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地貌作业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1常见的地貌类型课时作业含解析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1常见的地貌类型课时作业含解析第一册

1常见地貌类型一、单项选择题读峰丛、峰林和孤峰剖面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地形景观是在(B)A.玄武岩分布区B.石灰岩分布区C.大理岩分布区D.花岗岩分布区解析:由图可知,该区域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岩分布区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故选B。

2.导致下列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与图示地貌相同的是(D)A.北美五大湖B.湄公河三角洲C.塔里木盆地的沙丘D.“V”形河谷解析:北美五大湖是冰川作用的结果;湄公河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塔里木盆地的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V”形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故选D.1读河曲及河床剖面图,回答3~4题。

3.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沿M—N的河床和水流特征的是(A)A.A B.BC.C D.D解析:河水流经弯道时,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流速快,故而表现为侵蚀。

而底部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水流上升速度慢,表现为堆积。

即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由图中看出,M 岸为河流凹岸,受流水侵蚀作用明显,河谷较深,河床坡度较大;N岸为河流凸岸,受流水堆积作用明显,河谷较浅,河床坡度较小.4.以下关于这种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D)A.若水流方向与图示相反,则N岸侵蚀,M岸堆积B.这种特征的河流多分布在崎岖的山区C.这种特征的河流河面宽阔,水流平稳,非常有利于航行D.其发展趋势是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突然变直解析:在河道弯曲的地方,水流受离心力的影响都要偏向凹岸;这种河段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该河道弯曲,不利于航行.这种河道发展的结果是“裁弯取直”。

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

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有规律地排列,形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奇特景观。

读我国北疆地区魔鬼城分布图,完成5~7题.5.形成雅丹地貌的地质作用是(B)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风力搬运作用D.风力堆积作用解析:准噶尔盆地地处亚欧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较少,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

地理研学案和作业设计【喀斯特地貌】

地理研学案和作业设计【喀斯特地貌】

新授课课题:喀斯特地貌【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1、运用景观图与地图,描述各喀斯特地貌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2、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分析,推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探究其形成条件,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综合思维)3、结合现实生产生活场景和资料,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感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人地协调观)【评价标准】1、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能简单分析其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总结归纳其形成条件并解释主要地貌的时空变化过程(综合思维)2、能根据地貌景观的成因,推断喀斯特地貌的空间分布特点(区域认识)3、能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识别喀斯特地貌,说出其分布与特点、探究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综合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与过程【温故·习新】阅读书本P56-58,结合已有知识,尝试回答下列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地貌?2、生活中是否见过类似的地貌景观,在我国都发育在何处?3、喀斯特地貌与之前所学的流水地貌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研讨·拓展】研学活动一:“喀斯特之奇”【材料1 名称之奇】“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发育着由石灰岩溶蚀而成的各种奇特地貌。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尤以《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述最为详尽。

我国喀斯特地貌不但分布广,面积大,而且发育也很典型。

【材料2 景观之奇】“路依西界北行,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日。

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材料3 形成之奇】问题1:从文字材料中提炼出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点,并结合图示概括该地貌在我国的分布。

《第二章第一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一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必修第一册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作业设计的目标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作业,让学生熟悉和了解主要地貌类型的基本特征,并能描述各类地貌景观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景观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地理知识的应用水平。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的复习学生需复习并理解本节课所学的各类地貌的分类及基本特征,包括山地、盆地、高原、平原等地貌类型的形态特点及其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2. 地理图片与资料的搜集学生需要从互联网上搜集至少五种不同类型地貌的图片和简要介绍资料,如山川、平原、峡谷、河流冲积平原等。

搜集时应尽量确保图片的清晰度和信息的准确性。

3. 景观特点的描述与解析学生需根据所搜集的图片和资料,详细描述各类地貌的景观特点,包括地形、地貌的形态特征、颜色、植被覆盖等,并尝试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4. 作业报告的撰写学生需将上述搜集和解析的内容整理成一份简短的报告,包括地貌类型、图片展示、景观特点描述以及形成原因分析等部分。

