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及其区别

合集下载

22第1课时风成地貌(风力侵蚀)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一地理

22第1课时风成地貌(风力侵蚀)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一地理

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40°N,93°E) 拥有典型的雅丹地貌景观,图为雅丹地貌发 育过程。
雅丹地貌发育:
先是形成湖积象沉积或 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抬升→流水和风力侵蚀,沟槽加宽加深→
冲积平原

外力切割沟槽,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 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
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风蚀谷无一定形状,可为狭长的壕沟,也 可为宽广的谷地。它们沿主要风向延伸,蜿 蜓曲折,长源自可达数十千米。3、典型地貌
较细的颗粒 物被吹走, 留下较大颗 粒的砾石。
风蚀洼地
松散物质组成的地方经风蚀所形成椭圆形的洼地,它向主风向延伸。较深的风蚀洼 地如以后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储雨水即可成为干燥区的湖泊。
3、典型地貌
1.形成“蘑菇沙漠”的作用力主要是(A )
A. 风力侵蚀 B. 流水堆积
C. 岩层挤压 D. 火山喷发
2.“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D )
A. 湿润地区 B. 半湿润地区 C. 半干旱地区 D. 干旱地区
有一些干涸湖底,常因干缩龟裂,定向风沿裂隙处进行侵蚀,使之日益增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形成许多不 规则的浅槽和槽间垄脊,这种地貌称为雅丹地貌。读“雅丹地貌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实质: 大石块变成小石块、颗粒 作用形式:物理风化、生物风化、化学风化

②温 度


生物风化
风化作用典型地貌:
黄山的花岗岩球状风化物
奇石
风蚀地貌 1、概念: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
2、类型:
吹蚀
作用
风 蚀 作 用
磨蚀
作用
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造成地面的破坏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外力作用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外力作用
一、外力作用
表现过程 :风化作用 、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外力的类型:流水、风、冰川、海水
太阳辐射
1.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
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对地貌的影响: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风化壳)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干旱地区
(风化壳)
化学风化
温暖湿润地区
风力搬运 风力沉积
风力沉积地貌

风力堆积作用
在沙漠地区,在风向比较固定的风力作用下,沙粒 往往堆积形成状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
1、比较沙丘迎风坡和 背风坡的坡度?
2、流沙有哪些危害, 如何治理?
答案:1、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2、淹没农田村舍,破坏交通 植树种草
风力沉积地貌
沙垄
风力沉积地貌
峡湾
冰川堆积地貌
海蚀柱
海水侵蚀地貌
海蚀崖 海蚀拱桥
海蚀
海蚀洞
• 在沙质海岸,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速
度逐渐减慢,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
形成沙滩。
海浪堆积作用
总结: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地貌特点 • (1)不同的区域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 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 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 • 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
风力沉积地貌
风源(沙分源 选性风)源沙分源 布规律
戈壁 戈壁
沙丘
沙丘 黄土
风力沉积具有分选性
流水侵蚀地貌
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 流水搬运 流水沉积
水蚀地貌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水蚀地貌
水蚀地貌
水蚀地貌

高考地理易混淆名词辨析

高考地理易混淆名词辨析

高考地理易混淆名词辨析一、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二、风化作用与风力侵蚀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风化作用一般分为物理风化也有化学风化,还有一种分类还把生物风化单独列了出来。

引起化学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水和氧。

水溶液可通过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方式促使岩石化学风化。

其中生物风化既有物理风化也有化学风化,生物根系分泌的一些酸性液体或生物通过新陈代谢及其遗体腐烂后对岩石进行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上面属于生物风化中的根劈作用。

风力侵蚀——是指在降水少的地区,大风作用于地表对岩层造成破坏并将地表物质搬运的过程。

区别——风力侵蚀一定有风的作用,风化作用不一定有风的作用。

三、春小麦与冬小麦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往往春天播种,秋季收割,分布在纬度较高地区,如我国东北平原、美国北部小麦带。

春小麦通常是春节后播种(冬季太冷,不能播种),8-9月份收获。

春小麦的抗旱能力极强。

冬小麦——往往前一年秋天播种,第二年春末夏初收割,分布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我国华北平原、美国中部的小麦带等。

