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介绍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学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掌握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学的基本技能,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课程目标
1. 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影像学检查方法、影像学解剖学、影像学病理学等;
2. 熟练掌握不同疾病的影像表现,能够准确诊断常见的影像学病例;
3. 了解医学影像学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并能够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影像学指导和支持。
教学内容
1. 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
- 影像学检查方法
- 影像学解剖学
- 影像学病理学
2. 头颈部影像学
- 颅脑CT/MRI检查
- 颈部CT/MRI检查3. 胸部影像学
- 胸部X线检查
- 胸部CT检查
- 胸部CT血管造影4. 腹部影像学
- 腹部X线检查
- 腹部B超检查
- 腹部CT检查
5. 泌尿生殖系统影像学- 肾脏CT/MRI检查
- 输尿管造影
- 超声检查
6. 骨骼关节影像学
- 骨骼X线检查
- 骨骼CT/MRI检查
- 关节CT/MRI检查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影像学图片分析等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成绩:包括闭卷考试和实操考试。
参考教材
1. 《影像解剖学与诊断学》,王大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2. 《医学影像学》,王小明,科学出版社,2019年。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医学影像诊断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使用不同的影像技术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影像的选择和使用非常关键,它们必须准确、清晰地展示疾病的特征,以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并提高他们的影像识读能力。
因此,本大纲将介绍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一、实验教学目标和要求1. 培养学生的影像识读能力:学生应通过实验教学,掌握正常解剖结构和异常病变在不同影像技术中的显示特征,并能准确地解读和描述影像中的异常改变。
2. 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利用影像信息的能力:学生应能够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和判断影像所显示的异常改变的病因和病理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学生应能够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有效合作,分享和交流影像学观察、分析和判断的结果,并能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二、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1. 影像技术介绍:学生将学习和了解常见的影像技术,包括X线、CT、MRI、超声和核医学等。
他们应了解每种技术的基本原理、适应症、优缺点和临床应用。
2. 常见疾病影像学特征:学生将学习和掌握常见疾病在不同影像技术中的显示特征,包括正常解剖结构、异常改变的形态和分布规律。
他们将通过分析和比较正常和异常影像,提高影像识读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3. 影像与临床关联:学生将学习如何将影像所显示的异常改变与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关联,并综合分析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过程。
他们将通过案例讨论和小组讨论来加深对影像与临床关联的理解。
4. 影像质量控制和安全:学生将学习如何评估和提高影像的质量,包括选择合适的设备参数、病人准备和协作等。
他们还将了解和遵守相关的放射安全和放射防护规范。
5. 报告撰写和沟通技巧:学生将学习如何撰写准确、清晰的影像学报告,并提高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他们将通过模拟病例报告和角色扮演来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
医学影像检查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检查学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为医学影像检查学专业的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使其能够熟练进行各种医学影像检查并正确解读结果。
