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中国民歌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一种形式,它源远流长,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这些民歌最初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之间传递的,它们渗透着当地民俗、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
中国民歌不仅被大众广泛传唱,还引起了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和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民歌的流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古代民间音乐时期在古代,民间音乐大多不记载谱子,传承方式是口头传说。
因此,此时期的民谣呈现出较为自由的状态,同时也表现出地方特色和风土气息。
比如,“敖包相会”讲述了蒙古族“撒岁”的历史,而“梁祝”则是讲述了一个悲壮感人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和信仰。
第二阶段:民族主义时期在二十世纪初,随着国家意识的崛起,中国民歌进入了一个“中国化”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民歌强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文化,同时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思想的影响。
例如,“东方红”是一首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歌曲,表现了中国革命的优良品质和精神,激励人们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民歌创作和表演呈现新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民歌主题更加广泛,风格多样,反映了当时文化和生活水平的变化。
例如,“春天的故事”、“小苹果”等都是表现生活趣味、歌颂个人情感的歌曲,与此同时,“我的祖国”这首歌更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彰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坚持。
进入21世纪,中国民歌表现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文化多元化、音乐多样化和跨文化交流成为主流,中国民歌因此演变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流派。
例如,“完美人生”和“泼猴”等都是被广泛传唱的现代民歌,它们不仅在表现技巧和风格上呈现多样性,还倡导着一种新的音乐文化。
综上所述,中国民歌流变从古至今,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风格、主题和技巧,它们呈现着当地文化多样性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特色。
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歌文化,需要更多的人关注、研究和推广。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中国民歌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广泛流传于民间,是中国古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也经历了不同的流变和演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本文将从历史、地域、文化等方面对中国民歌的流变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和传统魅力。
一、历史渊源中国民歌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流传着民歌。
在《诗经》中就有不少反映民间生活的歌谣和吟诗。
而在唐宋时期,民歌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许多经典的民歌作品,广为流传。
在明清时期,民歌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作品。
中国民歌的流变可以概括为古代、中古世纪和近现代三个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特有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风貌。
二、地域特色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民歌在不同地域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北方的民歌以叙事性和悲壮性为主,多以农耕生活和抗战故事为主题,歌词多为严肃而豪迈。
南方的民歌则以抒情性和婉转性为主,多以江南水乡和山川风景为题材,歌词多为柔情而婉约。
西南地区的民歌则以节奏感和热情性为主,多以少数民族文化和川滇风情为题材,歌词多为激情而豪放。
东北地区的民歌则以朴实性和豪放性为主,多以劳动生活和抗日故事为题材,歌词多为坚毅而豪放。
不同地域所形成的民歌风格各异,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多元特色。
三、文化内涵中国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多彩。
民歌以其朴素、真挚、生动的表现手法,直接的反映了中国古老文化的传统魅力。
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民歌积淀了大量的古老文化元素,涵盖了人生哲理、风土人情、历史传说等多个方面,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镜像。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民歌还是能够保持其传统的特色和魅力,继续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且不断地为今天的人们所创作。
四、当代发展在当代社会,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新的挑战。
简述民歌的发展历史
简述民歌的发展历史1.起源:民歌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它以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和传播,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劳动号子、山歌、民谣等,这些歌曲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
2.形式与内容: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它的内容涵盖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爱情、劳动、风景、传说、历史等。
民歌的内容通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山歌是南方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其内容多以表达情感为主,具有高亢、嘹亮的特点;而船歌则是北方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其内容多与船工的生活有关,具有流畅、优美的特点。
3.传播与演变:民歌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它随着人口的迁徙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演变。
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民歌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形成新的特色,从而发展成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民歌。
同时,民歌也在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如近代以来,民歌逐渐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形成了现代民歌。
