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土耳其地震 时评 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事新闻】土耳其地震+时评+练习【时事概要】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当地时间2月6日4时17分),在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37.15度,东经36.95度。

北京时间2月6日18时24分(当地时间2月6日13时24分)在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38.00度,东经37.15度。

2023年2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土耳其、叙利亚发生强烈地震分别向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叙利亚总统巴沙尔致慰问电。

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称,在地震中暂无中国公民伤亡。

另据CNN报道,在强震发生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宣布全国哀悼7天,同时各地还将降半旗表示哀悼。

2023年2月15日,CCTV国际时讯微博消息,据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证实,地震已致土耳其35418人遇难、105505人受伤。

强震后已发生3107次余震。

叙利亚方面,在叙利亚政府控制区已有3440人遇难;在反政府武装控制地区,地震已导致2274人遇难。

【精选时评】
灾难面前,生命至上,没有国界
岚山
当地时间2月6日凌晨,土耳其南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发生强烈地震,随后发生上千次余震,造成土耳其和叙利亚两国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灾难猝不及防,全世界为之揪心。

坍塌的废墟下,不知还深埋多少生命;凛冽的寒风中,幸存的人们直面恶劣的天气;地动山摇之外,次生灾害时有发生……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让人感慨到生命的脆弱、自然的无常。

目前,强震搜救工作还在继续进行。

当务之急,是为灾民提供雪中送炭的帮助,这理应成为国际社会的一致行动。

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2月10日,已有77个国家级和13个国际紧急医疗队正部署到两国。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发出号召:“这是团结的时刻,不是政治化或分裂的时刻,但很明显,我们需要大量的支持。

”灾难面前,唯有同舟共济,才能传递信心和力量;唯有守望相助,才能创造希望与未来。

患难见真情。

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启动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决定向土耳其和叙利亚提供紧急援助。

中国救援队当地时间2月8日抵达土耳其地震重灾区哈塔伊省安塔基亚市,随即投入搜救工作。

香港特区政府也派遣了一支约59人的搜救队伍前往土耳其地震灾区协助搜救工作……争分夺秒的生命大营救,让国际社会看到一个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世界,也看到一个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中国。

灾难面前,最脆弱的是生命,最重要的也是生命。

距离地震过去90多个小时,一名10天大的婴儿及其母亲双双获救;一名24岁的土耳其青年在残骸中被埋超过64个小时,救援人员发现他在废墟中写下一句话“不要放弃希望”。

尽管黄金救援时间已过,但仍有无数人在与时间赛跑,多掀一块砖,多搜一片地,更多奇迹正在不断发生。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们素未谋面、相隔万里,说着不一样的语言,用着不一样的文字……但在此刻,我们同样期盼着生的消息。


每当风雨袭来的时候,我们更加懂得“命运共同体”的涵义。

人类文明史,换个角度看就是一部与灾难的抗争史。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纵观历史,人类正是在战胜一次次考验中成长、在克服一场场危机中发展的。

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尤其需要团结,尤其呼唤合作。

只有共同应对,才能战而胜之;只有携手奋进,才能开创未来。

“我们是同海之浪,同树之叶,同园之花”。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

以生命的名义,尽最大的努力开展救援,以最真诚的心愿伸出援手,用最坚定的行动凝聚力量,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灾难,人类一定能走向明天。

(人民网 2023年2月13日)【专项练习】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6月6日,文学陕军首期会客厅,杜文娟分享了她的新著《岩兰花开——汶川大地震幸存者生存状况调查》。

在场读友中有一位特殊的读者,来自北川的女孩王小嘉。

见面会后,王小嘉约访了杜文娟老师。

王小嘉:杜老师您好,祝贺您的新书出版。

我的家乡在北川,我是一名地震亲历者。

这本书太过真实,几乎是发生在我身边鲜活的例子。

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是什么促使您震后第五天就去震区采访呢?又是什么促使您一次又一次返回震区去关注地震幸存者呢?
杜文娟:非常感谢您的阅读。

真实是对非虚构作品的最高褒奖,也是基本要求。

当时去震区是想当一名志愿者,为灾民干点力所能及的事。

在成都双流机场搬运救灾物资的时候,干了大约半小时就汗流浃背。

身边的人引起了我的注意,有退伍老兵,有老年人,有十多岁的孩子。

我主动和他们搭讪,这一聊深深地感动了我。

体力活不是我的长项,而记录他们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群体,也算是为救灾出一份力嘛。

