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多种形式 调动学生的朗读情感
让朗读成为一种享受
让朗读成为一种享受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朗读成为一种享受,往往能调动学生眼、耳、口、鼻等所有感官全方位地投入,全身心地深入,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爱作品,享受朗读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内容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因此,让朗读成为一种享受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对朗读的内容产生兴趣。
(一)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激发学生喜爱作品的思想感情“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比如:教学《海底世界》伊始,笔者用饱含深情的语气说:“同学们,蔚蓝的大海真美!你想一睹它的芳容吗?你想探索它海底的宝藏吗?你想用甜美的声音表达你对它的心驰神往吗?”“想!”孩子们的回答响亮而整齐。
“那么,就请打开书,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大海,一起去读一读,好吗?”“好啊!”孩子们欢呼雀跃,没有一个动作迟疑,没有一个眼光呆滞。
只一会儿,教室里便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真是书声琅琅,朗朗乾坤啊!(二)适时、精彩地范读,利于学生感受作品的美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小学生读书处于初步学习阶段,有很强的向师性。
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进而仔细体会到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实现有效教学。
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科学指导和示范引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在老师精彩的范读中感受作品的美,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
二、教学方式多彩,实践朗读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
本着这样的观点和立场,笔者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方面,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情生于境,境能移情。
”阅读教学中,有时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触景生情。
如教学《绝句》这首诗,上课时,老师播放悠扬的轻音乐,大屏幕适时映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路边,翠绿的枝头上,两只十分可爱的黄鹂鸟不停地扑棱着翅膀,跃跃欲试。
如何朗读有感情
【篇一】如何朗读有感情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要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教学中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朗读,却是需要老师的引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呢?一、运用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在学生自己读后指名读,点了几个学生读都没能读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
在低年级进行教师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语音是日耳之学,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如,在教学第11课《我们成功了》时,我利用举国欢庆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
我激动、自豪的读书声,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学生仿佛置身于申奥成功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欢呼出“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体会了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运用比较、揣摩,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
课文里有许多描写得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
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朗读课文只能读出字音,没能感知、领悟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意。
所以教师务必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
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
小学朗读指导有效教学论文
小学朗读指导的有效教学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的指导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情感;注重方发的指导与评价激励相结合,进行有效地指导,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朗读指导;氛围;兴趣;方法;评价;有效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170-01一、创设多种有趣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1、适时运用电化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在教学《烟台的海》一课中描写冬天的海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我让学生观看描写海浪的那段录像片段。
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获得了具体直观的视觉体验,学生很快进入了意境,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内心的体会,读出烟台冬天海的凝重而壮观的景象。
2、精心创设语言意境,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准确生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
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描写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保卫大堤的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子弟兵为了保住大堤,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为了行走快捷,索性……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也……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同学们,捧起书来,让我们用感情的朗读再现他们的英勇行为吧!”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调动了学生朗读的欲望和热情。
二、重视教师示范朗读,诱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示范的影响,其中范读就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
老师如能经常地给学生以正确的、动情的范读,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读书的兴趣和朗读的能力。
教师范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时的范读。
教师这时范读,能激起学生对课文的浓烈兴趣。
冀教版语文三级下册《带雨的花》教案与反思
19 带雨的花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儿童生活教材分析:《带雨的花》是一首叙事诗,它写的是纯真的童心。
童心因纯而真,因善而美,这首诗是一首自由与生命的礼赞。
诗的第一句就写出了孩子的率真:“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开篇就将孩子纯净透明的童心捧到了读者眼前。
第一小节首先概述“我”因为受到美好世界的诱惑而偷偷跑出家,尽情地玩耍。
第二、第三小节具体地讲了“我”淘气地追赶蝴蝶,好奇地看叔叔钓鱼,看爷爷捉虾。
第六小节写出了“我”淘气后的心虚和害怕。
文中字字洋溢着童心,体现着诗人对儿童精神生命的重视。
整首诗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很容易使人产生音乐的美感。
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深沉的爱:一是对母亲的爱,在担忧“挨一顿打,还是一顿骂”时,还想着给妈妈采一束带雨的花;二是对生活的爱,“妈妈最爱带雨的花”;三是诗人对儿童的爱。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就是给学生打开一扇童真的世界,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美,让他们受到美与情感的熏陶。
