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喜剧电影对中国早期电影观念的影响(一)

合集下载

卓别林喜剧电影及其电影特点

卓别林喜剧电影及其电影特点

卓别林喜剧电影及其电影特点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及其电影的特点---没有学习过戏剧和喜剧专业的人很难理解的风格----互相推诿和涮的艺术和风格,笑声一片。

忍不住的笑声。

英国人查尔斯.(卓别林)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杰出)的(喜剧)电影大师。

1913年,卓别林进入好莱坞。

最早发现和启用卓别林的是(美国)电影喜剧之父麦克.(赛纳特)。

说到喜剧电影,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卓别林,他在银幕上以层出不穷的噱头、滑稽的表演和他独创的头戴破礼帽、脚登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笑。

卓别林的影片通常都有这样的主题:鞭挞不公正不人道的资本主义社会、反抗剥削和压迫;歌颂底层“小人物”的真,善、美;针砭人性的弱点、警示人生的误区,因此在观众欢笑背后其实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

他的喜剧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因素融入其中。

如果结合《大独裁者》所拍摄的二战的历史背景,就不难体会到卓别林作为世界公民的高度责任感与针贬时局的大无畏精神。

作为具有导演、演员、戏剧家、小说家、诗人多重身份的艺术大师,卓别林用哑剧表演艺术塑造的悲剧主人公夏尔洛,在亿万人民心中已经合成一个代表具体概念、观念和理念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卓别林为电影这种传媒工具尤其是喜剧电影这一剧种赋予了与文学艺术相同的社会功能,且其接受的对象是世界上处于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最终使卓别林的电影历百年而不朽。

电影中的喜剧因素是卓别林电影取得巨大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喜剧使他的电影更加通俗,而对于社会的深切思考,又使电影在近乎闹剧的场面中不流于庸俗。

卓别林曾经说过:“所谓幽默,不仅仅是来自只有玩笑性质的痛苦,而是我们在貌似正常的现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现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

幽默还增强了我们生存的意义,使头脑清醒。

由于幽默,我们在变幻无常的人生中可以较少受到打击。

幽默促进了我们调和的意识,同时让我们看到,那些夸大了事态严重性的话中含有荒谬可笑的成分。

论塞纳特对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的影响

论塞纳特对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的影响

论塞纳特对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的影响作者:程丹蕾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03期[摘要]塞纳特的喜剧精神似一块瑰宝,将喜剧片这种新颖的形式坠入世界电影的长廊中。

在中国,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丰富了影片的类型,更同卓别林的传承一道。

首先启迪了中国电影打开喜剧片这道门。

这种影响是极其深刻和久远的,它不仅体现在中国电影的发轫阶段,更影响着百年之后的今天的中国电影。

因为在今天的香港影片中,塞纳特的“打闹剧”还在上演着。

[关键词]塞纳特卓别林《劳工之爱情》中国早期喜剧电影上世纪初,当中国还在战争的疮痍中挣扎之时,电影已在欧美国家中流行,并有一批伟大的创造者开始描绘电影发展的蓝图。

他们最先对欧美市场进行勾勒,于是电影的故乡——法国和美国电影圣地——好莱坞便在电气时代相继开始了对电影的探索。

大师们起初并无计划在中国开辟电影事业,但在电影风行的浪潮中,中国也无意卷入了这场革命,并且用更为本土化的方式解释“电影”到来的意义。

同世界电影一样,中国电影在创始阶段就已与喜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之后,喜剧也一直贯穿着中国电影的发展。

好莱坞早期喜剧学派集大成者马克·塞纳特在这一文化、技术、理念的输入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塞纳特的“启斯东喜剧”与卓别林喜剧对塞纳特的继承作为好莱坞早期喜剧的创始人,马克·塞纳特起初并不是以导演或监制的身份进入电影行业。

1908年他以演员的身份进入比沃格拉夫电影公司,自1912才成为监制,正式开始电影的独立创作。

而作为世界喜剧电影的先驱,法国的喜剧电影大师马克斯·林戴对塞纳特的喜剧电影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林戴电影中追逐打闹的场景更是成为塞纳特喜剧的基本模板。

1912年,塞纳特创办了“启斯东制片厂”,并首创了“打闹喜剧”。

塞纳特的奇特才能,使喜剧学派的中心从塞纳河畔移到了太平洋沿岸。

1912年9月23日,他发行了第一部“启斯东的喜剧”,名叫《柯汉收回一笔欠款》,这是一个在电影史上划时代的日子。

电影外交

电影外交

电影外交所谓电影外交是通过电影传播来使国家之间进行文化的沟通与碰撞,从而得益于两国人民的一种外交方式。

电影自诞生,仅隔不到一年的时间便传入中国,并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至今,电影传入中国已逾百年,它从一种带有文化殖民色彩的舶来品,演变为名族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组成部分,并日益发展壮大完善起来。

1:中国电影在国外的影响中国早期电影的时期主要集中于1896至1931年,这期间中国电影经历了萌芽和发展壮大,由单纯地从外国输入带殖民文化色彩的电影到不断推出自己拍摄的带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影片的转变,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

20世纪80年代初之前,中国电影在欧美还基本不构成一个学术研究领域。

80年代中期的几件事,促成了中国电影研究的兴起。

首先,1985年4月,《黄土地》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大获好评,象征着中国电影已经成熟,中国电影从此不断进军世界,80年代末起一一获取西方国际电影节的大奖。

其次,1982—1984年间几次空前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也大大激发了西方观众的兴趣,把中国电影推到了世界电影舞台的中心。

