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公开课分析

合集下载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评析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评析

作者注意事项:在撰写本文时,应注意尊重原创。

本文是的,仅供参考。

《一剪梅》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传统民歌,歌词质朴感人,旋律优美动人。

作为一首优秀的中国民歌,一直以来都备受歌唱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对于教育者而言,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一剪梅》来进行教学也是非常可行的。

究竟应该如何设计一份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一剪梅》的优质课教案呢?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份评析。

一、教案概述本课程是一节音乐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本节课程的主题是《一剪梅》。

在学习这首歌曲之前,老师先让学生集体观看了一段唐朝古典舞《柳湖春·入画图》。

然后再放播放《一剪梅》的歌曲视频。

接着,组织学生听歌,借助听歌的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首歌曲的感受,从中引导学生了解民歌的文化背景、民歌的产生历程、民歌的艺术特色等知识点,最后让学生自己演唱这首歌曲。

二、评价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来评价这份教案:1.教学设计本节课程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强调教师不能仅是向学生刻意灌输知识,而是要把学生自己的想法和知识储备挖掘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认知。

而在设计上,本节课程采用了依次呈现观看古典舞、听歌、演唱歌曲的方式,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该歌曲的来龙去脉、音乐元素、文化内涵等相关知识点,整个流程十分合理,让学生对歌曲有了深刻的认识。

2.教学目标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听歌、感性理解、认真思考,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通过教学把民歌作品的理念和精神传递到学生身上。

整体而言,宋代民间诗的艺术特色是其情感和思想的深沉,歌词简洁朴实,乐曲风格独特,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很适宜。

3.教学内容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

教师首先通过古典舞来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浓郁的民间文化氛围,并以此引导学生对歌曲《一剪梅》的情感和历史背景产生好奇,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剪梅》公开课说课稿

《一剪梅》公开课说课稿

《一剪梅》公开课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剪梅》。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古诗,诗中通过描绘桃花、李花和春风等自然元素,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一剪梅》。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 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一剪梅》。

难点:理解诗文中的意境,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画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画笔和颜料。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

提问:你们知道春天有哪些特点吗?2. 诗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一剪梅》,注意停顿和语气。

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3. 诗文解析:解释诗文中的生字词,解析诗句的含义。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4. 画面描绘:让学生用画笔和颜料描绘诗中的画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5. 朗读与背诵:组织学生集体朗读和背诵《一剪梅》,提醒学生注意语气和表情。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默写《一剪梅》并阐述自己喜欢的诗句。

六、板书设计板书诗句《一剪梅》,并在旁边标注重点字词和意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向家人和朋友介绍《一剪梅》的诗意。

2. 作业答案:《一剪梅》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古诗,诗中通过描绘桃花、李花和春风等自然元素,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一剪梅》的诗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

在画面描绘环节,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一剪梅李清照公开课教案(通用)

一剪梅李清照公开课教案(通用)

一剪梅李清照公开课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剪梅》。

该诗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表达了词人对远方挚爱的深厚情感。

教学时,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中的意境美,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中的意境美。

2. 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词人的情感。

3. 学习词的格律知识,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中的意境美。

难点: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词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文本、相关资料图片、词谱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宋代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古代生活的景象,为学习李清照的词作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词中的意境美。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理解词人的情感。

4. 讲解词谱:讲解词的格律知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5.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背诵课文,进行词的创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一剪梅梅花象征思念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根据《一剪梅》的意境,创作一首小词。

答案:略2. 题目:请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挑选一首进行鉴赏。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一剪梅》的理解程度较高,通过讨论、朗读等方式,较好地体会了词中的意境美。

但在词的创作练习中,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邀请专家进行诗词鉴赏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特点。

组织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剪梅》。

《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引导语:《一剪梅》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公开课《一剪梅》教学设计,希望对备课的老师们有帮助。

