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合集下载

无色声香味触法的意思

无色声香味触法的意思

无色声香味触法的意思无色声香味触法,是佛教中的五蕴,也是佛教中的五种感觉。

它们分别代表了人们感知世界的五个方面,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这五种感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

在佛教中,这五种感觉被看作是幻觉,是迷惑人类的根源。

因此,佛教强调要超越五蕴,达到无色界,实现真正的解脱。

在佛教中,五蕴的意义非常重要。

五蕴是佛教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佛教修行的基础和核心。

五蕴代表了人类感知世界的五个方面,这五种感觉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

佛教认为,人们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是有限的,而且容易被幻觉所迷惑。

因此,佛教强调要超越五蕴,达到无色界,实现真正的解脱。

首先,无色指的是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大小的状态。

在佛教中,无色界是人们在修行中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真正的解脱。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不再被五蕴所束缚,不再受到幻觉的影响,可以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和世界的本质。

这个境界是非常高深的,需要长时间的修行和精神的净化才能达到。

其次,声指的是听觉,代表了人们通过听觉感知世界的能力。

在佛教中,声是一种幻觉,容易迷惑人们。

佛教认为,听觉是一种很容易被干扰的感觉,容易受到外界噪音的干扰,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和感知。

因此,佛教强调要修行,净化心灵,超越声的束缚,达到无声的境界。

再次,香指的是嗅觉,代表了人们通过嗅觉感知世界的能力。

在佛教中,香也是一种幻觉,容易迷惑人们。

佛教认为,嗅觉是一种很容易被外界气味所干扰的感觉,容易让人们陷入情感的泥沼,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和感知。

因此,佛教强调要修行,净化心灵,超越香的束缚,达到无香的境界。

再次,味指的是味觉,代表了人们通过味觉感知世界的能力。

在佛教中,味也是一种幻觉,容易迷惑人们。

佛教认为,味觉是一种很容易被外界味道所干扰的感觉,容易让人们陷入贪欲的泥沼,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和感知。

因此,佛教强调要修行,净化心灵,超越味的束缚,达到无味的境界。

最后,触指的是触觉,代表了人们通过触觉感知世界的能力。

佛学经典语录摘抄(经典)

佛学经典语录摘抄(经典)

佛学经典语录摘抄(经典)修身养性的佛语经典语录欣赏篇一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佛语经典语录篇二1、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2、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4、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5、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6、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为何称罗汉为担板汉

为何称罗汉为担板汉

为何称罗汉为担板汉?导言:须陀洹是罗汉道的第一个果位,又叫入流果、预流果,或七还果。

须菩提在《金刚经》中说:“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此果位具体有何特点?修行者如何才能获得此果位呢?请看文中详解。

一个罗汉道的修行者,第一步就是把自己从色声香味触法中拔离出来。

这种拔离和《金刚经》的超越和无为法,还不是一回事。

《金刚经》的超越,是彻底地超越一切二元对立,超越一切现象世界,超越一切执著和有为,不假次第,直登佛地,直指心性,当下顿悟,当下圆满,当下解脱。

而此处之罗汉道的拔离,是对色声香味触法进行躲避与拒绝式的拔离。

阿罗汉又名“担板汉”。

担板汉是大乘对小乘的一个讥笑。

担板,就是扛着一块板,始终拿着这个板,类似防暴警察手里拿着的那个盾牌一样。

干什么呢?盾牌外面是这个世界,盾牌里面是自己。

也就是说,罗汉采用的是回避制、躲避制——无论天下怎样,我拿一个板子挡起来,我躲在板子里面,将自己与世隔绝起来。

弄一个金钟罩把自己罩起来,不管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皆与我无关,我只管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享清闲。

这有点像鸵鸟,当鸵鸟遇到危险时它就使劲奔跑,如果通过逃跑的方式仍然摆脱不了危险,它就把头插进沙子中或草堆中——我不管了,我不看了,我也不听了,你爱谁谁,爱怎么地怎么地——这就是鸵鸟。

阿罗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鸵鸟思想。

他不问一切,一味闭目塞听,始终在身边竖立一块板子,走到哪里就把板子带到哪里。

他把所有的热情全部抹杀,灰心灭智,对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沉浸在一种极度的消极状态中,这就叫阿罗汉,故又名担板汉。

比如色——朝霞、彩云、青山、绿水等等,这些景色好不好看呢?好看,非常美丽。

但阿罗汉会装作没看见,再好看也不多看一眼。

因为心已死,看到像没看到一样。

迎面来了一个美女,看见没有?看见了——其实我没有看见,因为我心如死灰,无论什么我都没有看见。

因为他对色,对外在的形象,采用的是极度消极制。

对声香味触法也全部采用这种方式,一味退却,一味消极,一味回避。

因果不虚之实修引导

因果不虚之实修引导

因果不虚之实修引导时间:2009-09-26来源:未知作者:佛缘总编辑一:内容:通过寿命无常引导的修习,使我们了达诸法无常迁变、幻化不实的道理。

然而一切诸法的本来面目虽然虚妄无实,但是在迷乱的有情心识前,还是会依暂时的因缘不灭显现的。

此种种现法非是无有因缘、无端显现。

凡是显现的一切轮回与涅盘之诸法,悉皆唯一遵循无乱无杂的不变因果法则。

那就是自己所作的一切善恶业决定要成熟于自己的身上。

既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无欺,丝毫不谬。

迷惘众生于此缘起因果幻化之网中,感受着无际的有漏苦乐。

就如梦中之人,于梦中仍要真实地感受苦乐,有情未从无明大梦中醒觉之前,也决定要感受无欺的痛苦。

虽然众生无不希求安乐、逃避痛苦,然而大多数的众生不明苦乐的法则,心存无有因果或常断之邪见,不知苦乐的来源,皆是善恶之业所感之果报。

所以无缘踏上安乐的正道。

他们往往背道而驰,希求获得安乐却处处制造痛苦之因,想远离痛苦却从未种下安乐之因,如是而行怎么能离苦得乐呢?所以要懂得因果不虚的道理,如理慎重地取舍善恶业,方能解脱无边的痛苦。

华智仁波切于《莲苑歌舞》中云:“呜呼苦难唯业所造,业如画师无所不作,业力成熟百劫不灭。

自作永不变为他受,善引善趣上种解脱,恶引恶趣痛苦轮迥,少因亦能成熟众果,上种天界幸福富足,恶趣地狱痛苦难忍,自业所感别无他因。

是故随时随地皆当,正知正念谨慎为本,因果取舍郑重其行”。

那么怎样如理地取舍善恶业呢?那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这是殊胜的窍决,根本的行持。

