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论文

合集下载

高分子材料论文-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研究 -化工

高分子材料论文-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研究  -化工

高分子材料论文: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研究-化工高分子材料论文: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分子材料在我国的使用量也在逐年的上升,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高分子所产生的废物也在逐年的增多。

同时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不断使用,使我国的资源走向匮乏,所以对于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就显得更加的重要。

本文就是对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循环利用;解决策略所谓高分子材料就是指以高分子为基础形成的材料,在现在的生活中,以高分子材料构成的材料较多,橡胶、塑料、纤维、涂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等。

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的大量出现,使高分子材料废旧物也大量出现,所以对于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也显得格外重要。

现在对高分子材料循环一般都是采用生物降解的方式,生物降解的方式大概分为三种:生物细胞的不断增长对物质产生机制性的破坏;微生物的对聚合物进行作用,在聚合物内产生新的物质;通过酶的作用使高聚物内的化学键产生断裂,从而实现降解。

高分子材料的生物降解主要经过两个过程:首先是微生物的水解酶与高分子材料中的化学键结合,将化学键断裂,这样化学键就从原来高分子转变为多个小分子化合物。

之后,被分解掉得化合物就会被微生物吞噬,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与水。

但是现在对生物降解技术的机理所了解的还不是特别清楚,生物降解技术不仅与材料的本身有关,还与材料所在的环境有关。

一、高分子分解材料可循環使用的类型(一)微生物生产型所谓微生物生产型就是各种微生物合成的一种高分子类型,这样的高分子材料的主要构成形式是生物聚酯、微生物多糖。

这样的类型材料更易于分解,而且分解后所产生的物质还不易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微生物分解型材料更适用于制造可降解塑料袋。

(二)合成的高分子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以脂肪族聚酯、芳香族聚酯以及聚酰胺为代表,这类聚酯更易于进行生物的降解。

但是,脂肪族聚酯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熔点低、强度与耐热性都不够。

浅谈高分子材料对环境保护的影响-高分子材料论文-化学论文

浅谈高分子材料对环境保护的影响-高分子材料论文-化学论文

浅谈高分子材料对环境保护的影响-高分子材料论文-化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当前,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推动下,高聚物材料不断融入市场。

其与传统材料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即比强度高、耐腐蚀性强等。

这些特性使其在环保材料与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在水处理中,可以借助高聚物絮凝剂。

然而任何事物均存在对立面,高聚物材料在促进环境保护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环境造成破坏。

本文对高分子材料进行简单概述,并对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同时对高分子材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就高分子材料对环境保护的影响进行简单研究。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环境保护,影响研究,治理措施对于高分子材料,其具有性能优良、小型化等特点,自20世纪产诞生以来一直被各个行业所青睐。

在环保中由于其具有价格低、易加工、耐腐蚀、重量轻以及比强度高等特点,在一些加工设备中有着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高分子材料的不断应用,造成的环保问题也日益严重。

也就是说,高分子材料在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同时,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这种矛盾在我国现阶段发展中十分突出。

需要了解高分子材料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根据彼此情况,合理制定发展措施以促进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1 高分子材料概述高分子材料主要是由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经加工制成的材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些天然材料,基本上由高分子材料构成。

比如人体器官、棉花以及天然橡胶等。

高分子材料性能主要由其结构决定,对结构进行改性以及控制,即可获得特性不同的材料[1]。

由于其易加工以及易改性等特点,使其性能更加优异,进而在国民经济、科学技术以及国防建设等方面均获得良好发展,并为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保障。

高分子主要是指分子质量较大能够达到上百万的有机化合物,其在结构方面是由相同、简单的单体结构单元,借助化学键不断重复连接而成,另外,其又被称为聚合物或是高聚物。

高分子化学论文

高分子化学论文

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的研究摘要:本文从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机理入手,阐述了高分子材料阻燃剂的分类,研究了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的进展情况。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阻燃机理;阻燃剂;进展前言高分子材料因其性能优异、价格低廉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建筑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大多数高分子材料属于易燃、可燃材料,在燃烧时热释放速率大,热值高,火焰传播速度快,不易熄灭,有时还产生浓烟和有毒气体,对人们生命安全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

因此,如何提高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性,已经成为当前消防工作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分子材料的燃烧及阻燃机理高分子材料在空气中受热时,会分解生成挥发性可燃物,当可燃物浓度和体系温度足够高时,即可燃烧。

所以高分子材料的燃烧可分为热氧降解和燃烧两个过程,涉及传热、高分子材料在凝聚相的热氧降解、分解产物在固相及气相中的扩散、与空气混合形成氧化反应场及气相中的链式燃烧反应等一系列环节。

当高分子材料受热的热源热量能够使高分子材料分解,且分解产生的可燃物达到一定浓度,同时体系被加热到点燃温度后,燃烧才能发生。

而己被点燃的高分子材料在点燃源稳定后能否继续燃烧则取决于燃烧过程的热量平衡。

当供给燃烧产生的热量等于或大于燃烧过程各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时,高分子材料燃烧才能继续,否则将中止或熄灭。