一、教学目标: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2、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3、背诵李清照的主要诗作二、教学设想1、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作家的诗词,总结出诗人的艺术风格2、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3、要让学生快速背诵,尤其要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要求,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三、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

淡淡的忧伤二、背诵这首词三、赏析这首词1、让学生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2、引导学生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先借意象:秋季,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云中锦书,飘零的花,自流的水,最后直接抒情:无计可消除四、扩展阅读1.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两首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补充阅读: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 总结词风真挚细腻,深婉动人,语言清新典雅,浅易自然。

多写个人遭遇,心灵深处的“愁”,而这些愁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的。

李清照《一剪梅》公开课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公开课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一剪梅》。

课文描绘了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一次别离,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和离别时的哀愁。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生字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遇到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念。

6. 朗读练习:学生跟读课文朗读录音,模仿语气、节奏,提高朗读水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剪梅》梅花爱情离别哀愁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注意生字词的书写。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拓展延伸:1. 让学生收集有关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邀请家长参与课后阅读活动,共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李清照《一剪梅》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一剪梅》的背景和意义;2.学习分析诗歌的结构及意象;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品味;4.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一剪梅》的结构和意象;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李清照的简介、《一剪梅》的诗歌原文和翻译;2.学习资料:相关文学批评材料和解读,以增加对诗歌的理解;3.笔记本或复印机:用于分发相关学习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先为学生介绍李清照,并简要介绍了《一剪梅》的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对李清照了解多少?你对《一剪梅》有什么了解或感受?2.解析诗歌(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析《一剪梅》的结构和意象。

教师可给学生一些引导问题,例如:诗歌的行数和押韵方式是什么?诗歌中有哪些关键词和意象?这些意象为什么重要?3.分组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小组的解析和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一剪梅》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4.学习扩展(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文学批评和解读。

可以使用课件展示相关资料,或者分发相关文章给学生阅读。

学生借此机会更深入地理解《一剪梅》诗歌的内涵,并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

5.个人思考(10分钟)学生个人对《一剪梅》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或者用其他方式表达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总结(5分钟)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作品的学习,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独立查找其他作品,并进行类似的分析与讨论。

可以选择其他李清照的作品,或者其他作者的诗歌作品。

2.通过背诵和朗读,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组织学生写作比赛,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或者短文。

4.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比较分析《一剪梅》的风格和主题。

《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

04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小组讨论:对《一剪梅》的理解和感受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讨 论对《一剪梅》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看 法和体会。
小组代表发言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 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对其发言 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形成全班范 围内的交流和讨论。
朗诵分享 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或朗诵 作品。可以邀请若干名学生上台朗诵自己的作品,或者将 学生的作品制作成课件或展板进行展示。
互动交流 在分享交流环节,鼓励学生们相互点评、讨论和提问。通 过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们对彼此作品的了解和欣赏,同时 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
05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知识掌握情况
大部分学生表示对《一剪梅》的 背景、意象、意境及语言艺术有
了较深入的理解。
学习困难与问题
部分学生反映对词中某些意象和 表达技巧的理解不够透彻,需要
进一步加强阅读和鉴赏训练。
学习收获与感悟
学生们普遍认为通过本课学习, 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点,还提升 了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
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一剪梅》的创作背景
据史书记载,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感情深厚,但赵明诚在外地为官,两人聚少离多。 在一个秋天,李清照独自在家,思念远方的丈夫,于是写下了这首《一剪梅》。
《一剪梅》中的意象和象征
词中通过“红藕”、“玉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同时,“雁字回时” 象征着离别的痛苦和思念的深切。这些意象和象征使得这首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和艺术魅力。
《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思考与探究 • 课程总结与回顾

《一剪梅》公开课说课稿

《一剪梅》公开课说课稿

《一剪梅》公开课说课稿《一剪梅》公开课说课稿引言:《一剪梅》选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作为公开课的词章。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一剪梅》公开课讲课稿,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剪梅》说课稿(一)说学情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能力上有点薄弱,并且他们积累的东西稍微有点少。