我们所应时刻奉行的惟有净化恶心、升华善心。

因为恶心的净化,可以从此阻塞一切恶业之源,由于恶业的禁止,便关闭了通往恶趣的大门,消灭了未来的隐患。

而善心,它是一切安乐的源泉,一切人天福报、菩提妙果皆由此流出,所以我们要励力发起善心善行,而培育善心,更应于法应无所住行善业,以庄严无上菩提心。

所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无相之善妙业,使五度之有现福德资粮与智慧度之无现智慧资粮双运,从而可现前色法二身。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眼耳鼻舌身意,就是眼睛,耳朵,鼻子嘴,舌头,身体,脑子。

也就是所谓的六根,是人接受外界信号的器官。

色声香味触法是对应六根的六尘,色:眼睛见到的一切。

声:耳朵听到的。

香:鼻子闻到的。

味:舌头尝到的。

触:身体感受到的。

法:大脑对一切接收到的信号做出的作用。

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

色☞又作色处,为五境之一,是眼根所对之境,为眼识所缘的对象。

色境的色,不是色蕴所摄的一切色法,而是眼识所对的显色,形色,表色三种色。

《百法纂释》曰:“色尘者,为眼根所对之境故,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高,低,光,影,明,暗之色虽有多种,总名为色,为眼根之所对,眼识之所取故。

显色:谓青,黄,赤,白,此四者为实色,为眼识所缘;光,影,明,暗,烟,尘,云,雾,空。

一,显色,此九者为假色,为意识所缘。

二,形色:谓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不正。

此十者为相状假色,为意识所缘。

三、表色:八种,谓取,舍,屈,伸,行,住,坐,卧。

而眼识是视觉器官,只缘实色——即青黄赤白四色,不缘假色。

而假色中的光影明暗,长短方圆,行住坐卧等,是意识(五俱意识)所缘的境。

声☞声是四大经过各种原因与条件生的效果,所以声无常。

噪音与乐章,奉承与贬低,都是声。

香☞气味是四大经过各种原因与条件生的效果,所以香无常。

即使读佛经嗅到檀香味也跟佛法无关,该香是有为法。

认为香没有原因或者大梵天造的,那是邪见。

味☞辣不是味,是触感。

触☞软硬/土大,冷热/火大,流动风大。

不能触到四大中"水大"的属性,因为"水大"指黏合。

法☞抽象的思维。

眼睛/视觉。

耳/听觉。

鼻/嗅觉。

舌/味觉。

身/触觉。

意/心/识。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语文非语文01——法会因由这是金刚经的第一品,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佛和大家,就是学生,一起到城里去讨饭,然后回来,吃饭,洗脚,坐下。

佛是有1250个学生的老师,这个老师很不简单,按照现在的说法,应该至少是特级教师。

按流行的称呼,我们应该叫他佛特。

而且他教的好像也就是语文,和我还是同行,不过我教的是中国的语文,他教的是印度的语文。

这样一个在全世界知名的老师,为什么还要自己去讨饭呢?这是我最想不通的问题。

现在我想通了,佛没有把自己当作是高一般的老师一等的名师或者高学生一等的老师。

所以他要亲自去和学生一起讨饭,和学生一样赤脚。

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其实不止是语文老师,其他老师也一样,恰恰是最喜欢把自己当作老师的。

好像总是比学生知道得多一点,懂得多一点,所以往往总是想多教一点给学生。

看看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就相信我说的话了。

如果把你自己的课做个录音或者录象什么的,然后统计一下你说的时间和学生说的时间,相信你会大吃一惊的——我怎么有那么多话呢?语文是需要体的,有很多东西不是我们老师可以教给学生的。

语言文字里的包含的情感你能教吗?词语句子里流露的灵性你能教吗?都可以教,但是都不可以教。

要学好语文,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讨饭;要教好语文,就要和学生一起去讨饭。

最好把鞋子也脱了,大家一起赤脚。

语文非语文02——善现启请他们吃完了饭就开始上课了。

须菩提举手问老师:怎么样才能不胡思乱想他们吃完了饭就开始上课了。

须菩提举手问老师:怎么样才能不胡思乱想啊?老师说,你问得好,我给你说,就应该像现在这样。

须菩提说,哦,老师您说啊,我听着呢。

可是老师已经说完了。

佛的教学方法好像很民主,学生有问题就问他,然后佛根据学生的问题来教学。

这样的教学不是一般的语文老师可以做到的。

我们的教学都是老师先设计好了,不管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我要上的就是这些了。

如果在上课的过程中,万一有个不听话的学生把话题引偏了,老师会不动声色地引回来。

学生想知道什么,想学什么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老师要教什么,老师该教什么。

佛家经典禅语静心收藏

佛家经典禅语静心收藏

佛家经典禅语静心收藏20____佛家经典禅语静心佛家经典禅语静心55句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收集了一些佛家经典静心禅语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喜爱。

佛家经典禅语静心精选1. 佛家禅语: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2.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3.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 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5. 诸佛真语,以心为宗。

众生信道,以宗为鉴。

6.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7.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舞,无穷般若心自由,语默动静体自然。

8. 人生因有责任而忠实,若躲避责任,则这样的人生就是虚度。

要将是非当教化,不要将人世当是非。

9.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行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10. 问神山僧密禅师:请说生死之事。

禅师问:你什么时候死过答:不曾。

禅师曰:既不曾,那只有亲自死一回方知生死之事。

11. 生活在山坡上的石头,艳羡山下繁华大道,便自己滚下去,结果受尽践踏与玷污。

禅师:知足常乐,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12. 古树下栖息着大眼猫头鹰。

僧徒们发觉树叶中有亮点,还有扇翅膀之声,便传闻有怪兽,人人惊恐万分。

禅师:传闻是最可怕的怪兽。

13. 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14. 佛家禅语:一休禅师将老师的茶杯打破了。

他问老师:人为什么肯定要死老师答:世间一切有生就有死。

一休说:你的茶杯死期到了!15.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别是必定的。

16. 不要在你的才智中夹杂着高傲。

不要使你的虚心心缺乏才智。

17. 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18. 佛家禅语:园子里有朵很美的花,烧火僧把它移植到花盆里放在房间里,没想到,几天后,花死了。

