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期中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关于“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研究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号:1310586 姓名:吴彦峰

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构想,有经济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之称。至今,仍未能在学术界形成统一的观点。本文旨在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摘录和分析,以及具体事例的介绍,找到对“重建个人所有制”最佳的理解方式。

一、理解“马克思关于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命题

马克思曾多次提到“个人所有制”概念,而他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构想的表述在《资本论》中讲的最为详细,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说:“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875年,马克思在亲自修订过的法文版《资本论》中又补充说,历史上存在过的劳动者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定了;共产主义所要重新建立的,不是“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

那么,什么是“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或者说,如何理解“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目前学术界有以下三种主流观点:

第一、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指“生活资

料的个人所有制”。这种意见的主要依据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解释。恩格斯说:“靠剥夺剥夺者而建立起来的状态,被称为以土地和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的恢复,对任何一个懂德语的人来说,这也就是说,社会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涉及产品,那就是涉及消费品。”持这种意见的同志强调,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个人所有制”的解释是得到马克思的赞同的,而且马克思自己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也认为,在未来社会“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

第二、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即社会的生产资料归每个社会成员私有,不存在有些社会成员有生产资料,有些社会成员没有生产资料的现象。这种意见认为,私有制有两种类型,一是“部分人的私有制”,即社会生产资料只被社会上的一部分人所有;二是“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即“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批判的是第一类型的私有制,并不反对人人皆有的个人所有制。持此观点的同志又把“人人皆有的私有制”等同于“社会个人所有制”,即“既是社会所有制,又是个人所有制”,并断言其中个人所有制即生产资料“个人所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构想未来社会所有制的基本内核”。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论述是他们的依据:“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第三、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生产资

料的公有制。理由是:马克思提出的“个人所有制”,是与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应当是同一概念,二者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外延上都是一致的。但是,这种公有制不能认为就是我们曾实践过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因为后者并不能使社会每个劳动者切实地感受到他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还有一种对“个人所有制”的新解读也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谢韬和辛子陵在《试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与中国改革》一文中提出:“重建的这种个人所有制,既包括共同占有、个人有份的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由这个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派生出来的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是一种以个人私有为基础的均富状态。”从字面上看,这种观点将上述的第一种观点和第二种观点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解。

笔者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个人所有制”,还须从原文抓起。原文提到:“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里,生产资料是共同占有的,也就是对每一个劳动者,他应占有和使用社会的全部的生产资料,否则,就会变成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也就变成了资本主义。那么,“个人所有”指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指的是生活资料或称消费资料。因为这些资料是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他们只用来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而这些资料应该归个人所有,也就是实现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分离。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

是私人占有的。而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是公有的。而“重建个人所有制”正是对这两种经济形态的否定。即笔者支持第一种观点。

二、介绍美国、英国或日本(任选一国)员工持股模式

所谓员工持股计划(Employment Stock Option Plan,简称ESOP),是指由企业内部职工出资认购本企业部分股权,委托一个专门机构(如职工持股会、信托基金会等)以社团法人身份托管运作,集中管理,并参与董事会管理,按股份分享红利的一种新型股权安排方式。

美国是世界上员工持股计划最完善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后,在双因素经济理论和分享经济论的影响下,职工持股计划在美国得到大规模的发展和创新,迄今为止该制度已卓见成效。

笔者将从几个方面,对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进行介绍。

1.背景及主要目的

职工持股制度在美国盛行于70年代石油危机时期。微观上,企业经营成本急剧上升,经营风险扩大;宏观上美国股资不足,失业率上升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以吸引职工个人投资,分散企业经营风险的职工持股制度适逢其时地产生了。但自80年代以来,美国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原因与初衷相比前期显得多样化且复杂化。组建员工持股计划的原因包括了雇员福利、纳税优惠、提高生产率、降低股票交易量、转移所有权给雇员、筹建投资资金、避免建立工会、防御敌意接管、挽救衰退中的公司等等。尽管原因多样,但其最基本的功能是激励和提供福利,即员工持股计划使得雇员退休时财富与公司股票

业绩联系起来,从而为雇员提供一种长期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最终所影响的就是职工福利的高低。

2.持股资金来源

在美国,员工持股计划带有捐献的性质,职工个人并不出资,也不影响其工资和奖金,它只明确捐献进入养老金计划的金额,而对最终的养老金水平却不做出任何承诺。美国员工持股资金来源主要是两种:一般是公司先建立员工持股基金,由公司担保,基金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形成员工持股,然后用股本的红利逐年偿还;少数的公司则直接出让股本总额的20%~30%给公司员工持股基金,基金再用今后的红利逐年偿还。

3.股权设置及管理

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主要是利用信贷杠杆来实现的。这种做法涉及员工持股计划基金会、公司、公司股东和贷款银行四个方面。其主要形式是/职工持股信托基金0,由公司担保,员工根据自己的股份领取相应的股息,但却不具有相应的表决权。

4.职工所持股票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美国的股票市场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市场上股票的价格主要由公司的经营业绩来决定,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尽管职工所持股票可以自由转让和交易,但在公司经营良好的情况下,职工更愿意长期持有公司股票,并为之积极工作。

5.外部环境

在美国,员工持股计划能取得较快的发展,这与政府的支持,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