教案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达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这首诗歌与孩子的生活非常贴近,需要孩子在读中感悟,边读边议,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激发孩子们读诗的兴趣,感受诗的韵律美,享受美好的儿童诗的润泽。
重难点分析:●课文中有几个字例如“诱”“躲”等比较难写,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留意这些字,并能通过查字、词典理解它的意思,以便更好地记忆,也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在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时,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图片放映等多种形式进行美读,并及时指导背诵,由此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边读边议,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朗读:语文教学的根
朗读:语文教学的根摘要:由于教师评价制度过于注重学生成绩,语文教师多采用“题海战术”,一篇篇美文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段落。
校园里充斥的不再是琅琅的读书声,而是“刷刷刷”的笔画声,朗读销声匿迹。
学生在语文课中除了分析就是思考,得不到美的熏陶和享受,自然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教师长期沉溺于出题、解题,自然也感受不到语文教学的乐趣和魅力。
所以,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让学生爱上语文,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教学方式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等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朗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就是常用的读书教书之道。
许多名人都是通过诵读提高文学素养的,茅盾曾背过《红楼梦》,杨振宁曾背过《孟子》。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所以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一、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
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训练,才能熟中生巧。
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激发学生的兴趣。
1.教师的范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范读,就是授学生以感知教材的“渔”;而学生朗读,则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
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范读得好,学生自然会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提高朗读能力。
范读形式可以是教师朗读,也可以借助磁带、光碟等范读。
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范读课文时,可借助肢体语言,边读边做动作,如《春》中的“钻出来”“打两个滚”“踢几脚球”“抚摸”等,由此,学生觉得这篇课文挺有趣,就一定不厌其烦地读,从而掌握朗读的技巧,并增强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它有助于学生提高发音准确性、语调抑扬顺畅性以及语速协调性。
以下是一些朗读指导的方法:
模仿朗读: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标准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读。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正确的发音、语音语调等。
整体朗读:学生可以选择一篇短文或课文进行整体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准确的发音,流畅的语调,特别是注意停顿和语气的处理。
分段朗读:将一篇较长的文章分成若干段落,学生分段进行朗读。
这样的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
合作朗读:让学生组成小组,互相合作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可以互相指导和纠正发音错误,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
音标训练:对于一些发音困难的词语,可以进行音标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音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
配音朗读: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或片段,让学生进行配音朗读。
通过模仿角色的声音和情感表达,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音语调的准确度。
除了以上的方法,朗读指导还需要结合其他教学活动和教材内容进行综合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朗读、课外朗读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同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1 秋天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通过看拼音读、拼音汉字结合读、看汉字读、利用分段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2.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说出了自己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教师通过字理识字,展现了丰富的字理图,例如对“片”“大”的教学,增强了对生字的直观性、整体性认识,“秋”字的字理故事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充分发挥了字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2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语文教学要达到理想化的境界,调动学生的情感是必要的手段之一。
本课通过四个层面的教学,以“美”贯穿全课。
即:课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美;接着整体感知,再现课文的韵律之美;然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最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美的创新。
通过多种途径将课文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他们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
突出识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的能力。
书写指导井然有序,引导学生发现几个字的共同点、注意点,培养学生观察、书写的能力。
3 江南教学反思1.本课采用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以阅读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使教学过程立体化,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说、演、读来代替枯燥的讲解,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启迪心智的目的。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古诗有很好的感知,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学、个人悟、自由畅谈、表达情感。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给他们无拘无束地创造、探索的天地。
一年级秋天教学反思
一年级秋天教学反思一年级秋天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通过看拼音读、拼音汉字结合读、看汉字读、利用分段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不足之处:教师没有充分的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调动学生们的识字兴趣,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说出自己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改进措施:教师应该通过字理识字,通过展现丰富的字理图增强了对生字的直观性、整体性认识,比如利用“秋”字的字理故事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充分发挥了字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年级秋天教学反思2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几个地方有待改进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
