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必考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必考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
-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 离子是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3.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的过程。
- 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吸热或放热。
4.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 方程式中的系数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
5. 摩尔概念- 摩尔是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约6.022×10^23)个基本单位(原子、分子等)。
6. 溶液与浓度- 溶液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均匀混合物。
- 浓度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常用单位有摩尔/升(mol/L)和质量/升(g/L)。
二、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酸碱盐- 酸是能够提供氢离子(H+)的物质。
- 碱是能够提供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 盐是由阳离子(通常为金属)和阴离子(通常为非金属或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2.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电子转移的过程,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
- 氧化是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还原是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3. 物质的分类- 物质可以根据其性质和组成进行分类,如无机物和有机物。
4. 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5. 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三、实验操作与安全1. 实验器材- 常见化学实验器材包括试管、烧杯、滴定管、酒精灯、天平等。
2. 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应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如称量、溶解、加热、过滤等。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重要概念解析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原子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单位。
- 元素是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的总称,如氢、氧等。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2.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如氧气、水。
-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原有性质,如空气。
3.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 反应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如 A + B → C + D。
-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4.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密度、熔点。
-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
二、元素与化合物1. 常见元素- 了解周期表中前20个元素的名称、符号和原子序数。
- 掌握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了解主族元素的特点。
2. 常见化合物- 酸碱盐:酸是氢离子的供体,碱是氢离子的受体,盐是酸与碱反应的产物。
- 氧化物:由氧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水。
三、化学实验操作1. 实验器材- 熟悉常用实验器材的名称、用途和操作方法,如试管、烧杯、滴定管。
2. 实验安全- 了解实验室安全规则,学会正确处理化学品和废弃物。
- 掌握基本的急救措施,如使用灭火器、处理化学品溅射。
3. 常见实验操作- 溶液的配制:学会使用天平、量筒准确配制溶液。
-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了解过滤、蒸发、萃取等基本操作。
四、化学计算1. 摩尔概念-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数量的粒子。
2. 质量与摩尔换算- 掌握质量与摩尔数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物质的量计算。
3. 化学反应的计算-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计算。
- 了解限制性反应和过量反应的概念,能够判断反应的过量情况。
五、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 材料科学- 了解不同材料的化学组成和性质,如金属、塑料、陶瓷。
初中化学全套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全套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物质,如氢、氧。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如水(H2O)。
3.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的转化过程,通常伴随能量变化。
- 化学方程式用于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4. 物质的分类- 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 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5.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密度、熔点。
-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
二、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常见气体- 氧气: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
- 氢气:可燃,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溶于水形成碳酸。
2. 酸碱盐- 酸:具有酸味,能与碱中和。
- 碱:具有苦味和腐蚀性,能与酸中和。
- 盐: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食盐(NaCl)。
3.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 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获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4. 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度:物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 溶解性: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为易溶、可溶、微溶和难溶。
5.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过滤:利用过滤纸或过滤网分离固体和液体。
- 蒸发:通过加热使溶剂蒸发,留下不易挥发的固体。
- 结晶:通过降温或蒸发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
三、实验基本操作与安全1. 实验器材- 常见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酒精灯等。
- 使用与保养: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实验后清洗并妥善保管。
2. 实验操作- 称量:使用天平准确称量物质。
- 混合:正确混合试剂,避免剧烈反应。
- 观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3. 安全常识- 实验室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则,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
初中化学34个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34个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