从高分子材料的燃烧机理可看出,阻燃作用的本质是通过减缓或阻止其中一个或几个要素实现的。

其中包括六个方面:提高材料热稳定性、捕捉游离基、形成非可燃性保护膜、吸收热量、形成重质气体隔离层、稀释氧气和可燃性气体。

目前常采用的阻燃剂行为主要是通过冷却、稀释、形成隔离膜的物理途径和终止自由基的化学途径来实现。

一般阻燃机理分为气相阻燃机理、凝聚相阻燃机理和中断热交换阻燃机理。

燃烧和阻燃都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很多影响和制约因素,将一种阻燃体系的阻燃机理严格划分为某一种是很难的,一种阻燃体系往往是几种阻燃机理同时起作用。

2高分子材料阻燃剂的分类阻燃剂是用于提高材料抗燃性,即阻止材料被引燃及抑制火焰传播的助剂。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论文)0酰化壳聚糖聚乳酸共混膜的氢键、相容性及细..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论文)0酰化壳聚糖聚乳酸共混膜的氢键、相容性及细..

摘要摘要壳聚糖和聚乳酸(PLLA)是两类性能优良的生物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均显示其优越性。

利用组分间氢键相互作用,制备出结合两者优良性能的“共混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甲烷磺酸保护,壳聚糖与酰氯反应合成了不同分子量和不同酰基侧链长度的O-酰化壳聚糖衍生物(OCS),用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证明产物为目标产物。

以氯仿为共溶剂,通过流延成膜法制备OCS/ PLLA共混膜,重点研究酰基侧链长度及壳聚糖分子量对共混膜组分间氢键、相容性及细胞亲和性的影响,为其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合成了三种不同酰基侧链长度的O-酰化壳聚糖(O-辛酰基壳聚糖、O-十二酰基壳聚糖和O-棕榈酰基壳聚糖)(分子量均为3.0×103Da)和三种不同壳聚糖分子量的O-十二酰基壳聚糖(分子量分别为3.0×103Da、1.0×104Da和5.0×105Da)。

O-酰基化改性破坏了壳聚糖的氢键结构,提高了壳聚糖的脂溶性,OCS产物能溶解在氯仿中,为采用氯仿为共溶剂,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OCS/PLLA共混膜提供方便。

采用FTIR、TG/DSC、WAXD和SEM等方法,研究了共混膜中的氢键作用情况。

结果表明,OCS/PLLA共混膜组分间存在较强的氢键相互作用;氢键作用主要发生在O-酰化壳聚糖的氨基和聚乳酸的羰基之间;组分间的氢键作用受到壳聚糖分子量和酰基侧链长度的影响,壳聚糖分子量越小,与聚乳酸分子间的氢键相互作用越强;酰基侧链越短,O-酰化壳聚糖与聚乳酸之间的氢键作用越强,共混膜中两组分的相容性越好。

SEM观察结果表明,酰基侧链较短的3k-OOCS/PLLA和3k-LOCS/PLLA共混膜具有较好的相容性,而侧链较长的3k-POCS/PLLA共混膜存在一定的相分离结构。

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 O-酰化壳聚糖/聚乳酸共混膜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无毒、对动物组织无排斥性及生物可降解等特点;O-酰化壳聚糖有利于提高聚乳酸的细胞亲和性。

高分子材料论文3000字

高分子材料论文3000字

高分子材料论文3000字近年来,高分子材料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并且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因此,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分子材料又称之为聚合物材料,主要是由无数个小分子化合物通过化学键,进而形成的大分子化合物,称之为聚合物材料。

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常见的高分子材料主要有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塑料等,并且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上述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服装业、日用品,以及各种工业材料中,满足了各行业对高分子材料的需求。

此外,在未来高分子材料将会运用于纳米高分子材料复合应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功能化,以及航空航天领域。

二、高分子材料的发展高分子材料是一种聚合物大分子化学品,其组成主要是由半人工和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与其他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高分子材料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上均能发生较大变化,可以有一些特殊功能,例如光学、电学等功能。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开发、微电子和生物医药的不断发展,高分子材料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结果方面。

其一,使用高分子材料设计合成新能物质,并且具有新功能,例如研制出的新型非晶质光盘,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几乎不会被腐蚀,这一特性主要是来自于非晶质合金表面生成的耐腐性保护膜。

其二,高分子材料利用特别的加工方式来增加磁疗的特殊功能,如利用高分子膜和塑料光纤使高分子材料更加容易加工成型,并且降低其加工成本。

其三,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性能不同的高分子材料,经过复合化学反应形成新的高分子材料,如屏蔽导电、塑料以及复合层的复合填料。

当前,随着高分子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加深,其与众不同之处逐渐凸显出来,它可以代替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材料,并且可以通过高分子材料来改善其他材料的功能和性能,使他们成为一种全新材料,进而更好的发挥他们的功能。

进而,我国也对高分子材料这一领域的研究较为重视,在自我研发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了国际研究领域的沟通交流。

高分子化学教学改革对策论文

高分子化学教学改革对策论文

高分子化学教学改革对策论文高分子化学教学改革对策论文【摘要】该文针对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通过让本科生和任课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重视高分子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上增加高分子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做到重视高分子化学的基本理论与最新发展,提高高分子化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教学改革;思考与对策《高分子化学》是一门化学类重要专业基础课,是高分子学科的入门课程,它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四大化学为基础,同时也为后继的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它不同于其它化学类专业课程偏重于理论本身,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