禅师:有些东西因为想得到才会失去。

19.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

色声香味触法:人生方向盘

色声香味触法:人生方向盘

色声香味触法:人生方向盘面对眼前的世界,人的感官处理器如何工作?依于六根所接之尘有六:谓色、声、香、味、触、法,是为六尘。

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的缘由。

六根接触六尘,和合而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

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

举例而言: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

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

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

六尘示意图色:眼所见,明暗质碍等。

能染污眼根,色尘;声:耳所闻,动静美恶等。

能染污耳根,声尘;香:鼻所嗅,通塞香臭等。

能染污鼻根,香尘;味:舌所尝,咸淡甘辛等。

能染污舌根,味尘;触:身所感,离合冷暖等。

能染污身根,触尘;法:意所知,生灭善恶等。

能染污意根,法尘。

什么是色?什么是声?什么是香?什么是味?什么是触?什么是法?感官处理器处理面对的物质世界,进而了解与分别,了解得好,就境界高;了解得不好,就会变得物质横流。

向往物质,人就很愚笨;向往精神,人就很智慧。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指人生的平面。

到处都有平面,平面形成了自我的精神。

一个人的平面宽大与否,取决于自己能量的密度与能量的总量大小。

冲破自己的界面,就是一种突破。

诚如人的皮肤是排毒的平面。

总的说来,“无色声香味触法”就是面对我们所在的世界,我们的感官处理器需要正确判断与应对,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存有这样一个软地带、缓冲区,为人们准确找到精神世界的力量建立正确的途径。

一切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心若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身受世间诸般痛苦一切恩爱会无尝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第一品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

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

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生。

若有色。

若无色。

若有想。

若无想。

若非有想。

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即非菩萨。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复次。

须菩提。

菩萨于法。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须菩提。

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

虚空可思不。

不也。

世尊。

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

福德亦复如是。

不可思量。

须菩提。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

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则见如来。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颇有众生。

对联集锦(三)

对联集锦(三)
--印光法师题永明塔院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相相离相而万德圆彰,究竟亲证夫实相; 生慈心、生悲心、生欢喜心、生大舍心,心心印心而一尘不立,彻底显现乎佛心。
--印光法师题法堂
海气侵阶晴亦雨 潮声著树晚多风 ——福建晋江石佛岩寺
心到虔时佛有眼 运当亨处石能言 ——陈望坡题福建晋江石佛岩寺
五百年前,我辈是同堂罗汉 三千界里,问谁能安坐须弥
——昆明玉案山筇竹寺
12
煨芋留宾,共领略世态炎凉,深山情况 焚香静坐,莫漫说峨嵋旧事,滇海新禅
——同上
莽乾坤能得儿时闲,莫辜负半日逢僧,共话沧桑堪小憩 好光景不愁无处觅,最难是万家生佛,关怀涂炭故群黎
——同上
托钵归来,不为钟鸣鼓响 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 ——担当题昆明玉案山筇竹寺
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箓 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 ——黎方修题昆明玉案山筇竹寺
三摩印证喻恒河人天皆大欢喜 七宝庄严现香界广轮遍诸吉祥
--乾隆题承德普乐寺
总持初地**资福胜因延上塞 广演恒沙梵乘能仁宏愿洽群藩 --乾隆题承德普陀宗乘之庙
水镜喻西来妙观如是 月轮悟南指合相云何 --乾隆题承德普陀宗乘之庙
法界现神威即空即色 梵天增大力非住非行 --乾隆题承德普陀宗乘之庙
发心为众生缘深入善权菩萨果 现相如三世佛了分身住曼殊床
千寻峭壁江烟锁 半岭残寺树色封 ——四川合川钓鱼城护国寺
城号钓鱼,三江送水开巴堑 寺名护国,孤嶂飞云控蜀疆
——同上
将军立地能成佛 菩萨升天善伏魔 ——任澹园题四川泸州方山佛国寺
干青云而直上 障百川以东之 ——四川乐山凌云寺
10
九顶云霞浮雾出 二峨风雨渡江来
——同上
春梦一场空,回忆嘉州,应记联床听夜雨 大名千古在,本居兜率,何妨侍砚宠朝云

中国佛寺妙联集锦

中国佛寺妙联集锦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乾坤
处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
清音阁
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
重庆市罗汉寺
法门平等人天共仰,觉路光明凡圣同游
梁平县双桂堂
二株嫩桂久昌昌,正快时人鼻孔;数亩荒田暂住住,稍安学士心肠
贵阳市弘福寺
一院桂荫疑有雨,四厢花影欲登楼
昆明市圆通寺
古刹居闹市,车水马龙,看你如何安身,触目均为纷扰相;佛缘往心灵,游客观众,是谁能够敬意,随机所到极乐园
听来暮鼓晨钟,声声觉悟;对此禅灯宝像,面面圆光
四川乐山凌云寺
春梦一场空,回忆嘉州,应记联床听夜雨;大名千古在,本居兜率,何妨侍砚宠朝云
四川峨眉灵岩寺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四川峨眉山报国寺
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
昆明莲花禅院
大慈大悲,本百千万亿化身,斯为大士;观人观我,无色声香味触法,是谓观音
奉双亲参礼九华,喜今日旃檀林中便是极乐世界;愿一心长持半偈,想当年菩提树下用何等刻苦功夫
安徽明教寺听松阁
教弩耸高台不为炎刘消劫难,听松来远客谁从古佛识真如
灵隐寺冷泉亭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宁波市鄞县天童寺
深具慈忍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诸事;广结欢喜缘,满腮含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阿育王寺
阿育王造浮图,其数八万四千,惟斯独著;萨诃求舍利,已历一十二代,如此常灵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寺院楹联集锦
--------------------------------------------------------------------------------
作者:佚名来源:本站整理阅读:3318更新:2006年05月14日

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

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

[于诸宅舍道路。][逢见一切愚痴贫贱之人。]
[毁骂捶打。需索财物。][若能随顺其意。令生欢喜。]
[不生嗔恨之心。][即是布施之义。]
[若祇分辨是非。]我们了解是非,
[顾惜财宝。] 只想保护我们的财产,
[阻抑其意。]
这个很重要,什么叫阻抑呢?就是抗拒、作对,违戾的意思,
这个阻抑有三种意思,就是偏偏跟众生作对,
因为是凡夫,不能一开始就要求所有的人都是圣人,没有办法的。
我讲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修行是真枪实弹的东西,不是嘴巴说一说而已。
我们一定要了解,这无所住,其实真的不简单,随处解脱。
[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
无心就是无执着心、无分别心。[即无所住也。]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者。]
解,有了解这个世间的真理。
解行相应,[是名利益于自己也。]只利益自己。
[所学佛法。自然广大。]
你若是行与解不但通达,而且肯去做,这就是自利又利他,
确确实实,说到最后也能自利。所学佛法,自然广大,
[虽具见闻觉知。万境不能染着。][即是解脱了悟之人。岂无利益。]
见所有相,统统是虚妄,你马上就很清楚了。
世间的教育,叫作执着的教育,愈教育就愈痛苦,
他去追求这个名、追求利、追求金钱,
不管你什么道德、观念,什么智慧、解脱,统统不管,我只要能活得快乐就好。
所以,世间的教育,没有办法产生真正的大圣人,没有办法像佛陀尽所有智,
佛陀见一切相,都是缘起,当下就是空,无所执着,尽所有智马上跑出来。
大舍,火站在前面,人跟着火走,看得很清楚。
[更无明暗。]没有明也没有暗。
[中舍如火烛在傍。]
火烛在旁,在旁边照的话有影子,

