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3篇)

合集下载

湘教版初一地理上册2第4节海陆变迁PPT课件1

湘教版初一地理上册2第4节海陆变迁PPT课件1
基本轮廓。
2019/12/30
一、六大板块
通过观察, 说一说,六大 板块分别包括 哪些陆地和海 洋?
2019/12/30
A
E
D
B
C
F
2019/12/30
亚欧板块
2019/12/30
印 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2019/12/30
有人说,岩石圈 是地球的坚硬外壳, 它曾像煮熟的鸡蛋 蛋壳那样破碎过。 形成了一些边缘呈 锯齿状的板块。读 右图,想一想,这 种说法是否合理?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发生9.0 级大地震。有数十万人在地震引发的海啸中死亡,一些地区 的海啸高达十多米。
2019/12/30
火山
2019/12/30
2019/12/30
教材P45“活动”,将表格中地震发生地标注在下图上, 并说一说地震与板块分布之间有什么关系?
2019/12/30
云 南 石 林
云南石林是两亿多年前的海底石灰岩层,经过地壳运 动、风雨侵蚀等作用形成的自然奇观。
2019/12/30
一、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
喜马拉雅山
上面信息说明了什么?
2019/12/30
海洋生物化石
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发现有古地质时期的三角洲,还 发现有人类活动的遗迹。
这 些 信 息 又 说 明 了 什 么 ?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019/12/30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2019/12/30
你能用板块理论 解释下列地震现象 的发生吗?
2019/12/30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4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4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现象。

本节内容通过阐述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因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我国主要的陆相变迁实例,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具体实例了解不深,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我国主要的陆相变迁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理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我国主要的陆相变迁实例。

2.难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主要的陆相变迁实例为例,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题目,准备好讨论素材。

3.制作好PPT,以便于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这一现象。

提问:“你们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变迁。

呈现(10分钟)1.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变迁就是指海洋和陆地的相互转化。

2.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3.展示我国主要的陆相变迁实例:青藏高原的升起、华北平原的形成等。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海陆变迁》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并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等较为复杂的内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2.难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具,以及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引出本节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3.课堂讲解:讲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通过示例和图示,使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提升: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最新】七年级地理上册24海陆变迁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湘教版1113224

【最新】七年级地理上册24海陆变迁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湘教版1113224

《海陆变迁》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六大板块名称: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

(2)六大板块中几乎是海洋板块的是________,格陵兰岛位于________,澳大利亚大陆位于________。

(均填代号
(3)在图中标注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火山、地震带在分布上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1)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地球岩石圈是由________大板块拼合而成的;珠穆朗玛峰位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板块交界处。

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______________的地带
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

(2)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发生什么现象?
(3)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会发生什么现象?
(4)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5)归纳总结:珠穆朗玛峰不断升高的原因。

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

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

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三篇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一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包括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迁过程,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b. 了解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等。

c. 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海岸地貌和海陆风等。

2. 能力目标:a. 能够描述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b. 能够分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概念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

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地球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到陆地和海洋的存在,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a. 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可以通过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大陆的形状,然后解释大陆漂移的概念。

可以使用动画或视频展示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湘教版 地理 七年级 上册 教学设计 第四节 海陆变迁课件

湘教版 地理 七年级 上册 教学设计 第四节 海陆变迁课件
THANKS
地貌模型、地球仪、地图等。
多媒体资源
PPT、视频、图片等。
使用说明
利用地貌模型、地球仪和地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和结果;利用 PPT、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海陆变迁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应对和适 应这种变化的案例。
04
学生活动与作业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海 陆变迁的原因、证据和影 响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 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合作
教学手段
通过图片、动画、视频和模拟实验等手段,使学生更加直观 地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影响。同时,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分 析,帮助学生掌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难点
理解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和适应这 种变化。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动画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地 壳运动的原因。
课堂反馈
通过提问、练习和小组讨论等方式,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教学 策略进行调整。
01
02
新课讲解
介绍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主要原因 和主要特征,通过图片、动画和实验 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03
案例分析
评价方式
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模拟实验、角色扮演和书面作业等多个方面,全面评 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外拓展建议
阅读推荐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科学著 作或科普读物,拓宽知识面,加
深对海陆变迁领域的了解。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前往地质公园或自然保护 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时期的 地貌和岩石,直观感受海陆变迁的 现象。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课件:2.4《海陆变迁》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课件:2.4《海陆变迁》

