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条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北京条约》内容。

《北京条约》内容。

《北京条约》内容。

《北京条约》内容详解《北京条约》是指1858年6月26日签订的《中法天津条约》(又称《中法和约》)和1860年10月24日签订的《中英北京条约》(又称《中英和约》)的合称,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两项条约。

这两个条约标志着中国在19世纪上半叶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化,成为列强的势力范围。

《中法天津条约》是中国与法国签订的一项不平等条约。

根据这个条约,中国对法国开放了多个港口,允许法国传教士在中国境内活动,并承认法国对中国的司法和领事管辖权。

此外,中国还被迫为法军提供军费,并向法国支付大量赔款。

这个条约的签订使法国在中国取得了重大的利益,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力量。

《中英北京条约》是中国与英国签订的一项不平等条约。

这个条约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也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约》。

根据这个条约,中国割让了香港岛予英国,并开放了多个港口,承认英国的领事和司法权利。

中国还被迫支付大量赔款,并接受外国驻军的驻扎。

这个条约的签订使英国巩固了在中国的势力,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主权。

除了上述内容,这两个条约还对中国的经济、领土、关税、关系改革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根据《中英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了多个港口,使得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对中国的传统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此外,这两个条约还对中国的领土主权造成了重大损失,割让了大片土地给列强,导致中国领土的进一步缩小。

《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在近代史上的屈辱时期,中国逐渐失去了自主权,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这两个条约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晚清时期的改革开放和近代化进程,也引发了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抵抗和反思。

然而,这两个条约都是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在中国近代史上,这两个条约一直被视为国家屈辱的象征,也成为中国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民通过抵抗和反抗,最终成功推翻了列强的剥削和压迫,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北京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北京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北京条约的内容是什么《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朝廷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北京条约内容各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条约的内容介绍《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朝廷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1872年,清政府各国事务衙门的官员。

《北京条约》订立后,清政府成立了专办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由于英法联军不愿顾及中方感受执意焚毁圆明园,负责交涉的恭亲王极端愤怒,差点拂袖而去,离开北京,终止交涉。

对于恭亲王的想法,俄国公使伊格纳切夫耐心劝阻。

他告诉中方:英法就是逼着中国接受《天津条约》,就是公使进驻北京。

假如恭亲王不谈了,交涉终止,战争不会结束,中国必须承担更大损失。

丢掉和谈机会,对中国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俄国公使的说辞深刻影响了清政府。

1860年10月15日,咸丰帝下达几道命令:任命胜保为钦差大臣,总统各省来京援军,做更坏打算;令恭亲王尽快派恒祺前往英法营地,弄清情况,假如两国仍遵前约,即可画押换约。

如英法节外生枝,再事要求,那就让胜保厚集兵力,放开手脚大打一场。

根据咸丰帝指示,恭亲王适度变通,在与英法公使额尔金、葛罗直接交涉同时,商请俄国公使伊格纳切夫居间调停。

伊格纳切夫接受了中方邀请,迅即从通州赶往安定门外,与英国公使额尔金、法国公使葛罗举行会晤。

伊格纳切夫劝说两国应设法与中国讲和,并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为此,伊格纳切夫参与了两国公使致清政府最后通牒的起草。

英法两国公使准备画押换约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朝廷,咸丰帝10月17日明白指示恭亲王及留守北京的王大臣积极行动,准备画押换约。

咸丰帝对于联军占领北京毫无心理准备,他觉得英法此举羞辱了中国,是奇耻大辱,因而他的指导思想,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联军尽早撤兵。

所以,咸丰帝利用一切机会、理由要求恭亲王抓住机会,从速进城,画押换约,让那些令人讨厌的英法人离开北京,以定人心。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2、鸦片战争3、三元里人民抗战4、《南京条约》5、《北京条约》6、总理衙门7、辛酉政变8、洋务派9、洋务运动10、甲午中日战争11、《马关条约》12、“门户开放”政策13、《辛丑条约》14、清末新政15、北洋军阀16、《海国图志》17、洪秀全18、金田起义19、永安建制20、《天朝田亩制度》21、天京事变22、《资政新篇》23、公车上书24、《中外纪闻》25、百日维新26、“戊戌六君子”27、中体西用28、义和团运动30、中国同盟会31、保路风潮32、武昌起义33、辛亥革命34、南京临时政府3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6、二次革命37、护国运动38、张勋复辟40、新文化运动41、《新青年》杂志42、“五四”运动43、香港海员大罢工44、南京大屠杀45、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46、第二次护法运动47、第一次国共合作48、黄埔军校49、冯玉祥北京政变50、中山舰事件51、整理党务案52、北伐战争53、“四一二”反革命政变54、“七一五”反革命政变55、宁汉合流56、南昌起义57、八七会议58、秋收起义59、济南惨案60、东北易帜61、九一八事变62、华北事变63、卢沟桥事变64、遵义会议65、瓦窑堡会议66、一二九运动67、西安事变68、《论持久战》69、“三三制”原则70、淞沪会战71、徐州会战72、武汉会战73、平型关大捷74、皖南事变75、重庆谈判76、《双十协定》77、“五四指示”78、较场口事件79、下关惨案80、第二条战线81、台湾二二八起义82、第三条道路83、《中国土地法大纲》84、三大战役85、渡江战役86、七届二中全会慈禧太后李鸿章曾国藩:魏源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陈独秀李大钊孙中山宋庆龄袁世凯毛泽东周恩来汪精卫蒋介石张学良李德王明1、虎门销烟: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