所以遇到诗歌鉴赏只能是想当然,回答题目毫无边际,导致丢分严重。

在诗歌赏析上要多下功夫,让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

说教材一、选修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原因如下: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诗词鉴赏;(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背诵本词2、让学生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的学习,结合词中的景分析词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说学法一、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学生能当堂背诵这首词。

二、小组交流合作探讨,找出词中的景,并分析抒发的情感。

学会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

说教法一、诵读感悟法。

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词人的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词的情感美。

二、自主合作探究。

在学习中体会词人的愁情。

三、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说教学过程一、介绍词人前期和后期词的风格。

二、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三、赏析四、板书1、板书按行文思路来安排。

2 、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背诵。

五、练习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一剪梅》,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五是教学小结与作业。

《一剪梅》说课稿(二)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一剪梅》选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这册主要内容是鉴赏诗歌和散文,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公开课 诗歌赏析《一剪梅》李清照

公开课 诗歌赏析《一剪梅》李清照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本词写作背 景,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品读本词。 2、诵读本词,通过分析意象来感受 李清照词的艺术魅力并把握本词蕴 含的思想感情。
1、分析意象、把握意境 2、“愁”缘何而起、比较鉴赏别样 愁情。
多愁逢乱世 善感遇坎坷 半生付流浪 一世多颠簸 诗写断肠泪
词谱离恨歌
夜读梧桐雨 凄凄泪如梭
流水—— 流水无情,岁月易老
感情:相思之愁
遣方式——百般排解
上兰舟 望雁阵 赏月光 看流水 惜花残 ——用尽心机和方法
无“计”消愁
没有方法可以排解。因为此情如影随形, 因为思念太深,已经融入到血液中,深入到 骨髓里!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分析 “才——却——”的妙用
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 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才—— 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 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 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 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
绝命之作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 昨夜又东风,故国 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剪梅》和《虞美人》比较鉴赏
《一剪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闲愁 家愁
《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哀愁 国愁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 月 雁 云却 才 此 两 轻 独 红藕香残玉簟秋 种 满 字 中上 下 情 处 解 上 西 回 谁心 眉 无 相 闲 罗 兰 楼 时 寄头 头 计 愁 裳 舟 思

一剪梅教案公开课

一剪梅教案公开课

一剪梅教案公开课这是一剪梅教案公开课,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剪梅教案公开课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过程与方法:采用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来品味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从美文中获得美感。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及对作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二、诵读指导:指导呤诵并背诵全词。

1.听朗诵,体会词的基调。

2.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明确:把握节奏。

《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

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3.全班齐读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体会到了这种美?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三、品评鉴赏1、整体感知:概括词的上下两片所写的内容。

2、本词写的是哪一季节的景物,其中有没有明确点明时令的词句?明确:秋,初秋的景物;“残”,可解为残留意;“秋”,非为秋天,而为凉意。

“花自飘零”,为秋景;“轻解罗裳”,乃为着秋装。

注意:“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为秋景,但在本词中属虚写,乃是作者想象之景,故不为证据。

《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本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

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

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四、教学媒体设计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12下一页《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本(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

提问: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一剪梅公开课教案

一剪梅公开课教案

一剪梅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格式,欣赏词的意境。

2、学习和理解诗句的含义。

3、感受诗歌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词的格式和欣赏词的意境。

2、学习和理解诗句的含义。

3、感受诗歌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1、欣赏词的意境,体会词的美感。

2、感受诗歌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题目是《一剪梅》。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词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词有上阕和下阕,每个阕都有固定的格式,包括题目、正文和注释。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探讨词的情感和意境。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和美感。

同时,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韵律。

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或查阅字典解决。

三、深入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通过分析具体的诗句,让学生了解词中的形象和意境,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2、重点讲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技巧。