2. 元素与化合物:由单一类型原子组成的物质称为元素,由不同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纯净物质称为化合物。
3.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4.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的转化过程,通常伴随能量变化。
5.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二、物质的分类6.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原有性质。
7.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具有固定性质。
8. 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其他元素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三、物质的性质9. 物理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密度、熔点等。
10.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等。
四、化学反应类型11. 合成反应:两种或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12.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以上物质的反应。
13. 置换反应:一种元素与化合物反应,取代化合物中的另一种元素。
14. 双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五、化学实验操作15. 实验室安全:了解并遵守实验室规则,使用防护装备。
16. 仪器使用:熟悉常见化学实验仪器的名称、用途和正确使用方法。
17. 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称量、量取、混合、加热等。
六、常见物质与反应18. 酸碱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19. 氧化还原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
20. 沉淀反应:两种溶液混合产生不溶于水的固体(沉淀)。
七、元素周期表21.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22.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周期律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八、化学计算23. 摩尔概念: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数量的粒子。
24. 质量守恒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质量守恒的计算。
25. 浓度计算: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重点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
物质种类:混合物、纯净物
01
01
02
03
04
05
06
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42- CO32- NO3- OH- MnO4-- MnO42-- ClO3-- PO43-HCO3-- NH4+
碳酸氢根(HCO3-)硫酸氢根(HSO4-)磷酸氢根(HPO42-)磷酸二氢根(H2PO4-)
酸碱盐溶解性口诀:钾钠硝铵溶 溶碱有五种 钡钾钙钠氨不溶氯化物AgCl 不溶硫酸盐BaSO4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口诀的含义: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 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CO32- 的物质只有含K+ Na+ NH4+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沉淀是白色(包括Fe(OH)2)有以下常见的沉淀:Mg(OH)2 Al(OH)3 CaCO3 BaCO3 Ag2 CO3 推断题中,往沉淀物加稀硝酸:若讲沉淀不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若讲沉淀全部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没有AgCl或BaSO4 ;若讲沉淀部分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中的一种,且还有另一种可溶于稀硝酸的沉淀。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8篇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基本概念1. 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水的蒸发、固体熔化等。
3.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燃烧、酸碱中和等。
4.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5. 物质的性质:物质具有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和可燃性、氧化性等化学性质。
二、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1. 氢气:无色无味易燃气体,密度小,难溶于水。
用途广泛,如燃料、化工原料等。
2. 氧气:无色无味气体,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用途广泛,如助燃剂、呼吸面具等。
3. 氮气: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不支持燃烧。
用途广泛,如保护气、氮肥原料等。
4. 碳:常温下为固态非金属,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用途广泛,如燃料、还原剂等。
5. 硫酸:无色粘稠液体,具有吸水性和腐蚀性。
用途广泛,如干燥剂、催化剂等。
三、基本理论和实验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了解原子结构有助于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
2.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量比关系的式子,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了解反应的实质和反应物的用量比。
3. 实验基本操作:包括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实验安全等,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化学理论和探究化学规律。
四、能源和材料1. 能源:能源是提供能量的物质,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了解能源的种类和转化利用有助于合理使用和开发能源。
2. 材料:材料是制造产品的物质,如金属、塑料、玻璃等。
了解材料的性能和用途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材料制造产品。
五、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1.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和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有助于培养环保意识。
2. 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指设计和制造对环境友好的化学产品和方法,减少或消除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了解绿色化学的理念和技术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总结:初中化学知识点涵盖了基本概念、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基本理论和实验、能源和材料以及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等方面。
初中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
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3.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4.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5.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二、元素与周期表1. 元素的分类: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2. 周期表的结构: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分为周期和族。
3. 元素的名称、符号和常见元素的基本性质。
三、分子与化合物1. 分子的概念: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2. 化合物的命名:根据国际化学命名规则,如氧化物、酸、碱、盐等。
3. 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如水、氧气、二氧化碳、酸碱盐等。
