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ppt课件

合集下载

遗传学-第2章_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遗传学-第2章_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内膜系统 细胞质
细胞壁成分 细胞增殖
真核生物的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 组成 (一)细胞膜(质膜) 细胞膜是细胞外围的一层薄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类 脂构成。 功能:能够有选择地通过某些物质。 在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外面,还有一层由纤维素和果 胶质组成的细胞壁(支持和保护作用)。
(二)细胞质(胞质) 细胞质是细胞膜内环绕着细胞核外围的原生质,呈胶体状 态。里面有许多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细胞质中包含着各种 细胞器:线粒体、质体(植)、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中心体(动)、溶酶体和液泡(植)。 其中,质体和液泡只有植物才具有,中心体只是动物细胞才具 有。 线粒体是动植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细胞器,是细胞内呼吸作用和 氧化作用的中心,是贮藏能量的场所。 质体包括叶绿体、有色体和白色体,其中最重要的是叶绿体, 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核糖体是极其微小的细胞器,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是细胞中合 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内质网是运输蛋白质的合成原料和合成产物的通道。
线粒体
线粒体DNA
叶绿体
叶绿体DNA
电镜下内质网
电镜下粗面内质网
(三)细胞核(胞核)

除细菌和蓝藻(原核生物)之外,各种生物的 细胞内都有细胞核,细胞核由核膜、核液、核 仁和染色质(染色体)组成。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聚集的主要场所,对细胞发 育和性状遗传起着指导作用。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上各个微小的区段。这些区段长度各不相同,各有不同的分子结
构,规定着不同性状的遗传。 提问:染色体、DNA、基因有何不同?
第三节 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是生物进行生长和繁殖的基础,亲代 的遗传物质就是通过细胞分裂向子代传递的。 19世纪末,Flemming W(1882)和Boveri T(1891)分别发现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为遗 传的染色体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课件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课件

基因的定义和特点
1 定义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编码特定的蛋 白质或调控基因表达。
2 特点
基因具有遗传连续性、遗传可变性和表达调 控的特点。
核苷酸
核苷酸是DNA和RNA的组成单元,包括磷 酸、糖和碱基。
DNA的复制和修复
1 复制
DNA复制是细胞分裂前必须进行的过程,确保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
2 修复
DNA修复机制帮助维持遗传物质的完整性,减少突变的发生。
RNA的功能和类型
1 功能
2 类型
RNA在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中起重要作用, 帮助合成蛋白质。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PPT课件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PPT课件是一个详细介绍细胞学和遗传学基本概念的演示文 稿。通过这个课件,我们将一起探索细胞结构、染色体、遗传物质和基因等 重要主题。
细胞与遗传的基本概念
1 细胞
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展现着多样的结构 和功能。
2 遗传
遗传是信息在代际间传递的过程,决定了生 物的遗传特征。
染色体
染色体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核小体
核小体是染色质的组成单位,参与基因的调控和表达。
遗传物质的发现和结构
1
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
2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
型,揭示了遗传信息的存储方式。
3
格里菲斯实验
格里菲斯实验发现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 重要性。
常见的RNA类型包括信使RNA、核糖体RNA和 转运RNA。
蛋白质的合成和遗传密码
核糖体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根 据遗传密码将mRNA翻译成蛋白 质。
氨基酸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单元,根 据遗传密码的指导,通过RNA的 翻译合成蛋白质。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Spermatogenesis and Oogenesis in an animal cell
2.4生活周期
有机体的生活周期是从合子形成到个体死亡 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总和。真核生 物中,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细胞,在此过程中, 亲代的遗传物质通过染色体分离和交换产生新 的组合。单倍体细胞的融合产生几乎无穷的新 的遗传重组,因此,有机体的生活周期为遗传 物质的重组创造了机会。
2.2.4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Sutton以及Boveri于1902—1903年间首先提出了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chromosome theory of inheritance) 推测:“父本和母本染色体的联会配对以及随后通过减数 分裂的分离构成了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物质基础。” 1903年,Sutton提出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是由染色体携带的, 因为: ①每一个细胞包含每一染色体的两份拷贝以及每一基因的两份 拷贝。 ②全套染色体,如同孟德尔的全套基因一样,在从亲代传递给 后代时并没有改变。 ③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配对,然后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 就如同一对等位基因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在于:
①只有一个细胞周期,却有两次连续的核分裂 。染色体及其DNA只复制一次(间期S期),细 胞分裂却有两次(减数分裂Ⅰ、Ⅱ)。 ②“减数”并不是随机的。所谓“减数”,实 质上是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这是使有性 生殖的生物保持种族遗传物质(染色体数目) 恒定性的机制;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决定了等位 基因的准确分离,为非同源染色体随机重组提 供了条件。
(2)染色体的结构
每个核小体包括一个组蛋白 八聚体(H2A、H2B、H3和H4各两 个分子)及缠绕在该核心表面的 200个碱基对左右的DNA。 DNA双螺旋在组蛋白八聚体分 子的表面盘绕1.75圈,其长度 约为146bp,负超螺旋,这种组 蛋白的核心颗粒大小约为5.5 nm×11 nm的扁球形。 相邻的两个核小体之间一般 由约55 bp的DNA连接,称为连 接区 DNA,在连接区部位结合 有一个组蛋白分子H1。

