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化学: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单元知识总结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知识总结(一)原子结构1.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关系(1)原子的构成(2)各粒子间关系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原子、离子中:质量数(A)= (Z)+ (N)(3)各种粒子决定的属性元素的种类由决定。
原子种类由和决定。
核素的质量数或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由和决定。
元素中是否有同位素由决定。
与决定是原子还是离子。
原子半径由、和决定。
元素的性质主要由和决定。
(4)短周期元素中具有特殊性排布的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的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3、4倍的元素:依次是。
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元素:。
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
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
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
2.原子、离子半径的比较(1)原子的半径大于相应阳离子的半径。
(2)原子的半径小于相应阴离子的半径。
(3)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
(4)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5)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同族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其同价态的离子半径也如此。
(6)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阳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3.核素、同位素(1)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2)同位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的互称。
(3)区别与联系:不同的核素不一定是同位素;同位素一定是不同的核素。
(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1)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性质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Z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班级姓名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A X)原子序数=质子数= 核电荷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个)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注意: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长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7个主族族副族: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从左到右):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减小,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与H2的化合由难到易,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弱到强。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原子结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及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注意:(1)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2)“核电荷数”与“电荷数”是不同的,如Cl-的核电荷数为17,电荷数为1.[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将某元素原子核内的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整数值,叫做该原子的质量数.说明(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的关系:A=Z + N.(2)符号A Z X的意义:表示元素符号为X,质量数为A,核电荷数(质子数)为Z的一个原子.例如,23Na中,Na11原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1)当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没有确定的轨道,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的速度,也不能描绘出它的运动轨迹.在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时,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机会的多少.(2)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几率多少的图像,叫做电子云.电子云图中的小黑点不表示电子数,只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几率.电子云密度的大小,表明了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几率的多少.(3)在通常状况下,氢原子的电子云呈球形对称.在离核越近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小.[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而只有当能量最低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电子层中.因此,电子在排布时的次序为:K→L→M……(3)各电子层容纳电子数规律:①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1、2……).②最外层容纳的电子数≤8个(K层为最外层时≤2个),次外层容纳的电子数≤18个,倒数第三层容纳的电子数≤32个.例如: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排布的电子数为2×32=18个;而当它是最外层时,则最多只能排布8个电子.(4)原子最外层中有8个电子(最外层为K层时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稳定的,这个规律叫“八隅律”.但如PCl5中的P原子、BeCl2中的Be原子、XeF4中的Xe原子,等等,均不满足“八隅律”,但这些分子也是稳定的.2.元素周期律[原子序数]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的序号,叫做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对于电子层数相同(同周期)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1)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至8个(K层为最外层时,从1个递增至2个)而呈现周期性变化.(2)元素原子半径从大至小而呈现周期性变化(注: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因测定的依据不同,而在该周期中是最大的).(3)元素的化合价正价从+1价递增至+5价(或+7价),负价从-4价递增至-1价再至0价而呈周期性变化.[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则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③还原性越强的金属元素原子,对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金属的相互置换)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非金属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或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非金属单质跟氢气化合越容易(或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③氧化性越强的非金属元素单质,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非金属相互置换)[两性氧化物] 既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两性氧化物.如A12O3与盐酸、NaOH溶液都能发生反应:A12O3+6H+=2A13++3H2O A12O3+2OH-=2A1O2-+H2O[两性氢氧化物]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的氢氧化物,叫做两性氢氧化物.如A1(OH)3与盐酸、NaOH溶液都能发生反应:Al(OH)3+3H+=2A13++3H2O A1(OH)3+OH-=A1O2-+2H2O[原子序数为11—17号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3.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至下排成纵行,这样得到的一个表叫做元素周期表.