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同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屏风散 补中益气丸 逍遥丸 六味地黄丸



疏肝理气:舒肝理气丸 柴胡舒肝丸 逍遥丸 疏肝健脾丸 舒肝丸
配合补中益气--早上属阳
六味地黄丸 晚上属阴

玉屏风散:气虚
龙胆泻肝软胶囊:湿热

逍遥丸:气郁
阳虚质:金匮肾气

齿痕舌主病:——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脾湿寒——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两型:

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

阳虚型: 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西医认为,脾虚的原因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始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逐渐变薄,消化腺也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于这些生理的变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发生了上述的种种不适。


肝胆湿热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共同点
1 病因相同: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所致。
2 都有纳呆,呕恶,腹胀等脾胃症状。
3 二者可有黄疸的症状。黄疸是由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所致。二证如出现黄疸,皆为阳黄。
4、望舌苔均为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
二者的不同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 湿热偏重不同。虽然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之病因均为湿热,但湿热偏重不同。脾胃湿热湿重于热,

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泻表现明显。热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热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表现明显,而湿的表现相对较轻。
2 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都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如腹胀,纳呆,呕恶。肝胆湿热产生上述症状是因为肝气横逆犯胃。脾胃受病,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较轻。而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明显。肝胆湿热多兼有脾胃症状。而脾胃湿热则不兼胁痛,口苦等肝胆症状。
3 肝胆湿热因湿热郁结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故胁肋部胀痛不适,而脾胃湿热为脘闷腹痛症状,无胁肋胀痛的症状。且肝胆湿热有湿热下注的症状,如阴囊湿疹, 潮湿,睾丸肿胀,坠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脾胃湿热则无这些湿热下注的症状。
4 从治疗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疗程来看,脾胃湿热的疗程较长。愈后较少复发。肝胆湿热虽疗程较短,但屡有发作。因脾胃湿热湿大于热,湿邪致病的特点是病程较长,故缠绵难愈。


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那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搐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伯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

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1.湿热要吃去湿清热的东西,一般用姜是比较好的,另外还有黄瓜,西红柿,鲜橙都不错
2.五花茶
金银花 菊花 葛花 木棉花 鸡旦花

广东祛湿靓汤




人参健脾丸适合的病机是脾胃气虚。但有一定的燥湿功效,对脾湿有效果,没有温里作用,所以对胃寒效果不大追问脾湿胃寒应该吃什么药呢?最好是中药。
香砂养胃丸有温胃化湿的功效。如果服用应该让中医辨证一下看你是否属于脾湿胃寒,是的话就可以服用。

膀胱癌大多以本虚标实为特点。本属肾气虚、脾气虚、肺气虚、肝气郁结等,标实为湿热、毒热、痰浊、瘀血为患。其中药治疗原则应以补肾健脾益肺为主,兼以利湿止血,清热止血,解毒化瘀。同时应用中药可以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化疗的能力。而且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化疗患者。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中医治疗膀胱肿瘤还多局限于中晚期病例,而且病死率还很高。因此仍需要进行多方位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发掘、整理、筛选有确定抗癌效果的方药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努力提高临床存活率。
(一)辨证分型治疗
1.肾气虚弱型
证候:小便不通,或滴漓不畅,排出无力,腰痛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补肾益气。
方药:参蛤散加减。石韦、瞿麦、淡竹叶、生苡仁各60g,猪苓、王不留行各30g,蛤蚧、人参各10g(另煎兑水),黄芪25g,桑螵蛸、云苓、当归各12g。
2.脾气虚弱型
证候:小便欲解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利,血尿,肢体倦怠乏力,肌肉消瘦,大便溏泄,纳呆乏味,气短言微等,舌质淡,苔白,脉沉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通利水道。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石韦、瞿麦、淡竹叶、生苡仁各60g,猪苓、王不留行各30g,人参10g(另煎兑水),黄芪25g,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各10g,甘草6g。
3.脾肾两虚型
证候:腰痛、腹胀、腰腹部肿块,血尿,纳差,呕吐恶心,消痛,面色白,虚弱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弱。

治法:健脾益肾,软坚散结。
方药:四物汤合左归饮加减。石韦、瞿麦、淡竹叶、生苡仁各60g,猪苓、王不留行各30g,人参10g(另煎兑水),黄芪、补骨脂、杜仲各10g,白术12g,黄精、枸杞子各30g,甘草6g。
4.肝郁气滞型
证候:情志抑郁,或多烦易怒,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畅,血尿,腰痛,胁腹胀痛,苔薄或薄黄,舌红、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通利小便。
方药:沉香散加减。石韦、瞿麦、淡竹叶、生苡仁各60g,猪苓、王不留行各30g,沉香、橘皮、当归各10g,冬葵子12g,滑石25g,若气郁化火,可加龙胆草、山栀以清郁火。
5.湿热下注型
证候:小便不得出,或小便量少热赤,尿急尿频尿痛,血尿,小腹胀满,腰背酸痛,下肢浮肿,口苦口粘,或口渴不欲,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方药:八正散加减。石韦、瞿麦、淡竹叶、生苡仁各60g,猪苓、王不留行、小蓟、白茅根各30g,丹皮12g,乳香、没药、蒲黄各10g,赤芍、元胡各15g。
6.肺热壅盛型
证候:小便不通或不畅,血尿,发热,咳嗽,咽干痛,呼吸急促,烦渴欲饮,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肺泄热,通利水道。
方药:清肺饮加减。石韦、瞿麦、淡竹叶、生苡仁各60g,猪苓、王不留行各30g,黄芩、桑白皮、麦冬、车前子、云苓、木通、山栀各10g。若心火旺,舌尖红,可加黄连清心火,有鼻塞、头痛,脉浮等表证,可加薄何、桔梗以解表宣肺。
7.瘀血内阻型
证候:面色晦黯,腰腹痛,腰腹部肿块,肾区憋胀不适,舌质紫黯或斑瘀点,苔薄黄,脉弦或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石韦、瞿麦、淡竹叶、生苡仁各60g,猪苓、王不留行、丹参各30g,桃仁、红花、川芎、元胡、香附、枳壳各10g,赤芍15g。鲜
8.阴虚内热型
证候: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小便短赤,大便干,腰骶部疼痛,低烧,消瘦,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化瘀。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石韦、瞿麦、淡竹叶、生苡仁各60g,猪苓、王不留行、丹参各30g,知母、黄柏、山药、泽泻、丹皮、云苓、熟地各10g,赤芍15g,泽兰12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