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分钟与新闻调查(PPT 46页)
浅谈调查性报道的选题
浅谈调查性报道的选题作者:程雪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8期【摘要】调查性报道作为电视报道的形式之一,以其选题的典型性及值得关注的社会意义被广泛关注。
作为中国和西方最具特色的调查性报道节目,中央《新闻调查》与CBS的《60分钟》都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都坚持将真相的标准作为其坚定的新闻理念和立场,虽然真相是个难以界定的模糊概念,人性中也并非只有黑和白这么简单,任性的复杂和脆弱,在面对他人时,多了一份宽容和体谅,这也成了调查性报道成功的内核。
但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两档节目也有其各自的特色。
本文通过探讨二档节目之所长缩短,希望对调查性报道节目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新闻调查》《60分钟》当今社会,由于传媒身处社会的政经系统中,再加上新闻制作过程中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以及文化霸权的影响,传媒对社会及政治议题的报道倾向将建制内的观点以及建制本身合法化。
当建制收到挑战时,传媒则会在作出批评的同时也要维护其合理性。
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多种形式之一,调查性报道以其选题的典型性以及值得关注的社会意义,被受众普遍认可。
它在选题时注重传达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从生活中把握有价值的线索,这也为日益同质化的传播内容提供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需要强调的是,比较性研究的目的不是在于指明谁好谁坏,而是在于避免民族的自我偏见。
归纳外来节目的精华,以便自我的完善与改进。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王牌杂志节目《60分钟》无疑是让调查性报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一大功臣。
该节目自1968年9月创办以来,以其简单、干练的叙事方式,自由、活力的编排形式,进入主人公与公众的内心,已然成为客观、自由的品质象征。
在讲述重大社会问题时其情节引人入胜,带领读者以期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法,推动新闻事件的进展。
如近期的《60分钟》的节目中,不仅叙述了失业者的现状,也引领读者一起探讨了事件的起因和解决之路。
正是通过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再现了社会原态,被社会学家称为“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新闻传播]从CBS《60分钟》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从CBS《60分钟》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河南省南阳电视台吴春光摘要随着CCTV《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深度报道节目的成功操作,各种各样的调查性节目的推出甚嚣尘上。
在各栏目纷纷效仿CCTV栏目模式之机,通过重新审视在美国被称为“电视调查性节目开山鼻祖”的CBS的《60分钟》新闻杂志节目,总结其创造35年收视神话的策划策略,以期能为中国电视新闻媒体在深度报道节目制作上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闻节目60分钟深度报道在时下的电视荧屏上,电视新闻已经不再是消息的代名词,而纷纷向新闻深处挖掘,对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做出解释性或调查性报道,即所谓的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来抢占观众的有限注意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电视深度报道节目起源于西方。
正如孙玉胜在《十年》中所讲到的,中央台一套在90年代初期第一次尝试推出的深度报道节目的构想来源于一盘美国的CBS所制作的一期名为《60分钟》的新闻杂志性节目。
在这个节目中,以戏剧性的手段表现新闻事件,挖掘新闻事件深层次的内容这一崭新手段为我们的电视新闻人打开了全新的视野。
杂志性新闻节目——《60分钟》CBS的爱德华·默罗在1958年曾经说过:“电视新闻是一个由本来互不相容的表演、广告和新闻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每一个因素都要求制作人有异乎寻常的较高的职业素养。
一旦你能够把这三个因素完美地统一在一起,你就成功了。
”1CBS的《60分钟》是美国历史最长的收视率最高的10个节目之一:连续22年高居前10名排行榜。
它曾经5次成为美国收视率第一的电视节目。
以下是CBS《60分钟》的节目成功运作值得借鉴的几个方面。
一、从选题到制作——精良的创作班底《60分钟》的选材内容非常广泛,题材热点跨越国界、跨越信仰、跨越意识形态。
每次播出的都有国际上的热点、全美的热点,访问的对象从国家元首到普通老百姓,主题多半为涉及政府和社会政策、司法公正、灾难、社会正义等等。
《新闻调查》PPT课件
另外,在这一阶段,《新闻调查》也进行了多种类型节目的探索,有舆情性调查,比如 《一言难尽择校生》、《安全套进校园》;有历史揭秘调查,代表作是《恢复高考二十 年》、《探寻东方马其诺防线》、《羊泉村记忆》;有纪录式调查,最著名的是两部获 得国际大奖的作品《大官村里选村官》和《第二次生命》,还有心理层面调查,《从市 长到囚犯》、《贪官胡长清》、《少年凶犯独白》、《戒毒者自白》;也有标准的调查 性报道,即当时所谓的内幕调查——《透视运城渗灌工程》,对于探索时期的《新闻调 查》来说,这期节目显得弥足珍贵。