四、物质的分类与变化1.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2.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五、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
2.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生成多种物质。
3. 置换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单质和新化合物。
4. 还原-氧化反应:物质之间电子转移的反应。
六、化学方程式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2. 平衡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配平方法。
3. 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
七、溶液与溶解度1. 溶液的概念: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混合物。
2.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3.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八、酸碱与盐1. 酸的概念和性质:能够提供氢离子(H+)的物质。
2. 碱的概念和性质:能够提供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3. 酸碱指示剂:能够根据酸碱性质改变颜色的物质。
4. 盐的概念: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5. 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
九、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物质之间发生电子转移。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最全)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最全)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 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又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 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而非金属元素通常不具备这些性质。
3.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元素。
4. 原子和分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物质。
5. 氧的存在: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分子,以O2表示。
氧气在自然界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支持燃烧和生命存在的必需气体。
6. 元素周期表:是由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而成的表格。
周期表有7个周期,元素根据原子序数增加,元素的性质按周期规律重复出现。
7.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通常伴随着产生新的物质和吸收释放能量。
8. 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物是参与化学反应的起始物质,生成物是反应后形成的新物质。
9. 反应类型:常见的反应类型有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燃烧反应。
10. 酸和碱:酸和碱是常见的化学物质。
酸具有酸性,会使某些指示剂变红,酸在水中呈现酸性溶液。
碱具有碱性,会使某些指示剂变绿或蓝,碱在水中呈现碱性溶液。
11. pH值:是用来衡量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pH值越小表示溶液越酸,pH值越大表示溶液越碱,pH值为7表示中性溶液。
12. 盐:是由酸和碱中和反应形成的物质,也是一类常见的化学物质。
13.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14. 溶液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液总质量或体积之比。
15. 氧化和还原反应: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之间转移电子的反应。
16.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的物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7. 单质:一部分元素可以单独存在成为单质,如氢气、氧气、金属等。
最全的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最全的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元素:不可再分的基本物质单位。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2. 物质的状态- 固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 液态:具有固定的体积,但形状会随容器变化。
- 气态:既无固定形状也无固定体积,受压会减小体积,降温会液化。
3. 原子与分子-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4. 化学反应-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
- 生成物:化学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以及反应条件。
5.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平衡化学方程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数相等的化学方程式。
6. 质量守恒定律- 内容:在封闭系统中,物质的总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7. 能量守恒定律- 内容:能量既不会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二、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1. 元素周期表- 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
- 分为周期(行)和族(列)。
2. 元素的性质-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 非金属元素:通常不导电,易与金属反应形成化合物。
-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易与其他元素反应。
三、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
- 共价键:两个原子共享一对电子形成的键。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
2. 分子结构- 分子的几何形状:由原子间的键角和键长决定。
-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用于预测分子的形状和极性。
四、酸碱与盐1. 酸- 定义:能够释放氢离子(H+)的物质。
- 常见酸: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2. 碱- 定义:能够接受氢离子或释放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4篇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4篇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
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一、基本概念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
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②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5篇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5篇篇1一、概述初中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启蒙阶段,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化学基础。
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化学元素、化学反应、化学键等基本概念,为日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1. 化学元素与周期表(1)元素的概念及符号表示。
(2)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及结构。
(3)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2. 化学反应与方程式(1)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及能量变化。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3.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1)原子结构模型及电子排布。
