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 2,古代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水、无限者、数、气、火、种子、“四元素” (土、水、火、气)、原子、“四因素”(质料 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等是自然界的 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元素间的矛盾作用下, 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人来源于动物,生 物是进化的;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 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 (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 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道、“五行”(金、木、水、火、土)、元气、 太极等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的发展遵循相 辅相成、中庸和谐的辩证法则;宇宙具有无限 性和永恒性,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统 一;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一” 的关系;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 哲学思想和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牛顿的经 典力学。经典力学认为,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 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所有 运动都是机械运动,物体运动只有速度和位置 的变化而无质量的变化,物体运动的过程和结 果受到数学方程式的逻辑规定,时间和空间是 绝对存在的;世界由不可再分割的粒子构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 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 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 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 1.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论”。它主张自然界最初来源于不可分割的 原子的机械运动,自然界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 的因果关系。 • 2.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等人的唯物主义 的“经验论”观点,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 诺莎等人的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9
以雕塑为例:铜是其质料,某人的形状是其 形式,雕塑家是其动力,为了达到这样一座雕 像就是其雕刻的目的
以建房为例:砖瓦是其质料,房屋的设计是 其形式,建筑师是其动力,房屋的使用是其目 的
20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384-322)
宇宙论与四元素说
永恒不变的月上世界:由完美的“以太”构成;形 状是完美的球形,运动是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
辩证法思想的奠基人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COSMOS)对万物都是相同的, 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
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 定的分寸熄灭。
万物皆流、无物常驻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对立产生结合,从不一致的音调里产生出完美的和谐;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1
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
自然界
最广义的自然界,就是指自身表现具有无限多样性 的整个存在,就是我们这个宇宙的总和。包括人和 社会。
狭义的自然界即与人类社会相对立的自然界,是自 然环境的同义语。
24
中国古代哲学自然观
五行说 阴阳说 道家自然观
25
五行说
见于《洪范》,成书于公元前4或3世纪之间。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
土。 五行,译为five elements(五种元素),又译
为:five activities, five agents,five powers. 观点:五行相生相克,导致事物或现象。
8
米利都学派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人工自然的扩大—— 社会形态 技术革命 经济形态 人工自然物 渔猎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知识社会 取火技术 农业技术 工业技术 信息技术 科学 原始经济 铜、铁 农业经济 建筑、城镇 工业经济 机器设备 信息经济 人工智能机 知识经济 知识产品
•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 • • • • 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和谐——渔猎文明; 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步异化——农业文明; 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对立——工业文明; 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化——信息文明;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 马克思、恩格斯以19世纪自然科学为基础,确立了辩证 自然观,它阐明了自然界从天体、地球、生命到人类的 辩证发展。 •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随着自然科学、技术与工业的 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自然观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 20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生物学、生态科学、 环境科学等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提出,把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成为辩证唯物主 义自然观的当代发展形态。
•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内容:有机整体论和自然 价值论。
• 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宗旨—— • 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 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 工业、信息业和服务业,核心是生态农 业。 • 思想观念层面:思维方式的生态化和价 值观念的生态化。 • 社会体制层面:在生态化物质生产的基 础上建立新兴的社会体制。
• 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 欧洲中世纪:古希腊时期与近代之间的中间年代。 (Middle Ages) • 自然科学、哲学的研究从属于《圣经》教义。 • 主张神创论的宇宙观,上帝创世说。 • 它以托勒密的地心说为理论支点;它以经院哲学 的形态出现;在总体上它是人类思想史中的停滞 和倒退。

1-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系统自然观)

1-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系统自然观)

