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3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山居秋瞑[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_________[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歇]尽。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_________[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郊。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_________[长相思]词牌名。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指关外。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生字组词:孙:子孙外孙侄孙孙女王孙贵族泊:停泊漂泊泊车淡泊名利愁:忧愁愁闷发愁愁绪愁眉苦脸寺:寺庙寺院佛寺山寺寺观榆:榆关榆树榆钱榆荚榆叶榆木畔:河畔田畔江畔湖畔篱畔池畔多音字:泊:bó漂泊pō湖泊更:gēng三更gèng更加形近字:孙(子孙)孔(孔雀)泊(停泊)伯(伯父)愁(忧愁)怒(发怒)寺(寺庙)侍(侍奉)榆(榆树)愉(愉快)畔(湖畔)伴(伙伴)课后习题答案:1、读一读,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sūn:孙(孙子、孙女、外孙)bó: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chó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sì:寺(寺庙、寺院、少林寺)yú:榆(榆关、榆树、榆荚)pàn:畔(河畔、池畔、耳畔)二、我会认更:gēng(打更、五更、三更半夜)聒:guō(聒耳、聒噪、聒碎)三、多音字泊:bó(停泊)pō(湖泊)更:gēng(更改)gèng(更加)四、作者简介1.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2.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主要作品:《枫桥夜泊》。

3.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代词人,其词在中国词坛上享有很高声誉。

主要作品:《通志堂集》《纳兰词》。

五、理解诗意《山居秋暝》: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凉爽带来了秋意。

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

洗衣物的女子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

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枫桥夜泊》: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与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长相思》: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六、问题归纳1.《山居秋暝》: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3.《长相思》: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Leabharlann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课后任务: 比较《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三首诗词有什 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唐)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诗人所做 诗人所思
诗人所见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唐)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诗人所做 诗人所思
诗人所见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唐)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唐)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 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诗人所做 诗人所思
诗人所见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唐)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诗人所做 诗人所思
诗人所见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 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 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xiàn)。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 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xiàn)。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诗歌创作的背景在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早发白帝城》。

这三首诗歌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杰作,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这些诗歌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水准,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且在诗歌鉴赏能力上有所提高。

二、诗歌内容和主题1.《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创作的,表现了作者对壮美自然风光和时代变迁的感慨和思考。

全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景象,以及对繁华曾经的感慨。

在诗中,王之涣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寄托了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体现了诗人的胸怀和抒发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2.《静夜思》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和静思,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篇,直截了当地表现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身边环境的感受。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更是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表现了对故土情怀的深切。

3.《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杜甫的作品,通过描写诗人旅发白帝城的经历,表现了对国家兴亡命运的思考和对壮丽山水的赞美。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感怀祖国和表达对命运的深刻思考为主题,通过对旅途中所见所闻的描写,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并展现了对世界和人生的宽广眼界。

三、作者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词,《登鹳雀楼》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思考,《静夜思》和《早发白帝城》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国家兴亡的深刻感悟。

在我看来,这三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命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生和国家的独特理解,对于我们理解古人的情感和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也让我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

总结回顾在学习《古诗词三首》这一课程中,我们深入品读了三首优秀的古诗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深刻体验了古代诗人的才情和思想情感。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是语文课程中的一项经典内容,其中包括《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三首古诗。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简介和赏析:
1. 《出塞》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

此诗以边疆民族为题材,描述了边疆民族的生活和斗争。

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绘了边疆民族在历史上与中原民族的关系,以及边疆民族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和奋斗的精神。

2. 《凉州词》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一首边塞诗。

此诗以边疆戍卫为题材,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戍卫的艰辛。

诗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展现了边疆戍卫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豪情壮志。

3. 《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是宋代诗人李清照的一首抒情诗。

此诗以夏日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时光和过去的岁月的感慨。

诗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这三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以不同的题材和主题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对这些古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篇一】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古詩詞三首》課文原文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________注釋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省)的一段。

②[渚]水中間的小塊陸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蘇軾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________注釋①[望湖樓]又叫看經樓,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邊。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________注釋①[西江月]詞牌名。