有佛缘的句子

有佛缘的句子

有佛缘的句子:1、蝴蝶很美,终究蝴蝶飞不过沧海。

2、花开、花谢,生死、死生,人的真实生命在哪里。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浮生不在,茶语清香,注一湾水,取一瓢茶,入壶出汤浓稠甜蜜。

观而赏其妙,闻而悦其香。

5、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6、茶的滋味,大抵在其或苦或甜,或浓或淡色味交织之中,品出一种淡定的人生,一种不可释怀的人生,一种笑看风轻云淡的人生。

7、宁静而致远。

8、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9、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10、从来佳茗似佳人。

香怎么造句

香怎么造句

香怎么造句[标签:栏目] ,香怎么造句1、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桂花真香呀,香得像一阵沁人心脾的微风。

3、香樟树跟老家桂林那边的原樟区别的是,它的叶子稍小,只要将叶撮在手中,便有一股清淡的香味飘来,久久不会散去,树木长不了原樟大,寿命更比不上原樟,只是秋天的种子,比原樟的要多,要粗一点。

4、小小的油菜花中,还散发着一种迷人的,淡淡的清香。

那清香虽不如玫瑰芬芳扑鼻,但它的香味淳朴、沁人心脾,令人闻后十分舒适。

如果早晨能在这片美丽的、清香迷人的油菜花地旁读书,可真是一种享受!5、我请求你晚上不要走太远,就在我的身边,否则你会在路上洒下太多的美丽,尽管你美丽无尽,可那迷人的香味和婉约的笑容只给我好吗?6、昙花还会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香味。

尤其是刚绽放的一刹那,香味十分浓郁。

如果你在阳台种了一株已经开了的昙花,整个晚上阳台都飘着一种独特的香味。

7、才跨进牡丹源的大门,一阵春风轻轻的吹来,一丝丝,一缕缕的香气,轻轻悄悄地潜入我的鼻孔。

我使劲地呼吸着,顿时,让人感觉神清气爽。

我们寻着隐隐约约的香味,带着几分憧憬终于扑进了牡丹花海的世界。

8、到了草莓上市的季节,每当走到草莓摊前,看到那红彤彤的草莓,闻到那一股甜丝丝的香味,我就会像只馋嘴的小猫,忍不住垂涎欲滴。

9、瞧,那支百合花的茎是绿色的,它又细又长;叶子长长的,绿的生机勃勃。

有的百合花开放了,它的花瓣雪白的,好像一只只张着嘴的小喇叭。

花蕊是金黄色的,香味淡淡的;有的花还没开放,它们是花骨朵。

10、街道上是一片潮呼呼的露水气味,树影子渐渐的淡了,星斗渐渐的少了,天空渐渐的高了,寨子上的喇叭花顶着露珠儿开,豆荚子在微风里摇摆,菜饭的香味儿开始飘荡。

11、有人赞叹坚忍不拔的青松,有人欣赏波澜壮阔的大海。

有人喜爱使人陶醉的音乐,有人称赞振翅高翔的鸿雁。

而我,却喜爱秋菊。

因为它婀娜多姿,香味芬芳;因为它不畏严寒,傲视寒霜。

4妙行无住分

4妙行无住分

金刚经管窥录(妙行无住分第四)复次须菩提。

菩萨于法。

应无所住。

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须菩提。

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虚空。

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

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坡译:另外,须菩提,菩萨对万事万物,应该无执着,这样去修布施,也就是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该如此布施,不执着于相。

为什么呢?菩萨如果不住相布施,则福德不可估量。

须菩提,东方的无限虚空,可以思想到其边际吗?不可以啊,世尊。

南西北方等全方位的虚空,可以思想到其边际吗?不可以啊,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也是如此不可思知其量。

须菩提,菩萨就应该如此住其心。

布施是菩萨道的根本修法。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但因妄想分别执着,不能证得。

”观世音菩萨在《心经》里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我们凡夫之所以长劫流浪生死,就是因为颠倒梦想妄想分别执着放不下,而吸引这些垃圾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我执”,因为执着于“有我”,便进而执着于“我的见解我的东西我的功名利禄等等”一大堆颠倒梦想梦幻泡影,于是难得解脱。

所以佛教导我们用彻底修布施来放下,一旦彻底放下,本自具足非从外来的真如本性即可现前。

即是:看破、放下、自在。

而这修布施,常见的错乱修习就是执相而修,比如梁武帝说“我作了这么多善举,功德应该很大罢?”这个“我”反而因为执相修行而大肆膨胀,故大造六道轮回之因,毫无脱离六道之可能,与学佛求出离生死苦海的大方向南辕北辙,难怪要吃达摩老祖一闷棍。

故佛一边要求修布施,一边要求离执四相万相,这就是菩萨成就之正法。

离相布施,则福德无量无边。

我们常见印经刻像捐款之人,往往要上“功德芳名册”,这应该说是一种着相布施,非究竟法。

具体的布施修法,就按净空师说“念念为自己恶,念念为众生善,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即可。