4.重要价值:民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首先,民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民族的历史、风俗、信仰和价值观,是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其次,民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以其简单纯朴、自然真挚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最后,民歌还具有社会教育价值,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传承道德规范、促进人际交往和增强民族凝聚力。
5.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民歌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民歌不仅保留了传统民歌的特色和精髓,还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和演唱方式,如摇滚、电子音乐等。
同时,现代民歌还拓展了传播途径和受众群体,如通过网络平台和媒体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民歌文化。
此外,现代民歌还注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和创新,如与舞蹈、戏剧等艺术的融合,为民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情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民歌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来浅析中国民歌的发展现状。
一、历史渊源中国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歌谣和古乐。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歌谣和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感。
而古乐则是在古代中国的宗教仪式、宫廷赴宴和农耕生产中被广泛使用。
这些古老的歌谣和古乐为后来中国民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唐宋时期,民歌成了有声响的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民歌在明清时期又经历了一次新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民歌与文人诗词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民歌艺术。
这些历史渊源为中国民歌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民歌的现状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民歌的题材越来越广泛。
传统的农耕、爱情、战争等题材依然是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题材也被引入到民歌创作中,例如环境保护、儿童教育、社会关怀等。
这些新题材的引入,使得中国民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中国民歌的演唱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民歌演唱形式主要是单人或者群体合唱,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民歌作品以独唱、二重唱、重唱等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形式的创新使得中国民歌的演唱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民歌传承方式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些传统的民歌在传承过程中由于原唱者年龄的增长、后继者不足等问题导致失传。
这就需要通过一些新的方式来加强中国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例如音乐学校、社会组织等。
中国民歌应该更加注重传承。
传承是中国民歌发展的基石,传承需要通过学校、社会组织等渠道进行,特别是要注重对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民歌进行收集整理和传承。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茉莉花是中国的一首民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歌曲的流变及其审美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进行阐述。
1、起源时期《茉莉花》一开始是一首江苏民歌,在江苏苏州、南京、无锡等地广为流传,被称为“苏州茉莉花”。
2、移植演变20世纪30年代,该歌曲被广泛移植到了上海,由多位知名作曲家进行重新编曲,其风格逐渐变得更为豪放、奔放,曲调更为悠扬、优美,演唱者的表现也更加深情,展现出非常浪漫情调。
3、传唱全球20世纪40年代,该歌曲开始传唱至全球,成为了中国的一张音乐名片。
例如,在1948年至1952年间,美国歌手泰德·希斯( Teddy Hill )即曾翻唱过该歌曲,使其在美国内地开始广受欢迎。
4、改编创新中国著名音乐专家吕思清通过对该歌曲的改编,使其跨越了音乐界的界限,成为了跨界经典。
其中,他的三首改编品味精妙、艺术性非常高,这便是《茉莉花》故事掌声版、爵士版和古筝版。
该歌曲的审美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下几点:1、情感追求该歌曲表达了一种追求爱情、追求真诚、追求美好的情感。
其中所蕴含的浪漫情调、温馨感人的情感,使人们深受感动。
因此,它成为了人们在爱情表白、婚礼策划等场合经常选用的音乐。
2、国情表达歌曲中表现了中国的特色和文化底蕴,如茉莉花是我国南方常见的花卉之一,被赞美为花中第一香。
它的情感表现和民族特色,使人们对中国的文化和民俗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同感。
3、形式探索茉莉花的曲调和唱法充分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美妙和独特。
吕思清的改编则创新了原曲的形式,为茉莉花注入了新的魅力和能量。
总之,《茉莉花》是一首富有诗意和情感的民歌,有着非常丰富的审美内涵。
虽经历了多次流变,但仍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的追捧和推崇。
它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最美而真挚的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听众。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流变,不断地融入新的元素,展现出了新的面貌。
中国民歌的流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是音乐风格上的变化。
中国民歌最早以古朴、纯朴的音乐风格为主,如《茉莉花》、《黄河谣》等都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歌。
随着西方音乐的引入和流行音乐的兴盛,中国民歌的音乐风格也逐渐受到外来影响,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如摇滚、流行、爵士等。
这些新的音乐风格与传统的民歌相结合,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为中国民歌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其次是歌词内容上的变化。
中国民歌的歌词一直以来都是以描写农民劳动、儿女情长、祖国山河等生活场景和情感为主题的。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民歌的歌词内容也逐渐反映出这些变化,如《我的滑板鞋》、《演员》等都是对当代生活的真实记录和反映。
这些新的歌词内容既让人们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能体现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最后是表现形式上的变化。
中国民歌的演唱形式一直以来都是以独唱为主,歌手通过个人的演绎来表达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在电子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下,中国民歌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民歌常常以团体合唱的形式演唱,歌手们通过合唱的方式来展现歌曲的磅礴气势和群众情感。