②[夜行黃沙道中]詞題。

黃沙:黃沙嶺,在今江西省上饒市的西面。

③[別枝]橫斜突兀的樹枝。

④[茅店]用茅草蓋的小客舍。

⑤[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

⑥[見]同“現”。

【篇二】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古詩詞三首》知識點一、作者簡介孟浩然,唐代詩人。

漢族,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詩260多首,多為五言律詩。

風格以清曠沖淡為主,但沖淡中亦有壯逸之氣。

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

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曆城縣人。

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

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

二、生字組詞德dé(美德、德行、品德)鵲què(喜鵲、鵲橋、聲名鵲起)蟬chán(蟬聯、金蟬、蟬蛻)三、破音字宿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星宿)四、譯文1.《宿建德江》:把小船停靠在霧氣彌漫小洲邊,夕陽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图文解读+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生字组词德dé(美德、德行、品德)鹊què(喜鹊、鹊桥、声名鹊起)蝉chán(蝉联、金蝉、蝉蜕)三、多音字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四、译文1.《宿建德江》: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五上语文古诗词三首

五上语文古诗词三首

五上语文古诗词三首
(正文开始:)
1.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元代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一诗。

诗中通过对大自然景物
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进取精神的赞叹与讴歌。

全诗以描绘壮丽的自
然景色为主线,展现了山河壮丽景色以及人们追求进取的决心。

作者
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表现山河的壮丽景色,同时通过“欲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表达作者对不断进取的向往。

2.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代杜甫创作的《静夜思》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著名的诗歌之一。

这首短小精悍的诗歌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之情。

诗人在安静的夜晚,因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眠,只能抬头望着明
亮的月亮,沉思着远离家乡的辛酸苦楚。

3.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唐代孟浩然创作的《春晓》一首。

诗人以描绘春天的早晨为表现手法,展示了春天醒来的生机勃勃与美好情景。

诗中表现了春天独特的气息和鲜活的景色,描绘了春天的美丽和鲜活的景象。

通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来表达春天的醒来和自然界的生机勃勃。

(文章结束)。

2020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2020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生字组词德dé(美德、德行、品德)鹊què(喜鹊、鹊桥、声名鹊起)蝉chán(蝉联、金蝉、蝉蜕)三、多音字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四、译文1.《宿建德江》: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2)尽:没有了。

(3)独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4)厌:满足。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仰望天空,只见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到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诗意理解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只有”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作者通过描写敬亭山孤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借景抒情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 xíng ]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登高》唐代杜甫2.《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词,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对古诗词的解析,使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把握古诗词的意境。

重点: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学会鉴赏和分析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和音乐,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 介绍诗人及创作背景。

(2) 逐句解析《登高》。

(3) 学生齐读《登高》,感受诗人的情感。

(4) 教师示范解析《夜书所见》。

(5) 学生自主解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例题讲解:(1) 《登高》中的意象分析。

(2) 《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分析。

4. 随堂练习:(1) 学生仿写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古诗词。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作品。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人简介和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三首古诗词的和重点词句。

3. 中间部分:诗词的解析和例题讲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背诵并默写《登高》。

(2) 分析《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 背诵并默写答案略。

(2) 《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对偶等。

(3) 短文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古诗词,进行积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词三首》公开课PPT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词三首》公开课PPT课件

➢齐读课题,读准节奏。
书湖阴先生壁
➢ 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 檐 长 扫qí 净 无 苔 ,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 水 护 t田à 将 绿 绕 , 两山排闼送青来。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 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 的画面,同桌交流。
➢ 一句诗就是一幅画。读诗句,说说诗句描绘 的画面。
18 古诗三首
浪淘沙(其一)
[唐] 刘禹锡
作者简介
刘禹锡 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其代表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 《石头城》等。

浪淘沙(其一)
《浪淘沙》是刘禹锡的
注释
组诗作品,一共九首。
① [浪淘沙]唐代曲名。
➢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诗人看到黄河,表示自己要逆流而 上,去黄河的源头——银河,和传说中 的古人一起到牛郎、织女家做客。这样 的想象奇特而又浪漫,既让人感受到诗 人的豪迈气概,也让人感受到黄河之水 好像从天而来的雄伟气势。
➢ 说说诗句的意思。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诗意: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 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天上的牛郎织女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 读出江南春天不同的美。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朗绚丽 烟雨迷蒙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江
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 临川先生。宋代改革家、思想家、 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作有《元日》《梅花》《泊船 瓜洲》等。