2018年5月,在北川一个农家乐,见到了无腿蛙王代国宏和他妻子,他妻子是刚辞职的护士,准备孕育宝宝。

她告诉我,地震发生后也在救灾物资现场搬运过物资,在医疗点打扫卫生,给护士打下手。

书中的《仙女小妈妈》就是以她的成长经历,她与双腿截肢的游泳冠军的爱情故事,完成了对年轻幸存者的书写。

一次次去震区,就是因为感动。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工作重点,最开始是救人,随后是灾后重建,十年后是脱贫攻坚,但民众的心理障碍依然存在。

重大事件发生时,各种矛盾急剧爆发,问题纷至沓来,作家关心的是人的心灵世界。

研究人,书写人,这是值得奋斗的事业。

王小嘉:您多次在震区采访,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状态和生活状态?
杜文娟:我的单位多年来一直支持和包容我,家人也很支持。

一旦伏案写作,我就会几个月不挪地方。

当年在震区一线,白天为灾民送粮送药,晚上在帐篷或者在裂缝清晰的危房中写作,将文字和图片发往外界等等经历,我不愿意再倾诉。

如果有兴趣,在网上搜《杜文娟震区亲历记》能看到。

王小嘉:您在书里说到:“北川是一个碰不得的地方,家家一把辛酸泪。

”这本书里的一些人,至今没有从当年的悲痛里走出来。

您在采访中怎样让他们打开心扉呢?
杜文娟:采访时千万别成群结队,和当事人交流一定要在稍微密闭的环境里,单独相处,从拉家常开始。

平等友善地对待他人,自然会得到尊重和信任。

我与许多受访者成为好友。

《不想结婚》的主人公小张,几乎天天晒火锅生啤,我经常给他留言:太辣啦。

《仙女小妈妈》中的代国宏夫妻,儿子已经满地跑了。

王小嘉:我一直认为,北川是一个适合做生命教育的地方。

对此,您怎么看?
杜文娟:北川、映秀、天津大爆炸现场、疫情后的武汉等地,都适合做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应该常态化,关注生命,呵护弱者,人人有责。

这个领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书中的代国宏夫妇就在做此项工作。

(摘编自王小嘉、杜文娟《生命教育应常态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小嘉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对于当地震后情况有切身体会,阅读《岩兰花开——汶川大地震幸存者生存状况调查》容易产生共鸣。

B.杜文娟第一次到震区并非以采访为目的,她在参加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被志愿者所感动,于是以采访和创作替代了志愿者服务。

C.代国宏夫妇在汶川大地震幸存者中具有典型性,杜文娟在了解其爱情故事和代国宏妻子救灾经历基础上,创作了《仙女小妈妈》。

D.在完成救灾、重建之后,震区幸存者们又面临着脱贫攻坚的重任,而部分幸存者还没能完全克服汶川大地震所带来的心理障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文娟新著属于非虚构作品,她认为真实是对非虚构作品的最高褒奖和基本要求,追求真实是她多次到震区采访的出发点。

B.作为特殊的读者,王小嘉熟悉杜文娟的作品,而作为采访者,她能结合作品内容,通过恰当的提问将访谈一步步引向深入。

C.面对王小嘉的采访,杜文娟联系自身经历和感悟,并列举了一些实例,做出较为具体的回答,这有利于访谈的顺利推进。

D.王小嘉和杜文娟两人都重视生命教育,而综合访谈内容可知,杜文娟关于地震幸存者的作品可作为开展生命教育的一项资源。

(3)杜文娟的创作经历对于完成非虚构作品有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央金归来
阿来
阿巴说:云丹来了。