课件遗传学第二章-孟德尔遗传定律.ppt

课件遗传学第二章-孟德尔遗传定律.ppt

What results are possible from a dihybrid cross?
第二节 双因子杂交及自由组合规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自由组合现象
P1
Homozygote for yellow
and round seeds
Homozygote for green and wrinkled seeds
yyr r
Green wrinkled
ratio 1 : 1 : 1 : 1
flash
back
五、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
• 如有这么一组杂交组合 RrYyCc x RrYyCc 求其子代中 RryyCc 基因型频率是多少?
• 如有那么一组杂交:
AaBbCcDdEeFfGg X AaBbCcDdEeFfGg ,涉及七
back
S:并指基因 s:正常基因 D:正常基因 d:聋哑基因
父亲(并指) 母亲(正常)
先天性聋哑儿子
SsDd ssDd
½ sD ½ sd
¼ SD ¼ Sd
1/8 SsDD 1/8 SsDd 1/8 SsDd 1/8 Ssdd
Homozygous for yellow and round seeds
YYRR
Homozygous for green and wrinkled seeds
yyrr
Gametes
F1F1
Gamete formation
YR
yr
YyRr
dihybrid
YyRr
YyRr
Yy R r
Yy R r
1/4YR 1/4 Yr 1/4yR 1/4yr
2 分离规律的意义 • 理论意义
– 遗传是以高度稳定的颗粒为单位的。 – 分离是普遍的、绝对的,不分离是相对的。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是基因

医学遗传学课件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医学遗传学课件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内10nm 组蛋白
外30nm
螺旋管是在组蛋白H1协助下,6个核小体 缠绕一圈形成的中空性管.
solenoid
3 .三级结构:超螺旋管 它是由螺旋管进一步盘曲而形成。将螺
旋管长度压缩了40倍。
4. 四级结构:染色单体, 超螺旋管进一步 折叠又被压缩了5倍。
(二) 染色体支架-放射环模型
前期I(双线期)
diplotene
前期I(终变期)
diakinesis
(2)中期I Metaphase I
equatorial plate
中期I
(3)后期I Anaphase I
1.同源染色体分离,四分体二分体 2.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
(4)末期 I Telophase I
metaphase I
(二) Y染色质
正常男性在间期细胞,用荧光染料 染色后,在核内出现一强荧光小体,直 径0.3um,称y染色质。
Y染色质
y染色体长臂远端部分为异染色质,被荧 光染料染色后发出荧光,女性中不存在, 细胞中y染色质数目与y染色体数目相同。
核性别:间期细胞核中染色质的性别差异。
第三节 人类性别决定的染 色体机制
anaphase I
telophase I interphase
2 . 第二次减数分裂 Meiosis II
1. 二分体单分体 2.非姐妹染色单体随机组合。
前期 II
中期 II
后期 II
末期 II
(一)、减数分裂 I
1.同源染色体配对 1.二价体四分体 1.联会复合体消失
联会
2.非姐妹染色单 2.同源染色体某
结构异染色质:在所有细胞 类型及各发育阶段中均处于 凝集状态。 兼性异染色质:是在某些类 型或阶段,原有的常染色质 凝聚并丧失转录活性后转变 而成的异染色质,可转化为 常染色质。

