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血液里流着清华西阶注入的音乐记忆
一切要从国家大剧院的周末音乐会说起。这也是我第一次走进国家大剧院,观看的曲目是《贝多芬第七交响曲》。
对我来说,交响乐是一个似曾相识却又陌生的概念。看着曲目单,我使劲儿回忆,仿佛曾经听过这首《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却又想不起一丁点儿的旋律、曲调。因为记忆太遥远了,远到三十六七年以前。
那时候我刚刚上大学不久,我的世界从一个北京普通胡同的狭窄线条,一下子发散到充满陌生与好奇的,充满过去与现实的,充满情感与诱惑的四维空间。
那时候的清华几乎是一个完全的工科大学,但在校园里也不时有各种文学艺术类的讲座,这让以朴素无华著称的清华同学在刻苦学习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有机会汲取吸收世界文化经典。正是在这种氛围下,我在西阶教室第一次听到了交响乐。那是中央乐团的宁德厚老师给同学们做的美学讲座,讲的是《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
西阶教室,是清华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教室之一,因其每排座椅随着台阶逐渐升高而得名,可同时容纳三百人一齐上课。每一个清华的学生应该都在这里上过课,我在这里上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高等代数、马列主义哲学等很多课程。
现在的西阶是2006年以后在原址上翻建而成,据说当时文物部门和专家认为其没有文物价值而建议拆除,但最终因为顾及95%以上清华人的情感而得以被重建,这张照片就是翻建后的西阶。可惜我没有找到翻建前的西阶照片,也是个遗憾吧。
印象中宁老师介绍了柴可夫斯基的生平,然后边放录音边讲解地带着同学们欣赏《悲怆交响曲》中的几个精彩片段,最后让我们完整的听了一遍这首交响诗篇。
宁老师所讲的具体内容在当时我也只听得一知半解的,后来除了他那充满感染力的声音之
外,就几乎什么也不记得了。但是那些感人的旋律却深深刻在了我的记忆里,听到某些地方,我也会激动,甚至落泪。
此后我还听过几次交响乐讲座,主讲者除了宁德厚老师之外,还有当时中央歌剧团的指挥郑晓英老师。我第一次听贝多芬也是在这次讲座上,听的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和《第三交响曲》(又名《英雄交响曲》)。古典音乐的旋律不仅曲调优美,更能进入我的世界,带走我的心。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会找机会听古典音乐。那时,清华音乐教研室每星期总有几天会在吃晚饭的时候,用大喇叭播放古典音乐。我们就端着买好饭的饭盆,在路边的树下静静地站着,边听音乐边吃晚饭。音乐教研室的路边两侧,通常站满了听音乐的同学。
清华音乐教研室是清华撤销音乐系后保留下来的,虽然不再进行音乐教学,但清华与音乐有关的社团无不在这里训练,这里是清华音乐的摇篮。如此看来,从清华走出来多位著名音乐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我来说,宿舍也是听音乐的好地方。同屋中有家境好的同学从家里带来“砖头录音机”,也有人带来各种音乐磁带,我们经常会围坐在录音机旁,安静地聆听。
那段时间听过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第六、第七、第九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等等。我还对有些曲子只有编号没有标题一直困惑不解,贝七似乎就是其中之一。
听了很多音乐,回到家里碰见邻居或者中学同学难免也会炫耀几句,哼哼旋律什么的,可是人家一句话就把我问住了。他们往往会问这个曲子讲的是什么。
是啊,讲的什么?我可真回答不上来,尤其是那些连标题都没有的曲目。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没有百度,只有尴尬。
转眼五年大学毕业了,再以后三十多年,奔波于工作、生计、事业,历经数不清的失败、挫折和痛苦,也有数不清的成功和快乐,但好像竟一直再也没有好好听过这些古典音乐经典,甚至无暇享受成功,无暇沉迷痛苦。反而,现在坐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聆听着贝多芬的交响曲,却让我联想和回忆起了自己几十年来的历程,甚至能够感觉作曲家在听我倾诉或者回忆。我突然觉得我现在可以告诉邻居们曲子讲的是什么了,是自己的经历、感受和共鸣。
这时候演出现场响起我曾经熟悉的曲调,就是它,曾经在宿舍,或者是在路边听过并留下记忆的曲调,那个我始终得不到曲名答案的曲子,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已经有三十多年没有听过的音乐。
演出结束了,我来到国家大剧院的咖啡厅要了咖啡和三明治。坐在餐台前,脑子里想的却是上大学时候,端着饭盆在路边听音乐广播的场景和心情。
前一阵子,在微信里有人想让我讲讲是怎样考上清华的,这让我无从回答。我猜想,凡是本科考上清华的校友,多数也无从回答。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我认为自己能考上。当然
我明白,这不是那位朋友想要的答案,可这是事实。
我是幸运的枝桠/谁不羡慕我/入选青春嘉年华
年轮一圈圈增加/最快乐的记忆/那五个春秋冬夏
——2015/3/26
记忆中,从我工作起,每逢需要介绍我的场合,同行人多半会有一句清华毕业之类的话。我相信这样的介绍对我的社交和工作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我的确也想象不出来别人是怎样看我的,而且我也并不在意别人怎样看我,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努力、失败、再努力,自强不息。在我看来,人生仿佛也符合能量守恒定律,跌宕起伏是常态,有大起可能就有大落,平平淡淡才是真。就像生活在宽广而美丽的田园,简单甚至原始,但心胸是博大的,视野是开阔的。
真正让我以在清华读书为自豪的,是在那里养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尤其是用书本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加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信条,使我在职业过程中一直收益。不过,这也许正是那些羡慕清华光环的人所看不见的。
当然,这一切都缘于清华这个我们曾经的家,我们不论在何时何地,始终对家有一份感恩,有一份牵挂。下面这首题为《清华,我曾经的家》的诗是两年前我为纪念毕业三十年所作,代表了清华学子内心的声音和旋律。每一次读起来,都会有心灵震颤,都会激动,都会湿润了眼眶......
清华,我曾经的家
你是金字塔尖之上,简单而质朴的花园
你是万众瞩目之下,平凡又扎实的冬夏
金秋时节,幸运把青涩留给金黄的土地
春风吹来,这里呈现一幅青春绚丽的图画
深绿、浅绿、嫩绿的树,或参天或婆娑
白色、黄色、红色的花,或飘香或奇葩
这就是清华,我曾经的家
一个茂盛的苗圃,这里有园艺师精心呵护
不论是成材的营养,还是舒展的闲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