例如,“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红藕”和“玉簟”分别代表什么?“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又是怎样的意境?通过讲解这些关键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技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首词的意义和美感。

3、引导学生总结词的情感和主题。

通过总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情感和主题,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4、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其他诗人写的《一剪梅》,比较其格式、意境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

5、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首词与现代诗歌进行比较,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诗歌形式的特点和优劣。

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一剪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宋词。

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以女主人一系列独特的感受为线索,抒发了深切的思夫之情,真切感人。

《一剪梅》公开课说课稿(最新)

《一剪梅》公开课说课稿(最新)

《一剪梅》公开课说课稿【教材依据】《一剪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的推荐篇目。

该诗的作者李清照,是宋朝时期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而《一剪梅》此词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学习这首词,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李清照以及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派的词风的特点,学习鉴赏词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和高考奠定背景知识和方法基础。

【设计思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学习鉴赏一首词,教会学生鉴赏一类词的方法,力争达到“读一首而知一类”的目标。

本词赏析主要围绕“相思之愁”展开,利用意象分析法和关键词分析法来进行赏析。

而诗词的赏析一定要以“诵读”为基础,诵读是为了更好地赏析,赏析是为了更好地诵读,而诵读本身就是语文学习应该着力培养的一种能力。

【设计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预习、探究、合作、赏析中逐渐体会到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来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逐字逐句讲解。

课前教师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主动性;课堂上再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营造诗词氛围,指导启发学生在诗歌情境中讨论探究,在优美的诗词氛围中去感受感悟,落实教学任务。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词意、学会朗诵;了解《一剪梅》词牌名来源。

2、了解李清照写作这首词的背景,明确她这一时期词作的主要风格特点。

3、掌握利用意象和关键词分析词作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诵读;品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这首词利用特有意象营造的意境,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感悟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学习难点】掌握利用意象和关键词分析词作的方法【学法指导】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准备】教师设计《导学案》,预习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带着问题进课堂;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使学生能在唯美的诗情画意中鉴赏、学习诗歌,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带给学生美的体验和享受。

一剪梅 李清照 公开课 教案

一剪梅 李清照 公开课 教案
3.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重点
1.深刻体味《一剪梅》中的愁情
2.比较鉴赏《如梦令》《一剪梅》《武陵春》
难点
比较三首词体会作者的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教学
手段
PPT白板




时期情感词风
4、练笔: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下阕
三、比较鉴赏
1、比较阅读《如梦令》《一剪梅》《武陵春》
2、总结归纳——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
1、体裁不限,可韵文可散文,也可填词作诗。
2、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六、音乐欣赏
再次播放《月满西楼》,美妙的意境中结束本课
七、课后反思
朗读法
写作训练
比较法
融入意境
习题设计(可书写在背面)
习题反馈(可书写在背面)
比较鉴赏如梦令一剪梅武陵春难点比较三首词体会作者的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教学手段ppt白板板书设计时期情感词风一剪如梦令少女天真快乐清新明快梅一剪梅少妇相思之愁细腻婉转境遇不同李武陵春老妇哀愁凄苦深沉悲切诗情有别清照年级
课题
一剪梅
授课时间
10月21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鉴赏《一剪梅》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文学作品

剪《如梦令》少女天真快乐清新明快
梅《一剪梅》少妇相思之愁细腻婉转境遇不同
李《武陵春》老妇哀愁凄苦深沉悲切诗情有别

一剪梅优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一剪梅优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一剪梅优秀教案一剪梅是中国传统戏曲曲子,也是中国传统古筝曲之一。

这首曲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演绎而广受喜爱。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优秀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这首曲子。

本文将结合相关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大家介绍一份优秀的教案设计。

教案名称:一剪梅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一剪梅的音乐特点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2.掌握一剪梅的基本演奏技巧和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通过合奏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演奏成果。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1.音乐基本知识:一剪梅的曲调结构和特点。

