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浙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涉及沉和浮因素。
本单元要让学生明白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掌握浮力的概念。
通过动手让学生深入了解沉浮因素,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二单元热的知识。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明白液体、金属的热胀冷缩,热是怎样传递的,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
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
第四单元:本单元讲的是地球的运动,地球上为什么昼夜交替?为什么“北极星”不动?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为什么有“极昼”和“极夜”?等问题展开讨论,从而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所发生的这些基本自然现象的原理。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2杭州市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教学计划及教案
2022杭州市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教学计划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册书是依据2022杭州市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材编写的,全册书分为10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为2-3课,共计约20课。
主要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学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验操作的指导,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科学探究有浓厚的兴趣。
但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材中的科学知识及实验操作。
2.教学难点: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科学知识。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教师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参考教参,为教学做好准备。
2.实验器材:准备教材中所需的实验器材,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或实践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或实践活动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拓展知识面。
2022杭州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2-2《用浮的材料来造船》教案
2022杭州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2-2《用浮的材料来造船》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浮的材料来造船》这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浮力的原理,掌握用不同材料制作浮力较大的船的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详细的步骤说明和有趣的小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浮力与物体浮起来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浮力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愿意进行实验探究。
但在制作船的过程中,可能对材料的选择和浮力计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帮助他们掌握制作浮力较大的船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浮力的原理,掌握用不同材料制作浮力较大的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浮力的原理,用不同材料制作浮力较大的船的方法。
2.教学难点:材料的选择,浮力计算。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实验教学: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的原理。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制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浮力实验器材、不同材料的船模型、浮力计算公式。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材料、画笔、纸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浮力实验,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材料的船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些船能浮在水面上?浮力与船的材料有什么关系?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料的船在水中浮起来的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浮力与物体浮起来的关系,讲解浮力计算公式。
2022杭州市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3用沉的材料造船》教案
2022杭州市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3用沉的材料造船》教案一. 教材分析《2.3用沉的材料造船》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浮力原理,掌握用沉的材料造船的方法。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浮力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但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浮力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浮力原理,掌握用沉的材料造船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用沉的材料造船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沉的材料(如石头、铁块等)、浮力材料(如泡沫、塑料等)、船模型、容器等。
2.教学工具:显微镜、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浮力材料和沉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浮力材料能浮在水面上,而沉的材料会沉到水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呈现浮力原理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原理是什么?如何用浮力原理来解释为什么船能浮在水面上?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沉的材料造船,并观察船的浮沉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沉的材料造船?造船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造船的经验和体会。
引导学生总结:用沉的材料造船的原理是什么?如何才能使船浮在水面上?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沉的材料造船,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实现船的浮动吗?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新的造船方法。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浮力原理在造船中的应用。
五年级科学下册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6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6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6篇)由作者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可以在五年级科学下册方面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演示器材:两种滑轮装置、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课件、有关电梯的资料等。
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曲别针、重物、实验记录表等。
2、学生准备:每组准备牢固的绳子5米左右和两根结实的木棍。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观察滑轮。
1、谈话:每天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知道国旗是怎么样升到旗杆上去的吗?2、讲述:你有没有注意到旗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装置?——那就是滑轮(板书:滑轮)。
3、提问:滑轮是一种怎么样的装置呢?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滑轮,让学生观察,寻找结构上的特点。
4、交流讨论:滑轮形状——像轮子,轮子上有槽。
轮子可以在轴心上转动。
轮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钩子。
5、小结: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装置。
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上有槽的轮子。
它可以围绕中心的轴转动。
6、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教师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轮的图片或生活场景。
7、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了解滑轮的分类及作用。
1、出示两种滑轮装置,教师操作演示提升重物。
提问:在用滑轮提升重物时,两个滑轮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滑轮呢?2、阅读教材第6页上半部分的内容,了解两类滑轮的名称和结构:定滑轮和动滑轮。
(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五下第5课控制系统的三个环节教案浙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从科学探究、证据意识、模型建构、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培养。
最后,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控制系统的应用时,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控制系统的应用,我通过安排实验和实践课程,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应用控制系统。例如,通过实验控制系统的温度和流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控制系统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等,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提问,对控制系统的三个环节的理解较为清晰,说明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学习效果良好。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控制系统知识,为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控制系统三个环节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激发学生对控制系统知识的探究欲望,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以下是一些建议:
2.1研究其他类型的控制系统案例,如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系统、农业灌溉系统等,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第1课 身边的系统 教案(表格式) 浙教版五年级信息科技下册
学生分组讨论一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
