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感觉分析功能 医学生理学思维导图
生理学思维导图整理
生理学思维导图整理●绪论●生理学研究:●范围:人体生命活动现象●水平:●细胞分子(离子通道、兴奋)●器官系统(内外呼吸、血液循环)●整体环境(机体与环境的关系)●ps:一个水平的结论不可以跨水平应用;例如信号传导是分子层面,稳态调节是系统层面●功能:基本生理活动,感觉器官生理活动,神经系统生理活动,内分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metabolism●最基本的生命特征●物质和能量交换●兴奋性excitability●主动做出相应反应适应变化●刺激、反应(兴奋、抑制)●兴奋条件:可兴奋细胞或组织,适宜刺激强度(阈刺激阈强度)●适应性adaptation●生殖reproduction●衰老senescence●机体内环境和稳态●内环境:●体液body fluid:(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 ICF2/3+细胞外液ECF1/3-内环境)●组成:血液、淋巴、组织液、脑脊液●意义:细胞直接的生存环境●稳态:homeostasis●定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拓展:机体内所有保持相对稳定的生理过程●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为了维持稳态)●神经调节(neural regulation)神经系统参与●特点:快短准(反应快作用时间短调节准确)●基本方式:反射reflex●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发生的规律性反应●非条件反射:与生俱来(有些可以消失)●条件反射:需要训练,大脑皮层参与●结构基础:反射弧(reflex arc)完整的反射弧(感受器、出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是反射的基础●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特点:慢久广●定义: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途径实现对靶细胞功能的调节●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生长因子、组胺●分泌方式:●远距分泌telecrine(经体液运输)促甲状腺激素—血液—甲状腺●旁分泌paracrine(组织液扩散)局部调节:胰岛A分泌-影响胰岛B●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轴突末端-血-cell)血管升压素VP的肾效应●神经-体液调节neurohumoral(中枢系统-内分泌细胞-激素—)交感-肾上腺Ad、E,去甲肾上腺素NA、NE●其他:自分泌、腔分泌、胞内分泌●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定义: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不依赖神经和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强度弱范围小灵敏度低●eg:心肌的异常自身调节、球管平衡renal blood flow●机体内的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feedback control system:●功能:使生理功能稳定迅速完成●分类:●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定义:在比较稳定器(调定点)的参与下使受控部分活动与原先方向相反●意义:消除误差(也即调控出现在误差出现之后),维持稳态●特点:出现波动性(调定点附近)和滞后性●例子:降压反射,激素水平正常,体温等维持●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定义: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方向与原先相同●意义:使系统处于再生状态,使生理功能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特点:反应快,不可逆,打破平衡(但不一定破坏稳态产生危害)●例子:膜去极化与Na离子通透性;分娩;血液凝固;排便;排尿●前馈控制系统feed- forward control system:●功能:机体活动更精准更有预见性●定义:干扰信号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反应之前,监视装置发出的前馈信息先作用于控制部分,使其对受控部分更早一步做出控制,及时纠正●简单理解:条件反射,就是一种提前的反馈●特点:更好适应变化、准确、有预见性,调控快,受控波动小,但可能失误●eg:望梅止渴(提前分泌出唾液准备消化食物,没有吃到梅子口水错误分泌-失误)●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细胞膜:●基本构型:流动镶嵌模型●化学组成:●脂:磷脂、胆固醇、糖脂●糖(一般在外侧)●蛋白质:表面~整合~●转运功能:(分子的过河方式)●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游泳过河)●物质:(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固醇、气体分子、不带电荷极性小分子、乙醇、水●能量:不耗能●浓度差:由高到低●饱和:无饱和现象●蛋白参与:无蛋白参与●异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桥/船过河)●物质:(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葡萄糖、氨基酸等、带电离子●能量:不耗能●浓度差:由高到低●蛋白参与:●经通道的异化扩散~via