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提高进行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有效的朗读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的训练。学生通过阅读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才是真正有效地阅读。因此,语文课上教师一定要立足文本,通过课上有效地阅读训练,去体味、去感悟文章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这样一来课堂才是有效的。
现实是,朗读将花去大量的时间,小学语文新教材的容量大、篇幅长,而课时却只有35分钟,如何进行有效地朗读训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浅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提高朗读的有效性
朗读的形式除了齐读、分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以外,还有范读、选读、复读、赏读、仿读、引读等。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到好处的运用,让学生提高朗读的乐趣,以提高朗读的效果,对教学质量也能有提高。
(一)根据文本体裁,选择不同的朗读形式
文本因体裁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如诗歌和散文教学,比较适合反复地读,通过范读、朗读、诵读相结合的方法,在反复的过程中,在交叉阅读的品味中,加深对作品的领悟和理解。如果是篇幅较长的课文,则适合将整体朗读放在预习环节中去完成,而在课上进行局部的品读。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或低吟浅唱,或书声琅琅,应视文本而定,视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择,灵活掌握。
对于名家名篇的重点段落可通过熟读成颂的方式,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
背诵。读书与积累是写作的前提在这里不是提倡学生去死记硬背,而应该是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选择精彩的名字或者段落进行背诵,以便于今后的写作时运用。如教学《燕子》一课时,文本是描写春天景色的绝佳文章,所以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范读、、指名读、分组读、配乐读等形式熟读课文,以至在课堂内顺利背诵课文。此后不久的练笔中,要求学生描写美丽的春天,我发现他们用了文中的语句。这不是在照抄照搬,因为他们也有和作者相同的感受,所以他们运用上是那么恰当,那么贴切。
(二)根据文本的内容,运用多样的朗读形式
课堂以“读”为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朗读的方法,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情感,感受乐趣。一节好的语文课,要看出指导读的过程,看出读的能力提高的过程。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教师应该有的放矢的根据实际作理性选择,如: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的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喧嚷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时,宜用默读……
在教学《家乡的桥》一文时,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不同的朗读形式,使整个课堂书声琅琅:
1.多种形式读。个人读、集体读、引读、导读、配乐读。
2.抓住重点词语、语句读。如:趣味千姿百态的桥,感悟读“单拱桥”词句,想象读“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欣赏读充满诗情画意、充满古老故事的句段。
3.个性化选读。“谁喜欢那种桥?重点来读一读。”“谁喜欢过户桥?来,读
快一点儿,流畅一点儿。”“自读‘我们的乐园’一小节,看你能不能感受到这份快乐呢?”
4.多读成颂。课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背诵。
整节课,学生在琅琅的读书中,体会了家乡小桥的千姿百态,感受了家乡小桥童年时光的快乐。欣赏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更是让学生在悟读、积累语言的同时,进入文本,进入作者心灵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促进朗读的有效性
以读为本,要针对学生的认知起点,注重朗读指导的层次性,循序渐进,达到理解—感情—积累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众所周知,朗读的目标总体讲有三个要素:正确、流利、有感情。学生只有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才能达到“顺利朗读”的目标,只有达到“正确、流利”这两步,“有感情”朗读才有可能得到实现。
(一)初读课文,进行感知性的朗读
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这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轻声自由读的方式进行。
教师应扎扎实实地落实“正确、流利”的目标,非常明确地提出每一次朗读训练的具体要求,如:“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不加字,不漏字,并了解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教师在课堂里,务必要有充足的诗句让学生练读课文。特别是在自由读时,要让全体学生都读完、读好。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老师要精读多读,以讲促读,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机会。另外朗读训练中,要支持面向全体,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避免理性分析,实施有效的引导。例如在《赵州桥》“桥的美观”一节时,
不对课文进行分析,而是采取引读的方法。老师读总起句,学生读下文,体会文章的结构,以朗读诵读取代结构分析,以提示引读取代词解句,寓读于讲之中,达到师生思维和情感共鸣。
(三)品读课文,进行感悟性的朗读
在讲读重点段落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使用范读、指名读。有些学生虽能比较流利的朗读,但读不出感情来。这些学生或是因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不深,不甚了解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是因为虽已体会到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只是不知道究竟该怎么读。对于前一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形象、意境,使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相互作用,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视觉表象,令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对于后一种情况,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语速等朗读技巧的指导。
三、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提升朗读的有效性
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评价作用,进行细细品味,那么学生就能在读中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思想内容,记住妙词佳句,习得语言文字、感情语音的意蕴。
(一)充满赏识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课堂上,老师,同学们鼓励和赞美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赏的眼神,默许的点头,能使孩子们感受到被赏识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就赞叹语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