-
19
第一阶段(1996年—2000年)——多元探索时期。当时分管《新闻调查》的 央视新闻评论部副主任袁正明提出 “从现实到理想”的“三步走战略”: 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内幕调查,在以主题性报道为主的同时,也对 多种类型的节目进行了探索。
第二阶段(2000年到2002年)——发展时期,提出“探询实事真相”。
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 重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 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作用。自2003年第三季度起,《新 闻调查》的观众会员量名列榜首。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所有节目的综合排名中, 满意度居第六位。
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
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
13
第一期开拍的节目:《西古县村纪事》
1996年4月,中央电视台对晚间9点段实行竞标,共有近 10几个栏目参加招标,有新闻类的、文艺类的、社教类的, 其中《新闻调查》为全台上下所瞩目被寄予厚望。为了迎 接这次竞标,制片人张步兵确定了两个选题作为样片开拍, 一个是西古县村纪事,一个是宏志班。《宏志班》由夏骏 负责,《西古县村纪事》由张洁负责。在张洁带领摄制组 出发前,制片人张步兵交待了三句话:《焦点访谈》的题 材、《东方之子》式的采访、《生活空间》的拍摄方式。
新闻调查
新闻背后的新闻。
《羊泉村记忆》
《新闻调查》名片
1《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
1996年5月17日节目开播,是中国电视新闻“走向调查”的标志,
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 。 2《新闻调查》到底要做成什么样? “我们要做中国的《60分钟》”即用调查的方式来做这 种深度新闻节目 3 运作机制
第 一 期 节 目 《 宏 志 班 》 出 镜 记 者
派 出 所 里 的 坠 的历史,
新闻背后的新闻。
1调查内容:社会热点话题。“调查新闻以外的新闻”
2调查形式:故事化的深度调查。“探询实事真相”,做真正的“调查性 报道”。
3节目定位:含着金汤勺出生的栏目。
4运作机制:专业分工,通力合作。
5优秀的团队:优秀的制片人,编导,知名记者。
历任制片人
首任制片人:王坚平、 张步兵
二任制片人:王坚平、 夏骏 三任制片人:赛纳、张 洁
柴静:2003年从非典系列报道开始了 《新闻调查》的主持人、记者生涯。 1976年出生于山西,1995年毕业于湖南 长沙铁道学院,同年主持湖南文艺广播电台 《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辞职到北京广播 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2001年担任央视 《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主持人; 2003年4 月,成为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零距 离"报道"非典"。 《北京:"非典"阻击战》《征服感染》 《非典时期王府井》《“非典”突袭人民医 院》《专访何大一》《阿文的噩梦》《双城 的创伤》《村官的价格》《事故的背后》 《艾滋孤儿的家》《张润栓的年关》《被起 诉的杂志社》《长大未成人》《陈丹青出走》 《精神病人暴力事件调查》《救助站的困惑》 《命运的琴弦》《女子监狱调查》《深圳外 贸骗局揭秘》
60分钟与新闻调查
60分钟与新闻调查在过去的一小时里,我进行了一项与新闻调查相关的任务。
我开始搜索关于最新事件的报道,阅读不同媒体的观点,并对社交媒体上关于这些事件的讨论进行了跟踪。
以下是我的一小时新闻调查的总结:我首先关注了国内的一起重大事件,即政治家A因贪污指控被捕。
我读了几家大型媒体的报道,并发现不同媒体对此事件的态度存在差异。
一些媒体采取了较为中立的立场,只传达了事实,而其他媒体则强调了政治家A以及其政党的负面形象。
此外,我还发现社交媒体上探讨这一事件的帖子非常活跃,人们提出了对政治家A及其政治团体的质疑,并对有关贪污行为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在接下来的调查中,我注意到了一起国际性的重要新闻,即一架客机在某国降落时发生事故。
这一事件的报道向我展示了不同的观点和分析。
一些媒体关注事故的原因和责任,其他媒体则将重点放在幸存乘客的抢救和支持方面。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人对该事件表达了关切和悲痛之情,一些人还对该航空公司的安全记录提出了质疑。
最后,我对一则关于科技领域的新闻进行了调查。
该新闻报道了一项最新的科技创新,有望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某个方面。
在与科技媒体的调查中,我发现他们对这个创新持积极态度,并提供了详细的技术细节和实际应用场景。
尽管如此,我仍然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一些负面评论,提出了对隐私和安全的担忧。
我的新闻调查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我从中获得了对不同事件的全面了解。
这个过程使我认识到新闻的报道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媒体和个体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此外,社交媒体在今天的新闻调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人们可以通过其表达自己的看法,引发公众对事件的讨论。