channel:【桥】●相对选择性:选择性/专一性不高●门控特征:●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ion channel:●去极化激活●钠离子通道:m门激活门、h门失活门,三种状态●钾离子通道:n门,两种状态●非门控钾离子通道:无门;K离子外流,一个状态●配体/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igand-gate channel:●化学物质调控,产生局部电流的累加●N2型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通道●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 channel:●牵力张力的变化引起离子通道的开关●听毛细胞去极化型感受器电位●易受化学物质影响:●电压门控:河豚毒素TTX(电压Na门控通道)四乙铵TEA(K门控通道)●化学门控:a-银环蛇毒,美洲筒箭毒碱:阻断N2受体●临床应用:钠离子通道阻断可用于麻醉,心律失常治疗,Ca阻断降压药●经载体的异化扩散~ via carrier:【船】●结构特异性:专一性更强●饱和现象:有饱和现象,位点数量有限●竞争抑制性:结构类似物经同一载体转运时发生●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物质:小分子,非脂溶、带电粒子●浓度差:逆浓度●蛋白参与:有●能量:耗能(直接/间接)●原发性主动转运:【泵】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直接利用ATP(依赖性ATP酶)●Na-K泵:3Na出2K进保持Na内少外多,K内多外少●Ca泵●质子泵H-K、H-ATP酶●临床药物:哇巴因抑制Na-K泵●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同向转运:(同一方向继发性)同向转运体Na-葡萄糖、Na-Cl、Na-I●反向转运:(物质向相反方向)Na-Ca交换体●临床药物:地高辛抑制钠泵活动降低钠浓度差,使Na-Ca交换减弱,胞内Ca升高,产生强心作用●膜泡运输:vesicular transport●物质:大分子物质●能量:耗能●出泡作用:exoytosis●调节性出胞:受到刺激后释放化学物质(乙酰胆碱-骨骼肌收缩)●持续性出胞:分泌内容物持续排出(小肠-粘液、口腔-唾液)●入胞作用:endocytosis●吞噬作用:以固态形式入胞●吞饮作用:●液相入胞●经受体介导的入胞(蛋白参与)●信号转导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概念:●生物学概念:生物学信息(兴奋/抑制)在细胞内/间转换和传递产生生物效应●跨膜信号转导:(细胞分子层面)细胞外信号通过受体或离子通道的介导,引发一系列有序反应并传到细胞内,对细胞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称为跨膜细胞转导●信号分子:signal molecule参与内外信号转导的化学物质●信使分子messenger molecule专司信息携带功能的小分子●信号转导通路:(依据物质类型分类)●受体:receptor【门】●配体:ligand【钥匙】●离子通路型受体:●配体:乙酰胆碱(N2)、谷氨酸【兴奋】/甘氨酸、y-氨基丁酸【抑】骨干小乙小丁也离开了●过程:Ach—受体—终板膜变构离子通道开放●门控通道:离子通道部、配体结合部●G蛋白耦联介导:●第一信使(配体):●种类:儿茶酚胺、5-HT、乙酰胆碱M、amino acid、神经递质、激素、光子、嗅、味质【除甘氨酸、心房利尿钠肽】●定义: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并引起细胞内信号转导极联反应的细胞外信号分子●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1-2-3-4】●类型:Gs兴奋、Gi抑制、Gq/Gt转导蛋白兴奋●一个蛋白●两种构象(G蛋白循环)激活态结合GTP,a亚基脱离—水解GTP—GDP失活●三个亚基●四个物质结合位点:GDP、GTP、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效应器●G蛋白效应器:●AC:腺苷酸环化酶●PLC:磷酸脂酶C●PLA2: 磷脂酶●PDE:磷酸二酯酶●离子通道●第二信使:●cAMP:环磷酸腺苷●IP3: 