• 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兹曼(Ludwig Boltzmann, 1844-1906) 1886年在皇家科学院的一次讲演中直 截了当地宣告:“如果你要问我 截了当地宣告: 如果你要问我,我们的世纪是 我们的世纪是 钢铁世纪、蒸汽世纪,还是电气世纪,那么我会 毫不犹豫地回答 我们的世纪是机械自然观的世 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的世纪是机械自然观的世种 坚信化学元素之间 定有某种秩序各种 元素周期表:被认为彼此孤立、无关的元素 成为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1.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危机
• 恩格斯指出 恩格斯指出,18世纪末以后,经验自然科学积累 世纪末以后 经验自然科学积累 了如此庞大数量的确实的知识材料,以至于在每 一个研究领域中 都不可避免地出现把这些材料 一个研究领域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把这些材料 有系统地和依据其内在联系加以整理的要求。 • 观察、实验、归纳和演绎等经验方法远不够,必 观察 实验 归纳和演绎等经验方法远不够 必 须重视理论方法 • 分析方法有局限 有 • 比较、假说等思维方法获得了较大发展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 是对古希腊有机论自然观和机械论自然观的 扬弃 • 它消除了神秘主义、神创论、目的论、物种 它消除了神秘主义 神创论 目的论 物种 不变论的自然观 • 批判了自然依赖于外部作用而运动的观点, 指出了机械唯物论的某些不足之处,是具有 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 • 辩证自然观不是人类自然观的终结,辩证自 然观也没有终结机械论自然观
(2)挽救以太的尝试和经典物理学的努力
• 1892年爱尔兰物理学家菲兹杰拉德(George FitzGerald,1851-1901)对迈克耳逊—莫雷实验 的零结果提出了一种新奇的解释:物体在以太风 中的收缩假说。 • 他认为在运动方向上,物体长度将会缩短,包括 他认为在运动方向上 物体长度将会缩短 包括 一切可能的测量装置以及人的感官在内,都以同 样的方式相应地收缩 以致我们无法在光学实验 样的方式相应地收缩,以致我们无法在光学实验 中探测出以太漂移的迹象。

1-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人工、生态)

1-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人工、生态)

1-3马克思主义⾃然观的形成与发展(⼈⼯、⽣态)专题⼀:马克思主义⾃然观、马克思主义⾃然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然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然观的发展1)⼈对⾃然的实践关系:从⾃在⾃然到⼈()⼈对⾃然的实践关系:从“⾃在⾃然”到“⼈⼯⾃然”A A ⾃在的⾃然传统⾃然观研究的⾃然界,是“⾃在⾃然”(nature in itself),亦称“纯⾃然”,就是“原始发⽣着的⾃然界”,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先于⼈类历史⽽存在的⾃然界”存在先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50页)。

⼈化⾃然“⼈化⾃然”(humanized nature),是马克思在《1844年是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稿》⼀书中提出的⼀个哲学概念。

他在对⾃然的理解中引⼊了⼈的主体性因素,阐发了“⼈化⾃然”的思想。

的思想⼈化⾃然(humanized nature),它包含着双“⼈化⾃然”(humanized nature)它包含着双重含义:⼀是⾃然成为⼈所认识、反映的对象;⼆是⾃然界成为⼈改造的对象⼆是⾃然界成为⼈改造的对象。

因此,“⼈化⾃然”既有⼈尚未改造但已经被认识、被理解了的⾃然,可以称它为“天然⾃然认识被理解了的⾃然可以称它为“天然⾃然”( natural nature)或“⾃在⾃然”,⼜有已被⼈改造过的、打上了⼈的活动烙印的⾃然,已被⼈改造过的打上了⼈的活动烙印的⾃然可以称它为“⼈⼯⾃然“(artificial nature)。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开物》⼈化⾃然(humanized nature),既有天然⾃“⼈化⾃然”(humanized nature)既有“天然⾃然”( natural nature)或“⾃在⾃然”,⼜有“⼈⼯⾃然(artificial nature) 。