整体而言,这个小时的调查使我对最新动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让我意识到了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和信息的权衡。
在过去的一小时中,我进行了一项与新闻调查相关的任务。
我开始搜索关于最新事件的报道,阅读不同媒体的观点,并对社交媒体上关于这些事件的讨论进行了跟踪。
以下是我的一小时新闻调查的总结。
第七章 调查新闻
走向娱乐 走向财经 走向调查
“走向调查”的标志则是以1996年5月17日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创办为标志的。
从《东方时空》到《新闻调查》的新闻改革三步
第一步:1993年5月,《东方时空》问世。 第二步:1994年4月1日 ,《焦点访谈》推 出。 第三步: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创 办。
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年—2000年):多元探索 时期。 第二阶段(2000年到2002年):发展时期, 提出“探询实事真相”。 第三个阶段(2003年至今):成熟时期, 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解决了栏 目的核心竞争力问题。
理念
调查性报道必备三个条件
第一,调查的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第二,这种行为被掩盖; 第三,调查是记者独立展开的。
深入的独家发现
强调独家发现对揭示事实真相具有推动的作用, 能够深化节目的主题。 比如在《运城渗灌工程》节目里,记者王利芬从 蓄水池的地上拔出塞着木头的水管,揭开渗灌过 程的造假真相;《死亡名单》中记者曲长缨在太 平间核实死亡人名单、发现被隐瞒的死难矿工; 《“非典”突袭人民医院》中柴静在北大人民医院 发现把SARS患者写成普通的患者的名单,甚至划 出一条线就是隔离区,这些都属于新的独家发现。
调查性报道的特点
独立的媒体调查 个性化的调查记者 深入的独家发现 完整的调查过程
独立的媒体调查
媒体自身进行的调查,并非报道他人的调 查行为和调查结果。借助司法或者是纪委 的力量所做的大案要案属于调查节目,不 是调查性报道,因为它不是独立调查。
个性化的调查记者
质疑的精神 要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工 作作风。 平衡的意识 应该让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利益集团有同等 的发言机会。 高超的现场调查能力 记者在现场以独家的发现向观众证实或证伪。 独特的采访风格
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比较——以《60分钟》和《新闻调查》为例
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比较——以《60分钟》和《新闻调查》
为例
谭天
【期刊名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8)004
【摘要】在当今中外电视新闻的大家族中,调查性报道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同时又是最有难度的.对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两个典型栏目CBS《60分钟》和CCTV《新闻调查》,运用平行比较和影响比较两种研究方法,通过节目形态、节目运作、新闻理念、话语空间等各个方面的比较,找出差距,吸取精华;发现问题,揭示本质,进而构建符合国情的电视调查新闻理论,为我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现实发展寻求理论依据.
【总页数】6页(P1-6)
【作者】谭天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
【相关文献】
1.浅谈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选题策划与制作规范——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为例 [J], 凌宁宁
2.从《新闻调查》和《60分钟》比较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之异同 [J], 李媛
3.浅谈大数据时代下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发展r——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为例[J], 张晋
4.浅谈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的价值与困境r——以南昌广播电视台《特攻组》为例[J], 雷敖;刘文浩
5.浅论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以CBS《60分钟》和央视《新闻调查》为例 [J], 张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记者新闻采访与提问ppt课件
新闻 “新”2、新闻还要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鲜事
1、天上正在下雨,并且还伴随着5级的风。 2、路上的车跑得飞 3、昨天我们班得了8面流动红旗。 4、我们学校正在铺塑胶跑道。 5、去年的这个月我家买了小汽车。
6
新闻
“新”
3、新近发生的事实并不 一定是新闻,必须经过报 道出来的才能称之为新闻, 即“报道”,指选用恰当 的新闻体裁通过大众传播 媒体进行传播。
想?