在引入大括号时我只是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告诉大家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
如果此时可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一下,学生的理解起来会更简单,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很好的运用。
在对比中我只是让学生观察这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当学生说出问号的位置不同时,我急忙把话题接过,自己冲冲的总结了一下,以至于在后面的练习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这个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在这里能让学生多说说,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再做一个总结,这样也许后面的教学会更顺利。
3.在后面的金鱼图的练习中(求部分数),学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因为求部分数是今天这节课第一次接触,图中并没有出现一些动态的画面,所以学生很难入手,在这里用了很多的时间讲解,但是最后反馈的情况还是不理想。
关于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论文
关于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邹小凤【摘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的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有着非常重要作用。
因此,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非常重要,教师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要重视低年级教学的范读作用,培养朗读技能,还要以景激情,采用多种形式,来提升学生朗读热情,从而指导感情朗读。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技能提升热情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是训练学生普通话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而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朗读,犹如一张白纸,对朗读技巧毫不所知,我认为要想让学生从小就热爱语文,热爱朗读,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打好基础是关键。
那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培养呢?根据我在多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摸索,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兴趣是学习的老师,也是学习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力。
要想让学生自觉地、声情并茂地参与朗读,教师就要针对不同课文的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有趣的朗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朗读中来。
1 音乐渲染简单直接地让学生接触课文内容,无论教师多么声情并茂,学生都不会有太深的感情体验。
而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情境,获得情感的体验,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第二册《识字1》是一篇描写春天景物的韵文,教学一开始,我就用深情的语调导入:“小朋友,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身边。
听,多热闹啊……”接着,我播放了一段春天山涧中清泉叮咚,鸟音婉转的配乐录音,让学生凝神静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录音结束,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清清的泉水从山中流出。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济源市教研室王海燕为什么要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古人读书有“因声求气”的说法。
“声”是声调的抑扬顿挫,“气”是气势和感情。
“因声求气”就是强调以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的内在含义、情味和形态,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1-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有一句话始终未变,那就是让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目标都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不断的变更,只有这一条始终存在。
这足以说明朗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用全国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话说,就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
目前,我们小语课堂上的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存在的主要问题:1、没有理解基础的“有感情”朗读。
在学生没有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2、没有示范的朗读。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
却没有亲自读来给学生以示范。
尤其是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教师的示范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
3、太过于重视技巧的朗读。
在指导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的上仰、拖长等。
忽略了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
其实,“有感情朗读”首先是“有感情”,只有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为内容所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感情朗读才是一种自然的、真情的流露,这种朗读才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长久的影响,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太过于重视形式的朗读。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老师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
多种形式的读是很必要的,但是过于流于形式,忽视了对文章深层次的挖掘,忽视了针对性的指导。
5、忽视读书习惯培养的朗读。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教学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教学反思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教学反思(通用4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教学反思 1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通过看拼音读、拼音汉字结合读、看汉字读、利用分段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2.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说出了自己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教师通过字理识字,展现了丰富的字理图,例如对“片”“大”的教学,增强了对生字的直观性、整体性认识,“秋”字的.字理故事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充分发挥了字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教学反思 21.由扶到放,注重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不仅要注重知识与能力,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努力做到了能扶的扶,能放的放,采用了“先扶后放”逐步放手的.方法,按照“发现—探究—实践”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新知,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保持了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品味到了成功的喜悦。