该课程主要解决的是聚合物的结构、合成原理及其化学反应等问题.并且高分子化学研究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化学问题,很多理论都与物理有关,因此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本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打好学生“高分子大厦”的基座,使学生在从事高分子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其他技术工作中能够运用高分子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1重视课程内容发展目前高分子化学课程多采用浙江大学潘祖仁教授编写的《高分子化学》(第五版)。

该教材荣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规划教材等多项荣誉称号,因此被许多学校理工科相关专业广泛使用。

但是随着近80年来高分子化学研究内容和合成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新的聚合反应及聚合方法不断涌现。

这需要任课教师在讲解高分子化学课程中,要能与时俱进,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认真研究教材,依据教学大纲,不断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即要注重对高分子基本理论知识的重组和精炼,又要重视高分子化学最新研究进展,从而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以达到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讲解的目的。

在教学中要对研究得比较成熟的内容进行着重讲授,如高分子的基本概念、逐步聚合反应、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合以及聚合方法,而对于离子聚合、配位聚合和开环聚合。

高分子化学结课论文

高分子化学结课论文

可控阳离子聚合(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29)摘要:传统的阳离子聚合由于阳离子活性种的活性特高、反应速度极快,聚合反应和产品质量都不易控制。

20世纪80年代Kennedy、Sawamoto等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可控阳离子聚合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改进主引发剂/共引发剂体系、添加络合剂、引入亲核试剂或调整溶剂等来降低增长碳阳离子的活性(即使C+稳定化)、抑制转移终止使各基元反应均得到控制,从而可合成出预定结构、分子参数和性能的聚合物。

[1]关键字:活性稳定阳离子可控阳离子活性聚合的开发经过了几个反复过程。

在Szwarc 开发出活性阴离子聚合后,人们认为阳离子聚合也属于离子聚合,与阴离子聚合机理相似,实现活性化应该极易.但经过大量实验后发现阳离子聚合副反应多.不像阴离子聚合那样易于控制,人们甚至对开发活性阳离子聚合失去了信心,认为乙烯基类单体不可能实现活性阳离子聚合。

在此期间,由于受阴离子聚合的影响,人们的着眼点主要在如何使碳阳离子活性中心与反离子远离,形成松散离子对甚至裸阳离子,从而提高其活性。

但乙烯基类单体的活性阳离子聚合却恰恰是通过使生长着的碳阳离子安定化而实现的。

从活性阴离子聚合到实现活性阳离子聚合经过了近30年。

[2]传统的阳离子聚合由于自由阳离子活性太高,其总反应活化能一般在-40~~60KJ/mol.由于阳离子的活性种活性高,在链增长反应中还有一种较特殊的反应,就是异构化聚合,其结果得到的聚合链与原来单体的结构迥异。

由于活性太高,导致反应速率太快,给化学工艺、工程上带来难于控制的问题。

以丁基橡胶生产为例,由于反应速率太快,聚合放热过于集中,在化学工程上会带来一个传热问题,使得聚合反应器的设计从宏观和微观上要求聚合系统的温度均能保持尽可能的均匀,出于聚合反应速率太快,放热过于集中,还带来一个微观局部温度例如聚合物颗粒表面温度不易均匀控制的问题.结果导致聚合产物质量不均匀,并给工艺上带来严重的结块、堵塞等后果。

高分子专业前沿论文1

高分子专业前沿论文1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高分子材料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

各种塑料制品、薄膜、人造皮革、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但对于功能高分子材料人们一般还不太了解,它是上世纪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领域,是高分子材料渗透到电子、生物、能源等领域后开发涌现出的新材料。

近年来,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年增长率一般都在10%以上 ,其中高分子分离膜和生物医用高分子的增长率高达50%。

近30年来,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材料工业发展迅猛,功能高分子材料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所谓“功能”是指这类高分子除了机械特性外,另有其他功能。

例如: 光、电、磁性能, 对特定金属离子的选择螯合性,以及生物活性等,这些都与高分子材料中具有特殊结构的官能团密切相关。

功能高分子的独特性使其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国内外功能高分子材料发展现状功能高分子在新材料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研究会估计,到本世到本世纪末,日本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市场将达到2万亿日元,占整个新材料市场的五分之一,比1987年增长2 . 6倍,比1981年增长10倍。

功能高分子近20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

自1935年合成离子交换树脂以来,高分子的各种特殊性能不断被发现,50年代初美国开发的感光树脂印刷板,1957年发现聚乙烯基咔唑的光电导性,1966年塑料光导纤维问世,同年L it t le 提出了超导高分子模型,随后1975年发现聚氮化硫的超导性,80年代,高分子传感器,人工脏器,分离膜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1991年发现尼龙11的铁电性,1994年塑料柔性太阳能电池在美国阿尔贡实验室后院启用。

这一切反映了功能高分子发展的日新月异。

在世界各国功能高分子的发展中,日本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官产学”的联合体制,从规划、立题到应用开发都作了周密的部署。

日本高分子学会进行了21世纪高分子科学和技术的咨询调查,对50个重要课题进行了评价,其中涉及生物高分子和功能高分子的26个课题预计将在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完成。