52
看一看: 国外11岁小记者采访报道
53
拟定采访问题
• 1、个人情况及背景(基本信息)
• 2、个人经历(学习经历、从艺经 历)
• 3、成就及获奖情况
• 4、个人理念(艺术或教育理念)
• 5、未来计划 54
【基本要求】
1.礼貌大方
2.提问简要
3.谦恭倾听
4.机智果断
5.如实记录
6.反复求证
参与者可以随便向观众 提问4个问题,(观众 的回答问题不可以出现 老师给出的词语中的 字)。参与者根据观众 的回答猜出这个词语。
18
葡萄
19
马
20
飞机
21
奥特曼
22
话筒
23
机器猫
24
蜗牛
25
枪
26
孙悟空
27
照相机
28
自行车
29
草莓
30
猫咪
31
熊 猫
32
铅笔盒
33
牛 奶
34
鲜花
35
云
彩
36
生 日 蛋 糕
37
兔 子
38
狗
39
地球
40
萝卜
41
中外名记者研究
中外名记者研究从华莱士的调查性报道看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度化。
迈克·华莱士,1918年出生于美国,自幼聪颖,后以优异成绩考入麦兹根大学,开始与新闻结下不解之缘,1951年,华莱士迁居纽约,辗转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纽约第五频道之间,创办并主持了“迈克·华莱士追击”、“60分钟时事杂志”等震撼美国的新闻栏目,并以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和实践追踪式报道以及揭露社会问题的深刻性在世界传媒领域备受尊重。
华莱士是一个怪人,被誉为“新闻怪杰”,他的不少朋友都这样评价他,说他“无惧、无耻,但极棒。
”作为新闻奇人,他喜欢穷追猛打式的新闻采访方式,对新闻的执著到了“顽固”的境地。
与其说是对新闻的顽固,还不如说是他对客观真相的追寻,正式他那样的专研和孜孜不倦的探索,才创造性地创办了一些具有深度的新闻栏目,真正的将电视新闻报道深度化。
而一般的电视新闻报道由于受到新闻传播时间、新闻内容本身、新闻的适宜性以及目前的一些新闻体制的限制,无法将新闻报道向纵深推进,几乎都是停留在传播消息的功能上。
但我个人认为,新闻传播的最终功能不是单纯的传递消息,而是在信息点传送过程中,还原信息的真实面目,给受众真相,不应该让受众去猜测信息的真伪。
传送信息目的是为了在受众群体中引起共鸣,如果不将新闻深化,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
在受众群体中,我们很多人是需要引导的,只有少数人才能有新闻记者那样的眼光,或许仅有少数人才能够感受新闻的本质。
因此电视新闻报道深度化是新闻传播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崛起,传播信息渠道的多样化、适时化、通畅化,越来越多的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不在局限于电视媒体了。
在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节奏中,能够静下心、慢慢地等待新闻节目的情况已经过去了。
现在的观众在选择电视媒体的时候,通常会考虑几个因素:一是,该新闻节目时候具有特点,换个角度说,这个电视新闻节目是否有深度,能不能让观众在心里接受;第二,新闻节目时候有新鲜感;第三,该节目在播出的时间上是否合适等。
电视新闻调查与访谈课件
目的与意义
目的
旨在提供真实、客观、深入的新闻报 道,满足观众的知情权,引导社会舆 论,促进社会进步。
意义
能够揭示事件真相,传递正能量,提 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思考能力,促进 社会公平正义。
பைடு நூலகம்
历史与发展
历史
电视新闻调查与访谈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随着电视媒体的普及,人们开始利用电视媒体进行新闻报 道和信息传播。在中国,这种节目形式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电视新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见。
观察技巧
注意观察受访者的非言语行为 ,如表情、肢体动作等,以获
取更多信息。
记录技巧
准确、详细地记录受访者的回 答,避免遗漏重要信息。
调查伦理与法规
保护隐私
在调查过程中尊重受访者的隐 私,不泄露个人信息。
公正客观
保持中立态度,不偏袒任何一 方,确保调查结果的公正客观 。
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 他人合法权益。
制定访谈提纲
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和目的,制定详细 的访谈提纲,包括开场白、问题列表 、结束语等。
访谈技巧
提问技巧
倾听技巧
根据目的和提纲,使用开放式和封闭式问 题结合的方式提问,引导受访者深入阐述 观点。
在访谈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倾听受访者的 回答,不打断对方,不提前给出评价。
观察技巧
引导技巧
注意观察受访者的非言语行为,如表情、 肢体动作等,以获取更多信息。
发展
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电视新闻调查与访谈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如今,这种节目形 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访谈和调查报道,还出现了多种形式,如网络直播、社交媒体互动等,使得观 众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参与讨论。