报告应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三、作业要求1. 准确性学生在搜集资料时需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避免出现错误或误导性的内容。

2. 完整性作业内容应包括所有要求的环节,如地貌类型的选择、景观特点的描述与解析等,不可遗漏。

3. 创新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思路去分析和理解地貌景观的特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4. 规范性作业报告应按照一定的格式和结构进行撰写,语言应规范、简洁、流畅。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准确性,即学生搜集和描述的地理信息是否准确无误;二是完整性,即学生是否完成了所有作业环节;三是创新性,即学生在分析和理解地貌景观特点时是否提出了新颖的观点;四是规范性,即学生报告的撰写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对全班同学的作业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后续的教学活动。

《地貌旅游景观作业设计方案-导游基础知识》

《地貌旅游景观作业设计方案-导游基础知识》

《地貌旅游景观》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设计目标本作业旨在让同砚通过实地考察和探究,深度了解地貌旅游景观的特点和魅力,培育同砚对自然景观的观览能力和保卫认识,提高同砚地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作业设计内容1. 筹办阶段:在教室内组织同砚通过教室讲解、图片展示等形式,了解地貌旅游景观的基本观点和分类,引导同砚对地貌景观的熟识和爱好。

2. 实地考察:打算同砚前去当地著名的地貌景观景点进行实地考察,让同砚亲身感受自然景观的壮丽和奇异,观察并记录景观的地貌特征、气候环境等相关信息。

3. 资料整理:要求同砚依据实地考察所得数据和资料,完成一份关于地貌旅游景观的探究报告,包括景观特点、地形类型、自然生态、保卫现状等内容,援助同砚深度理解和分析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和价值。

4. 创意设计:引导同砚从实地考察的阅历中,进行一次地貌旅游景观的创意设计,要求同砚结合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地貌景观,体现出对自然景观的奇特理解和表达。

5. 展示沟通:组织同砚进行地貌旅游景观作业展示和沟通活动,让同砚互相分享自己的探究效果和设计作品,增进同砚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沟通,提高同砚对地貌景观的熟识和理解。

三、作业评判标准1. 实地考察记录:包括景观特点、地形类型、自然生态等内容的观察记录,准确详尽。

2. 探究报告:报告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能够深度分析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和保卫意义。

3. 创意设计作品:设计创新颖特、体现个人观点和想法,具有一定的实践可行性。

4. 展示沟通表现:表达明晰流畅、思想深度、对地貌旅游景观有独到见解。

四、作业打算1. 筹办阶段:1周时间进行基础知识进修和筹办工作。

2. 实地考察:周末组织同砚进行1-2天的实地考察活动。

3. 资料整理:1周时间完成实地考察报告的撰写和整理。

4. 创意设计:同砚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进行1周的创意设计作业。

5. 展示沟通:组织同砚进行作业展示和沟通活动,展示作业效果和分享心得。

《第二章 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必修第一册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貌的概念,认识和掌握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增强学生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地貌知识展开,要求学生从地理地貌的观察、研究到分析和应用。

具体如下:1. 观察并搜集信息:要求学生观察本地区主要地貌景观,如河流、湖泊、山地、平原等,并搜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其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

2. 制作地貌特征表:学生需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制作一张主要地貌的景观特征表,包括地貌类型、分布地区、主要特征、形成原因等。

3. 撰写分析报告:学生需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对所观察到的地貌景观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其形成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等,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

4. 制作PPT或海报:学生可利用所学知识,将所观察到的地貌景观和其特点制作成PPT或海报,以便于展示和交流。

三、作业要求1. 观察与搜集:学生需认真观察并搜集相关资料,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制作与报告:地貌特征表和分析报告需使用恰当的表格和语言,分析过程要客观且符合地理原理,表达要清晰、逻辑要严谨。

3. PPT或海报:PPT或海报需美观大方,内容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能够清晰地展示地貌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4. 提交方式:学生需按时提交作业,包括地貌特征表、分析报告以及PPT或海报(如有)。