[周期]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而成的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1)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其分类如下:短周期(3个):包括第一、二、三周期,分别含有2、8、8种元素周期(7个)长周期(3个):包括第四、五、六周期,分别含有18、18、32种元素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共26种元素(1999年又发现了114、116、118号三种元素)(2)某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3)第六周期中的57号元素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因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4)第七周期中的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元素铹(Lr)共15种元素,因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大多是人工进行核反应制得的,这些元素又叫做超铀元素.[族]在周期表中,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成的纵行叫做一个族.(1)周期表中共有18个纵行、16个族.分类如下:①既含有短周期元素同时又含有长周期元素的族,叫做主族.用符号“A”表示.主族有7个,分别为I A、ⅡA、ⅢA、ⅣA、VA、ⅥA、ⅦA族(分别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2、13、14、15、16、17纵行).②只含有短周期元素的族,叫做副族.用符号“B"表示.副族有7个,分别为I B、ⅡB、ⅢB、ⅣB、VB、ⅥB、ⅦB族(分别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1、12、3、4、5、6、7纵行).③在周期表中,第8、9、10纵行共12种元素,叫做Ⅷ族.④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通常情况下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化合价为0,称为0族(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8纵行).(2)在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到ⅡB共10个纵列,包括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故又叫做过渡金属.(3)某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该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与化合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以及族序数的奇偶关系](1)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其化合价通常为奇数,原子的最外层有奇数个电子,处于奇数族.如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而其化合价有-1、+1、+3、+5、+7价,最外层有7个电子,氯元素位于第ⅦA族.(2)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化合价通常为偶数,原子的最外层有偶数个电子,处于偶数族.如硫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而其化合价有-2、+4、+6价,最外层有6个电子,硫元素位于第ⅥA族.[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2)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①同一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随着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减小,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a.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b.金属单质与酸(或水)反应置换氢由易到难;c.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由难到易(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②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往下,随着核电荷数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a.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b.金属单质与酸(或水)反应置换氢由难到易。
高中化学必修2 第1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核心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 1、2、3 周期)周期:7 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长周期(第 4、5、6、7 周期)主族 7 个:ⅠA -ⅦA族:16 个(共 18 个纵行)副族 7 个:IB-ⅦB第Ⅷ族 1 个(3 个纵行)过渡元素零族(1 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 1 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 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点燃 Li 2O2Na + O 2 点燃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 1 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一. 原子结构1. 原子核的构成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2. 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3. 原子构成4. 表示方法二. 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区别和联系1. 区别2. 联系【名师点睛】(1) 在辨析核素和同素异形体时,通常只根据二者研究范畴不同即可作出判断。
(2) 同种元素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同位素原子,所以元素的种类数目远少于原子种类的数目。
(3) 自然界中,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
三. “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小结1. “10电子”微粒2. “18电子”微粒四.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 周期2. 族3. 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共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60多种元素,全部为金属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
特别提醒元素周期表中主、副族的分界线:(1) 第ⅡA族与第ⅢB族之间,即第2、3列之间;(2) 第ⅡB族与第ⅢA族之间,即第12、13列之间。
五.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1. 元素周期表在元素推断中的应用(1) 利用元素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推断。
等式一:周期序数=电子层数;等式二: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等式三: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 利用短周期中族序数与周期数的关系推断。
(3) 定位法:利用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上阳下”推断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如a X(n+1)+、b Y n+、c Z(n+1)-、d M 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在周期表中位置关系为则它们的原子序数关系为a>b>d>c。
2. 元素原子序数差的确定方法(1) 同周期第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原子序数差。
(2) 同主族相邻两元素原子序数的差值情况。
①若为ⅠA、ⅡA族元素,则原子序数的差值等于上周期元素所在周期的元素种类数。
物质结构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
物质结构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一、原子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1_1H原子例外,其原子核内没有中子)。
- 原子中:质子数(Z)=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2. 质量数(A)- 定义: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 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 核素与同位素。
-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如^1_1H、^2_1H(D)、^3_1H(T)是氢元素的三种核素。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1_1H、^2_1H、^3_1H互为同位素。