互联网的出现也使得民歌能够更广泛地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中国民歌的美妙之处。
中国民歌的流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在保留传统的不断吸取新的元素和表现形式,体现着中国音乐的多元性和创新性。
中国民歌的流变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涵,也打开了更广阔的音乐创作空间,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研究发现,古老传统的民歌流传于我国各个民族中,并将民族的传统保留下来。
而且部分民歌已经超越了国族界限,用来歌咏全人类的心声,并出现了古典民歌和现代民歌之分。
现代民歌虽然从形式上依然将古典民歌的色彩、风格美等延续下来,但是它丰富了传统民歌的内容,提升了民歌的深度。
一、我国民歌流变的现状(一)大连新金民歌流变“新金民歌”属于辽南系列的民歌,本种文化历史悠久,并在民间流传了许多传说和故事。
例如在李世民出征时,因为战乱死伤惨重,军中的士兵围着火堆载歌载舞,祈求李世民病愈。
这就是大连新金民歌的起源,后来这个起源传播到民间,就逐渐地演变为庆祝丰产和喜庆的事情,特别是在庆祝时打单鼓是新金民歌的重要特点。
在发展过程中,新金民歌集成和改编了许多的民歌小调,被文艺工作者逐渐发掘出有太平鼓的民歌形式。
该种民歌的舞蹈者多才多艺,身兼多职,有效地发扬了“新金民歌”。
辽南民歌体现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生活,他们的歌给人们力量,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总是充满了正能量。
辽南民歌借鉴了小调,深受满族萨满歌舞影响,其歌曲中又有民间鼓乐、影调戏和东北二人转的风格,同时还具有强烈的山东文化特征。
从新金民歌来看,它具有热情奔放,质朴诙谐的特点,在婉转细致的声音中其歌曲高亢嘹亮、咬字清晰,口腔放松。
新金民歌在演唱方式上通常采用“一人领,众人和”的形式,也有说唱结合和观众互动的形式。
新金民歌也有歌颂爱情、劳动场景、四季风光以及天伦之乐等内容,这些内容得到了百姓们的传唱,发展同时也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
辽南民歌的体裁有单鼓音乐类、皮影音乐类、小调秧歌类、古曲类、新民歌、劳动号子,伴奏方面涵盖扬琴、三弦、阮、笛子、唢呐、二胡、板胡、打击乐等,民歌在以上发展形势下,开始加入歌颂男女爱情、劳动场景、四季风光、天伦之乐、父母之恩等情景,这样使得民歌得到流传,受到百姓们的爱戴,甚至有些流变歌曲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二)民歌《茉莉花》的流变《茉莉花》这首民歌流传于全国各地,但是旋律上有着不同,也有着地方特点,这也反映了该首民歌的变异性。
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音乐系音乐学专业摘要: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不能没有美好的音乐。
《茉莉花》作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在受到国人喜欢的同时,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以及海内外,成为东方文化的符号之一。
《茉莉花》从起源到现在,历史悠久、形式各样、影响广泛、绚烂多彩,深受各地人民的喜爱,展现了中国音乐独特的东方神韵和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章将从我国民歌《茉莉花》的起源与发展流变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民歌;茉莉花;流变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广泛流行的民歌数量甚多,其中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详深受人们喜爱的民歌小调《茉莉花》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茉莉花》属于民间歌曲小调中的时调,主要表现爱情内容。
本文将系统探究我国民歌《茉莉花》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就其在各地的流传变异,从不同角度进行整理、研究。
民歌根据创作和流传途径不同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民歌的定义有多种,《中国音乐词典》中指出“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源于人民生活,又对人民生活起广泛深入的作用,在群众口头的代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
”比如蒙古族的《嘎达梅林》、彝族的《阿诗玛》等,通过对民族英雄和传说中正面人物行为的歌颂,起到了向青年人进行理想、情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中国民间音乐》一书中这样解释:“民歌是各民族民间音乐生活中,由群体世代口头传唱并不断加以提炼而成的一种具有变异特点、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的非专业音乐创作的音乐类型。
”在《辞海》中这样定义“民歌是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
”从这些民歌的定义中可总结出它们对民歌界定的共性在于“口头创作、口头流传、集体创作。
”广义民歌是指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亦包括作曲家模仿民歌风格进行创作或依据民歌曲调改编的歌曲。
如王洛宾改编的《康定情歌》,这类歌曲的曲调来源于传统的地方民歌,但经过了个人记谱和艺术再加工,这类民歌属于广义民歌的范畴,也叫“新民歌”。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歌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中国民歌的流变。
一、历史背景中国民歌的流变与历史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民歌始于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经过商周、秦汉、唐宋等时期,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民歌流行于全国各地,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被广泛传唱,为社会各界所接受。
二、音乐形式中国民歌的音乐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府提倡革命性的民歌,这种民歌非常强调歌曲的歌词和曲调,要求具有积极向上的个性特征。
但是,这种民歌往往只是表达政治信息和意识形态,使得民歌在流行中逐渐失去了情感和文化的内涵。
而后来的改革开放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中国民歌逐渐恢复了其独特的风格和音乐特色。
很多新型的民歌出现了,各种区域性和民间的音乐影响了中国民歌的发展方向,使得中国民歌的音乐形式更加多元化和鲜活化。
三、文化内涵中国民歌在流变中逐渐发展出了其固有的文化内涵,其文化内涵包括了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和与情感相关的内容。
中国民歌将困苦的农民、工人、贫苦的青年和少数民族文化等等紧紧地融入了歌曲中,使得中国民歌传递了大量的强烈的感性价值。
同时,具有感性价值的中国民歌与中国文化传统联系密切,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庄重性、纯朴性诉说得淋漓尽致。
四、时代特征中国民歌的流变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中国民歌也经历了从革命到改革的蜕变。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歌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其音乐风格更加现代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音乐流派,例如“丝绸之路”和“新民谣”等等。
在21世纪,中国民歌与国际接轨,并且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展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