提交方式可通过线上或线下进行。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评价将依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内容是否完整、准确、条理清晰,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貌景观进行深入分析。

2. 评价方式: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给出详细的评分和改进意见。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和交流。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出详细的反馈意见,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2.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作业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作业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基础达标练(2021河北唐山高一期末)下图为一游客在我国某世界自然遗产地拍摄的地貌景观照片。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图示地貌景观为( )A.冰川地貌B.黄土地貌C.海岸地貌D.喀斯特地貌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地貌景观为石林,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D正确。

2.图示地貌类型的地下部分往往发育有( )①溶洞②角峰③海蚀柱④地下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D解析:喀斯特地貌在地下多发育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地下河、溶洞等,①④正确;角峰属于冰川地貌,海蚀柱属于海蚀地貌,②③错,D正确。

在喀斯特地貌区,经常可以看到“钙华梯田”。

读某地“钙华梯田”景观图,完成下题。

3.形成“钙华梯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沉积B.流水沉积C.冰川沉积D.海浪沉积答案:B解析:由题干可知,在喀斯特地貌区,经常可以看到“钙华梯田”,形成“钙华梯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积,B正确。

读某海岸地区地貌景观图,回答下面两题。

4.图中①地貌为( )A.海蚀柱B.海蚀平台C.海蚀崖D.沙堤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①地貌为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崖。

5.①②两地貌景观分别属于( )A.海蚀地貌、海积地貌B.海积地貌、河流地貌C.风蚀地貌、海积地貌D.河流地貌、海蚀地貌答案:A解析:②地貌为海浪堆积形成的沙滩,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地貌为海蚀地貌。

(2020湖北沙市中学高二期中)下图示意四川省第二高峰四姑娘山主峰幺妹峰,海拔6 250米,发育有现代山岳冰川,幺妹峰壁立千仞,多角峰、刃脊。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幺妹峰为( )A.冰川地貌B.火山地貌C.喀斯特地貌D.丹霞地貌答案:A解析:幺妹峰发育有现代山岳冰川,多角峰、刃脊,故其为冰川地貌,A正确。

图中岩层层理构造明显,不是火山地貌,B错误。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此处流水作用较弱,C错误。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4章第2节地貌的观察作业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4章第2节地貌的观察作业

其次节地貌的观看时间:45分钟总分值:100分探究点题号地貌观看的挨次1、2、3、4、5、13(1)(3)、14(1)(2)地貌观看的内容6、7、8、9、10、11、12、13(2)(4)、14(3)(4)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某地理学习小组利用周末对学校四周某地进行地貌考察。

以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该地地貌简图。

据此答复1~3题。

1.(地理实践力)观看图示地区地貌,最正确观看点为()A.甲B.乙C.丙D.丁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乙山峰海拔最高,且位于图示区域中部,为最正确观看点,故B项正确。

2.(综合思维)图示区域内的宏观地貌为()A.高原B.山地C.丘陵D.盆地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区域等高线稀疏,大局部地区海拔在1 000米左右,山峰与四周地区相对高度小,故宏观地貌为高原,A项正确。

3.(综合思维)据图推断,图示区域内次级地貌是()A.山峰、河流地貌B.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C.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D.山峰、喀斯特地貌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内山峰较多;溶洞和石林较多,溶洞和石林均属于喀斯特地貌,故D项正确。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哀牢山。

图甲为红河哈尼梯田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图乙为某游客拍摄的红河哈尼梯田景观图片。

读图,完成4~5题。

4.(综合思维)某游客站在甲图中某处朝南拍摄出乙图的景观图片,该游客在甲图中所处位置最有可能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在乙图中拍摄的景观有两处等高线向上弯曲,三处向下弯曲,结合指向标,图中只有在③地向南望去,才能表达图中景观,故C项正确。

5.(综合思维)图甲中不能观看到的微型地貌是()A.山谷B.山脊C.悬崖D.峡谷答案 D解析读图,图示等高线重叠处为悬崖,等高线弯曲处为山谷或山脊;图示区域内没有峡谷。