云丹牵着的马背上坐着一个姑娘!
姑娘穿着粉红色的冲锋衣,围着白色丝质头巾,也从马背上仰起脸来向他微笑。

姑娘脸上的表情像夏日的天空一样迅速变幻,微笑过后,很快就乌云密布。

这个美丽的姑娘好像还叫了他一声阿巴叔叔,然后就哭了起来。

她没有哭出声来,只是两眼中的泪水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掉了下来。

姑娘的脸上的表情,像是夏日暴雨将临的天空,乌云翻卷,表现出惊喜悲伤交织的好多种深浅浓淡。

你是……你是?
那声音像银铃振响:我是央金!姑娘坐在马背上,向阿巴扬了扬只剩半截的腿。

阿巴知道她是谁了。

爱跳舞的,自己截掉了断腿的央金姑娘!
阿巴扑上去,脸挨着她的断腿:好姑娘,你回来了!
阿巴说话时,已经带着了哭声。

他以为不会再有泪水,但此时眼眶已经被泪水充满。

姑娘弯下腰,笑着对他说:阿巴叔叔,我自己下不了马。

云丹从马的另一边把她的好腿抬起来,央金姑娘揽住阿巴的脖子,让阿巴把她从马背上抱下来。

阿巴扶着姑娘在草地上坐好。

阿巴注意到姑娘一直不往村庄那边看,她依然灿烂地笑着。

等阿巴把一碗热茶端到她面前,她依然没往村子那边看上一眼,她还特意调整了一下坐姿,让自己背对着那座已成废墟的村庄。

她依然在笑,她喝了一口茶,便抬起头来问阿巴:我漂亮吧?
她当然非常漂亮,眉眼间还带着她妈妈的神情,却比她妈妈更加生动,更加神采飞扬。

涌到阿巴嘴边的话是:漂亮,漂亮,比你妈妈还漂亮!但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

地震后,这成了云中村人的本能,不是特殊的场合,尽量不提起那些逝去的亲人。

阿巴经受不住这么青春艳丽的照耀,把脸转向了别处,转向了村子那个方向。

又有两匹马从山下上来了。

云丹从这两匹马的马背上取下的是姑娘的东西:拐杖、假肢、轮椅,和几只色彩艳丽的大包。

央金姑娘摘了一枝蓝色的翠雀花,样子像一只只正要奋力起飞的小鸟的翠雀花在手里摇晃着,开始歌唱。

她的歌声一会儿兴奋、欢畅,很快又变得孤独凄凉。

阿巴认出这个姑娘的第一反应是,她肯定会扑在地上大哭一场,他还准备好一套劝解的言辞,而她如此兴奋,如此喜气洋洋反倒让他无所适从了。

他只好说:好姑娘,喝点茶,这么长的山路,嗓子里的小人儿一定渴坏了。

阿巴说了一句云中村人才懂得的话。

云中村人说饿,说渴时,会说,我嗓子里那个小人儿都想从我嘴里伸出手来要吃要喝了。

这是云中村人都懂的一个切口,但央金姑娘没有反应。

她像是陷入了沉思一样。

至少她脸上的表情是安静下来要想想什么问题的样子,陷入某种思绪的样子。

阿巴起身穿过野草齐腰的荒芜田野,从自己的小菜园里摘来了新鲜的西红柿。

阿巴往村里去,又手捧着两个鲜红的西红柿回来,也没能牵动姑娘的目光往村子里看上一眼。

只是在一小口一小口咬着西红柿的时候,她的双肩开始颤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就那样低着头,带着哭声说:谢谢叔叔,我又尝到家乡的味。

姑娘拿出了手机,把手机上的时间设置为倒计时的状态。

上面的数字不断变化,松树上有细微的风声。

樱桃树摇晃的枝头上有一只鸟蹲着,声声啼叫,姑娘仰起脸看天,她说:那些云多么漂亮。

那些云真是漂亮。

底部平坦,上部像一座座山,舒卷无定的边缘被太阳照得闪闪发光。

阿巴和云丹突然明白,姑娘设定的时间是那个时间。

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那个时刻。

于是,气氛立即变得庄严。

还有三分钟的时候,姑娘手扶拐杖站起身来,第一次面朝云中村的废墟,迎面吹来的风使她后背上的衣服鼓胀起来。

静默。

静默。

时间一秒一秒走动。

当那个时间点来到的时候,她扔掉了拐杖,用一只腿支撑着身体,开始舞蹈。

那不是阿巴熟悉的云中村的土风舞,土风舞的每一个动作都代代相传。

姑娘身体的扭动不是因为欢快,不是因为虔诚,而是愤怒、惊恐,是绝望的挣扎,身体向左,够不到什么。

向右、向前,也够不到什么。

手向上,上面一片虚空,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攀缘,单腿起跳,再起跳,还是够不到什么。

于是,身体震颤;于是,身体弯曲,以至紧紧蜷缩。

双手紧抱自己,向着里面!里面是什么?温暖?里面有什么?明亮?那舞蹈也不过两分钟时间,只比当年惊天动地的毁灭长了不到一分钟时间,姑娘已经泪流满面,热汗和着泪水涔涔而下。

姑娘颓然倒在了地上。

喊她不应。

摇晃她也不应声。

姑娘双眼紧闭,牙关紧咬。

这让阿巴记起了她被埋在废墟下时,也就是这个样子。

那时,她的面孔糊满了泥浆,现在,这张脸苍白如纸。

阿巴拿来调查队留下的水袋,对着她的脸喷了一口清冽的溪水。

姑娘睁开了眼睛。

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她用舌头把唇边的水卷进嘴里,说:好甜啊!阿巴流泪了:央金姑娘,你就是云中村的溪水啊!
(节选自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而作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有删改)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央金将跳舞的时间用手机设为“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那个时刻”,说明灾难记忆横亘内心难以消除,而她准备面对。

