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教授2014脉诊班讲课稿

合集下载

李士懋——脉学心悟(节选)

李士懋——脉学心悟(节选)

李士懋——脉学心悟(节选)中医书友会 2022-01-09 06:30I导读:本文是李士懋老在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班的授课内容,题目是“脉学心悟”,原讲座非常的长,本文为节选整理内容。

李老讲的非常有条理,很精彩!(编辑/楚笛)李士懋——脉学心悟(节选)作者/李士懋我今天讲的是脉学心悟。

实际上脉学心悟在这里有一个伸缩性,我就叫悟多少就讲多少,悟成什么样就讲成什么样,这就是心悟的好处。

一个动摇的过程:由舌诊转脉诊我现在形成这样一个以脉诊为中心的诊断、辨证方法,也有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

我前十几年主要以舌诊为主,因为舌诊比较直观,蒲辅周曾讲,望舌可以洞观五脏六腑,一看舌头就好像看见你内脏了。

但是临床时间长了,就发现了很多舌与证不符的情况,碰过很多钉子。

病例1:舌淡的再障患者,补气补血治疗无效我治过一个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的病人,是个女孩子,28岁。

她的面色是苍白的,舌质很淡,手伸出来就好像蜡烛似的,没点血色。

并有心慌、气短、乏力、头晕的情况,而且下肢瘀斑很多,一层退了一层又起,整个腿都发暗了。

我认为这是血虚,是正气不足,就用很多补气补血、填精益髓的药物。

人参、鹿茸、鹿角胶、龟板胶,都给她用上了。

治了好长时间,毫不见效。

舌质淡,应该是虚证,但用了那么多补药都不见效,看来只依靠舌诊治疗是不够的。

病例2:脉洪大的再障患者,清瘟败毒饮治愈我还治过一个再障的病人,来就诊时高热、出血、脉洪大,这显然是一种热盛表现,所以用大剂的清瘟败毒饮。

不到一个月,发烧、出血都停止了,而且血象也上来了,三个月左右,血象就恢复正常了。

这种病人是贫血晚期,舌质很淡,如果按照舌象治疗就适得其反了,根据脉象,用凉血活血的方法,病人才能好转。

通过这些类似的例子,我发现脉、舌与证不一致的病例并不罕见。

我开始动摇了,从以舌诊为主要指征的这样一种诊断方法,逐渐转向了以脉诊为重的方法。

那以脉诊为重有没有依据呢,有。

举个例子,比如说躁脉,脉摸起来是躁动不安的,“汗出而热不衰,脉尚躁盛者死”,这个叫“阴阳交者死”。

第三章李士懋 阴阳脉诊类型及其意义

第三章李士懋 阴阳脉诊类型及其意义

第三章李士懋阴阳脉诊类型及其意义第三章李士懋阴阳脉诊类型及其意义阴阳脉诊类型繁多,为清晰起见,分三类分别论述:1.因阴脉之改变,而导致阳脉变化者;2.因阳脉之改变,而导致阴脉变化者;3.阴脉和阳脉独自产生变化,无相互因果关系者。

一、阴致阳失和对于阴阳病脉来说,阴致阳病,是下部病影响致上部出现症状,在脉上是阴位脉影响阳位脉或整体脉象。

临床常常出现因虚致虚,使整体脉象相似的情况,如肾阳虚时的寸口脉沉而迟,肾阴虚时的整体脉弦细。

而若此时阴脉和阳脉表现出截然不同脉象,或是阳旺阴弱,或是阳弱阴旺,则是阴阳气血病理性攻冲或是阻滞的结果。

阴阳气血病理性攻冲于上,阳脉则旺。

“旺”乃浮取有余之象,类似仲景以脉象定阴阳中阐释的“阳脉”:“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