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能力:- 理解医学影像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掌握主要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学会标准的医学影像检查流程和操作规范- 掌握不同部位的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 能够准确解读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并提出诊断建议2. 课程内容和安排2.1 医学影像检查原理和技术-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X射线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超声波检查技术及其应用- CT扫描技术及其应用- MRI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核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其应用2.2 医学影像检查设备操作和维护- X射线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超声波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CT扫描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MRI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核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和维护2.3 医学影像检查流程和操作规范- 医学影像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医学影像检查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流程- 医学影像检查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2.4 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 头颈部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 胸部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 腹部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 骨骼和关节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2.5 医学影像检查结果解读和诊断建议- 不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的解读方法和原则- 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 根据影像检查结果提出准确的诊断建议3. 评估方式-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40%-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4. 参考教材- 医学影像检查学教材,作者:XXX- 医学影像学实践指南,作者:XXX- 医学影像解剖学,作者:XXX以上所述为医学影像检查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医学影像检查的理论和技能,为日后从事医学影像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利用各种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无创性检查,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的医学学科。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 X 线、CT、MRI、超声、核素显像等各种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成像特点和临床应用。
熟悉人体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
了解医学影像学的新技术、新进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选择和运用各种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常见疾病进行初步的影像学诊断。
能够准确阅读和分析医学影像学图像,书写规范的影像学诊断报告。
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能够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对疾病进行综合诊断和鉴别诊断。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程内容1、医学影像学基础成像原理:介绍 X 线成像、CT 成像、MRI 成像、超声成像、核素显像等的基本原理和物理基础。
图像特点:分析各种影像学图像的特点,如对比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等。
图像解读:教授学生如何正确阅读和分析各种影像学图像,包括正常解剖结构和异常病变的识别。
2、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颅脑:讲解颅脑的正常影像学解剖、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颅内感染等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
脊柱:介绍脊柱的正常影像学解剖、脊柱外伤、脊柱退行性病变、脊柱肿瘤等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
3、呼吸系统影像学胸部:阐述胸部的正常影像学解剖、肺部炎症、肺结核、肺部肿瘤、纵隔肿瘤、胸膜疾病等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
气管支气管:讲解气管支气管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和常见疾病的诊断,如支气管扩张、气管异物等。
4、循环系统影像学心脏:介绍心脏的正常影像学解剖、心脏大血管的先天性畸形、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等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
