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条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是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与英国、法国、俄国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
1856年,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以后,英法联军陆续从大沽口撤走。但是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清政府对条约也很不满意,特别认为允许外国公使驻京的条款损害了“天朝尊严”,亟想改订。咸丰皇帝曾令桂良等与英、法代表谈判通商章程时,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并且设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换约。但是英、法方面不容改变《天津条约》的各项条款,并坚持要在北京换约。
1859年6月,英、法、美三国公使率舰队20艘北上换约,不走清政府指定的入京路线,以武力闯入大沽口,并开炮轰击炮台。中国守军奋起还击,英法联军被打得大败。中国军队为保卫祖国,在大沽口痛击侵略者,这是完全正义的行动。然而英法联军大沽口战败的消息传到欧洲时,英、法统治阶级内部一片战争喧嚣。他们叫嚷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攻打中国沿海各地,占领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借以“教训中国人”,让英国人“成为中国人的主人”。1860年2月,英、法两国政府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18’000余人,法军约7’000人,船舰200余艘来华,扩大侵略战争。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5、6月,英军占大连,法军占烟台,封锁渤海湾。俄使和美使也于7月赶到渤海湾,再次以“调停人”为名,配合英、法行动。8月英法联军开始进攻天津。14日塘沽失陷,21日大沽失陷,侵略军长驱直入,24日占领天津。清政府急忙派桂良等人到天津议和。在谈判中,英、法提出,除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求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等。清政府坚持先退兵,并不许带兵进京换约,谈判破裂。9月初,英法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清政府再派怡亲王载垣等人为钦差大臣,到通州议和,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谈判再次破裂。咸丰皇帝派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议和。自己则于9月22日逃奔热河行宫(今河北省承德市郊)。10月初,侵略军进攻北京,并于同日抢劫了圆明园。
英法联军扬言还要炮轰北京城,捣毁皇宫,清政府不得不派钦差大臣奕前往谈判。奕在英、法武力逼迫和俄国恫吓挟制下,于10月24日、25日分别与英、法代表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该条约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又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归英属香港界内”;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堂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一条“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当英、法向中国进行更大勒索的时候,沙俄竭力怂恿英法联军北上进攻京、津,试图利用英、法的军事侵略来讹诈中国;同时又拉拢美国,伪装中立,以“调停人”的身份出现,试图最大限度地获取侵略利益。1858年5月,俄国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之机,派军队侵入黑龙江瑷珲地区,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与其签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同年6月,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天津条约》,但仍不满足于所获得的特权和利益。1860年11月,沙俄迫使清政府承认《瑷珲条约》,并另订《中俄北京条约》,把《瑷珲条约》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归俄国;还规定:“西疆尚在未定之交界,此后应顺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为界”。据此,沙俄于1864年强迫清政府订立《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侵夺了中国西北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北京条约》不仅完全确认了侵略者从《天津条约》中获得的侵略权益,还对中国进行了新的勒索。通过这个条约,列强从中国勒索了大笔赔款,又一次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向中国政治中心地区扩张;同时,条约准许华工出洋,使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侵略者贩卖华工的行为合法化。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的地位进一步加深,中国人民的苦难更加深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