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简单的英文字体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的英文字体发展史
San Serif(无饰线):一种字母末端没有短线装饰线的字体。也被称为grotesque(荒唐的),lineal(线性的)或者gothic(野蛮的,哥特的)。典型的非饰线字样没有开始或者结束的笔画,所有起承转合的笔画,看起来也都是一样粗细的。
从80年代早期发端的小苗时至今日的参天大树,数不胜数的非饰线字样通过PostScript 和OpenType技术被数字化和再设计,继续焕发着新的生命。这其中最著名的有:Neue Helvetica,Linotype Syntax,Frutiger Next,Optima Nova和Avenir Next。加上后起之秀如Tetria,Ambigue,Fedra,Textra和Noa,一个非饰线字体的时代来临了。
大写的非饰线体最早出现于公元前460至前430年的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的雕塑和碑刻中,在埃及的希腊风格时期,也常常出现在寺院的颁令、墓碑石和出土的陶罐绘纹上,最著名体现这一风格的,是刻有五十四行古希腊大写字母的罗塞塔铭文(Rosetta Stone)。公元前三世纪的古罗马书写体系中也包含非饰线体风格。从东西罗马帝国时期,到公元后十五世纪,大写的非饰线字样一直被应用于许愿、圣餐和祈祷等宗教活动中。他们也出现在硬币图案、蜡封图章、大奖章、墓碑石和建筑立面的雕刻上。
十八世纪早期,欧洲出现了如古文书学和考古学这样的新兴学科,他们着眼于对过去历史的发现,却影响了欧洲当时的文化。这种影响首先反映在了手写体的复古,之后波及至了印刷行业。1780年,深受传统熏陶的英国建筑师、泥瓦匠和工程师们,不论是设计图,结构说明书还是工程制图,都开始采用经典的、理性主义的非饰线大写字母印刷。
伴随着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理性主义社会理想的觉醒,非饰线体字样开始了它的回归之旅。有技术感、严谨而又自然的非饰线体十分适合做品牌的LOGO,用钢板加工的大尺度标牌现代而又不失细节之美,同时方便快速而高质量地印刷宣传文件。“工业化的艺术”,概括了这一阶段非饰线体的发展状况。
1796年,Alois Senefelder在慕尼黑发明了平板印刷术,这一发明大大促进了非饰线体在科技文献和工业刊物中的应用。
1800年左右,非饰线体在英国被应用于住宅、商店和酒馆的门牌号上。1816年,为了满足对于技术图书和制图出版物日益高涨的需求,伦敦铸字翻沙工William Caslon四世,设计了的一个28点(28-point)的非饰线大写字母表,并将之应用于平版印刷,取名叫“双行埃及式英语”(Two-Line English Egyptian),以迎合当时社会上对埃及的狂热追求。当然,
这款字体起初并未引起多大的关注。
1932年伦敦印刷和铸字工Vincent Figgins,创造了一种有三种变体的非饰线大写字样,称为“双行初级非饰线”(Two-Line Great Primer Sans-Serif)。他是第一个使用“sans serif”来命名自己字体的人,sans借用的是法语单词,意思是“没有”。1835年,William Thorowgood 出版了第一套非饰线小写字体,名为“七行荒唐”(Seven Lines Grotesque),于是“grotesque”(荒唐)这个词一夜间成了所有非饰线体的称呼,因为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非饰线这种字体看起来真的是既荒唐又奇怪。
随着非饰线体的逐渐被接受,它主要被使用在广告和科技出版物上。到19世纪中叶,在德国出现了很多新的非饰线字样,具代表性的有:Bücher Grotesk, Liliput Grotesk(一个只有4-point缩简版本)和French Grotesk。
1880年左右,德国印刷商、东方学者Ferdinand Theinhardt接到柏林普鲁士皇家科学院的委托,为其设计了4种磅值的Royal Grotesk(皇家非饰线)字样。这一行动也标志着主流社会对于非饰线体的认同。
1908年,Hermann Berthold接手了Theinhardt的柏林字体公司。1918年,随着普鲁士君主政体的瓦解,Royal Grotesk(皇家非饰线)被改名为Akzidenz Grotesk Condensed,并入了Akzidenz非饰线体家族。