”张仲景提出脉诊纲要曰:“脉当取太过与不及。

”同时《医宗金鉴》指出:“三因百病之脉,不论阴阳浮沉迟数滑涩大小,凡有力皆为实,无力皆为虚。

”李老以沉取定虚实,认为:即使临床表现为一派阳证,浮取脉亦为洪数的阳脉,但只要按之指下无力,就是阴证、虚证。

即使临床表现为一派阴证,脉见沉迟细涩等阴脉,但只要按之有力便是阳证、实证。

故“旺”则有虚有实,例如下焦不敛而阳气浮越,则阳脉当旺而按之不足;若实邪、气机攻冲于上则寸脉按之有力。

阴阳气血病理性阻滞,阳脉则弱。

弱”乃浮沉皆不足之象,应虚候。

寸脉按之不足,临床多见为虚证,有肺气虚、心气虚、心阳虚等上焦本证。

心阳虚者以桂枝甘草汤温振心阳;心气虚者多用桂枝新加汤等补气养心;肺气虚者,多加黄芪、党参等。

而临床亦多见阳位心肺无碍而阴位有恙致寸弱者,称为“清阳不升”。

若中焦、下焦邪气郁滞或气机痹阻而清阳不升,则阴阳脉象显有差异。

清阳不升则寸不足,介于正常脉象和无力之间稍有不足李老称为“减”,不足甚则为沉弱。

(一)阴位弱影响阳脉1.阴位阴虚阴虚则热,其脉为数,亦为虚数。

虚数者,数而不任重按也。

此必因虚致数,不可妄以寒凉药投之。

李士懋教授脉诊班讲稿精品PPT课件

李士懋教授脉诊班讲稿精品PPT课件

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的研究,应以证为核 心,找好切入点。这种科研成果价值大小的标准,要看 对中医发展有多大裨益。我们已立项的国家“十二五” 支撑课题“汗法治疗寒凝证的研究”,就是按这个思路 进行设计的。汗法自古以来就限于治疗表证,“汗以解 表”、“在表者汗之”,而我们提出汗法大量用于里证, 其依据就是《素问•举痛论》:“寒客脉外则脉寒,脉 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 痛。”寒客脉绌急则痛,供血减少则引发心绞痛、高血 压、肾病,以及消化、呼吸等诸多病证,发汗散寒解寒 凝,就可以改善脏器的血供,治疗上述诸多疾病。
一、仲景是如何创立辨证论治体系的?
仲景首先把百病进行分类,将外感内伤依据 《内经》阴阳学说,分为阴阳两大类。正如《金匮要略》 所言:“阳病十八,阴病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 九十病。”然阴阳各有多寡进退,又将阴阳二病进而分 为三阴、三阳六病。六病之中,仍然有阴阳多寡进退, 如太阳病分为太阳伤寒、中风、温病三纲鼎立。太阳中 风,又有兼夹、传变等诸多不同,因而又进一步分类, 如桂枝汤证之中,又分为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汤去芍 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桂汤证等等,一直分到每位患者、 不同时空的证,这就是辨证论治的个体化。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在对脉诊的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提出如下几个观点: 1、四诊之中,以脉为首,脉诊在诊断中的权重占50—
90%。 2、脉无假,只存在对脉的认识问题,不存在舍脉从症
的问题。 3、脉的原理是气血变动。 4、虚实是脉之总纲。 5、学习脉诊,要明于理,而不拘于迹。 6、要动态诊脉。

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规律——李士懋教授临床经验浅述

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规律——李士懋教授临床经验浅述

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规律——李士懋教授临床经验浅述王金榜;梁保丽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药学报》
【年(卷),期】1997(000)004
【摘要】无
【总页数】1页(P38)
【作者】王金榜;梁保丽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阴阳脉诊李士懋教授运用“泻南补北”法刍议 [J], 赵童颖;杨阳
2.李士懋教授“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概论 [J], 杨阳
3.李士懋教授凭脉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经验 [J], 王强
4.李士懋教授凭脉辨证运用新加升降散经验介绍 [J], 赵建红;王强
5.李士懋教授治疗头痛中脉法的特点 [J], 周红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士懋教授“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概论

李士懋教授“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概论

李士懋教授“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概论杨阳【摘要】Professor LI Shi-mao , Chinese Medicine Master , has established his own analysis system ,“going back to the origin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normal pulse” after his experience of reading classics and practicing clinically for 58 years, which em-phasizes on classics and clinical as origin.Syndrome i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 while pulse the soul , which is objectified into the fol-lowing 6 points as clinical guidance:1 ) taking TCM theory as guidance; 2 ) tak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normal pulse , with pulse to explain the syndrome and the tongue without definite formula or law;3) taking holism as guidance;4) initially distinguishing deficiency and excess;5) tak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ynamically;6) advocating classical prescriptions.%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在58年的读经典、做临床的磨砺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思辨体系。

李士懋教授凭脉辨证运用新加升降散经验介绍

李士懋教授凭脉辨证运用新加升降散经验介绍

李士懋教授凭脉辨证运用新加升降散经验介绍李士懋教授凭脉辨证运用新加升降散经验介绍发表时间:2021-5-31 8:36:56 来源:创新医学网医学编辑部赵建红河北井陉县中医院(050300)王强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050051)关键词:李士懋;名医经验;凭脉辨证;新加升降散;医案;医话恩师李士懋教授是全国第二、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

学术上坚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形成了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方法。

临证“首分虚实”,“善用经方”。

以“脉沉取有力为实,无力为虚”为辨别虚实的纲领。

笔者有幸随师出诊,辨证运用新加升降散治愈了诸如胸痹、发热、咳嗽、不寐、心悸等证,现介绍于下。

龚廷贤在《万病回春·瘟疫门》有内府仙方一首:“僵蚕二两,姜黄、蝉蜕各二钱半,大黄四两,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

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病。

大人服一丸,小儿减半,蜜水调服,立愈。

”杨粟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云:“是方不知始自何处,二分析义,改分量服法,名为赔赈散,予更其名曰升降散。