再次,1983年秋,中国电影学者程季华、陈梅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首次开课,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进入了美国大学课程。

此后,中国电影逐渐在美国确立了自己作为专题学科的地位。

但是,要历史地了解中国电影在欧美的发展,我们还必须回到50年代。

五十年代正是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时代,许多反映革命,人民生活的影片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走向世界。

其中最著名的影片之一要数1950年拍摄的影片白毛女。

下面以白毛女为例来探究早期中国电影在国际的影响。

1952年,电影白毛女第一次走出国门,参加了在前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第七届卡罗维·发洛电影节,记得当时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对新中国非常友善,那个年代的东欧国家也很少有机会看到中国电影。

新中国电影在电影节上一亮相,观众都感到非常新鲜。

1960年,缅甸总理吴奈温率领一支庞大的代表团来华访问,受到了新中国热情周到的接待,客人满意而归。

初中卓别林电影观后感

初中卓别林电影观后感

初中卓别林电影观后感初中卓别林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这部电影以喜剧的手法突出了世界经济危机给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揭示了工人遭受资本家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以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初中卓别林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初中卓别林电影观后感【篇1】昨晚看的《摩登时代》,至今不能让我释怀。

最近看电影很多,也被感动过很多次。

可只有《摩登时代》,让我既悲且笑,让我想把这份感动记录下来。

《摩登时代》是卓别林自导自演的一部拍于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无声电影。

记得大学时我看过,没有看完,但对卓别林滑稽的动作很有印象,还特意模仿过他鸭子式的走路。

当时欢笑居多。

而昨晚是一个人无聊,特意找的喜剧。

想不到看着看着想流泪。

电影的时代意义和所表达的讥讽我不想多说,大抵时代不同。

我想说的是引起我强烈共鸣的东西,让我不能释怀的东西。

电影首先是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小人物。

生活如此不易。

他机械的上班,木然的被抓到精神病院和警察局。

这是小人物的悲剧。

还有那个女孩,抢劫超市的工友。

都是被现实所逼,为生计所累。

每个时代都有底层的人,他们的悲喜如此简单,他们的表情最后木然。

人,要么随波逐流,要么就此沉溺,要么踩在沉溺人的头上。

最近总是被感动。

我的内心如此敏感。

查理和女孩相遇,一起逃亡,开始憧憬自己的家。

那个想象的家如此美好,如此丰富,如此细致,却只是想象。

到后来女孩在水边找到那所破烂的房子。

他进门的那句:宛如天堂。

瞬间让我内心崩溃。

大概年纪越大,就越想有个家。

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爱和被爱是多么幸福。

所以查理后面的努力我完全理解,我要上班,我要工作,我要养家。

哪怕再苦再累。

电影这段如此之真实。

即使中间再多滑稽,也改变不了它的厚重。

再后面他们一起努力,在餐厅差点就能开始美好的生活,社会又让他们一起逃亡。

在最后的路上,查理说:会好起来的。

多笑点,你笑起来很美。

如此完美的结局!初中卓别林电影观后感【篇2】当时正置世界经济危机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普遍失业,社会动荡,经济萧条。

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序言: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重要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时期,好莱坞的电影产业达到了巅峰,好莱坞的电影作品也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

本文将探讨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分析其对中国电影产业和艺术的推动作用,并探讨中国电影在此时期与好莱坞的关系。

一、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好莱坞电影开始在中国影院播放,迅速成为观众的追捧对象。

好莱坞电影的高质量制作、丰富的剧情和引人入胜的演员表演都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

通过进口电影公司,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这些电影公司将好莱坞的作品翻译成中文并制作对应的宣传资料,以吸引更多观众。

好莱坞电影的宣传手法和营销策略对中国电影市场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1. 技术和制作水平的提升好莱坞电影的成功激发了中国电影制作技术的进步。

中国电影人开始学习好莱坞电影的制作理念和技术,致力于提高影片的画面质量、特效和音响效果。

这种学习使中国电影人的制作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中国电影也逐渐发展出了自身的特色。

2. 艺术和创作风格的影响好莱坞电影的剧情设定和艺术风格对中国电影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电影人开始借鉴好莱坞电影的故事叙述方式,注重剧情的悬念和节奏感,增强影片的观赏性。

同时,在影片的美术设计和摄影技术方面,中国电影也开始探索并吸收好莱坞电影的精华,使其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

3. 跨文化交流和影片主题的呈现好莱坞电影引入中国市场,为中国观众呈现了全新的影片主题。

观众能够通过好莱坞电影了解到国外的文化、历史和思想。

同时,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影也开始探讨和呈现有关自身文化和历史的主题,加深对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认知。

三、中国和好莱坞的合作与交流1. 导演和制片人的互访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人开始与好莱坞导演和制片人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和合作。