1900至1910年间,美国字体商Morris Fuller Benton开发出了许多美式的非饰线字体,或者称为“gothic”(野蛮的,哥特的)字体,如Franklin Gothic (1902),Alternate Gothic (1903)和New Gothic (1908)。稍后在1916年,英国的Edward Johnston为伦敦地铁指示系统设计了著名的Underground Railway非饰线体。这一早期的设计尝试在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设计师Eric Gill在1928年设计的Gill Sans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Edward Johnston的影子。
20年代,德国年轻的字体设计师们受惠于未来主义、达达派和构成主义,对传统的“艺术与手工艺”和“新艺术”运动进行了批判,创造出了很多风格迥异的字样。伴随着一战后欧洲社会出现的紧张空气,出现了一股新现实主义的思潮。Karel Teige,El Lissitzky,Herbert Bayer,LászlóMoholy-Nagy,Marcel Breuer,Jan Tschichold,Paul Renner和Kurt Schwitters 开始实践并倡导着一种新的字体风格,它象征着锐意进取的新工业社会、社会意识的觉醒和全球化的理念。
1989年,德国广告设计师Otl Aicher描述了当年的情形,“那就好象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字体战争,一方是有着新思想的非饰线体拥护者,另一方则是那些支持传统字体的老古董们。这场战争延至今日(指1989年),仍闻得到火药味。”
20和30年代的社会精神催生了“结构主义”的诞生,进而影响到了德国字体设计的几何性风格。除了包豪斯之外,非饰线体佳作也屡见于别的学校。1922年,Cologne’s Werkschule设计学校的Jakbo Erbar设计了Erbar Grotesk,其元素全部来自于两种几何图形:圆和直线。这一字体的简化版影响了后来Paul Renner设计的Futura(1928)。在同一时期,Rudolf Koch为奥芬巴赫的Klingspor字体公司设计了Kabel,这是一种即使在行文中,也具有强烈表现性的非饰线字体,被Adrian Frutiger称为其后所有非饰线字体的“原形”(prototype)。
1937年,法国,A.M. Cassandre和Charles Peignot为Harper’s Bazaar设计了Peignot 字样。这是一款对于罗曼-安塞尔字体致敬的作品。它令人感觉奢侈,并优雅地混合了等尺寸的大小写字母,只是在其后几年中,为了适应印刷字母盘,稍有改动。1937年,出现了一款类似的字体Simplex,设计师是Dutchman Sjoerd Hendrik de Roos。
纳粹政府的抬头以及随之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正在进行中的欧洲字体革命来了一个戛然而至。非饰线体的发展被迫转移到了中立的瑞士。1943年,Haas字体公司接手了1912年Ludwig Wagner设计的Moderne Grostesk,重命名为Normale Grostesk。这一举动产生了连锁效应:人们对19世纪巴塞尔和苏黎士艺术学院设计的非饰线字体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发掘。严格的设计原则开始主导着一股非对称的设计思潮,许多看不见的线条制肘与平衡着从单个词语到整体页面的各个结构与元素。
60年代早期,对早期非饰线字体的回顾仍在继续。1957年Konrad F. Bauer设计了Folio,Walter Baum复兴了1867年Breiten Grotesk,受1880年莱比锡Schelter Grotesk字体的影响,Max Miedinger1958年设计了Helvetica。另一边,1957年Univers出版,Adrian Frutiger创造的这一款字体,无论在风格还是美学上,和传统的非饰线字体相去甚远。经过1997年的修订后,Univers成为了世界范围内主导的字体之一。
意大利人Aldo Novarese创造了两种特别的非饰线:Microgramma (1952)和Eurostile (1962)。它们考究的直角和椭圆形元素准确无误地象征着新电视媒体时代,并由此取得了国际性的成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62年由Frenchman Roger Excoffon设计的Antique Olive,虽然有别于传统的非饰线字体,不论整体还是细节透着原创性和优雅,但它却再现出经典非饰线体的那种纯净的美感。
战后的德国,设计师Anton Stankowski,Max Bill和Otl Aicher以及乌尔姆设计学院接过了包豪斯的衣钵,继续着前辈干净、理性的构成主义字体设计传统,直到1980年代。Günter Gerhard Lange为Berthold AG设计了一系列的33 Akzidenz Grotesk字体,从1958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