某地理爱好小组对我国某一地区进行考察。

以下图示意该地理爱好小组考察区域。

人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地貌典型例题

人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地貌典型例题

(每日一练)人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地貌典型例题选择题1、桂林山水甲天下,不游漓江,枉到桂林。

读桂林山水景观图,回答下列小题。

(1)塑造桂林山水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B.冰川侵蚀C.海浪侵蚀D.风力侵蚀(2)就水循环而言,漓江属于水循环环节中的()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地表径流答案:AD【提示】喀斯特地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解析:(1)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2)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

【解答】(1)A.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故正确。

B.冰川作用一般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故错误。

C.海浪作用一般在石质海岸分布明显,故错误。

D.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故错误。

故选A。

(2)海陆间水循环过程主要包括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环节。

图中的漓江是地表水汇集而成,应属于水循环环节中地表径流。

故选D。

2、位于长江口的九段沙,是受到河流和海洋潮流共同作用形成的河口沙洲。

近年来,由于上游三峡大坝建设,九段沙的生长速度和方向发生明显变化。

下图为长江口沙洲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九段沙的形成原因是()A.风力堆积作用B.海水堆积作用C.河流侵蚀作用D.河流堆积作用(2)据图可知,九段沙生长的方向是()A.向东B.向西C.向南D.向北(3)近年来,九段沙生长速度变慢,主要原因是()A.流速变小B.径流量减少C.汛期加长D.输沙量减少答案:DAD【提示】流水地貌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流水地貌。

(2)本题主要考查了流水地貌。

(3)本题主要考查了流水地貌。

【解答】(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段沙位于长江入海口,河口附近水流变缓,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河口沙洲(九段沙)。

故选D。

(2)据图中等深线的走向可知,九段沙向东生长。

故选A。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年来上游建设了三峡大坝,大坝有拦水拦沙的作用,使得到达长江口的泥沙减少,九段沙生长速度变慢。

《地貌旅游景观作业设计方案》

《地貌旅游景观作业设计方案》

《地貌旅游景观》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背景与目标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地貌旅游景观作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奇特产物,更是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深入钻研地貌旅游景观,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为未来的学术钻研或旅游规划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业设计内容1. 地貌旅游景观概述- 定义:地貌旅游景观是指由地球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结合人类活动和文化因素,具有观赏、科研和教育价值的自然景观。

- 分类:根据地貌成因和特征,可分为山岳地貌、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等。

2. 地貌旅游景观的形成机制- 内力作用:板块构造、火山活动、地震等。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 人类活动:农业耕作、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等。

3. 典型地貌旅游景观案例分析-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是中国山岳地貌的代表。

- 桂林山水: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峰林、溶洞、地下河闻名。

- 长江三峡:河流地貌的杰作,集峡谷、险滩、瀑布于一体。

- 三亚海滩:热带海岸地貌,以沙滩、珊瑚礁、椰林为特色。

4. 地貌旅游景观的珍爱与开发- 珍爱原则: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

- 开发策略: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创新发展。

- 案例探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珍爱与开发实践。

三、作业设计要求1. 文献综述:收集相关书籍、期刊、网络资源,撰写地貌旅游景观的文献综述。

2. 实地考察:选择一个地貌旅游景观进行实地考察,记录观察到的地貌特征和旅游活动。

3. 案例分析:选取至少两个典型地貌旅游景观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4. 珍爱与开发方案:基于案例分析,提出针对性的珍爱与开发建议。

5. 作业报告:撰写完备的作业报告,包括钻研背景、方法、结果和结论。

四、作业设计步骤1. 确定钻研主题:明确作业设计的钻研方向和重点。

2. 资料收集与整理: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地貌旅游景观作业设计方案》

《地貌旅游景观作业设计方案》

《地貌旅游景观》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地貌旅游景观是指地球表面上形成的各种自然景观,如山脉、河流、湖泊等,具有奇特的地质特征和自然景观,吸引着浩繁游客前来观览。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同砚对地貌旅游景观的钻研和调查,了解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培育同砚的地理观念和旅游熟识,激发同砚对自然景观的热忱和探究欲望。