“(artificial nature)⼈化⾃然是⼈类对⾃然界认识的重⼤飞跃。

⾸先,传统⾃然观研究的⾃然界,是“⾃在⾃然”,存在局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基本特征:
1、 主体性——凸显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并通 过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反思和批判,从主、客体间的对立转向 二者间的和谐。
2、 能动性——凸显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并通过 对人对在自然界的能动作用的反思和批判,从能动性和受动 性间的对立转向二者间的统一。
3、 价值性——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价值诉求,并通过 对价值诉求的批判和反思,性自然界内在价值和人类自身价 值间的对立,专项二者间的统一。
基本特征:
1、 系统性——“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 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特征。
2、 复杂性——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复杂性 的、非线性的和随机的。
3、 演化性——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非稳定 性的、演化的。
4、 广义性——揭示了自然界系统和社会系统 的存在和演化规律。
思想渊源: 1、 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2、 近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 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人工自然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 式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尤其是随着人类对应用 自 然科学技术后果的反思和批判而发生变革,并由此转 向生态自然观。
三、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 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主要观点:
1、 生态自然界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2、 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 3、 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 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 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系统自然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另一方面也带来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在对自然根本看法的自然观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以自然与人及其实践的相互关系阐明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了自然界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和根本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一)系统自然观的思想渊源系统自然观的思想在古代可以追溯到希腊和中国,在近代可以“追溯到莱布尼兹,追溯到……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

1不管是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00年前后)、德谟克里特(大约公元前460~370年),还是近代的莱布尼兹(1646~1716,德国哲学家)、狄德罗(1713~1784,法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60~1831,德国哲学家)都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系统,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永恒发展的。

上述这些注重研究整体和协同的思想得到当代著名系统学家普里高津的高度评价。

古代系统自然观和近代系统自然观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1)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等人都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2德谟克里特则认为宇宙是个大系统,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总和”的观点“至今仍然正确”。

3中国的《易经》等文献主张自然界是由“阴阳”和“五行”构成的统一的、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是“自发的有组织的世界”。

4《易经》认为太1路德维希·冯·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秋同、袁嘉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2《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8页。

3魏宏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 人工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有助于我们沟通自然与社会两大领域, 进一步揭示自然与社会的本质联系。 人工自然是自然与社会的结合部,具有自 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人工自然是自然目的 性与社会目的的统一。人工自然的创造和 发展规律,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 确立人工自然观,有助于发现新的自然与 社会规律。把人工自然观引入自然科学领 域,也会使自然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人工自然观
(4)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 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是在地球局部产生 宇宙人工物,如各种基本粒子,目前还 进行“黑洞”、“反物质”等方面探索。