”改后之升降散为白僵蚕酒炒两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3钱、生大黄4钱。

合研匀。

病轻者分4次服,最重者分两次服。

蜜酒调匀冷服。

杨氏将其列为治温15方之总方。

升降散以僵蚕为君,辛咸性平,气味俱薄,轻浮而升,善能升清散火,祛风除湿,清热解郁,为阳中之阳。

蝉蜕为臣,甘咸性寒,升浮宣透,可清热解表,宣毒透达,为阳中之阳。

二药皆升而不霸,功在疏透郁热。

姜黄气辛味苦性寒,善能行气活血解郁。

气机畅达,热乃透发。

大黄苦寒降泄,使热下趋。

李老用升降散加淡豆豉10g,栀子7g,连翘15g,薄荷4g,助其清透之力,名之曰新加升降散。

栀子豉汤辛开苦降,宣泄胸膈郁热。

重用连翘取其清热解毒,入心经且散热结,升浮宣散,透热外达。

少加薄荷者取其辛凉宣散,疏风热而外达。

凡郁热者,不论外感内伤、内外妇儿,皆以此方化裁,取得很好疗效。

国医大师李士懋脉学精要

国医大师李士懋脉学精要

第二节 脉无假脉、舍脉论
阳证见阴脉者,阳极似阴也。 如:阳热亢极,反见沉迟、涩、小、细等似阴之脉,此为火热闭
伏气机,气血不得畅达而出现的阴脉。正说明火热郁伏之甚,并非 假脉。 阴证见阳脉,阴极似阳也。
如: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脉反见浮大洪数似阳之脉,此正说明阴 盛之极也,何假之有?
第二节 脉无假脉、舍脉论
第一节 如何定位脉诊?
传统观点认为,四诊之中,切诊居末,即“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 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李士懋认为:切诊居四诊之首。 其在诊断中的权重,可占50%~ 90%。
第一节 如何定位脉诊?
中医难,难在识证,识证的关键在于脉诊。 脉诊可以定性、定位、定量、定势。 李教授从业早期以舌诊为重,因为舌诊比较直观,易于观察。后发 现很多舌证不符的现象。如:再障患者舌淡胖大,用补剂无益,改 予凉血散方愈。冠心病患者舌暗红或光绛,滋阴清热活血无效,改 予温阳通脉而瘥。
第三节 脉诊以虚实为纲
传统脉学将脉分阴阳,以浮沉迟数为纲,或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亦 有将浮沉迟数虚实滑涩合为八纲者。
李士懋认为:脉诊以虚实为纲, 当以沉取有力无力为关键。
第三节 脉诊以虚实为纲
脉象纷纭复杂,张景岳提出以“虚实”为纲。 张氏曰:“千病万病不外虚实,治病之法无逾攻补。欲察虚实,无逾 脉息。” “虚实之要,莫逃乎脉。”
李士懋认为:脉诊形成的原理, 一言以蔽之,乃气与血耳。
第四节 脉象形成的原理
★脉乃血脉,赖血以充盈,靠气以鼓荡。 《医学入门》:“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
★气为阳,血为阴,气血的变化,也就是阴阳的变化。 李教授指出:“气血是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倘能悟彻此理,则
千变万化的各种脉象,可一理相贯,触类旁通,而不必囿于众多脉象 之分,画地为牢,死于句下。”

李士懋平脉辨治高血压经验

李士懋平脉辨治高血压经验

李士懋平脉辨治高血压经验李士懋,系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08年获河北“大名医”称号。

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学术上坚持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尤重脉诊;擅长运用中医疗法治疗急症、心脑血管病及内科疑难杂症。

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耳濡目染,受益颇多,现总结其平脉辨治高血压临床经验如下。

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李士懋认为,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血压是气血冲和,阴阳平衡的一种表现。

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中医虽没有高血压病名,但在历代典籍记载之眩晕、头痛、心悸等病中也可略见其端倪,这些古人治验,虽非特指高血压,但对今天高血压的治疗仍有重要启悟。

高血压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内经》认为其因有三:一曰肝风;二曰气虚;三曰髓亏。

《金匮》则多从水饮立论;丹溪倡痰;景岳主虚;至清代以降,养阴之风大兴,多以阴虚阳亢立论。

近现代各个医家则又各衍其说,争鸣喧嚣。

对高血压的平脉辨证论治前人有云:“先议病,后议药。

”李士懋认为治病不效,由不识病者多,由不识药者亦不少,所以他提倡“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在临床上,他治病独重脉诊。

以脉诊为核心,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疾病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平脉辨证”则是他在张仲景思想的启悟下延伸出来的治病大法。

李士懋引《四言举要》之言“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认为一切疾病均可以从脉象上找问题,也都可以从脉象上找方法。

基于平脉辨证的基础上遣方用药,自是胸有全局,运筹帷幄全于方药之间见文章。

他治疗的很多病人可以达到停用西药、血压正常的效果。

下面就针对“邪实”与“正虚”两类病人从脉象和方药上介绍其治疗高血压的经验。

邪实案例一:脉象弦滑诊为痰蕴化风董某,女,29岁。

2010年12月22日初诊。

血压不稳定一年,波动在140~170/90~100mmHg之间。

平脉辨证病案:肝郁脾虚(便秘)