二、设计目标1. 了解地貌旅游景观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 熟识地质地貌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3. 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地貌景观的特点和价值;4. 提高同砚的地理进修爱好和实地考察能力;5. 培育同砚的珍爱环境熟识和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三、设计内容1. 进修任务:通过教室教学和自主进修,了解地貌旅游景观的观点和特点,精通地质地貌的形成原理和分类方法。

2. 调研实践:组织同砚分组前去当地的地貌旅游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记录景观特点和地质特征,撰写调研报告。

3. 作业任务:依据实地调研的结果,设计一份地貌旅游景观的推介手册或海报,展示该景观的特色和价值。

4. 知识检测:组织同砚进行知识竞争或小测验,检验他们对地貌旅游景观的理解和精通水平。

四、设计步骤1. 进修任务:老师进行地貌旅游景观的观点讲解和案例介绍,同砚自主阅读相关资料和文献,了解地质地貌的基本知识。

2. 调研实践:组织同砚分组前去当地的地貌旅游景观,带上相机和记录工具,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收集景观信息和地质数据。

3. 作业任务:同砚依据实地调研的结果,设计一份地貌旅游景观的推介手册或海报,包括景观介绍、地质特征、旅游路线等内容,展示景观的魅力和价值。

4. 知识检测:组织同砚进行知识竞争或小测验,考察他们对地貌旅游景观的理解和精通水平,激励同砚进修地理知识。

五、评判方式1. 作业报告:评分标准包括内容完备性、表达明晰度、创意水对等,鼓舞同砚展示自己的奇特见解和观点。

2. 实地调研:评分标准包括调研深度、数据准确性、报告质量等,鼓舞同砚乐观参与调研活动,提高实地考察能力。

(2019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11 地貌的观察 Word版含解析

(2019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11 地貌的观察 Word版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建议用时:40分钟)[合格基础练]1.下图为日本富士山景观,该地貌属于()A.褶皱山B.断块山C.火山D.角峰[答案] C2.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其景观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起伏和缓B.陡峭险峻C.地势平坦D.石林群拱B[图中是典型的块状山地,陡峭险峻。

]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

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

读图,回答3~4题。

3.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运动B.断裂下陷C.流水作用D.风力作用4.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3.C4.A[第3题,图中河流呈弯曲形态,主要是由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

第4题,甲处为凹岸,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乙处为凸岸,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考察了某地地貌发育特点后所画的素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地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D.准噶尔盆地6.图中地貌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5.B6.A[从素描图中的特征看,该地地貌为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贵高原,是因流水的侵蚀作用影响而形成的。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珊瑚虫一般分布在水温约为20~30℃、水深50米以内、光照充足的清澈水域。

珊瑚虫以捕食海洋里的浮游生物为生,在生长过程中从海水中吸收钙和二氧化碳,分泌石灰质物质并形成骨骼与外壳,经不断堆积形成珊瑚礁。

南海是全球十大珊瑚礁保护区之一,类型多样的珊瑚礁分布在从海南岛到南沙群岛的广阔水域,南海珊瑚礁多与海底火山伴生。

材料二甘泉海台(虚线内)是由珊瑚礁构成的水下台地,位于西沙海槽南侧。

甘泉海台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有关。

下图为西沙主要海域等深线图。

新教材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后作业地貌的观察 含解析

新教材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后作业地貌的观察 含解析

课后作业(十二)一、单项选择题右图为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面图,该版面景观为桂林山水,具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

据此回答1~2题。

1.该版面景观所表示的地貌是()A.喀斯特地貌B.风蚀地貌C.冰川地貌D.火山地貌[解析]图中景观为桂林山水景观,该景观所表示的地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答案] A2.该版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A.流水溶蚀作用B.海浪侵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解析]图示景观位于我国南方石灰岩分布区,属于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 A读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A.a——海浪侵蚀作用B.b——流水侵蚀作用C.c——风力侵蚀作用D.d——冰川侵蚀作用[解析]a、b、c、d四幅图所示景观分别是由风力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冰川侵蚀作用、火山喷发形成的。

