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高考:我和高考的故事1400字作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编导语:高考临近,看到关于高考故事的征文,使我想起我和高考的故事,1980年7月5 日早晨,在母亲一句“考试不要慌”的轻声嘱咐中,告别乡村缕缕炊烟,踏上了我的高考之路。更多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高考征文,讲述我和高考故事尽在百度攻略。
屈指一算,我参加高考离现在已有31年了!当年的一幕幕浮现于眼前,仿佛就在昨天。
那是1980年7月5 日早晨,在母亲一句“考试不要慌”的轻声嘱咐中,告别乡村缕缕炊烟,踏上了我的高考之路。
7月6日到8日三天的考试,一路过关斩将,好象都很顺利,唯有数学出现了波折。对数学考试我一向很自信,相对来说是最有把握的一科,最后一大题18分,分三个小问题。刚开始与同学对答案时还自以为做得很正确,后来发现别的同学都做得一样,唯独我做的不一样,这才知道是自己答错了。这最后一问的分数是得不到了,为此我伤心了好几天。考完回家跟父母说起数学最后一道题的失误,母亲安慰说:你只有那“八角米”(我们老家俗话,意思是只有八成),命中注定的。
那年,我的高考总分好象是362分(现在已经记得不太准确了),村里当时唯一的高中生楚云伯说:分数很高了。在他看来高考能考200多分就是不错了。因为,在他们那个年代(文革前)高考题是很难的。分数下来后,我每天抱着收音机听录取分数线。一天,村子里的大人们听到了广播中播报了高考分数线,知道我考上了大学,整个小村沸腾了。“村里出大学生啦!”接下来的日子里,左邻右舍,男女老幼,奔走相告,喝喜酒,放电影好不热闹啊!
随后是到县城体检,当时体检站设在城关二小(现在的实验小学)。我们都来自农村,做全面的身体检查还是第一次,所以每个项目都觉得新奇。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有两项检查,一项是测视力。视力表贴在教室前面,我站在教室外面的窗户边就能很清晰地看到视力表上最后一排E字的不同朝向,觉得近视眼是不可思议的事。另一项是外科检查,医生让我们脱光了衣服,然后将我们从头到脚摸捏了个透,搞得我痒痒的。主要是脱光了衣服,有点不好意思(当时我16岁)。参加工作后有段时间在招生办工作,那时的体检已改进不小,外科检查就没有让学生把衣服完全脱光一事了。
填报高考志愿,也远没有现在这么繁琐,只是根据自己所考的分数按个人爱好填就行了,很少有人去打探什么学校需要什么分数才有可能录取。我填志愿很明确--师范院校。当时教师不是太好的职业,绝大多数考生都在是否服从分配一栏填上“服从”,以便自己没录到理想的学校时能录入农、林、水、师范类。老

师和家长也是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在服从分配栏写上“服从”,作为保底,唯恐考上了没录取。当时填服从分配还有一层意思:写上服从分配表示自己服从祖国需要,是思想好的表现。如果填“不服从”,就担心招生的老师看了印象不好,不录取。那个年代,录取了就是最好的事,也不管是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农村人有很朴素道理:无论什么时代,医生和老师都是社会需要的,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这两种人都是有饭吃的。
等待入学通知书的时间是最难熬的。周围的同学陆续接到了入学通知,到了九月初就该入学了,可我的入学通知书还没有消息。母亲最着急,三天两头就到陈河高中找褚老师问。大约到了9月10号左右,终于盼来了张家湾三伯爷从陈河带回了我的入学通知书,虽然录取的是武汉师范学院孝感分院,村子里的人还是为我高兴。尤其是父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时我们都没有本科和专科的概念,只知道有大学和中专之分,考上孝感分院在大人们心中也是考上了大学。
三十多年来,很多青年凭自己的才智,借高考这一平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家庭、为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不论你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不论你是富人还是穷人,不论你父母是官员还是平民,只要努力学习,通过高考就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高考让“世袭”走向终结,知识改变命运已经成为广大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