寺院楹联集锦

寺院楹联集锦

寺院楹联集锦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对联世界读全部法华经,色相皆空,佛是恭最上乘,合与吾儒称大士醒半生蝴蝶梦,利名俱澹,我若退一步想,当于此地吊高人——许南英题台湾台南法华寺钟声洗尽浮尘念涧水流消伴俗缘——台湾台南大仙寺大振三通暮鼓,惊动灵山方外客仙敲一响晨钟,唤醒苦海梦中人——台湾台南大仙寺古迹重修,成观光地寺名长插,结香火缘——台湾台北剑潭古寺浩气化长虹,并此赤心冲霄汉剑潭如明镜,照将善泉示人间——台湾台北剑潭古寺寺古僧闲云作伴山深世远月为朋——台湾台南开元寺暮鼓三通,惊动灵山方外客晨钟一响,唤醒苦海梦中人——台湾台南开元寺泉声常入室草色不侵阶——郑子坦题台湾台南开元寺法藏证法门,谁悟了无生灭华严传华夏,我知自有圆通——台湾台南法华寺读全部法华经,色相皆空,佛是恭最上乘,合与吾儒称大士醒半生蝴蝶梦,利名俱澹,我若退一步想,当于此地吊高人——许南英题台湾台南法华寺睁眼看凡人,为消除怪雨盲风,拨开云雾叩头求上帝,快吩咐恒星列宿,整顿乾坤——五泉山人题兰州白塔寺华夏著神威,亦曾仗关前匹马炎刘存正统,几能抛肘后千金——兰州金山寺山势当空出河声入海遥——慕寿祺题兰州金山寺山势西回犹顾汉涛声东下欲吞吴——陈经文题兰州金山寺山色盈窗,大开眼界河声入座,豁荡胸襟——牟麟趾题兰州金山寺山产黄金,愿得千斤铸神像河翻白浪,常将九曲涤人疴——黄建中题兰州金山寺日永壶中,开亿万年上清世界云飞关外,留五千言道德真经——刘济题兰州金山寺此间称天下上游,与佛国毗连,大规模九曲河流,五泉山色最好是秋凉佳节,借禅房憩宿,细领略半床月色,几杵钟声——慕少棠题兰州金山寺新水乱浸青草路寒山半出白云层——张墩题兰州后五泉福泉寺庙貌傍灵岩,喜四境桑麻同沾法雨祥光凝宝座,愿万家兰桂昔荫慈云——张墩题兰州后五泉福泉寺发妙明心,共拔迷途臻彼岸云真实相,常瞻贝阙净凡尘——秦维岳题兰州后五泉福泉寺婆心荫山后龙泉,群生被泽妙相现云中鹫岭,大地如春——曹炯题兰州后五泉福泉寺景是仙鸾描出画形为天马负来图——甘肃敦煌鸣沙山鸣山寺沙自几时鸣,惊雷但有蛰龙起池犹亘古在,出水还期天马来——甘肃敦煌鸣沙山鸣山寺山林古刹西夏名蓝——宁夏平罗武当山庙负笈跋涉赴胜地忍饥耐寒求正宗——景行题拉萨色拉寺面壁十年,常敲着晨钟暮鼓阳春三月,倒听些竹笛山歌——周南题云南鹤庆天子庙银河水细浪飞花,织波中锦绣金斗山劲松翠直,谱天下文章——云南鹤庆江尾庙掷百八珠,穿百八洞,迄今数百年,八风平,同邑士民升日颂膺九五福,登九五尊,际前上九会,五云观,普天真圣晋露觞——云南鹤庆水洞祠(祀牟伽陀僧)鹤立鸽王台,看道旁纸彩旛花,秋月艳于春月夜云环狮子座,听院里金铙法鼓,中元闹似上元宵——云南鹤庆鹤云寺到此地,将书画琴棋俱演出来,趣甚趣甚登斯楼,把酒色财气都忘却了,仙乎仙乎——雷文明题云南景东天华寺看花明柳媚,有象文章,苦趣化为乐趣,妙妙听燕语莺啼,天然节奏,忧心变作欢心,呵呵——雷文明题云南景东天华寺是谁垒石为山,留斯画本莫使密云封径,正好清游——侯应中题云南景东石云寺凭栏看青山烟雨、翠岫风云,都收来百尺楼头,无边光景引领想纯阳神仙、太白诗酒,倘到得两人胸次,何等逍遥——侯应中题云南景东石云寺西方贝叶演真经,总不出戒定慧三条法律南海莲花妙生相,也只消闻思修一味圆通——吴松崖题兰州五泉山嘛尼寺倘飞来南海慈云,当为听泉响空山,不回南海这便是西天福地,何必问雷音古刹,又访西天——五泉山人题兰州五泉山嘛尼寺夜月千江天地晓秋花一树镜台空——兰州白衣庵宝座生春,紫竹因空翻有色香台说法,白鹦能悟渐无言——兰州白衣庵三藏传心,方便尽捱诸佛好万人合掌,皈依惟向此君多——兰州法云寺闭户三年,行著严霜劲雪登堂一喝,云垂翠竹黄花——唐琏题兰州广福寺乃圣乃神,万古英灵不爽允文允武,千秋大义常昭——姚万年题兰州广福寺正则扶,奸则诛,这便是春秋学问始以仁,终以义,已到了圣贤功夫——封土衔题兰州广福寺象教辟西方,灯传永证辟支果鸿慈遍南山,航渡还参最上乘——兰州接引寺虎啸玄坛,气接南山兴宝藏金生丽水,坐依坎位浚财源——李芳时题兰州重新寺屹砥柱,障狂澜,当代文章特振起耀长庚,映霄汉,斯儒脉胳永昭回——王标极题兰州重新寺春色满桃园,三国英雄如在秋风吹菊圃,万年俎豆常新——兰州华林寺座下莲花,占断西湖三月景瓶中杨柳,分来南海一枝香——兰州华林寺义勇镇边疆,泽并黄河流万古武安延社稷,群瞻紫塞峙千秋——兰州华林寺外域全归,坐揽关山皆胜地上游得据,笑谈西北有高楼——萨湘林题兰州华林寺惠陵烟雨,涿郡风雷,在昔埙篪兴一旅魏国山河,吴宫花草,于今蛮触笑三分——吴信辰题兰州华林寺剪一片白云补衲邀半轮明月看经——兰州白塔寺佛老识天倪,不受五行束缚圣贤重人事,能开万世太平——刘尔炘题兰州白塔寺随处现身,芙蓉面上春风拂寻声觅苦,杨柳枝头甘露流——长龄题兰州白塔寺山空无俗染洞僻有云浮——贵州织金东山寺四面青山朝佛座一湾绿水空禅心——贵州遵义桃溪寺一峰天半闻鹦语万籁松间只鸟啼——贵州普安鹦鹉寺水声琴韵古山色画图新——昆明圆通山圆通寺步步小心,须防石头路滑层层着眼,方知峰顶人高——昆明圆通山圆通寺问阿谁隐士自居,能学太公一钓去思今世古人若在,当邀子产几回来——昆明翠湖莲花禅院大慈大悲,本百千万亿化身,斯为大士观人观我,无色声香味触法,是谓观音——昆明翠湖莲花禅院吾道非耶,岂复出山为小草此生休矣,乃知阅世尽空花——陈小圃题昆明昙华寺守五叶宗风,粥鱼茶铫宜清静祝百花生日,宝马香车任去来——赵藩题昆明昙华寺地座灵山,白象呈祥,青狮献瑞开天胜境,犀牛表异,筇竹传奇——昆明玉案山筇竹寺煨芋留宾,共领略世态炎凉,深山情况焚香静坐,莫漫说峨嵋旧事,滇海新禅——昆明玉案山筇竹寺莽乾坤能得儿时闲,莫辜负半日逢僧,共话沧桑堪小憩好光景不愁无处觅,最难是万家生佛