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诊断学》II课程教学大纲I说明部分课程编号:AX051122A课程名称:医学影像诊断学II英文名称:Medical imageology II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白人驹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5月参考书:《临床CT诊断学》,李果珍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3月《全身CT诊断学》,张松年编著,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年2 月课程性质:医学影像专业五年制本科学位课程总学时:112学时其中讲授学时:68学时实践学时:44学时学分: 7适用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诊断学基础》、《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影像诊断学II为CT诊断学,为影像诊断学重要组成部分。
本大纲是为适应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的需要及及我系具体教学特点,结合目前CT 在临床应用中所具有的特征,根据“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制定的。
课程教学基本目标:了解CT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限度和地位,掌握各系统的检查技术及正常解剖与变异,掌握常见病、多发病CT诊断与鉴别。
教学中以CT 特征表现为主,并结合其它X表现、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方式:考试课程II本文部分第一章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颅脑CT检查方法、正常及基本病变表现【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CT检查技术并评价其优点缺点。
二、掌握颅脑CT扫描正常断面解剖。
三、掌握基本病变CT表现【课程与教学内容】一、讲授颅脑CT扫描技术、应用价值和限度。
二、重点讲授颅脑CT扫描正常断面解剖三、重点讲授基本病变CT表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课示教片教学、教学录像【授课时数安排】2学时(理论课2学时)【考核知识点及要求】颅脑CT扫描正常断面解剖说明:实验课共8学时第二节颅脑先天性发育异常【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颅骨及脑先天性发育异常的常见类型。
影像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课程名称:医学影像诊断学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54学时讲课学时:36学时见习学时:18学时学分:3适用对象:医学影像学专业选修课程:急救医学、断层解剖学、病理生理前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传统的X线诊断学已发展成为常规X线检查、CT、MRI及血管数字减影成像等多种高科技诊断设备的综合应用,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又拓宽了医学影像诊断的范畴,从单一的诊断模式向诊断与治疗方面纵深发展,极大丰富了医学影像学的内容。
本大纲是为在读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学习《医学影像学》专业课时编写的,大纲的内容是由《实用放射学》改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作为选用教材进行编写。
该教材系国内许多知名教授编写,内容丰富,系统性及实用性强,涉及现代医学影像学多学科知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作了相应的安排,分为重点掌握,一般了解及自学三部分,达到学以致用、不够再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避免了盲目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本课程总学时450学时,大课讲授300学时,小课实习150学时。
大课按本大纲进行教学。
课堂讲授与实习课比例为2:1,实习课主要实习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了解的内容不专门安排实习课。
实习课教学要求见与本大纲配套的《医学影像诊断学》实习指导。
第一章总论一、教学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重点讲授各种不同成像手段的基本原理、检查方法、诊断原则与步骤和图像的分析方法与临床应用,并对各种成像手段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
掌握适应症。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制作的多媒体理论授课,结合实习课现场观看不同的影像设备,领会不同成像技术的原理,通过不同成像技术的影像阅片分析,掌握医学影像学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及正确书写诊断报告,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影像学医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时安排:理论课:16学时,实习课:8学时。
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前言了解介绍X线的产生,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史。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七年制影像专门化用)前言由于影像技术和设备的迅速发展,应用于临床的影像手段已经包括了x线、CT、MRI、核索成像技术、超声,以及参与治疗的介入放射技术。
本课程重点以讲授x线、CT、超声学为主,扼要介绍MRI特点。
介入放射学、核素成像另作安排。
本大纲采用2005年8月白人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医学影像学专业用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第2版)为蓝本,结合本校及各系统专业授课教师的实际而编写。