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
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作业要求: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新闻调查》作为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这里,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对深度报道进行分析:1,选题上:内容深刻,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这期节目的选题是移民——宁夏西海固地区百万大移民,在我国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在1972年联合国考察该地区后,定论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但是在这里至今还生存着百万居民。
“在宏观经济逐年增长的今天,西部山区的乡村里,还有人年复一年,过着这样的艰难生活。
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这些情况还较普遍的存在于中国的西部山区。
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宏观经济的增长,但我们也应看到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我们应更加关心这部分被遗忘的人们。
宁夏,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前进,但是对于这部分生存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的人们,40年来,百万移民,已经、正在、将要搬迁到适合居住的地方。
这个选题,反应了西部山区的贫困生活,也反应了政府在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而当地的移民由开始的扶贫移民,到后来改为生态移民,也为这种移民模式提供了经验与范例,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2,叙述上:传播信息丰富,具有强力的故事性与冲突性这类报道在叙述上,运用调查、评论、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冲突及其相关的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立体化报道新闻事实。
电视可以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度挖掘,进行多侧面、多色彩、多层次、交错、立体式的集中报道。
这期节目通过在一个即将要搬迁的村子里,原本46户人家,最后工作人员只找到了两家。
其中一家的故事来叙述的。
他们即将搬迁到的地方红寺堡——宁夏最大的移民安置区。
中美调查性新闻报道
从《60分钟》和《新闻调查》看中美调查性新闻报道纵观世界电视深度报道新闻栏目,美国的《60分钟时事杂志》(以下简称《60分钟》)以其四十余年来在美国电视新闻史上的卓越地位、深度优秀精良的新闻作品以及在美国观众中的强烈反响而举世闻名。
在中国《新闻调查》十余年前扛起调查性电视新闻的大旗,开启了新的调查电视新闻时代,节目开办之初致力于打造“中国的《60分钟》”,因此,通观两者栏目,具有一定的对比研究价值。
节目形态比较:《60分钟时事杂志》是美国CBS广播公司于1968年9月创办的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四十余年来作为美国电视新闻史上的常春藤。
《60分钟》是一档杂志型电视新闻栏目,属于调查性新闻电视深度报道。
每周一期,在黄金时段播出。
每期的《60分钟》基本由3个独立的新闻深度报道和1个新闻评论版块组成,深度报道各13分钟左右,评论版块4分钟左右,加上片头导视、片花和广告,总共60分钟整。
:第一则报道是当晚的重头戏,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时效性,往往由经验丰富的人担任记者和制片人,它所占的时间也最长,约为20分钟左右;第二则报道略短,但仍然较为严肃;第三则报道可视作当晚节目的闪亮点,它富有浓郁的人情味,风格也颇为轻松。
主要内容有事件调查、人物访谈、特别节目、人物概评。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最具深度的调查类栏目,当90年代中国电视时代蓬勃兴起,舆论环境日益宽松,国家级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在改制中,人们对深度报道的信息需求就随着电视的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于是,《新闻调查》顺应时代需求诞生。
时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任孙玉胜和副主任袁正明明确提出:“我们要做中国的《60分钟》”。
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正式开播,首播节目《宏志班》。
由于《宏志班》强烈的形式感,从形式到内容上呈现出的独特形貌,所以这个节目一面世就奠定了《新闻调查》的基准节目样态: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
这种节目形态一直沿用至今。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PPT
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提供决策参考