1839年6月3日(即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北京条约是指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也称《中法北京条约》,是中国清朝与法国第二帝国签订的一项重要条约。

该条约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对中国和法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北京条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条约规定中国清朝向法国割让了广东省东部的两个岛屿——涠洲岛和银屿岛。

其次,清政府同意向法国支付巨额赔款,作为对法国侵略中国的赔偿。

此外,北京条约还规定了对天津进行开放,并允许法国在中国境内设立领事馆。

最后,该条约还规定了对基督教传教士的保护,以及对法国侨民在中国的权益保护等内容。

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该条约标志着中国在近代史上的一次失败,清政府被迫接受了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割让领土、赔款赔偿等举措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

其次,北京条约的签订导致了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进一步紧张,为后来的侵略战争埋下了伏笔。

此外,北京条约的签订也对中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进一步下降,成为列强的附庸和殖民地。

与此同时,北京条约对法国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首先,该条约标志着法国在中国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法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得到扩大,对中国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加强。

其次,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法国在中国的贸易和利益得到了保护,为法国在中国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北京条约的签订也使得法国在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为法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得到扩大,对中国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加强。

总的来说,北京条约的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对中国和法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条约的签订不仅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也加强了法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对中国和法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格局下,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历史,珍惜和平,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北京条约名词解释

北京条约名词解释

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与英国、法国、俄国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

1856年,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以后,英法联军陆续从大沽口撤走。

但是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

清政府对条约也很不满意,特别认为允许外国公使驻京的条款损害了“天朝尊严”,亟想改订。

咸丰皇帝曾令桂良等与英、法代表谈判通商章程时,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并且设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换约。

但是英、法方面不容改变《天津条约》的各项条款,并坚持要在北京换约。

1859年6月,英、法、美三国公使率舰队20艘北上换约,不走清政府指定的入京路线,以武力闯入大沽口,并开炮轰击炮台。

中国守军奋起还击,英法联军被打得大败。

中国军队为保卫祖国,在大沽口痛击侵略者,这是完全正义的行动。

然而英法联军大沽口战败的消息传到欧洲时,英、法统治阶级内部一片战争喧嚣。

他们叫嚷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攻打中国沿海各地,占领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借以“教训中国人”,让英国人“成为中国人的主人”。

1860年2月,英、法两国政府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18’000余人,法军约7’000人,船舰200余艘来华,扩大侵略战争。

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

5、6月,英军占大连,法军占烟台,封锁渤海湾。

俄使和美使也于7月赶到渤海湾,再次以“调停人”为名,配合英、法行动。

8月英法联军开始进攻天津。

14日塘沽失陷,21日大沽失陷,侵略军长驱直入,24日占领天津。

清政府急忙派桂良等人到天津议和。

在谈判中,英、法提出,除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求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等。

清政府坚持先退兵,并不许带兵进京换约,谈判破裂。

9月初,英法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清政府再派怡亲王载垣等人为钦差大臣,到通州议和,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谈判再次破裂。

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那么北京条约的内容有哪些?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又有哪些?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希望大家喜欢!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北京条约内容中英北京条约清政府与英国于1860年10月24日签订条约,英方代表为额尔金伯爵。

约文中英文共10页,条文主要内容如下:清朝确认中英《天津条约》有效性;清朝割让广东新安县(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给英国;清朝增开天津为商埠;增加中英《天津条约》的赔款至800万两;允许西方传教士到中国租买土地及兴建教堂;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工(苦力);中英北京条约中割让的九龙半岛部分根据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英国政府已于1997年7月1日零时将香港地区(包含香港岛,九龙半岛及新界)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政府于同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法北京条约清政府与法国于1860年10月25日签订条约,法国代表为葛罗男爵。

约文中法文共27页,条文主要内容如下:清朝批准中法《天津条约》,赔款增为800万两;归还从前没收的天主教财产;中文条约第七款明定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及建造自便,但法文版无此条;清朝同意开放大连为商埠;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与俄国于1860年11月14日签订条约,俄国代表为伊格那提耶夫伯爵。