本课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完“人体结构”、“呼吸与循环模块”、“消化模块”、“骨骼与肌内模块”、“神经学模块”、“胚胎与生殖模块”系统基础模块课程及内、外、妇、儿部分临床核心模块等课程.而且完成了本科临床实习后,在第6学年进行的专科定向培养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联系和印证各系统模块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密切联系临床课专业知识。
重点介绍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三基”知识。
本课程以备系统放射学(x线、CT、MRI)和超声学的正常表现、基本病变、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三基”的要求,强调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的临影像思维能力的锻练,为学生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打好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贯彻小而精的原则,精讲多看(图像),要充分发挥教导的主导作用,着重培养学生影像自学能力和影像思维能力。
本学科属形态学科.因此要重视形象教学和直观教学,理论讲授与适当阅读影像图片相结合,还要充分利用视听教具,以多媒体课堂授课和阅片见习为主要教学方式,避免抽象式的理论教授。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言教身教,教书育人,寓医德于课堂教育中,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的全面发展。
授课学时300(含x线、cT、MRI、超声),理论讲授与实习l:1。
根据各系统的篇幅·以及临床发病就诊情况、教学片数量、、授课难点等因素,大致分配如下。
放射学(260学时):总论4学时,呼吸系统52学时,循环系统32学时,乳腺4学时,骨关节48学时,消、泌、殖62学时,中枢神经系统36学时,五官颈部16学时,机动6学时。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一、实验教学目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它通过使用各种医学影像技术来诊断和评估疾病。
实验教学在医学影像诊断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特定的实验教学方案和模拟案例,提供给学生们实践与应用不同影像学诊断技术的机会,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1. 入门实验:医学影像设备与操作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医学影像设备的分类、原理以及操作要点。
同时,还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不同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熟悉医学影像设备的应用环境。
2. 影像解剖学实验在影像解剖学实验中,学生需要通过解析影像学图像,识别和标记人体解剖结构,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正常位置、形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疾病诊断提供基础。
3. 影像学技术实验这一部分的实验重点是培养学生使用不同影像学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学生将通过实验的方式,学习和掌握常见的影像学技术,如:X线、CT、MRI、超声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对比剂的应用和不同影像学技术的优缺点。
4. 影像诊断实验影像诊断实验是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核心实验教学内容。
学生将通过分析和比对病例影像,识别不同疾病的影像特征,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学生需要掌握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诊断标准以及鉴别诊断技巧,提高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5. 实践与研究实验本部分主要包括学生参与医学影像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
学生将通过与临床医师合作,参与实际病例的影像检查与分析,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疾病诊断水平。
三、实验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和示范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室示范,将相关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
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或幻灯片展示影像学图像,同时向学生讲解解剖结构、影像表现、疾病诊断准则等。
2. 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中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索和实践的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装置和模拟案例进行操作与分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医学影像学是医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基本理论、技术和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本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操作和临床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医学影像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日后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了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2.