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和寨九年制学校2015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和寨九年制学校2015届九年级语文
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提防(dī)炫耀(xuàn)模样(mú)惩恶扬善(chěng)
B.贮藏(zhù)刊载(zǎi)刹那(chà)高屋建瓴(líng)
C.步骤(zhòu)允许(rǔn)哺育(bǔ)自给自足(jǐ)
D.氛围(fân)妥帖(tiē)笨拙(zhuō)断壁残垣(yuán)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据官方分析,造成哈尔滨近期雾霾天气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持续逆温和弱风气象、秋整地期间焚烧秸秆引起的。
B.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留守儿童的责任,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
C.喜欢游泳的人大多有这种体验:不管天气很热,可是刚从水里出来时会感到有点凉,有时甚至还会打一下寒战。
D.通过“最美中学生”张文驰高考前捐肾救人的事迹,使我们看到了“90后”中学生的人性之美。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
(3分)()①读《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诗中悲凉的意味。
②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走到今天?③“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
”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⑤今天,编者如果学着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⑥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曾在题诗中写下这样两句:
A.①⑤②④⑥③ B.⑥③④①⑤②
C.⑤②①④⑥③ D.⑤②⑥③①④
6、古诗词及课文内容默写。
(10分)
(1)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______ ____ _______ (李煜《相见欢》)
(3)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一种绝妙的表达效果。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写友人身影已消失,诗人还在深
情的目送,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惜别之情尽在不言中。
(4)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我们要有不轻言弃的勇气和乐观自信的心态。
正如李白在《行路难》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_ ,。
(5)《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刈麦时的艰苦劳动与紧张(或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苦
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6)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导读(5分)
(1)《水浒传》中,有一个拳打镇关西,救助金氏父女的英雄。
他英勇豪爽,粗中有细,他是
(写出绰号和法名)。
在《三围演义》中,也有一个虽然鲁莽,却粗中有细的人,他曾大闹长坂坡吓死曹将夏侯杰,喝退百万曹军,义释严颜,智取瓦口隘。
这个人是。
上述两部著作是我国明清时期著名的小说。
(2)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曾翻译过(人名)的(著作)。
二、阅读与鉴赏(54分)
(一)课内阅读(10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9.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
2分
10.“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
2分11.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
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12.依次写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其中一个简述你对他的看法。
4分
(二)《故乡》节选(11分)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课外阅读(44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
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
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7.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8.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4分)
19.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5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
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
20. 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3分)
21. 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
(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5分)
克隆快乐聂巧鸿
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我刻意设计并且营造一种十分悲怆的气氛,目的是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旧俄国社会穷苦孩子悲惨的命运,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沙皇黑暗统治的痛恨。