高分子化学教学论文范文

高分子化学教学论文范文

高分子化学教学论文范文我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高校,培养“重根底、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三重一高)的应用型人才是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主要表达于专业课程的教学。

因此,面向卓越方案的课程教学改革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高分子化学是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材料化工类专业的专业根底课程,为后续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合成工艺学、聚合反响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根底。

因此,面向工程应用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材料化工类相关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根底。

高分子化学课程主要包括高分子合成和高分子化学反响等内容,重点涉及了聚合反响机理及动力学、聚合方法、高分子化学反响规律等重难点问题,该课程具有内容多、概念多、理论新、理解难度大、难以详细感知等特点;同时,高分子化学的许多理论尚不成熟,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1]。

因此许多学生反映这门课程所涉及的许多内容较难掌握,学习兴趣较低。

我们在分析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根底上,积极探索高分子化学在教学上的新模式已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出版的高分子化学教材有许多种,但其内容大同小异,其中浙江大学潘祖仁主编的《高分子化学》内容较全面,实践性强,比较适合理工科院校进展教学,因此被国内广阔理工科院校所选用。

但是,教材中的理论讲解和公式推导相对详细,实用性的案例分析相对较少,不太适合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分子化学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有效的实验不但可以验证理论课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在传统的《高分子化学》实验课上只开设了少数几个验证性实验,缺少“三性”实验;实验内容陈旧,与工程实践脱节;实验内容完全照搬现有教材,缺乏特色。

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上,主要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即主要是以教师在讲台上讲为主。

即使有的教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也主要是以文字为主,没有多少图片和动画。

而在机理推导中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结果,没有与学生互动式的推导过程,因此教师可能会费很多力气但却收效甚微。

研究生物医用高分子纤维材料 高分子化学期末论文

研究生物医用高分子纤维材料  高分子化学期末论文

生物医用高分子纤维材料摘要:综述了医用的高分子纤维材料及其改性的方法。

医用高分子纤维材料包括天然高分子及合成高分子两大类。

其中包括不可降解的及可降解的高分子纤维材料。

利用聚合物共混、交联、纤维表面改性, 如等离子体处理、纤维表面化学反应及聚合物的表面接枝等物理化学方法可对医用纤维进行改性,改善纤维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并使之具有细胞粘附性, 利于组织的生长。

关键词:纤维; 缝合线; 敷料; 组织工程; 纤维改性纤维在医学上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纤维织物一直是主要的外伤敷料。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性能优异的纤维材料不断被开发出来,拓展了纤维在医学上的应用[1~3 ] 。

近年来,高分子纤维由于综合性能优良,被广范地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

除用作外科手术缝合线及敷料外,高分子纤维束或纤维编织物(包括三维织物) 可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用于人体组织的修复和再生研究。

医用高分子纤维材料包括合成高分子及天然高分子两大类。

1 医用合成高分子纤维材料用于纺制医用纤维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分为不可降解及可降解高分子两大类。

部分合成的医用纤维材料的化学式如图1 所示。

111 不可降解的合成高分子纤维材料不可降解的合成高分子纤维材料通常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在医学上用作外科手术缝合线,血管修复,以及作细胞培养支架生产活性物质。

它们主要包括聚乙烯(PE) [4 ] 、聚丙烯(PP)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聚乙烯醇(PVA) 及聚氨酯[8 ] 等。

112 可降解的合成高分子纤维材料可降解的合成高分子纤维材料, 力学性能较好,在人体内可以通过水解反应分解为小分子,降解产物无毒,可参与人体代谢或排出体外。

除作缝合线外,可降解的合成高分子纤维束、纤维网、三维编织物及无纺织物是很有潜力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其用途包括关节再生,肌腱修复以及肝细胞移植。

可降解的合成高分子纤维材料主要有聚乙交酯、乙交酯2丙交酯共聚物、聚ε2己内酯2乙交酯嵌段共聚物纤维被研究用于引导神经细胞再生,以治疗脊索损伤[15 ] 。

高分子化学课程论文:聚酯纤维的合成及应用汇总

高分子化学课程论文:聚酯纤维的合成及应用汇总

学号:********高分子化学课程论文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化学年级201级化学班姓名论文(设计)题目聚酯纤维的合成及应用指导教师彭琪职称讲师成绩2016年6月17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words (1)引言 (1)1.聚酯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1)1.1聚酯纤维的结构 (1)1.2聚酯纤维的性能 (2)1.2.1物理性质 (2)1.2.2力学性能 (2)1.2.3化学稳定性 (2)1.2.4耐微生物性 (2)2.聚酯纤维的合成 (2)2.1主要原料 (3)2.2聚酯纤维的合成原理与工艺 (3)2.2.1聚酯纤维的合成原理 (3)2.2.2聚酯纤维的生产工艺 (4)3.聚酯纤维的应用 (5)3.1家纺用品方面 (5)3.2交通运输方面 (5)3.3工业方面 (6)参考文献 (6)聚酯纤维的合成及应用学生姓名:学号:20135051化学化工学院201级化学专业班指导教师:彭琪职称:讲师摘要:本文首先对聚酯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进行综述,然后介绍它的合成方法,最后介绍聚酯纤维的应用。