掌握医学影像学各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3.具备使用医学影像学设备进行初步诊断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5.了解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1.医学影像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a.医学影像学的定义和作用b.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2.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a.放射学原理b.超声学原理c.磁共振原理d.核医学原理3.放射学技术与应用a.X线摄影技术i.X线腹部平片的拍摄和诊断 ii.X线胸部片的拍摄和诊断 iii.X线骨窗图的拍摄和诊断 b.计算机断层摄影(CT)技术i.CT扫描技术原理ii.CT平扫与增强扫描的应用 iii.CT骨窗图的拍摄和诊断 c.磁共振成像(MRI)技术i.MRI技术原理ii.MRI脑部扫描的应用iii.MRI全身扫描的应用4.超声学技术与应用a.超声成像的原理与技术b.常见脏器的超声检查方法与诊断c.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技术5.核医学技术与应用a.核素选择和标记方法b.常见核医学检查方法与临床应用c.放射性同位素治疗的原理与方法6.医学影像学设备的操作和影像学报告的撰写a.常见医学影像学设备的操作技术b.医学影像学报告的基本要素和格式7.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a.影像学诊断与临床决策的关系b.医学影像学在疾病筛查和监测中的应用c.医学影像学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实验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熟悉医学影像学设备的使用和影像学报告的撰写技巧。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引言:医学影像学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学科之一,通过使用多种成像技术,可以对人体进行全面的非侵入性检查和诊断。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医学影像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医学影像学的工作原理、应用范围以及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联。
一、课程目标1. 理解医学影像学的定义、发展背景和重要性。
2. 掌握常见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及其原理,包括X射线、超声波、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等。
3. 理解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4. 掌握医学影像学报告的撰写要点和规范。
5. 了解医学影像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交叉应用,如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等。
二、课程内容1. 医学影像学概述1.1 医学影像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1.3 医学影像学的分类和应用范围2. X射线成像2.1 X射线的产生和基本性质2.2 X射线成像的原理和技术2.3 常见的X射线成像设备和器材2.4 X射线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和限制3. 超声波成像3.1 超声波的原理和特点3.2 超声波成像技术和设备3.3 超声波在不同病症诊断中的应用和局限性4. 计算机断层扫描(CT)4.1 CT的基本原理和技术4.2 CT成像设备和器材4.3 CT在各种疾病检查和诊断中的应用和限制5. 核磁共振成像(MRI)5.1 MRI的基本原理和技术5.2 MRI成像设备和器材5.3 MRI在不同病症诊断中的应用和局限性6. 医学影像学报告撰写6.1 医学影像学报告的基本结构和要点6.2 如何准确、清晰地描述影像所见和诊断结论6.3 医学影像学报告的规范和格式要求7. 医学影像学的交叉应用7.1 医学影像学与放射治疗的关系及其应用7.2 医学影像学在介入放射学中的作用和应用7.3 医学影像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协同工作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成像原理和应用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诊断学》Ⅱ课程教学大纲Ⅰ说明部分课程编号:AX051122A课程名称:医学影像诊断学Ⅱ英文名称:Medical imageologyⅡ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白人驹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5月参考书:《临床CT诊断学》, 李果珍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3月《全身CT诊断学》, 张松年编著,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年2月课程性质:医学影像专业五年制本科学位课程总学时:112学时其中讲授学时:68学时实践学时:44学时学分:7适用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诊断学基础》、《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影像诊断学Ⅱ为CT诊断学,为影像诊断学重要组成部分。
本大纲是为适应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的需要及及我系具体教学特点,结合目前CT在临床应用中所具有的特征,根据“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制定的。