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物理性质有所不同。
二、元素周期表。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 周期: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也就是7个周期。
短周期(第1、2、3周期),长周期(第4、5、6周期),第7周期为不完全周期。
- 族: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除了8、9、10三个纵行叫做第Ⅷ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称作一族。
主族(用A表示,共7个主族),副族(用B表示,共7个副族),0族(稀有气体元素)。
2.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 周期序数 = 电子层数。
- 主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三、元素周期律。
1.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2. 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 最高正化合价 = 主族序数(O、F除外);最低负化合价=- (8 - 主族序数)。
3.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 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越易置换出氢,金属性越强。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 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化合、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知识点总结化学物质结构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1、原子A ZX中,质子有Z 个,中子有A-Z 个,核外电子有Z 个。
2、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质量数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阳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离子核外电子数+ 离子电荷数阴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离子核外电子数- 离子电荷数3、电子层划分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符号K L M N O P Q离核距离近远能量高低低高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一低四不超)(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从能量低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高的电子层摆布(即排满K层再排L层,排满L层再排M层)。
(2)各电子层再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个(n表示电子层)(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 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 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 个。
5、概念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核素: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之间的互称。
例:氕(1 1H)、氘(2 1D )、氚(3 1T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原子组成结构不同的不同单质之间的互称。
例:O2与O3,白磷与红磷,石墨与金刚石等6、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或最高价阳离子的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除稀有气体外)。
例:Na>Mg>Al>Si, Na+>Mg2+>Al3+(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随核电荷数增大而逐渐增大。
例:Li<Na<K, Li+<Na+<K+ (3)电子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半径(包括阴阳离子)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
例:O2->F->Na+>Mg2+>Al3+(上一周期元素形成的阴离子与下一周期元素形成的阳离子有此规律)(4)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粒子半径大小为:阳离子<中性原子<阴离子;价态越高的粒子半径越小。
高中化学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 知识点一原子的构成 质量数 1、原子的构成微粒2.有关粒子间的关系 (1)质量关系①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②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量数。
(2)电性关系①电中性微粒(原子或分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带电离子:质子数≠电子数,具体如下表:(3)数量关系:原子序数=质子数。
3.符号A Z X ±c m ±n中各个字母的含义:规律总结组成原子、离子的各种微粒及相互关系知识点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示意图①用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电荷数。
②用弧线表示电子层。
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④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如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离子结构示意图①当主族中的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变为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形成与上一周期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电子层数相同,每层上所排布的电子数也相同)。
如 Mg :――→-2e-Mg 2+:。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简单离子时,形成和同周期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如F :③离子结构示意图中,阳离子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且差值为离子所带电荷数。
④单个原子形成简单离子时,其最外层可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K 层为最外层时可形成2电子稳定结构)。
【特别注意】☆规律总结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几个特殊关系知识点三常见的等电子微粒1.常见的“10电子”粒子2.常见的“18电子”粒子(1)分子:Ar、HCl、H2S、PH3、SiH4、F2、H2O2、N2H4等。
(2)阳离子:K+、Ca2+。
(3)阴离子:P3-、S2-、HS-、Cl-。
3 常见等电子体: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相近。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科学,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和性质,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
初中阶段所学化学主要包括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方程式、酸碱中和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对这些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物质的结构物质的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即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离子结构。
1. 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质子负责原子的化学性质,中子负责原子的物理性质。
原子的电子分布在能级上,第一能级内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能级内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第三能级内最多能容纳18个电子。
2.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
分子结构分为线性、分子离心、V字形等不同形式,形式决定了分子的性质。
3. 离子结构离子是电荷不平衡的物质,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
离子可以通过电解生成,也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而成。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可用于预测元素的性质。
元素周期表分为周期(横)和族(纵)两个方向,周期数为7,族数为18。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都有各自的符号和名称,符号是因为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写,名称是由英文或拉丁文组成的。