,关怀涂炭故群黎——昆明玉案山筇竹寺托钵归来,不为钟鸣鼓响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担当题昆明玉案山筇竹寺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箓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黎方修题昆明玉案山筇竹寺两手把大地山河捏瘪搓圆,洒向空中毫无色相一口将先天祖气咀来嚼去,吞在肚里放出光明——舒藻题昆明玉案山筇竹寺千栌赫奕万拱棱层——昆明安宁曹溪寺好山当户,看凤凰南翥,龙马北骧,黛色四周环佛地慧月临空,有玉水前横,杯湖远映,清光一片印禅天——李鸿祥题云南玉溪灵昭寺吉祥琼树是双林,此处有鱼跃鸢飞,恍忆宝池征悟境璀灿莲台成九品,何时看水流花放,庄严净土证禅心——李鸿祥题云南玉溪双林寺目道湖光千树雨万山明月一声钟——李成林题云南通海秀山涌金寺结大欢喜缘,只这笑呵呵,收拾囊中宝物除真烦恼障,看他腹坦坦,鼓吹世上春风——阚祯兆题云南通海秀山涌金寺即斯便是莲花国到此如参紫竹林——云南文山钟灵寺退后一步想能有几回来——云南宾川鸡足山祝圣寺伶俐汉,莫教世间瞒过大丈夫,须从苦海超生——云南宾川鸡足山祝圣寺迦叶欲传衣,一盏慧灯照金顶大士常祝圣,留颗牟尼镇石钟——云南宾川鸡足山祝圣寺眉毛上无边刹海衣袖里藏尽虚空——云南宾川鸡足山大觉寺法海独无生,无生自因无住迷津谁大觉,大觉由来大雄——云南宾川鸡足山大觉寺三餐常念农夫苦一饭难忘佛祖恩——云南宾川鸡足山寂光寺休作恁么猜,小牯牛何曾有影会得来个意,柏树子随处生春——云南宾川鸡足山寂光寺破衲露襟,樵径有霜寻药冷犁耕蔬食,石床无药了经迟——云南宾川鸡足山极乐庵如来藏,空不空,流出无边香水海摩尼珠,色非色,包罗万象宝玉幢——云南宾川鸡足山华严寺奇花龙女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云南大理感通寺高阁高悬,低阁低悬,僧在画中看画远峰远刊,近峰近刊,人来山上观山——杨慎题云南巍山圆觉寺万丈文光辉雁塔千重墨浪漾龙湖——杨镕题云南大理笼塔寺本是为民祈雨泽主乎斯土享馨香——云南大理圣源寺井号菩提,树号菩提,寺号菩提,古迹争传唐代古功留鹤庆,名留鹤庆,像留鹤庆,高僧共仰[石缶]山高——云南鹤庆菩提寺要使鱼龙知性命不妨平地起波涛——四川乐山乌尤寺璧津楼前,三水合流明匹练青衣江上,孤峰卓立秀单椒——四川乐山乌尤寺胜地接凌云,静里每闻游客屐隔江时送雨,望中无限渡人舟——方鹤斋题四川乐山乌尤寺古寺却回秦沫水慈云常护汉青衣——郭灿题四川乐山乌尤寺寺门高开洞庭野苍崖半入云涛堆——张国玺题四川乐山乌尤寺秋云留远寺明月照深林——四川峨眉山报国寺我奉雪山为赠品君收云海作诗声——四川峨眉山报国寺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吴擎题四川峨眉山报国寺半天开佛阁平地见人家——四川峨眉山圣积寺寺号仙峰,洞邻九老门迎佛顶,台接三皇——四川峨眉仙峰寺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四川峨眉灵岩寺粉墙丹桂动光彩高崖巨壁争开张——梁章钜题广西桂林叠彩山中福庭寺金碧焕楼台,远眺盘龙,近招白鹤烟云生几席,风来北牖,亭对南薰——梁章钜题广西桂林叠彩山中福庭寺鹫岭记曾经,忆前身是金粟如来,好修美景良辰,把酒问天边明月鸾骖真不羡,谈宦迹到莲花世界,何限诗情画意,凭栏看江上睛霞——方月樵题广西桂林叠彩山圣寿寺石古苔痕厚岩深日影悠——广西桂林七星岩栖霞寺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梁章钜题广西桂林七星岩栖霞寺(集句)吏隐访遗踪,半世功名春梦里思陵观夕照,万家烟火晚炊时——广西桂平西山龙华寺听来暮鼓晨钟,声声觉悟对此禅灯宝像,面面圆光——广西桂平西山洗石庵天竺俯江流,到眼睛岚归爽气云山经雨洗,点头奇石也思灵——广西桂平西山洗石庵石抚旧因缘,重洗如来新面目尘藏今世界,永留不朽古须眉——广西桂平西山洗石庵楼阁耸奇观,天外云峰撑白石山门凝爽气,池中烟水隔红尘——广西桂平西山洗石庵云间天上顶上圆光——四川重庆云顶寺山中昼永看花久树外天空任鸟飞——王闿运题四川彭县多宝寺树老不知年,最喜层阴遮庙脊官闲无个事,时来此地听江声——杨建屏题四川彭水龙门滩古庙青松西蜀前朝寺丹桂南轩故里亭——陈钟祥题四川绵邑县祥符寺炉边石佛无人像壁上筠音只在观——赵熙题四川中江灵皈寺二百年前留好梦三千里外应嘉休——柯华题四川德阳三梦庙千寻峭壁江烟锁半岭残寺树色封——四川合川钓鱼城护国寺城号钓鱼,三江送水开巴堑寺名护国,孤嶂飞云控蜀疆——四川合川钓鱼城护国寺将军立地能成佛菩萨升天善伏魔——任澹园题四川泸州方山佛国寺干青云而直上障百川以东之——四川乐山凌云寺九顶云霞浮雾出二峨风雨渡江来——四川乐山凌云寺春梦一场空,回忆嘉州,应记联床听夜雨大名千古在,本居兜率,何妨侍砚宠朝云——四川乐山凌云寺敷弥天云,飞大地雨,琉璃宝瓶中原无一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中文名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出自
金刚经
开示
释迦牟尼
阐释
吴铁夫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1] :
释迦牟尼
【原文】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吴铁夫阐释】
“色声香味触法”,泛指一切现象。