课程教学基本目标:了解CT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限度和地位,掌握各系统的检查技术及正常解剖与变异,掌握常见病、多发病CT诊断与鉴别。
教学中以CT 特征表现为主,并结合其它X表现、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方式:考试课程Ⅱ本文部分第一章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颅脑CT检查方法、正常及基本病变表现【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CT检查技术并评价其优点缺点。
二、掌握颅脑CT扫描正常断面解剖。
三、掌握基本病变CT表现【课程与教学内容】一、讲授颅脑CT扫描技术、应用价值和限度。
二、重点讲授颅脑CT扫描正常断面解剖三、重点讲授基本病变CT表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课示教片教学、教学录像【授课时数安排】2学时(理论课2学时)【考核知识点及要求】颅脑CT扫描正常断面解剖说明:实验课共8学时第二节颅脑先天性发育异常【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颅骨及脑先天性发育异常的常见类型。
二、熟悉颅脑先天性发育异常CT表现。
【课程与教学内容】一、脑发育异常(先天性脑积水、脑裂畸形、脑发育不全、脑膜膨出、胼胝体发育不全、Chiari’s畸形、Dondy-Walker’s畸形、神经纤维瘤病、结节性硬化及Sturge-Weber’s综合征)的CT表现出。
【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课示教片教学、教学录像【授课时数安排】2学时(理论课2学时)【考核知识点及要求】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及检查技术第三节颅内肿瘤【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颅内常见肿瘤的组织学起源及分类。
二、熟悉颅内肿瘤CT基本征象。
三、掌握颅内常见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课程与教学内容】一、讲授颅内肿瘤的影像学定量、定位及定性原则。
二、讲授常见颅内肿瘤的CT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
三、重点讲授常见颅内肿瘤的CT诊断(星形细胞瘤、少支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成髓细胞瘤、脑膜瘤、听神经瘤、三叉神经瘤、颅咽管瘤、垂体瘤、松果体瘤、脉络丛乳头状瘤、胆质瘤、皮样囊肿)。
四、讲授特定解剖区域(幕上幕下、桥小脑角、鞍区、松果体区、脑室内等)颅内肿瘤的CT及MRI特点与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课示教片教学、教学录像【授课时数安排】4学时(理论课4学时)【考核知识点及要求】常见颅内肿瘤的CT诊断(星形细胞瘤、少支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成髓细胞瘤、脑膜瘤、听神经瘤、三叉神经瘤、颅咽管瘤、垂体瘤、松果体瘤、脉络丛乳头状瘤、胆质瘤、皮样囊肿)。
第四节颅脑外伤【学习目的与要求】一、掌握颅骨骨折的CT表现。
二、掌握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伤、脑内血肿的CT表现。
三、熟悉颅脑外伤的并发症【课程与教学内容】一、讲授颅骨骨折CT检查与诊断。
二、重点讲授急、慢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伤、脑内血肿的CT表现。
三、重点讲授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脑软化、脑萎缩、脑积水、脑穿通畸形的CT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课示教片教学、教学录像【授课时数安排】2学时(理论课2学时)【考核知识点及要求】急、慢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伤、脑内血肿的CT表现。
第五节脑血管疾病【学习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脑梗塞临床与病理、CT诊断二、掌握脑出血CT诊断。
三、熟悉脑动脉瘤的常发部位及CT诊断。
四、熟悉脑血管畸形的CT诊断。
【课程与教学内容】一、重点讲授脑出血的原因,临床病理及CT表现。
二、重点讲授脑梗塞的常见类型及CT表现。
三、讲授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CT表现。
四、重点讲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
五、讲授血管畸形CT诊断【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课示教片教学、教学录像【授课时数安排】4学时(理论课4学时)【考核知识点及要求】脑出血的原因,临床病理及CT表现。
脑梗塞的常见类型及CT表现。
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CT表现。
第六章颅内炎症【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颅内感染性疾病的病因、病理及影像学特点。
二、掌握脑脓肿的颅内结核、囊虫病CT特点及鉴别诊断。
三、了解爱滋病(AIDS)的CT特点。
【课程与教学内容】一、讲授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与CT表现二、重点讲授脑脓肿的病理分期、CT表现三、讲授颅内结核及结核瘤的CT表现四、讲授脑囊虫病、包虫病、脑肺吸虫病的CT表现五、讲授病毒性脑炎及AIDS病的CT表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课示教片教学、教学录像【授课时数安排】2学时(理论课2学时)【考核知识点及要求】脑脓肿的病理分期、CT表现第七章脑萎缩与脱髓鞘疾病【学习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脑皮质与脑白质萎缩的临床、CT表现。
二、熟悉多发性硬化的CT表现。
三、熟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 syndrome)的CT表现四、了解髓鞘形成不良性脑白质病的病因及CT表现【课程与教学内容】一、讲授脑萎缩的常见原因、CT表现。