总之,中国民歌的流变是与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和时代特征紧密相连的。
中国民歌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时代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载体,经历了多种形式的推陈出新,历久弥新,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民歌历史脉络分析报告
民歌历史脉络分析报告民歌是一种反映人民生活和情感的音乐形式,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本报告旨在对民歌的历史脉络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演变的主要特点。
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表达出来,形成了最早的民歌。
这些歌曲通常以简单的旋律和直接的词语表达人们对自然、生活和爱情的感受,具有浓厚的原始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歌逐渐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相结合,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主题。
在古代中国,民歌主要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政治的思考和感受。
例如,宋代的《青青河畔草》描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代的《阳关三叠》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
近现代的民歌则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歌成为了战士们坚定信念和壮志凌云的表达方式。
例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东方红》成为了国家的象征,激励着无数的人民。
同时,民歌也成为了记录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
例如,美国民歌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通过歌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运动和民权运动。
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民歌则关注了城乡差距、劳动者权益、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
总体来说,民歌的历史脉络可以被概括为从原始性到多样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个人情感到社会关切的发展过程。
它承载着人民的愿望和抱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氛围和人们的心声。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影响,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改变。
现代音乐的兴起和流行音乐的普及,使得传统的民歌形式逐渐淡出了主流文化。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歌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
只有通过对民歌历史脉络的研究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让民歌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中国民歌流变是指中国民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民歌经历了多种流变,反映了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中国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最早的民歌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诗经》。
这些古代民歌一般由诗经而来,以描述人们的生活、感情和思考为主题,内容丰富多样。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民歌经历了很多流变。
在古代,民歌以农民和劳动者的生活和工作为主题,如《唱工歌》、《唱农歌》等。
这些歌曲反映了农耕社会的特点,歌颂了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伟大贡献。
在现代,中国民歌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化,中国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逐渐丰富多样。
一方面,一些新的主题和内容出现,如爱情、友谊、家庭等;民歌的形式也开始多样化,如通过音乐创作、歌唱比赛等形式推广。
近年来,中国民歌流行音乐开始兴起。
以民歌为基础,通过加入流行元素,使得民歌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和需求。
这些流行民歌在旋律、歌词、编曲等方面更加时尚和流行,吸引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
在中国民歌流变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些规律和趋势。
中国民歌的内容逐渐从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社会,反映了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民歌的形式也逐渐多样化,通过创作、演唱、推广等方式传播。
中国民歌开始融合流行音乐元素,以保持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共鸣。
中国民歌流变是一个历史、社会和文化变迁的过程。
通过研究和分析民歌的流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变化。
中国民歌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音乐文化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各地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之后,中国民歌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
本文将就中国民歌的发展现状进行浅析,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一、中国民歌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民歌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早在遥远的史前时代,中国各地就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歌文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民歌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各地区的民歌风格各具特色,如黄土高原上的陕北民歌、草原上的草原民歌、渔船上的渔民歌曲等,都展现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
中国民歌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而著称,不仅反映了人民的乐观豁达和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也传递了对家国情怀和对亲情友情的深情厚意。
中国民歌以其朴实、真挚、朴素的歌词语言和优美的旋律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中国民歌的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民歌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现状。
一方面,受到文化政策的重视和支持,中国民歌在学术研究和演出表演方面得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发展。
