;②随着阶级统治和国家管理的职能日趋复杂,国家机构的基本部门逐渐成型,国家机构也越来越复杂;③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机关之间的分工更加明细。

现代国家机构统一基础上的必要分工,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2)国家机构的基本构成国家机构是由各种国家机关组成的,国家机关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

国家元首和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共同构成了国家机构的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①国家元首任何国家都要设置一定的机关来代表国家,这就是国家元首。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国家与宗教)【圣才出品】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国家与宗教)【圣才出品】

第九章国家与宗教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宗教的本质及其与国家的关系1.宗教的起源与本质(1)宗教的起源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的条件:①自然根源:原始社会中落后的生产力状况。

它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

②社会根源:阶级社会中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它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处境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的“另一个世界”的向往。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及消亡的过程。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支配能力的不断提高,宗教产生和赖以存在的自然因素会不断减少。

随着剥削制度被消灭,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也会逐渐消失。

但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已内化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们日常交往关系的形式。

所以,即便最初产生宗教的条件消失了,宗教本身也不会很快消失,它的消亡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2)宗教的本质①从认识论上看,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类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不真实的反映。

②从功能上看,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一方面,对彼岸世界的虚构行为本身既是一种自我安慰,又是一种抗议。

另一方面,宗教的安慰是空幻的,宗教的抗议是消极的。

(3)当今世界的主要宗教信仰各种宗教的总人数约占人口总数的80%。

由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教徒遍布世界各地,因而被公认为世界性宗教。

2.宗教的政治作用(1)宗教与阶级统治①宗教对阶级社会政治统治的积极作用a.在阶级社会中,有些宗教教义被转化为政治意识形态,从而直接为等级制度作论证,从客观上维护了阶级的政治统治。

b.即便是持平等主义教义的宗教对等级压迫也会采取容忍和迎合的态度。

c.宗教还以其他方式强化阶级社会的政治分层。

②宗教对阶级社会政治统治的消极作用宗教并不总是在维护着阶级统治,有时它也会成为底层民众进行政治反抗的手段。

宗教教义会成为人民反抗的宣传工具,宗教组织也会成为革命的组织形式。

王惠岩 政治学原理 第二版 笔记

王惠岩 政治学原理 第二版 笔记

第二章本章知识点国家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现象,研究国家,最重要的是要说明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和国家的消亡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是任何有关国家的学说,至少是成体系的国家学说,都必须予以回答的问题。

它们构成了关于国家的一般理论,或者说是国家的基本原理。

科学地说明这些原理,是我们正确理解和回答其他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分歧,正是从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开始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国家自始至终都离不开阶级,因此,只有将国家与阶级联系在一起研究,才能准确、科学地说明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消亡问题。

本章知识点第一节国家的起源本节概述:国家起源问题是各类国家学说分歧的焦点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对立的根本点。

对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解释,决定了对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

马克思主义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有两个基本论断: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第二,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知识点1:两种生产决定社会制度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劳动越不发展,……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根据恩格斯的论断,在劳动并不发展的史前时代,人类的社会制度(交往模式)主要受血缘关系的支配,而决定血缘关系的走向的是人类的婚姻形式。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

群婚的第一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血缘家庭。

这里群婚集团是按辈份划分的。

这是一种禁止父母与子女间通婚的婚姻形式。

群婚的第二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普那路亚家庭。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教案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教案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教案篇一: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王惠岩_政治学原理_第二版_笔记1-2

王惠岩_政治学原理_第二版_笔记1-2

王惠岩_政治学原理_第二版_笔记1-2第一章绪论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政治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

政治现象的基本内容,是围绕着争夺和掌握国家政权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政治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政治学就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但是,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原则,因此,各种政治学说都是各个阶级特定阶级利益和意志的反映。

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学注定不同于一般的实证科学,而是一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科。

本章主要介绍学习政治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首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于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各种关于政治的观点的比较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学作了系统的解释和说明,同时,对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程等内容也作了概括性的介绍。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本节概述: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科学,因此,要了解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政治。

本节回答了什么是政治、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1:中西历史上关于“政治”的基本观点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治”这个概念是从希腊语的“polis”一词演化而来的,其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时代的“城邦”,即当时的“城市国家”。

在中西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因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对于“什么是政治”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古代,政治学和伦理学是混在一起的。

各个思想家都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了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观点。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考研笔记之欧阳语创编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考研笔记之欧阳语创编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考研笔记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22页word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22页word

政治学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含义1.政治的定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政治的实质和含义A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B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C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D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3.政治学的定义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领域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1.政治许基础理论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