新闻调查节目通过反映社会问题和事件的实际情况,为政府决 策提供参考依据。
促进政策制定和完善
新闻调查节目通过关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推动政策的合 理制定和及时调整。
监督政府行为
新闻调查节目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促使政府更加负责地处理社 会事务和公共问题。
对民众观念的影响
塑造价值观
新闻调查节目通过传播正能量和社会正义,帮助民众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提高公民意识
新闻调查节目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高公民的自我 意识和参与度。
增进社会包容
新闻调查节目通过关注多元文化和多样性,增进社会包容和相互 理解,促进社会和谐。
06
新闻调查节目的未来发展趋势
深入挖掘新闻事实
目制作效率和传播效果,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THANKS
节目通常由主持人或记者进行采访和报道,通过深入调查和 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向观众 传递事实和观点。
节目定位
新闻调查节目的定位通常是针对社会热点事件、公共问题 、政治事件等领域的深度调查和报道。
节目通常关注的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公众关注度的事 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调查和报道,为观众提供更全面、 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调查技巧
信息收集
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如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走 访等,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 整理、分析和解读,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调查报告撰写
将调查结果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呈现出来,做到客观、公正、 准确,同时注重结构的严谨和逻辑的清晰。
03
九十年代以来电视新闻大事记(PPT 42张)
大众普遍认为《实话实说》开始走下坡路的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02年9月崔永元的离开, 和晶的接任。事实上,后来关于《实话实说》 的争议大多是围绕和晶与“崔氏风格”的 “差距”展开的。不过,和晶在稳住阵脚之 后,通过一定时间的潜移默化,将自己独有 的女性特质与“和氏智慧”贯注于《实话实 说》中,也逐渐开始被观众所认可。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观众“在崔永元离开之 后就不怎么关注这个节目了”。
《东方时空》作为电视新闻杂志在中国拓展 了电视新闻的意义,使电视新闻不仅仅局限 于《新闻联播》和整点新闻之类的各种消息 类新闻,更有了无论在容量和内涵上都更为 深广的人物访谈和深度报道,新闻人物和新 闻事件由此日益故事化、贴近生活、贴近观 众。开启中国电视新闻的栏目化运作时代。 栏目化运作是媒体对传播内容的进一步细化。 栏目化运作使受众在对信息的接受上更富选 择性。 栏目能大大提升媒体的品牌效应,栏目已经 成为媒体品牌的一种象征和标志,颇受观众 亲睐。
《实话实说》从1996年春季被隆重推出后,已经走 过了13个年头。在经历了最近几年的挣扎后,倒在 了深秋这个收获的季节。从感情上说,《实话实说 》的倒掉令人伤感和痛心;但从发展上看,《实话 实说》走到如今的地步,是定位迷失和无法适应观 众需求变化的必然。 《实话实说》的优势在于其敢说话、说实话,其采 用谈话和交流的轻松互动风格,让观众可以从不同 角度感受到对某一话题的看法和思考。新颖的主持 方式和讨论内容的深刻,使其成了央视的一个王牌 节目。 事实上,《实话实说》的最终倒掉,与其偏离“实 说话”和“说实话”精神有着直接的联系。
(2)、暗访——证据“说话” 3、叙评结合的“说话”特点 (1)、叙事的模式(反馈语 、故事化) (2)、评的特点(明评、暗评) (三)、对《焦点访谈》当前困境的思考 掣肘可能来自哪些方面? 1、来自媒体本身 2、来自受众 3、来自收视率
60分钟
2.新闻理念不同
• 《新闻调查》与《60 分钟》最根本的差 别还是在新闻理念上。所谓新闻理念, 是指对新闻的基本认识和于调查性报道比较典型的 定义,归纳起来有三条:一、揭丑质疑 性的,一些人或集团企图掩盖真相,调 查记者就要将其内幕揭露出来;二、它 是由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主动挖掘而 独立进行的调查,具有原创性和相对独 立性;三、它所调查的一定是势力集团 对公众利益构成了损害的事件,题材是 重要的和公众所关心的。
1调查内容:社会热点话题。“调查新闻以外的新闻”
2调查形式:故事化的深度调查。“探询实事真相”,做真正的“调查性 报道”。
3节目定位:含着金汤勺出生的栏目。
4运作机制:专业分工,通力合作。
5优秀的团队:优秀的制片人,编导,知名记者。
区别
1. 社会性质不同
西方是资本主义制度 东方是社会主义制度
• 在西方“揭丑式”调查性报道的基 础上,中国的调查性新闻融入了新 的风格元素,通过一些本土化手段, 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的 调查”。
谢谢!