近10年民国电影研究综述

近10年民国电影研究综述
[ 49] [ 47] [ 46]
三、 其它方面 1895年电影诞生, 次年 传入中国 , 一些 外国商人看准中国市场 , 在中国巡回播映或 建立影戏院, 放 映了大量的外 国影片, 内容 丰富, 类型多样。在对外国影片 的观摩中 , 中国电影破土而出 , 因此 , 中国早期电 影融 入了许 多外 来元 素, 其中受 美苏 的 影响 较 多 , 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考察。 关于美国电影的影响方面, 王瑞具体分 析了格里菲斯发明的运 用电影手段进 行叙 事的方法和好莱坞电影 对中国人的电 影意 识、 中国民族电影的诞生与发展的影响。 虞吉对早期中国电影的 主体性进行了 深入 探讨, 指出 好莱 坞的 更为实 质而 深 入的 影 响 , 促使早期中国电影镜头语言体系紧密地 围绕着传奇性而生成。 周斌认为好莱坞电 影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 在对电影创作 者和 电影观众之电影观念与 审美情趣的渗 透和 定型上。 沙丹指出美国电影不仅影响了早 期中国本土叙事、 类型、 传播 , 还对中国电影
[ 41] [ 40 ] [ 39] [ 38] [ 36 ] [ 35] [ 34] [ 33] [ 32 ] [ 31 ]
此外, 陈犀禾、 颜慧、 索亚斌等学者对战时电 影的地理、 政治、 经济和文化格局, 以及抗战 题材和教育题材的动画 电影做了简单 的梳 理。 孤岛电影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左眩从政治经济背 景、 社会动 态、 影片 类型 和特征等方面对这种 "特殊历史环境 "下的 " 泛滥 "做了一次简析。 郦苏元剖析了吴永 刚 "孤岛 " 电影中对人性 的审视和讴歌。 乔晓英对孤岛时期的新 华公司的发展 契机 和摄制活动进行了梳理。 陈星星细致分析 了 "孤岛 "时期上海电影繁荣的原因、 影片分 类 及 内 容 和 作 用、 电 影业的特点与局 限 32

新中国70年喜剧电影研究

新中国70年喜剧电影研究

新中国70年喜剧电影研究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电影行业在喜剧电影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喜剧电影一直是中国观众喜爱的电影类型之一,不仅带来了欢乐和娱乐,更是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本文将对新中国70年来的喜剧电影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历程、主要代表作品和影响等方面。

一、喜剧电影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电影产业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喜剧电影也因此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这一时期,以《歌女红牡丹》、《喜剧之王》等为代表的喜剧电影迅速崭露头角,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喜剧电影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这一阶段,以《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为代表的喜剧电影开创了新的潮流,不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更是在艺术和文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到了21世纪,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电影市场的逐渐开放,喜剧电影的品质和数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以《功夫》、《唐人街探案》为代表的优秀喜剧电影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和喜爱。

二、主要代表作品1.《喜剧之王》:由周星驰主演的《喜剧之王》被誉为中国喜剧电影的经典之作,影片中对演员的表演技巧、对话语的幽默处理、剧情的构思等方面均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成为了中国喜剧电影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2.《大话西游》:由周星驰自编自导自演的《大话西游》是一部融合了武侠、爱情、喜剧元素的电影,成为了中国喜剧电影文化的经典之作。

影片中充满了幽默和搞笑的片段,打破了传统武侠片和爱情片的固有框架,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影响了一代观众的审美和情感认知。

3.《功夫》:由周星驰执导的《功夫》以功夫为主题,融入了大量的喜剧元素,成为了中国喜剧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片中对功夫的诠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以及对时代气息的把握都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一项重要突破,也为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细化电影史中国早期电影外来影响札记

细化电影史中国早期电影外来影响札记

细化电影史:中国早期电影外来影响劄记【内容提要】19世纪末西风东渐,中国开始接纳“西洋影戏”。

经过一代代电影人不懈的努力,今天中国已经成为电影大国。

本文梳理整合历史文献资料,结合中国民族电影从无到有的发展进程,着重考察中国早期电影如何一步步接受外来电影文化的积极影响,以此细化对早期中国电影史的认识。

【关键词】西洋影戏/机件/舆论/绳准/借镜/营运题记向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三位前辈致敬!五十年来,《中国电影发展史》让不少初学者受到启蒙和教益,成为传承中国电影史研究成果的重要源头。

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读这部史著,不难发现留有时代局限的鲜明烙印与诸多缺憾,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事实上,我们可能忽略了,在初版、再版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扉页上,始终印着“初稿”两字。

这表明作者持有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用作者在引言中的话来说,这部“远非完善”的初稿,是在当时条件下“所作的第一次的、极为初步的关于中国电影历史情况的一份调查报告。

它为自己所规定的目的,仅仅在于就我们目前所可能搜集到的材料,并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在我看来,作为较早涉足中国电影史研究这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的拓荒者,三位作者笔下所勾画的中国电影史轮廓,贯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红线,基本上是从政治层面梳理电影发展历程、评价相关影片、臧否历史人物的。

本书引言开宗明义,在引用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的一段语录之后,强调“电影历史的发展,虽然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是归根结底,它也仍然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反映”。

基于此,全书研究视角及叙述框架便得以确立——“为社会主义、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而斗争的进步电影文化的发生、发展与壮大,及其与帝国主义的和一切反动的电影文化之间的斗争,这就是世界电影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中国电影发展史》循此思路来立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浅谈中外喜剧电影的相似之处——基于卓别林和周星驰喜剧电影的文本分析

浅谈中外喜剧电影的相似之处——基于卓别林和周星驰喜剧电影的文本分析

2015年第12期“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大众一般解作笑剧或笑片,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起人们对丑的、滑稽的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

”《电影艺术词典》对喜剧的定义是:“以产生结果是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

在总体上有完整的喜剧性构思,创造出喜剧性的人物和背景。

主要艺术手段是发掘生活中的可笑现象,作夸张的处理,达到真实和夸张的统一。

其目的是通过笑来颂扬美好、进步的事物或理想,讽刺或嘲笑落后现象,在笑声中娱乐和教育观众。

矛盾的解决常是正面力量战胜邪恶力量,一般来说结局比较轻松愉快。

”由此,喜剧一般都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谈及喜剧电影,就不得不说起卓别林,他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喜剧表演大师,在喜剧电影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我们熟知的周星驰,也是一位在喜剧电影上造诣很高的大家,从时代跨度来说,看似没有任何交集的他们在诠释喜剧电影的时候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尤其体现在作品的主题上。