2.演奏技巧:手指的正确运动和琴弦的轻拨。

3.演奏表现:通过音色和节奏的变化来表达曲子中的情感。

4.合奏编排:根据学生的演奏水平和音乐构思,设计合适的合奏编排。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一段一剪梅的音频,并提问学生对这首曲子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然后简要介绍一剪梅的音乐特点和文化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理论学习:教师讲解一剪梅的曲调结构和音乐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曲子的整体结构和乐曲形态。

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如音符的命名、音程的概念等,以便后续的演奏技巧训练。

3.技巧训练:教师示范手指的正确运动和琴弦的轻拨技巧,并提醒学生注意手部姿势的正确性和手指的灵活性。

随后,教师通过多次练习,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这些技巧,并帮助学生解决在演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4.表现训练:教师以情感传递为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音色和节奏的变化,表达曲子中的情感。

教师可以进行一些音乐听辨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音乐元素来表达情感。

5.合奏编排:根据学生的演奏水平和音乐构思,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合奏编排。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合奏练习,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完善合奏演奏的技巧和表现。

四、教学评估1.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演奏情况和听辨训练的反馈,评估学生对一剪梅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一剪梅》教学案例

《一剪梅》教学案例

《一剪梅》教学案例第一篇:《一剪梅》教学案例吟诵之中悟真情——听吴含荃老师《一剪梅》教学案例分析【案例题旨】我一直认为朗读对于感悟古诗词是最有效、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作为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的朗读,让学生根据理解去朗读,这样才是行之有效的朗读,而不能是漫无目的的。

通过这样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体验、感情,达到共鸣。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吟诵了解作品表达的形象、传达的情感、描绘的意境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许多老师,指引着老师去解决。

温州市中职新课程培训中吴含荃老师上的公开课《一剪梅》,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其中的很多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学习。

如:1、教师在学生学习感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2、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诗词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案例背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文言文诵读,包括古诗词诵读和古代散文诵读,古诗词诵读首先要掌握诵读技巧、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触摸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通过教师的朗读指导学会欣赏诗词的音韵美。

2、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词的意象入手赏析诗词的意境美。

诗歌词曲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结晶。

诗词的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要想两者之间达到完美的结合,必须要指导学生诵读。

另外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基本知识掌握不全,但学生又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容易对内容的粗知略解产生满足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保持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对文本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

以诵读为主,充分感受李清照词的优美境界。

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欣赏之门。

【案例描述】通过名句填空导入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实践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实践

近年来,随着优质课教学的推广发展,一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的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大力推广,成为了广大教师备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其中,“一剪梅”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了优秀的教案实践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一剪梅”优质课教案实践的深入研究,以及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对这种先进的教学形式进行探索分析和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一剪梅”教学课程是浙江省义乌市景芳中学的优秀课程教学内容,该课程以诗歌经典与记忆力培训为核心,引入剪纸艺术与音乐艺术,构成贴近生活,符合人性的教学内容,是一门富有个性的课程。

二、课题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一剪梅”教学课程的实践探究,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先进、可行、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推广并总结“一剪梅”教学模式,并达到知识的传播,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三、教学思路、方法及实践效果1、教学思路:“一剪梅”课程需要教师从先进的教学理念出发,通过引入富有条例性和排他性的课程内容,借助艺术课程的优势,实现艺术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结合,进而为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2、教学方法:“一剪梅”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除了展现教育的先进技术之外,还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更为深刻的知识体验。

3、实践效果:通过对“一剪梅”教学课程的实践,检验了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成果。

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通过剪纸艺术、音乐艺术来实现跨学科的教育。

同时,学生们不仅能够获取这些知识,而且能够通过实践体验,获得为他们长远发展所需的价值观、人生思想和综合素质。

四、“一剪梅”教学优势分析1、强化记忆力这种教学方式适用于需要强化学生记忆力的教学内容。

通过剪纸艺术、音乐艺术等亲身体验式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不断练习和体验获取更深层次的知识,并将其融入到生活中。