《新闻调查》
1. 在选题上分为四类:主题性调查、舆情性调查、 事件性调查和内幕性调查。
2. 参照西方新闻界对调查性报道的界定可以看 出只有内幕性调查与其定义吻合。而《新闻 调查》中其他三种选题却比较多,这不禁引 起我们节目调查性报道的质疑。
3.有人提出了“正面性调查性报道” 的概念,认为“西方的调查性报道 定义过于严格,限制了调查性报道 在题材上的广泛性”,中国的调查 性报道本身“在题材上有更大的包 容力和内涵”。
《60分钟》的“硬”风格
1、定位硬新闻 唐-休伊特这样描述这档节目:“我们所 擅长的,是向黑暗的角落里投下光亮。 如果有人躲在黑暗的角落里从事不应该 的黑暗,我们所做的只是把灯光打开”。
从《60分钟》和《新闻调查》看调查性纪录片的叙述模式
从《60分钟》和《新闻调查》看调查性纪录片的叙述模式
从《60分钟》和《新闻调查》看调查性纪录片的叙述模式祝治国【期刊名称】《理论界》
【年(卷),期】2006(000)009
【摘要】本文试图从叙述学角度对调查性纪录片进行解剖,通过对<60分钟>和<新闻调查>的分析,对调查性纪录片的叙述模式进行分类归纳,寻求调查性纪录片提高讲故事的水平及扩大吸引张力的途径.
【总页数】3页(115-117)
【关键词】调查性纪录片;叙述模式
【作者】祝治国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黄石,43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侦查”与“讲述”--以《新闻调查》和《60分钟》看主持人在当代调查性报道中的角色定位差异 [J], 王瑞
2.浅论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以CBS《60分钟》和央视《新闻调查》为例[J], 张娜
3.《焦裕禄的儿女们》42分钟纪录片文字稿改了8个版本 [J],
4.一部五分钟的纪录片 [J], 刘春茂; 舒晓丹
5.《活着一分钟快乐六十秒》:一种生命的出口——纪录片编导张战庆访谈[J], 刘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
迈克·华莱士(1918年5月9日-2012年4月 7日 )美国CBS访谈节目《60分钟》主持 人,曾采访过多位政治人物,于2006年退 休,是美国电视界的“教父”级人物。 2012年4月7日,迈克·华莱士在美国一间疗 养院去世,享年93岁。。
他真正出色的记者时光始于50岁,也就是 他主持《60分钟》之后。在华莱士38年的 主持人生涯中,他的“非突袭式采访”成 了行业的标准。
在美国, 华莱士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个名字代表了
“硬新闻”、调查新闻,代表了不回避、不退让和咄咄逼人的
提问。
Page 5
《60分钟》采用“正面冲撞”的采访风格,呈现 “硬”的风格,这是由放弃白宫新闻秘书一职,宁愿 “当一辈子记者”的麦克·华莱士领衔创造的采访方 式。
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 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 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 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 用。
张洁,198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 中文系,1985年在云南投身电视业。 1993年加盟央视《东方时空》, 1996 年供职于《新闻调查》,编 导的主要节目有《西古县村纪事》 《公交是否优先》《公开选拔副局》 《嘉化改制录》《香港百年大事记》 《眼球丢失的背后》《硝烟中的霸 权》《战火中的中国记者》《鱼死 之谜》《羊泉村记忆》《厦门远华 特大走私案》(上下集)。
(美国三大电视网:ABC美国广播公司; NBC全国广播公 司; CBS哥伦比亚公司.)
