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议论文写作训练(一)

议论文写作训练:议论文的基本格式(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论证的类型、论证的方法以及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模式。2.能力目标:树立文体规范意识,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能力,灵活运用几种结构模式。3.情感目标:在议论文写作中明确是非善恶,能明确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树立文体规范意识,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能力,灵活运用几种结构模式。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什么是议论文?

当我们了解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个现象或某些问题时,总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主张和观点,把这些看法、主张和观点表达出来,并加以阐释、说明,就是议论;写成文章,就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一种议论、说理的文章。所以议论文又叫说理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

二、解读知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

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指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

(2):指经过实践检验的,它的正确性为人们所公认的名人名言、俗语谚语、自然科学道理、公式定律等。道理论据可直接引用,也可间接引用。

3、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论证的类型: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

②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2)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引申法。

: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用另一同类事物或事例比较说明论点。

:用反向例子或事理比较说明论点

三、【合作探究】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模式

(一)、议论文的基本写法:

开头:用某种现象、某个事例、某句名言、某个(几个)比喻等自然地引出观点。

观点:观点正确、鲜明、切合题意。可单独成段,可附在开头的后面。

论证:用各种论证方法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联系现实分析):证明了观点的正确性以后,对符合或不符合观点的现象进行评析。

结尾:总结、呼吁、倡导、号召等。

几个部分中,灵魂是“观点”,“开头”是为了引出“观点”,使观点的提出十分自然,它可以是观点针对的现象,可以是文章的一个精彩的论据,当然,有时候没有“开头”,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观点。“论证”,顾名思义,是为证明观点而存在。“结尾”使文章更完整。

(二)、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即问题(是什么)→问题(为什么)→问题(怎么办)也即:论、论、论

1、总分结构(或称总分总式)。

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议论文几乎篇篇皆是这种结构模式。

★例文1

抓住机遇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诚然,如若事先未做好准备,又哪能有机遇的光临?即便机遇光临了,他仍然会将机遇视如粪土,不值一钱,待事过之后,才跌足长叹。【总】

秦国著名的宰相李斯,年轻时只不过是众多说客中的一员,在郡里做一个小吏,这哪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所能屈任的?于是他跟着荀卿学习帝王之道。勤学苦练使他高人一筹,而昏庸的楚王却不正眼相看,将送上门的高人拒之门外,失去了争霸天下大业的人才。贫困潦倒的他到了秦国。识才辨用的秦王凭借博才的李斯终于完成了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伟业。李斯也因此而名震天下,若李斯没有治国之才,若没有识才辨用的秦王,哪里来李丞相,哪里来统一天下的大业。可见要想取得成功,无论何人,必须抓住机遇。

事物的发展须从小处开始,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须抓住瞬间即逝的机遇,促成质变,实现成功。

翻开中国近代史,到处充斥着硝烟与战火。黄海一战,清军败了。是战略败了,还是武器上败了?都不是!一切都因当时某些肉食者未抓住机遇!当北洋舰队送兵朝鲜时,卑鄙的日军偷袭了。凭借着勇猛的将士和先进的武器,打得日军溃败而逃。本应乘胜追击,击沉日舰,可李鸿章却命令舰队躲进威海

卫海港,开始保存实力。可是受到重创的日舰却乘机养精蓄锐,卷土重来,绕道包围了威海卫军港,结果可想而知。机遇一但错过,怎可扭转乾坤。

而牛顿善于思考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爱迪生锲而不舍而发明了电灯;李时珍持之以恒而著成了《本草纲目》;苏秦抓住机遇游说六国而名垂千古。展望古今,有哪位名人不是先为机遇做好扎实的准

备,一旦机遇来临就迅速地把握住机会?由此可见,勤奋刻苦不可少,适时地把握机遇更为重要。【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切勿机遇从身旁溜走时,才后悔莫及。【总】2、并列式结构

所谓并列式结构就是把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分解成几层意思,逐层加以论证,最后总括起来,回应论题。因为中间几层在形式上是并列关系,所以叫并列式。