二、讲授原发与继发性脱髓鞘疾病的分类、CT表现三、重点讲授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 syndrome)的CT表现四、重点讲授新生儿缺氧性脑病的CT表现五、讲授Parkinson’s病、Wilson’s病的临床、病理、CT表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课示教片教学、教学录像【授课时数安排】2学时(理论课2学时)【考核知识点及要求】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 syndrome)的CT表现、新生儿缺氧性脑病的CT表现第三章头颈部第一章眼及眼眶疾病【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眼眶CT检查技术二、掌握眼眶正常及基本病变CT表现。
三、熟练掌握炎性假瘤、视网膜母细胞瘤、泪腺肿瘤、眶内血管瘤、黑色素瘤、眶内脑膜瘤与视神经鞘瘤的CT诊断及球内病变CT诊断四、熟悉眼外伤CT诊断与异物定位、血管性病变CT诊断【课程与教学内容】一、讲授眼眶CT检查技术二、讲授CT正常表现三、重点讲授眼部炎症、甲状腺眼病CT诊断四、重点讲授眼球肿瘤、眶内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泪腺肿瘤、皮样囊肿、眶内血管瘤、眶内脑膜瘤、视神经鞘瘤、黑色素瘤)CT诊断与鉴别五、讲授眼外伤CT诊断与异物定位、血管性病变CT诊断。
【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课示教片教学、教学录像【授课时数安排】3学时(理论课3学时)【考核知识点及要求】眼部炎症、甲状腺眼病CT诊断、眼球肿瘤、眶内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泪腺肿瘤、皮样囊肿、眶内血管瘤、眶内脑膜瘤、视神经鞘瘤、黑色素瘤)CT诊断与鉴别说明:实验课8学时第二节颞骨【学习目的与要求】一、熟悉耳CT检查技术及正常CT表现二、熟悉耳CT先天性畸形CT表现三、掌握颞骨骨折CT表现及临床特点四、掌握坏死性外孙女耳道炎、急、慢性中耳乳突炎、胆脂瘤五、熟悉中耳癌、中耳血管球瘤、面及听神经肿瘤CT表现六、耳硬化症CT表现【课程与教学内容】一、讲授耳的CT检查技术二、讲授耳部正常CT断面解剖(三A区、面神经分段与走行)三、讲授耳先天性畸形CT表现四、颞骨骨折CT表现及临床特点五、坏死性外耳道炎CT表现六、重点讲授急、慢性中耳乳突炎的CT线表现七、重点讲授胆脂瘤的CT表现八、重点讲授中耳癌、血管球瘤、听神经瘤、面神经瘤CT表现九、耳硬化症CT表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课示教片教学、教学录像【授课时数安排】4学时(理论课4学时)【考核知识点及要求】急、慢性中耳乳突炎的CT线表现、重点讲授胆脂瘤的CT表现第三节鼻与副鼻窦疾病【学习目的与要求】一、熟悉鼻与副鼻窦的检查技术及正常表现。
二、了解窦口—鼻道复合体、颞下窝、翼腭窝CT解剖及临床意义三、掌握化脓性鼻窦炎、囊肿、息肉、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四、掌握觉常见恶性肿瘤的CT表现五、熟悉鼻旁窦外伤性骨折【课程与教学内容】一、讲授鼻与副鼻窦的检查技术。
二、讲授鼻与副鼻窦的正常CT解剖(窦口—鼻道复合体、颞下窝、翼腭窝CT解剖及临床意义)三、重点讲化脓性鼻窦炎、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四、重点讲囊肿、息肉CT表现与鉴别五、重点讲授副鼻窦良、恶性肿瘤的CT表现及蔓延途径六、讲授鼻旁窦外伤性骨折(LeFort骨折、三角架骨折)【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课示教片教学、教学录像【授课时数安排】3学时(理论课3学时)【考核知识点及要求】化脓性鼻窦炎、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囊肿、息肉CT表现与鉴别、副鼻窦良、恶性肿瘤的CT表现及蔓延途径第四节咽喉部疾病【学习目的与要求】一、熟悉鼻咽部的CT检查技术及CT正常解剖(咽鼓管周围解剖及咽旁间隙)二、了解增殖腺肥大、咽后脓肿CT表现三、熟悉鼻咽血管纤维瘤CT表现四、掌握鼻咽癌CT诊断与鉴别五、熟悉喉部的CT检查技术及CT正常解剖六、掌握喉癌CT诊断与鉴别【课程与教学内容】一、讲授鼻咽部的CT检查技术及CT正常解剖(咽鼓管周围解剖及咽旁间隙)二、讲授增殖腺肥大、咽后脓肿CT表现三、讲授鼻咽血管纤维瘤CT表现四、重点讲授鼻咽癌CT诊断与鉴别五、讲授喉部的CT检查技术及CT正常解剖六、重点讲授喉癌CT诊断与鉴别【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课示教片教学、教学录像【授课时数安排】3学时(理论课3学时)【考核知识点及要求】鼻咽癌CT诊断与鉴别第五节腮腺、颈部【学习目的与要求】一、熟悉正常腮腺、颈部CT解剖二、掌握腮腺肿瘤CT诊断与鉴别三、掌握肿瘤CT诊断与鉴别【课程与教学内容】一、讲授正常腮腺CT解剖二、重点讲授腮腺肿瘤CT诊断与鉴别三、讲授正常颈部CT解剖四、讲授CT对甲状腺癌的诊断的应用五、重点讲授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CT诊断与鉴别六、重点讲授鳃裂囊肿、淋巴管瘤、舌骨囊肿诊断与鉴别七、重点讲授淋巴瘤、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诊断与鉴别【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课示教片教学、教学录像【授课时数安排】3学时(理论课3学时)【考核知识点及要求】CT对甲状腺癌的诊断的应用第四章胸部第一节肺与纵隔总论【学习目的与要求】一、熟悉肺与纵隔CT检查技术二、掌握肺与纵隔CT解剖三、掌握肺与纵隔基本病变CT表现【课程与教学内容】一、讲授肺与纵隔CT检查技术二、重点讲授纵隔CT解剖三、重点讲授肺CT解剖四、重点讲授支气管阻塞性肺气肿、肺不张CT表现五、重点讲授肺部渗出、结节、钙化、空洞、空腔、肿快及间质性病变CT表现六、重点讲授胸腔积液、气胸、液气胸,胸膜增厚、粘连、钙化、胸膜肿块CT表现七、讲授纵隔病变CT表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课示教片教学、教学录像【授课时数安排】2学时(理论课2学时)【考核知识点及要求】肺CT解剖、胸腔积液、气胸、液气胸,胸膜增厚、粘连、钙化、胸膜肿块CT表现说明:实验课共8学时第二节气管支气管疾病及肺部先性疾病【学习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先天性支气管囊肿、支气管扩张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