一、对社会阴暗面的批判卓别林在喜剧电影中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电影中所饰演的夏尔洛这个喜剧人物,他的出场常常伴随着诙谐、幽默、搞笑,而美国默片也在他的推动下到达发展顶峰。

他把喜剧作品和批判社会现实结合起来,集中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并且以一种小人物的形象进行演绎,在当时的喜剧电影中显得尤为难得。

卓别林的作品也反映了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摩登时代》是卓别林电影对社会阴暗面批判的代表。

这部作品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压榨和剥削以及工业时代对人的个性的扼杀。

影片的一开始一群白色的猪中间夹杂着一头黑色的猪,它认为自己格格不入,不容于这个社会,也不为这个社会所容。

《摩登时代》反映了工业机器时代把人变成机械化的工具,尤其是卓别林在用扳手扳齿轮的时候,机器齿轮将人吞噬的镜头,更能够体现这一点。

对于周星驰电影来说,《国产凌凌漆》是其代表,它也反映了社会的阴暗面。

影片里的金枪客,表面上正义凛然,其实是个坏事做尽,贪污腐败的大坏蛋。

卓别林的影视喜剧分析

卓别林的影视喜剧分析
注释: ①袁智忠.影视鉴赏.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9 页. 第 电影平易近人, 通俗易懂, 闪溢着人性的光辉。 ②鲁迅.鲁迅全集 (第一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③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145 页. 第 三、 电影手法、 电影语言与喜剧创造性地结合运用 ④[苏联] 库卡尔金. 卓别林评传.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4 年版, 第 虽然卓别林在默片时期大多数运用全景的镜头来创作, 213 页. ⑤毛宣国.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评介.鄂西大学学报 (社会 展现其表演艺术的各种喜剧造型, 但卓别林并不是拘泥于一 科学) 1988 年, 8 期, 80-82 页. , 第 第 隅的教条主义者, 只要能达到影片所要求的喜剧效果, 他对各 ⑥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0 年版. 种叙事手法是兼收并蓄的, 在卓别林的喜剧电影里我们可以 ⑦黄文达. 外国电影发展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67 页.

要的是, 在这个令人捧腹大笑的场面中, 观众对主人公的遭遇 的窘迫处境有了强烈的感受和深切的同情。 又如在 《摩登时代》 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让主人公试 用一种快速 “吃饭机” 的片断也非常精彩, 影片深刻地揭露资 本主义剥削把人机械化、 异化。为此卓别林以其敏锐的洞察 力和幽默生动的表演, 使观众在捧腹大笑之时, 对小人物的辛 酸经历掬一把同情的泪水, 法国批评家阿赛尔曾这样描写到: 们噙着眼泪注视着这个矮小的人物的一举一动时, 我们并不 是经常意识到这眼泪不是笑引起的” ④这种悲喜结合, , 以喜剧 的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 “寓庄于谐” 喜剧手法, 是卓别林电影 的突出点。卓别林的作品关注的 “小人物” 的命运, 将人道主 义和社会批判融入其中, 表达一种悲悯的情怀, 对这个 “小人 物” 的夸张幽默的强调是为了表达更为深刻的社会内容, 对资 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歌颂底层小人物的的真、 美。它以轻 善、 松的调笑方式, 反观人生与社会。

卓别林与中国早期电影观念

卓别林与中国早期电影观念

卓别林与中国早期电影观念胡文谦[提要]中国早期电影不仅在影片摄制上努力模仿和借鉴卓别林,在"观念”层面上同样受到卓别林的深刻影响。

卓别林“电彩将成为人类之写真”和电彩“归根结底都不过是一种对人的认识”的观念,让中国电彩家、影评人和观众认识到电影应该表现真实的社会人生,认识到电彩应该关注和描写人,促使中国电影观念在“现代”层面上前进一大步;卓别林喜剧片注重“有艺术价值的滑稽”,又让中国电彩家、影评人和观众懂得滑稽喜剧片的审美追求和价值。

这些认识,对于中国早期影坛建构现代民族电影和电彩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电影观念;卓别林;中国早期电影中图分类号:J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9)08—0178—0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早期电影与外来影响”(16YJC76001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胡文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电影学。

江苏南京210097卓别林是20世纪最重要的电影艺术家之一。

法国电影史家萨杜尔指出:“在整个无声艺术时期,美国的喜剧学派一宜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派。

卓别林的天才首先给这个学派创造了光辉的成绩,,[11(P'252)o其喜剧电影在中国早期影坛同样获得巨大声誉,被公认为“以滑稽名者,首推卓别麟”⑵。

早期传入中国的卓别林影片,如《从军记》(Shoulder Arms,1918)、《大闹怪剧场》(Charlie at the Show,1918)、《百万金钱》(Sunny Side,1920)、《发薪日》(Pay Day,1921)、《寻子遇仙记》(The Kid,1921)《巴黎一妇人》(A Woman of Paris, 1923)、《逃犯》(The Pilgrim,1923)、《淘金记》(The Gold Rush,1926)、《马戏场》(The Circus,1928)等,几乎每部都“连演数次,满载好评”,甚至“历二星期之久,观众踊跃如初,卖座至终不衰”①,其号召力之大可见一斑。

卓别林观后感电影

卓别林观后感电影

卓别林观后感电影卓别林观后感电影1在这部影片中,卓别林演绎了一个衣衫褴褛、穷困落魄的流浪汉的形象。

他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当时跌美国对外面临着克服全球经济危机,对内面临着整治大量工人失业造成的混乱治安的沉重任务。