在我国北方冬小麦通常是9-10月份播种(有一句农谚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次年4-5月份收割。

冬小麦抗寒的能力极强,幼苗能过冬。

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

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区别

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区别

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区别?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70页,描述如下: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成为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解析】一、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

风化作用一般分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

以上两种作用属物理风化作用。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

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

这种改变原有化学成分的作用称化学风化作用。

此外植物根素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植物体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对岩石的分解都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与成分。

二、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

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

在干旱的沙漠区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

它们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并非雕塑家们的精工巧作,而是风挟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人们称之为风蚀地貌。

流水的侵蚀作用更是强大而普遍,大陆面积约90%的地方都处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控制之下,降水冲蚀地表,沟谷和河流的流水,使谷底和河床加宽加深,坡面上的流水冲刷着整个坡面,使之趋于破碎。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

专题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考纲: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一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地球外部的太阳能2.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3.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风化作用: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受到多种因素的破坏作用,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如颗粒变细、矿物成分改变等,称为风化作用。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温度、水、大气、生物等。

2.侵蚀作用风力侵蚀: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雅丹地貌流水侵蚀:湿润、半湿润地区。

河流“V”型谷、沟壑纵横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丹霞地貌(红色砂砾岩,广东丹霞山)流水的溶蚀: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区),溶洞、石林、峰林、地下暗河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冰川侵蚀:冰川分布的高纬度和高山地区冰斗、角峰、“U”型谷、峡湾如挪威西侧的峡湾海浪的侵蚀:滨海地带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4.堆积作用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流动沙丘)、黄土堆积流水堆积: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冰川堆积:冰碛地貌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一、各河段的地貌类型1.河流上游:下切侵蚀作用强,河谷深而窄,呈“V”字形,常形成峡谷地貌。

2.河流中游:下切侵蚀作用减弱,加上流量增加,河谷变浅增宽。

3.河流下游:以沉积中游为主,河谷浅而宽,呈“U”字形二、河流堆积地貌1、山前冲积扇(图甲)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缓,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

堆积时具有分选性,颗粒大、质量大的先沉积,颗粒小、质量小的后沉积。

2、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3、三角洲(图乙)①丰富的泥沙来源(1)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②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河流携带的泥沙不能被波浪和洋流带走③河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2)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原因河口地区地势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降低,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8讲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8讲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8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新课标·内容要求新课程·素养要求新教材·对应节次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选择性必修1]2.1天津卷第4、5题;上海卷第20题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选择性必修1]2.1北京卷第3题;海南卷第4、5题;山东二模卷第12、13题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2.表现形式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易误辨析]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有何区别?提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作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含义常见岩石岩浆岩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成岩作用而成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板岩、大理岩等2.物质循环过程(1)基础物质:A岩浆,B岩浆岩,C沉积岩,D变质岩。

(2)循环环节:a冷却凝固,b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c压实、固结(固结成岩),d变质作用(高温、高压),e熔化(重熔再生),f抬升、风化、搬运和沉积。

[易误辨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说明理由。

提示不能。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岩浆岩可以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但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

能力一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例1] (2020·天津卷)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的区别-如何区分二者

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的区别-如何区分二者

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

风化作用是指地球和宇宙间、地壳表层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的区别
1、对象不一样。

风力侵蚀的对象包括岩石及其风化物,如土壤、岩屑等等。

风化的对象是岩石。

2、方式不一样。

风力侵蚀主要是物理方式。

风化作用有物理、化学两大方式。

3、时间不一样。

有些风力侵蚀的现象是可见的,时间比较短,比如沙尘暴、尘霾、土壤沙化等。

风化的过程往往漫长而平静,较少能看得见。

如何区分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
风化作用的效果是变碎,能发生风化作用的有:温度,空气,生物等等。

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没关系。

比如昼夜温差大的地方,白天升温,石头外面热得快,里面热的慢,晚上降温,石头外面冷的快,里面冷的慢,此时由于热胀冷缩,里面的热,体积大,外面的在缩,石头就容易碎,这就是一种温度作用下的风化。