各级文化机构和音乐学院纷纷成立了民歌研究中心和传统音乐团队,围绕中国民歌的古老传统和现代创新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传承。
在演出表演方面,各种民歌音乐会、民歌比赛等活动层出不穷,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观众的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民歌也不断向现代文化领域渗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在大众传媒和社交网络的影响下,中国民歌开始走向大众化,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娱乐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
不少民歌歌手以其独特的歌声和精彩的表演走红网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歌手”,广受年轻人的喜爱。
三、中国民歌的意义和未来发展的前景中国民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民歌是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一种音乐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变革,其类型、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和演变。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民歌的流变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同时也能反映出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
中国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民歌多是反映农神、狩猎和祭祀等方面的音乐,这些歌曲又以山歌、野歌、水歌为主要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歌也逐渐与生活相融合,在表现手法和内容方面有了更大的多样性。
唐代的《琵琶行》、宋代的《念奴娇》等文学作品便有很强的民歌色彩,成为了中国民歌发展的里程碑。
近代以来,中国民歌经历了更大的变革,随着现代音乐的兴起,流行曲和摇滚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这个时期,民歌除了表现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外,还开始注重人生思考、生活体验和情感表现,展现出更为多元化的面貌。
毛泽东时代,民歌成为了宣传革命、鼓舞士气的重要工具,大量的红色歌曲应运而生,如《东方红》、《可爱的中国》、《走进新时代》等,它们是中国民歌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歌风格更加多元化,涌现出大量的新生代歌手,包括杨洪基、郑钧、刘欢、宋祖英、童丽等,他们的音乐和表现手法更为时尚和流行,深受年轻人喜爱。
与此同时,地方特色民歌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像云南的迪庆草原歌、陕西的秦腔、山东的威海山歌等等,这些歌曲以各自地方的文化、历史和民俗为主题,传递出深厚的地方文化。
近年来,中国民歌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音乐市场的不断扩大和音乐产业的不断升级,民歌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包括流行歌曲、慢摇、嘻哈等等,同时也推动了新生代歌手的涌现。
中国民歌不仅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传承,也代表着中国音乐文化的现代化和时尚化。
总之,中国民歌的流变史上,不仅记录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也展现了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多元性。
民歌以其朴实、淳朴的表现形式,表达了历史的荣辱、人类的喜悦和悲哀,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代相传,成为中国各地民众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也经历了流变的过程,从最初的原生态民歌到现代民歌,它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民歌的流变历程进行浅析,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和演变。
中国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最早的民歌是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中诞生的,它们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劳动生活和生产活动。
这些古老的民歌多以口头传唱的方式流传,曲调简单、直白,歌词真挚淳朴,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原生态的民歌,多以古老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为载体,贯穿于古代各地的农耕生活之中,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中国民歌也经历了不同的时期。
在封建社会时期,民歌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其中最有名的是士兵们在战场上唱的军歌。
这些军歌以悲壮的旋律和慷慨激昂的歌词,表达了人民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战争的痛苦。
它们是当时社会动荡时期的一种文化表现,成为了士兵们鼓舞斗志、凝聚力量的重要手段。
除了军歌之外,还有一些流行的古代民歌,如《江河水》、《梦醒时分》等,它们多以江河湖海为题材,描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怀念。
到了现代社会,中国民歌又经历了一次新的变革。
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和影响,中国民歌开始吸收了更多的外来元素,音乐风格变得更加多样化,旋律和编曲技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歌词的内容也开始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农耕生活和战争题材外,还有描写爱情、友情、家乡等各种情感的民歌。
这些新的民歌展现了中国民众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中国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传统文化不断淡出的过程中,现代音乐市场对流行音乐的需求不断提升,这使得一些传统民歌面临流失和淘汰的危险。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中国民歌流变源远流长,由于中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使得中国民歌呈现出多样的风貌。
从古老的民歌文化到现代的音乐产业,中国民歌一直在不断的演化和流变。
本文将从历史、地域和题材等方面对中国民歌流变进行浅析。
一、历史演变中国民歌的流变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民歌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载歌载舞地流传于民间,各种各样的抒情情感、生活经历都在这些民歌中得以表达。
古代的民歌大多以口头传唱的形式存在,没有书面文字的保存,因此很难追溯其具体的来源和发展轨迹。
但可以确定的是,古代民歌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演进,唐宋时期的诗词文化和盛唐文艺复兴,更是为民歌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壤。
唐代的《诗经》、《乐府诗集》等文学作品中,不乏民歌风格的作品,这些作品无疑为中国民歌的流变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
至宋代,民间音乐的演化、变革更为明显,成为了富有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
元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民族的融合,中国民歌在音乐形式、曲调和歌词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歌音乐的本土化和地方特色更加明显。
