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梯度转移中开发区的制度创新与案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梯度转移中开发区的制度创新与案例分析

王德禄 2004-04-20 阅读次数:503

产业梯度转移中开发区的制度创新与案例分析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梯度转移

1. 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探讨

传统的均衡增长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区域由于自然禀赋的差异,区域的经济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区域内部、外部资源的自由流动达到自然资源的均衡从而得到消除,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缺陷:没有考虑到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极化效应。

均衡增长理论这种观点认为:由于市场主体在短期利益和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优质资源往技术水平高、经济发达区域积聚,而反之很少。最终的结果是核心区的水平越来越高,边缘区愈来愈边缘化,从而导致两极分化;缺陷:没有考虑社会分工及区域之间存在的比较优势。

2. 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与梯度转移理论

不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核心与边缘”或“中心与外围”构成了该区域的“二元

经济结构”。产业技术与经济在核心与边缘区、中心与外围区之间存在一定顺序的梯度递减关系。

技术水平高的区域在经济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就存在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和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老化的现象,其相应产业就会按照梯度的递减关系逐渐向边缘地区进行转移,带动边缘地区的技术水平提高。这就是梯度转移学说。

优点:考虑政府在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所应该发挥的宏观调控作用。

3. 梯度转移的几种表现形式

同心园状: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中心,以若干距离为半径向周边地区扩展。半径越小的区域经济活力越强,技术水平越高,购买力越低,市场成熟度越差;半径越大的区域经济活力越弱,技术水平越低,购买力越高,市场成熟度越好。(例如北京城区与郊区)

带状:经济基础较好、技术水平较高的区域在区域的一端,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不高的区域在另一端,处在中间的是经济基础、技术水平均介于两者之间的区域。(如中国经济的三大地带)

反同心园状: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域在周边,而欠发达区域被发达区域包围。有外至内梯度依次递减。此种情形最多出现在国家之间。

4. 产业梯度转移的效应通过企业价值链的不断分解和区域个性化的再度集聚集中体现在极化效应和扩张效应上。

极化效应?现代生产不断向条件优越的核心区域集中,进而产生巨大的集聚规模效应即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核心区域的市场容量大,竞争能力强,产业的关联带动性大,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将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

扩张效应?随着核心区的发展,在配套产业方面的要求更高,同时面临劳动力成本和其它成本日益上涨的威胁,因而向外围区域扩张是必然选择之一;?同时,任何产品与技术均有生命周期,处于老化与退化期的产品、技术在核心区域缺乏竞争力,而在外围区域却通过减低成本重新焕发竞争力。

5. 开发区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开发区是区域经济中特定的经济区域,它表现出区域中一般区域不同的特性:

特定的地理空间

特定的经济职能

特定的社会职能

作用

知识的创新与传播、流动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生产创新

二、创新能级与梯度分布

1. 开发区的创新能级

创新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价值活动在不同科技工业园集聚,使得这些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创新能级。

可以分为:最高端的知识创新区(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等集中区)、次高端的技术创新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中试机构、孵化器等集中区)和低端的生产制造区(大规模制造车间、工厂等集中区)。

2. 不同能级开发区的区位要求

由于不同开发区的经济活动主体不同,对不同资源的趋向性不同,因而对区位的要求有较大差别。

知识创新级的研究园或科学城一般要靠近城市的科技教育密集区,紧靠城市;历史证明,孤立的科学岛并不成功。

技术创新级的开发区往往倾向于大城市的周边地带,既能充分利用城市功能,又能降低成本。

规模制造级的开发区对低成本劳动力和土地的要求大,而对信息、智力的要求相对较小,因此往往在城市远郊或相对落后地区布局。

3. 开发区的梯度分布

开发区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特定的规律:以知识中心区为核心,沿高能级到低能级,呈梯度分布(知识创新区?技术创新区?生产制造区)。

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开发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与城市级差地租规律相同。 2 可以将开发区的空间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即:在城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依次布置知识创新区、技术创新区和生产制造区。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形成完整的布局,中小城市可能只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

4. 案例:北京的产业梯度布局

首都的经济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巨大变化,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产

业结构从“二三一”逐渐过渡到“三二一”.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首都经济发展

的战略重点.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首都经济最大的“亮点”.。

据统计,北京地区共有各类科技园、开发区、工业小区等30余个,北京市的绝大多数各类企业就分布在全市18个区县的30个开发区中。

经研究发现,北京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布局上存在一定的剃度现象。核心区是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这是大量高人力积聚的场所,在区位上离市中心较近,在智力、科技、制度、信息均较为集中,是非常典型的知识创新区域;而离市中心较远的近郊像昌平园、丰台园、电子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空港工业区等构成了首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区;而像原离市区的远郊如大兴工业区(新材料基地)、顺义林河工业区(北京微电子基地、现代汽车城)、通州的光机电一体化基地、良乡的物流基地、延庆工业区(绿色食品基地)、平谷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基地)则构成了北京的生产制造区。

三、空间问题

1. 区位的选择

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在开发区的区位选择上的自由度越大,要求也越大;同样,创新能级越低的园区区位选择的自由度也越大。

战略定位决定区位选择:-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开发区对城市功能的依赖性大,宜靠近城市布局;-生产制造为主工业园则应考虑以下因素:运输、大空间、已有的产业基础等;-综合型园区要更多地考虑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协调、综合开发成本,内部的功能分区和分离式布局甚至比区位更重要。

2. 用地规模

园区综合开发成本与用地数量为“U曲线”关系,而园区收益与用地数量呈“倒U曲线”关系,二者共同决定了园区(单一园区)的合理用地规模。

不同类型的科技工业园的合理用地规模是不同的,不同的地区也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