平脉辨证病案:肝郁脾虚(便秘)

平脉辨证病案:肝郁脾虚(便秘)李⼠懋学术思想医学⼩⽩的成长⽇记前天【学员诊治】邱某,⼥,21岁,某⼤学学⽣。

2014年5⽉9⽇初诊:便秘5年,⼆三⽇⼀⾏,初硬后软,精神紧张时加重,⼿⾜冷。

⽉经后期,延后1周左右,痛经,以经期第1天为重。

脉弦减。

⾆淡。

证属:肝郁脾虚。

法宜:健脾疏肝。

⽅宗:逍遥散。

柴胡9g 茯苓15g ⽣⽩术 30g 党参12g 炙⽢草8g 当归12g ⼲姜6g7剂,⽔煎服。

【师傅批改】改:当归30g;加⽕⿇仁30g。

【学员诊治】2014年5⽉17⽇⼆诊:⼤便好转,每⽇⼀⾏,现正值经期第3天,痛经减,量少。

上⽅加:⾁从蓉12g、巴戟天12g。

【师傅批改】脉右洪数,左弦滑。

⾆红。

证属:转阳明热盛⽽⽔亏。

法宜:清热佐以滋阴。

⽅宗:⽩虎汤加⼲地黄。

⽣⽯膏18g 知母6g ⼲地黄15g ⽣⽢草6g7剂,⽔煎服。

【学员诊治】2014年5⽉24⽇三诊:便仍每⽇⼀⾏,但觉量少,⼿⾜冷已除,经已净。

脉弦数减,洪象已去。

⾆淡红。

依5⽉9⽇⽅,加丹⽪10g、栀⼦10g。

【师傅批改】脉弦数减,尺滑。

⾆淡红。

证属:⽓虚⾎亏。

法宜:益⽓滋肾。

⽅药:黄芪12g 党参12g 茯苓12g ⽩术12g 炙⽢草7g 熟地15g ⾁从蓉15g ⼭茱萸15g 天冬15g7剂,⽔煎服。

【学员诊治】2014年6⽉14⽇四诊:已⽆不适。

脉弦数,沉取阳略弱,尺滑。

上⽅7剂,⽔煎服。

【师傅批改】脉同上。

证属:脾虚肝郁⽔亏。

⽅宗:逍遥散加⼲地黄。

柴胡9g 当归12g ⽩芍12g ⼲地黄18g 茯苓15g ⽩术10g 炙⽢草7g7剂,⽔煎服。

按:(1)便秘,常以⼤肠蠕动论之,然中医视此症,甚为繁杂。

师傅常讲:“在上⼤学时,秦伯未⽼师给我们讲的便秘,印象⾄深,影响我⼀⽣。

秦⽼师将便秘⽐作河⾥⾏⾈。

⾈能⾏需要两个条件,⼀是有⽔,⼀是有风,⾈⽅能⾏。

秦⽼师讲课风度翩翩,⽐喻形象,深⼊浅出,历历在⽬。

”风为何?乃⼈⾝之⽓也;⽔为何?⼈⾝之阴液也,两者缺⼀不可。

传承平脉辨证汗法治疗心血管病讲课文档

传承平脉辨证汗法治疗心血管病讲课文档
无异常,西医诊断:原发性高血压 • 主症:头晕,怕冷,腰腿酸痛、舌暗淡,苔白腻滑,脉沉弦小无力 • 辨证:阳虚寒凝 • 治疗:温阳发汗 • 方宗:真武汤+桂枝葛根汤,取正汗
现在二十八页,总共四十三页。
• 方药:黑顺片12g(先煎) 桂枝12g
白芍12g
炙甘草9g

葛根 15g
茯苓15g
炒白术10g 生姜5片
标准 • 药汗是我们今天主要探讨的内容
现在十二页,总共四十三页。
《内经》:"阳加之与阴谓之汗"。
• 药汗,需要三个重要条件 • 1、阳气充足
• 2、阴津充足 • 3、道路通畅
• 想取药汗——温阳、育阴、祛邪、通络
现在十三页,总共四十三页。
中医如何发汗
李士懋教授《汗法临证发微》
• 对汗法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 外寒内热——防风通圣散
• 外寒内饮——小青龙 • 外寒内积——五积散
• 表实外寒——麻黄汤
• 表虚外寒——桂枝汤、荆防败毒散
• 风邪在表——九味羌活汤
• 阳虚内饮——真武汤
• 阴阳两虚——地黄饮子
现在三十七页,总共四十三页。
汗法的注意事项
• 欲得正汗者,并非均需辅汗三法 • 对于阳气充足,寒邪渐轻者,单纯服汤药,不用辅汗三法,就可以使阴
充阳盛,阴阳交会,“阳加之于阴”则可汗出而解 。
• 正汗出者,停后药,避免再发汗。 • 过用则大汗亡阳,伤阴
• 病(疾病)中医多同于症状——不寐症、咳嗽症、胸痹症……