风力侵蚀作用是风作用下的侵蚀作用,侵蚀作用的结果是变少。

比如风蚀蘑菇。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4.4 风力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4.4 风力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花岗岩 风化壳
风蚀柱
沙漠
风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 地表形态的主要“雕刻师” 风力作用让地面受到破坏,形成风蚀地貌 风中挟带的沙粒在地面沉积,则形成各种风积地貌
锦绣地理微信公众号
二、风成地貌
1.概念: 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地貌。分为风蚀地 貌和风积地貌。
2.分布: 集中分布在我国北方(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典型气候特征: 干燥多大风昼夜温差大
起沙条件 植被缺少、地表湿度小,无冰覆盖等
7.风沙危害与u 治理措施
(1)风沙活动的危害
沙埋
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风蚀 污染大气
破坏建筑物;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 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影响生产生活 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2024届高考一轮大单元专题复习
单元4:地球上的地貌
4.2 外力作用与地貌
锦绣地理微信公众号
课程标准 ①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②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通过对课标及考情的分析,学习目标和备考建议如下:
学习目标: ①常见地貌的识别和描述常见地貌景观的特征。(重点) ②结合实例解释外力作用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重难点) ③能辨析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常见的河流地貌,并能分析其形成条件。(重点) ④能合理推导和解释河流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过程。(难点) ⑤知道地貌观察的顺序,明确地貌观察的内容。(难点) 备考建议: 1. 高考这部分内容考察是对常见的地貌类型的判读和认识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分布区及自然环境特点, 特别要积累常见的地貌的主要典型分布地区的区域地理知识的积累。 2.高考这部分内容考查一般以景观示意图、示意图等地图形式出现,所以解题时要特别注重对景观示意图、 示意图等地图的仔细阅读,应用逻辑思维方法从中发现地貌判读的细节和推导分析其成因和演化过程。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一、课标呈现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外力)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概念: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影响: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

意义:①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①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侵蚀和搬运(1)流水侵蚀和搬运(2)风力侵蚀和搬运:风沙流是一种常见的近地面沙粒搬运现象,磨蚀作用在近地面最为明显。

(3)冰川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4)波浪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滨海地带。

3.堆积(1)概念: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外力搬运能力下降等原因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沉淀、沉积的过程,称为堆积作用。

(2)规律:通常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知识点2:常见的外力地貌1.喀斯特地貌2.风成地貌3.河流地貌(以湄公河——澜沧江为例)三、难点辨析易错点1: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沉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易错点2:河流流向的判断(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断河流流向(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断河流流向(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断河流流向(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

2019-2020年湘教版地理高三一轮复习:地壳物质组成、循环与地表形态考点梳理

2019-2020年湘教版地理高三一轮复习:地壳物质组成、循环与地表形态考点梳理

地壳物质组成、循环与地表形态考点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地壳的物质组成(a)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矿物与岩石的关系(b)(1)矿物: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矿物有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天然汞)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

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2)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按照成因可分成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例题体验1】把下列物质名称按组成或被组成的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①岩石②化学元素③矿石④矿物⑤矿产⑥地壳A.②→⑤→①→④B.②→④→⑥→①C.②→④→①→⑥D.②→④→③→⑤解析: 本题考查地壳的物质组成。

根据题意,结合地壳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元素组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岩石组成地壳,可得②→④→①→⑥。

答案:C3.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c)(高频考点)注: [1]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骸及其活动的遗迹等的总称。

它是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

如富含珊瑚化石的石灰岩,表示温暖的浅海环境。

[2]括号内为变质岩变质前的岩石名称。

【理解提升】岩浆岩既可在地表形成也可在地下形成,沉积岩主要在地表形成,变质岩主要在地下形成。

在地质作用下,沉积岩可存在于地下,变质岩也可存在于地表。

【例题体验2】某中学背山面河。

该校组织学生开展野外采集岩石标本的实践活动。

一组学生上山在基岩上打了2块岩石标本,另一组学生去河床捡了2块岩石标本。

下图为学生们采集的岩石标本,经地理老师鉴定有砂砾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

据此回答(1)~(2)题:(1)4块岩石标本,属于岩浆岩的是( )A.①B.②C.③D.④(2)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成因是( )A.岩浆侵入B.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C.岩浆喷出D.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①岩石具有层理构造,而且颗粒较细,属于页岩;②岩石为致密的块状构造,应该为石灰岩;③岩石的组成颗粒较大,属于砂砾岩;④岩石没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而且存在气孔构造,应该为玄武岩,属于岩浆岩。

