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复习资料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版《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复习资料归纳
一、必背常考填空题。
1.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2.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第一学段的评价应当以(描述性)评价为主,第二学段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3.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第一学段的评价应当以(描述性)评价为主,第二学段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4.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主要方法有:(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5.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再创造)。
6.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7.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应体现(科学性)、(整体性)、(过程性)、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
8.(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
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
9.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10.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1.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2.数学课程总目标包含(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
13.小学4至6年级要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1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15.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16.数学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与工具)等。
17.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8.小学数学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9.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20.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1.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
22.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3.(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24.小学数学教材一方面要符合数学的(学科特征),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5.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26.小学第一学段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评价,要求学生每分钟计算(1至2)题。
27.情感态度的评价应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采用适当的
方法进行。主要方式有(课堂观察)、(活动记录)、(课后访谈)等。
28.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29.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来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
30.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31.(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