庭照明系统、交通系统等,分析其组成部分和功能。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校园里的一个系统进行分析,记录其组成部分和功能。
个具体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总结出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系统以及系统的特征。
教学难点
对系统的整体性与目的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
系统案例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版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老师通过展示一些系统图片或实
物,引发学生对系统的兴趣。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系统例子,互
相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熟悉的系统,如家庭、学校、交通等。
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中的系统,引出系统概念。
学生回家观察家里的一个系统,记录
布置作业学生选择一个身边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评价
其组成部分和功能,并在下一节课上分享。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对系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系统,观察并描述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能力。
板书设计
系统的定义
系统的特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系统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还需要在后续学习中进一步巩固和加深。
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通过小组汇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总结系统
老师带领学生总结系统的三个特征,
学生总结系统的特征,理解系统
让学生理解系统的整体
特征
强调这些特征对理解和分析系统的重要性。
科学浙教版五年级下册《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的第三课。
《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的第三课。
本单元是依据关于机械等方面来建构的。
它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是学生了解人类发明创造劳动工具历史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课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形态、作用、用途以及坡度大小对所需施力的影响。
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斜面是一种省力的机械,在控制坡度这个变量的实验中,研究坡度大小对所需施力大小的影响;在制作变形斜面和讨论中,发现斜面的变化和用途。
本科结构遵照科学活动的一般步骤,经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交流数据、获得发现、拓展运用这几个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斜面,了解斜面,其线索非常清晰。
将内容划分为设疑、实验、运用三个阶段。
设疑阶段主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就生活中遇到的搬运重物困难的事实,提出如何解决问题,引发学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发现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实验阶段主要包括进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交流数据、获得发现。
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亲历“探究斜坡与拉力关系”的全过程。
此阶段重在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清楚在每个实验中变量是什么,不变量又是什么,如何更好地进行实验?最后在交流统计数据中发现规律,即斜面角度的大小影响拉力的大小,坡度越小,所需的力量越小,反之越大,进一步突出斜面可以省力的事实。
应用阶段主要包括拓展和运用。
其拓展部分,主要表现在指导学生认识斜面的变形及运用。
运用部分重在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分析斜面及变形的斜面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科学、用科学的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初步感知简单机械,了解杠杆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简单的机械,学生对它们并不陌生,有时会在诸多场合见到它们的身影,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加以运用,然而,学生却很少知道其中的道理。
浙教版(2023)五下第6课控制系统的输入教案2
3. 控制系统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控制系统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控制系统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控制系统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控制系统解决实际问题。
- 控制系统的类型:根据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可分为模拟控制系统和数字控制系统;根据控制方式,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2. 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
- 控制器:控制器是控制系统的核心,根据预设的控制算法,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
- 被控对象:被控对象是控制系统中的受控部分,其状态或行为受到控制器的控制。
D. 控制系统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多的人工干预。
答案:A
题型2:下列哪个是控制系统发展趋势的描述?
A. 控制系统越来越智能化,能够实现更高的自动化程度。
B. 控制系统与互联网的结合,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
C. 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越来越模块化。
D. 控制系统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多的人工干预。
答案:B
板书设计
3. 实验器材:本节课涉及一些实验操作,我准备了控制系统模型、传感器等实验器材,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验中亲身体验和理解控制系统的原理。在实验前,我会对器材进行检查,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以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发生意外。
4. 教室布置: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和探索的环境,我会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进行布置。我会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我还会准备实验操作台,以便学生能够在实验中进行实际操作。此外,我还会准备一些标记和指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他们需要的学习材料和设备。
2022杭州市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案
2022杭州市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浮的材料造船》是2022杭州市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制作浮力船,了解浮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探究浮力船的制作方法和浮力原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对于浮力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和深入理解浮力原理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制作浮力船,了解浮力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浮力船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浮力船的浮力原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浮力原理。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制作浮力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浮力船的制作材料,如塑料瓶、报纸、泡沫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水、尺子、重物等。
3.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浮力船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浮力船的制作材料和实验器材,向学生讲解浮力船的制作方法和浮力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制作浮力船,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浮力船实验,观察和记录浮力船的浮力现象,总结浮力原理。
5.拓展(10分钟)学生思考如何改进浮力船的设计,提高浮力船的性能。
杭州市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全部教案(共8课时)
第一单元《沉和浮》全部教案(共8课时)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材简析】本单元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
沉浮现象表面上看是一些物体在液体中上浮,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涉及了许多变量。
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质量和液体的密度,归根结底,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有关。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通过三个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展示前概念,并纠正错误的认知,初步认识浮力。
探究活动一:观察物体的沉浮;探究活动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探究活动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本课通过第一个活动让学生确定实验操作规范以及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再通过第二个活动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结合自己的经验猜测可能影响沉浮相关的因素。
最后通过活动三研究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发现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只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是不改变的。
通过实验展示并帮助学生修正错误概念,激发兴趣继续探索物体的沉与浮。
【学情分析】一方面,学生对于“沉和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
另一方面,对于“沉和浮”他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如何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是我们科学老师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本节课从确定沉浮的标准开始,再经历猜想不同的物体在水中为什么上浮或下沉,有些猜想基于物体材料,有的基于对熟悉物体先前的认识,有的会关注物体的体积大小、形状、质量、是否空心或其他的一些特性。
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
因此,教材特地安排了研究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他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状况不变的实验,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科学探究目标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022杭州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1-1《种子发芽实验》教案