2.学以致用,走向生活。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
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汉语拼音,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结束时,还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说说音节,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实践,这些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教学反思 3本课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及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潜能,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朗读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朗读指导发布时间:2021-10-21T03:59:19.812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16期作者:吴翠云[导读]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不断落实和发展,对于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吴翠云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龙岩莲东小学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不断落实和发展,对于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目前,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对朗读教学重视程度不高。
导致学生的阅读技巧、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本文主要对朗读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进行研究。
希望能够丰富语文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观兴趣,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指导;教学方式语文作为小学阶段最为基础的课程,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注重结合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阅读技巧、情感以及方式进行相关指导,使他们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可以在教学主题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特征、年龄特点,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优越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够显著提高语文朗读教学的成效。
一、形式多样,巧妙训练学生朗读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最好的教师,教师应当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特征,来针对性的开展语文朗读教学训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的朗读活动中,与周围的同学一起进行优秀文章作品的朗读。
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根据语文课堂的教学主题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避免单一的教学形式会使学生对语文课本知识产生厌倦的心理。
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各种范读方式,有意识、有方向的去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只有拥有这些技巧,学生才能更加灵活的去朗读课文,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朗读情感。
教师在示范朗读过程中应投入更加丰富的感情,吐字清晰、声情并茂的向学生来诠释课文内容,能够在短时间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情感。
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可以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深入文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让无声的文字变得有魅力——浅谈低段朗读教学
朗读,让无声的文字变得有魅力——浅谈低段朗读教学“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又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因为朗读不但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介于低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从而有感情地去朗读,因此,常出现唱读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多加指导。
然而,大多数老师都苦于不知如何正确指导学生的朗读。
下面,我肤浅地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读准生字字音,掌握朗读技巧。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掌握技巧,关键就是教师如何实施并加以引导。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尚不成熟,所以老师的及时引导都显得非常关键。
朗读过程中将字音读准是提高其正确性的有效性手段和途径。
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把字音读正确更是最基本的。
字的读音包括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轻声、儿化音等。
如我在上《燕子妈妈笑了》这一课时,我先范读后,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每个字读正确,再让学生轻声读课文,圈出本课认读的生字,并拼一拼,加强了识字的练习,然后指名让学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给自然段写出序号。
学生在反复读中把课文读通读顺,扫除了阅读的障碍。
在教学像“的、地、得”“着、了”这样的虚词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意境,对这些虚词的轻声加以处理。
二、激发朗读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也需要他们对朗读产生兴趣,主动学习,把朗读当成一件乐事。
做为教师就应该尽职尽责,要在知识和学习间架起兴趣的桥梁。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也是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为语文学习打好基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如今一年级的教材,课文以诗歌、韵文、童话故事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趣很浓,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但朗读时,应有目的性,一篇课文,不是读十遍二十遍就叫做重视朗读,学生每一次朗读,老师都要提出要求。
小学一年级语文《热闹的菜园》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导语】《热闹的菜地》是西师⼤版⼀年级下册的课⽂,它以孩⼦们⽣活中常见的蔬菜为题材的⼉歌。
短短4句话,介绍了8种蔬菜的特点(颜⾊、形状、⽣长地点),包含了11个要认识的⽣字和8个会写的⽣字。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热闹的菜园》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学⼀年级语⽂《热闹的菜园》教案 [教学⽬标] 1、会认本课⽣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
3、认识⽂中的蔬菜,了解课⽂内容,感受丰收的喜悦,体会劳动的愉快。
[教学重点] 借助汉语拼⾳和课⽂插图,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歌,会认本课要求认的⽣字。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了解课⽂内容,感受丰收的喜悦,体会劳动的愉快。
[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观察我们⽣活中常见的蔬菜。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谈话导⼊。
1、提问:你们平时都喜欢吃什么蔬菜? 2、出⽰课件,带学⽣到菜地⾥去看看。
3、板书课题,⽣读课题。
[借班上课,学⽣⾯对陌⽣的教师既紧张,有好奇。
⽤亲切⾃然的谈话形式进⼈新课,可以缓减学⽣的紧张感,课件中优美的⾳乐和熟悉的蔬菜图⽚可以引发学⽣的兴趣。
并在初步感知画⾯内容的过程中切⼊课题。
] ⼆、认识蔬菜娃娃。
1、认识蔬菜娃娃,认度蔬菜名称。
