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卢江名词解释期末必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高分子或称聚合物分子或大分子由许多重复单元通过共价键有规律地连接而成的分子,具有高的分子量.
2.高分子化合物或称聚合物: 由许多单个高分子(聚合物分子)组成的物质。
3.重复单元由实际上或概念上是相应的小分子衍生而来
4.链原子:构成高分子主链骨架的单个原子
5.结构单元构成高分子主链结构组成的单个原子或原子团,可包含一个或多个链单元。
6.重复结构单元:重复组成高分子分子结构的最小的结构单元
7.单体单元:高分子分子结构中由单个单体分子衍生而来的最大的结构单元
8.聚合度(Degree of Polymerization,DP):单个聚合物分子中所含单体单元的数目。
9.末端基团(End Groups):高分子链的末端结构单元
10.加聚反应是指聚合产物分子的单体单元的组成与相应的单体分子相同的聚合反应
11.缩聚反应是指聚合产物分子的单体单元组成比相应单体分子少若干原子的聚合反应,在聚合反应过程中伴随有水、醇等小分子副产物生成
12.均聚物如果聚合物分子结构中只有一种重复结构单元、并且该重复结构单元可以只由一种(事实上的、隐含的或假想的)单体衍生而来,则该聚合物为均聚物,否则为共聚物。
13.逐步聚合反应是指在聚合反应过程中,聚合物分子是由体系中的单体分子以及所有聚合度不同的中间产物分子之间通过缩合或加成反应生成的,聚合反应可在单体分子以及任何中间产物分子之间进行。
14.链式聚合反应是指在聚合反应过程中,单体分子之间不能发生聚合反应,聚合反应只能发生在单体分子和聚合反应活性中心之间,单体和聚合反应活性中心反应后生成聚合度更大的新的活性中心,如此反复生成聚合物分子。第二章逐步聚合反应
15.单体功能度(f ) 逐步聚合反应的单体分子要求至少含有两个以上的功能基或反应点,单体分子所含的参与聚合反应的功能基或反应点的数目叫单体功能度(f )
16.反应程度P = 已反应的A(或B)功能基数/ 起始的A(或B)功能基数,反应过程中功能基的转化程度17.凝胶化现象在交联逐步聚合反应过程中,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体系粘度突然增大,失去流动性,反应及搅拌所产生的气泡无法从体系中逸出,可看到凝胶或不溶性聚合物明显生成的实验现象。
18.凝胶点出现凝胶化现象时的反应程度叫做凝胶点,以p c表示。
19.预聚物含有反应性功能基,在适宜条件下可进一步发生聚合反应的低聚物称为预聚物
20.固化由预聚体反应生成交联高分子的过程常称为固化。
21.无规预聚物中未反应功能基在分子链上无规分布,通常由交联型逐步聚合反应在P
22.确定结构预聚物:具有特定的活性端基或侧基,功能基的种类与数量可通过设计来合成。功能基在端基的叫端基预聚物,功能基在侧基的叫侧基预聚物。
23.熔融聚合聚合体系中只加单体和少量催化剂,不加任何溶剂,聚合过程中原料单体和生成的聚合物始终处于熔融状态。
24.溶液聚合是指将单体等反应物溶在溶剂中进行聚合反应的一种实施方法。
25.界面缩聚是将两种单体分别溶于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再将这两种溶液倒在一起,在两液相的界面上进行缩聚反应,聚合产物不溶于溶剂,在界面析出。
第三章自由基聚合
26.引发剂半衰期引发剂分解50%所需的时间定义为引发剂半衰期t1/2
27.引发效率把初级自由基用于形成单体自由基的百分率称作引发效率,以f 表示。
28.笼蔽效应(Cage Effect) :引发剂分解产生的初级自由基,在开始的瞬间被溶剂分子所包围,不能与单体分子接触,无法发生链引发反应。
29.诱导分解:诱导分解的实质是自由基(包括初级自由基、单体自由基、链自由基)向引发剂分子的转移反应。
30.偶合终止:两个链自由基的孤电子相互结合成共价键
31.歧化终止:一个链自由基夺取另一个链自由基的原子(β-氢原子)
32.平方根定则:聚合反应速率与引发剂浓度的平方根成正比,可作为自由基聚合的判据。
33.自动加速现象:随着反应进行,当转化率达到一定值(如15~20%)后,聚合反应速率不仅不随单体和引发剂浓度的降低而减慢,反而增大的现象。
34.凝胶效应自动加速作用除使聚合反应速率显著上升外,由于终止反应速率减慢,相应地链自由基的寿命增
加,可结合更多的单体,从而使聚合产物分子量显著增加。自动加速作用也称凝胶效应。
35.阻聚剂能完全终止自由基而使聚合反应完全停止