三、化学键化学键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结合起来形成分子的方式。
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1. 离子键离子键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电荷吸引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通常为晶体,具有高熔点、高沸点和良好的导电性。
2. 共价键共价键是将两个原子之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可以分为单键、双键和三键。
单键的强度较弱,三键的强度较强。
3. 金属键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互相共享形成的键。
金属键形成的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四、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方式。
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有反应物和生成物两种类型。
化学方程式中必须保持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化学方程式也可用于计算反应物质量、生成物质量和反应产物的百分比等。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2025年必考内容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2025年必考内容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的基石,对于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以及物质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 2025 年的考试中,以下这些关于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点必定会是重点考查的内容。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首先要清楚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原则。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称为周期;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称为族。
周期分为短周期(1、2、3 周期)、长周期(4、5、6、7 周期)。
短周期元素的性质相对较为简单,而长周期元素则更为复杂,其性质和电子构型的变化规律需要我们重点掌握。
族分为主族(ⅠA ⅦA 族)、副族(ⅠB ⅦB 族)、第Ⅷ族(8、9、10 三个纵行)和 0 族(稀有气体元素)。
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族序数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ⅠA 族(碱金属元素)具有很强的金属性,容易失去电子。
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这包括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方面的变化。
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化合价也有一定的规律。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其族序数(O、F 除外),最低负化合价等于族序数 8。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是重点中的重点。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例如,第三周期中,钠的金属性最强,氯的非金属性最强。
三、元素的性质1、金属元素的性质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它们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碱金属(如钠、钾)化学性质活泼,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气和相应的碱。
2、非金属元素的性质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通常容易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物质的特性以及各种现象都有着关键的作用。
以下将对这方面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总结。
一、原子结构1、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因此原子整体呈电中性。
2、质子数和原子序数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也称为原子序数。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子数。
3、质量数质量数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通过质量数和质子数可以计算出中子数。
4、核外电子的排布核外电子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层排布。
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第一层最多容纳 2 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 8 个电子,依次类推。
二、元素周期表1、周期周期是指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横行。
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
2、族族是指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按照纵行排列。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3、元素周期表的分区根据元素的电子构型和性质,周期表可以分为 s 区、p 区、d 区和 f 区。
4、元素周期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包括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
三、化学键1、离子键离子键是由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通常在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之间形成。
2、共价键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3、金属键金属键存在于金属晶体中,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形成。
四、分子结构1、共价键的参数包括键长、键能和键角。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2、分子的极性分子的极性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和键的极性。
如果分子的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重合,则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3、杂化轨道理论用于解释分子的空间构型。
常见的杂化类型有 sp、sp²、sp³等。
高中化学的归纳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总结
高中化学的归纳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总结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准确理解和归纳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进行总结,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一、原子结构的归纳总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了解原子的结构对于理解物质性质及其反应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原子结构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1. 基本粒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有负电荷。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核外轨道运动。
2. 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内。
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序号),中子的数量可以不同,从而形成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
3. 原子外层电子原子的外层电子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轨道分为K、L、M、N等轨道,外层轨道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其中,K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L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M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N层最多容纳32个电子。
4. 电子排布规律电子在能量最低的轨道先排布。
按照能级升高、能量增加的顺序进行排布。
电子填充轨道时遵循“Aufbau原理”,即按“能量最低、最稳定和最靠近核的原则”填充。
