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环境围绕人们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有原生自然环境和次生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劳动中所形成的,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设施和社会结构。

3.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4.环境污染:
污染物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迁移、扩散和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5.生态系统:
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由无机环境与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

6.林德曼能量传输1/10定律:
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约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其余90%的能量因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小部分未被利用。

7.生态平衡:
指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持的一种平衡状态。

8.生态阈值: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总是有限的,外部冲击或者内部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可能遭到破坏,这个限度被称为生态阈值.
9.生物监测:
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10.生态安全:
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11.可持续发展:
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12.土地资源:
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土地。

13.生物多样性:
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4.矿产资源:
主要指埋藏与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有用矿物或元素,
其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产,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

15.大气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的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累积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环境的现象。

16.面源污染:
引起水体污染的排放源,分布在广大的面积上,与点源污染相比,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受外界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很大。

17.温室气体:
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即可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的痕量气体。

18.逆温:
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零时,大气层的温度分布出现温度逆增,称为逆温. 19.干绝热递减率:
干空气块或未饱和湿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取用单位高度为100m)所造成的温度下降数值
20.湿法脱硫:用水或水溶液做吸收剂吸收烟气中SO2的方法。

21.水的社会循环:
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要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的水,这些生活和生产的用水经过使用之后就成为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它们被排放出来,最终又流入天然水体.这样,水在人类社会中就构成了一个局部的循环体系,即水的社会循环
22.水质:
即水的品质,是指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23.生物需氧量:
生物需氧量表示在有氧的条件下,当温度为20℃时,由于微生物的活动,使可降解的有机物氧化达到稳定状态时所需要的氧量.
24.化学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是在一定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量(mg/L)表示计.
25.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影响了水体功能,从而降低或丧失其使用价值.
26.气浮:
利用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作为载体去粘附废水中的悬浮物,使其随气泡浮升到水面,而从水中去除的物理法水处理技术
27.土壤圈:
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28.土壤元素环境背景值:
指未受污染的情况下,天然土壤中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也称为土壤环境背景值.
29.土壤环境容量:
指一定的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的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生物学的产量和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0.土壤污染:
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破坏土壤生态平衡,导致土壤功能失调和质量下降,并对植物和动物产生危害的现象.
31.土壤净化:
指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使进入土壤的污染物浓度降低,形态改变,难以被植物所吸收而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或被排出土体的过程.
32.土壤重金属污染:
指有人类活动使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量,明显高于土壤环境背景值,致使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的现象。

33.水体富营养化:
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河流湖泊中出现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出现称为赤潮。

34.土壤生态平衡:
指土壤系统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和输出较均衡的情况下,系统中第一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诸生物体与无机环境间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是一种动态平衡。

35.土壤退化:
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

简言之,土壤(地)退化是指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36.土地荒漠化:
系指因气候干旱、或人为不合理利用而使地表植被破坏或覆盖度下降. 37.土壤侵蚀:
指主要在水、风力作用下,土壤及其疏松母质被剥蚀,被搬运,堆积过程.
38.土壤盐碱化:
指由于自然的或者人为的原因,使地下潜水位升高、化度增加、气候干旱、蒸发加强,而导致的土壤表层盐化或碱化过程增强,表层盐渍度或碱化度加重的现象.
39.土壤潜育化:
土壤上部土层1 m内,因地表或地下长期处于浸润状态下,土壤通气状况变差,有机质因不能彻底分解而形成的一灰色或蓝灰色潜育土层的现象。

40.环境质量评价:
指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加以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客观和定量的评定和预测.
41.环境管理:
指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以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允许极限。

42.负载有额律:
任何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和抵御外来干扰的能力都有一个极限,此极限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

43.环境监测:
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 及其变化趋势。

44.城市热岛效应:
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45.全球气候变化:
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46.地下漏斗:
指某地区因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饱和水面以采水点为中心,向四周呈梯度下降的现象。

47.赤潮: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48.能量金字塔:
又称食物金字塔、营养级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根据组成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的层次和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定律”,把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绘制成一个塔,塔基为生产者,往上为较少的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再往上为更少的次级消费者(一级食肉动物),再往上为更少的三级消费者(二级食肉动物),塔顶是数量最少的顶级消费者。

49.环境污染物:
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

50.水体自净作用:
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质,使自身的质量保持洁净的能力,人们常常称之为水体的自净作用,通常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