2第2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201231211

2第2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201231211

正 中 中 部 近 中 近 端 端 部 端 部
正 中 着 丝 点 染 色 体 中 着 丝 点 区 染 色 体 近 中 着 丝 点 区 染 色 体 近 端 着 丝 点 区 染 色 体 端 着 丝 点 区 染 色 体 端 着 丝 点 染 色 体
3.大小: 大小:
(1).各物种差异很大,染色体大小主要指长度, (1).各物种差异很大,染色体大小主要指长度, 各物种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染色体宽度大致相同。 同一物种染色体宽度大致相同。 植物: 植物: 长约0.20-50µm、 0.20宽约0.20-2.00µm。 0.20-
1.形态: 形态:
(1).组成:着丝粒、长臂和短臂; (1).组成:着丝粒、长臂和短臂; 组成 (2).着丝点: 细胞分裂时, (2).着丝点: 细胞分裂时,纺 着丝点 丝附着在着丝粒区域。 锺 丝附着在着丝粒区域。 着丝粒在特定的染色体中其 位置是恒定的。 位置是恒定的。 (3).次缢痕、随体是识别特定 (3).次缢痕、随体是识别特定 次缢痕 染色体的重要标志; 染色体的重要标志; (4).某些次缢痕具有组成核仁 (4).某些次缢痕具有组成核仁的 某些次缢痕具有组成核仁的 特殊功能。 特殊功能。

叶绿体(chloroplast) 叶绿体(chloroplast)
质体有叶绿体(chloroplast), 质体有叶绿体(chloroplast),有色体 (chloroplast) (chromoplast)和白色体(leukoplast), 和白色体(leukoplast) (chromoplast)和白色体(leukoplast),其 中最主要是叶绿体, 中最主要是叶绿体,这是绿色植物细胞中 所特有的一种细胞器。 所特有的一种细胞器。
三、各类型细胞之间的比较

遗传学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和分子基础课件

遗传学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和分子基础课件
人工染色体
合成生物学方法可用于构建人工染色体,以研究染色体结 构和功能,并可能为未来的基因组编辑提供新的工具。
基因组工程
合成生物学与遗传学的结合,使得科学家能够设计和构建 定制的基因组,从而实现新的生物功能或提高生物体的性 能。
人工智能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算法
人工智能算法可用于分析大规模基因组数据,以识别与遗传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和模式。
耗能量。
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 特点,即母链和子链的DNA
分子各保留一条。
DNA复制过程中,双螺旋结 构解开,DNA聚合酶催化新 的链合成,合成方向为5'至3'

转录
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 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 过程。
转录产物为单链RNA,后续需要经过 加工成为成熟的RNA分子。
析,可以确定最佳的转基因方案。
03
农业生物技术
基因组学可以为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通过对植物
和微生物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可以发现新的生物资源和利用方式。
05
遗传学的未来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系统,允许科学家精确地修改生物体 的基因组,为遗传疾病的治疗和农作物改良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物质的稳定。
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参与细胞间的信号传递、物质 交换、能量转换等重要生命活动,维 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细胞核
细胞核的结构
细胞核由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组成,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主要储 存场所。
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负责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控 制细胞的生长、发育和代谢。
预测模型