Page 2
开播时间:1968年9月24日 创始制片人:从美联社转投CBS的唐·休伊特。
Page 3
1968年,已经身为王牌电视节目制片人的丹·休伊 特向CBS管理层递交了一份报告,设想创办一个 黄金时段片长一小时的新闻节目。用当年丹·休伊 特的话来说,就是要让观众既看到玛丽莲·梦露的 衣橱,又可以让观众一窥“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 的实验室,要让节目在保持一定严肃性的同时,让 新闻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CBS管理层采纳了 丹·休伊特的设想,并从他提交的报告中摘取了 “60分钟”这个字眼作为节目的名称。美国电视 新闻王牌栏目《60分钟》由此诞生。
节目类型:新闻调查类 播出频道: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CCTV-新闻) 播出时间:周六21:30-22:15 记者:柴静、古兵、孙宝印、杨春等 制片人:张洁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 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 有着广泛的影响。从1996年5月17日节目开播开 始,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 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 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
丹·拉瑟(Daniel Irvin "Dan"Rather, Jr.)(1931年10月 31日-),美国记者、新闻主播。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广播 公司的CBS晚间新闻的当家主播,此外也是新闻杂志节目 六十分钟的主持人。曾任美联社记者,驻达拉斯、伦敦、 西贡特派员。
由于报道布什总统逃 避兵役的错误新闻,于 2005年3月9日告别主 播台,自1981年3月9 日登上晚间新闻当家主 播算起,担任此一职位 长达24年整。
LOGO
新闻调查 60分钟
Page 1
《60分钟》
播出平台:哥伦比亚公司(CBS) 播出时间:自1975年至今,固定于每周日19:00-
20:00黄金时间播出。(在此之前,这个时段一 般是美国国家橄榄球大联盟(NFL)的比赛,这是 最受美国人欢迎的体育比赛之一。由于延续效应, 便在节目时段上保证了收视群体的规模。)
安迪•鲁尼(Andy Rooney )著名专栏作 家安迪•鲁尼的加盟, 《60分钟》开辟了专门 的新闻评论版块.
Bob Simon
Lara Logan
Scott Pelley
Steve Kroft
栏目简介:以节目时长命名的《60分钟》是美国CBS的王 牌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自1968年开播至今,已经40多年 长盛不衰,成为美国电视荧屏上历史最悠久的节目之一。 该节目连续23年排名尼尔森美国联播网黄金时段收视率的 前10位,并有5次排名第一,一直高居美国黄金时段转播率 的榜首。1999年,甚至创下了同时在1423家电视台黄金时 段转播的记录。《60分钟》也是获得美国电视节目“艾美 奖”次数最多的节目之一。在娱乐节目大行其道的美国电 视业中,《60分钟》高举严肃新闻的旗帜,将记者的职业 使命和社会责任彰显无遗。它的成功不仅影响着新闻本身, 成为新闻业的旗帜,更成为客观、公正、自由的新闻品质 的象征和时代精神的标榜。
《新闻60分钟》最重要的两个符号:钟表、杂志。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是指以杂志的编排手 法,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新闻编排在一起 的专栏新闻节目。
《60分钟》是CBS首个盈利的新闻节目,早在1993 年之前,该节目就已为CBS赚取了大约13亿美元的 收入。
《60分钟》也堪称电视新闻界的榜样,它首次结 束了新闻赔钱的历史,做到了节目品质与市场的 双赢。
Page 6
莫利•塞弗(Morley Safer)著名主持人。1931年出生 于多伦多,1970年12月成为“60分钟”节目的主编之一。 他开创了客观报道模式,并以电视片《火烧锦尼村》鸣 响了约翰逊政府的丧钟,他的新闻报道和采访先后获得 过包括9项艾美奖,3项海外传媒俱乐部奖.
埃德•布拉德利(Ed Bradley)美国哥伦比 亚广播公司(CBS) 《60分钟》的资深记者、 多年来勇夺19项艾美奖。 埃德•布拉德利因白血 病并发症病逝,终年65 岁。他的同事迈克•华 莱士称赞他是这一时代 最出色的记者,是“记 者中的记者”。
《60分钟》节目内容定位在“硬新闻”上,力图避 免套话空话,而是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线索,所 提问题直逼真相和社会关系本身。所有的新闻内容都 经过严格的选题策划,有人将其总结为“准备精心、 提问尖锐、注重深度、穷追猛打”四个特征。同时, 还坚持独立、客观和公正的栏目品格,正是这些“硬” 的风格让观众为这些大牌记者以及这个电视节目所具 有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而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