36.缓聚剂则只使部分自由基失活或使自由基活性衰减,从而使聚合速率下降。
37.诱导期当体系中存在阻聚剂时,在聚合反应开始以后(引发剂开始分解),并不能马上引发单体聚合,必须在体系中的阻聚剂全部消耗完后,聚合反应才会正常进行。即从引发剂开始分解到单体开始转化存在一个时间间隔,称诱导期
38.自阻聚作用烯丙基自由基很稳定,不具有再引发活性,只能与链自由基或本身发生双基终止。这样,上述反应从形式上看是一链转移反应,但其效果相当于一加阻聚剂的终止反应,而阻聚剂是单体本身,因此被称为烯丙基单体的自阻聚作用。
39.动力学链长(v) 是指平均每一个活性中心(自由基)从产生(引发)到消失(终止)所消耗的单体分子数。
40.链转移常数C 链转移速率常数与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
41.链转移剂:一些链转移常数较大的物质,只需少量加入便可明显降低分子量。
42.分子量调节剂只需加入少量的链转移剂(如十二烷基硫醇),便可明显降低分子量,而且还可通过改变其用量来调节分子量,因此这类链转移剂又叫分子量调节剂
43.调节聚合是指在“活性”溶剂中进行聚合合成极低分子量的聚合物。“活性”溶剂指链转移常数较大的溶剂44.聚合上限温度Tc 当温度升高至某一值时,链增长速率与解聚速率相等,即聚合反应实际上是不进行的(聚合物产生的净速率为零),此时的温度称为聚合上限温度Tc
45.本体聚合是单体本身在不加溶剂以及其它分散剂的条件下,由引发剂或直接由光热等作用下引发的聚合反应。
46.溶液聚合是将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溶剂中,在溶液状态下进行的聚合反应。
47.悬浮聚合:通过强力搅拌并在分散剂的作用下,把单体分散成无数的小液珠悬浮于水中由油溶性引发剂引发而进行的聚合反应。
48.乳液聚合: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并借助于机械搅拌,使单体在水中分散成乳状液,由水溶性引发剂引发而进行的聚合反应。
49.乳化剂:能使油水混合物变成乳状液的物质成为乳化剂。
50.增溶作用:当乳化剂浓度超过一定值时,就会由50~100个分子聚集一起形成胶束,胶束呈球状或棒状,胶束中乳化剂分子的极性基团朝向水相,亲油基指向油相,能使单体微溶于胶束内。由于乳化剂的存在而增大了难溶单体在水中的溶解性的现象称为胶束增溶现象
51.临界胶束浓度(简称CMC) 乳化剂能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叫临界胶束浓度
第四章离子聚合
52.阳离子和阴离子聚合离子聚合与自由基聚合一样,同属链式聚合反应,但链增长反应活性中心是带电荷的离子。根据活性中心所带电荷的不同,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聚合。
53.Inifer 试剂指同时具有引发(initiate)和转移(transfer)双重作用,具有这种功能的物质称为Inifer试剂。第五章链式共聚合反应
54.共聚方程描述二元共聚产物的组成(单体单元的含量)与单体组成及单体相对活性(竞聚率)之间的关系。
55.竞聚率定义r1和r2 每种单体同系(均聚)链增长速率常数与交叉(共聚)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为竞聚率56.前末端效应即产生偏差的原因是由于链增长活性中心的活性受端基前一个单体单元的影响不能忽略,这种效应在一些含有位阻大或强极性取代基的单体对更为明显。
57.解聚效应有些聚合上限温度较低的单体,在通常共聚温度下,增长链端基发生解聚,结果共聚物中单体单元含量比预期的小。
58.序列长度:在一相同的结构单元连续连接而成的链段中,所含该结构单元的数目。
第六章配位聚合
59.Ziegler-Natta引发剂Ziegler引发剂TiCl4/Al(C2H5)3和Natta引发剂TiCl3/Al(C2H5)3,广义的Zieler-Natta引发剂指的是由IV~VIII族过渡金属化合物与I~ III族金属元素的金属烷基化合物所组成的一类引发剂。
60.配位聚合单体首先与金属配位而被活化,同时也使Mt-C键变弱而便于被打开,从而使单体插入以形成新的Mt-C键,最明显的特征是其活性中心是过渡金属Mt-C键。
61.定向聚合:是指形成有规立构聚合物为主(≥75%)的聚合过程。
62.立构规整度: 立构规整性聚合物占总聚合物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