对各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包括横向的现实比较研究和纵向的历史比较研究,以了解国外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与经济学(P8-P9)2.与法学(P9-P10)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政治学与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略)2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P11-P16)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P16-P18)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研究法。

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2.制度研究法。

就是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

3.比较研究法。

就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

主要是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性。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略)第二章国家与阶级第一节国家的起源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1.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形式。

特点:a氏族内部禁止通婚;b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c氏族成员有相互帮助相互保护的义务。

王惠岩_政治学原理笔记

王惠岩_政治学原理笔记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

法家的代表作《韩非子》,主张“法治”和“霸道”。

道家的代表作《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5、西方政治学1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黑暗时代,当时的主题是人与上帝以及教会之间的关系,其主导思想是神学世界观。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政治团体)【圣才出品】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政治团体)【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政治团体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政治团体的含义1.政治团体的定义政治团体是指那些区别于政党和国家机关,有组织地去参与政治过程和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利益群体。

代表特定集团的利益,是政治团体存在的基础;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是它的主要任务;通过影响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来实现集团利益,是政治团体的基本政治性质。

2.政治团体的特征(1)政治团体的社会基础是具有相对具体、集中、单一的利益和目标的人群。

共同的利益要求是政治团体形成的前提,政治团体将自己的单一、具体的团体利益和要求作为旗帜公之于众,其目的就是要实现本团体利益的最大化。

(2)政治团体建立的目的,是影响立法和政策的制定。

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治团体满足团体利益的重要手段,但其以政治途径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是以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为限度的,它并不以夺取或掌握政权作为自己行动的目标。

(3)作为一种非政府组织,政治团体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

政治团体通常的存在状态是社会性的,是名副其实的利益群体。

但当其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时,就作为政治组织存在了。

3.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1)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工具。

(2)政治团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新的有效的媒介。

(3)政治团体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二、西方国家的压力集团1.定义在发达国家,压力集团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政府施加压力的集团。

2.特点(1)在法律形式上有较大的独立性;(2)在组织及活动方面独立于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3)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院外活动影响国家政权机关的政策,以满足其比较单一的集团利益和要求;(4)由于集团组织规模的大小、组织及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具体的集团满足自身利益的程度及对总体政治生活的影响各不相同。

3.产生的原因和背景(1)利益集团发展的过程①形成: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20年代是利益集团孕育和形成时期。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国家形式)【圣才出品】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国家形式)【圣才出品】

第六章国家形式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1.国家形式的含义国家形式是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2.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国家形式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从国家形式的具体内容上考察,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中央(全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政体主要体现为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行使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形式。

(2)国家的整合形式,即国家结构,主要是指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整合成为一个成其为国家的政治共同体,具体地表现为国家整体与部分(包括地域的、行政的、民族的,等等)之间的权力关系。

(3)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在中国的政治术语中,通常被统称为“政治体制”。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表现国体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内容决定形式又离不开形式,形式表现内容又不能脱离内容。

①内容决定形式,国体决定政体。

国体决定着一个国家由哪个阶级来统治,与政体相比,国体占首位。

政体必须服从国体的需要,在一定的国体下,政体的形式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

②没有一定的形式,内容也就会变成虚幻的东西。

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表现,如果没有适当的政体,统治者就无法组织和巩固自己的国家机器,无法体现和保持国家的性质。

(2)政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①影响政体选择的多种因素a.国体的决定作用是根本性的,第一位的;b.政治力量对比的制约;c.一个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民族构成、民族习惯、民族心理以及国际环境等因素。

②政体的多样性国体决定政体,每一种国体都会有某种最适合的典型政体。

由于一国的政治力量对比和具体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政体是多种多样的。

此外,相同性质的国家也可能选择不同的政体。

③政体选择的自主性国体相同,政体可能不同;国体不同,政体却可能相似。

王惠岩第二版_政治学原理核心笔记

王惠岩第二版_政治学原理核心笔记

一、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二、《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阐述,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宣言》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第二,明确提出了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第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第四,强调指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根本目的,无产阶级在政治上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是实现真正的民主。

第五,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学研究还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

其中比较常有的有:历史研究方法、制度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结构功能研究法。

2、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在于:①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②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③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第一章国家与阶级一、氏族1、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第二,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氏族制度的组织结构式议事会;第三,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2、原始民主制的特征:第一,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而不是国家形式;第二,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度,而不是国家产生后的阶级民主制;第三,原始民主制中的权力是处于社会之中的,“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权力”而不是像国家权力那样成为独立的,站在社会之上的支配主体。