5. 电子结合能力原子的化学反应常常与其外层电子有关。
元素的原子整数价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价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在化学性质上有相似之处。
二、元素周期表的归纳总结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的有机组织形式,它能够系统地总结和归纳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下面将对元素周期表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1.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元素周期表由水平周期和垂直族组成。
水平周期是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的一行元素,垂直族是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的一列元素。
2. 元素周期表的分类元素周期表按一定规律将元素分类,使得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归为一组。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水平周期对应着一个主能级,每个垂直族对应着相同的原子外层电子数。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中子N(核素) 原子核质子Z → 元素符号原子结构 :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决定原子呈电中性电子数(Z 个):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体积小, 运动速率高(近光速), 无固定轨道核外电子 运动特征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 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 ②、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③、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元素周期律和 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 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①、主族(ⅠA ~ⅦA 共7个) 元素周期表 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 ~ⅦB 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①、核电荷数, 电子层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②、原子半径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决定 编排依据 具体表现形式七主七副零和八三长三短一不全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 电子层越多, 半径越大。
判断的依据核电荷数相同条件下, 核电荷数越多, 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条件下, 最外层电子数越多, 半径越大。
微粒半径的比较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如: Na>Mg>Al>Si>P>S>Cl.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如: Li<Na<K<Rb<Cs具体规律: 3.同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导语: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1、原子结构(1).所有元素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正例:612C、613C、614C三原子质子数相同都是6,中子数不同,分别为6、7、8。
反例1:只有氕(11H)原子中没有中子,中子数为0。
(2).所有原子的中子数都大于质子数。
正例1:613C、614C、13H等大多数原子的中子数大于质子数。
正例2:绝大多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都大于质子数的2倍。
反例1:氕(11H)没有中子,中子数小于质子数。
反例2:氘(11H)、氦(24He)、硼(510B)、碳(612C)、氮(714N)、氧(816O)、氖(1020Ne)、镁(1224Mg)、硅(1428Si)、硫(1632S)、钙(2040Ca)中子数等于质子数,中子数不大于质子数。
(3).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正例:同一元素的不同微粒质子数相同:H+、H-、H等。
反例1:不同的中性分子可以质子数相同,如:Ne、HF、H2O、NH3、CH4。
反例2:不同的阳离子可以质子数相同,如:Na+、H3O+、NH4+。
反例3:不同的阴离子可以质子数相同,如:NH4+、OH-和F-、Cl和HS。
2、电子云(4).氢原子电子云图中,一个小黑点就表示有一个电子。
含义纠错:小黑点只表示电子在核外该处空间出现的机会。
3、元素周期律(5).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概念纠错: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6).难失电子的元素一定得电子能力强。
反例1:稀有气体元素很少与其它元素反应,即便和氟气反应也生成共价化合物,不会失电子,得电子能力也不强。
反例2:IVA的非金属元素,既不容易失电子,也不容易得电子,主要形成共价化合物,也不会得失电子。
高中化学必修二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超全面)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原子结构....1. 原子核的构成原子X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阳离子a W m+: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m阴离子b 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补充: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中的最小粒子;3、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二、核素、同位素......1、定义: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原子)互为同位素。
2、同位素的特点 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是不变的。
练习:1、法国里昂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
下列有关“四中子”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粒子不显电性B .该粒子质量数为4原子核核外电子Z 个中子(A-Z )个质子Z 个C.与氢元素的质子数相同 D.该粒子质量比氢原子大2、已知A2-、B-、C+、D2+、E3+五种简单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与它们对应的原子的核电荷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3、现有b X n-和aY m+两种离子,它们的电子数相同,则a与下列式子有相等关系的是()(A)b-m-n(B)b+m+n(C)b-m+n(D)b+m-n4、某元素的阳离子R n+,核外共用x个电子,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该元素原子里的中子数为()(A)A-x-n(B)A-x+n(C)A+x-n(D)A+x+n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高中化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元素周期表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首次提出的一种对元素按照行和列组织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元素都有其独特的物质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且这些性质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逐渐变化。
下面是关于元素周期律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即核外电子的排布顺序)从小到大进行排列,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特定的原子序数和符号。
周期表分为横行和竖列,横行称为周期,竖列称为族。
元素按照周期和族的位置可以分为s、p、d、f四个区域。
2.周期规律元素周期表中横行的元素称为周期,共有7个周期。
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原子半径趋于减小,电负性趋于增加,化合价数增加。
3.族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竖列的元素称为族。
一族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主要是由于具有相似的电子配置。
元素周期表一共有18个族,分别是IA、IIA、IIIB-VIIB、VIIIB、VIII、IB-IIB、IIIA、IVA、VA、VIA、VIIA、VIIIA。
4.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周期表中的元素可以根据元素的位置和性质进行分类。