B.小说中“粉红色”“银铃振响”“鲜红”“啼叫”等表现色彩和声音的词语,既是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也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悲哀。

C.小说并未对云中村地震的惨状进行过多的描写,主要是借助人物少量回忆和重返地震现场的表现来反映昔日灾难之重。

D.小说透过阿巴之眼去看重返灾区的央金,反映了云中村人民在经历大地震后产生的巨大精神创伤和心灵痛苦,令人感伤。

3.小说前后多处交替写到了央金姑娘的“哭”与“笑”,请简要分析这些“哭”与“笑”的内涵。

4.作家阿来曾说:“我愿意写出生命所经历的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

”请谈谈选文是如何实践作者“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这一文学主张的。

三、材料作文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泸定县湾东村湾东水电站职工罗永发现坝前水位上涨,马上判定厂房机组受损,需立即手动拉闸泄洪。

拉闸后已错失逃生机会的罗永与同样陷入绝境的施工工人甘宇相遇。

甘宇想到电闸没关,山中电线杆都已倒地,若遇上四漫的水,后果无法想象。

伴着余震和滚石二人回到厂房切断电闸。

天亮后他们艰难逃生,但眼镜丢失的甘宇腿部受伤,体力不支,于是决定分开行动。

罗永心中不忍却只能独自前行。

他依靠捡来的打火机,用烟雾发出信号,最终于9月8号获救。

获救后第一句话就是:“我还有个同事在下面,你们一定要去救他!”
从知道甘宇被困的消息起,救援就没有停止过,但直到9月20日都没有任何消息传回。

9月21日,受灾村民倪太高,在回村喂羊时,听闻救援队搜救甘宇,早上6点,他就带着两瓶牛奶和一些月饼,从借住的亲戚家出发,上猛虎岗搜救甘宇。

7点多,他疑似听到微弱呼救声,经过2个多小时搜寻,终于找到躺在树林中已经无法动弹的甘宇。

甘宇大哭起来:“如果不是你,我的命可能就没得了,我遇到好人了。


读完以上信息,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1)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以采访和创作替代了志愿者服务”错误。

由原文“当年在震区一线,白天为灾民送粮送药,晚上在帐篷或者在裂缝清晰的危房中写作”可知,杜文娟在采访、创作的同时仍参与了志愿者服务。

(2)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追求真实是她多次到震区采访的出发点”错误。

杜文娟在访谈中指出“一次次去震区,就是因为感动”,由此可以推知“追求真实”并非“她多次到震区采访的出发点”。

(3)①掌握第一手资料。

杜文娟不惧危险,多次深入震区采访,作品真实鲜活。

②具有使命感。

杜文娟关注幸存者的生活状况,关心人的心灵世界,研究人,书写人。

③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杜文娟尊重被采访对象,通过真诚友善的交流,使他们打开心扉。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也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悲哀”错误,不是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悲哀,而是反映了人物内心的坚强与明朗。

3.①央金姑娘的“哭”主要表现她经历地震重回家乡灾区,回想死去的亲人以及自己的断腿的痛苦与悲伤,面对乡亲温暖的感动,跳舞时的精神宣泄。

②央金姑娘的“笑”主要表现她回到灾区试图用乐观的心态坚强面对,以及重见阿巴等家乡人的激动与欣喜。

③“哭”与“笑”交织,表现央金返乡后情绪的多变与激动,既痛苦又想走出痛苦勇敢面对的复杂心理,真实深刻地写出了灾区人民难以平复的灾难记忆和伤痛。

4.①以人物关系表现“人性的温暖”。

选文写地震十年后央金重回家乡,村人云丹带她上山,阿巴抱她下马,虽没有了亲人,但处处都有亲人般的温暖。

②以生动细节表现“人性的温暖”。

阿巴注意到姑娘一直不往村庄那边看,尽量不提起那些逝去的亲人等,表现对央金的关怀和体贴。

③用有意蕴的事物来衬托“人性的温暖”。

虽然经历了大灾难,幸存者心中难免有创伤,但小说中粉红的冲锋衣、鲜红的西红柿、漂亮的云、清冽的溪水等美好的事物能体现出人物在悲伤中内心的温暖和坚强。

5.立意:
1.危急时刻,美好人性闪光。

2.守望互助,共克时艰。

3.舍己为人,逆行者的高光时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