约文中俄文共43页。

在英法联军之役快将完结时,俄国声称自己之前对英国、法国调停战争有功,逼清政府签署这条约。

当时咸丰皇帝出走热河,负责一切善后工作的奕䜣求和心切,就签署了中俄北京条约。

条文主要内容为:清朝承认1858年的《瑷珲条约》的有效性,并将原先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至海之地(包括库页岛以及不冻港海参崴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归俄国所属,从此中国失去了东北地区对日本海的出海口;规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宾达巴哈起经斋桑卓尔、特穆尔图卓尔(今伊塞克湖)至浩罕边界,“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为界;开放张家口、库伦、喀什噶尔为商埠;俄国在库伦、喀什噶尔设立领事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完整版

1、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2、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3、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4、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5、5、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变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是慈禧太后、恭亲王奕和咸丰委托下的以载垣、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之间引起;从此,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6、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欣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洋务运动以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以马关条约签订为终结,历时30余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7、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包括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至此告一段落;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8、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9、“门户开放”政策:为了分享侵略中国的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是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已经取得的特权,但在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权利,并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门户开放”政策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的一个妥协方案,从此以后美国在华势力一天天扩大;10、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着;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着;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11、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12、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13、永安建制: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永安建制——内容有:第一,封王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废除清朝纪年;第三,整饬军纪;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14、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首先,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其次,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15、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这是他的一篇施政纲领,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16、天京事变:发生于1856年的天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主要事件包括: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负气出走;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17、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因为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应举之人到京称“公车”,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的代称,因此,叫“公车上书”;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是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18、中外纪闻: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等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主要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意在广开知识,宣传变法;1896年1月20日被清政府查封,禁止发行;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19、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着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梁启超主笔,汪康年总经理;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终于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20、关天培,汉族,江苏淮安人,晚清着名爱国名将,民族英雄;着有筹海初集及训练图表等;在任广东大清水师提督其间,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禁烟;关将军身经百战,身先士卒、出生入死,在率领将士与英国侵略军浴血激战中为国捐躯;为巩固国防,维护国家主权作出了杰出贡献;21、百日维新: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终于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从正式宣布变法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共计103天,故称“百日维新”,也被称为戊戌变法;这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和集中表现;在此期间,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光绪颁发了数十道推行新政的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22、清末新政:清朝末年,列强大举入侵,面对列强的政治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匡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等为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23、兴中会:1894年底,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的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在这前后,广州等地还建立了兴中会分会;并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朝专制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这个团体的成立是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的正式开始,表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组织上已初步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端;24、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5、辛亥革命:1911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黄花岗起义失败不久,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成立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覆灭,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26、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由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于1911年10月10日晚联合发动;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起义的胜利;武昌起义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随之覆灭;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孙中山领导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对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到了积极作用;2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规定了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局面,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8、中华民国约法又名袁记约法,是指1914年5月1日由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公布的一个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临时宪法,此约法在1916年袁世凯创立中华帝国时被废弃,后一直未再恢复;29、二次革命:即“讨袁之役”,1913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二次革命”是维护共和制度的一次武装反袁斗争,实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它的失败使民国初年的历史进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30、护国运动:护国战争1915年—1916年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由黎元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31、张勋复辟:1917年7月中国清代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12天的事件;由于这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史称张勋复辟;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政局动荡不已;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及保皇党人康有为等,积极为复辟作准备;1917年5月,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争端;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带领他的“辫子军”于入京,7月1日,把清朝已退位的12岁小皇帝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遭到全国强烈反对;32、护法战争:是1917年—1918年孙中山发起和领导的一场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反动统治的战争;1918年5月,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停战,并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失败;33、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封建旧文学和文言文;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在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但是,它并未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没有给中国人民指出彻底解放的道路;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34、新青年杂志:新青年杂志于1915年9月由陈独秀创办,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其主要撰稿人;内容主要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35、李大钊:李大钊是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36、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这次运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37、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安徽人;曾为国民党的改组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国民革命后期,因犯“右”倾错误,主动放弃了无产阶级在大革命中的领导权,最终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38、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年11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再组军政府,再度揭起了护法的旗帜,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1921年9月平定广西,统一两广;随后两度发布北伐令,计划取道湖南和江西督师讨伐北洋军阀;后因陈炯明的叛变导致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这是孙中山遭受的他一生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没落;39、香港海员大罢工:香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为反对英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改善待遇而举行的大罢工;1922年1月12日,为了反抗香港英国资本家对中国海员工人的奴役,要求增加工资,香港海员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领导下举行罢工,罢工坚持了八个星期,最后取得胜利;这次罢工,成为党领导下的第一次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40、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又称二七政治大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遭到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武力干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二七惨案发生后,在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下,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第一次国共合作:为赢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和当时的民主革命派国民党进行合作;合作方式为“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各革命阶级联盟;1923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决定;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41、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军校的宗旨是培植军事与政治人才,建立一支革命的武装力量;它在短期内就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成为后来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在统一广东和推进北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42、冯玉祥北京政变:1924年10月,正当直奉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冯玉祥率部从前线倒戈回北京举行政变,囚禁了曹锟,并合奉军妥协,合击直军,直军崩溃,直系军阀控制北洋政府的局面顷刻瓦解;冯玉祥将所部改称“中华民国国民军”;43、五卅运动:1925年1月,党的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决定加强党对工农群众运动的领导;四大以后,革命群众运动,特别是工人阶级反帝斗争迅猛发展;1925年2月起,上海22家日商纱厂近4万名工人为反对日本资本家打人和无理开除工人,要求增加工资而先后举行罢工;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中国人民反帝革命运动,它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标志着国民大革命高潮的到来;44、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指示孙文主义学会分子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电话命令海军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调中山舰到黄埔候用;中山舰开到黄埔,阴谋分子立刻散布谣言,说共产党阴谋暴动;3月20日,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异动”,宣布戒严,断绝广州市内外交通,调动军警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及苏联顾问办事处和住所,逮捕了李之龙和中山舰中的共产党员,又扣捕黄埔军校及国民革命军中的共产党员共40余人,强迫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退出第一军;这一事件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向无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特别是军权的第一个阴谋政变,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压制革命的第一个重大的企图;45、整理党务案:1926年5月15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届二中全会;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主要内容是: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各高级党部的委员比例不得占1/3以上;共产党员不得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国民党员不得加入共产党;共产党须将其加入国民党之党员名单交国民党中央保存;第三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指示,均须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等;“整理党务”即国民党右派为限制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的正当活动,破坏国共合作采取的组织措施;整理党务案被通过,一些国民党右派分子取代共产党人充当国民党的部长,蒋介石也乘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等职;至此,蒋在掌握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以后,继而篡夺了党权、政权和军权;北伐战争:北伐战争于1926年7月开始,主力是国共合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目标;北伐军在工农群众的支援下,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使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46、“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4月12日,被蒋介石收买的青红帮流氓冒充工人,向分驻上海各处的工人纠察队队部发动袭击;随后,国民党军借口调解“工人内讧”,强行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并打死打伤纠察队员二三百人;13日,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十万余人、学生、市民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再次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屠杀,群众死伤无数;此后,蒋介石继续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捕杀;这次反革命政变为蒋介石建立反动的南京政府扫清了道路;47、“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不顾国民党左派宋庆龄,邓演达等人的坚决反对,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公开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国民革命全面失败;48、宁汉合流:1927年9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同汪精卫集团在反共的基础上实行反革命合。