在课尾时,我满怀伤感地对学生讲述道:“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凡卡提心吊胆好不容易有机会写成的这封信,却是一封无法让爷爷收到的‘死信’,可九岁的凡卡哪里知道这些呀!他依然编织着自己最美丽的梦。
这个结局似喜实悲,暗示凡卡甜蜜的希望将变成痛苦的失望,凡卡的悲惨生活还将继续下去……”我从孩子们脸上凝重的表情中享受到了一种成功的愉悦,心里暗暗为自己的“煽情艺术”叫绝,此时我又趁热打铁说:“今天的作业就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
下课铃响后,我拿着课本,迈着最轻快的步子回到办公室,期待着孩子们的“杰作”,我知道他们已经有动于衷了。
当我阅读完学生的习作后,惊异地发现大多数学生虽写出了凡卡盼望亲人的急切心情,却没有写凡卡饱受毒打的痛苦和悲惨死去的场面。
相反,他们却着力描述凡卡日后生活的幸福。
有的写老板突然良知觉醒,改变了对凡卡的态度;有的写一位有钱的好心人收养了凡卡;有的写凡卡成功逃跑,和爷爷一起过上幸福生活……
面对办公桌上的这摞作文本,我迷惑了,茫然了: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写?这明明不符合事实,是我没把当时的历史背景介绍清楚?还是我没把文章分析透彻呢?……一串串疑问像一张张底片被清洗出来,令我无法动笔批阅,于是作文一本都没改,先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再说吧。
第二天的作文讲评课上,学生们愤愤不平的情绪,击溃了我所有的假设。
课堂已经没有了先前的平静,孩子们争着表白自己的心声——
咱们班最有爱心的李露露最先发言:“凡卡够可怜的,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他一点点生存的希望?老师,你真残忍,人家契诃夫就不忍心看着他死,所以文章才嘎然而止,你却要借我们的笔让他死。
”我哑然了,原来她是这么理解作者意图的,我备课时可从来没这样想过。
腼腆的高阳说:“要是凡卡还活在我们身边,我一定会把自己的棉衣、皮鞋、面包给他寄去,希望他能像我们一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
黄子涵没容高阳说完就抢着说:“还有我的动画碟片和游戏机。
”在同学们的笑声中,他不好意思地又坐下了。
……
咱们班的班长见同学们情绪稍微平静时,接过话茬,无限感慨地说:“要是快乐也能克隆,那该多好啊!”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不知道这掌声是送给班长的,还是送给凡卡的。
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心灵里储存的就是阳光,原来孩子们在用自己的“仁爱”给绝望的凡卡找一个生命的出口。
为什么要用我的成熟来禁锢他们的童真呢?为什么要用我的评判来折断他们想象的翅膀呢?
切不能用我们的沉重去凝固孩子们美丽的心灵!
22.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字数在15字以内)。
(2分)
“我”课后布置学生写小作文
“我”从这件事上有所感悟
2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
(3分)
下课铃响后,我拿着课本,迈着最轻快的步子回到办公室,期待着孩子们的“杰作”,我知道他们已经有动于衷了。
答:
24.根据提示品析下面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
(4分)
(1)一串串疑问像一张张底片被清洗出来,令我无法动笔批阅。
(注意修辞手法)
答:
(2)切不能用我们的沉重去凝固孩子们美丽的心灵!(注意“凝固”一词)
答:
25.读完全文后,你对题目“克隆快乐”的含义有了哪些认识?(3分)
答:
26.作文讲评课上完了,“我”作为孩子们的老师对这节课要有一个结束语。
请你代替老师拟写,不超过60个字。
(3分)
答:
三、写作(60分)
27、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任选取一题)
(1)同学们,在生活中,有很多人给了你关怀、帮助和爱,对于他们每一个人,你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
请以“读懂 ______ ”(父亲、母亲、爷爷、老师、朋友……)为题目(补全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2)那一幕,有的蕴含着人生的真善美,有的诠释着人的高尚节操,有的则诱发着自私卑鄙的恶臭,有的践踏着公共的道德良知……
你一定遇到过不少难忘的“那一幕”吧?请以“难忘的那一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章立意要明确,内容要具体,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2)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姓名和班级;不少于600字;
【解析】
试题分析:出题思想: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
解题方法: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A惩.恶扬善(chãng) B 允.许(yǔn) D氛.围(fēn)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析】
试题分析:排列句子顺序:这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如何学会排列句子呢?我们按下列方法进行。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3)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4)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2分,意思对即可)调查显示,某市中小学生人情消费支出过大。
(2)同学们(0.5分),养成理性、健康、文明的消费习惯是提高我们个人素质的需要,也是提升我们国家文明水平的需要(1分,意思对即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向不良消费习惯告别吧!(0.5分,意思对即可)
(3)(2分)开放性题,能改掉乱花钱的坏习惯,语言通顺,方法可行即可。
示例一:利用闲暇时间做一次有关父母、建筑工人、农民种田等一天工作的跟踪调查,了解他们工作艰辛、挣钱不易;
示例二:假期带他到贫困村调查,了解贫困户生活的艰难;为过生日的同学送自制贺卡,提倡文明过生日;
示例三:倡导建立零用钱存储账户,积攒起来用在关键处;
示例四:积累零用钱买好书读好书,把钱用在学习和开阔视野上;
示例五:慈善捐款,帮助更多需要救助的人。
【答案】(二)(1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