国内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治安混乱,工人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特别是美国的下层阶级更是难以承受资本家夜以继日的赤裸裸的剥削。

卓别林演的夏洛克就是这样混乱时代下层小人物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因为他在再也受不了工厂里不断加快的传代式的工作线,最终被弄的精神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出院后经历了很多事与愿违的事情,使他觉得最好的容身之地竟然是监狱。

我觉得,他想法设法的想要警察把自己抓进监狱的一系列场景设计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

这是一个多么可悲而又可笑的场景设计啊。

可笑的是卓别林那无奈的表情和行为举止,可悲的是当时可以称得上是新兴强国的美国竟然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本来监狱的开设是为了减少犯罪,稳定社会治安的,现在竟然反而成了那些向夏洛克一样饱受欺压、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心仪向往的好地方。

夏洛克从一个被压迫的工人到精神病者,最后成为要为温饱而甘愿进监狱的流浪者,这不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吗?从一个受尽压迫的小人物身上反映的是社会的黑暗,资本主义的罪恶。

而这部电影正是选择了这样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物,特定的角度来诠释流浪者的悲哀,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

角度虽小,给人的震撼力却很强。

这样的设计真是一针见血,令人俯首佩服。

然而,结局并不是悲剧,流浪者夏洛克因为好心在一次次帮助了一位身世可怜的女孩之后赢得了女孩的芳心,结局部分他因为帮女孩偷食物被抓再次入狱,当再次出狱时,他和女主角一起向着远方走去,留给观众两个弱小却充满希望的身影。

他虽生在乱世,虽受尽压迫,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追求。

他一遍一遍的克服失败的痛苦,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也会气愤的用他的小拐杖进行还击,即使最后希望和梦想再次破灭,他还是只要轻轻耸一下瘦弱的肩膀,转身离去,继续寻找下一个机遇。

中外电影名词解释

中外电影名词解释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汇总编写:鱼目换珠QQ:4024036781、影戏:从2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电影开始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它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对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我们把这种传统称为“影戏”。

“影戏”是30年代中期。

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直到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之后才逐渐被“电影”一词所替代。

“影戏”这一名称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电影创作的特点,也反映出当时的电影工作者的电影观念。

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正是与当时的戏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这一点在当时郑正秋、张石川等人为代表的电影创作主潮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影戏”的创作风格是初期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

2、市民电影:在旧中国,电影观众主要是上海等大都市中下层市民。

他们一般文化素质和艺术旨趣都比较低。

电影对他们来讲就是一种廉价的娱乐和消遣工具。

电影观众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

许多出于商业投机心理而从事电影的人为了赚钱,便大拍迎合这类观众趣味的影片。

在这种前提下影片生产中的模仿和粗制滥造的现象便十分明显地呈现出来。

1927年前后,电影中先后掀起了古装、武侠、神怪等一系列热潮,使这种末流的商业性市民电影彻底统治了中国影坛。

这些末流的市民电影与郑正秋等较严肃的创作一起,为中国电影中“影戏”传统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长城”、“神州”:这是主要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两家影片公司,他们的创作较明显地反映出对电影创作的探索。

“长城”公司提出“问题剧”的口号,主张用电影反映社会问题。

“神州”公司主张“潜移默化”地用电影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观。

他们大都受到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的影响。

“长城”公司的主要创作人员侯曜伴便主张以电影艺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

4、唯美派电影:现式主义的唯美派电影是初期中国电影中的一支很小的力量,主要只有但杜宇、史东山等人拍摄的少数几部影片。

浅析好莱坞类型电影观念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浅析好莱坞类型电影观念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浅析好莱坞类型电影观念对中国电影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个电影艺术观念、社会观念和电影技术条件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民族电影内容与形式的复杂关系,电影艺术的基本原则和创作方法以及电影的具体形态和形制中都包含了相当多的好莱坞因素。

在“类似性”和“差异性”多重变奏的共同塑造下,中国民族电影具有了自身的艺术品格和基本观念,由此也产生了富于中国色彩的民族电影的具体形态、风格和特征。

而这种好莱坞因素就是当时好莱坞被“类型化”了的电影,也就是现在所称的“类型电影”。

电影“类型化”是在成熟的电影商业运营模式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是电影高度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称霸全球的好莱坞电影梦工厂所生产出来的影片绝大多数是被“类型化”了的产品,即“类型电影”。

简单的说类型电影就是电影工业化机制和商品化的产物,是为了满足观众消遣和娱乐需要,按照不同类型和样式规定要求创作出来的,观众及电影制作者通过熟悉的叙事惯例可以识别的各种电影形态,这也可以说是商业电影的一种普遍形态。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好莱坞电影发展的鼎盛时期,类型影片也获得了充分发展,像制作精良的歌舞片《四十二号街》、妙趣横生的爱情喜剧片《一夜风流》、堪称完美的西部片《关山飞渡》都是那一时期的经典类型片作品。

当然这些类型电影对中国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占中国进口影片市场份额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中不乏一些旧片的循环重复放映。

我们这一时期的很多影片当中都可以发现好莱坞的痕迹,如孙瑜拍摄的电影《小玩意》就借鉴了好莱坞的叙事手法,影片《大路》的结尾处理方式更是与好莱坞影片《西线无战事》的结尾如出一辙。

