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稿的几种常用的形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稿的几种常用的形式

一、录音讲话

录音讲话(包括录音座谈会),是直接广播人民群众和各级负责同志声音的一种重要广播报道形式。它或者是在一定会议上的讲话,经录音以后播出;或者是由记者、通讯员邀请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先进集体的代表讲话、开座谈会,经录音以后播出。录音讲话的优点,是能直接表达出讲话人的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

录音讲话要求有感情、自然,口语化,一般要先准备好文字稿,录音后再加以整理。

例:

我怎么学起医来(节录)

我来的时候是春天,春天是播种季节,不是收获的季节。这个时候大概没有我干的活儿。怎么办呢?我就这样等着吗?不久,有一件事情深深地触动了我。这件事也为我开拓了一条最初的为人民服务的路。村子里的时候,他总是慌慌张张地为我们搬东西,不是提个小篮,就是提个小花盒。后来我看他挺可爱,给他起了个名,叫“小不点”。“小不点”常常到我屋里来玩,他见我看书,柱着下巴喀,站在桌子旁边问:“姐姐,你不出去玩,你闷吗?我推你出去玩吧!”我说:“你长大了再推我出去玩吧。”可是有天上午,我正在看书的时候,“小不点”的妈妈匆匆忙忙地抱着“小不点”进来了。一进门就慌慌张张地说:“玲玲,你快看看,你这城里来的姑娘懂得多,你看看你兄弟这是咋啦?”我一看,吓了一跳。他翻着白眼,吐着白沫。当时我还是一个不满十五岁的小姑娘,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加速,只知道他生了病。我就说:“哎呀,你赶快把他送到医院吧,千万不要耽误!”可是,我们那儿离公社医院绕道走要走十几里路,到县城要走二十多里路。后来,“小不点”走到半路上死了。我当时就非常恨我自己,为什么我不会治病呢?我要是会治病呢?我要是会治病,这个小弟弟不就死不了吗?这件事激发了我,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看病很不容易,我不能下地干活,学习当个医生给群众看病不是很好吗?

(1983年5月14日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这是张海迪讲的她怎么走上学医道路的,很通俗,很生动,很自然,很亲切。

二、录音报道

这是以新闻发生的现场音响和记者的叙述(或写成文字稿由播音员播读)为手段的一种广播形式。由于内容不同和宣传的需要,录音报道又可分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特写、录音记问等。它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听其言,闻其声,如临其境。

录音报道受题材和条件的限制比较大,凡是缺少现场音响和捕捉不到典型场面的事物,就不适宜摘录音报道。

采制录音报道的要点:

文字解说。其作用是说明现场(交代时间、地点、人物),铺叙事件,提示主题。由于现场中的音响效果和人物谈话,还不能使听众明确地了解报道中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的概念;关于事件的过程及其意义,也不是实况录音所能完全表现的。因此,在录音报道中必须穿插着解说。

解说词要简洁、鲜明、生动,不要过长地追述。有些录音报道,开始出一点实况,结尾出一点实况,中间却大段地追述背景、过程,听起来又累赘又无味。比较理想的方法是:在需要解说背景时,由采访的同志逐步引导被采访的对象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说出来;或用介绍现场图表来说明;还可用实况作陪衬加以必要的解说。这样就化背景的东西为现场的东西了。文字解说和现场实况还起着互相补充的作用。凡现场实况的录音素材在报道中能说明问题的,就无须再加以解说。有的生怕群众听不懂,明明实况中的锣鼓声够响了,还要说一句“锣鼓震天响”。还有的文字解说,不大切合现场的情景和人物讲话的表情。这些都是应尽量避免的。另外,文字解说要和音响效果、人物讲话恰当地穿插起来,协调起来;起止不要太突然;要给人以波澜起伏的感觉。

音响和配乐。音响是录音报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反映事物的牲征,说明典型的环境,生动、形象地帮助文字展开情节和表现主题。因此,要善于在复杂的现场中,选录最有特点、最有意义、最能提示人物精神面貌、最能深刻表现主题的音响素材。现场所没有的,绝对不能假造,更不能为了陪衬、头面人物热闹而录一些杂乱无章、枯燥无味、说明不了主题的音响。

为了发挥广播的声音特点,有些录音报道(常见于录音通讯)还可以配乐。在这里,配乐起的是陪衬作用,可以帮助文字描写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更好地深化主题。

人物谈话。录音报道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的活动,应当充分发挥广播的特点,录好人物的谈话。在录音报道中,可以是一个人的谈话,也可以是几个人之间的谈话。

要选择最有代表性,与主题有联系,在报道中起主导作用的典型人物作录音谈话。谈话的内容要能够直接表达主题。而不是不加选择地讲什么,录什么;也不能录多少,用多少。人物谈话要言简意明,亲切自然。

记者;这就是你的责任田?

孙:对,我包的棉花责任田。

记者:一共有几亩?

孙:七亩。

记者:包产任务是多少?

孙:一亩九十斤皮棉。我这块地一亩收一百二十斤没问题。

记者:你种得不错嘛!

孙:这还不算套种的东西哩!

记者:噢,还套种了别的东西?

孙:套种小麦收了一千多斤,春天还种了水萝卜,在地埂儿上种的。

记者:就这些。

孙:还有红薯、花生。

记者:那你这块地收入可不少呀!

孙:不算多,除了棉花包产任务,能闹三、五百块钱吧!(笑)

(1981年9月12日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这一段人物谈话听来十分自然、真切。谈话一定要切合人物的身分和人物所在的具体环境,不要象背书和作报告那样,当然也不能故意做作。

人物谈话的录音要不要先写好文字稿?这要看谈话人的文化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而定。一些老工人、农民往往不识字,但口语表达能力好,只要采访者和他们们交了心,他们什么都愿谈,没有文字稿反而说得更具体、更生动、更活泼。有些文化水平虽高,但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或文化水平低,而口语表达能力又比较差的人物,就要先写好文字稿。

1.录音新闻

这是一种比较简短,时间性很强,利用现场音响进行报道的广播形式。它应该具备广播新闻所具备的一切要求。报道的事实必须具有新闻性,必须具有音响场面。

录音新闻由文字新闻演变而业,它要求简短、精悍、迅速、及时。结构上同文字新闻差不多,一般也有导语、主题、结尾,背景材料可有可无。这种形式宜于报道各种重要会议的开幕、闭幕,或重要工程开始和完成的消息;工农业生产和其它各条占线的新成就;国家或民族间的外交活动等等。

录音新闻是由音响和文字两部分共同来表现主题的。因而,除了一般新闻稿件写作的基本要求之外,还必须注意文字和音响之间的配合。

音响和文字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有机的结合。内容上互为作用,风格上协调和谐。音响和文字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组成一个完美的作品。一般地讲,通常是文字引出实况音响,或者实况辅以文字叙述。凡是音响能够说明问题的地方,就不要用文字。由于音响是客观存在的,要使音响与文字配合得好,写稿时要认真听取音响的实况,特别是人物讲话要注意人物的语气、内容、情绪,以便使文字的描写接近现场音响。

这种形式是把记者的现场解说同访问对象的交谈以及现场音响交织起来,表达各种题材的内容。工业的、农业的、政治的、文化的都可以搞。这种形式,比录音新闻及其它形式的录音报道要简单得多、迅速得多、亲切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