遗传学PPTppt(共43张PPT)

遗传学PPTppt(共43张PPT)
一、雌雄配子的形成 高等动植物雌雄配子形成
图 1-14 高等动物性细胞形成过程
图 1-15 高等植物 雌雄配子 形成过程
二、植物授粉与受精
自花授粉:同一花朵或同株异花
授粉方式 异花授粉:不同植株间
受精:雄配子+雌配子 → 合子 精核(n)+卵细胞(n) →胚 (2n)
双受精 精核(n)+2极核(n) →胚乳(3n)
基因控制
细胞周期
第二类基因直接控制
细胞进入各个时期
(控制点-失控-肿瘤)
图 1-10 细胞周期的遗传控制
二、细胞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
细胞分裂
无丝分裂(直接) 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过程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DNA量 的变化
图 1-1 原核细胞的结构 非组蛋白:少量 多核细胞:核分裂、质不分裂 染色单体—1DNA+pro — 花粉直感(胚乳直感):3n胚乳 与真核生物相比,原核生物的染色体要简单得多,其染色体通常只有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 。 图1-17 种子植物的生活周期 保证染色体数目恒定性、物种相对 (由母体发育而来) 第一类基因主要控制 染色体组型分析(核型分析):根据染色体长度、着丝粒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特点,对各对同源染色体进行分类、编号,研究一个细胞的整套 染色体 细胞周期中的关键蛋 (1)染色质的基本结构 图 1-9 细胞有丝分裂周期 图 1-15 高等植物雌雄配子形成过程
图 1-5 人类染色体核型
三、 染色体分子结构
1、原核生物染色体
与真核生物相比,原核生物 的染色体要简单得多,其染 色体通常只有一个核酸分子 (DNA或RNA) 。
大肠杆菌的染色体
DNA分子伸展有1100µm长,细菌直径1-2µm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学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学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O1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
根据细胞的基本结构和进化程度,可把细胞分为两大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2
细胞是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
病毒、噬菌体非细胞生物。其他均由细胞构成。
4
原核细胞的结构 原核细胞(Prokaryatic cell): 如细菌、兰藻、绿藻等这类细胞属原核细胞。 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为原核生物。
染色质或染色体:在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纤细的网状物质,为核糖核蛋白复合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存在形式。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差异?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但有中心体。
第二节(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㈠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在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变得最短最粗,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就可以看到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根据细胞学观察, 每个染色体都有一个着丝粒和被 着丝粒分开的两个臂,有些 染色体末端有随体 和随体相连的为次缢痕。
08
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单体变成2条染色体
09
末期:染色体移向两级,核膜核仁出现,细胞质分裂。
10
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染色体数不变
有丝分裂的特征和遗传学的意义
1
特征:染色体、细胞同步分裂,亲-子细胞之间染色体数目一致。
2
意义:2点
3
第四节 减数分裂
#O1
1.概念:
2. 减数分裂的特点 配对、联会、交叉、交换 包括两次分裂: 第一次分裂染色体减数,这次分裂的前期较复杂,又可细分为五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 第二次分裂染色体等数。
01
02