关键词:聚酯纤维;结构;性能;合成;应用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lyester fiber are summarized. The synthesis method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olyester fiber are introduced. Keywords: polyester fiber; structure; properties; synthesis; application引言聚酯纤维是由大分子链中的各链节通过酯基相连的成纤聚合物纺制而成的合成纤维,目前,所谓聚酯纤维通常是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PET),是以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乙二醇为原料,经酯交换、缩聚、纺丝和纤维后加工等四个步骤而制得。

高分子论文材料

高分子论文材料

高分子论文材料第一篇:高分子论文材料年轻的材料——高分子材料在世界范围内, 高分子材料的制品属於最年轻的材料.它不仅遍及各个工业领域, 而且已进入所有的家庭, 其产量已有超过金属材料的趋势, 將是21世纪最活跃的材料支柱.高分子材料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在我们的认识中,高分子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

高分子材料按特性分为橡胶、纤维、塑料、高分子胶粘剂、高分子涂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

今天,我想就高分子材料为主线,研究一下各种高分子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和优缺点。

从我们以前学过的化学知识中可以知道,高分子材料其实是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是碳元素的化合物.除碳原子外, 其他元素主要是氢、氧、氮等.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 碳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间, 能形成稳定的结构.碳原子是四价, 每个一价的价键可以和一个氢原子键连接, 所以可形成为数众多的、具有不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总数已接近千万种, 远远超过其他元素的化合物的总和, 而且新的有机化合物还不断地被合成出來.這样, 由於不同的特殊结构的形成, 使有机化合物具有很独特的功能.高分子中可以把某些有机物结构(又称为功能团)替换, 以改变高分子的特性.高分子具有巨大的分子量, 达到至少1万以上, 或几百万至千万以上, 所以, 人們將其称为高分子、大分子或高聚物.高分子材料包括三大合成材料, 即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未加工之前称为树脂). 1.橡胶橡胶是一类线型柔性高分子聚合物,橡胶是一种有弹性的碳氢化合物异戊二烯聚合,未经加工时以乳剂的形态存在。

橡胶乳剂可以从一些植物的树液中取得,也可以是人造的。

也是很普遍的高分子材料之一。

其分子链间次价力小,分子链柔性好,在外力作用下可产生较大形变,除去外力后能迅速恢复原状。

橡胶属于完全无定型聚合物,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 g)低,分子量往往很大,大于几十万。

由于橡胶的分子链可以交联,交联后的橡胶受外力作用发生变形时,具有迅速复原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情况与方向

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情况与方向

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情况与方向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情况与方向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情况与方向摘要:随着我们国家新型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高分子材料的频率增加,高分子化学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在许多行业都广泛使用。

本文对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情况做了简单分析,对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方向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高分子新型技术化学从19世纪中期开始到现在,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不断发展,高分子体系已经从高分子改性逐渐向高分子合成、构筑、光电功能高分子等方向转变。

人们的生活也从高分子化学中受益匪浅,小到日常可见的材料、油漆以及涂料等,大到在科研研究方面使用的高分子聚合物、分离膜、酶、树脂等。

现在对高分子化学的研究方向已经转向了新功能材料,在目前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看,高分子化学会和其它学科相互之间相继结合穿插,一定会在纳米材料、智能等一系列研究领域中广泛使用,适应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所有研究项目都向绿色科学方向发展。

1 现如今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情况自从20世纪到现在,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天然资源已经露出了疲态,科学家们已经开始使用高分子化学进行材料的合成。

有数字表明,在之前的40年中,使用材料的速度正在以每10年五倍增长,人类三大合成材料,其中包括塑料、橡胶、纤维,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增长速度。

新型的材料,特别表现在合成材料,在工业、建筑、农业、电子技术方面都被广泛使用,极大的支撑着人类的日常生活,是使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动力源泉。

2 高分子化学不同领域的使用分析使用高分子化学的研究都处于高端技术领域,它的发展方向一定会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各种行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以后的高分子化学一定会其它领域相互融合,高分子材料的使用注定会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向纳米、绿色和智能等方向转变,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2.1 使地球更加绿色化在现在很多工业发达的城市,天空中都会飘着非常浓郁的黑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非常严重的污染。

为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为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为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为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高分子化学是高分子专业和材料专业的理科及工科学生的必修课,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通过高分子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指导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

一、关于教学方式以往的高分子化学课程多是采用讲授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

但是,如果运用不得当,就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而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的状况,很可能由于听不懂而失去兴趣。

所以我们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改变不同的授课方式,通过调整教学方式,使难懂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授法的同时适当地加入了讨论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

其中讨论法教学特别适用于对研究生的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最新的高分子前沿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找与某一知识点相关的前沿科研成果(如RAFT法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做成幻灯片,然后在课上以主题讲座的形式向全体同学汇报、讲解,并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

通过主动讲解的方式,把被动思维转化成主动思维。

这样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又丰富了大家的知识,使学生在深刻地掌握高分子学科的相关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研究生查阅文献和学术报告的能力。

互动教学法中,我们会让学生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高分子相关问题,然后在课堂讲授中予以回答。

比如缓释药剂的释放原理是什么、塑化剂为什么会到饮料中去、饮料瓶是如何成产的等等。

学生提出的往往是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这样的问题放到课堂,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关于教学内容高分子化学是一门化学类的专业课程,它不仅需要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化学专业背景知识,而且内容丰富、知识点众多,理论体系严谨,实践性强。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知识点众多、反应方程式复杂、反应机理抽象深奥等特点,相对较难理解记忆。