(2)分子结构与分子性质。
(3)晶体结构与物质状态变化。
4. 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1)离子键、共价键及金属键的概念。
(2)化学键的类型与特点。
(3)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5. 溶液与胶体(1)溶液的概念、组成及性质。
(2)溶质的溶解过程及溶解度。
(3)胶体的特性及应用。
6. 化学实验基础(1)实验室常见仪器的使用与保养。
(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
(3)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三、知识点详解与应用实例1. 化学元素与周期表的应用实例:通过周期表了解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为新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提供依据。
2. 化学反应与方程式:掌握化学反应的类型及特点,理解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为化学分析打下基础。
例如,燃烧反应中的能量转化。
篇2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化学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如物质、元素、化合物、单质、氧化物、还原剂等,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化学原理: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如化学反应的规律、化学平衡、酸碱中和反应等,能够应用这些原理解释常见的化学现象。
二、无机化学1. 元素周期表: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性质,能够根据元素周期表推断元素的性质和位置。
2. 常见元素的化合物:了解常见元素的化合物及其性质,如氧、氢、碳、氮、钠、钾等元素的化合物。
3. 酸碱盐:掌握酸碱盐的定义、性质和用途,能够判断酸碱盐的溶解性,并应用酸碱盐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化学知识点大全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大全总结1.元素与化合物-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氧气(O2)、铁(Fe)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水(H2O)、盐(NaCl)等。
-元素符号:用来表示元素的一至两个字母的缩写,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
2.原子和分子-原子:物质最基本的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单个单元,如氧气(O2)分子。
3.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用于系统地整理和分类元素的表格。
-基本结构:水平排列的周期和垂直排列的族。
-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原子量等。
4.元素的性质-金属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非金属性:不具备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常见元素的性质:金、铁、铜、氢、氧等。
5.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
-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物是参与反应并被消耗的物质,生成物是在反应中生成的物质。
6.燃烧反应-燃烧: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大量热能的化学反应。
-燃烧反应的条件:燃料、氧气和足够的点燃能量。
7.酸、碱和盐-酸:味酸、腐蚀性、可以将蓝色石蕊试剂变红。
-碱:味苦、寻常形态为固体、能和酸反应产生盐和水。
-盐:由酸和碱反应形成的物质。
8.金属和非金属-金属:大多数可导电、可弯曲、有光泽、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延展性。
-非金属:大多数不可导电、易碎、无光泽。
9.溶液和悬浮液-溶液:溶质完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透明均匀的体系。
-悬浮液:固体颗粒悬浮在液体中而形成的浑浊体系。
10.元素的结构-原子结构: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基本结构。
-原子质量:一个元素的平均质量。
-电子排布: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
1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非电解质:在溶液中不能导电的物质。
12.离子反应和配位化合物-离子反应:通过离子之间的复杂交换产生的反应。
-配位化合物:溶液中形成的包含中心金属离子和周围配位体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15个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15个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分类初中化学中,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如空气;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如氧气,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如水。
二、原子和分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如水分子(H2O)。
三、元素和周期表元素是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基本物质,不可分割。
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分为7个周期和18个族,元素的性质在周期表中呈现规律性变化。
四、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物质的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还原-氧化反应等类型。
五、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可以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书写化学方程式时需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六、酸碱和盐酸是能够提供氢离子(H+)的物质,如硫酸(H2SO4)。
碱是能够提供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如氢氧化钠(NaOH)。
盐是由阳离子(通常是金属)和阴离子(通常是非金属或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
七、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一种,涉及电子的转移。
氧化是失去电子的过程,还原是获得电子的过程。
氧化剂是使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还原剂是使其他物质还原的物质。
八、溶液和浓度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浓度表示溶质在溶液中的含量,通常用质量百分比、体积百分比、摩尔浓度等表示。
九、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不涉及物质组成变化的性质,如颜色、密度、熔点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等。
十、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以热能、光能或电能的形式释放或吸收。
放热反应在反应过程中释放能量,吸热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化学用语1、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化学符号,通常用一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大写字母加上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例如,氢元素用“H”表示,氧元素用“O”表示,铁元素用“Fe”表示。
2、化学式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例如,水的化学式为“H₂O”,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₂”,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3、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它反映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
例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为“2H₂+ O₂点燃 2H₂O”。