主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和右侧,它们的化合价一般为周期数减2;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中间,它们的化合价变化范围较大;稀土元素位于f区,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5.周期表中元素的物理性质周期表中的元素的物理性质包括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等。
原子半径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减小,在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加。
离子半径的变化规律与原子半径类似,正离子半径小于原子半径,负离子半径大于原子半径。
电离能指的是从一个原子或离子中移去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电子亲和能指的是一个原子或离子吸收一个电子的能力。
6.周期表中元素的化学性质周期表中的元素的化学性质包括化合价、氧化还原性、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
化合价是元素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合价数,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族别进行预测。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 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形成电子云。
2. 电子排布规律:电子按照能量层次和亚层分布,遵循奥布定律(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进行排布。
最低能量原理指导电子优先填充能量最低的轨道。
3.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质子数)递增排列的表格,分为7个周期和18个纵行(族)。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的周期律和族律。
4.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同一周期内,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族内,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
二、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是由原子间相互作用形成,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
通常由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
3.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非金属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键。
共价键可以是单键、双键或三键,键的强度和性质与电子对的共享方式有关。
4. 分子的几何结构:分子中原子的空间排布。
分子的几何结构影响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例如,水分子呈弯曲结构,二氧化碳分子呈线性结构。
5. 分子间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氢键、范德华力等。
这些力量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三、晶体结构1. 晶体的类型:晶体分为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
不同类型的晶体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 晶体的构造:晶体由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
晶体的构造决定了其对称性和物理性质。
3. 晶体缺陷:晶体中的不完美之处,如空位、位错等。
晶体缺陷会影响材料的强度、导电性和光学性质。
四、酸碱与氧化还原反应1. 酸碱理论: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认为,凡是能够给出质子的物质为酸,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为碱。
2. 酸碱性质:酸性物质具有释放质子的能力,碱性物质具有接受质子的能力。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1、元素周期表:H 元素周期表HeLi Be B C N O F Ne Na Mg24.Al Si P S Cl Ar K Ca 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Ga Ge As Se Br KrRb Sr Y Zr Nb Mo95.Tc[98]Ru101.Rh102.Pd106.Ag107.Cd112.In114.Sn118.Sb121.Te127.I126.Xe131.Cs 132.Ba137.La-LuHf178.Ta180.W183.Re186.Os190.Ir192.Pt195.Au197.Hg200.Tl204.Pb207.Bi209.Po[210]At[210]Rn[222]Fr [223 ]Ra[226]Ac-La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分解:周期名称周期别名元素总数规律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又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个横行叫周期。
7个横行7个周期第1周期短周期2电子层数 == 周期数(第7周期排满是第118号元素)第2周期8第3周期8第4周期长周期18第5周期18第6周期32第7周期不完全周期26(目前)族名类名核外最外层电子数规律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第8、9、10三个纵行为第Ⅷ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标为一族。
7个主族7个副族0族第Ⅷ族主族第ⅠA族H和碱金属1主族数 == 最外层电子数第ⅡA族碱土金属2第ⅢA族3第ⅣA族碳族元素4第ⅤA族氮族元素5第ⅥA族氧族元素6第ⅦA族卤族元素70族稀有气体2或8副族第ⅠB族、第ⅡB族、第ⅢB族、第ⅣB族、第ⅤB族、第ⅥB族、第ⅦB族、第Ⅷ族一、碱金属元素:1、锂钠钾铷铯钫(Li、Na、K、Rb、Cs、Fr)2、递变规律:同主族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在增大。
3、物理特性:①颜色逐渐加深;②密度不断增大(Na>K);③熔沸点逐渐降低;④均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总结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总结知识点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电子层1. 概念: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2. 表示方法:通常吧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做第一层。
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电子层叫做第二层,由里往外以此类推。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一低三不超)1. 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优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一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即电子最先排满K层,当K层排满后再排布在L层,依此类推。
2. 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为电子层序数)3.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不超过8个(K层作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不超过32个。
四、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1.原子结构示意图:2.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因此,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迁移应用于表示离子的结构。
五、元素周期表中1-20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1.最外层电子数和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Be、Ar。
2. 最外层电子数和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C。
3. 最外层电子数和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是O。
4. 最外层电子数和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原子是Ne。
5.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Si。
6.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P。
7.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H、Be、Al。
8.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Li、Ca。
9.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原子有He、C、S。
10.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是O。