中国电影商业类型建设受到了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直接影响。

虽然在总量上国片落后于好莱坞影片,但是能够在30年代与美国电影在首轮院线同步放映的国产大片,它们的放映时间、总场次和受观众欢迎的程度并不比外国电影逊色。

卓别林喜剧电影及其电影特点

卓别林喜剧电影及其电影特点

卓别林喜剧电影及其电影特点—《卓别林电影欣赏》论文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及其电影的特点---没有学习过戏剧和喜剧专业的人很难理解的风格----互相推诿和涮的艺术和风格,笑声一片。

卓别林幼年丧父,曾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卖艺或打杂。

1913年,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演出,被美国导演麦克.塞纳特看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1914年2月28日,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影片《阵雨之间》中。

这一形象成为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风靡欧美20余年。

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卓别林戴著圆顶硬礼帽和礼服的模样几乎成了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往后不少艺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作为具有导演、演员、戏剧家、小说家、诗人多重身份的艺术大师,卓别林用哑剧表演艺术塑造的悲剧主人公夏尔洛,在亿万人民心中已经合成一个代表具体概念、观念和理念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卓别林为电影这种传媒工具尤其是喜剧电影这一剧种赋予了与文学艺术相同的社会功能,且其接受的对象是世界上处于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最终使卓别林的电影历百年而不朽。

电影中的喜剧因素是卓别林电影取得巨大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喜剧使他的电影更加通俗,而对于社会的深切思考,又使电影在近乎闹剧的场面中不流于庸俗。

卓别林曾经说过:“所谓幽默,不仅仅是来自只有玩笑性质的痛苦,而是我们在貌似正常的现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现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

幽默还增强了我们生存的意义,使头脑清醒。

由于幽默,我们在变幻无常的人生中可以较少受到打击。

幽默促进了我们调和的意识,同时让我们看到,那些夸大了事态严重性的话中含有荒谬可笑的成分。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格里菲斯的影片特点是以电影的形式创造史诗般规模的人类社会活动,而在卓别林的影片中是突出了以电影的形式来创造富有人性的人物形象。

事实上对于我们来说这个被卓别林所扮演的人物形象,比较卓别林本人更深刻、更真实、更具有社会价值。

形象的焦虑—中国早期电影中的“现代人”与“现代性”(1921-1937)

形象的焦虑—中国早期电影中的“现代人”与“现代性”(1921-1937)

形象的焦虑—中国早期电影中的“现代人”与“现代性”(1921-1937)形象的焦虑—中国早期电影中的“现代人”与“现代性”(1921-1937)引言: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史上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涌现了众多的电影制片公司和电影院,并且大量的电影作品也开始涌现出来。

而这些早期的中国电影中,常常讨论到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现代人”与“现代性”。

本文将通过对这一时期电影的细致分析,探讨“现代人”的形象与“现代性”的焦虑。

一、新兴电影产业对“现代人”的呈现在早期中国电影中,对“现代人”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电影不仅仅是娱乐产品,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评论。

电影中的“现代人”通常会兼具各种矛盾的特质,体现出当时社会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痛苦。

首先,早期的中国电影中的“现代人”往往是反传统的象征。

在那个时期,旧中国正在经历着传统与现代之间激烈的碰撞。

电影中的“现代人”常常对传统价值观持有怀疑甚至是反对的态度。

他们试图追求个人自由和情感自由,追求现代社会为他们提供的机会和挑战。

但是他们同时也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面临着当时的现实社会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和困扰。

其次,早期中国电影中的“现代人”还经常具有超脱于世俗的特点。

他们热衷于追求艺术、追求浪漫,以及追求个人内心的自由和追求真理。

他们通常与传统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格格不入,这使得他们在当时社会中常常被视作异类,遭受到了无形的压力和歧视。

最后,早期中国电影中的“现代人”通常也是性格复杂多样的。

他们可能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也可能是追求实际利益的现实主义者,还有可能是追求物质享受的唯物主义者。

这些性格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了电影对“现代人”的呈现,也反映了那个时期社会中不同人群和阶层的种种矛盾与冲突。

二、现代性的焦虑与反思有了对“现代人”形象的初步认知,我们进一步探讨一下早期中国电影中所体现的“现代性”的焦虑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卓别林喜剧电影对中国早期电影观念的影响(一)20世纪初中国电影在上海初兴时直接或间接受到美国电影影响,已多有论述,本文仅是对此论题的补充,探讨卓别林喜剧与中国早期喜剧电影观念的关系,特别是对滑稽喜剧、悲喜剧和讽刺喜剧电影观念的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

对卓别林代表的美国滑稽喜剧的借鉴中国电影观念的开端与滑稽电影自有不解之缘。

在现存史料中,对于20世纪初滑稽片在中国和美国电影联系方面的作用多有记述,尤以郑君里在《现代中国电影史略》的论述最为精要。

上海拍摄商业电影始于亚细亚影戏公司。

1909年,美国人宾杰门·布拉斯基最早在中国上海组建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拍摄《西太后》、《不幸儿》,在香港拍摄《瓦盆伸冤》和《偷烧鸭》。

这几部影片的详情无从知晓,郑君里从片名上推测,“《西太后》和《瓦盆伸冤》似乎是属于‘改良旧剧’的系统,《偷烧鸭》则属于时装(清装)的滑稽电影”。

①这是中国电影兴起时的两种主要形态。

《偷烧鸭》是否真正属于滑稽电影,由于疏于考证,尚可存疑,但是对于拍摄于1913年的一批短片,则可以肯定相当一部分属于“以文明戏所开拓的近代化的演剧形式为基础的滑稽电影”。