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2、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如,氧气由氧分子(O₂)构成,水由水分子(H₂O)构成。
3、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例如,钠离子(Na⁺)、氯离子(Cl⁻)等。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状态变化、形状变化等。
化学变化是指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燃烧、生锈等。
四、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例如,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 + O₂点燃 CO₂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例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2H₂O 通电 2H₂↑ + O₂↑3、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例如,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Fe + CuSO₄=FeSO₄+ Cu4、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初中化学全部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全部的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的实体,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2.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
3.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
4.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5.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6. 离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二、物质的分类1.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 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悬浮液: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固体颗粒悬浮在液体中。
- 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液体小滴悬浮在另一种液体中。
2.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性质和组成。
- 单质:由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物质。
-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物质。
三、化学反应1. 化学变化: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产生新物质。
2. 物理变化:物质状态的改变,不产生新物质。
3. 氧化还原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4. 酸碱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水和盐。
5. 置换反应:一种元素替换另一种元素的反应。
四、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式:表示物质组成的符号表达式。
-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简写字母。
- 分子式:表示分子中各原子数量的化学式。
2.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式。
- 书写规则:遵循守恒定律,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数。
五、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 原子结构:由原子核和环绕其周围的电子云组成。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 电子云:由电子组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
2.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
- 周期:表中水平排列的行。
- 族:表中垂直排列的列。
六、化学键1. 离子键: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
2. 共价键:两个原子共享一对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3.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化学键。
七、酸碱盐1. 酸:能够释放氢离子(H+)的物质。
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总结一、常见物质及其性质和用途1.金属:具有导电、导热、延展性、韧性等特点,常用于制造器具、建筑材料等。
2.非金属:不具有金属的性质,如碳、硅、氢等。
用途广泛,如人工合成纤维、刚玉和煤等。
3.矿石:自然界中存在的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物,在经过冶炼和提炼后可以得到金属。
4.高分子材料:由大量重复单元组成的物质,如塑料、橡胶和纤维等。
二、常见化学反应及其特点1.合成反应:两种或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如A+B→AB。
2.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在适当条件下分解为两种或多种物质,如AB→A+B。
3.置换反应:一种物质中的元素与另一种物质中的元素置换位置,如A+BX→AX+B。
4.酸碱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HCl+NaOH→NaCl+H2O。
5.氧化还原反应:涉及到电子的转移,如Cu+2AgNO3→Cu(NO3)2+2Ag。
6.燃烧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大量热能,如燃烧木材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三、常见常识及性质1.溶液: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稳定混合物,可以是固体、气体或液体溶解在液体中。
2.毛细现象:细小的毛细管或细纤维吸引液体形成液面的升高或降低现象。
3.点燃木条:木条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火焰和灰烬,是一种氧化反应。
4.酸碱中和: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在中性溶液中酸碱质量相等。
5.煤的燃烧:煤是一种有机物,可以通过燃烧产生热能,但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
6.蓝色试纸:用于测试物质是否为碱性,如果试纸变蓝,则表示溶液为碱性。
四、元素周期表及相关知识1.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相邻元素之间具有相似的性质。
2.元素周期表的分组:按周期表的垂直列分为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分别位于ⅠA、ⅡA和1B-8B族。
3.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周期表上第2周期开始,每个周期元素的性质会重复一次。
4.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不带电的中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5.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元素的符号由元素的英文名称的前两个字母组成,原子序数表示一个元素原子中质子的数目。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和体积。
2.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3.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4.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5.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6.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7.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8. 电子:带负电的基本粒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9. 离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二、化学变化与方程式1.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的重新排列和组合过程,产生新的物质。
2.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显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和物质的量之比。