★例文2

细节的魅力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话,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这自然没错。但小事、细节也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而显得更鲜活,更有魅力,为人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而且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细节可定胜负。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化装到中国军舰上侦察。当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可是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日本间谍就把这细节写在情报中,并分析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人会有强大战斗力。果然,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细节可知兴衰。抗日战争期间,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到国内访问,他先到国统区,国民党用一顿800大洋的盛宴来款待;他后到延安,毛泽东则用几元钱的家常便饭为他接风。一奢一简,使他看清了国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不可挽回的腐败堕落,看清了共产党同仇敌忾、艰苦抗战的勃勃生机。从此,他认定中国的前途就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于是,就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和中国革命胜利的见证。

细节可见精神。提到雷锋,人们会想起他那补了又补的袜子。他给敬老院送去的一块月饼;提到孔繁森,就会想起他去世后口袋中仅有的八元六角钱;提到朱德,就会想起井冈山上他的挑粮扁担;提到贺龙,就会想起长征路上的金色鱼钩这些英雄伟人做过的大事,说过的名言,人们可能记不清了,可是,他们的一些生活细节却会让后人永远难忘,他们的伟大精神也就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永驻人心。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鸿篇巨制的一个单词,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细节是万仞高山上的一个石子。“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欣赏细节,把玩细节,会发现,小小细节,魅力无穷。

【评析】:本文中间三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中心论点“细节有魅力”阐述其理由--为什么?

【温馨提示】1、并列的内容要各自独立,并列平行,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且围绕一个中心。简单的说,就是要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

2、选择的分论点从数量上说,一般不能少于三个方面,且分类标准要清晰一致,要么都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要么都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要么都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切忌角度不一。

3、要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也就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例如《谈骨气》三个例子就是三种不同类型的“骨气”的体现:文天祥侧重于体现“富贵不能淫”,饥者侧重于体现“贫贱不能移”,闻一多侧重于体现“威武不能屈”;三个形象,文天祥是丞相,穷苦人是平民百姓,闻一多是民主战士,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阶层,有古有今,象这样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

【牛刀小试】以“谈意气”为话题,拟写并列式结构提纲。

作文题目:谈意气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

分论点1、

分论点2、

分论点3、

四、作文训练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六一”儿童节是中国孩子盼望的节日,可不少青年却热衷“蹭六一”。“本宝宝的节日到了,你们准备好礼物了吗?”随着“六一”儿重节的到来,在许多社交工具聊天时输入“六一”等字眼,还会下起“红色气球雨”。越来越多青年人“蹭”入了“六一狂欢”的队伍。

请以“——致青年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把标题补充完整,统一以“刘明”为写信人,符合书信的格式,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第一次作文训练解析及范文

【题目解析】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所给题目是“——致青年的一封信”,从所给材料看,这封信的内容应是就青年人过儿童节这一现象谈自己的看法。本题所给材料具有较强的时代感,而且贴近当代社会青年人的生活体验,对青年热衷“蹭六一”的现象,该怎么看?大抵有赞成、反对、有所赞成有所反对三种类型。赞成者,可从青年人的怀旧、童心、天真等方面切人议论;而反对者,则可从青年人的自我身份认同、角色意识、青年使命等方面来引申论辩;有所赞成有所反对,即从辩证分析的视角来挖掘,则可从“童心不可少,使命更重要”“怀旧之心值得珍惜,而担当意识不可或缺”等方面入手叙述、议论。

【立意角度参考】:

童心不分年龄;有童心才能有活力;认清使命,让自己成长;承担责任,勿做巨婴;

怀旧之心值得珍惜,而担当意识不可或缺;等等。

【点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题干要求“以‘致青年的一封信’为题”写文章,这就表明要求考生应青年人过儿童节的现象发表看法,写作时要有个性化的思考。

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

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

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文体上看,本题要求写成书信,考生要注意书信的格式,规范书写。

【例文】

巨婴心理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致青年的一封信

广大青年朋友们:

你们好!在2018年春节来临之际,我很高兴能给大家写这封信。

韩愈有言:“业精于勤,荒于嬉。”“六一”儿童节是中国孩子盼望的节日,可不少青年却热衷“蹭六一”。童心未泯本无可厚非,可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蹭”入了“六一狂欢”的队伍,这些青年的巨婴心理实在令人担忧。正所谓,巨婴心理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巨婴心理丧自己志气。日前,韩寒发文称“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多少人终于理解了什么叫“在本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人总是在若干年后蓦然发现,曾经的年少轻狂,只不过是退缩和逃避的婴孩心理。

