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阮演奏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阮演奏方法

前言

方法的形成来自演奏中的实践,不是孤立的,是有对应目标的,是演奏者达到目标的手段。目标(演奏标准)越低,对方法的要求也越低。比如侗族的小伙子们拿起小木棍就弹侗琵琶,他们不必考虑如何拿木棍更合理,因为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唱和跳。再如一些老年乐团,他们的目的是自娱自乐,目标是极简单的小曲,方法对他们来说是不重要的,因为任何方法都能达到这个目标。

同样,目标越高,对方法的要求就越高。本书的目标是本书九段的综合练习曲,其难度比目前出现过的最难的中阮作品要高得多,而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可以做到强而不燥、弱而不虚、能圆润、能结实、能通透、能细腻、能快速而结实、能高质量的炫技。最终能够游刃有余的表现更多风格、更高难度的乐曲。这是现代音乐的演奏标准,如果把这些标准去掉,那么任何方法都无妨,都是好方法。

总之,对方法的评价不是靠个人意志或个人习惯,也不能就方法本身而论,而是在实际演奏中能够得到检验的真实能力展示,最终由乐曲的实际表现来决定的。对于中阮这件待完善乐器,目前存在多种差异很大的演奏方法,我不排斥任何与我不同的方法,无论采用琵琶、柳琴、月琴、三弦、古筝或其它乐器,使用什么样的拨片或指甲或小木棍,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任何方法来演奏中阮,因为不同方法之间没有

所谓的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想要达到的目标之分、表现力与能力的强弱之分。因此:如果你能均匀地奏出ppp~fff、fff~ppp慢速无痕迹渐强与渐弱的弹挑及轮奏;每分钟30次弹挑~每分钟760次(190的速度)无痕迹渐快弹挑至轮奏;每分钟180拍十六分音符ff力度的清晰演奏;准确的奏出八种基本力度;奏出通透、具穿透力的超强音;能有效的使用三种不同的揉弦法表达韵味;能准确的理解及娴熟演奏各种基本技法及特殊技法。如果你能做到,哪怕你告诉我是用脚弹的,我都会向你致敬。

一、持琴

1、琴杆与身体的角度大约45~55度左右是比较合适的。如果低于40度(靠近垂直),人体较自然便于用力的手腕摆动就难与琴弦保持最佳发音角度而影响音质。如果高于60度(琴头向下),也会增加琴体控制、左手按弦难度以及拨片角度过小等影响音质。

* 两肩放平,两小臂抬起,左手高一些,然后用这样的姿势拿琴。不要让左臂向外抬起或其它不拿琴都会累的动作。

2、用身体的两个部位控制住琴:左大腿、右小臂。另两个位置辅助支撑:右大腿、右肩下(是靠住,不是用肩压琴)。

* 琴身置于左腿膝盖与大腿内侧根部之间。在这个位置放防滑垫(图片)。

* 琴体上半部靠在右肩下,不要用肩压琴。

* 左小腿垂直,右小腿略向后(略低)。

* 琴背板与身体之间有一个空间。右边略靠近身体。

* 背部不是挺直的,是自然垂下的,演奏时身体不是放松的,是提着劲的。

3、适合自己高度的椅子很重要。椅子的高度为两脚脚跟触地而左腿膝盖不低于大腿的水平线,或可略高于水平线。初学者脚跟尽量不要离地。中级以后在演奏某些乐句时左脚跟偶尔离地无妨。

坐在椅子约三分之一或接近二分之一处。

二、右小臂位置

右小臂压在琴边框的位置以一弦的弹点为参考点(琴码与第24品中间):琴码略靠下的位置,大约在小臂中间的部分。

三、捏拨手指的形状

注意拇指与食指构成的虎口形状,不能完全贴紧,也不能相隔太远。除捏拨手指外,其它手指应自然环握,某些乐句自然散开也无妨,但不要握在掌心或向上翘起或刻意伸直。

四、右手拇指捏在这个位置

用这个位置捏住拨片(图),能够更牢的控制住拨片,容易发力而不易疲劳。拇指的第一关节不要凸起,否则变成指尖捏拨,这样是不可能捏紧拨片的。要尽量让拇指指肚中间靠上一点的部分最大范围接触拨片。

五、右手食指顶在这个位置

顶在这个位置能够更容易的使挑弦时的力度与弹奏相同,才能在演奏强奏的快速十六分音符或强奏轮奏时不会让人感觉瘸。这是基本功的重要基础。挑弦时,手腕正常用力,挑弦阻力的大小说明你的食指的位置是否正确。如果挑弦时音质不实或音量小于弹奏,说明食指的位置不好或吃弦过浅。

六、拇指、食指的对应位置

图:抽出拨片后,拇指与食指的形状

七、手腕凸起

手腕凸起的角度大约45度(拇指与小臂),注意:非常重要!

过大(如90度)容易紧张、疲劳,过小不利于手腕转动。

八、手腕摆动的线路与琴弦约45~55度

90度是演奏的基本原理,如:二胡、小提琴的琴弓运行线路与琴弦的角度,琵琶、古筝的手指拨弦线路与琴弦的角

度等。所有的弹拨、拉弦、打击都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问题是:90度是演奏的基本原理,这肯定没错,理论上只要把琴头放平,让琴弦与身体接近90度,然后手腕上下转动,此时手腕摆动线路与琴弦约80~90度,就能得到理想的声音。但在实际演奏时如果把琴头放平,音质并不好,声音薄而不够圆润。理想的声音是琴头45~55度时,厚实而圆润,但这与90度的演奏原理在文字描述及视觉上相悖。也就是说,手腕摆动线路与琴弦约45~55度时得到了应该在90度时才能得到的声音,或许这与中阮音质需求有关,比如90度时声音很快、很直接,不够圆润,45~55度时发音速度刚好,厚实而圆润。而低于45度发音过慢,声音虚、散。

还有一些我尚不能确定的变数可能导致这种结果:1,拨片触弦的角度;2,手腕上下摆动的弧度;3,手腕摆动与琴弦的角度一至四弦略有不同等。

可尝试右手持续慢速弹挑(手臂不压琴),左手把琴头从0度(琴头靠近脑袋)慢慢拉至90度,再慢慢往上,体会各个位置不同的音质。

九、手腕入弦的角度(手腕角度)

直线侧上与侧下的角度容易发力,挑弦的吃弦深度容易控制,弹挑容易均匀,尤其是f以上力度的轮奏。这与人的自然用力习惯有关。手腕转动与琴弦的角度,如:弹挑二弦时刚好不会碰到三弦,为宜。即:侧上与侧下不是指靠近垂

直的侧,而是靠近与琴弦平行的侧。

十、拨片入弦的角度(拨片角度)

拨片的角度是向外而不是向里(图),每根弦略有不同。一弦约15度左右至四弦30度左右。

手腕角度与拨片角度统称为:入弦角度。

十一、拨片入弦深度

入弦深度也叫吃弦深度,是调节音量、音质的重要手段。吃弦越浅声音越薄、越轻,阻力也越小。吃弦越深声音越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