三磷酸肌醇●DAG:二酰甘油●cGMP:环磷酸鸟苷●Ga离子●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KA蛋白激酶A●PKC蛋白激酶C●主要传导通路:●受体-G蛋白- AC-cAMP-PKA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受体- G蛋白(Gq、Gi)- PLC(PIP2在PLC作用下分解为IP3、DG)- PI3-Ca/DG-PKC;DG(可被PLA2降解)●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参与配体:●TKR酪氨酸激酶:肽类激素(胰岛素)及细胞生长因子(肝、表皮、血小板源性、成纤维细胞)【胰因子】●TKAR酪氨酸激酶结合受体:生长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催乳素、瘦素【白参红枣r催瘦】●鸟苷酸环化酶:心房利尿钠肽、脑钠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转化生长因子b●酶联型受体结构特点:●一个a-螺旋跨膜一次●细胞外有配体结合位点●胞内部分有酶活性●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类固醇类激素受体●无配体: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雌激素受体除外)有热激蛋白HSP参与●有配体:与HRE结合-增强/抑制转录●甲状腺激素受体:位于核内不与HSP结合配体激活前与HRE结合但无活性●跨膜转导特点:●不独立-形成信号网●级联作用(放大反应)●一种化学信号有多个转导途径●不同信号也有可能为同一个转导通路●相同途径在细胞内可能可以介导不同反应●生物电现象bioelectricity●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概述:安静状态下膜对K具有较大通透性,Na较小通透性,以及Na-K泵生电活动共同形成●产生原因:(带电离子的不均衡分布)K内>>外(非门控钾漏通道打开)动力浓度差降低电压阻力上升F浓度差=F电场●大小:K离子的平衡电位(测出值偏小)外>内>0(可以根据兴奋时的电位图记忆)【净扩散量为0,取决于该离子在原初细胞膜两边的浓度差】●膜的状态:●极化:polarization,内负外正-70mv【状态】●反极化:reverse~,内正外负+30mv【状态】●去极化:depolarization极化-反极化的过程,膜内电位升高-70- -30- +30【过程】●超极化:hyper polarization电位比静息更低-70– -90【过程】●复极化:re~去极化后恢复极化的过程-70- +30- -70【过程】●超射: >0mv部分●影响静息电位Em的因素:●细胞外K离子浓度:浓度差增大超极化,减小去极化(也是RP不同的主要原因)●K、Na相对通透性●Na泵活动水平:1ATP,2K进3Na出,使静息电位增大【哇巴因抑制钠泵】●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插入图片】●概念:静息基础上,受到适当刺激后膜电位迅速、可逆、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过程:刺激—锋电位(去极相-复极相)—后电位(后正电位/后负电位)●AP特点:●全或无现象all-or- none:只要达到阈电位动作电位幅度达到最大值●不衰减传播unattenuated propagation●脉冲式发放pulse relesase:不可叠加融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ARP(锋电位时期,兴奋暂失)脉冲发放的原因●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BRP(兴奋性降低要阈上刺激)●超常期 supernormal period(兴奋性更高,去极化)●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钠泵超极化,兴奋性低)●产生机制:●概述:膜受到有效刺激后,相继对Na和K通透性升高,形成去极化复极化●本质:(Na内流)带电粒子的跨膜移动●内向电流:正向内负向外,去极化●外相电流:正向外负向内,超极化/复极化●机制:●Na门控通道静息-激活-失活●K通道延迟激活●电压门控通道失活:●时间依赖性(正常)●电压依赖性(稳态失活,高血钾、急性心肌梗死,Em增大,直接引起通道失活)●带电粒子跨膜条件:●电化学驱动力electrochemical divingforce=膜电位Em-平衡电位Ex●ps:【与之相关的即为浓度差和电场力,本质上来理解,当浓度差-驱动力和电场力-由膜内负离子产生的阻力相同时,不再产生离子的净移动量,很多题从推动力、阻力本质下手会更清楚,存在动力阻力才有平衡电位可言】●膜对离子的通透性(G)膜电导●ps:Gx变化存在电压依赖性(即,在去极化时各类离子G都会增大),存在时间依赖性●AP产生具体过程:●去极相产生机制:(Na内流)●细胞刺激—Na通道开放去极化—E达到阈电位激活Na电压门控通道(再生性循环-正反馈)—大量Na内流—去极相●达到峰值时Na净流量为0【Na离子胞外浓度决定动作电位峰值略小于Na平衡电位】●复极相产生机制:(K外流)●Na通道关闭—K外流—膜内正电位排斥Na内流—膜内电位下降—恢复RP—此时胞内Na高K低Na- K泵启动—后电位产生●动作电位触发:threshold●阈强度: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刺激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阈电位:指刚能引起Na通道大量开放产生AP的膜电位临界值(常比RP小10-20mv)●动作电位的传播:●无髓鞘:(电流+—— -)在膜某处产生的AP以不衰减的方式传遍整个cell的过程●有髓鞘:跳跃式传导saltatory