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

目的:系统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文献资料和疫情形势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甲型流感并非新发传染病,历史上曾有多次暴发或流行;此次A/H1N1流感为一种变异的“杂交”病毒引起,疫情来势凶猛,传播速度快,病毒攻击性强,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和免疫疫苗,但综合防控措施对预防控制疫情十分有效。结论:甲型H1N1流感可防、可控、可治。

标签:甲型流行性感冒;A/H1N1流感;流行病学;预防控制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8(a)-037-03

首发于墨西哥的人感染A(H1N1)流感导致患者死亡的疫情,已迅速蔓延至全球,截至2009年5月10日,WHO已经确认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4 379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其中死亡50多例。我国内地5月11日中午也确诊1例患者,成为发现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第30个国家和地区。这次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特别是病例逐日大幅增加的发展态势,可能促使WHO将再次提高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我国已将其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和国境检疫传染病[1]。究竟甲型H1N1流感是什么样的疾病?怎样进行诊断和治疗?如何才能预防控制?本文拟结合有关研究成果和进展,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预防控制提供参考。

1 疫情历史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一种古老、常见和多发的呼吸道疾病,也是人类至今尚不能控制的流行于全世界的病毒性传染病。100多年来,曾发生过1889、1918、1957和1968年4次世界性大流行。流感在我国流行的历史更悠久,虽然古代医书中没有“流行性感冒”的名称,但有瘟病、时行病、时气、风寒、风热、感冒甚至时行感冒的病名,根据其发病季节、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和临床症状的记载和描述,很可能就是目前的流行性感冒。

流感按照致病原不同,主要分为甲、乙、丙3个型别,其中甲型又可分为多个亚型。除此次发端于墨西哥的甲型H1N1流感外,近40年来,甲型流感病毒出现的多个新亚型(甲2、甲3、新甲1及甲5),也曾引起了局部暴发或世界范围内的流行。1976年2月,美国新泽西洲迪克斯堡新兵营中也发生过500多人被感染、13人发病、1人死亡的H1N1型猪流感事件;1977年新甲1型流感曾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1986年,荷兰发现一起来源于禽类的H1N1型猪流感病毒并发展成肺炎的患者;1988年,北美地区曾出现猪流感人际间传播的迹象,在接触过一例猪流感病例的医护人员中出现轻微流感样症状,并在血清中检测出猪流感抗体。但与此次疫情不同的是,以往出现的甲型流感病例的感染途径主要为猪感染人,且少有死亡

患者[2,9]。1997年和2004年发生的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更是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由此可见,甲型流感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传染病。

关于人类甲型流感病毒新亚型的起源问题,有几种不同的假说,如无止境变异学说、重复循环学说、动物源学说等。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动物源学说,即认为人类甲型流感病毒新亚型是直接来自动物流感,或是由人与动物的流感病毒杂交而来。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人与家畜、家禽和野鸟间的甲型流感病毒能自然感染,且分布面广、品种复杂。文献检索发现,早有关于流感病毒甲、乙、丙3个型均可自然感染猪的调查和猪具有人的不同亚型流感抗体并可分离出与人流感流行毒株抗原近似的病毒的研究报道,有力证明和支持了人类流感与动物流感的渊源关系。科学家对1918年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原因调查发现,是禽流感病毒先在1910年感染了猪,逐渐进化成猪流感病毒,然后由猪将病毒传染给人类,造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最为严重的流行。1957年和1968年流行的H2N2和H3N2型流感病毒是人类与禽类流感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了猪,并在猪的体内发生基因重配,形成了禽-人流感病毒的混合型,又从猪身上感染到人类,并引起人类流感流行[2~3]。

2 病原学特点

甲型流感病毒中的猪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抗原式原名为Hsw1N1,现名为H1N1,与人流感病毒甲0型、甲1型同属一个亚型。病毒体由8个片段的单股RNA基因组、类脂质糖类组成。病毒颗粒分内、中、外三层,内层含有核蛋白质(NP)、P蛋白和RNA。NP具有型特异性,抗原性稳定,是决定病毒型别的特异性抗原,P蛋白是多聚酶,与病毒的转录和复制有关。中层是病毒囊膜,由类脂和膜蛋白(MP)构成,MP也具有型别特异性。外层由糖蛋白构成的辐射状突起,分表面抗原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2种,HA和NA均具有变异特性,只是株特异性抗原,是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划分的主要依据,基因极易突变,也是造成周期性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2,3,10]。引起1918年人类流感大流行的病原就是猪流感病毒。为此,世界各国对猪流感病毒的研究十分重视。

科学家曾从猪身上分离到H1N1、H1N2、H3N2和H3N1 4种亚型的流感病毒[7]。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也曾多次从猪群中分离出甲3型(H3N2)流感病毒,且这些猪甲3型毒株按其分离时间都分别与当时人群中流行的甲3型毒株抗原近似。与此同时,从我国猪群中分离到甲1型流感病毒,其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抗原均与新甲1型(H1N1)相似。另外,还从我国猪群中检测出乙型流感病毒抗体。血清学调查结果证明,凡是当前人群中已消失的流感毒株在猪血清中都查不出,而人群中近年流行的毒株,则可查到一定水平的抗体,从而证实了所有正黏病毒均可自然感染猪。因此,选择适当时机收集屠宰猪的血清,测定人流感病毒当前流行株的抗体水平及阳性率,可大体了解当地本年内人流感的流行情况,并可能为流感病毒自然变异提供一些研究线索[2]。据美国CDC检测,此次A/H1N1流感的病原毒株,包含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的基因片段,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的特征,为一种“杂交型”的猪流感病毒[4~6]。

该病毒不耐热,56℃30 min即被灭活,0~4℃可存活数周,-60℃或冻干条件下可长期保存。高温、干燥、日光、紫外线都不利于它的存活。对乙醚、乙醇、甲醛、酸类、各种消毒剂均敏感,最适pH为7.0~7.5。一般抗生素对其无效,对烷胺类抗病毒药有抗性,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敏感[6,8,10]。

3 流行病学特征

流感最显著的流行病学特征是突然发生和迅速传播,可造成局限性暴发、中等或大规模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但流行一般需要几个条件:有变异病毒出现,人类普遍无免疫力;病毒能在人体内复制,引起严重疾病;病毒能在人际间传播等。

3.1流行环节

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期的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自潜伏期到发病后均有传染性,特别是该病在发病前一天即可排毒,有些人感染后不发病,但仍然具有传染性,隐性传染比例相当高。另外,也不排除由猪传给人的可能。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被病毒污染饮食、用具、毛巾等间接传播的可能也存在。由于病毒变异和病毒间以及各亚型间无交叉免疫,人群普遍易感,但从发病情况看,此次甲型H1N1流感对青壮年攻击性强。病后或隐性感染可获得免疫,但持续时间较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