②此时,亚细亚影戏公司已经发生重要变化,1912年布拉斯基把公司转让给美国人依什尔与萨弗,1913年依什尔等聘请张石川任顾问,张石川又与郑正秋、杜俊秋、经营三等组织了新民公司,承包了编剧、导演、雇佣演员、摄制影片的工作,这意味着,亚细亚公司虽然仍属美国公司,但是其运作已改由中美双方人员共同参与,而其中的创作部分已由张石川等中国人承包。

“在这种影响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学习了不少关于电影技术的知识,为以后土著电影的诞生种一伏线”。

③创作观念随之变化,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环境而选择中国本土题材,1913年秋,张石川、郑正秋等共同拍摄了《难夫难妻》。

如果以现代喜剧观念观照,《难夫难妻》起点颇高,不仅具有社会批判性,同时喜剧性也力避低俗,倡导高雅含蓄,“故事‘从媒人的撮合起,经过种种繁文缛节,直到把互不相识的一对男女送入洞房为止。

’”④作者用电影的方式展示出日常生活中的荒谬,似有现代主义意味。

可惜在电影尚处于婴儿时期,中国观众对于电影的种种表现方式非常陌生,尚未形成欣赏此类现代喜剧雏形的精神需要,迫使其夭折。

此时,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合谋挤压,“文明戏的进步的精神便为封建的治力所斩折,退而变质为一种与现实契机脱离之单纯的、描写悲欢离合的‘闹剧’……只剩下消极的娱乐成分”。

⑤之后,郑正秋暂时离开亚细亚影戏公司,也带走了比较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改良社会的人文精神。

张石川娱乐大众的文化观念占据主导地位,他组织拍摄了《活无常》等十余部滑稽短片。

从亚细亚影戏公司的拍摄实践来看,张石川、郑正秋继承和发展了布拉斯基的创作思路,开创出两种喜剧电影形态,一种是以《难夫难妻》为代表的社会讽刺喜剧,另一种是《活无常》之类的突出娱乐性的滑稽短剧。

前者显示了中国电影从一开始就试图关注社会,发挥社会启蒙作用,可惜只能一闪而过。

后者的兴盛,有助于中国人比较直观地观察、体会、理解电影特性。

滑稽喜剧在欧美电影观念发展中曾经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郑君里的解释颇有说服力。

他认为:“初生的电影是以承袭着戏剧的遗产而开始发展,同时一方面从滑稽的题材里慢慢产生电影之低级的、但独立的形式,这在各国影业史上是相同的。

一九○八年美国影业的先驱者便做过大规模的法国古典戏剧的介绍工作,……亚细亚的改良旧剧的出品,正和此次运动一样,产生于当时一般以为电影的表现形式只可借重戏剧的成果而成立的见解中。

反之,滑稽片是电影自然发展的产物,是纪录有趣味的‘活动’之进步的形式,这便在一九一○年前后的美国和法国开展过一个以‘动作’为特征的素材之喜剧电影的时代。

‘动作喜剧’最初脱胎于马戏丑角的滑稽表演(法国MaxLinder的尝试),由美国山纳脱剥去其马戏的传统而形成有名的‘打闹喜剧’电影。

本来马戏小丑的动作产生于马戏表演的力学的运动之中,但它一方面是以马戏所没有的莫利哀喜剧底小市民阶级的趣味为其表演的神髓。

马戏小丑所惯用之掷饼、互殴、扑跌、追奔的动作在‘打闹喜剧’里发挥物质错乱的力学,同时还相当接触到纯朴的人本主义的精神。

当时亚细亚滑稽出品的主题,例如戆蠢的小丑(俗称‘二百五’)在娱乐场的人群横冲直闯,新娘遇白无常(这不吉利的鬼魂)的追奔,脚踏车将行人冲倒而引起互殴,失去钱票的店伙之翻箱倒榻的寻索,都是属于‘打闹喜剧’一类之浮浅的人性的讽刺。

”⑥这意味着,中国早期喜剧发展途径与美国和法国基本相同,打闹喜剧成为早期电影观念发展的主要环节,因为它可以产生“电影之低级的、但独立的形式”,而且,也体现了一定的人本主义精神。

亚细亚公司的影片受美国山纳脱(今译塞纳特)的影响,体现了启斯东公司的打闹喜剧风格的精髓,以一种疯狂的破坏美学的表现形式,造成视觉的错乱或某种解放。

中国早期电影的另一重要制作机构——商务印书馆从事电影业也具有明显的美国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削弱了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美国文化资本乘虚而入。

1917年由于一位美商投资电影受挫,将器材等低价转卖,促成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电影的契机。

1919年美国环球公司摄制影片《金莲花》,借用商务印书馆的拍摄场地,也向相关人员传授了拍摄和制作经验。

有关记载为:(美国环球公司)“假本部摄影场摄片、洗片接片亦就本部为之、同人追随数月、耳濡目染、获益良深、工竣本部又购其携来之煤精灯大小数十盏、得此后遂不分昼夜可以工作、再聘陈春生君为主任、摄成《死好赌》及《两难》等片、所用演员大都为励志会游艺股会员、于新剧略具经验、故于表演上不觉过于困难也。

”⑦《中国电影发展史》认为,“《死好赌》、《得头彩》与亚细亚影戏公司的《赌徒装死》、《店伙失票》几乎完全相同,都是一些滑稽打闹镜头的生硬拼凑,无论表演摄影都很粗制滥造”。