北京条约 的内容

北京条约 的内容

北京条约的内容北京条约是指1860年6月26日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

这是中国清朝与沙皇俄国签订的一项重要条约,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一篇条约。

下面将从北京条约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

一、北京条约的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内部的动荡不安,中国的国土主权受到了严重侵蚀。

其中,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扩张势力日益增强,引起了清政府的高度关注。

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的尊严,清政府决定与俄国进行谈判,并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

二、北京条约的内容北京条约共有十二个条款,主要内容如下:1. 《中俄北京条约》确认了中国对东北地区的主权,规定中俄边界自黑龙江以东的外东北沿海至黑龙江以西至额尔古纳河的西北方向。

2. 《中俄北京条约》规定,中国同意割让中国东北的外东北沿海地区给俄国,面积约为15.5万平方公里。

3. 《中俄北京条约》规定,俄国同意将中国黑龙江以东的外东北沿海地区归还给中国。

4. 《中俄北京条约》规定,双方同意在黑龙江以西的额尔古纳河以北划定边界,并进行界碑划定。

5. 《中俄北京条约》规定,双方同意在北京设立领事馆,并享有领事特权。

6. 《中俄北京条约》规定,双方同意互通贸易,并在边境地区设立贸易站。

7. 《中俄北京条约》规定,双方同意保护边境地区的居民和商人的权益。

8. 《中俄北京条约》规定,双方同意在边境地区严禁偷盗和非法贸易。

9. 《中俄北京条约》规定,双方同意在边境地区进行合作,共同打击犯罪活动。

10. 《中俄北京条约》规定,双方同意合作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11. 《中俄北京条约》规定,双方同意互派使节,加强外交交流。

12. 《中俄北京条约》规定,双方同意通过和平外交方式解决争端和问题。

三、北京条约的影响北京条约的签订,确立了中国与俄国的边界,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的尊严。

同时,北京条约也为中俄两国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013中考历史备考:《北京条约》(知识点大全)

2013中考历史备考:《北京条约》(知识点大全)