[答案] B4.若b景观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景观,则造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表现最强烈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解析]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于夏季,该季节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 B下图为某河口三角洲示意图,图中箭头为河流流向。

读图回答5~6题。

5.形成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搬运作用B.海浪沉积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D.流水搬运作用[解析]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水中挟带的泥沙在河口水流速度减慢时沉积形成的。

[答案] C6.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A.黄土高原的沟壑B.新月形沙丘地貌C.华北平原D.喀斯特地貌[解析]黄土高原的沟壑和喀斯特地貌均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地貌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华北平原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 C读下图,回答7~9题。

7.该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解析]该地形为我国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其形成和发育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另外该地的石灰岩广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高中一年级上学期地理《喀斯特地貌》课后作业

高中一年级上学期地理《喀斯特地貌》课后作业

喀斯特地貌课后作业一、单选题【基础达标】下图为我国两种典型地貌类型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两种地貌类型分别是()A.喀斯特地貌冲积平原B.冲积平原雅丹地貌C.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D.冲积平原喀斯特地貌2.关于图乙地貌的形成,描述正确的是()A.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B.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C.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区D.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天坑”是一种特殊的石灰岩岩溶地貌,宜宾市兴文县石海洞乡的小岩湾大漏斗呈椭圆形,四面绝壁,东西长650m,南北宽490m,深208m,号称“天下第一漏斗”,是我国发现和研究最早的天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天下第一漏斗”在地貌类型上属于()A.丹霞地貌B.雅丹地貌C.火山地貌D.喀斯特地貌4.形成“天下第一漏斗”的地质作用是()A.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侵蚀B.内力作用中的地壳塌陷C.外力作用中的流水沉积D.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喀斯特溶岩天窗是指地下河通往地面的窗口。

广西的地苏地下河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的地下河,天窗、溶洞、峰丛等各类岩溶地貌集中分布,形成了“一河、百窗、千山”的地貌形态。

下图示意地苏地下河流域天窗的分布及该地区的喀斯特地貌。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地苏河流域多喀斯特溶岩天窗发育的主要原因有()①流水侵蚀作用强②地下河水位稳定③地表起伏较大④石灰岩岩层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6.推测图示现有天窗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天窗数量增加 B.天窗空间扩大 C.垂直方向发育停滞 D.水平方向发育缓慢【能力提升】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28km。

猴子沟风景区内部资源是一个有机组合整体,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等(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A.云贵高原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青藏高原8.与图示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发育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A.岩石、光照B.岩石、水文C.土壤、地形D.气候、土壤读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地貌旅游景观作业设计方案-导游基础知识》

《地貌旅游景观作业设计方案-导游基础知识》

《地貌旅游景观》作业设计方案
一、设计目标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地貌旅游景观的观点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地质地貌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旅游景观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进修兴趣和能力。

二、设计内容
1. 地貌旅游景观的观点和特点
2. 世界闻名的地貌旅游景观介绍
3. 中国闻名的地貌旅游景观介绍
4. 个人感悟和总结
三、设计步骤
1. 学生自主进修地貌旅游景观的相关知识,包括地貌形成的原因、地貌景观的分类等。

2. 学生选择一个世界闻名的地貌旅游景观进行深入钻研,撰写一份介绍该景观的文章,包括景观的特点、地质构造、历史沿革等。

3. 学生选择一其中国闻名的地貌旅游景观进行深入钻研,撰写一份介绍该景观的文章,包括景观的特点、地质构造、历史沿革等。

4.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地考察或网络调研,撰写一篇个人感悟和总结,包括对地貌旅游景观的认识、感受和启迪。

四、设计要求
1. 文章内容要准确、清晰、逻辑性强。

2. 撰写文章要注重语言表达和文字排版。

3. 可以适当添加图片或图表,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4. 作业提交时间为两周后,提交形式为纸质版和电子版。

