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考试复习要点参考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现、思维、言语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可分两类:
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人格(能力、气质和性格);
需要和动机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表现人格倾向;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特征。
人格不是独立存在,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
人格:需要和动机是心理现象的动力,表现人格倾向;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特征。
2.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人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感觉、知觉、思维和意识(动物是思维萌芽)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争纷:
4.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只有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可以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这一学派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4a.詹姆士是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
这一学派,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着一种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着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5.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潜意识动机的作用,儿童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影响。
当代研究趋向:
6.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提出: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其中,心理学的三大势力: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7.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包括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28.听觉的适宜刺激: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在听阈范围内,人们对1000Hz ~ 4000Hz的声音最敏感,对这一范围声音的耐受性也比较高。
29.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大多是多种声波混合出来的,参与混合的声波的性质决定了最终的波形。
30.皮肤痛和内脏痛之间的区别在于,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
皮肤感觉中的痛的性质很清楚,定位也很准确。
痛觉最难于适应,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
31.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脑中的整体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差异:个别属性/整体认识;单一感觉结果/各种感觉结果;感觉相同,知识经验认知不同。
知觉的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32.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3.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很多,如用视觉、听觉和触觉来估计时间听觉估计的准确度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
活动内容丰富容易对时间低估,活动内容贫乏容易高估。
对所发生的事件的态度和它所引起的情绪也影响对时间的估计,看一部有吸引力的电影和在火车站等人,同是一个小时,但等人会显得漫长得多。
34.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因而错觉具有三个基本特性:歪曲性、固定倾向性和难以克服的性质。
35.错觉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用眼肌运动来解释线段长短错觉;有用对比的原因来解释面积大小错觉的;有用心理定势的作用来解释形重错觉的等。
36.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按内容可分为五种: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又叫再现)和再认三个环节。
37.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他用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38.表象是把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表象的特征:表象的直观形象性,表象的片断不稳定性,表象的可操作性,表象的概括性。
39.表象是感知向思维过度的中间环节,没有表象思维难于发展起来。
保持时间编
码
方
式
容
量
信
息
能
否
被
意识
瞬时记忆不
长
于
4
秒
刺
激
物
的
形
象
9
~
20
比
特
不
能
短时记忆小
于
1
分
钟
听
觉
编
码
7
±
2
个
项
目
能
长时记忆大
于
1
分
钟
语
义
和
形
象
编
码
无
限
大
不
能
4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
种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信息进行复杂加工的过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是思维操作的基本形式。
根据思维形态可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42.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
43.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44.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是个体,既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概念的内涵越深,包含的属性越多,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少,外延越窄;概念的内涵越浅,包含的属性越少,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多,外延越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是一种相反的关系
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
人工概念只是模拟自然概念,它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4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的作用、型启发的作用、定势的作用。
46.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通用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有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48.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做言语。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言语包括说、听、写、读,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言语运动中枢在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又叫布洛卡区(表达性失语症);言语听觉中枢位于顶枕颞叶交会的颞上回,又称威尔尼克中枢(接受性失语症);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失读症);书写性言语中枢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失写症)
49.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却和表象有了本质上的差别。
50.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即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它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觉知、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它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睡眠和做梦。
51.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在这一阶段,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大约持续10分钟;•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
在这一阶段,个体很难被叫醒,大约持续20分钟;•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Δ波,大约持续40分钟;•大多数脑电波呈现Δ波时,进入了第四个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功能指标变慢,此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阶段。
这四个阶段大约经过90分钟左右。
此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一阶段Δ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
快速眼动睡眠(异相睡眠期)睡眠者正在做梦。
52.梦有很多特点,如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
53.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
注意的特征:注意广度(注意范围)、注意稳定性
注意稳定性是指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一段时间的特性叫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但是,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注意的分散(被无关对象吸引)
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要求。
注意分配是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
条件:非常熟练的活动、有内在联系、不同感觉通道。
54.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两种活动是在不同感觉道,如果在同一感觉通道用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的话,这两种活动也很难做到注意的分配。
55.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需要又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需要是不断发展的,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
56.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对需要加以分类的话,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
)和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
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
)。
57.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如对食品的需要,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等)和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欣赏的需要等)。
58.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59.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生存是第一位的,发展是次要的。
60.要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这种人只能是少数。
61.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64.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和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
如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焦虑等等)。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应激
68.意志的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韧性、意志的自制性。
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双趋势、双避式、趋避式、双重趋避式
69.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