诗词曲三首 诗三首是哪三首

诗词曲三首 诗三首是哪三首

诗词曲三首诗三首是哪三首短诗词三首:1.《咏鹅》唐代: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夏日绝句》宋代: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古诗词三首有哪些?古诗词三首有哪些?忆江南三首:其一江南好诗词曲三首,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诗词曲三首,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白话译文其一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其二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其三江南的回忆,接下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什么时候能再次相逢?创造背景:白居易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对江南有着相当的诗词曲三首了解,又先后担任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因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他后来定居洛阳,犹忆江南旧游,于是创作诗词曲三首了《忆江南三首》。

关于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一。

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

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唱和白居易的词,其小序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刘禹锡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苏轼密州三曲是哪三首苏轼密州三曲是哪三首苏轼密州三曲如下:1、《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3古诗词三首笔记

3古诗词三首笔记

以下是《古诗词三首》的笔记,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诗的作者、朝代、诗句、诗意、注释、赏析等:1. 《宿建德江》作者: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②烟渚:烟雾弥漫的小洲。

③客:指诗人自己。

④野旷:空旷的原野。

⑤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⑥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和人更接近了。

诗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小洲边,正是夕阳西下时分,诗人油然而生旅愁。

原野空旷辽阔,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矮,江水淸澈,倒映在江水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

赏析: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

在诗人孟浩然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宿”字告诉我们,诗人寄宿在建德江边,他停靠在一条孤船上,默默地注视着那情感的小洲,一天又过去了,夜幕降临,远处传来几声鸟鸣,显得极为单调而凄清。

天空的白云很快的飘过,江畔的树木被拉得长长的影子也很快的移过。

只有那孤舟中的诗人徘徊在暗淡的夜色中,望着漫天的烟雾,面对着孤独的小洲和江水清澈见底的倒影,却无法排遣内心的愁闷。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①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宗统八年(1075)六月二十七日。

②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又叫看经楼、先德楼。

③醉书:饮酒醉时作书。

④遮山:遮盖了山峰。

⑤白雨跳珠:形容雨点很大,落在湖中溅起像珠子的水花。

忽:突然。

如:像。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烈日当空时苦热难熬,骤雨突降时更令人心惊胆战,真是变化莫测。

可诗人用“翻墨”“跳珠”一比一拟写出天色变化之快及来势之猛,又用“卷地风来”“水如天”等连用八个比喻写出雨过天晴后的壮观景色。

这是何等的笔力!当你想身临其境时,只要合卷回味,脑海便会出现一个个动人的画面。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注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

②[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________注释①[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________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夜行黄沙道中]词题。

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的西面。

③[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

④[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

⑤[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⑥[见]同“现”。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

二、生字组词德dé(美德、德行、品德)鹊què(喜鹊、鹊桥、声名鹊起)蝉chán(蝉联、金蝉、蝉蜕)三、多音字宿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星宿)四、译文1.《宿建德江》: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词三首。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词三首。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词三首。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①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②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③后两句抒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的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②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③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④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 古诗词三首 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 古诗词三首 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笔记一、诗人介绍1. 张继: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以自然景观、羁旅愁思为主题。

2.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广泛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被誉为“诗史”。

3.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自然清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二、诗词大意1. 《枫桥夜泊》:诗人夜晚停船在枫桥边,听到了远处的钟声和客船上的渔火。

诗人通过描绘月落、乌啼、霜满天等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的羁旅之思。

2. 《春望》:诗人通过描写春天长安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3. 《宿建德江》:诗人通过描绘建德江畔的秋景,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旅途的感慨。

三、重点字词解释1.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指月亮已经落下去;乌啼,指乌鸦的啼叫;霜满天,指秋霜弥漫整个天空。

2.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指江边的枫树;渔火,指渔船上的灯火;对愁眠,指对着愁思入睡。

3. 国破山河在:国破,指国家破败不堪;山河在,指山河依旧存在。

4. 城春草木深:城春,指春天的长安城;草木深,指草木茂盛。

5. 移舟泊烟渚:移舟,指移动小船;泊烟渚,指停泊在烟雾笼罩的小洲边。

6. 日暮客愁新:日暮,指太阳落山的时候;客愁新,指旅客的愁思又增添了一层。

四、诗词主旨及思想感情1. 《枫桥夜泊》通过描绘月落、乌啼、霜满天等自然景象和渔火、客船等人文景象的交融,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旅途的感慨之情。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