尤其是作为选修课的时候,许多同学由于相关的化学背景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导致难以理解,甚至不理解,造成学习障碍,从而影响学习的兴趣。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论文(五篇范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论文(五篇范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论文(五篇范例)第一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论文浅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摘要:在世界范围内, 高分子材料的制品属于新一代的材料。

它不仅遍及各个工业领域, 而且已进入所有的家庭, 其产量已有超过金属材料的趋势,将是21世纪最活跃的材料支柱。

高分子材料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在我们的认识中,高分子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

高分子材料按特性分为橡胶、纤维、塑料、高分子胶粘剂、高分子涂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定义、高分子材料结构特征、高分子材料分类、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

专业定义高分子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它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高分子是生命存在的形式。

高分子材料认识高分子材料按特性分为橡胶、纤维、塑料、高分子胶粘剂、高分子涂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

高分子材料按来源分为天然、半合成(改性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

天然高分子是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基础。

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作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并掌握了其加工技术。

如利用蚕丝、棉、毛织成织物,用木材、棉、麻造纸等。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决定其性能,对结构的控制和改性,可获得不同特性的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独特的结构和易改性、易加工特点,使其具有其他材料不可比拟、不可取代的优异性能,从而广泛用于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并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不可缺少的材料。

很多天然材料通常是高分子材料组成的,如天然橡胶、棉花、人体器官等。

高分子材料的高分子链通常是由103~105个结构单元组成,高分子链结构和许许多多高分子链聚在一起的聚集态结构形成了高分子材料的特殊结构。

因而高分子材料除具有低分子化合物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如同分异构体、几何结构、旋转异构)外,还具有许多特殊的结构特征。

高分子结构通常分为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两个部分。

高分子化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论文

高分子化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论文

高分子化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论文高分子化学是高分子科学的三大领域之一,它包括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工艺。

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化学反应、物理化学、物理、加工成型、应用等方面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高分子化学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领域。

如今,建立了颇具规模的高分子合成工业,生产出五彩缤纷的塑料、美观耐用的合成纤维、性能优异的合成橡胶。

高分子合成材料,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列构成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1]。

高分子化学作为高分子学科的重要分支,高分子化学被称为第五大化学,在高等学校化学相关专业培养体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高分子科学可以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新材料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得高分子科学发展飞快,新的理论、聚合方法和机理不断出现,因此,将高分子化学理论联系实际更能适应学科的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代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要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能力,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高分子化学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桥梁,但只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会没有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能使学生成为研究此学科的高知识分子。

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学习高分子化学飞的积极性,就要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是高分子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2-3]。

1高分子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高分子化学这门课的知识与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数学联系密切,知识点丰富。

如果只是一味的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那么课堂气氛必定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学生学习此门课程也就缺少了兴趣和积极性。

而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一个学生一旦没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这门课程的讲授目的便不会达到。

只有使学生对高分子化学感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如何使学生产生这个兴趣,那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学生在生活中确实可见或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东西。

高分子物理和化学结课论文

高分子物理和化学结课论文

活性阴离子聚合方法学研究摘要活性阴离子聚合是合成分子量以及分子结构可控窄分布聚合物的最有效方法。

活性阴离子聚合应用广泛,在工业化生产以及理论研究方面均已取得瞩目成果。

这一聚合方法能够制备分子量以及微观结构可控的窄分布聚合物,并能进一步实现大分子,拓扑结构的精确控制合成,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在聚合物拓扑结构的控制合成方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梳状、树枝状、超枝化以及环状等复杂拓扑结构使聚合物具备许多优越性能,其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

与此同时也需要更多结构明确的聚合物进行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

而已有近六十年研究历史的活性阴离子聚合,在聚合物的精确合成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氧负离子聚合机理的发现,使得适用于活性阴离子聚合研究的单体更为广泛,聚合物类型更加新颖多样。

由于阴离子聚合反应的活性种对反应体系中的水、氧等杂质非常敏感,在实验方法方面有着严格要求,因此活性阴离子聚合实验对反应体系的杂质控制非常严格,具体实验方法主要有Schlenk实验方法和高真空实验方法两种。

关键词:活性阴离子Schlenk实验方法高真空实验方法1 活性阴离子的研究进展1.1活性阴离子聚合及其单体的研究1956年,Szwarc发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活性阴离子聚合。

因为活性聚合可控制聚合物一次结构,进而可设计合成链端及链中功能化聚合物,同时也可用来设计合成多种拓扑结构聚合物如嵌段及接枝共聚物、星型聚合物、梳型聚合物、环状聚合物等。

这样的聚合特征使人们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能够实现根据需要来设计和定制不同结构的高分子。

而通过发现或者设计合成一些新单体,一方面是拓展了可活性阴离子聚合的单体,另一方面也对制得链中功能化聚合物,进而合成功能性复杂拓扑结构聚合物,甚至向生物高分子迈进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活性阴离子聚合单体的拓展这一研究课题兼具理论基础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活性阴离子聚合的单体大体上可分为烯类和杂环两大类。

高分子论文综述(聚酰胺).