风力作用

风力作用

释义
风力作用(wind force action)指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作用内容
风力作用表现为风对地表物质的风蚀、搬运和堆积过程。
分布范围
分布范围很广,干区、半湿润区乃至湿润区均有分布。干旱区由于具有燥多风、地表植被稀疏甚至完全裸露 等自然特征,因那里的风力作用很强,成为荒漠地貌发育的主要外营力,形成了与流水、冰川及重力等其他外营 力塑造的地形全不同的风成景观(见风蚀地貌、风积地貌)。
2、跃移
砂粒在风力的作用下以跳跃方式前移,简称跃移。是风力搬运作用中最主要的方式,其搬运量约为总搬运量 的70%~80%.跃移物多是粒径为0.2~0.5mm的砂。
3、蠕移
当风速较小或者地面砂粒较大(粒径大于0.5mm)时,砂粒沿着地面滚动或滑动,称为蠕移。在风速较低时, 它们时行时止,每次只能移动几毫米。
1、风成砂堆积:风沙流遇到障碍物时,砂粒打在障碍物的迎风面上,因能量消耗,堆积下来。如果障碍物是 灌木、草丛,部分砂粒便会沉落于灌木或草丛中,最后把障碍物埋没,形成沙堆。沙堆的出现改变了近地面气流 的动力结构,在沙堆的背风面,产生涡流,使风力减弱,发生堆积。
涡流还可以将沙堆两侧的砂粒卷进背风区堆积,随着堆积作用的进行,背风坡逐渐变陡,最后形成沙丘。风 将迎风坡上的砂粒带走,并在背风坡堆积下来,沙丘内部也随之形成顺风向的斜层理。在沙源稀少的地区,如沙 漠的边缘,风沙流在开阔平坦的地面上,所形成的月状沙丘称为新月形沙丘。
风力作用
风对地表形态的塑容 04 风力搬运
目录
05 风力侵蚀
07 与风化作用的区别
06 风力堆积
风力作用(wind force action)指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分布范围很广,干区、半湿润区乃至湿润区 均有分布。干旱区由于具有燥多风、地表植被稀疏甚至完全裸露等自然特征,因那里的风力作用很强,成为荒漠 地貌发育的主要外营力,形成了与流水、冰川及重力等其他外营力塑造的地形全不同的风成景观(见风蚀地貌、 风积地貌)。

必修一4.1地表形态塑造外力作用

必修一4.1地表形态塑造外力作用

1、流水作用
物理侵蚀:黄土高原沟壑、江南丘陵
化学溶蚀:
喀斯特地貌
①侵蚀作用:湿润、半湿润地区较强 ②搬运: 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流速成正比 ③沉积: 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三角洲 流水沉积有分选性:颗粒由大到小。
山麓冲积扇: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形成重要的农耕区 例: 不同河段的河道特征 河流中游 河流上游 搬运作用 侵蚀作用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 蘑菇、风蚀城堡、戈壁滩等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 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分布地区 普遍(如花岗岩的球状风 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如 雅丹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如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 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风化
岩石碎块或砂粒
普遍
干旱、半干旱
侵 风力侵蚀 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 蚀 堡
流 侵蚀 水 侵 溶蚀 蚀
(谷底加深、加宽)V形谷、峡谷、瀑布、黄 土高原的沟壑。“红色沙漠”、“石漠化”
喀斯特地貌 地表:石林、峰林 (岩溶地貌)地下:溶洞、石钟乳、石笋、石 柱
湿润、半湿润地区
可溶性岩分布区
(1)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地貌
——使地表岩石形成风化壳
风化作用的结果:坚硬岩石
松散碎屑物
在风化作用的基础上, 流水、风、海浪、冰川 等外力又进一步对地表 进行侵蚀破坏作用
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也可以对地表
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高考地理考前微专题探究24风力作用