2012韶关学院《政治学原理》(王惠岩版)重点

2012韶关学院《政治学原理》(王惠岩版)重点

1、 名词解释政治: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单一制:是中央政府将国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域、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联邦制:是当代比较常见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即由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

政治社会化:指的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压力集团:压力集团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政治术语,它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政府施加压力的集团。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P216)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立法机关:是指拥有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即有权审议、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机关:负责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的内外事务的机关,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

国家行政机关主要由国家行政首脑、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和行政公务人员三部分组成。

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则是国家机构的关键部分。

司法机关:是指专职维护国家法律的严肃性,行使国家司法审判权的政治机关。

其职能主要包括侦察、诉讼和审判三个部分。

(P137~P138)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全国政府与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一个国家的政体,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组成其实现阶级统治权力的国家政权机关,主要涉及中央权力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中西历史上关于“政治”的基本观点在中西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因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对于“什么是政治”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2: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包含以下一些要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是指导并服务于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其核心是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问题。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无论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还是人民掌握政权的社会,政治关系的存在与解决,都是通过政治权力实现的。

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它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3: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定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范围我们认为,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归纳为六个方面(1)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1、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2、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传统政治学所使用的制度研究方法和法律研究方法,只能研究政治现象的表面,而无法研究实际政治现象中的各种心里和文化因素,只有通过研究政治行为才可能触及影响和导致产生政治现象的真正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第一版)第一章绪论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

法家的代表作《韩非子》,主张“法治”和“霸道”。

道家的代表作《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5、西方政治学1、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黑暗时代,当时的主题是人与上帝以及教会之间的关系,其主导思想是神学世界观。

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世界观。

3、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

4、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马基雅维里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他的代表作有《君主论》,布丹的代表作《共和六论》,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代表作有《乌托邦》和《太阳城》。

5、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荷兰的格老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杰斐逊、潘恩和汉密尔顿等,他们根据自然权利和自然法理论提出的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理论、分权制衡学说。

6、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阶段。

以孔斯坦、边沁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

7、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的范围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矛盾也日趋尖锐化和复杂化。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个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

第二个阶段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

为适应这一变化,资产阶级政治学也从国家制度的研究转向政治权利的研究。

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研究方向又从以权利研究为主逐渐转变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

6、《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的阐述,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宣言》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第二,《宣言》明确提出了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第三,《宣言》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第四,《宣言》强调指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真正的民主。

第五,《宣言》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7、政治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学研究还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

其中比较常有的有:(1)历史研究法。

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

(2)制度研究法。

就是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

(3)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

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主要是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性。

8、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行为主义政治学在方法论上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即单纯使用现象调查和计量的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无法认识政治现象的本质。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1、氏族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第二,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

氏族制度的组织结构是议事会。

第三,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2、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第一,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第二,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第三,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第一,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第三,部落联盟出现。

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

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第一,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第二,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3、国家的起源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4、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揭示了国家在氏族制度废墟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第一种是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二种是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三种是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5、国家与氏族的区别国家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有如下两点:第一,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第二,公共权利的设立。

6、剥削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7、如何理解列宁关于国家的定义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列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的具体含义:第一,国家是阶级社会的组织。

第二,国家是统治阶级。

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

第三,国家是个机器。

8、公共权力(国家权力、政治权力)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9、国家三要素往往从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三个方面来界定国家,故称为“国家三要素”说。

这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

它的要害是抹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本质和阶级使命,因而是不科学的。

10、国家职能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

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

它们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政治职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范围的缩小而逐渐缩小其作用范围,而社会管理职能则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日益扩展、深化。

11、国家消亡的条件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1、国家的历史类型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指国家的分类问题。

系统地对国家进行分类,最早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他以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为标准,把国家分为三类:君主国、贵族国、民主国,他又以国家所谋求的目的不同,把国家分为正常的与**的两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划分国家的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即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

按照这一标准,国家的历史类型,是对建立在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的一切国家的共同特性的概括。

在这些生产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分别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因此,国家的历史类型相应地分别是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2、革命和改革的区别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种方式。

但是,它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

一般地说,革命与改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而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第二,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现象。

而改良则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第三,由于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必须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它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

而改良则是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改造的过程。

一切剥削者类型的国家,都是通过社会变革更替的。

3、奴隶制国家奴隶制国家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在奴隶主占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

奴隶主占有制社会的这种阶级结构,就必然地形成奴隶阶级同奴隶主阶级的尖锐矛盾,自由贫民与奴隶主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