2、⼩游戏——帮蔬菜娃娃找名字。
[兴趣是的⽼师。
采⽤游戏的⽅式来认识蔬菜娃娃,既⽣动⼜形象,能激发学⽣的兴趣。
符合⼀年级学⽣的⼼理特点。
] 三、试读⼉歌,⾃主识字。
1、学⽣借助拼⾳⾃读⼉歌,勾画⽣字,多读⼏遍。
2、学⽣试读⼉歌,教师帮助正⾳。
3、教师⽰范读⼉歌,学⽣再读⼉歌。
4、⽤⽣字卡⽚检查学⽣识字情况。
[让学⽣⾃⼰借助拼⾳读课⽂、识字。
⼒求体现⾃主,探究的学习⽅式。
教师帮助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年级学⽣⾃学能⼒较低,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 四、美读⼉歌,⼊情悟“趣”。
1、教师与学⽣配合读⼉歌,男⼥同学配合读。
2、分⾓⾊读⼉歌。
3、唱⼉歌庆祝。
浅谈文言文诵读教学的方法
浅谈文言文诵读教学的方法作者:马亚清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4年第18期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的教师虽然也知晓诵读方法的重要,但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实施诵读教学,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能跟着感觉走,要有理性的东西作指导。
下面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对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方法进行探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教师应有感情地进行范读诵读的一般方法是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最后使诵读由读成诵,这当然是诵读的较高层次,学生主要应该掌握的是读的技术。
跟在教师后面读,真有点“鹦鹉学舌”的味道,但鹦鹉是单纯的模仿,而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由模仿到理解的过程。
如果学生只知道读,却不能理解,不能消化,那么读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学生模仿教师的读,就意味着学生的诵读能力是从教师那里学来的,这就对教师的诵读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教师读得字正腔圆,语音标准,有声有色,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诵读,而且容易吸引学生不自觉地就把注意力倾注到文章中去,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教师读得津津有味,学生自然受到感染而主动仿效。
因此,还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在诵读中,读出感受,读出见解,可以使教学富有创造性、艺术性,既提高了教学水平,又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有必要指出的是,教师范读固然重要,但决不能用教师的范读去代替学生的朗读。
一定要鼓励学生在教师读的感染下自己朗读,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二、学生诵读时,教师应适当点拨诵读不是一般的朗读,须带有一定的情感,运用正确的语调,读出人物的语气和作者的情感。
不仅要读得字正,还要读得腔圆;不仅要读出字内之义,还要读出行间之情。
因此,在学生的诵读中,教师的科学指点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清句读,读明语意及语法关系。
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摘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表几点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语文教学指导朗读众所周知,在众多版本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要求诵读的课文外,几乎每一篇课文都要求孩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课文朗读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且把这一要求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可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当一篇课文教完后,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学会朗读课文。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表几点粗浅的见解。
首先要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并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
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读者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替作者说这番话一样。
因此,文章一旦被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朗读,还可以使我们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
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
一旦用到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时,就会涌上笔端,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
不读书或读得不熟就很难把作者的语言学到手。
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的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
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
”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让他们展示各自的朗读才能,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
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朗读情感
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旳朗读情感——激发学生感情朗读措施例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原则》中有关阅读教学中提到:“各个学段旳阅读教学都要注重朗读。
”在1、2年级阶段目旳中规定学生做到“爱慕阅读,感受阅读旳乐趣。
学习用一般话对旳、流利、有感情旳朗读课文。
”自古以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就被称为读书旳一剂良方,实践也充足证明了朗读对发展学生旳思维,激发学生旳情感起着不可替代旳作用。
一篇课文如果学生可以声情并茂、恰如其分旳运用感情朗读,那么阐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啰嗦不必要旳分析,如果朗读一旦成为学生旳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旳乐趣和不断旳追求。
因此有感情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旳位置。
义务教育课程原则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简介》中规定实验教师做到“要注重朗读旳指引。
在学生读对旳、读流利旳基础上,指引学生读出感情。
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旳,而是在教师指引读书旳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旳。
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旳技术性指引,而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足体会到课文旳情感因素,并在动情旳基础上,通过朗读体现出自己体会到旳感情。
”作为实验教师非常清晰,使学生对旳、流利地朗读课文不难做到,但是使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则需要耗费某些心思,讲一点教学艺术,否则低年级旳学生对于那种反复多次反复性旳训练是排斥和不接纳旳。
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旳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呢?笔者提供如下几种措施供广大同仁参照。
一、换位促读法换位促读法就是创设情景,变换学生旳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以不同旳身份来朗读课文。
(1) 我是“小小导游员”这种措施可用于写景旳课文。
如:第二册《语文园地一》中安排了《花园果园》一文,规定学生熟记背诵。
在完毕这一教学任务时,我创设了这样旳情景:在我们旳眼前就是那山脚下美丽旳小乡村,与否去游览呢?要看导游旳本领了。
我们要请导游来为我们做简介,简介词就是“花园果园”中旳内容。
让朗读之花开放在学生的心田
让朗读之花开放在学生的心田作者:孙德礼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3年第06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有效的感情朗读,这已经成为教师追求的理想课堂。