20世纪初,中国民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社会变革,政治动荡,带来了中国民歌流变的新局面。
中国革命时期,民歌成为了革命歌曲的载体,民间音乐成为了反抗和倡导变革的重要武器。
中国民歌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对后来中国民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地域风情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域的音乐风格各具特色。
由于地域的不同,中国的民歌在旋律、曲调和歌词上呈现出多样的风貌。
北方的山歌多以豪放、豪迈的曲调和歌词为主,如内蒙古大草原的牧民歌、北方山区的琵琶歌等。
而南方的民歌则以婉转、柔情的风格为主,如岭南地区的广东民歌、闽南地区的客家山歌等。
这种地域特色使得中国民歌在音乐表现上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
不同的地域,也孕育了不同的民族音乐。
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其民歌风格反映了当地的生活、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中国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民歌的发展中,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演变,体现了我国音乐发展的多样性和变迁。
中国民歌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远古时期,中国人就通过歌曲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种原始的歌唱形式,主要以单一的旋律和简单的歌词为特点,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逐渐融合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元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民歌。
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旋律和歌词,反映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地方性民歌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传承至今。
在20世纪初,随着现代音乐和国外音乐的引入,中国民歌也开始受到不同音乐风格的影响,并出现了多种新的发展形式。
其中一种是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形成了新的民歌风格,如“爱情民歌”和“革命民歌”。
这些新的民歌以其浪漫的情感和强烈的社会意义,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成为了当时中国乐坛的热点。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歌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中国民歌逐渐与现代音乐形成交融,吸收了更多的流行音乐元素。
这些新的民歌曲风多样,既有抒情的爱情歌曲,也有关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这些歌曲既保留了传统中国音乐的特色,又融入了现代时代的文化元素,使得中国民歌更具现代感和时代性。
当前,中国民歌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面临困难,部分优秀的传统民歌缺乏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音乐产业的商业化导向,一些流行的商业歌曲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对于中国民歌的传统和特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保护和发展中国民歌,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加大对传统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力度,通过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传统民歌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鼓励原创民歌的创作和发展,培养更多有才华的民歌创作人才,推动中国民歌的创新和发展。
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民歌自古以来,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声和欢乐,也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
数千年来,中国民歌经历了百般变迁,承载着浓浓的民族特色,被誉为“革命联唱的号角”和“共同建设的象征”。
中国民间歌曲起源于先秦,早在先秦时期−−汉朝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就写有古典歌曲的记载,有的被认为是当春江花月夜的原始狂欢民歌,有的被认为是献辞歌念古的歌曲。
随着社会的进步,古老的中国歌曲不断发展出更多不同类型的歌曲,如戏曲、寓言、节日歌曲、游园会歌曲,等等。
中国民歌在变异形成之后,被广泛传播到全国各处,成为中国山区、沿海地带以及各个少数民族老百姓生活中家喻户晓的传统节庆文化。
其中,民歌最被大众喜爱的题材就是“婚礼和喜事”类。
有诗人的婚礼歌谣、婚嫁歌谣,供新郎新娘唱供婚礼仪式;有乡间采茶歌、采摘歌、采果歌,正是这些歌曲感受着百姓的勤劳和欢乐;有田园抚牧歌、抚山歌,把良辰美景述说得如诗如画,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文化普及到民家四方;此外还有更多类型,如歌咏英雄、品评贤达等等,皆蕴含深厚意义。
中国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既传播民族特色,也在不断探索自我地生发出不同的风格和声音。
其历史渊源由古而今,百姓朝夕相传,在这久远的古老路子上响起思想的动静,那些优美的旋律也压塌了浩浩千里中的民众唱歌活动,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精神愉悦。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民歌又迎来了新的变革。
受社会现实影响,民歌新闻、新歌新词和新表演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众面前,人们不禁佩服于中国民歌在新形势下仍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中国民歌也吸纳了国际新兴文化,混合着全世界的舞蹈、音乐和舞蹈,融合更多的国际元素,形成了新的中国传统民歌文化形式。
现代化演奏形式丰富了歌曲内容,旋律更加优美,节奏更加和谐;多媒体的话语也大大拓宽了歌曲的传播格局,加深了歌曲的影响力;把民歌生动地表现出来,把它抒发自身文化内涵,以更广阔的视野及更饱满的情感展现在普罗大众之上——这就是中国民歌今日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自古以来,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传承着古老的民族情感和智慧,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和民族的命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的多元化,中国民歌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
一、中国民歌发展的历史渊源如今,中国民歌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正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发展方面,一方面,中国民歌的传统表现形式正在得到重新认可和重视,传统的民歌作品得到了新一代艺术家的重新演绎和创新,使得古老的民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音乐的兴起,中国民歌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变革,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得中国民歌走向了国际舞台。