70.人格的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1.人格的结构:包括人格的倾向性(包括需要和动机)和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两个方面。
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性格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英国麦独孤《社会心理学》两本书,标志着独立学科诞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的学科。
2.G·W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设法了解与解释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这个他人的存在包括实际的存在、想象中的存在或隐含的存在。
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4.勒温的:B=f (P, E) B——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情境 f——函数关系•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信息加工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再社会化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条件:13-25年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
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10.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11.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性:生物学概念
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12.社会角色分类:
按角色获得方式——先赋角色,成就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开放型角色;
按角色功能——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
13.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如果它们互不相容,出现矛盾,个体在心理上就会感到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有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
14.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
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15.自我或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的认知。
20.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三阶段:从生理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最后到心理的自我。
23.詹姆士提出的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24.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
成功行动的反馈;
选择参与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25.社会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行为原因的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和兴趣;认知者的情绪。
29.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随大流:不被排斥或笑话(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伪装、戴面具;留下好印象(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人所好: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30.归因的协变原则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的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
个体从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协变得出结论,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可能做出外部原因的归因。
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归因
高高高刺激客体
低低高行为主体
高低低情境
31
33.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因素(外界压力、痛苦的情境);情绪因素(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出生序列。
34.抱负水平:个体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影响抱负水平的因素:成就动机;过去的成败经验。
35.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过高、过低都不利);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
36.侵犯的构成: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依据社会规范和准则)。
37.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情绪唤醒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社会对一种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体的侵犯性就会明显增加。
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5、大众传媒的影响
39.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责任分散与社会冷漠);时间压力;利他的对象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登三轮捐款例,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
•利他者的心理特点:心境;内疚;人格。
•利他的技能
40.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41.嫉妒:通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的劣势而产生的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
嫉妒的特点: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4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43.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44.态度的成分(态度的ABC模式):(1)态度的情感成分(AFFECTION)(2)态度的行为成分(BEHAVIOR)(3)态度的认知成分:(COGNITION) 态度的属性: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
45.态度转变涉及的4个要素: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情景因素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
45.海德的平衡理论:是一种人际关系和态度变化的社会认知理论。
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事件、他人、文化观念等)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海德提出P—O—X模型。
(P:认知个体 O:他人 X:另一个人或事)海德认为,如果P—O—X关系相适应,则该体系呈现均衡状态,P的态度无须变化;反之,如果不相适应,P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在P-O-X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
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
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46.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
行为反应的测量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47.沟通的定义: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
沟通过程的七个要素:源信息、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等
沟通的功能:获取信息的手段、交流分享的工具、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减少冲突的途径、提高效率促进目标实现
48.现实沟通是沟通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都有比较清楚的把握的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是最普遍的现实沟通形式。
虚拟沟通
51.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
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54.人际距离是人沟通的时候,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
包括公众距离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个人距离1.5—4英尺、亲密距离0—18英寸。
55.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心理上的联系。
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56.自我暴露的四个层次:1、兴趣、爱好2、态度、价值观3、个人的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家庭 4、隐私、阴暗的想法
57.良好人际关系原则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4.平等原则。
58.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舒茨群体整合原则:包容—控制—情感正向形成,反向解体
59.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感情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程度不同分为:亲和(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形式)、喜欢(是中等程度的人际吸引形式)、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6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熟悉性和邻近性;相似性;互补;外貌吸引力;才能;人格品质(最稳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61.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变化的现象。
63.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从众的功能: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
正当的做法: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
从众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避免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群体规模的影响:临界值大致在3-4人。
64.社会促进的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性别助长(性别促进)。
社会惰化(社会逍遥)的主要原因: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焦虑减弱,行为动力相对下降。
群体规模越大,个体的努力水平越低
65.模仿的意义:模仿是学习和创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66.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暗示的效果因素:被暗示者独立性差、知识水平低、年龄越小、女性更容易接受暗示。
67.爱情的特点: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生理性、利他性。
爱情是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
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
2.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 皮亚杰的研究路线是生物学出发,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4.皮亚杰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平衡;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构建过程;内因外因相互作用。
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童年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成年中期(25-50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