conductive【郎飞结处无髓鞘,Na通道多】特点:快速,减少耗能●AP的大小:|Ek|+|ENa||●兴奋性:定义: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特征(结合不应期理解)●电紧张电位+局部电位:●电紧张电位:(把细胞膜看成电学元件)被动电学特性(天生自带一些电)●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主动电学变化)●没有全或无,有刺激等级依赖性(与强度成正比)●呈电紧张扩布●反应可总合(时间/空间叠加)●无不应期●肌细胞收缩:●神经肌接头处信息传递:●组成(特化突触结构)●接头前膜:prejunctional membrance(神经末梢膨大处)内含:Ach囊泡、电压门控Ca通道●接头间隙:~cleft20-30nm,含细胞外液●接头后膜:posjunctional~(终板膜end-plate ~)●终板膜向肌细胞凹入形成褶皱增加其表面积●缺乏电兴奋性,没有电压门控通道分布,不能产生动作电位●有N2型Ach受体,化学门控通道(5个亚基,两个a亚基结合两个Ach分子,Na内流产生终板电位EPP)●外表面有乙酰胆碱酯酶(Ach—胆碱、乙酸)●兴奋传递过程:●本质:(概述)AP—Ach—EPP—AP—机械收缩●过程:●动作电位到接头前膜,去极化,Ca通道打开顺浓度进入细胞●Ach囊泡前移、释放(量子释放)●Ach与N2受体结合使其开放,Na内流,电位改变—微终板电位(MEPP)●产生EPP(局部电位)电紧张性扩布累积达到阈电位●在肌细胞上爆发AP●Ach释放:●Ca内流增加促进Ach释放●接头前膜去极化幅度、时间增加促使Ach释放●有局部电位的特点●兴奋一对一传导:●一个AP,最终引起EPP变化50mv,衰减性传播后仍引发AP产生一个AP●胆碱酯酶快速灭活终止Ach作用●影响:●肉毒梭菌毒素:抑制Ach释放——肌无力●筒箭毒素/a-银环蛇毒:阻断N2受体——骨骼肌松弛●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抑制胆碱酯酶——Ach堆积,全身痉挛呼吸麻痹,解毒●骨骼肌细胞细微结构:●肌原纤维:●明带:【I】细肌丝(只含细肌丝部分)●暗带:【A】粗肌丝+细肌丝,粗肌丝长度=暗带长度●H带:暗带中央有相对透明区域●M线:粗肌丝中央●Z线:明带中央,细肌丝由Z向两侧伸出●肌节sarcmere:●1/2I+A+1/2I以Z线分开●滑行时重叠度增高,H带、I带变短,A带不变。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可修改版ppt]
辅助诊断
维持姿势
牵张反射的机制
肌梭muscle spindle •本质--本体感受器
•结构--附着与梭外肌,并联关系
•梭内肌分类:核链纤维、核袋纤维
•传入纤维分类:Ia--核袋、核链纤维 I I --核链纤维
•肌梭产生的感觉形态
动态性反应 静态性反应
核袋纤维 核链纤维
腱器官tendon organ 肌梭
病因: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受损, 导致纹状体递质系统功能亢进
2.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全 —舞蹈病 chorea,手足徐动症
软瘫 硬瘫
巴宾斯基征 Babinski’s sign --检查皮层脊髓侧束的功能
(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结构
(二)功能
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
(三)与基底神经节有关的疾病
1.运动过少而肌紧张加强 —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
表现:肌紧张增高,随意运动减少, 面部表情呆板,静止性震颤
牵张反射 stretch reflex
牵张反射
腱反射Tendon reflex
性质 位相性牵张反射
肌紧张 muscle tonus
紧张性牵张反射
刺激 快速短暂牵拉肌腱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
传入纤维
I类
I和II类
收缩成分
快肌纤维
慢肌纤维
收缩特点 同步快速收缩 持续交替不易疲劳
反射弧特点
单突触
多突触
生理意义
腱器官
性质
长度感受器
张力感受器
与梭外肌 的排列关系
并联
串联
传入纤维
Ia,II
Ib
对α神经元
活动的影响
兴奋
生理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五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六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 二自主神经系统各级中枢的功能
第七节脑的高级功能
一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 二觉醒与睡眠 三学习与记忆 四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