西医多按照生理解剖、病理情况进行分类
现在十五页,总共四十三页。
• 病理机制方面: •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变化的
• 同病和症——不同发展时期——证候不同

脉学心悟+李士懋

脉学心悟+李士懋

《脉学心悟》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李士懋田淑霄脉象千变虚实为纲脉象确有很多不同的变化,医家将其分为24种脉,27种脉,34种脉等,另外还有怪脉、真脏脉。

而且,两手脉象可各不相同,寸关尺三部亦可各异。

除单脉外,常又有很多兼脉,纷纭繁杂,的确难于掌握。

如何执简驭繁、纲举目张呢?历代医家都作过许多有意义的尝试,将脉分为阴阳,以浮沉迟数为纲,或浮沉迟数虚实为纲,亦有将浮沉迟数虚实滑涩合为八纲者。

景岳独具慧眼,提出以虚实为纲。

曰:“千病万病不外虚实,治病之法无逾攻补。

欲察虚实,无逾脉息。

”又曰:“虚实之要,莫逃乎脉。

”脉虚证虚,脉实证实。

脉的虚实,当以沉候有力无力为辨。

因沉候为本,沉候为根,沉候的有力无力,才真正反映脉的虚实。

对此,《内经》及后世医家都有明确的论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为?歧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帝曰,诸阳之反,其脉何为?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对这段经文,景岳阐述得很清楚。

他说;“脉至而从者,为阳证见阳脉,阴证见阴脉,是皆谓之从也。

若阳证虽见阳脉,但按之不鼓,指下无力,则脉虽浮大,便非真阳之候,不可误为阳证。

凡诸脉之似阳非阳者皆然也。

或阴证虽见阴脉,但按之鼓甚而盛者,亦不得认为阴证。

”这就明确指出,即使临床表现为—派阳证,浮取脉亦为洪数的阳脉,但只要按之不鼓,指下无力,就是阴证、虚证。

即使临床表现为一派阴证,脉见沉迟细涩等阴脉,但只要按之鼓甚,便是阳证、实证。

《医宗金鉴》更明确指出:“三因百病之脉,不论阴阳浮沉迟数滑涩大小,凡有力皆为实,无力皆为虚。

”《脉学辑要》亦云;,“以脉来有力为阳证,脉来无力为阴证。

”《医家四要》云:“浮沉迟数各有虚实。

无力为虚,有力为实。

”但必须指出,若脉过于强劲搏指,不得作实脉看,恰为胃气衰败,真气外泄之脉。

脉以沉候为准,沉取有力为实,沉取无力为虚。

对此观点亦有持异议者。

《脉理求真》就提出:“脉见有力无力难”。

国医大师李士懋运用阴阳脉诊思路及临床诊治经验

国医大师李士懋运用阴阳脉诊思路及临床诊治经验
释 和 补充 。 阴阳脉诊 , 即把 脉 的三部 九候 作 为一个 整体 来 看待 , 以分 辨 诸 脏 腑之 间的 相 互影 响 、 相 互联 系 以及 相 互传 变。其 中有尺 脉 变化 而后 寸脉 变化 的 ; 有 寸脉 变化 而后尺 脉 变化 的 ; 也 有 阴阳脉
各 自变化不相因果的。李老师深研《 伤寒杂病论》 后, 得 出证 的四大要素, 病位、 病性、 病势、 病程,
e n c e s )
Ab s t r a c t : T h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a c q ua i n t a nc e o f p u l s e — t a ki ng o f y i n a n d y a n g i n T r e a t i s e o n Fe b r i l e
o n l y v i e w t h e a p p e a r a n c e o f p u l s e p o s i t i o n t o c o r r e s p o n d t o a Z a n g o r F u .T h i s i s t h e b e s t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中医。获 中华 中医药学会 中医药学术发展终身成就 奖。李士懋从 医近 6 0年 , 擅长 治疗急危重症、 流行疫病 、 心脑血管疾病 , 对 内科杂病、 疑难病症疗效卓著。
国医大师李士懋运用阴阳脉诊思路及临床诊治经验
杨 阳 ( 1河北 中 医学院 谭 东 宇 张明 泉 河北 0 5 0 2 0 0 ; 2 中国中 医科 学 院)
即“ 四定” 。而 临床 上亦是 通过 阴阳脉诊 整体 分析疾 病 的本质 , 从 而把握 “ 四定” , 辨证论 治。 关键词: 国 医大 师; 李士 懋 ; 阴 阳脉 诊 ; 平 脉 辨证 ; 经方 临床 中图 分 类号 : R 2 4 1 . 1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6 6 0 6 . 2 0 1 6 . 0 6 . 0 0 2