2013中考历史备考:《北京条约》(知识点⼤全) 《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次鸦⽚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历史背景 北京是⾦、元、明、清四朝的都城(⼤都),经过历朝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不断修建,已成为⼀座坚城,当时城上安设⼤⼩⽕炮数千门,外城、内城均挖有较为宽深的护城河。

1860年9⽉21⽇,⼋⾥桥失守、英法联军进逼北京的消息,传到北京,清廷极为震惊。

咸丰帝⾛投⽆路,遂于当天⽴即下令以载垣、穆荫办理和局不善,撤去钦差⼤⾂职务,另派他的六弟恭亲王奕䜣为全权⼤⾂继续求和。

他⾃⼰则于初⼋清晨带着后妃、皇⼦和⼀批王公⼤⾂,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庄(热河⾏宫)。

《北京条约》英法联军的罪⾏ 咸丰帝逃⾛后,北京陷于极端混乱之中。

官眷商民⼈等,⼗有七⼋纷纷出城逃避;薪⽶诸物皆骤贵数倍;清廷六部九卿⽆能⼊署办事者,⼈⼼涣散,呼应不灵,各处办公⼈员多半星散。

城内外守军约15万⼈。

同时内地诸省的勤王之师在陆续赶来。

尽管事先缺乏防御准备,但只要⽂武⼤员具有誓死坚守的决⼼,认真策划战守之策,激扬⼠⽓,稳定⼈⼼,⾜以据城⼀战。

侵略军指挥官孟⽃班(1796—1878))也承认:“对这样的城市进⾏围困,特别是全然没有攻城⽕炮的情况下,就很可能旷⽇持久。

” 留守京城的王公⼤⾂们,均以为“城不可守”,完全丧失了抵抗的信⼼,根本不进⾏抗击准备。

恭亲王奕䜣(1833—1898,爱新觉罗⽒,道光帝第六⼦,咸丰帝同⽗异母弟,⾪镶⽩旗)畏敌如虎,认为形势危殆,战守两难,如“倘有⼀线可为,不惜委曲迁就”,即除了屈膝求和,别⽆出路。

他照会英、法公使要求停战谈判。

英法联军经过张家湾、⼋⾥桥之战,伤亡惨重,部队疲惫,急需从天津调来兵员枪弹补充,因此同意恢复通州破裂的谈判,借以做好进攻北京的准备。

谈判近半⽉,⾃然毫⽆结果。

⼋⽉⼆⼗⼀⽇,经过休整后的英法联军万余⼈进犯北京。

由于东郊数10⾥之内,⽆⼀兵⼀官防守,很快兵临城下。

北京条约的内容

北京条约的内容

北京条约的内容《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北京条约的内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北京条约的内容中英北京条约清政府与英国于1860年10月24日签订条约,英方代表为额尔金伯爵。

约文中英文共10页,条文主要内容如下:清朝确认中英《天津条约》有效性;清朝割让广东新安县(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给英国;清朝增开天津为商埠;增加中英《天津条约》的赔款至800万两;允许西方传教士到中国租买土地及兴建教堂;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工(苦力);根据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英国政府已于1997年7月1日零时将香港地区(包含香港岛,九龙半岛及新界)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政府于同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法北京条约清政府与法国于1860年10月25日签订条约,法国代表为葛罗男爵。

约文中法文共27页,条文主要内容如下:清朝批准中法《天津条约》,赔款增为800万两;归还从前没收的天主教财产;中文条约第七款明定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及建造自便,但法文版无此条;清朝同意开放大连为商埠;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与俄国于1860年11月14日签订条约,俄国代表为伊格那提耶夫伯爵。

约文中俄文共43页。

在英法联军之役快将完结时,俄国声称自己之前对英国、法国调停战争有功,逼清政府签署这条约。

当时咸丰皇帝出走热河,负责一切善后工作的奕䜣求和心切,就签署了中俄北京条约。

条文主要内容为:清朝承认1858年的《瑷珲条约》的有效性,并将原先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至海之地(包括库页岛以及不冻港海参崴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归俄国所属,从此中国失去了东北地区对日本海的出海口;规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宾达巴哈起经斋桑卓尔、特穆尔图卓尔(今伊塞克湖)至浩罕边界,“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为界;开放张家口、库伦、喀什噶尔为商埠;俄国在库伦、喀什噶尔设立领事馆。

北京条约简要介绍

北京条约简要介绍

北京条约简要介绍北京条约,也被称为《北京议定书》,是指1860年10月18日在北京签订的中英交涉的结果。

该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条约,对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京条约的签订背景可以追溯到第二次鸦片战争。

当时,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占领了北京,并且烧毁了圆明园。

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不得不与西方列强进行谈判,以保护国家利益。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清政府赔偿英法联军的战争费用,放弃对欧洲传教士的过问权,开放中国的一些港口给西方列强进行贸易,以及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等。