第五节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 二肺循环 三脑循环
1
第一节肺通气
2
第二节呼吸气 体的交换
3
第三节气体在 血液中的运输
4
第四节呼吸运 动的调节
5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肺通气
一呼吸道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二肺泡的结构和功能 三肺通气动力 四肺通气阻力 五肺容积和肺容量 六肺通气量
第二节呼吸气体的交换
一呼吸气体交换的原理 二气体交换
第二节消化道各段的消化功能
一口腔内的消化 二胃内的消化 三小肠内的消化 四大肠的功能
第三节肝脏的生理功能
一肝脏的功能特点 二肝脏的主要功能 三肝脏的贮备功能及肝脏的再生 四肝脏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第四节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及途径 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二节体温及其调 节
第一节能量代谢
复习思考题
(三)中西医临床医 学专业
(四)中药学类专业
(五)护理学专业 (六)公共课
(七)中医骨伤科学 专业
(八)中医养生学专 业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生理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生理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 内容摘录。
神经系统解剖—小脑思维导图
脑叶片是小脑的结构单位。
小脑皮质神经元分层:分子层、梨状细胞层、颗粒层颗粒层:苔癣纤维mossy fiber是谷氨酸能兴奋性传入纤维,在其终末另有GolgiII型细胞轴突加入,与颗粒细胞树突之间形成复合突触,称为小脑小球,经小脑小球型细胞对苔癣纤维与颗粒细胞起反馈抑制作用。
颗粒细胞轴突伸入分子层呈T型分叉,形成与小脑叶片长轴平行的平行纤维(与梨状细胞树突形成兴奋性突触)梨状细胞层:单层梨状细胞组成。
攀缘纤维fiber是谷氨酸能兴奋性传入纤维,上升到分子层后与梨状细胞树突形成兴奋性突触。
梨状细胞还接受分子层的篮细胞、星形细胞的抑制性信息。
梨状细胞轴突是小脑皮质唯一传出通路,大部分止于小脑核,小部分止于前庭神经核,对这些核团起抑制作用分子层:细胞少,主要由梨状细胞树突、颗粒细胞轴突形成的平行纤维以及攀缘纤维组成。
脑皮质有5种神经元:星状细胞和篮细胞位于子层,梨状细胞(purkinje细胞)位于梨状细层,颗粒细胞和GolgiII型细胞位于颗粒层。
除颗粒细胞为谷氨酸能兴奋性神经元外,其余种神经元为GABA抑制性神经元梨状细胞轴突是小脑皮质唯一的传出纤维,对小脑神经元及前庭神经核起抑制作用,其余为中间神经元。
白质中心有4对核,由内向外依次为:顶核astigial nucleus、球状核globose nucleus、栓状核emboliform nucleus、齿状核dentaten ucleus顶核最古老,属于原小脑;脑皮质与中央核之间往返纤维脑叶片间或各叶之间联络纤维参与组成前庭小脑(原小脑)脊髓小脑(旧小脑)大脑小脑(新小脑)型损伤与表现小脑血管性病变、局部肿瘤均可造成小脑一定部位的损伤。
小脑主要调节肌张力、维持身体姿势和协调随意运动(而不是随意运动的发动和执行),故小脑损伤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更没有一般感觉障碍。
一侧小脑半球损伤时,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
原因:①小脑上脚纤维交叉,经对侧丘脑皮质束至对侧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及对侧红核,而皮质脊髓束和红核脊髓束又反向交叉回同侧。
神经系统笔记
神经系统思维导图神经系统小脑大脑组成,神经元及垂直柱脑脊膜及脑脊液神经系统详细内容中枢神经系统,大脑与小脑的灰质位于表层——皮质灰质:神经元胞体集中的结构。
白质:不含神经元胞体,只有神经纤维的结构。
白质内 ,神经元胞体集中而成的一些团块——神经核 (团) 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节/神经丛:神经元胞体集中的结构Structure大脑胼胝体间脑(丘脑与下丘脑)脑干:中脑,小脑,脑桥,延髓脊髓大脑皮质中的神经元数量庞大,种类丰富都就是多极神经元,主要可分为高尔基 I型神经元与高尔基 II 型高尔基Ⅰ型神经元•大型锥体细胞•中型锥体细胞•梭型细胞1、轴突组成投射纤维,发向脑干或脊髓。
2、轴突组成联合传出纤维,发向大脑皮质同侧或对的其她区域,把该区域形成的信息传递出去。
高尔基 II 型神经元大量的颗粒细胞(就是脑皮质中间神经元 ):水平细胞、星形篮状上行轴突等。
主要接受来自神经系统其她部位传入的信息,并加以综合、贮存或传递给高尔基Ⅰ型神经细胞。
锥体细胞占神经细胞 66%,长三角锥状胞体,向皮质表面发出单一的顶树突,向皮质深处发出多根底树突与一根长轴突树突上均有无数的棘,并随树突远离胞体而增多,这些棘就是形成轴—树突触之处。
一根长轴突自轴丘发出,一些形成联络纤维,另一些则形成投射纤维。
颗粒细胞数量最多,散于皮质内。
胞体小,形态不一,多呈三角或多形。
梭形细胞从胞体上下两极发出树突。