与此中国民歌也为许多新的音乐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创作素材。
中国民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一些传统民歌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其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
中国民歌在艺术创作上也存在一些单一和模式化的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改进,以面对现代音乐市场的挑战。
三、中国民歌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民歌的健康发展,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和方式。
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重视对传统民歌的挖掘和整理,保存和传承具有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的民歌作品。
需要加强创新和突破,鼓励更多的音乐人进行创新与探索,为中国民歌注入新的活力和思想,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民歌作品。
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扩大中国民歌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国音乐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民歌需要更加注重内涵和品质的提升,不断提高艺术家的创作水平和演出水平,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民歌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中国民歌将会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国民歌也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也是中国人民生活与情感的真实写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也在不断地流变和演变,从最初的以口头传承为主到现在的多种传播途径,中国民歌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今天我们就来简要浅析一下中国民歌的流变。
一、口头传承时期中国民歌起源于千百年前,最初是以口头传承的方式进行传唱,因此在这个时期,民歌的传播范围有限,大多局限于当地的某一个小范围。
这也造成了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域之间产生了多样化的特点,不同地域的民歌在旋律、歌词和演唱方式上都有着独特的特色,这也是中国民歌流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录音时代的到来20世纪初,随着音乐录音技术的逐渐成熟,中国民歌得以被记录下来并得以广泛传播。
这一时期,中国民歌的传播范围得以大大拓展,不再局限于地方范围,而是可以被更广泛的群众聆听。
这也使得民歌的传唱更加便利和方便,也为后来的流变奠定了基础。
三、文艺复兴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音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个时期,中国民歌得到了大力发展,不仅在音乐创作方面得到了提升,也在演唱和演出方面有了更多的呈现。
中国民歌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旋律和歌词上也加入了更多的时代元素。
四、舞台表演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而民歌也逐渐走上了更加广大的舞台。
从最初的在农村和乡村进行的传统演唱,到后来的走上城市舞台,中国民歌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民歌在这一时期也与更多的音乐类型进行了融合,创作出了更多新潮的作品。
五、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民歌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途径,中国民歌得以传遍全国,也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轻松地接触到民歌音乐。
新媒体时代也为更多的音乐人和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和交流平台,使得中国民歌在这一时期得以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研究发现,古老传统的民歌流传于我国各个民族中,并将民族的传统保留下来。
而且部分民歌已经超越了国族界限,用来歌咏全人类的心声,并出现了古典民歌和现代民歌之分。
现代民歌虽然从形式上依然将古典民歌的色彩、风格美等延续下来,但是它丰富了传统民歌的内容,提升了民歌的深度。
一、我国民歌流变的现状
(一)大连新金民歌流变
“新金民歌”属于辽南系列的民歌,本种文化历史悠久,并在民间流传了许多传说和故事。
例如在李世民出征时,因为战乱死伤惨重,军中的士兵围着火堆载歌载舞,祈求李世民病愈。
这就是大连新金民歌的起源,后来这个起源传播到民间,就逐渐地演变为庆祝丰产和喜庆的事情,特别是在庆祝时打单鼓是新金民歌的重要特点。
在发展过程中,新金民歌集成和改编了许多的民歌小调,被文艺工作者逐渐发掘出有太平鼓的民歌形式。
该种民歌的舞蹈者多才多艺,身兼多职,有效地发扬了“新金民歌”。
辽南民歌体现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生活,他们的歌给人们力量,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总是充滿了正能量。
辽南民歌借鉴了小调,深受满族萨满歌舞影响,其歌曲中又有民间鼓乐、影调戏和东北二人转的风格,同时还具有强烈的山东文化特征。
从新金民歌来看,它具有热情奔放,质朴诙谐的特点,在婉转细致的声音中其歌曲高亢嘹亮、咬字清晰,口腔放松。
新金民歌在演唱方式上通常采用“一人领,众人和”的形式,也有说唱结合和观众互动的形式。
新金民歌也有歌颂爱情、劳动场景、四季风光以及天伦之乐等内容,这些内容得到了百姓们的传唱,发展同时也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
辽南民歌的体裁有单鼓音乐类、皮影音乐类、小调秧歌类、古曲类、新民歌、劳动号子,伴奏方面涵盖扬琴、三弦、阮、笛子、唢呐、
二胡、板胡、打击乐等,民歌在以上发展形势下,开始加入歌颂男女爱情、劳动场景、四季风光、天伦之乐、父母之恩等情景,这样使得民歌得到流传,受到百姓们的爱戴,甚至有些流变歌曲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二)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茉莉花》这首民歌流传于全国各地,但是旋律上有着不同,也有着地方特点,这也反映了该首民歌的变异性。
发展中该首民歌运用当地的方言、曲调、演唱风格,展现了我国地域文化的不同,也展现了我国民歌博大精深的音乐魅力。
例如江苏的“茉莉花”是这个大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它主要采用五声音阶并运用b B徵调式,在旋律上婉转流畅,节奏稳重又富于变化,多采用十六分音符,速度中速,欢快活泼,有着典型的南方色彩。
河北南皮的茉莉花,是南方小调传播到北方之后形成的变体之一,曲调起伏比江苏的《茉莉花》更大,加入大量的衬词、方言,被赋予北方传统音乐的风格特点,歌曲曲调是A微调式,清乐音阶,旋律具有特殊的韵味,在性质上具有一定的叙述性,旋律上比较委婉,特别是吸取了戏曲的素材,大量衬词和下滑音的运用,增添了北方小调的色彩。
茉莉花在旋律上其情绪活泼欢快,节奏上具有一定的律动性,曲调上具有戏曲的味道。
东北的《茉莉花》,旋律简练朴实而诙谐幽默,速度徐缓,抒情中具有热情开朗的性质,其曲调柔中有刚,起伏自然,让人们对其有着真切的喜悦之情。
该歌曲流变过程中,曲调旋律感觉更加亲切,节奏上更为自由和独特,表现出东北人的豪爽和热情奔放的性格。
以上通过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曲调内容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该首歌曲在不同地区的深加工,使得其在流变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魅力,该歌曲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
《茉莉花》歌曲的不同形式也有着同根同族的血缘,不同的特征展现了不同地区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等。
