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馆服务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文化馆服务方式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摘要]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村级文化建设是整

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大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进程中,文化馆一方面要大力解决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量少质低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十分注重抓好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滞后这一薄弱环节。本文从这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服务方式;村级文化;文化资源;服务效益;评价机制

1前言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村级文化建设是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不断加强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切实改变当前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现状,是文化馆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及十八大全会精神,大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进程中,文化馆一方面要大力解决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量少质低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十分注重抓好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滞后这一薄弱环节。从总体上看,大力加强改进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与不断丰富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数量、质量一样,都是文化馆振兴村级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2当前文化馆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架构中,公共文化产品是基础和前提,广大农民群众是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是把公共文化产品送到农民群众中间,使他们享受到文化成果的具体过程。服务方式得当,公共文化产品就能及时有效地到达农民群众之中,并产生应有的效益;服务方式不适宜,公共文化产品就不能很好地为农民群众所享有,所产生的效益也会大打折扣。从根本上看,判断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好还是不好,最终要看农民群众得到的文化成果与他们的文化需求是否相一致。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力推进,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正在经历总量与结构两方面的整体升级,从以往的低层次单一单调型向高层次高品位多样化转变,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要求、主动参与转变。各地文化馆针对这些新变化,主动摸索改进,初步探索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做法。但是,从广大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内容、规模和覆盖空间快速扩大和增长的趋势看,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所承担的职责任务看,当前,文化馆在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2.1工作理念滞后,还没有完全做到以农民群众为主体

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有效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全部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自觉把农民摆在中心,适应农民的实际需求,符合农民的意愿,做到便民、利民、惠民,是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应当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文化馆的工作理念还没有完全从过去计划体制模式下解脱出来,把自己摆在高于农民的位置,把农民看成是被动接受的对象,对适合农民群众的文化服务方式了解和重视不够,送下去的公共文化产品只注重内容,不注重形式,更不注重农民群众的接受程度。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农民的文化需求与文化馆的供给行为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影响了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2.2制度建设落后,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各地文化馆在辅导、培训、讲座、演出、比赛等面向农村经常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上,一是结合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和文化需求,从长远做出规划和计划的较少,随意性安排的较多,有时活动一窝蜂,有过多过滥之嫌;有时则活动间隔过大,形不成长期持久的氛围和影响。二是一些具体服务方式的组织实施缺乏统一规范的程序,部分活动组织随意、方法简单,标准不一,与农村和农民群众的实际相差较大,最终效果差强人意。三是大多数服务方式都只有场次、参与人数等量化的评价标准,对其所产生的实际效益和农民群众的认可度、满意度等评价和激励机制则大都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四是各种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必须要适应农民群众的需求,而针对他们的意见建议的反馈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起来。

2.3实践创新不够,服务效益有待提高

从总体上看,当前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的需要,跟不上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与农民群众日益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存在差距。一些文化活动在创意上不求推陈出新,策划组织方式长期不变,“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缺乏吸引力;习惯于“我唱你听”、“我演你看”的单向型活动组织形式,不擅长“互动式”、“联欢式”等活动组织方式,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对送文化下乡类的活动抓得相对紧,对引导扶持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则抓得较松,形不成规模效应,成效难以持久。一些文化馆馆内服务形式多,流动服务形式少;演出、辅导、培训、展览等传统服务形式多,文化信息共享、网络文化服务、远程教育等新型服务形式少;面向普通人群的服务形式多,面向留守儿童、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形式少。不能覆盖各类农民群体,难以满足全体农民的文化需求。

3对改进提升文化馆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建议

改进提升文化馆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必须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的系列政策,更加自觉地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全体农民全面发展的大局,更加主动地适应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化、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深刻变化、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

手段深刻变化的实际,在不断构建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要求下,以工作理念创新为先导,以提升服务效益为核心,以丰富方法手段为重点,从范围、空间、内容、规模等各方面都不断采取新的举措。一是要进一步树立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意识。把农民群众切实摆在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心位置,把是否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是否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是否便利他们享受和参与,作为策划设计文化服务方式和衡量文化服务方式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组织实施机制,努力做到农民需要、喜欢什么样的文化服务方式,文化馆就组织、提供什么样的文化服务方式。

二是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规范化和标准化。由文化部或指定的省区市牵头,组织专家学者和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文化工作者,加强相关学科研究,积极推动群众文化成立独立的学科。编写辅导、培训、演出、讲座、展览和文化共享工程等农村常用文化服务方式从策划组织到服务效益评估在内的一整套规范程序和组织实施方法,指导文化馆在实际工作中参照执行。

三是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评价机制。对每一项具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都要综合运用群众意见征求表、群众满意度测评和督察检查等各种手段,结合场次、服务人数等相关的量化指标,及时、客观、准确地进行服务效益评估,并与个人和集体的考核、评优、评职称等工作挂钩,建立完整的评价激励机制。

四是要畅通社会文化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要打破目前公共文化资源条块分割,社会文化资源分散闲置,公共文化服务完全靠政府主办的文化单位单打一的旧有模式,组织和吸引社会各界的文化人才依托文化馆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公共文化服务联盟等社会文化服务组织;同时,大力培育壮大农村业余文化团队、基层文化带头人和农民业余文艺骨干队伍,在文化馆的统一协调、组织下,通过公益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和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形式,搭建社会文化资源参与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使政府掌握的文化资源与分散在全社会的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合力面向农村开展文化服务。

五是要进一步拓展流动服务和特殊群体服务的途径。要结合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本着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则,大力创新免费开放服务、农村流动文化服务车、农村文化辅导站点和演出进村、培训进村、展览进村、图书进村、活动进村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流动文化服务方式,把文化阵地搭建到农民群众的田间地头,与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的阵地文化服务形成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农民工和留守儿童是需要公共文化服务给予重点关注的特殊群体,应大力开展送文化进工地、送文化进校园等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26].(2011-10-28)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6018057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