3.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4. 能量守恒:能量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三、元素周期表1. 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显示元素的周期性和族性。
2. 周期:表中水平排列的行,表示电子能级的主要量子数。
3. 族:表中垂直排列的列,表示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性。
四、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分类1. 气体:在标准大气压和室温下,体积不受限制的物质状态。
2. 液体:具有固定体积,但无固定形状的物质状态。
3. 固体: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状态。
4. 酸碱性:物质在水溶液中表现出的酸性或碱性。
5.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五、常见实验操作与安全1. 实验操作:包括称量、混合、加热、观察和记录等基本实验技能。
2. 实验室安全:了解化学品的性质,使用个人防护装备,遵守实验室规则。
3. 事故处理: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事故应急措施。
六、化学与日常生活1. 食品中的化学:食品添加剂、营养素的化学性质等。
2. 环境中的化学:空气和水污染的化学原理,环境保护。
初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
- 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
纯净物进一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电子围绕核运动。
3. 元素与周期表- 元素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物质单位。
- 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元素,分为周期和族。
4.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如H2O表示水。
-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如2H2 + O2 → 2H2O。
5.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氧化反应等。
6.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 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二、常见物质与反应1. 常见气体- 氧气(O2)、氢气(H2)、二氧化碳(CO2)等。
- 气体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毒性等。
2. 酸碱盐- 酸:氢离子(H+)的供应者,如硫酸(H2SO4)。
- 碱:氢氧根离子(OH-)的供应者,如氢氧化钠(NaOH)。
- 盐:酸与碱中和反应的产物,如氯化钠(NaCl)。
3.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 常见例子:铁生锈、燃烧反应等。
4. 溶液与浓度-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 浓度表示溶质在溶剂中的含量,通常用质量百分比、摩尔浓度表示。
5.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过滤、蒸发、结晶、蒸馏等方法。
6. 能量变化与热化学- 化学反应通常伴随能量变化,如燃烧释放能量。
- 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三、实验操作与安全1. 实验器材与使用- 常见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酒精灯等。
-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称量、溶解、加热、混合、滴定等。
3. 实验室安全- 实验室规则、个人防护、化学品处理、意外事故处理。
四、化学计算1. 物质的量与摩尔概念- 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含量的物理量,单位是摩尔。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完整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完整版一、物质的组成与性质1.物质的性质划分:物质的分类、物质的状态与变化、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的关系。
2.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物质的分子与离子、物质的分子动理论、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量、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原子与元素、化合价与化合物、元素周期表。
二、常见物质的性质1.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及作用。
2.水和水溶液:水的性质、溶液的溶解度、溶液的酸碱性、中和反应。
3.盐:碱与酸的反应、溶液的电离与导电性、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4.酸与碱:酸与碱的性质、酸碱指示剂、酸碱中和反应。
三、常见物质的制备和应用1.酸的制备:酸的制备方法、浓度的表示与计算、酸的应用。
2.碱的制备:碱的制备方法、浓度的表示与计算、碱的应用。
3.食盐的制备与性质:食盐的制备方法、食盐的性质和应用。
4.金属与非金属的提取:金属的提取与提炼、非金属的提取与应用。
四、物质与能量的转化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燃烧反应的能量变化。
2.化学能和化学反应:化学能的概念、化学能的利用、化学能与生活。
3.物质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质的物态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反应的关系、物质的氧化与还原。
五、常见物质的有害性与防护1.有害物质的性质和毒性:重金属的毒性、有毒气体、有毒有害物质的判断和预防。
2.主要污染物的生成和防控: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防治污染的方法。
3.常见农药、化肥和食品添加剂的认识与选择:化学农药的种类和认识、化学肥料的种类和认识、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使用。
六、实验与技能1.实验室仪器的使用与检测:天平的使用、燃烧器具的使用、玻璃仪器的使用、酸碱中和滴定、气体收集的实验操作。
2.化学实验与技能:化学反应与实验中的观察与判断、科学实验与技能的提高、实验的安全与环保。
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危害:环境问题的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 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
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是该种原子 的相对原子质量。
含铁离子的盐称为铁盐,等等。
固体溶解性判断
酸碱盐溶解性口诀: 钾钠硝铵溶 溶碱有五种 钡钾钙钠氨 不溶氯化物AgCl 不溶硫酸盐BaSO4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口诀的含义: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 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含K+ Na+ NH4+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 其他A沉g2淀C是O3白色(包括Fe(OH)2)有以下常见的沉淀:Mg(OH)2 Al(OH)3 CaCO3 BaCO3 推断题中,往沉淀物加稀硝酸:若讲沉淀不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若讲沉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第一种分类方法: a.正盐(酸碱完全中和的产物,没有可电离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
例如 NaCl、Na2 S KNO3 无氧酸正盐叫 “某化某”Na2 S_______MgCl2__________FeS__________ 含氧酸盐叫“某酸某”KNO3_________ BaSO4______________Na2CO3______ b.酸式盐(多元酸里的氢部分被金属取代,H夹在中间) NaHCO3____________ 、 Ca(HCO3 )2_____________、NaH2 PO4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溶剂通常是液体,不指明溶剂的溶液其溶剂是水。 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
质的不饱和溶液。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 溶液 同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相对原子质量= ×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个 比,单位为1)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
