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悲惨世界》中信仰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悲惨世界》中信仰的力量
目录
内容摘要…………………………………
关键词………………………………
序言………………………………………
一冉阿让知罪………………………………. 1一块面包……………………………….
2一副银烛台………………………………
二冉阿让认罪………………………………. 1沙威……………………………….
2芳汀……………………………….
三冉阿让悔改………………………………. 1何塞特……………………………….
2马吕斯……………………………….
三结束语……………………
四参考文献……………………
五致谢……………………………….
【内容摘要】《悲惨世界》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世界”,也是十九世纪中期法国的缩影。故事主线围绕主人公获释后的遭遇来写,当冉阿让再度偷盗时,却得到圣洁主教全然的赦免和宽恕,唤醒了囚犯冉·阿让的良知,从此他的生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说
融进了法国的历史、建筑、政治、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冉·阿让因偷一片面包而逃亡,又因一副银烛台生命发生转变,并通过努力成为市长,然而为了心中的信仰帮助需要帮助的贫苦人民,成为他一生永恒的追求!因此,这部小说表面上看是“一片面包引发的逃亡史”,但从深层次看,则是一部“一个人的圣经”!它是一部始于苦难,终于救赎的作品。它是一部关于爱、恩典与救赎的史诗。真正的史诗不仅有时代,更有人的灵魂。灵魂的波澜壮阔,不逊色于最激烈的时代。这也是为什么,《悲惨世界》开篇,大段描写莫里哀主教的信仰生活——它是开启整部作品的钥匙。雨果将这部构思四十载、完成于晚年的百万字巨著,称为“一部宗教作品”。
【关键词】雨果,悲惨世界,信仰,
序言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文学生涯长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反对暴力、以爱制“恶”。雨果深信灵魂不灭,他曾经写文章竭力维护他的信仰说:“一个人如要永死,那生命便毫无价值。50年来,我用散文、诗歌、历史、哲学、戏剧、小说和讽刺等各种方式来表达我的思想,但我觉得我还没有发表我千分之一的思想。一旦我进入坟墓,我只能说,我已做完了世上的工作;
但我不能说,我已结束了我的生命。坟墓不是此路不通的死巷,乃是一条引导前程的大道,正如黎明以前的黑暗。我的工作,正是方兴未艾。人类渴慕永生,即是永世的证明。”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是雨果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其中,《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法国人民被罪奴役,被罪捆绑,被罪毁灭的残酷的现实;他深信唯有上帝的爱,才是医治人类灾难的良方。
雨果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雨果说:“我对神的存在,比我自己存在更觉真实。我深知自己的缺陷,我没有力量抵挡罪恶。但是神在四周围绕我,他在支持我,我们在他里面,我们的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万物都是藉着他造的!
雨果还说“圣经中的《约伯记》是一本最伟大的作品。”
雨果在地上的一生共83年,在80岁的时候,他的内心就有了永生的确据。他说:“我发现自己已享受到永生。”他把自己的人生比作一片树林,经过多次砍伐,而新长出来的枝条,不但比旧有的更有活力,而且高耸入云。“艳阳给我热力,土地供应我丰富的浆汁,天堂给我亮光,让我预知未来的世界。”“我越接近生命的尾声,却听得更清楚,就是四周世界那永恒的交响乐,正向我提出邀请,它是那么美妙且是如此单纯。”
他在遗嘱中写到:“神、灵魂、责任,这三个概念对一个人足够了,对我来说也足够了。”宗教(指基督教)的本质就在其中。我抱着这个信念生活过,我也要抱着这个信念去死。真理、光明、正义、良
心,这就是神。神如同白昼。我留下4万法郎给贫苦的人们。”他在遗嘱中却只留给他母亲1。2万法郎。他在遗嘱的最后说:“我的肉眼很快要闭上了,但我精神的明眸将一如既往地灿若朝霞。我请求每一个有信仰的灵魂为我祈祷。”无神论是何等的可怜,卑微和可笑啊!因为神乃是明明存在的,藉着所造之物,叫人无可推诿。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
一百多年后的今年,通过这位虔诚基督徒文学巨人的信仰见证,我们一起进入他的内心,聆听他内心深处对于信仰的诠释和对神的信靠。
《悲惨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童年时候,以为是一个坏蛋抓好人的故事;中学时代,以为是一篇宣扬阶级斗争的小说;直至今日,才意识到,这是一部关于爱、恩典与救赎的史诗。
小说最早的创作灵感,缘于一位叫彼埃尔•莫的农民。在1801年的法国,彼埃尔因为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出狱后生活维艰,那张如影随形的黄色身份证,仿佛永久烙身的该隐记号,将他从整个社会隔绝出去。
倘若思考就此打住,倘若仅仅谴责司法不公,批判使人犯罪的社会现实,《悲惨世界》将是一部描摹外部世界,沉迷于愤怒的作品。书写苦难只为控诉和仇恨,怎能配得起苦难的深重?更宽阔的小说,需要更超越的力量。那就是信仰的力量!
1828年,雨果开始搜集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他想让现实中的彼埃尔,与现实中的米奥利斯主教,在他的小说世界里相遇。
这就是《悲惨世界》的胚胎。它是一部始于苦难,终于救赎的作品。
本篇论文围绕主人公冉阿让的救赎历程,从知罪,认罪,悔改三个部分来论述《悲惨世界》中信仰的力量。
一莫里哀主教的信仰
书的第一部分,讲的是一个正真的人。这个正真的人名叫莫里哀,是迪涅的主教。也就是他改变了本书主角冉阿让的一生。
米里哀主教因着信仰成为真正纯洁高尚的灵魂,他身为主教却过着清苦的生活,他把自己的“豪宅”让出来做为救治病人的医院,自己搬时破旧的小房子里居住;把自己讨来的“厚禄”用来救助穷人,而致使他的管家兼佣人马格洛大娘整日为了拮拘的生活发愁;他把自己高大舒适的马车变成了救济款,却并没有减少他巡回视察的工作,他只骑着一头小毛驴四处奔走,还诚肯的对那些嘲笑他的人们说:我知道什么事使你们感到丢人,你们一定认为一个贫苦的牧师跨着耶稣基督的坐骑未免妄自尊大。我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老实说,并非出自虚荣。”信仰使他博爱且谦逊。
卞福汝主教接待了一个在痛苦与仇恨中翻滚煎熬的灵魂。并谦和的对他说“您不用对我说您是谁。这并不是我的房子,这是耶稣基督的房子。这扇门并不问走进来的人有没有名字,却要问他有没有痛苦。您有痛苦,您又饿又渴,您就安心待下吧。并且不应当谢我,不应当说我把您留在我的家里。您是过路的人,我告诉您,与其说我是在我的家里,倒不如说您是在您的家里。这儿所有的东西都是您的。我为什么要知道您的名字呢?并且在您把您的名字告诉我以前,您已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