这些条款严重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和抗议。

北京条约的签订在中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许多人认为这是一部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

此后,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以加强国家实力,保护国家利益。

这些改革运动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

尽管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不少困扰,但它也有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北京条约为中国开放了一些港口,促进了贸易和经济发展。

其次,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意识到自身的薄弱和不足,激发了对自我改革的意识和决心。

最后,北京条约也为后来的中国外交政策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使中国更加注重保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它不仅意味着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了严重损害,也引发了中国的自我反思和改革运动。

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我们应该通过对北京条约的研究和思考,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为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做出更好的选择和决策。

《北京条约》名词解释

《北京条约》名词解释

《北京条约》名词解释
嘿!今天咱们来聊聊《北京条约》呀!
哎呀呀,《北京条约》这可真是个重要的历史名词呢!它是在1860 年10 月清政府分别和英国、法国、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呀!
这《北京条约》的签订,那可给咱们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呢!你想想,这外国列强通过这个条约,那是掠夺了多少咱们的权益呀!比如说,割让了大片的土地,让咱们的领土不再完整,这多让人心痛啊!
这当中,英国和法国得到了好多好处哇!像赔款,那可是一大笔钱呢!咱们国家的财富就这样被他们抢走啦!还有,允许他们在北京建立使馆,这不是等于在咱们的心脏地带安插了他们的眼线嘛!
俄国也没闲着呀!趁机割占了咱们中国乌苏里江以东的地域,那可都是咱们的大好河山呢!
《北京条约》的签订,让咱们国家的主权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呀!这也让咱们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呢!咱们得不断强大,才能保护自己的国家,不让这样的屈辱历史重演哇!
不过,咱们也不能只沉浸在过去的悲伤中呀!咱们得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努力发展,让咱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再也不受别人的欺负!你说是不是呀?
总之,《北京条约》是咱们历史上的一道伤疤,咱们要永远记住它,以此为鉴,奋勇向前!哇,相信未来咱们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的!。

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_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

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_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

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_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北京条约》是恭亲王奕䜣在英、法武力威胁和沙俄诱逼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目录☆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中英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原称《中英续增条约》。

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4日清钦差大臣奕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签订。

共九款。

这个条约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1)开天津为商埠;(2)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八百万两。

签约后,英国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并支持洋务派奕昕(此字为言字旁)当政。

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款前于戊午年五月在天津所定原约,本为两国敦睦之设,后于己未年五月大英钦差大臣进京换约,行抵大沽炮台,该处守弁阻塞前路,以致有隙,大清大皇帝视此失好甚为惋惜。

第二款再前于戊午年九月大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大英钦差大臣额尔金,将大英钦差驻华大臣嗣在何处居住一节,在沪会商所定之议,兹特申明作为罢论。

将来大英钦差大员应否在京长住,抑或随时往来,仍照原约第三款明文,总候本国谕旨遵行。

第三款戊午年原约后附专条,作为废纸,所载赔偿各项,大清大皇帝允以八百万两相易。

其应如何分缴,即于十月十九日在于津郡先将银伍拾万两缴楚;以本年十月二十日,即英国十二月初二日以前,应在于粤省分缴三十三万三千三百十三两内,将查明该日以前粤省大吏经支填筑沙面地方英商行基之费若干,扣除入算;其余银两应于通商各关所纳总数内分结,扣缴二成,以英月三个月为一结、即行算清。

自本年英十月初一日,即庚申年八月十七日至英十二月三十一日,即庚申年十一月二十日为第一结,如此陆续扣缴八百万总数完结,均当随结清交大英钦差大臣专派委员监收外,两国彼此各应先期添派数员稽查数目清单等件,以昭慎重。

鸦片战争名词解释

鸦片战争名词解释

鸦片战争名词解释鸦片战争是指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中国与英国之间的一次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下面是对鸦片战争相关名词的解释:1. 鸦片:指一种由烟叶制成的吸食品,主要成分是尼古丁。

鸦片作为一种发源于南美洲的物品,通过贸易传入中国,并被广泛吸食。

鸦片的吸食在中国社会引起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 《合艾条约》:是鸦片战争中英国和中国之间签订的一项不平等条约。

该条约于1842年签订,规定了中国向英国支付2,100万两白银的赔款,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并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3. 《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中英国和中国之间签订的另一项不平等条约。

该条约于1843年签订,规定了中国向英国支付6,000万两白银的赔款,并进一步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个港口进行贸易。

4. 货币流出:指鸦片战争时期大量外汇流失到外国。

由于中国贸易逆差,大量洋银流入中国,中国政府使用洋银支付鸦片战争赔款等费用,导致大量白银流失,给中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

5. 贿赂索贿外交:指英国鸦片战争时期与中国政府进行谈判时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