五、评分标准
1. 文章内容的准确性和完备性(40%)。

2. 文章的语言表达和文字排版(30%)。

3. 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20%)。

4. 文章的创意和个性化(10%)。

六、总结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地貌旅游景观的相关知识,培养对地质地貌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激发对旅游景观的兴趣,提高地理进修兴趣和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这次作业中有所收获,增长见闻,拓展视野。

(2019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11地貌的观察

(2019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11地貌的观察

课时分层作业 (十一 )(建议用时: 40 分钟 )[合格基础练 ]1.以下图为日本富士山景观,该地貌属于 ()A.褶皱山B.断块山C.火山D.角峰[答案] C2.以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行名山景观照片,其景观特色描绘正确的选项是()A.起伏缓和B.峻峭峻峭C.地势平展D.石林群拱B[图中是典型的块状山地,峻峭峻峭。

]蛇曲是像蛇同样曲折的河流地貌。

以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

读图,回答 3~4 题。

3.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运动B.断裂下陷C.流水作用D.风力作用4.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A.甲—侵害作用、乙—聚积作用B.甲—侵害作用、乙—侵害作用C.甲—聚积作用、乙—聚积作用D.甲—聚积作用、乙—侵害作用3.C4.A [第 3 题,图中河流呈曲折形态,主假如由凹岸侵害、凸岸聚积形成的。

第 4 题,甲处为凹岸,是由流水侵害作用形成的;乙处为凸岸,是由流水聚积作用形成的。

]以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观察了某地地貌发育特色后所画的素描图,读图回答5~6 题。

5.图中甲地地形主要散布在我国的A.黄土高原C.内蒙古高原()B.云贵高原D.准噶尔盆地6.图中地貌的发育主假如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A.流水侵害B.风力侵害C.冰川侵害D.流水堆积5.B6.A[从素描图中的特色看,该地地貌为喀斯专门貌,主要散布在我国的云贵高原,是因流水的侵害作用影响而形成的。

]7.阅读图文资料,达成以下要求。

资料一珊瑚虫一般散布在水温约为20~30℃、水深 50 米之内、光照充分的清亮水域。

珊瑚虫以捕食大海里的浮游生物为生,在生长过程中从海水中汲取钙和二氧化碳,分泌石灰质物质并形成骨骼与外壳,经不停聚积形成珊瑚礁。

南海是全世界十大珊瑚礁保护区之一,种类多样的珊瑚礁散布在从海南岛到南沙群岛的广阔水域,南海珊瑚礁多与海底火山伴生。

资料二甘泉海台 (虚线内 )是由珊瑚礁组成的水下台地,位于西沙海槽南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景地貌作业
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包括观看电影纪录片、风景图片以及游览观赏自然风光,我们都能接触到各种不同的风光景色,在书本中,我们亦曾熟背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等,进而在脑海里形成特定的意境。

这些,都应该归属于我们一下所要探究的风景地貌学领域。

我们所说到的风景地貌学,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地貌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所谓地貌学,研究的是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极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风景地貌学则是专注于其中有关组成岩石圈的矿物和岩石,内、外力作用,地球演化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地质构造,各种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等等的研究,最终达到运用地貌学理论的方法解释、分析风景地貌的目的。

风景地貌学是围绕风景地貌成因这条主线进行,其成因很复杂:它既是地质结构(岩石与地质构造)的产物,又是地球内、外(营)力作用的结果,还是发育阶段的具体产物。

因此,我们要理解风景地貌形成的原因,就必须清楚地质构造、岩石性质、认识地层;另一方面,我们也只有了解了塑造地貌的动力,才能去了解风景地貌的成因。

很多人都会混淆成风景地貌学即是地球科学的另外一种称号。

其实不然,风景地貌学与地球科学是有相似之处,但在细则上又略有差异。

地球科学主要是以整体的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地球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综合比较风景地貌学和地球科学的概念,结合自身的学习,我发现,地球科学更侧重的是对地球表层以及内壳的研究,而风景地貌学除了对上述这些有所探究之外,还以艺术的眼光看待各种地貌吗,肯定其审美方面的价值。