知识点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等)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原子结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及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注意:(1)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2)“核电荷数”与“电荷数”是不同的,如Cl-的核电荷数为17,电荷数为1.[质量数] 用符号A表示.将某元素原子核内的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整数值,叫做该原子的质量数.说明(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的关系:A=Z + N.(2)符号A Z X的意义:表示元素符号为X,质量数为A,核电荷数(质子数)为Z的一个原子.例如,23Na中,Na原子11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1)当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没有确定的轨道,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的速度,也不能描绘出它的运动轨迹.在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时,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机会的多少.(2)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几率多少的图像,叫做电子云.电子云图中的小黑点不表示电子数,只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几率.电子云密度的大小,表明了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几率的多少.(3)在通常状况下,氢原子的电子云呈球形对称。
在离核越近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小.[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而只有当能量最低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电子层中.因此,电子在排布时的次序为:K→L→M……(3)各电子层容纳电子数规律:①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1、2……).②最外层容纳的电子数≤8个(K层为最外层时≤2个),次外层容纳的电子数≤18个,倒数第三层容纳的电子数≤32个.例如: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排布的电子数为2×32=18个;而当它是最外层时,则最多只能排布8个电子.(4)原子最外层中有8个电子(最外层为K层时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稳定的,这个规律叫“八隅律”.但如PCl5中的P原子、BeCl2中的Be原子、XeF4中的Xe原子,等等,均不满足“八隅律”,但这些分子也是稳定的.2.元素周期律[原子序数]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的序号,叫做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对于电子层数相同(同周期)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1)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至8个(K层为最外层时,从1个递增至2个)而呈现周期性变化.(2)元素原子半径从大至小而呈现周期性变化(注: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因测定的依据不同,而在该周期中是最大的).(3)元素的化合价正价从+1价递增至+5价(或+7价),负价从-4价递增至-1价再至0价而呈周期性变化.[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则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③还原性越强的金属元素原子,对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金属的相互置换)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非金属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或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非金属单质跟氢气化合越容易(或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③氧化性越强的非金属元素单质,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非金属相互置换)[两性氧化物] 既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两性氧化物.如A12O3与盐酸、NaOH溶液都能发生反应:A12O3+6H+=2A13++3H2O A12O3+2OH-=2A1O2-+H2O[两性氢氧化物] 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的氢氧化物,叫做两性氢氧化物.如A1(OH)3与盐酸、NaOH溶液都能发生反应:Al(OH)3+3H+=2A13++3H2O A1(OH)3+OH-=A1O2-+2H2O[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3.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至下排成纵行,这样得到的一个表叫做元素周期表.[周期]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而成的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1)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其分类如下:短周期(3个):包括第一、二、三周期,分别含有2、8、8种元素周期(7个)长周期(3个):包括第四、五、六周期,分别含有18、18、32种元素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共26种元素(1999年又发现了114、116、118号三种元素)(2)某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3)第六周期中的57号元素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因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4)第七周期中的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元素铹(Lr)共15种元素,因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大多是人工进行核反应制得的,这些元素又叫做超铀元素.[ 族]在周期表中,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成的纵行叫做一个族.(1)周期表中共有18个纵行、16个族.分类如下:①既含有短周期元素同时又含有长周期元素的族,叫做主族.用符号“A”表示.主族有7个,分别为I A、ⅡA、ⅢA、ⅣA、VA、ⅥA、ⅦA族(分别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2、13、14、15、16、17纵行).②只含有短周期元素的族,叫做副族.用符号“B”表示.副族有7个,分别为I B、ⅡB、ⅢB、ⅣB、VB、ⅥB、ⅦB族(分别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1、12、3、4、5、6、7纵行).③在周期表中,第8、9、10纵行共12种元素,叫做Ⅷ族.④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通常情况下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化合价为0,称为0族(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8纵行).(2)在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到ⅡB共10个纵列,包括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故又叫做过渡金属.(3)某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该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与化合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以及族序数的奇偶关系](1)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其化合价通常为奇数,原子的最外层有奇数个电子,处于奇数族.如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而其化合价有-1、+1、+3、+5、+7价,最外层有7个电子,氯元素位于第ⅦA族.(2)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化合价通常为偶数,原子的最外层有偶数个电子,处于偶数族.如硫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而其化合价有-2、+4、+6价,最外层有6个电子,硫元素位于第ⅥA族.[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2)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①同一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随着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减小,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a.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b.金属单质与酸(或水)反应置换氢由易到难;c.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由难到易(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②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往下,随着核电荷数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a.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b.金属单质与酸(或水)反应置换氢由难到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C)