英国代表贿赂中国官员,以达到谈判目的。

这种贪污行为使得中国政府陷入无法摆脱的被动地位。

6. 天津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项不平等条约。

该条约于1856年签订,规定了进一步开放中国港口、允许外国驻扎军队、开放通商口岸等。

此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地位。

7. 西方霸权:指鸦片战争后,由于中国的贸易不平衡和不公平的条约,导致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相对霸权地位。

这种霸权使得中国无法保护自己的利益,也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衰落。

8. 义和团:是光绪年间兴起的一股民间组织,主要是一些愤慨于中国被列强控制和敲诈的人士。

义和团抵制外国侵略,反对基督教传教和外国势力。

义和团在中国形成了一股抗击外国侵略的民间力量。

9. 辛丑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的又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签订于1901年。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北京条约是指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和1860年签订的《中法北京条约》。

这两个条约是中国清朝和外国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之一,对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了严重损害。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俄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确认《尼布楚条约》的有效性,即确认中国东北地区属于俄罗斯势力范围;二是确定了中俄边界线,中国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地区,面积约为17.3万平方公里;三是规定了中俄贸易口岸问题,允许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设立贸易口岸,并享有治外法权;四是规定了通商口岸问题,允许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设立通商口岸,并享有治外法权;五是规定了对俄侨民的保护问题,中方同意保护俄侨民的合法权益;六是规定了对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宗教传教活动问题,中方同意允许俄国传教士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传教活动。

《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确认《天津条约》的有效性,即确认中国南方地区属于法国势力范围;二是规定了中国向法国支付赔款的数额和时间;三是规定了中国允许法国传教士在中国南方地区进行传教活动;四是规定了中国允许法国在中国南方
地区设立领事机构,并享有治外法权;五是规定了中国允许法国在
中国南方地区设立贸易口岸,并享有特权;六是规定了中国允许法
国在中国南方地区设立通商口岸,并享有特权。

总的来说,这两个条约都是以割地赔款和割让特权为主要内容,对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造成了严重损害。

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国
家受辱的一页,成为中国人民不断奋起反抗的动力源泉。

1860年北京条约

1860年北京条约

1860年北京条约《北京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1860年中国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分别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1860年北京条约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北京条约历史背景中俄北京条约1856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清政府于1858年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进一步攫取了大量的特权。

1859年,英、法、美三国分别派遣驻华公使,率领舰队来华换约。

清政府加强了天津、大沽的防务,准备在上海与英、法公使换约,以阻止公使入京。

英、法拒绝在上海换约,于1859年6月北上天津大沽口外,不走清方指定的入京换约路线,强行突入大沽,结果被清军击败。

英、法决定再次组织联军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1860年8月,英法联军17000余人到达天津附近海面,攻克大沽,占领天津,在通县击败清军主力。

9月22日,咸丰皇帝逃往热河,任命恭亲王奕䜣为全权议和大臣,留京求和议约。

在谈判时,清政府毫无抗争,完全接受了英、法的条件。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全权议和大臣奕䜣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礼部大堂,交换了中英《天津条约》,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25日,清政府全权议和大臣奕䜣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北京礼部大堂,交换了《天津条约》,并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

英法联军随即撤出北京。

1860年11月14日,清政府全权议和大臣奕䜣与俄国驻华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1] ,承认了一直拒绝批准的中俄《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内容中英北京条约清政府与英国于1860年10月24日签订条约,英方代表为额尔金伯爵。

约文中英文共10页,条文主要内容如下:清朝确认中英《天津条约》有效性;清朝割让广东新安县(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给英国;清朝增开天津为商埠;增加中英《天津条约》的赔款至800万两;允许西方传教士到中国租买土地及兴建教堂;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工(苦力);中英北京条约中割让的九龙半岛部分根据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英国政府已于1997年7月1日零时将香港地区(包含香港岛,九龙半岛及新界)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政府于同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北京条约名词解释

北京条约名词解释

北京条约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不?这可真是历史上一个超级重要的事儿啊!就像是一道深深的印记,刻在了咱中国历史的长河里。

想当年啊,英法联军那叫一个嚣张,打进了北京城,就跟一群土匪似的。

他们逼着咱签了这个,这简直就是对咱国家的一种掠夺和欺负呀!这就好比有人强行闯进你家,还逼你把宝贝都给他,你说气不气人!
里面有好多苛刻的条款呢!比如说割让土地,把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中国领土割让给英国,这不是明抢吗?这就好像你心爱的东西被人硬生生地夺走了一样,心疼啊!还有赔款,那可是一大笔钱呐,让咱国家的负担更重了。