遗传学第二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课件

遗传学第二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课件
遗传学-第二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遗传学-第二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Ⅳ、染色体命名 长臂(q)
臂比= 短臂 (p) 根据臂比数值的不同,可将染色体分为以下几
种: 中着丝粒染色体(m):臂比值介于1.0—1.70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m):臂比值介于1.71-3.00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st):臂比值介于3.01—7.00 端着丝粒染色体(t):臂比值介于7.01—∞
F2隐性植株 数目 % 1850 25.26 2001 24.94 224 24.11 229 25.32 159 26.21 207 24.13 277 26.04
合计
19959 14949 74.90 5010 25.10
遗传学-第二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孟德尔假设:
1)生物的遗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每棵植株的每一种性状都分别由一对遗传因子控
预期值
Ei
df(自由度)=n-1
由χ2 和df 可查χ2 表求得P值。统计学上规定: P≦0.05时,实际值与理论值间有显著差异。
遗传学-第二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四、人类中的孟德尔遗传分析
• (一)人类遗传的系谱分析法 系谱分析(pedigree analysis)
遗传学-第二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制。因此,每棵植株有许多遗传因子,且都是成 对的。 3)每一个生殖细胞中只含有一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每对遗传因子中,一个来自父本的雄性生殖细胞, 另一个来自母本的雌性生殖细胞。 5)形成生殖细胞时,每对遗传因子相互分开,也就 是分离,然后分别进入生殖细胞。 6)生殖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
遗传学-第二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第二章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一、分离定律及其遗传分析

遗传学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ppt课件

遗传学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ppt课件

质的RNA聚集而成,还可能存在
类脂和少量的DNA。

○功能:主要的遗传物质
所在地,所以承担主要的遗传功
能。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细胞、动物与植物之比较
细胞壁 细胞膜 鞭毛 内质网 微丝 中心体 高尔基体 细胞核 线粒体 叶绿体 染色体 核糖体 溶酶体 过氧化物酶体 液泡
细菌 有(蛋白聚糖)
有 有的有
(4) 某些次缢痕具有组 成核仁的特殊功能。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 蚕豆: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排列于赤道面上)。箭头示 两条大染色体。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二、染色体的组成及结构
(一)染色质的化学组成
➢染色质=蛋白质+DNA ➢组蛋白: H1 2H2A 2H2B 2H3 2H4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5.类别 各生物的染色体不仅形态结构相对稳定,而且其数目
成对。 * 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 异源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
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6.染色体组型分析(核型分析) 根据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长短臂比、随体有无