高考地理考前微专题探究24风力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知识梳理:我国风能资源的分布
知识梳理:风力作用的表现
风力作用表现为风对地表物质的风蚀、搬运和堆积过程。
知识梳理:风力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 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风对地表所产生的剪切 力和冲击力引起细小的土粒与较大的团粒或土块分离,甚 至从岩石表面剥离碎屑,使岩石表面出现擦痕和蜂窝,继 之土粒或沙粒被风挟带形成风沙流。气流的含沙量随风力 的大小而改变,风力越大,气流含沙量越高。
典例探究:
【详解】 5.黄土高原表面覆盖着厚厚的黄土,被称之为“风吹来的高原”。因此, 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在风力堆积的作用下形成的。故选C。 6.狮身人面像位于埃及沙漠地区,气候干旱,主要受风化和风力侵蚀,而 导致其遭受损坏。故选B。
答案提示: 5.C 6.B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表每时每刻都受到外力作用的雕塑, 风力、流水等外力在不断地塑造着地表 形态,下图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地貌 景观。 (1)写出图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2)推测图示景观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 (3)说出该景观的地貌类型名称并简述 其形成过程。
典例探究:
【详解】
3.据图可知,石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是由风力侵蚀 作用形成的。故选A。 4.图中所示沙丘是由风速降低携带物质沉积形成,属于风力堆 积作用形成的。故选C。
答案提示: 3.A 4.C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黄土高原的黄土主要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风化作用C.风力堆积 D.冰川堆积 6.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 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
知识梳理:风沙的防治 建设防护林带

风成地貌(第一课时)课件高中地理必修一

风成地貌(第一课时)课件高中地理必修一


5.雅丹地貌
形成过程: 1.形成冲积平原;2.地壳运动使地表抬升;3.流水、风力侵蚀,沟槽 加深加宽;4.纵向沟槽切割,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5.雅丹体坍塌 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
5.风蚀雅丹

特点: 1.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2.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 风方向平行; 3.地面支离破碎; 4.土墩奇形怪状。

新疆克拉玛依有座“魔鬼城”,传说夜晚会出现奇怪的哭声......
下图为我国一雅丹地貌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雅丹地貌形成的最主要气候条件是( ) A.高温 B.干旱 C.洪水 D.潮湿 2.形成雅丹地貌的最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堆积 3.据图判断,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最可能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正北风 D.西南风
新疆克拉玛依有座“魔鬼城”,传说夜晚会出现奇怪的哭声......
风成地貌
第二章 第二节
风成地貌
一、风力作用 1.概念 2.表现形式 3.与风化作用的区别
二、风蚀地貌 1.风蚀蘑菇 2.风蚀柱 3.风蚀壁龛 4.风蚀洼地 5.雅丹地貌
三、风积地貌:沙丘、新月形沙丘 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风力作用

风力侵蚀作用
风力搬运作用ຫໍສະໝຸດ 风力堆积作用壹相互联系、同时进行

3.与风化作用的区别
风化作用是指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受到多种因素(温度、水、大气、生物等) 的破坏作用,其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且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风蚀地貌

1.风蚀蘑菇
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 坚实的岩石,由于近地表的岩石基部受风蚀作 用强,顶部受风蚀作用弱,逐步形成上部宽大、 下部狭小的形态,状如蘑菇,因而得名。

(完整word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授课建议]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 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3.内力作用的意义4.外力作用能量来源5.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积1. 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 形成散落的碎屑, 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 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

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 如右图所示:2. 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 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 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石灰岩地区, 由于岩石微溶于水, 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 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 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3.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 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 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 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深度探究]1. 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提示: (1)从地表形态上看: 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 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 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 无分选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及其区别
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的区别是什么?
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是水、温度以及植被,而风力侵蚀的影响因素是风。

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较多,受风化作用影响的地域也较普遍,可影响到整个地表层。

风力侵蚀与风化作用的区别
风力侵蚀的对象包括岩石及其风化物,如土壤、岩屑等等。

风化的对象是岩石。

风力侵蚀主要是物理方式。

风化作用有物理、化学两大方式。

有些风力侵蚀的现象是可见的,时间比较短,比如沙尘暴、尘霾、土壤沙化等。

风化的过程往往漫长而平静,较少能看得见。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

风对地表所产生的剪切力和冲击力引起细小的土粒与较大的团粒或土块分离,甚至从岩石表面剥离碎屑,使岩石表面出现擦痕和蜂窝,继之土粒或沙粒被风挟带形成风沙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