2022杭州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1-1《种子发芽实验》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子发芽实验》是2022杭州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了解种子生长的条件和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被激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种子生长的条件和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能设计并完成种子发芽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种子生长的条件和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能设计并完成种子发芽实验。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操作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实验操作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小组合作法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实验材料和实验工具,设计好实验问题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步骤。
2.学生准备:学生需提前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以便更好地进行实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条件和需求。
2.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实验材料和工具,并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发芽过程。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实验条件和提高实验效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022杭州市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1种子发芽实验》教案
2022杭州市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1种子发芽实验》教案一. 教材分析《1.1种子发芽实验》是2022杭州市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种子的发芽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生命科学的初步知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生动的科学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较高,乐于参与实验和探究活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生长条件。
2.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种子的结构和生长条件,实验设计和操作。
2.难点:数据分析,结论的得出。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种子发芽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种子生长的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3.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共同得出结论。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种子、土壤、水、透明塑料袋、计时器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教学资源:相关科学故事、实验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种子生长故事,引发学生对种子发芽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一颗种子,提问学生关于种子的结构和生长条件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领取实验材料,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进行种子发芽实验。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正确性。
巩固(10分钟)1.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实验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
浙教版(2023)五下 第1课 身边的系统 教案2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系统的定义、特征以及普遍性与多样性。让学生再次明确系统在我们生活和自然界中的重理解。
通过问答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对系统概念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对系统的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
身边的系统
1.什么是系统
2.系统的特征
3.系统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2. 掌握系统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系统,并能够对其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描述。
3. 通过对系统的学习,增强对现实生活中各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
了解什么是系统、系统的特征。
难点
掌握系统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老师今天带了几个小玩具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大家想不想看看呢?
(2)讲解系统的特征:整体性、关联性、有序性和动态性。
(3)讲解系统的普遍性与多样性:系统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中,如人体、生态系统、计算机等。
学生认真听讲,理解并记忆系统的定义和特征。
通过讲解系统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对系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通过讲解系统的普遍性与多样性,拓宽学生对系统的认知视野。
课堂练习
(1)出示一些图片或实例,让学生判断是否是系统,并说明理由。
(2)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系统,并描述其特征。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练习,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通过判断是否是系统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系统的定义和特征;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系统,让学生更加了解系统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身边的系统教学设计
课题
身边的系统
单元
浙教版(2023)五下 第4课 生活中的控制系统 教案
1. 出示一些控制系统应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判断这是哪种类型的控制系统,并说明理由。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控制系统的优缺点。
3.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纠正。
1. 观看图片或视频,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
2. 与同学讨论,互相补充和纠正。
3. 针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反思和总结。
通过课堂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控制系统类型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导入新课
1.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控制系统?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各种控制系统,那么这些控制系统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 互相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控制系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1. 介绍什么是控制系统,以及控制系统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通过实例,讲解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
3.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控制系统,如机械、电气、液压等。
1. 认真听讲,了解控制系统的概念和原理。
2. 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控制系统的理解。
3. 记录重点内容,做好笔记。
通过讲解、实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不同类型的控制系统和应用。
生活中的控制系统教学设计
课题
生活中的控制系统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
五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将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分类和作用,并通过实例说明控制系统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本课还将引导学生探究控制系统的原理,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控制系统的本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生产和生活的本质,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课还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浙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 造一艘小船5浮力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 液体的热胀冷缩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 时间在流逝2 太阳钟3 用水测量时间4 我的水钟5 机械摆钟6 摆的研究7 做一个钟摆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 昼夜交替现象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 证明地球在自转4 谁先迎来黎明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 地球在公转吗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 造一艘小船5浮力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 液体的热胀冷缩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 时间在流逝2 太阳钟3 用水测量时间4 我的水钟5 机械摆钟6 摆的研究7 做一个钟摆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 昼夜交替现象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 证明地球在自转4 谁先迎来黎明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 地球在公转吗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
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沉木块浮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
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第()小组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
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