细胞核拉长,缢裂成两部分,接着胞质分裂→2个子细胞,看不到
纺锺丝。细菌等原核生物、高等植物一些专化组织或病变组织中发生。

如:小麦茎节基部和蕃茄叶腋发生新枝处,以及一些肿瘤和愈伤
细胞发生无丝分裂;近年也观察到植物的正常组织也常发生无丝分裂,植物
薄壁组织细胞、木质部细胞、绒毡层细胞和胚乳细胞等,动物胚的胎膜、填
等特点进行分类和编号。这种对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 的形态特征所进行的分析,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细胞分裂中期:核膜 解体;
进入细胞分裂末期:核膜 重建。
12
2. 核液
充满核内的液体状物质称为核液,也称为核浆 或核内基质。
核液主要成分为蛋白质、RNA、酶等。 其中存在一种与核糖体大小类似的颗粒,据推
测可能与核内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核仁和染色质存在于核液中。
13
3. 核仁
在细胞分裂过程,核内的染色 质便卷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 形态的染色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 细胞分裂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 形态。
染色体: 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 具有稳定的、特定的形态 结构和数目; 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数目与 结构呈连续而有规律性的 变化。
在普通光学显微 镜下观察需要对 染色体进行染色。
通常是采用染色 体染色效果好, 但细胞质着色少 的碱性染料、酸 性染料或孚尔根 试剂染色。
17
第二节 染色体
一、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二、 染色体的结构 三、 染色体的数目
18
一、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经过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分析并用于染色体识别 的特征主要有: 染色体的大小(主要是指长度); 着丝粒的位置(染色体臂的相对长度);
11
1. 核膜
核膜是双层膜,对核与质间 起重要的分隔作用;
但是细胞核与细胞质又不是 完全隔离的,核膜上分布有 一些直径约40-70nm的核孔 (nuclear pore),以利于质 与核间进行大分子物质的交 换。
核膜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存在 一个“解体-重建”的过程, 并可作为细胞分裂阶段划分 的标志。
10
四、 细胞核
细胞核的形状一般为圆球形,其形状、大小也因生物和组织而异。 植物细胞核一般为5-25m(微米),变动范围可达1m-600 m。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着 控制作用。 细胞核由四个部分组成: 1. 核膜; 2. 核液; 3. 核仁; 4. 染色质和染色体。
一个或几个;折光率高;呈球形;外无被膜。 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RNA,还可能存在少量的
类脂和DNA。 细胞分裂过程中也会暂时分散。 功能:可能与核糖体和核内的蛋白质合成有关。
14
4. 染色质和染色体
采用碱性染料对未进行分裂的 细胞核(间期核)染色,会发现 其中具有染色较深的、纤细的 网状物,称为染色质。
构成植物细胞壁的化学成分有:?
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
7
二、 细胞膜
定义:也称质膜 ,为嵌有蛋白质的类脂 选择性透过某些物质,而
双分子质流体结构包被着细胞内原生质 的一层薄膜
大分子物质则通过膜地的
成分: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分子
微孔进出胞;
组成。
提供生理生化反应的场所;
细胞内的许多其它构成部分也具有膜结 对细胞内空间进行分隔,
真核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植物)细胞壁
4
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的结构
5
动物和植物细胞的比较
6
一、 细胞壁(cell wall)
与动物细胞不同,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及穿壁胞间连丝 (plasmodesma)。
对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正是因为存在这一独特的结构,使得植物遗传的研究与动 物遗传研究有了比较大的差异(更困难),尤其是在进入分 子水平或者说是在进行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研究时,这一 点尤其突出。
组成的基质外,具有许多重要的结构,称为细胞器(organelle): 如线粒体(mitochondria)、质体(plastid)、核糖体(ribosome)、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等。
9
在此要强调的细胞器是: 线粒体:具有两层膜结构,它是细胞里呼吸作用的中心。 另外,它含有DNA和RNA,有氧化酶系,具有遗传上的独立 性。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所特有的一种细胞器,具有双 层膜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它也含有DNA和RNA等成分,也具 有遗传上的独立性。 核糖体:主要成分是蛋白质(40%)和rRNA (60%),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是遗传信息表达的 主要途径。 内质网:主要包括粗糙型内质网和平滑型内质网,它主要 是转运蛋白质合成的原料和最终合成产物的通道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全部遗传与遗传学的基础
1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染色体 第三节 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 第四节 配子的形成和受精作用
2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根据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将生物分为 非细胞生物:包括病毒、噬菌体(细菌病毒),具有前细胞形态 的构成单位; 细胞生物: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根据细胞核和遗传物 质的存在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 真核生物(eukaryote):(真核细胞)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 真菌、高等植物、动物、人类 原核生物(prokaryote):(原核细胞)细菌、蓝藻(蓝细菌)
构,称为膜相结构;相对地,不具有膜 形成结构、功能不同又相
的部分则称为非膜相结构 。
互协调的区域。
膜结构对细胞形态、生理生化功能具有
重要作用,如:
8
三、 细胞质
细胞质是在质膜内环绕着细胞核外围的原生质呈胶体状态,分为 胞基质和细胞器。
胞基质:细胞质中呈胶状液体的细胞浆 细胞质的构成成分除了由蛋白分子、脂肪、游离氨基酸和电解质
15
五、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主要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上来认识原核细胞。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细胞核结构上:原核细胞只有核物质,没有核
膜和核仁,没有真正的细胞核结构; 其它区别包括:
细胞大小; 染色体结构; 细胞质内细胞器; 等多个方面。
16
第二节 染色体
染色体是所有生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
各物种染色体都具有特定的数目与形 态特征。
而且同一物种内的各染色体间往往也 能够通过其形态特征加以区分、识别。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与数目在细胞分裂过程 中有一系列规律性变化。
识别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的最佳时期是细胞 有丝分裂中期和早后期。这时染色体收缩 程度最大,形态最稳定,并且分散排列、 易于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