高分子论文综述(聚酰胺).

摘要聚酰胺6的结构与性能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其加工方式多种多样,成型方式也多种多样,其加工工艺有六个方面需要注意。

聚酰胺主要采用注塑和挤出。

由于聚酞胺具有机械强度高、耐热性、耐磨性和耐油性优异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

但由于其尚存在吸水性大、干态和低温冲击强度低等缺陷而限制了它在某些方面的应用。

为此,国内外广泛开展了PA6的改性研究。

目前增强改性PA6主要研究有玻璃纤维、晶须、碳纳米管和热致液晶高分子材料增强改性聚酰胺6(PA6)的方法,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4种增强材料均可提高PA6的力学性能;玻璃纤维是最常用的PA6增强材料,而短切玻纤因其易加工、成本低及良好的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

PA6的应用市场广泛,未来PA6的研究方向将围绕低成本和高性能化、功能化不断发展。

关键词:聚酰胺6(PA6);加工工艺;增强改性;玻璃纤维;晶须;碳纳米管;热致液晶高分子材料;应用;低成本;功能化目录摘要 (2)绪论 (4)引言 (4)一、PA6的结构与性能 (4)二、PA6的加工 (6)三、PA6的改性研究 (7)(一)改性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7)(二)改性方向 (10)(三)增强改性PA6的研究进展 (11)四、PA6的应用市场 (18)五、PA6的发展展望 (21)参考文献 (22)绪论引言聚酰胺俗称尼龙(Nylon),英文名称Polyamid eP,它是大分子主链重复单元中含有酰胺基团的高聚物的总称。

聚酰胺可由内酸胺开环聚合制得,也可由二元胺与二元酸缩聚等得到的。

是美国DuPont 公司最先开发用于纤维的树脂,于1939年实现工业化。

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发和生产注塑制品,以取代金属满足下游工业制品轻量化、降低成本的要求。