可以说,地球科学是一个比较硬性研究的科学,而风景地貌学则相对来说比较人文化了。

风景地貌都是在特定的区域地质背景下,经过来自地球内部和外部地质作用(内力和外力)的长期营造而形成的。

地质因素(构造、岩性、地层等)是某一地域风景总特征的“本底”,是自然风景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造景基础条件之一。

这就必要地提及地质作用了。

我们通常所说的地质作用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壳形态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它主要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在地质因素的影响下,一个地方的风景地貌因岩石的褶皱、断裂形成独特的外观,同时岩性对地表风景形态的控制也形成了奇特景观,我们经常提及的风景湖泊、瀑布、各类泉等风景现象,都是在一定的水文地质环境条件下形成的。

因此,风景地貌学需要从地质因素和内外营力入手,剖析各种地貌的成因和特征。

上文中所谈及的内、外地质营力,根据地质营力,内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

外力地质作用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这两种性质相反的地质营力都能够对塑造、改造风景地貌发挥一定作用。

其中,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

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

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

在内外地质营力的作用下,风景地貌被重塑造、改变,归根到底,也就是营力作用改变
了地表中岩石的性质,使各种岩石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体态和不同组合构成新的风景地貌。

我们可以通过对地貌上的岩石采样,从而对该地的风景特点进行系统分析。

不同的岩石具备着不同的产状、坚硬程度等。

岩石的产状特征一部分是原生的,另一部分是岩石形成后受地壳运动作用造成的,严格来说,岩石产状是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因素。

分析各种岩石的性质,我们可以推测岩石的历史,地貌的成因,未来的发展趋势。

例如,一些奇峰林立、陡峻高耸的山地,比如黄山、华山等,往往是由巨大的花岗岩体垂直节理非常发育形成的;而大面积基性熔岩流则常构成阶梯状的熔岩台地,如长白山地等。

换句话说,就是特定岩石分布在特定的条件下就出现特定地貌景观。

另外,岩石的组成成分不同,其对地貌的影响也会不同。

我们要对此进行探究,可以从经历了长时期剥蚀的地区着手。

因为在“年轻”的山区,地面起伏主要还是受构造的控制,岩性较软的岩层可能出现在高出,经历了长期剥蚀,这种现象将逐渐被破坏乃至消灭,出现岩石性质控制地面起伏的现象。

例如武汉地区,除了有现代冲积岩外,出露地面的岩层是石英砂岩、燧石岩、页岩。

坚硬的石英砂岩组成了武汉附近最高一级地貌——绝对高程为100~150m的丘陵,硬度较低,层薄质脆的燧石岩则构成绝对高程80m左右的小丘,最软的页岩就构成了阶地。

外动力地质作用因其发生的面积广阔、发生机率高,在改变岩石上起到很大作用,而岩石的性质有进一步组合构成了特定形态的风景地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比喻:“外动力地质作用是自然界伟大的雕塑家”。

就以我国南方红色盆地中构成“丹霞”地貌的红色钙质砂砾岩、构成峰林地貌的石英砂岩、以及组成峰林洞天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为例,这些都是地球表面亿万年来留下来的沉积地层,在地壳构造运动和风化、侵蚀作用下所形成的沉积岩类的造景山石。

我们在对各种地质风貌的观赏,面对自然界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崇山峻岭等发出惊叹时,我们同样也要意识到,作为这个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保护这些瑰丽的风景地貌,尽最大程度地维持它们原有的自然生态。

然而,在现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收益,许多自然地貌逐渐被开发改造成旅游景区,每天迎来数十批旅游团队。

人类的频繁活动甚至是破坏性活动开始使自然地貌的承受能力受到挑战,许多景区开始失去天然的原样,彻底被人为改造,成为一种经济工具。

这些,是否该引起我们的警示——一旦,自然地貌所剩无几,我们还能真正体验到亲近自然的闲适感,还能为自己劳累的身心找一个歇息的出口吗?更何谓和谐自然了。

因此,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拒绝破环风景地貌的行为,呼唤原始自然风景的回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