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朗读成为教学的有效手段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初步探索。
首先,教师要重视朗读,做好朗读示范我们要充分认识朗读的重要性,真正把朗读放到课堂教学应处的位置上来。
教师要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学生朗读时,教师要专心地听,要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恰当地加以分析、总结。
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教师范读得好,不仅对学生有示范作用,而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如《春》,文中有大量的描写、抒情的句子,教师在教学中宜以范读为引导,通过配乐示范朗读,把文中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读出来,创造优美的艺术氛围,使学生沉浸在春天美丽的意境中,激发着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要拿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朗读,让学生展示自我、抒发情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朗读意识,就必需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朗读活动中全面提高朗读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自由读、互读、赛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让学生产生读的兴趣,读的欲望,这样就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就采取了表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朗读情感
——激发学生感情朗读方法例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在1、2年级阶段目标中要求学生做到“喜爱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自古以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就被称为读书的一剂良方,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的运用感情朗读,那么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烦琐不必要的分析,如果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因此有感情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介绍》中要求实验教师做到“要重视朗读的指导。
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
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到课文的情感因素,并在动情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
”作为实验教师非常清楚,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难做到,但是使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则需要花费一些心思,讲一点教学艺术,不然低年级的学生对于那种反复多次重复性的训练是排斥和不接纳的。
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呢?笔者提供以下几种方法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换位促读法
换位促读法就是创设情景,变换学生的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以不同的
身份来朗读课文。
(1)我是“小小导游员”
这种方法可用于写景的课文。
如:第二册《语文园地一》中安排了《花园果园》一文,要求学生熟记背诵。
在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眼前就是那山脚下美丽的小乡村,是否去游览呢?要看导游的本领了。
我们要请导游来为我们做介绍,介绍词就是“花园果园”中的内容。
接下来是争当最佳导游员活动,看谁争取到的游客多,谁就获得了“最佳导游员”的荣誉称号。
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他们喜读、乐读,争先恐后地读,朗读的质量自然在老师的点拨下不断地提高。
(2)我是“小小解说员”
这种方法适用于介绍性或叙述性的课文。
如:第二册《画家乡》一课,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境:“今天展览馆的领导要来我们班招聘解说员,解说员要求的素质不仅能把讲述的内容清楚流利地讲给观众,而且要有声有色,声情并茂,你们有信心应聘吗?”(学生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
)出示文中的五幅图画,“这分别是涛涛、山山、平平、青青、京京画的美丽的海滨、幽静的山乡、广阔的平原、辽阔的草原、发达的城市,那么你们喜欢哪一幅图就准备讲述哪一幅图。
”这样的情境学生一定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在跃跃欲试和大胆尝试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3)我是“故事大王”
这种方法适用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
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教学中,在读通句子之后,展开评比故事大王比赛,看谁能把这件事生动形象的再现给大家,读得好的奖给一个故事大王“证书”。
学生对此会百试不厌。
(4)我是“小诗人”
这种方法适用于诗歌体的课文。
如教学《柳树醒了》一文,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朗读环节:(出示文中插图)“同学们,这几个小朋友在满目翠绿的春天里,漫步郊外,寻找春天,他们在柳枝上找到了春天,想到春天是怎样来到柳枝上的,于是脱口而出做出了一首小诗。
你们能想象出他们当时的样子和心情吗?”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学生们都争当画中的小诗人,朗读自然达到了有感情,有一定的质量。
类似这样的换位形式有许多,如:“我是小记者”“我是播音员”“我是主持人”……总之,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可设计出不同的换位朗读方式。
二、媒体促读法
多媒体直观生动的画面、悠扬舒缓的音乐,能唤起孩子们无穷的乐趣,配乐朗读、给动态的画面配音、听电脑里的卡通人物点评朗读效果,这些是学生们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了。
如: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在训练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时,就可采用给画面配音的方法。
播放课文动画,让学生对照课文给画面配音。
能尝试一下做配音演员的乐趣,学生当然求之不得,在轻松快乐中学生读出了文中的美,文中的趣,文中的情。
再如:《荷叶圆圆》一课,在读的方式上采用了电脑评价的方式。
把课文中的插图扫入电脑,做成动态的画面,在初读时让图中的小朋友来评价读的效果。
在细读理解中,读到哪一段,就让对应的或是小水珠、或是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做点评,读得好的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分别说道:“谢谢你,表达出了我的情感”。
读得不佳的,就鼓励学生“再努力,你一定能读好”。
对课文中人物的话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读起课文来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三、表演促读法
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对表演情有独钟。
教师可充
分挖掘学生的表演天赋,边表演边朗读。
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低年级的课文童话故事较多,这一类的课文可采用此种方式来达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领悟。
四、评比促读法
儿童是最富挑战的、最不肯服输的,对比赛有一种特殊的兴趣。
前不久听到的深圳南山区赵志祥老师执教的《胖乎乎的小手》一课,为实验教师做了一个很好的以读代讲的范例。
朗读时他把赛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在朗读方式不仅定在了换位上,而且运用评比最佳兰兰、最佳爸爸、妈妈、奶奶的方法使学生兴趣倍增,课堂表现得非常活跃,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同时让听课教师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任何一篇课文都可采取不同的赛读方式,教者要善于钻研,善于创新。
除上述讲到的方法外,关于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还有许多,如:设疑促读法、角色促读法等等。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更换调味品,使学生不断的有摘新果子的感觉,这样就能做到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不强加给学生任何情感,而是真正做到自读自悟,入情入境,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