PA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包括力学性能、耐热性、耐磨损性、耐化学药品性和自润滑性,且摩擦系数低,有一定的阻燃性,易于加工,适于用玻璃纤维和其它填料填充增强改性,提高性能和扩大应用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热塑性酚醛树脂的环保合成方法
3.1试剂
合成主料:甲醛,分析纯,37%~38%;苯酚,分析纯;催化剂及蒸馏水,自制。测试试剂:氯化铵、铁氰化钾、氨水(25%)、4-氨基安替比林(均为分析纯)。
3.2合成方法
将94 . 0 g苯酚加入带冷凝回流装置的250 mL三口烧瓶中,在搅拌下加入适量催化剂及64 . 9 g甲醛溶液(浓度以37%计),加热至指定温度,开始计时。2 h后加入剩余甲醛,维持反应温度,反应到指定时间后,静置冷却。冷却后,树脂与废液分层,收集分出的废液,测试废液中游离酚含量C(mg /L)。每次取100 m L蒸馏水,水洗所得树脂。将水洗好的树脂在(120±5)℃减压脱水,得无色透明固体热塑性酚醛树脂。以催化剂量、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作为因子,选用4因素四水平的正交实验,如表1所示[ 11],采用L16(45)正交实验表。
2热塑性酚醛树脂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常规方法生产PN时都是在苯酚大大过量的情况下(苯酚和甲醛的摩尔比为6:5或7:6)进行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使反应结束后所排放的废水中的游离的苯酚的含量很高。据统计,每平均生产1t热塑性酚醛树脂可得高浓度含酚废水650千克左右。其中苯酚浓度高达16000到440000ppm.含酚废水不经处理就任意排放,不仅造成原料上的浪费,而且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
Abstract…………………………………………………………………………………1
Keywords………………………………………………………………………………1
引言………………………………………………………………………………………1
1热塑性酚醛树脂的现有生产工艺…………………………………………………1
《高分子化学》课程论文
学 院: 化 学 化 工 学 院
专 业: 应 用 化 学
年 级:
姓 名:
论文(设计)题目: 热塑性酚醛树脂的环保合成方法
指导教师:职称:
成 绩:
2015 年 1 月 3 日
摘要…………………………………………………………………………………1
关键词……………………………………………………………………………………1
Keywords:Thermoplastic phenolic resin; The existing production process; Green synthesis; Waste water containing phenol; Characterization of
引言
酚醛树脂( PF )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合成树脂,从酚醛树脂开始大规模生产并制成产品,它一直以耐热、难燃、电气绝缘性能、机械性能、耐高温蠕变性能和尺寸稳定性优良等优点在复合材料、胶黏剂、涂料、纤维和泡沫塑料等多个领域应用,而在航空航天及其他尖端技术领域的应用尤其引人注目。通过控制不同酚与醛的物质量的比及酚的官能度,以及催化剂的类型(酸性或碱性),可制得不同性质和用途的热塑性酚醛树脂。近年来热塑性酚醛树脂的环保合成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
Tab . 4 Percents o f various struc ture type in synthes ized res in
表4所合成树脂中各结构百分数
5总结
从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角度考虑,最佳合成工艺为:催化剂用量为2. 0%,物料配比为n(甲醛)∶n(苯酚) =1 . 15∶1,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4 h,产率为110. 3%(按苯酚质量计),产生的废液中游离酚含量为58 mg /L,与传统合成方法相比,废液中游离酚含量大幅下降。
3.413C-NMR对结构的分析……………………………..…………………3
4结果与讨论………….……………….…….……………………………………4
4.1正交实验分析………………………....………………………………4
4.2表征……………………………………………..……………………5
5总结…………………………………………………….…………….…...…………5
4结果与讨论
4.1正交实验分析
Tab. 2 Experm i ent results and range ana lysis table
表2实验结果及极差分析表
Tab. 3 Analysis table of variance
表3方差分析表
严格按照正交实验的要求进行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对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在通常合成热塑性酚醛的过程中,合成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游离酚。而通过改进,本实验合成产生的废水中游离酚含量大幅下降。依据统计方法,计算每一因子在各水平上的均值和极差。极差( R值)是因素变化时实验指标的变化幅度,所以因素的极差越大,就说明该因素对指标的影响越大,它就越重要,反之亦然。对实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可知,对废液中游离酚的影响顺序为:催化剂用量( A)( R =56) >物料配比( B) ( R =54) >反应温度( C) ( R =17) >反应时间( D)( R =14)。从表3可知,因子A和因子B对降低废液中游离酚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而因子C有一定影响,因子D影响不大。所以从提高生产效率考虑,可用因子D的水平1来代替水平4。故由此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A4B4C4D1,即催化剂用量为=2. 0 %,F/P =1. 15∶1,T =85℃,t =4 h。
Tab. 1 O rthogonal experm i ent des ign tab le
表1正交实验设计表
3.3废水中游离酚含量的测试
依据4 -氨基安替比林直接光度法[ 12, 13],分别配制质量分数为0.5×10-6,1×10-6,2×10-6,3×10-6,4×10-6,5×10-6的苯酚标准溶液,用722S可见分光光度计测试其吸光度,得到吸光度-质量分数曲线,并得到标准方程为:
酚类化合物是原型质毒物,毒性大,它能使蛋白质降解。酚可通过皮肤,粘膜的接触,吸入或经口而侵入人体内部,与细胞原浆中蛋白质接触时,可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溶性蛋白质而使细胞失去活力。 酚能使人的神经,肝肾,受到损害,长期饮用被酚污染的水会引起头晕,脱发失眠,水体遭受含酚废水污染后,水体氧的平衡将受到严重破坏。水中含酚量即使在0.01mg/L以下,苯酚溶在加过氯的水中也会导致氯酚恶臭,造成水质有气味而影响饮用水源。水体含酚0.1-0.2mg/L时鱼肉有酚味儿,浓度高时,引起鱼类大量死亡。用未经处理的含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会使农作物枯死和减产,我国的许多江湖及地下水,也受到含酚废水的污染,含酚废水已被列为重点治理的项目。
目前常采用的几种含酚废水的回收和净化处理技术有生物氧化法[1]、有机溶剂萃取法[2]、物理化学吸附法[3]、化学沉淀法[4]、化学氧化法[5~7]、电催化氧化法[8]、汽提法等。近几年来又发展了大孔径吸附树脂[9]和液态膜法等新技术[10]。这些措施虽不同程度地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却带来原料利用率低(过量苯酚流失)以及生产成本增加(回收处理消耗能源、人力、物力)的问题,仍不是根本解决方法。因此,寻找一种从根本上解决含酚废水污染的方法保证酚醛树脂工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热塑性酚醛树脂;现有生产工艺;环保合成;含酚废水;表征
Abstract:Thermoplastic phenolic resin in recent year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research of green synthesis. Conventional thermoplastic phenolic resin production yield is low, and produces a large number of high concentration phenol wastewater, pollute the environment. Using a new type of catalyst, catalyst are studied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 method, the ratio of formaldehyde and phenol,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reaction time on the free phenol content of waste liquor, optimized formula,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free phenol content in the synthetic wastewater.
4.2表征
在通常制备热塑性酚醛树脂的生产中,当醛酚比在0. 87∶1以上时,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内取代反应发生,从而致支化和交联[10]。该催化剂就很好地克服了这一难题,即使醛酚比超过1∶1,反应仍能得到热塑性酚醛树脂。采用DSC和13C- NM R对所合成的树脂进行分析表征。树脂受热后(室温至300℃)并没有在DSC曲线上出现固化反应放热峰,只有树脂逐渐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熔融吸热的变化过程。参照文献[14,15]对所合成的树脂的核磁谱图中的各峰进行了归属并积分,计算各种结构百分数,结果见表4。由结果可以说明所合成的树脂为热塑性酚醛树脂。
参考文献…………………………………………………………….……………..….6
热塑性酚醛树脂的环保合成方法学生姓名:Biblioteka 号: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
指导教师:职称:
摘要:近年来热塑性酚醛树脂的环保合成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常规热塑性酚醛树脂生产的产率较低,且产生大量高浓度含酚废水,污染环境。采用一种新型催化剂,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催化剂用量、甲醛与苯酚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废液中游离酚含量的影响,优化了配方,显著降低了合成废液中游离酚含量。
Y =6. 732 9X -0. 036 43
其中Y代表苯酚的质量分数;X代表吸光度。将合成中产生的含酚废水样品经722S可见分光光度计测试得到的吸光度代入上面的标准方程,即可得到废水中游离酚的质量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