“不住”,就是不被现象所迷惑。

“生心”,就是生清净心,生平等心,生平常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禅宗六慧能说的[2] :“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于诸境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六祖慧能
“应无所住”,就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于相离相”;“而生其心”,就是“不于境上生心”,就是“于法体上生清净心、平等心与平常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
“而生其心”,就是透过本质看现象。

在老子《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表述[3]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
“腹”,指的是本质;“目”指的是现象。

“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的意思,就是“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这里说到,法藏菩萨在累劫修菩萨万行的时候,一心寂静。

内远离烦恼,外不著六尘。

其中“欲觉、嗔觉、害觉”是表示贪嗔痴等的烦恼,心里没有欲的感觉、嗔的感觉、害的感觉,也不会起这方面的心念。

“色声香味触法”指的是外在引生烦恼的缘。

我们都知道,烦恼生起的因,包括内在的烦恼种子,以及遇到一些能引生烦恼的境,再加上非理作意等等。

如果我们的心接触到六尘等对境的时候,一不小心著在上面,就会引生烦恼。

相反,在出现对境时,如果能够不著在上面,就杜绝了生烦恼的缘。

忍力成就,不计众苦。

“忍力成就”就是指在一切时处当中心念不动。

其中“忍”字是心上一把刀,能够治住心,安住不动,就是所谓的忍。

它又分为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和谛察法忍。

前面说过法藏菩萨为了成满誓愿“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也就是历经五劫发起的大愿,要通过无量劫的修持才能实现。

那么,这就必须有一种坚忍的意志力,不计众苦,这样才能长劫精进,所以说忍是精进的前提。

这里说到“不计众苦”,我们知道法藏菩萨为了完成这样一个伟大的目标,可以付出一切。

也就是长劫以来经历了各种身心劳累的苦。

而且在帮助无量困苦有情的时候,由于有些众生性情暴劣,或者做各种的邪行,菩萨需要忍耐各种各样的损害。

并且要给众生做仆人,要肩负起无量众生利乐的大事,完成这些也需要忍耐很多的辛苦。

但是法藏菩萨为了成就大誓愿海,无论经受怎样的艰辛,都在所不惜。

凡是能够成为圆满誓愿的因,他都去精进地实行,无论多么艰苦,都要修证圆满。

我们常常说,菩萨要披着誓愿的铠甲才能发起长劫精进。

也就是法藏菩萨完全是以大悲愿力,纯粹利益众生的心,使得他在长劫以来,无论遇到怎样的冤害、打骂、诽谤,或者处在多么艰苦的环境里,遭遇饥、渴、寒、热等的苦,或者受持哪一种甚深的法义时,都能一心安住在法上,毫不动摇。

只有具备这样钢铁般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完成这么伟大的事业,成就如此不可思议的国土。

少欲知足,无染恚痴。

“少欲知足”就是指对于世间法方面,像生活资具、自身利益等的需求少之又少。

这也是圣者种性之一,因为只有少欲知足,才能把自己的身心完全安置在菩提道上。

法藏菩萨有无上的大愿,他完全不看重名闻利养、五欲享受等世俗的事。

“无染恚痴”是说身心清净,寂灭尘劳。

也就是心里根本没有贪染、嗔恚、愚痴,恒常住于智悲双运等的境界当中,行持一切庄严净土的方便。

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这里讲到法藏菩萨行菩萨道、庄严净土之时具备定、慧、正直这三种德相。

所谓“定”,就像《永嘉证道歌》中所说那样:“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所以叫做“三昧常寂”。

其中“常”就是指一切时处都住于定中,远离各种的散乱。

不仅在座上,包括座下也是如此,行住坐卧都处在定境之中。

“智慧无碍”,是指他的心明明朗朗,一方面不会迷失本面,常见自性。

从起用上来说,随着各种因缘,没有耽著、没有障碍地能够起现妙用。

这些都是智慧。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也就是所谓的“直心是道场”。

意思是说,凡夫因为有我执,有很多贪著名利的心,所以会表现出各种不正直的心态和行为,做出各种虚伪的表现。

或者从究竟上来讲,只要没安住本性,是后天颠倒串习出来的心,就都是妄想心,都是不正直的心。

而法藏菩萨心地清净,完全和真如相应。

也就是恒时住于本然真心当中,所以没有任何虚伪、谄曲之心。

其实,凡是落在虚妄分别,都不足以住持净土。

因为虚妄分别心幻生幻灭,这种心的做不是真正的做,得也不是真正的得。

只有用纯真无妄的心,以本然的智慧,远离一切分别戏论,在这样一种直心状态下,才能真正的住持净土。

正是由于因地修行时远离虚妄分别,所以到果地时,众生的心一跟佛相应,就会住于不退转地,迅速圆满功德。

也就是所谓的“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我们学过《往生论》都知道,这叫做“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也就是最终果地圆成的境界。

但是要知道,这也是通过法藏菩萨在因地时的一步步修行,最终才得到的。

和颜爱语,先意承问。

这里首先说到,法藏菩萨累劫以来,都是对众生“和颜爱语”,也就是行持爱语为主的四摄法。

这样一方面可以给众生做表率,另一方面也是在跟广大的众生结善缘、结欢喜缘。

所谓“结缘”就是指为了摄受众生,要让众生觉得亲近,对菩萨生信心。

如果不结缘,将来成佛时便无众生可度。

即使能建立一个净土,但是能摄受谁来往生呢?所以必须在因地时跟无量的众生广结善缘。

我们都知道,一切摄受众生的方便,完全归纳在四摄法当中。

这是三世诸佛摄受众生的要道。

这里只是略举一个爱语为例,其实还包括布施、利行、同事这三种。

具体来说,你想要摄受众生,首先就要给他物质上的帮助,也就是“布施”。

虽然这是一个很粗浅的利他,但是众生的心直接能体会得到。

因为对他来说,首先最需要的就是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像是缺衣少食、生活困难等等。