4.看六大板块示意图:板块碰撞挤压处,__地__壳____隆起抬升,形成高大的 山脉。由于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有两大山系,即横亘于亚欧大陆的 阿__尔__卑__斯__—__喜__马__拉__雅__山__系_和纵贯美洲西海岸的___科__迪__勒__拉__山__系_____。板 块 张裂 处,地壳断裂,多形成__张__裂____和__海__洋___,如__东__非___大裂谷 、__红___海。
5.有人预言:若干万年以后,地中海将会消失,而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你认为可能吗?并说出你的理由。
可能。由于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向运动, 欧洲与非洲的距离在不断缩小,地中海将不断缩小,最终慢慢消失。而 红海两侧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彼此远离,红海不断扩大,最终将成为 新的大洋。
3.试分析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海陆变迁是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及人类的活动所造成的。 其中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大陆漂移假说
1.提出时间及人物:20世纪初,由德国科学家__魏__格__纳____提出。 2.主要内容:_“__泛__大__陆__”_于两亿年前破裂,“碎块”经__漂__移____,于距 今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火山与地震
1.世界上的_火__山______、_地__震____,大多集中在_板__块__交__界___地带。全球 有两大火山地震带,_环__太__平__洋____火山地震带和_地__中__海__—__喜_马__拉__雅__火 山地震带。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_太__平__洋____板块和___美__洲___板块、亚__欧____ 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位于___亚__欧___板块和 ___印__度__洋___板块、___非__洲____板块交界处。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海陆变迁》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重要内容。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海陆分布等基础知识,而本章内容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海陆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以及变化过程。

通过对海陆变迁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地球表面的形态,理解地球的演变历史,为后续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地震等知识奠定基础。

同时,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内容结构教材首先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如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遗迹等,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思考。

接着介绍了大陆漂移学说,阐述了魏格纳提出该学说的依据和主要观点。

然后引入板块构造学说,讲解了板块的划分、运动方式以及对地形地貌的影响等知识。

教材内容按照从现象到理论,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以及地理课的前期学习中,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海陆分布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海陆变迁这种宏观且抽象的地理现象,他们的认知还比较浅显。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听说过一些地震、火山等灾害,但对于这些现象与海陆变迁之间的联系缺乏深入理解。

(二)认知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直观、生动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不过,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探究新鲜事物,如果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将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习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获取知识。

他们喜欢在互动中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学生对于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知识更易于接受,例如利用身边的地理现象来解释海陆变迁等内容,会让他们更有学习的成就感。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4海陆变迁 教案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4海陆变迁 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并能用实例进展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点,并能体会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3、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其根本观点,并应用该学说分析说明海洋的生成与开展阶段。

4、知道火山地震及其分布,并学会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说明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原因,并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重难点:1、板块及其火山地震的分布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图文结合法、合作交流法、联系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成语“沧海桑田〞导入,说明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地表形态变化1、自主学习:读教材后解释“活动〞中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小组交流:【教师精讲点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读图2-46结合教材33页完成以下任务:〔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

“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的陆地,被叫做“〞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场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2、小组交流:【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局部与非洲西海岸的凹进局部相吻合。

教师扩大知识:〔1〕以上两海岸的古生物具有相似性〔2〕以上两海岸的古地层几乎一样教师投影出示大陆漂移动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习任务〔三〕1、自主学习:板块构造学说读图2-48----2-53,结合教材完成以下任务:〔1〕六大板块分别是:、、、、、。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拟,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拟。