巨婴心理损家庭幸福。还记得“留学生机场弑母”的惨剧吗?汪某留日五年,从不打工,仅靠母亲的工资和借贷维持每年三四十万的费用。若不是长期的溺爱娇纵和共生的巨婴心理,哪来的家门不幸?我年少时也曾强迫父母用月工资的三分之二给我买呢子大衣,现在人到中

年却舍不得花掉自己月工资的三分之一给我买件羽绒服。其实,我们脱口而出的“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巨婴心理误国家前途。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推究出庄宗因背负国仇家恨而志得天下,后来却因宠信伶官、玩物丧志而痛失天下的教训。楚汉鸿门一宴又暴露出青年项羽多少全能自恋、偏执分裂的巨婴心理?纵然豪情万丈,纵然百媚千红独爱一种,也只能英雄末路,柔

肠寸断!

青年们,是时候让我们的童心成为一种记忆,一种怀念,一种情结,只存于心了!我认为,青年本应志存高远,有担当,有作为。

青年应有大志。世家陈涉曾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反问,作家林清玄曾有“足不出户写字挣钱和一定要去埃及”的畅想。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阶层固化的时代,更是一个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时代。请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青年应有担当。扎克伯格永远把家庭放在第一位,生活简约却热衷公益,是富豪里最年轻的慈善家。王泽山院士年少时有感于“没有国家,没有国防,个人处于什么地位”的思索,勇于担当,做别人不愿做的事,青年时致力于火炸药研究,82岁仍在坚守。

青年应有作为。主席在陕北的七年知青岁月里,克服了四大难关,不惧未来,不畏过往,让动人的青春在基层绽放异彩!同样,耶鲁村官秦玥飞在殿堂和田垄之间选择了后者,不惧

荆棘,不畏贫穷,实践着青年的作为。

朋友们,当你想放弃时,想想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诗句;当你想退缩时,想

想王安石“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的名言。

《阿甘正传》中放纵童心的珍妮最终选择了回归家庭,担起责任。那么我们青年人呢?

不要让童心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不要让巨婴心理毁了我们的世界!

青年有志,社会有幸;青年有担当,国家能富强;青年有为,复兴有望!!!

你们的朋友:刘明

2018年4月3日

作文题目:谈意气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分论点1、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独立成段)论据1

分论点2、现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独立成段)论据 2

分论点3、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独立成段)论据3

作文题目:谈意气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分论点1、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独立成段)论据1

分论点2、现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独立成段)论据 2

分论点3、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独立成段)论据3

作文题目:谈意气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分论点1、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独立成段)论据1

分论点2、现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独立成段)论据 2

分论点3、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独立成段)论据3

议论文写作训练:议论文的基本格式(二)

3、递进式结构(也叫层进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就是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几个分论点之间位置不得随意调动。也就是围绕中心论点,分别回答“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怎样才能做到?”

★例文3:

小议“慎独”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提出问题: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去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扬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分析问题:为什么。这个分析过程,结构上采取的是并列式,内容上又有递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

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解决问题:怎么样。这里也是采取和分析问题部分一样的结构方式,分为两个方面,各自举例论证)“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辫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结尾部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发出呼吁)

4、正反式结构(也叫对比式结构):

正反式结构就是在本论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证,最后进行结论。它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是非,或通过正反对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

★例文4

学然后知不足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古人的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别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这位科学家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诵读例文,小组探究,把握各种模式的特点,增强写作方法的探究能力与分析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

2.以“善待”为话题,拟写层递式结构提纲。

示例:

善待

①善待的第一境界是善待自己

②善待的第二境界是善待亲朋好友

③善待的第三境界是善待陌生人。

④善待的最高境界是善待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同学各抒己见。

增强写作方法的探究能力与分析能力

写作训练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落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

《列子天瑞》中有孔子同他弟子的一段对话:子贡倦于学,告孔子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生无所息”的“息”,这里指停息、停止)

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