(四)溶液、溶解度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在溶液里的反应,一般是溶质参加反应)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但没有溶解的物质不是溶液的 一部分,不能认为是溶质。例:20℃时,50克食盐放入100水中,没有溶解的24克 食盐 不是溶质,不是溶液的一部分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a.酸性氧化物: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O2 ,SO2 ,SO3 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同价的含 氧酸。
CO2 + H2O= H2CO3 SO2 + H2O= H2SO3 SO3 + H2O= H2SO4
b.碱性氧化物: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aO Na2 O MgO Fe2 O3 CuO
②加活泼金属Mg、Fe、Zn等有氢气放出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通常由金属离 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
溶碱有五种:钾钙钠钡氨(KOH,Ca(OH)2 ,NaOH 、Ba(OH)2 ,氨水)它们 的溶液无色。
有颜色的碱(不溶于水):红褐色的氢氧化铁(Fe(OH)3 ↓ )、蓝色的 氢氧化铜(Cu(OH)2 ↓)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一般情况下:向饱和溶液加溶剂或升高溶液 温度可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向不饱和溶液加溶质、降低溶液温度、蒸发 溶剂可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 在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混合物的分离:把混合物里的各种物质分开,得到混合物中每一 组分的纯净物。
其他固体碱是白色。碱的名称通常有“氢氧化某”,化学式的最后面是 “OH”
可溶性碱的溶液PH值大于7,紫色石蕊试液遇溶碱变蓝色,无色酚酞 试液遇溶碱变红色
鉴定可溶性碱溶液(鉴定OH- ) 方法一:加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是碱. 方法二:加铁盐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加铜盐溶液有蓝色沉淀的是碱。
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 个氧原子构成
元素、物质都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 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④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下列粒子有相同的核电荷数:
⑴ H2 和He ⑵ CO、N2 和Si ⑶ O2 、S和 S2- ⑷ OH- 和 F-
注意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 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 水银、 蓝矾(CuSO4 ·5H2 O)都 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 合物。
不能再分。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 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 原子的质量都不变。
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 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42- CO32- NO3- OH- MnO4-- MnO42-- ClO3-- PO43-HCO3-NH4+
淀全部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没有AgCl或BaSO4 ; 若讲沉淀部分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中的一种,且还有另一种可溶于稀硝酸
的沉淀。
(三)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和化学式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元素。
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原子或离子的元素种类。 ①大部分单个的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一种单质
常用的物理方法有:溶解、过滤、结晶等 化学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使某些组分变为与原物质不同状态 的物质而分开 结晶:从溶液里得到有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的过程叫结晶。 结晶方法: ①蒸发溶剂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 如NaCl) 从盐水中得NaCl固体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②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 如硝酸钾) 此方法还可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得较纯的硝酸钾晶体。
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 例: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 小粒子。)
原子的的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原子 核由带
电的质子 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在不显电性的粒子里: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只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普通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无中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 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物质 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 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 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生 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 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 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离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带电量 离子符号的写法: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对应的
化合价 阳离子:Na+ Mg2+ Al3+ 、H+ NH4+、Fe2+ Fe3+ Ca2+ 阴离子:OH- S2-、 F- Cl- SO4 2- CO32- NO3- MnO4- PO43-
MnO42- ClO3-
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BaO K2O CaO Na2O溶于水立 即跟水反应 生成相应的碱,其他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跟水不 反应。
CaO+H2O=Ca(OH)2 BaO+H2O=Ca(OH)2 Na2O+H2O=2NaOH K2O+H2O=2KOH
c.注意:CO和H2 O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是不成盐 氧化物。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溶液的PH值小于7 酸的名称中最后一个字是“酸”,通常化学式的第一种元素是“H ”,酸由
氢和酸根离子组成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根据酸的组成,通常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酸的电离方程式:酸=nH+ +酸根离子n- a.根据酸分子电离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分为: 一元酸(HCl、HNO3 ) 二元酸(H2 SO4 、H2 S、H2 CO3 ) 三元酸(H3 PO4 ) b.根据酸分子里有无氧原子分为: 含氧酸(H2 SO4 ,HNO3 , H3 PO4 名称为:某酸) 无氧酸(HCl, H2 S名称为:氢某酸 ) 鉴定酸(鉴定H+ )的方法有: ①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酸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