“人工自然”的三个层次
根据人工自然中人为因素的多少,可将 人工自然划分为三个层次: 人工自然I 1、人类可以设想、推论到的自然 2、人类仅能感知其信息的自然 3、人类仅以身体涉及的自然
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社会科学渊源
马恩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对德国古典自然哲 学的超越之上。
“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 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 的人。” ——恩格斯
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c、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d、人与自然能动性与受动的统一
第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联系和 发展的观点。它主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在永恒的 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马克思主义自然 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系统自然 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马 克思主义自然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
---精品---
材料分析
一个牧师在酿造葡萄酒的村庄里为村民们做 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所以,村民们决定在一个特殊的 场合赠给他一桶酒以表谢意。每个酿造者都应该 从自己的酒窖中捐献出两升最好的酒。因此,所有 的人都按照商议过的方式,将两升酒倒入敞开的桶 里。就在大家共同庆祝隆重的演说结束之际,桶被 打开了,第一杯呈送给了牧师。然而,这个玻璃杯中 盛着的却是纯净的水,喜庆的气氛变成了全体的耻 辱。
---精品---
超循环理论
艾根(M.Eigen,1929-)德国物理 化学家
《物质的自组织和生物大分子的进 化》(1971)
---精品---
混沌理论
洛仑兹(E.Lorenz) 美国气象学家
---精品---
---精品---
Example
生物
天然植物的生长并不是完成随 机,而是按着自相似规律递归式 的生长的.
---精品---
Example
生物
---精品---
➢ 显微镜观察 下的病毒形 态呈现也完 美的数学模 型空间结构, 如图的病毒 都能够通过 简单的分形 方程式得出.
---精品---
➢ 事物并不是永远向前发展,而是从产生成消 灭的一次又一次的循环
➢ 事物之间存在联系,因为事物本物是同源的, 内在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精品---
系统的行为和功能
行为:一个系统相对于它的环境作出的任何 变化。
功能:系统对环境的变化和作用作出响应的 能力。
---精品---
系统的若干规律
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表现出一定的加和性 2:非加和性——系统的突现功能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精品---
材料分析
“公用地的悲剧”是美国学者G·哈丁1968年在 Science(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的题目。他在文章中 描述到,由于每一个放牧者所想的都是在公共牧场放养更 多的牲畜获利(即或想到会导致过度放牧,也会想到过度 放牧的后果是由全体放牧人员分担的),这样做,积以时 日,结果却真正造成了牧场草地的退化,使各个放牧者都 面临灾难。哈丁指出,“这就是悲剧之所在,每个人都被 锁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牧畜的制度中。 毁灭是所有人奔向的目的地,每个人都在一个信奉公用地 自由享用的社会中追逐各自的最大利益,公用地的自由享 用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通过上述材料分析: (1)部分最优与整体最优的关系; (2) 一个系统如何才能实现整体最优?
➢系统的组成
---精品---
系统的结构
世界不是由物组成的而是由物及物之间的 关系来组成的
➢ “世界不是物的总和,而是事态的总 和。”——维特根斯坦
➢ 系统的结构对于元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精品---
系统的环境
➢ 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 所有事物的总和。
➢ 孤立系统 ➢ 封闭系统 ➢ 开放系统
耗散结构理论
普利高津(I.Prigogine,1917-) 比利时物理学家 哈肯(Hermann Haken,1927-) 西德
学者 “协同学”
---精品---
突变论
托姆(Rene Thom,1923-) 法国数学家 《结构稳定性与形态发生学》 (1968)是研究不连续现象的一 个新兴数学分支。
一、系统论的自然观
---精品---
系统论史前史
➢ 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
---精品---
➢ 人是机器
---精品---
---精品---
基里柯: 一条街道的忧郁和神秘
---精品---
---精品---
系统论一般发展史
---精品---
控制论
维纳(N.wiener,1894-1964) 美国数学家 1943年,维纳写了《行为、目的 和目的论》 1949年出版《控制论》
➢ 事物的发展是随机了,任何一细节的改变会 影响整个过程
➢ 正面事物必定存在反面事物以之对应. ➢ 空间时间存在自相似性,不等同于无限.
---精品---
系统的概念
由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组成的 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
• 具有多元性特点 • 具有相关性特点 • 具有整体的特性和功能
---精品---
系统的基本因素
➢ 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英文版 1954)
---精品---
信息论
申农(C.E.Shannon,1916-) 《通讯的数量理论》(1948)
---精V.Bertalanffy,19011971)
奥地利生物学家 《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
(1968)
---精品---
---精品---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功能=F(组分、结构、环境) • 一定的结构决定一定的功能—— 结构解释方法和结构模拟方法 (仿生学) • 系统的性状功能有相对的独立性。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多对一”的关 系-----黑箱方法
---精品---
材料分析
所谓囚犯困境,直译为囚犯的两难处境。有合伙罪犯A、B二人, 被警方分别隔离审查。(隔离后囚犯得知有关政策:)如果他们都不 招供,警方没有足够证据判他们重罪,只能各判一年;如果他们都招 了均被判6年。然而若一人招供,一人不招,招者将获释,不招者被 判10年。这就是我们叫做“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立功受奖”。写成 一个支付矩阵(Pay off Matrix)就是:
请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上述材料所阐述的思想。
---精品---
二:生态自然观
---精品---
意义
批判了牛顿的机械决定论,从 控制论的角度出发,肯定了概率统 计观对于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给予偶然性以应有的地位。
---精品---
➢ 英国生物学家艾斯比(W.R.Ashby) 的“生物控制论”
➢ 《大脑设计》(1954) 《控制论导论》 (1956)对著名的黑箱方法作了深入 的探讨。
A1(招) A2(不招) B1(招) (-6,-6) (0,-10) B2(不招) (-10,0) (-1,-1)
这里从B的立场出发,他有两个方案B1和B2,哪个方案最好?如 果A招供,对B来说,招比不招好(-6>-10),如果A不招,对B来说, 也是招比不招好(0>-1),即从个人理性,即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 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考虑,B采取了招供的方案。而同理,A也采取 招供方案,结果每人都判刑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