基于阴阳脉诊李士懋教授运用“泻南补北”法刍议

基于阴阳脉诊李士懋教授运用“泻南补北”法刍议

基于阴阳脉诊李士懋教授运用“泻南补北”法刍议赵童颖;杨阳【摘要】Professor LI Shi-mao , Chinese Medicine Master , take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normal pulse” as guidance on clinical practice , which proves to be effective.The therapy of “purging heart fire to nourish renal water” is originally a special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 in acupuncture while in Prof.LI’ s opinion, it is widely accepted on clinic , not only purging heart fire to nourish renal water, but also purging liver-fire, reinforcing lung-deficiency, and treating an excess of fire caused by insufficiency of wa-ter, heart-yang kidney-yin incoordination, exuberance of heart fire, decline of vital gate fire, insufficiency of kidney-yang, pathogenic water attacking heart , etc.This paper is to explain with case records how Professor LI puts the method into practice actively and effec -tively.%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运用“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指导临床,效如桴鼓。

诊脉抓住4点,找到疾病发病的关键

诊脉抓住4点,找到疾病发病的关键

诊脉抓住4点,找到疾病发病的关键小编导读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方法,它在中医诊断学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医生常通过脉诊来获得相关的信息,有利于识别病证和推断病情。

李士懋教授非常肯定脉诊的作用,多年来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跟随下面的文章,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通过脉诊辨别疾病之机。

李士懋老师认为:脉诊在临床诊断中所占权重为50%~90%。

一个完整的诊断由疾病的性质、病位、程度以及发展的趋势四个要素组成,脉诊均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下面分别从平脉知虚实、表里、寒热、变化之机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平脉知虚实之机八纲辨证包括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何者对临床指导意义最大?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阴阳虽可统领诸证,但临床应用中如果只辨到阴阳层次又过于笼统,反不利于临床应用,故阴阳不足为辨证论治之纲。

从临床应用来说应是虚实为纲,千病万病,首分虚实。

分清了虚实,临床时就掌握了大方向,就不至于犯虚其虚、实其实的原则性错误。

当然临证时还需进一步的细化,分清虚是何者虚,实是何者实,这样辨证方能丝丝入扣,最终落实到具体的方药上。

虚实之辨如此重要,那又如何来辨别虚实呢?李士懋老师经50多年临床实践进一步总结提出:虚实之辨首重脉,脉的虚实之辨在沉取有力、无力。

沉取有力为实,沉取无力为虚。

有力、无力皆以沉为根,以沉为本。

这就为虚实之辨开了一个方便法门,为后学开启了一盏指路明灯。

曾治李某,男,48岁。

因咽痛反复发作三年余而就诊。

三年来每次“感冒”咽痛后,或打针吃药,或输液治疗,然而每次治疗多在一月左右,最后往往不了了之,多年来深受其苦。

近三日来感冒后咽痛又发,背微恶寒,体温37.6℃,无鼻塞流涕等症,口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虽浮大,但按之无力,乃辨为气虚之证。

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三剂咽痛即愈,疗效之捷,出乎意料,可见以脉之沉取有力无力来分虚实,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平脉知表里之机皆云脉浮主表,然李士懋老师认为表证未必皆浮。

李士懋先生平脉辨证体系核心之脉学心悟讲述者:杨阳

李士懋先生平脉辨证体系核心之脉学心悟讲述者:杨阳

李士懋先生平脉辨证体系核心之脉学心悟讲述者:杨阳
导语
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的弟子杨阳老师为大家讲述李老平脉辨证体系核心之脉学心悟。

李老曾说:脉是辨证论治的灵魂,脉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杨阳老师从脉的形成原理,脉的重要性,脉的真假从舍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学习李老平脉辨证体系的感悟。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聆听讲座。

专家介绍主讲人:杨阳
杨阳,女,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李士懋名医传承工作室副主任,河北中医学院副教授。

原景重现8播放54s
我们来看脉的形成原理,血管中的脉或者说脉象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把脉,关键是把握脉象,注意是脉象,上节课也说过要明于理而不拘于迹的问题。

迹是痕迹的迹。

关键是把握象而不纠结于哪种具体的词汇去描述这个脉。

李老还经常说,诊脉宜粗不宜细,初学者可能会感到迷惑,我不诊细点脉象能说清楚是什么脉吗?
20播放61s
李老诊脉发现脉的尺脉是浮的,尺脉、肾脉正常应该是略沉,脉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因为肾阴不足,相火妄动,鼓荡了气血,尺脉才浮了起来,相火妄动,盈于膀胱经,沿着足太阳膀胱经向上,上灼于后头,才导致了头痛。

选用的方子是知柏地黄丸,病人服用后头痛痊愈。

所以如果我们不看脉象,单纯从症状描述来说,我们很难想到用滋肾阴、清相火的知柏地黄丸来治疗头痛。

38播放21s......。

李士懋:阳痿不止肾虚,平脉辨证是关键!

李士懋:阳痿不止肾虚,平脉辨证是关键!