2、提高学生创造力采用“一剪梅”教学方法,可以鼓励学生在课程中发挥创造力。

《一剪梅》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一剪梅》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一剪梅》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剪梅》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引言:《一剪梅》是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一剪梅》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探究【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由李清照词作《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

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当我们偶然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二、知人论世: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三、吟咏词韵: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南渡为界,她所作词,前期词写天真 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 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变,转为 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北宋末年,中国北方的金国女真人举兵 南下,繁华一世的中原宋王朝不堪一击。徽 钦二帝被俘,在开封的北宋为金国所灭,宋 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临安,史 称南宋,赵构被推举为皇帝,史称宋高宗。 战争破坏了北宋人平静的日常生活,无数人 流离失所,成千上万的中原官员及民众像潮 水一样仓皇向南逃亡,史称“南渡”。
李清照人生之五不幸——
国家飘摇 丈夫病逝 再婚不幸 金石遗失 晚年无子
走近李清照
李清照(1084.3.13—1155.5.12),号易 安居士,汉族,济南人(今山东)人。宋代 (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 “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的词工于造语,善于出新。擅用白描, 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 的“易安体”。代表作《漱玉词》辑本。
4、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品味词句
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
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 到。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
同时,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 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 红颜易老的意境 。 语淡情深,浑然天成,客观和主观,景和情 都融化在一起 。
朗诵词作
你知道如何朗诵这首词吗?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阕四句,每句四拍, 与七律相似,节奏整齐。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节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品欣赏 回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美文欣赏
解题
你知道“一剪梅”词牌名的由来吗?
一剪梅,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亦 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 三字为调名。又韩淲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 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初读感知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 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 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 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 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晚年,她将赵明诚遗作 《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 于朝,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 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 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 1 学习词牌名的由来; 0 明确写作背景,能够有 2 感情的朗诵诗歌; 0 品味词句含义,把握作者 3 情感; 0 分析写作特点,完成相 4 关练习。
主讲人:谌晨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 进士出身,当时的著名学 者,也是“苏门四学士” 之一。官至提点刑狱、礼 部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 拱辰的孙女,很有文学修 养。早期生活优裕,她的 父亲藏书甚富,小时候就 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 文学基础。
她,18岁那年,与21 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 成婚。她的丈夫是著名的 金石考据家,夫妻二人情 投意合,相敬如宾。一同 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 美好的生活。
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她难 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 舞弊、骗取官职的罪行。她便报 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 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 州。她虽被获准离婚,但宋代法 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 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 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 日之后获释。
她,虽然经历了一场 再嫁匪人、离异入狱的灾难, 但她生活意志并未消沉,诗 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 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 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 的关注上。诗词中表达了反 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 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
他们结婚后曾在青州 居住十几年,其间她创作 大量文学作品,而赵明诚 也在她的帮助下完成了 《金石录》。
她,称自己的屋子 为“易安室”,自号为 “易安居士”,他们的 书籍堆满十余间大屋, 把放书和研讨学问的地 方叫做“归来堂”。
1126年金兵入侵, 夫妻茫然,看着满箱满 箧的文物与书籍“知其 必不为己物矣”,非常 伤心。
她,45岁时丈夫在赴 外地途中染病,临终前取 笔作诗,绝笔而逝。赵明 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 师未捷身先死。丈夫病死 后,她写了大量的诗歌怀 念自己的丈夫。这些诗歌 都很伤感。
当时国势日急,为保 存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籍, 她派人运送行李四处投奔 他人。
她,在图书文物散失殆尽, 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无奈再 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 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她并无多 少财物时,大失所望,随即不断 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
玉簟秋
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
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 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 寂。
以点代面
渲染
衬托
初读感知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 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 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写作背景
作者为何写作此词?
婚后不久,赵明诚便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 首《一剪梅》寄给丈夫。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 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 “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 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 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 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 人寻味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