而轴突从胞体中下部发出,进入髓质,与锥体细胞一样形成投射纤维或联络纤维。
分子层 :细胞小而少 ,主要就是水平细胞与星形细胞组成、• 外颗粒层 :许多星形细胞与少量小锥体细胞构成、• 外锥体细胞层 :许多中小型锥体细胞与星形组成、• 内颗粒层 :细胞密集 ,多就是星形细胞、• 内锥体细胞层 :由大,中型锥体细胞组成,在中央前回有称 Betz细胞的巨大锥体细胞• 多形细胞层:梭形细胞为主,还有锥体细胞与颗粒细胞分子层• 位于大脑皮质的最表面。
神经系统笔记
神经系统思维导图神经系统小脑大脑组成,神经元及垂直柱脑脊膜及脑脊液神经系统详细内容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小脑的灰质位于表层——皮质灰质:神经元胞体集中的结构。
白质:不含神经元胞体,只有神经纤维的结构。
白质内 ,神经元胞体集中而成的一些团块——神经核 (团)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节/神经丛:神经元胞体集中的结构Structure大脑胼胝体间脑(丘脑和下丘脑)脑干:中脑,小脑,脑桥,延髓脊髓大脑皮质中的神经元数量庞大,种类丰富都是多极神经元,主要可分为高尔基 I型神经元和高尔基 II 型高尔基Ⅰ型神经元•大型锥体细胞•中型锥体细胞•梭型细胞1、轴突组成投射纤维,发向脑干或脊髓。
2、轴突组成联合传出纤维,发向大脑皮质同侧或对的其他区域,把该区域形成的信息传递出去。
高尔基 II 型神经元大量的颗粒细胞(是脑皮质中间神经元):水平细胞、星形篮状上行轴突等。
主要接受来自神经系统其他部位传入的信息,并加以综合、贮存或传递给高尔基Ⅰ型神经细胞。
锥体细胞占神经细胞 66%,长三角锥状胞体,向皮质表面发出单一的顶树突,向皮质深处发出多根底树突和一根长轴突树突上均有无数的棘,并随树突远离胞体而增多,这些棘是形成轴—树突触之处。
一根长轴突自轴丘发出,一些形成联络纤维,另一些则形成投射纤维。
颗粒细胞数量最多,散于皮质内。
胞体小,形态不一,多呈三角或多形。
梭形细胞从胞体上下两极发出树突。
而轴突从胞体中下部发出,进入髓质,与锥体细胞一样形成投射纤维或联络纤维。
分子层 :细胞小而少 ,主要是水平细胞和星形细胞组成 .• 外颗粒层 :许多星形细胞和少量小锥体细胞构成 .• 外锥体细胞层 :许多中小型锥体细胞和星形组成 .• 内颗粒层 :细胞密集 ,多是星形细胞 .• 内锥体细胞层 :由大,中型锥体细胞组成,在中央前回有称 Betz 细胞的巨大锥体细胞• 多形细胞层:梭形细胞为主,还有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分子层• 位于大脑皮质的最表面。
神经元较少,主要是水平细胞和星形,水平胞的树突和轴与皮质表面平行分布;还有许多与皮质表面平行的神经纤维。
神经系统解剖—神经系统总论思维导图
神经系统总论人体各系统中结构和功能最为复杂,并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
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两种细胞成分中枢部(中枢神经系统)周围部(周围神经系统)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遍布全身各处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可分为躯体/内脏神经、感觉/运动神经(传入/传出神经)神经细胞(神经元neuron)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可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其活动不受主观意志支配,又称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其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分为胞体和突起胞体为神经元代谢中心。
细胞核大而圆,胞浆内含有n issl body、neurofibril以及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丰富的线粒体。
内质网丰富,游离多聚核糖体聚集于SER,形成尼氏体胞体内丰富的神经丝和微管,神经丝聚集成束即n eurofibrild endrite有多个,结构与胞体相似,上有dendritics pine,是接收信息的装置轴突粗细均匀,起始处有一特化区轴丘axon hillock,轴突与轴丘处无nissl body。
a xoplasm与胞体内细胞质具有双向的不断的流动性,称轴浆流axoplasmic flow。
轴突内缺乏核糖体不能合成蛋白质,轴浆流将一些大分子运输到轴突末梢或将末梢的物质运至胞体,称轴突运输。