李士懋:阳痿不止肾虚,平脉辨证是关键!第1039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

来源|《名医心鉴》导读阳痿,又称阴痿、阳不举等。

在临床上属于男科多发病、难治病。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通过59年的溯本求源、临床验证,对该病“平脉辨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下面简述李士懋教授对阳痿一病的辨治思路与临床经验。

前阴为厥阴肝气集聚之所,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劳逸颠仆均是致痿之病因。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郁火可致痿。

阳热之邪,可煎灼津液,使宗筋不得濡润,又“壮火食气”,使气不得充壮阳具,皆致阳痿。

《灵枢·经筋》:“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

”思虑过多、忧愁、郁怒等均是导致阳痿的重要内在因素。

若意愿不遂,阳气郁结,易发阳痿。

纵欲过度,耗散肾精,宗筋失养是致痿的重要病因。

一、首辨虚实,重视兼病李士懋教授认为,阳痿首辨虚实。

阳痿的发病机制亦可归结为三个方面:①正虚,气、血、阴、阳的不足,均可致宗筋失于温煦或濡养。

②邪实和道路受阻。

外感六淫之寒、湿、热,内伤之忧、思、郁、怒,病理因素之瘀血、痰湿等因素,均可造成邪实或有邪阻导致道路不通。

③虚实夹杂,虚实同在,形成复杂病机。

阳痿的发生与心、脾、肝、肾四脏密切相关。

心、肝、脾亏虚,血无所生、所主、所藏,宗筋失于濡润,发为阳痿。

肾藏精,主生殖,乃全身阴阳之根本,肾阳亏虚,阳具失于刚强,自然痿软,故医家多将阳痿归咎于命门火衰,多用补肾壮阳之法。

临床多为两脏或多脏同时病变,如心肾同病,心神浮越,不守其位,心火不能下济肾水,心火愈亢,肾水愈寒,心肾不交而为阳痿。

又如肝脾同病,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则宗筋所聚失其正常功能,性欲淡漠,宗筋痿废不用,成为阳痿。

此外,肝郁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则气血亏虚,宗筋失养亦致痿弱。

二、脉贵明理,不拘形迹肾虚:阳痿的脉象以尺脉弱为主,左尺细弱,多为肾阴不足,右尺弱多为肾阳不足,或尺脉虚大,为阴不制阳或虚阳浮越。

若同时见到肾阴虚、肾阳虚的临床表现,即可辨证为肾阴或阳虚型阳痿。

李士懋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用药规律分析

李士懋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用药规律分析

李士懋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用药规律分析王俊华;张云会;王根民;王孝良;马玉燕【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3页(P1127-1128,1129)【关键词】高血压;中药疗法;名医经验:李士懋【作者】王俊华;张云会;王根民;王孝良;马玉燕【作者单位】河北省隆化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河北隆化 068150;河北省隆化县卫生学校中医教研室,河北隆化 068150;河北省井陉县中医院内科,河北井陉 050300;河北省隆化县中医院皮肤科,河北隆化 068150;河北省隆化县第二医院内科,河北隆化 0681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1 河北省隆化县卫生学校中医教研室,河北隆化 0681502 河北省井陉县中医院内科,河北井陉 0503003 河北省隆化县中医院皮肤科,河北隆化 0681504 河北省隆化县第二医院内科,河北隆化 068150李士懋,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

李士懋教授以脉诊著称,重辨证论治,组方匠心独运。

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结合周铭心教授等创立的方剂计量学的方法[1-2],分析李士懋教授著《中医临证一得集》中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方药运用情况,归纳总结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处方规律,探讨其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用药经验。

1.1 处方来源以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临证一得集》为材料,搜集李士懋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方药。

1.2 处方筛选选择李士懋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内服首诊方剂,对与首诊不一致的二诊处方也同时收录。

1.3 药物整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予以规范中药名称及性味、归经,若《中国药典》尚未收录则参考《中药大辞典》进行规范。