2. 《春望》通过描写春天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和诗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之情。

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前途的期待。

3. 《宿建德江》通过描绘建德江畔的秋景和诗人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旅途的感慨之情。

六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六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六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生字1. 易错字音:中庭(zhōng) 青苔(tái) 朝(zhāo)露茅檐(yán)2. 多音字:亡赖:wúlàn 无赖:wúlài二、词语解释1. 茅檐:茅屋的屋檐。

2. 青苔:青苔是苔藓植物的一类,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3. 茅舍:指代农村的房屋。

4. 鸡笼:指养鸡的笼子。

5. 喜鹊:一种鸟,头、颈、背、尾均黑色,前额和顶翎基部辉纯白,体羽余部白色,只是越向后白色越淡,形成大同心的、半月形纵横交错的淡灰色直至灰黑色的纹。

6. 鸣蝉:蝉的发声像是拉琴,所以称为鸣蝉。

7. 深巷:很长的巷道。

8. 斜阳:傍晚的太阳。

9. 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等编成的栅拦。

10. 梧桐:一种树,叶子像手掌,树干直,木质轻而坚韧。

皮色青翠,人们常栽于房前屋后。

种子可食,也可榨油。

木质轻而坚韧,可制乐器等。

11.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的意思。

12.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三、古诗内容理解《宿新市徐公店》前两句写出了儿童捕蝶时快乐而焦急的心情及追捕不到的失望心情。

后两句写出了春天的美景。

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儿童的天真活泼和农村生活的美好。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给我们描绘了春日农村的一片美丽风光。

暮春时节,落花飘洒,绿意盎然,空气中弥漫着花香,枝头的花瓣纷纷飘落下来,让人感受到春天景色的美好。

诗人通过描写小路、金黄的菜花、篱笆、小桥、嬉戏的儿童等景物,展现了春天农村的美丽和生机勃勃。

整首诗充满了童趣和春意盎然的气息。

《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作者范成大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特有景色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农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初夏时节的江南农村美景和农民们的辛勤劳动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这里写大儿子和中儿子的勤 劳,是为了为下一句,小儿子的天真、 活泼的形象埋下伏笔。)
(4)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 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 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 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 意境耐人寻味。)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 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 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 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 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 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 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 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 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 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 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 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看图,你感到了什么? (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 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 好感受。)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
(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 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 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 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词牌名,“乐”读yuè。 茅檐: 茅屋的屋檐。 吴音: 吴地的方言。泛指南方的方言。 相媚好: 这里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 老翁、老妇。 亡赖: 同“无赖”,“亡”读wú,这 里指顽皮、淘气。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 呢?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 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 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 陶醉了。)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 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 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 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 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 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 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 佬。
用来遮挡雨。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 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 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 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 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 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 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 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 “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 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牧蓑遮
醉媚锄剥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突然闭口立。
吕岩,字洞宾, 唐代京兆人。咸通举 进士,曾两为县令。 值黄巢起义,携家入 终南山学道,不知所 终。是传说中的逍遥 大仙。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弄:逗弄。 蓑衣: 棕或草编织的外衣,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大词 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 省济南市)人。出生于金人占领区。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 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 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其爱国词多抒 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 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 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其 描绘田园风光的词,咏赞祖国河山, 也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来排遣自己 的精神苦闷,情景如画,笔调轻灵, 风格清俊淡泊。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 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 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 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 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 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 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 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 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 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 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 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 字。理解“弄”、“怪生”、“相 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 的意思。
篙 (gāo)(竹篙)
棹 (zhào) (棹竿) 媪 (ǎo)(翁媪) (剥开) 剥 (bāo)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安仁: 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 宋时设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 船桨。
怪生:怪不得。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 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 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 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 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 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 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 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 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 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 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 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 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 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 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 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请你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 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 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 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 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 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自号诚斋 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 黄桥乡洴塘村)人。他是 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 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 推为“中兴四大家”。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 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 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 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 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 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 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 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