〔3〕“→ ←〞表示板块作运动,“← →〞表示板块作运动。

〔4〕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最初是由于大陆板块发生的运动形成的。

2、小组交流: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投影演示板块运动演示动画,以加深印象。

2.4 海陆变迁 课件-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2.4 海陆变迁 课件-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 C.在陆内部
3、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六大板块的名称。 ① __欧__亚__板__块___ ② __非__洲__板__块___ ③ _美__洲__板__块____ ④ _南__极__洲__板__块__ ⑤ _太__平__洋__板__块__ ⑥ 印__度__洋__板__块___ (2)北美洲的落基山脉的形成与哪些板块有关?
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有关。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挤压及大洋板块内部张裂示意图
地震来了怎么办? 防震减灾知识科普
3、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 (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 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 (3)如果遇到拥挤,解 开领扣,双手交叉胸前, 护住胸口。
观察下图,议一议,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 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A
假如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家里,我们该怎么办(ABEG)
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请同学们在课本P43划出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并把它们写在P44图中 对应的位置
阿尔卑斯—喜马 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 火山地震带
日本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 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 产损失。
•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地球表面的 :
• A.板块内部
• B. 板块交界地带
B
• C.板块的上部
• D.板块的深处
•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组成地球表面岩石圈的大板块有:
• A.10个
B.8个
C
C. 6个
D.4个
• 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
A
A. 板块与板块交汇的地带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

教材通过介绍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构造学说、地质时期的海陆变迁实例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特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图示和动画等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3.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2.使用图示、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3.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4.采用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学生分组讨论和汇报的材料。

3.准备相关环保宣传资料,用于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

提问:“你们观察过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吗?它们有变化吗?为什么会有变化呢?”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解释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布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主要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板块构造图,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板块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水分配 3
海平面 升降
4 冻土消融ຫໍສະໝຸດ 地壳升降 56 其他原因
第四节 海陆变迁
一、地变形态变化
1、喜马拉雅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有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二、大陆漂移假说
大西洋
非 洲
南美洲
有关猜想的内容和证据
三、板块构造学说 世界六大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 1、全球岩石圈分为 海洋;
六 大板块,其中
• 2、板块处在不断的 • 3、板块内部比较
之中;
运动变化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
(火山地震应该分布在
地带稳。)定
活跃
板块几太乎平全是洋

板块交界
四、火山与地震
活跃的原因:板块的张裂或碰撞挤压
世界主要火山与地震的分布
一起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原来并没有大西洋,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 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以后,魏格纳通过调查研究,从古生物化石、 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对此,魏格纳作了 一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好比一张被撕破的报纸,不仅能把它拼合起来,而且拼合 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恰好吻合。
哪些力量造成了沧桑变化?
地壳变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大陆漂移学说
魏 格 纳

南 美 洲
大 西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
上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
合?” 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
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2、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谢谢!
板块挤压
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
太平洋
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 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火山---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这
些物质堆积而后形成高地。
地震---岩层在运动的过程中引起的地面的震动。
活火山
日 本 富 士 山
死火山
死火山
休眠火山
休眠火山
地震是指岩石圈 在内力作用下突 然发生破裂,地 球内能以地震波 的形式强烈释放 出来,从而引起 一定范围内地面 震动的现象。
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的漂移
有关猜想的内容和证据
世界六大板块
板块的运动
阿拉伯半岛
红海
安第斯 山脉
推测
1.东非大裂谷将不断扩张形成海洋; 2.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东非大裂谷的扩张与红海的变迁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1、全球岩石圈分为 六 大板块,其中 •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 •2、板块处在不断的 运动变化之中; •3、板块内部比较 稳定 ,板块与板块 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 活跃 。 (火山地震应该分布在板块交界 地带。)
地震的危害性
地震的危害性
世界地震分布 图
世界主要火山分布区
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两大山脉带
比较两图,可知: 山脉带分布与火山 地震带分布大致重合。
地震来时,我 们应该怎么做?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
海平面升降的原因
温室效应 1
2 冰川融解
第四节 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可简称沧桑, 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 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 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 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 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变更 ,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1.喜马拉雅地区的发现
• 青藏高原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有 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围海造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