统计不同归经所属药物的使用频次,以每经出现1次为1个统计单位,药物归数经者分别统计,同时分别统计它们的性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某,女,32岁。1963年12月7日诊:产后恚怒, 致头晕心悸,肢冷畏寒,厚被热炕而不解。迭进参附、 四逆,附子由三钱增致三两,不仅未愈,反增神识昏昧, 百思不解。20年后学了赵绍琴老师“论火郁”一文,恍 悟此为郁热,乃吾误治。
杨某,女,23,社员,1987年7月23日诊:时值暑 伏,酷热难耐,余正坦胸读书,突来一农妇,身着花布 棉衣裤,头裹头巾,裤腿怕透风,以绳系之。诉产后患 痢,周身寒彻肢冷,厚衣不解,虽汗出,亦不敢减衣。 腹满不食,恶心,呕吐,尿涩少,便垢不爽。曾服多种 抗生素,输液打针,中药曾予补益气血、健脾止泻、温 补脾肾、温阳固涩等剂,终未见效,恙已一个半月。脉 沉滑数,舌红苔黄腻面垢,予升降散合葛根芩连汤,一 剂即脱棉衣,两剂利止,腹胀呕吐皆差。
①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脉解症,以脉解舌, 方无定方,法无定法; ②以整体观为指导,胸有全局,整体辨证; ③平脉辨证; ④首分虚实; ⑤动态辨证; ⑥崇尚经方。
六、如何发扬
中医不仅要传承,更要发展。中医的发展有两种途 径:一是传统的发展途径,一是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的 发展。 几千年来,中医代有发扬,名医辈出。如金元四大 家、温病学等。这种传统的发展途径有四条标准:一是 有理论渊源,二是有理法方药的学术体系,三是对实践 有重大指导价值,四是能为后人传承、印证。这种发扬 应予承认、支持、鼓励。
一、仲景是如何创立辨证论治体系的?
仲景首先把百病进行分类,将外感内伤依据《内经》 阴阳学说,分为阴阳两大类。正如《金匮要略》所言: “阳病十八,阴病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 病。”然阴阳各有多寡进退,又将阴阳二病进而分为三 阴、三阳六病。六病之中,仍然有阴阳多寡进退,如太 阳病分为太阳伤寒、中风、温病三纲鼎立。太阳中风, 又有兼夹、传变等诸多不同,因而又进一步分类,如桂 枝汤证之中,又分为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汤去芍药加 附子汤证,桂枝加桂汤证等等,一直分到每位患者、不 同时空的证,这就是辨证论治的个体化。
寒痹心脉
胡某,男,50岁,连云港。2004年4月19日初诊,10个 月前突感胸痛、胸闷、短气、怵惕、惊悸、无力、畏寒、下 肢凉。ECG:T波广泛低平、V5、V6倒置。血压170/105mmHg, 脉沉而拘紧,按之有力,舌尚可。诊为寒痹心脉,主以小青 龙汤,嘱停西药。处方: 麻黄4g 桂枝9g 细辛4g 干姜4g 半夏9g 白芷10g 五味子4g 茯苓15g 炮附子12g 红参12g 炙甘草6g 该方加减,共服用110剂,至8月9日来诊,症状消失。 ECG正常,血压130/80mmHg。 10月4日又来诊一次,一直无何不适,劳作如常人。ECG 正常,血压稳定于120/80mmHg。
二、仲景是如何确定每个患者的证的呢?
思辨
学术思想 经验
中医为什么要辨
辨什么 怎么辨 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辨的标准是什么 辨的目的是什么
三、证是平脉辨证体系的核心
每个证,都须明确性质、病位、程度、病势四个要 素,可简称为四定。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而脉是 辨证论治的灵魂、精髓。证确定了,法由证出,方依法 立,此即平脉辨证的全过程。使人掌握了这套平脉辨证 的思辨方法,就是授人以渔,就可驾驭百病。 中医的根本特色是辨证论治,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 核心,而证又依脉而定,因此,脉又是辨证论治体系的 精髓、灵魂。掌握了脉,就掌握了平脉辨证体系的钥匙。 这是我们经历了58年钻研经典、临床苦苦求索而确定的 “平脉辨证”这一思辨体系,且老而弥坚。
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的研究,应以证为核心,找 好切入点。这种科研成果价值大小的标准,要看对中医 发展有多大裨益。我们已立项的国家“十二五”支撑课 题“汗法治疗寒凝证的研究”,就是按这个思路进行设 计的。汗法自古以来就限于治疗表证,“汗以解表”、 “在表者汗之”,而我们提出汗法大量用于里证,其依 据就是《素问•举痛论》:“寒客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 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寒客脉绌急则痛,供血减少则引发心绞痛、高血压、肾 病,以及消化、呼吸等诸多病证,发汗散寒解寒凝,就可 以改善脏器的血供,治疗上述诸多疾病。
李士懋 河北中医学院
南昌 2014.10.28
本在何处,源在何方?本在经典,源在临床, 这与国家局确定的“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的 传承发扬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一致的。是《内经》 《难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架构,是仲景建立 了中医辨证论治这一体系的巍峨大厦。欲溯本求源, 就必须悟透仲景是如何创立和运用这一辨证论治体 系的,将从中获得无限启迪。
在对脉诊的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提出如下几个观点: 1、四诊之中,以脉为首,脉诊在诊断中的权重占50— 90%。 2、脉无假,只存在对脉的认识问题,不存在舍脉从症 的问题。 3、脉的原理是气血变动。 4、虚实是脉之总纲。 5、学习脉诊,要明于理,而不拘于迹。 6、要动态诊脉。
五、在临床反复摸索中,我们将平脉 辨证这一思辨体系具体化为以下六点:
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的根,是 中医的命,中医几千年的不断发展, 无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发展, 只要“读经典,做临床”,就会得 到无限启迪,促进中医的发展!
谢 谢!
《伤寒论》云:“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 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 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 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 浮滑者,必下血。” 《伤寒论394条》“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 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 之。”源自四、脉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
以脉定证,这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俯 拾皆是,如《伤寒论》首列《辨脉法》与《平脉法》两 篇。曰“脉有阴阳,凡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 弦微,此名阴也,” 脉阳证阳,脉阴证阴。在每篇标题 中,皆明确指出,“脉证并治”,脉在证之上,意为以 脉定证,法依证立,方由法出。在辨证论治总纲中又曰: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观其脉证,就是 平脉辨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