这跟被人打劫了还得给人家钱有啥区别?
这的影响那可太大了,它让咱国家失去了好多重要的东西,也让咱中国人更加意识到必须要强大起来,不能再被人欺负了。

咱得记住这段历史,记住那些耻辱,然后奋发图强,让咱国家越来越强大,再也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咱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就等于背叛呀!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就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要不断前进,不断努力,让中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北京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1860年中国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分别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委任钦差大臣奕䜣作为谈判及签约代表。

签约地点在北京礼部衙门,今天安门广场东南角。

另外,1887年与葡萄牙签定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亦称《中葡北京条约》。

为什么签订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打了败仗,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朝确认中英《天津条约》有效性;清朝割让广东新安县(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给英国;清朝增开天津为商埠;增加中英《天津条约》的赔款至800万两;允许西方传教士到中国租买土地及兴建教堂;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工(苦力)《北京条约》的签订过程《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1860年9月21日,八里桥失守、英法联军进逼北京的消息,传到北京,清廷极为震惊。

咸丰帝走投无路,遂于当天立即下令以载垣、穆荫办理和局不善,撤去钦差大臣职务,另派他的六弟恭亲王奕䜣为全权大臣继续求和。

他自己则于初八清晨带着后妃、皇子和一批王公大臣,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热河行宫)。

咸丰帝逃走后,北京陷于极端混乱之中。

官眷商民人等,十有七八纷纷出城逃避;薪米诸物皆骤贵数倍;清廷六部九卿无能入署办事者,人心涣散,呼应不灵,各处办公人员多半星散。

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的都城,经过历朝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不断修建,已成为一座坚城,当时城上安设大小火炮数千门,外城、内城均挖有较为宽深的护城河。

城内外守军约15万人。

同时内地诸省的勤王之师在陆续赶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是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与英国、法国、俄国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

1856年,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以后,英法联军陆续从大沽口撤走。

但是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

清政府对条约也很不满意,特别认为允许外国公使驻京的条款损害了“天朝尊严”,亟想改订。

咸丰皇帝曾令桂良等与英、法代表谈判通商章程时,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并且设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换约。

但是英、法方面不容改变《天津条约》的各项条款,并坚持要在北京换约。

1859年6月,英、法、美三国公使率舰队20艘北上换约,不走清政府指定的入京路线,以武力闯入大沽口,并开炮轰击炮台。

中国守军奋起还击,英法联军被打得大败。

中国军队为保卫祖国,在大沽口痛击侵略者,这是完全正义的行动。

然而英法联军大沽口战败的消息传到欧洲时,英、法统治阶级内部一片战争喧嚣。

他们叫嚷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攻打中国沿海各地,占领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借以“教训中国人”,让英国人“成为中国人的主人”。

1860年2月,英、法两国政府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18’000余人,法军约7’000人,船舰200余艘来华,扩大侵略战争。

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

5、6月,英军占大连,法军占烟台,封锁渤海湾。

俄使和美使也于7月赶到渤海湾,再次以“调停人”为名,配合英、法行动。

8月英法联军开始进攻天津。

14日塘沽失陷,21日大沽失陷,侵略军长驱直入,24日占领天津。

清政府急忙派桂良等人到天津议和。

在谈判中,英、法提出,除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求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等。

清政府坚持先退兵,并不许带兵进京换约,谈判破裂。

9月初,英法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清政府再派怡亲王载垣等人为钦差大臣,到通州议和,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谈判再次破裂。

咸丰皇帝派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议和。

自己则于9月22日逃奔热河行宫(今河北省承德市郊)。

10月初,侵略军进攻北京,并于同日抢劫了圆明园。

英法联军扬言还要炮轰北京城,捣毁皇宫,清政府不得不派钦差大臣奕前往谈判。

奕在英、法武力逼迫和俄国恫吓挟制下,于10月24日、25日分别与英、法代表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该条约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又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归英属香港界内”;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堂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一条“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当英、法向中国进行更大勒索的时候,沙俄竭力怂恿英法联军北上进攻京、津,试图利用英、法的军事侵略来讹诈中国;同时又拉拢美国,伪装中立,以“调停人”的身份出现,试图最大限度地获取侵略利益。

1858年5月,俄国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之机,派军队侵入黑龙江瑷珲地区,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与其签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同年6月,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天津条约》,但仍不满足于所获得的特权和利益。

1860年11月,沙俄迫使清政府承认《瑷珲条约》,并另订《中俄北京条约》,把《瑷珲条约》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归俄国;还规定:“西疆尚在未定之交界,此后应顺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为界”。

据此,沙俄于1864年强迫清政府订立《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侵夺了中国西北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北京条约》不仅完全确认了侵略者从《天津条约》中获得的侵略权益,还对中国进行了新的勒索。

通过这个条约,列强从中国勒索了大笔赔款,又一次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向中国政治中心地区扩张;同时,条约准许华工出洋,使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侵略者贩卖华工的行为合法化。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的地位进一步加深,中国人民的苦难更加深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