(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⑴原子的组成
核外电子 e = Z
原子核质子 Z
中子 N(A—Z)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Z)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中子数(N)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⑵区别概念: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的互称;
也就是说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
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①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该同位素质量与12C质量的1/12的比值。
②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各种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与它们在元素中原子所占百分数(丰度)乘积之和。
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 r == A r1·a%+A r2·b% +…
⑷核外电子的电子排布(了解)
①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电子云(运动特征):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范围内高速、无规则的运动,不能测定或计算出它在任何一个时刻所处的位置和速度,但是电子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出现的几率(机会)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形象地看成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我们把它称为电子云。
电子层: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根据电子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远近不同,把电子分成不同的能级,称之为电子层。
电子能量越高,离核越远,电子层数也越大。
电子层符号K L M N O P Q
电子层序数n1234567
离核远近近——→远
能量高低低——→高
每一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2n2;
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核外电子总是先占有能量最低的电子层,当能量最低的电子层排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电子层。
电子的排布是先排K层,K层排满再排L层,L层排满再排M层,M层不一定排满了再排N 层,后面的也一样不一定排满了再排下一层。
(只有前3层)
⑸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
2. 元素周期表(B )
⑴ 元素周期表见课本封页 ⑵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分解
3. 元素周期律(C )
⑴ 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⑵ 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这就是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⑶ 内容
现周期性变化; ⑷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碱金属、卤素的性质递变
⑸几个规律
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①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难易程度(越易置换出氢气,说明金属性越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金属性越强)
③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位置越靠前,说明金属性越强)
④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金属性强的置换金属性弱的)
⑤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对应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金属性越强)
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①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与H2化合越容易,说明非金属性越强)
②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则非金属性越强)
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最高价含氧酸酸性的强弱(酸性越强,说明非金属性越强)回忆金属性的比较,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置换金属性弱的,同样
④非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非金属性强的置换非金属性弱的)
回忆金属性的比较,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对应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金属性越强)同样
⑤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的强弱(对应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
3、半径比较三规律:
(1)同一种元素的微粒看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数越多,微粒半径越大。
(核电荷数相同,对核外电子吸引相同,核外电子数越多,所占区域越大)
如r(Cl-)>r(Cl),r(Na+)<r(Na);
(2)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比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越大(对核外电子吸引越大,体积缩小),微粒半径越小。
如: r(F- )>r Na+)>r(Mg2+)>r(Al3+);
(3)同周期元素原子(电子层数不变,核电荷数增加,吸引变大)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逐渐减小。
同主族元素(增加电子层)原子和离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逐
渐增大。
4、元素化合价规律
最高正价 == 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的负化合价 == 最外层电子数-8,最高正价数和负化合价绝对值之和为8;其代数和分别为:0、2、4、6。
F无正价,O无最高正价(+6),OF
2
(O +2价);金属元素只有正价;
三、化学键
①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离子键共价键
概念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
的化学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所形成的化学键
成键微粒离子(存在阴阳离子间和离子晶体
内)
原子(存在分子内、原子间、原子晶体内)
作用本质
阴、阳离子间的静性作用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对两原子核产生的电性作用
形成条件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时形成
离子键
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形成共价键
决定键能大小因素①离子电荷数越大,键能越大;②
离子半径越小,键能越大
①原子半径越小,键能越大;②键长越短,
键能越大
影响性质离子化合物的熔沸点、硬度等分子的稳定性,原子晶体的熔沸点、硬度等实例
共价键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
定义不同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发生
偏移的共价键
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共价键,共用
电子对(电子云重叠)不发生偏移
原子吸引电子
能力
不相同相同成键原子电性显电性电中性
影响性质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实例H—Cl H—H、Cl—Cl 三、范德华力、氢键
存在范围作用
本质
作用
强弱
决定键能大小因素影响性质
范德华力分子间和分子晶
体内
电性
引力
弱
结构相似的分子,其式
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
越大。
分子晶体的
熔沸点、硬度
等
氢键分子间和分子晶
体内
电性
引力
弱
(稍
强)
分子晶体的
熔沸点
⑶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