⑧评价虽然不高,至少说明这批影片与亚细亚影戏公司摄制的滑稽短片一脉相承,都来自对于美国滑稽喜剧片的模仿和借鉴。

郑君里的论述比较公允,他认为,商务印书馆从拍摄新闻片发展到滑稽短片,是正常的、合理的,符合法国、美国等国家发展电影制片业的基本规律。

他说:“就剧本的取材言,当时商务出品的主题先后经过了初期电影发展之最合理的过程:从平凡而简易的新闻片起,随着是风景片,略有组织的教育新闻片,假借既成戏剧形式的京剧片,以至渐成为独立性质的滑稽短片。

这些滑稽电影有一部分是民间传说的翻译(如《呆婿祝寿》、《戆大捉盗》),从剧中人的粗率的性格去摄取笑科,同进还带着一些‘打闹喜剧’的成分:一部分是浮浅的人情的讽刺,如《死好赌》、《清虚梦》、《得头彩》、《猛回头》等剧,写的都是一班为生活所苦困的小市民,似乎摇身一变而为清云得志的暴发户,但后来都依旧还原为一个幻灭的穷人。

这些电影和一部分卓别灵的早期出品《做富翁》、《大闹剧场》、《从军梦》一样,多是用‘梦’的原素把他们的幻想建筑起来,它们蕴蓄着一般无法翻身的小市民之参透世情的哲学,同时,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是以新奇的‘诡术摄影’(Cameratrick,如用‘复摄法’以制造梦境等)为吸引观众的营业手段之一。

”⑨郑君里找到了这批影片在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的模仿对象,就是卓别林(即文中的卓别灵)的早期滑稽片,归纳其主要功能是“造梦”,这是很敏锐的。

中国早期电影之所以主要选择美国滑稽电影为师,主要是,它不仅粗俗热闹,动作性强,而且具有让人沉浸其中,产生如醉如痴的梦幻感,可以使观众忘记或缓解现实生活中的痛苦。

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

对于拍摄影片,郑君里作了如下描述:“租借西人老罗的摄影场试摄新闻滑稽短片,完成了《大闹怪剧场》、《滑稽大王游沪记》、《劳工之爱情》等诸剧,由张坚(石川)导演,郑公(正秋)编剧,英人郭达亚摄影。

这些影片可以肯定说是受了战后美国开土东影片公司导演M.山纳脱之有名的‘打闹喜剧’影响。

特别是《滑稽大王游沪记》一片,不仅是摹拟开土东出品里的卓别灵的形像与演技,而且当时扮演卓别灵一角的英人李却·倍尔还是山纳脱导演《宾太平》(BenTurpin,这对眼的小丑)的笑片时所用过的配角。

这部影片尽量搬演追汽车,与胖子打架,掷粉团,打碎食具,坐通天轿等跌扑的笑料;同样《劳工之爱情》也是用一水果商向医生女求爱的故事介绍了掷果,打伤赌徒的跌扑,为冷落的医生制造大批病人。

这些‘打闹喜剧’在营业上并不怎么成功。

”⑩在郑君里看来,明星公司早期的打闹喜剧受美国早期滑稽动作喜剧影响很大,直接借鉴了卓别林早期电影风格,由此可以推知,卓别林的形象在当时上海已为人熟知。

单纯的模仿无法与成熟的欧美电影竞争,失败无可避免,但是应该看到,这对于中国早期电影观念的基本形成发挥了促进作用。

卓别林悲喜剧与中国喜剧电影观念的成熟中国电影理论虽然在整体上落后,但是,在探讨与社会及社会心理有关的某些电影类型方面的理论观念却可能显示出一些特色。

电影喜剧观念是其中重要方面。

在西方电影传入中国初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喜剧明星层出不穷,欧洲明星中声名显赫的是法国的林戴,受观众拥戴的美国喜剧明星比较多,有卓别林、劳埃德(即罗克)、基顿,以及劳莱与哈苔组合等。

其中劳埃德、卓别林更加突出,后来观众与评论家的兴趣逐渐集中在卓别林一人身上,这并非偶然,卓别林的电影更具有社会性。

同时,随着卓别林等明星在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加强,中国关于电影理论特别是电影喜剧理论也有所拓展,卓别林等的实践成为触发理性思考的关键,由此入手探讨喜剧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电影理论家对于电影喜剧的认识,最早是看重排遣苦闷的社会作用,适当加入讽刺,强调娱乐性。

这正是早期卓别林电影的特点。

易翰如认为:“我们日仆仆于烦恼场中、而欲得一物把胸中的积闷、洗濯一下、那末滑稽影片便是最适用的东西了、盖优美的滑稽影片、饱含讽刺、耐人寻味、直接可使观众忘却日间作事的艰辛,心神因此一爽、间接用滑稽的手段、来感化愚顽、针砭恶俗、这么看来、滑稽的影片、有益于社会、也不少啊。

”“平日肯潜心研究社会状况、实在是他们成功的最要条件。

”“编制滑稽剧、极为难事、剧情既不可无意义、而表演又不能太荒唐、倘若不细心去研究、便易生背情背理的弊病。

”(11)喜剧的作用并非简单地博得笑声,首先是解忧,排遣苦闷,是对于日夜奔波、精神疲惫的一种补偿,其次是发挥讽刺的效用,“感化愚顽、针砭恶俗”。

他对喜剧社会作用的概括,既注重实际效果,又是理想化的。

张秋虫进一步提高喜剧的地位,认为,“趣剧之价值、乃较悲剧为高、而感人之力更深且永”。

但是他同样认为这只是理论上的判断,在实践中难以实现,“趣剧之弊、在无理取闹”。

“滑稽影片之难、视寻常趣剧为甚、寻常趣剧、当可以插科打诨取巧、一入影片便失其用。

”(12)关键在于这种喜剧性易流于低俗,难以把握分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