(三)凤阳民歌的流变
凤阳之地的凤阳民歌流传几千年,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秧歌,秧歌流传于民间歌谣,它带有楚声的音律,其是楚人用于祭祀的一种歌曲,楚人的歌舞就这样传承下来,对当地的民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汉朝时期的乐府被设立起来,以民间歌谣的形式进行逐渐地传播。
汉朝在《汉志》中,还收集了《淮南歌诗》,大量的淮南民歌以及各种诗歌都收集在其中。
虽然《淮南歌诗》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还以歌谣的形式流传着,其在表达形式上多为民歌的形式。
康熙四十七年,凤阳少女所歌唱的凤阳花鼓已经达到了“勾断路人肠”的境界。
明清时期,凤阳人的流离失所使得民歌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出现了职业艺人。
她们在进行《凤阳歌》演唱的时候,都会用锣鼓伴奏,伴随着鼓点而展示舞蹈动作,逐渐地,这种表演形式演化为凤阳花鼓,该种花鼓多是凤阳妇女一边舞动着秧歌,一边演唱,表演简便,易于传播,很快凤阳民歌演化为凤阳花鼓而在各地盛行。
凤阳民歌具有广泛的平民性,发展中不同时期的真实写照会反映在民歌上,民歌除了具有娱乐民众的功能外,在不同时期还具有宣传鼓动的作用,例如在抗战时期和解放初期,其还有振作士兵和鼓励作战的作用,还在发展中不断的秉承独有的特色,民歌在发展流变过程中,也在发挥着其独有的文化艺术价值。
(四)鄂尔多斯民歌的流变
鄂尔多斯民歌在发展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如其在原曲旋律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常有改编创新,如一曲多词或一词多曲特点尤为明显。
鄂尔多斯民歌音乐更具有鲜明、集中、富于个性的艺术特色,旋律上该民歌更加地舒展、宽阔,曲调婉转回旋,这样的旋律与文学性很强的歌词相配合,更有力地表现了歌曲的意境美,其唱法吐字、行腔特点突出,让聆听者很容易从蒙古族的语言中感受到草原的气息。
二、现代民歌的多元流变碰撞
我国民歌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其可以是亘古不变的历史长河,也可以是璀璨的变化之星。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我国现代民歌
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变化趋势,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也在变化中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传承中的变化,另一类是地域间传播中的变化,不论民歌属于哪种类变化,其都有共同的源头,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各少数民族人演唱的原生态民歌,都是发自于内心的真实情感,也是灵魂中最有力的表现手法之一,不同形态的音乐形式,以及民歌流变都在从另一个视角传播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几年前,央视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引起山东以及东北地区在内的“寻根”热潮,令人记忆犹新。
而片尾曲《家园》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更是深入人心,尤其是辽南地区的大连人更是到了曲不离口、人人会唱的痴迷地步。
追根溯源,原来《家园》歌曲中的主要音乐元素是大连地区的新金民歌《摇篮曲》。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大连新金民歌音乐元素还能够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答案就是“艺术创作只有植根于传统和民间,才能够焕发光彩,才能够深入人心”。
我国民歌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变,民歌在流变过程中也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如在整个艺术大舞台,文化的交流是多样的,我国民歌也在交流中呈现出多样化。
民歌是中华文化宝贵的核心部分,其在流变过程中会随着时间地点的推移而产生不同的变化,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形态,民歌只有在不断的继承与发扬中开拓创新才能发展。
例如在现代音乐制作方式、演奏、录音方法上,对民歌进行不断地开拓与创新,讲究现代制作方式的革新,遵循着“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并在保护与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广为流传。
例如专业音乐工作者,由于他们可以运用现代音乐制作方式和演奏、录音方法录制民歌,使得具有民族风格的民歌歌曲受到了当代少数民族同胞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此时民歌的流变让人们感受到其具有新鲜感和时代感,宏观来看其影响着我国民歌的开拓与创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播。
三、民族融合是民歌流变的趋势
(一)民族融合是民歌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融合,民歌在不断地交流与互动中以及不断的融合下进行改良,在不断地变化过程中进行改写和创造,使得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继承和传播。
例如锡伯族民歌在新疆的民族融合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必然进化发展的需求之一。
民歌想要不断的继承和发扬,就必须高度重视民族融合,不断加强民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民族融合下实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民族融合自民族产生以来就有,例如锡伯族民歌也是在不断的继承与发展中产生流变的,其民歌旋律形态流变不仅是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更是民族进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必然现象。
从锡伯族目前整体生存现状看,其在发展中也逐渐展现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态势,体现了民族合并人类大同的总体变化趋势。
(二)民歌流变需要加强民族融合
中国民歌的流变也需要文化基础,只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容汇民族丰富的文化精髓,实现继承和传承。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民歌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发展中融汇了中华民族无数人的心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融汇着广大人民和无数艺人的心血与智慧,民歌只有在发展中不断地开拓与创新,才能使得我国最宝贵的民歌财富得到继承和传承。
当前中国民歌也要在不断的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正确面对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流变过程中也要加强民族融合,摒弃一些短视行为,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在继承和保护的基础上,不断的传承音乐特色,在各民族文化与交流过程中进行精神文化融合,同时又要继承和发扬时代精神,只有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才能迎合时代审美的需求,进而推陈出新并在开拓与创新中提升民歌的艺术价值和品位,这样才能使我国民歌流变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民歌要想传承和发展,就必须注重价值的体现和开拓创新,特别是我国民歌流变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传扬和发展,
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并不断地拓展发展空间,同时借鉴和吸收现代多元文化,不断地开拓与创新,赋予民歌更多的时代性和新颖性,才能不断满足现代人们精神需求的发展,这样中国的民歌才会得到真正全面的传承和发展,民歌流变定会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