你能够给他提供一些物质上的帮助,他马上就能感受到。

这样他就会对你生欢喜心,愿意听你的话,也就能成为初步领受正法的法器。

这时候,就可以给他传授六波罗蜜多的教言了。

成佛之道都可以归摄在六度当中,从布施到般若之间修行的行相、因、作用等等方方面面都讲解给他听,这叫做“爱语”。

所谓的“爱”,就是真心对他好。

而真正对他好的方法,就是传授给他能得利乐的妙道。

仅仅传授还不够,因为在宣讲教法后,只能让他得到一种理论上的理解。

所以还要进一步把他实际安置在修行的路上。

这时就要做第三步“利行”。

也就是进一步告诉他,该如何结合自己的心来修持波罗蜜多的道,就是教他实际行持六度的方法。

这时虽然他开始实际修持了,但是力量还很弱。

就像妈妈教小孩学走路那样,妈妈虽然跟他讲了要怎么走,但是他刚开始走,力量不够。

这时必须要妈妈带着,经过一段过渡期,到了能够独立行走的时候,他才能自己走。

同样的道理,第四步要求的就是“同事”。

也就是在这个阶段,菩萨要充当妈妈,要带着众生这个小孩逐步进入到实修当中,让他渐次得到稳固。

因为刚开始起修,他自己的力量不够,没办法独立修上去。

这时如果又遇到其它的恶缘,他很快就会退失。

所以菩萨要带着他修,要给众生做至亲。

如果学过《大乘庄严经论》,就知道菩萨叫做众生的“至亲”。

也可以比喻成老师、母亲、奴仆、亲友等等。

正是由于法藏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依靠菩萨四摄法摄受了无量的众生,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都尽可能的把他真正安置在解脱成佛的正道当中。

所以,无量劫之后,阿弥陀佛就成了法界众生最亲的亲人。

大家喜欢念阿弥陀佛、想去极乐世界,就是因为阿弥陀佛在多生累劫当中跟众生结过善缘。

虽然前世的事情现在看不到,但是我们大家也必定在多世当中跟阿弥陀佛有着很深的因缘,得到过佛的摄受。

总之,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对于众生完全是一种利他心,念念为众生着想,以四摄法来做摄受。

之后又讲到“先意承问”,也就是阿弥陀佛以身垂范,对于自己的尊长——善知识,行持恭敬心。

“先意承问”就是指无论什么事都向自己的尊长请教,按照尊长的指示去行持。

其中下对上叫做“承”,比如从上面递下来什么东西,下面的人用手接住,就叫“承接”。

那么“承问”,就是指我们要请教师长;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承事”,就是按照师长的教言去做。

勇猛精进,志愿无倦。

这里“勇猛”是讲到菩萨有大勇悍的精神。

所谓“精进”,就是指永远有一股勇悍的力量,不会怯懦。

“勇猛精进”就是说只要与成就无上菩提道有关,或者是成就净土、利益众生方面的事,他都有一种永无穷尽的力量。

为了成办这个誓愿,在日日夜夜之中努力行持,也不会有丝毫疲厌之心,更不可能叫苦、叫累,而且在这其中能获得无量的安乐。

他永远不会说“这个我不喜欢,那个我不愿意做”之类的话,他有着无尽的誓愿,完全乐在其中。

这就像《普贤行愿品》中所说那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

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大愿无有穷尽。

”所以说,实际上弥陀四十八大愿就是普贤行愿的一个具体表现,它与普贤行愿是一样的。

就好比“母爱”是一个泛指词,是一个概念,它的具体内涵体现在每一位母亲身上。

同样,“普贤行愿”是总说,每尊佛都有很多具体的因缘,就有很多不同的表现。

其中弥陀愿海就是普贤行愿广演出的一大杰作。

“志愿无倦”,说的是法藏菩萨在无量劫当中精进行持菩萨道。

正所谓“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正是由于法藏菩萨无量劫以来的精进,才使得众生一往生到这无比殊胜的极乐世界,就能迅速到达不退转地。

所以说,弥陀净土法门依靠的完全是阿弥陀佛果地的加持。

众生受用的就是法藏菩萨无量劫以来大愿大行的结晶。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清白”就是指无染,可以说是心性本来清净,或者在一切行持之中没有各种执著的垢染等等,有多种解释方法。

“专求清白之法”,意思是法藏菩萨要成就的是清净无染的国土,这一定要以净业才能成就,不可能以染业成就,所以专一寻求清净之法。

“惠利群生”是说法藏菩萨无论修持哪种清净法业,所成就的广大善根都布施给一切众生。

就像是一棵大树,能够让无量众生在下面乘凉那样。

法藏菩萨在多生累劫当中专门寻求清净的法,凡是染污的法都不取受,因为以染污法不能真实利益众生。

由于他心心念念为众生着想,所以在在处处唯一行持六波罗蜜多为主的无量清净行海,并且把这个善根印持起来,回向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依靠他无量劫以来行持清净法业,大悲愿海已经完全成就了。

正是这个原因,极乐世界可以任运流现出无量无边的清净相。

众生一生到这里,全部可以转染为净。

具体来说,阿弥陀佛就是以这样清净无染的心,来变现出极乐世界各种清净庄严的相。

就像《往生论注》中所说那样,极乐世界国土庄严的总相是“清净”。

意思是说国土总的体性就是清净,无论是哪种色、声、香、味、触,或者是有情、无情,乃至毛孔中的光明、一个音声、一种色相等等,无不清净。

所以说,清净是极乐世界的共相,它遍在一切的具体事物当中。

比如极乐国土的天人所受用的都是清净的法喜乐、禅定乐,免除了一切杂染的受用境界。

而且以这种力量的加持,使得他下至一念贪执我和我所的念头都没有。

再比方说,那里的水、鸟、树林全部宣流清净的法音;光明照过来的时候,马上就能止息尘劳,破除无明,身心当下清净;风吹过的时候,立即得到身心安乐,犹如比丘入灭尽定一般;接触软宝时,也只会生起清净妙乐,根本不会产生染著;受用饮食等的时候,完全没有染著,心地喜乐、清净等等。

诸如此类,所以说极乐世界具足“庄严清净功德成就”,一切无不清净。

要知道,这一切清净的功德必定是以专求清净之法,来给众生施恩惠,由这样一种力量不断的积聚,通过无量劫以来逐步升进,最终才能成就果地不可思议的境界。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利他的能力已经登峰造极,能够在这样一个无边际的国土当中,对无量的众生一时之间普施清净。

所以要知道,极乐世界完全是从佛的果觉中,随着因地的愿力而任运流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