分类神经元突起数目:p seudounipolar—脑神经节、脊神经节中的感觉神经元b ipolar—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内耳的前庭神经节、蜗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m ultipolar—中枢部内的神经元大多为多极神经元神经元功能和传导方向:s ensory neuron—多为假单极和双极m otor neuron—多极a ssociation neuron—多极,数量最多,可分为高尔基I型神经元(接替性/投射性,轴突长,将冲动从中枢传到其他部位)和高尔基II型神经元(局部中间神经元,轴突短,小范围传递信息)神经元合成、分泌化学递质:胆碱能/单胺能/氨基酸能/肽能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元较长的突起被髓鞘myelin sheath和神经膜包裹,称为never fiber被髓鞘和神经膜共同包裹称有髓纤维myelinatedf iber仅被神经膜包裹为无髓纤维nonmyelinated fiber周围神经的髓鞘由Schwann cell环绕轴突形成中枢神经的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相邻两髓鞘阶段间区域为Ranvier node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与髓鞘厚薄和神经纤维直径大小成正比。
《生理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读书笔记模板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和呼吸节律的形成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口腔内消化
第三节胃内消化 第四节小肠内消化
第五节大肠的 功能
第六节吸收
第一节概述
一消化与吸收的概念 二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四消化道内分泌功能
第二节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 二咀嚼与吞咽
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三细胞兴奋的引起及其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第四节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及其收缩的分子机制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三骨骼肌收缩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血液的 组成与特性
第二节血细胞
第三节血液凝 固与纤维蛋白
溶解
第四节血型与 输血
第二节神经元间的信 息传递
第三节反射中枢活动 的一般规律
第四节神经系统的感 觉功能
第六节神经系统对 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神经系统对 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七节脑的高级功 能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功能
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二神经胶质细胞
第二节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一突触的结构与分类 二突触传递的过程 三神经-骨骼肌接头的传递过程 四神经递质和受体
(七)中医骨伤科学 专业
(八)中医养生学专 业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生理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生理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目录分析
神经系统解剖—脊髓思维导图
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末端位置与外形位于椎管内,外包3层被膜,与脊柱弯曲一致上端在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称脊髓圆锥c onus medullaris,约平对T1,新生儿可达T3下缘,软脊膜由此向下续为终丝filum terminale两个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C4到T1脊髓节段l umbosacral enlargementT1到L3节段两个膨大与四肢出现有关,颈膨大比腰骶膨大明显(上肢功能强于下肢)6条纵沟:前正中裂(较明显)/后正中沟(较浅)前外侧沟(1对,有脊神经前跟根丝附着)后外侧沟(1对,有脊神经后跟根丝附着)*颈髓和胸髓上部有1对较浅的后中间沟,是薄束和楔束的表面界线每一对脊神经前后跟附着处即是一个脊髓节段。
31对脊神经对应31个节段—C8/T12/L5/S5/Co1胚胎早期脊髓几乎与椎管同长,脊神经跟基本呈直角与脊髓相连从胚胎4月起,脊柱生长速度比脊髓快,且脊髓上端连于延髓,位置固定,导致脊髓节段的位置高于相应椎骨,出生时脊髓下端平对L3,至成人达L1C1-C4同序椎骨C5-C8、T1-T4同序椎骨上1T5-T8同序椎骨上2T9-T12同序椎骨上3腰髓:第10~12腰椎体尾髓:第1腰椎体脊神经跟在脊髓圆锥下方围绕终丝聚集成束,形成马尾c auda equina第1腰椎以下已无脊髓,临床上进行脊髓蛛网膜下隙穿刺抽取脑脊液或麻醉时,常选择L3、4或L4、5腰椎棘突间进针,以免损伤脊髓内部结构灰质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分别为灰质前/后连合前后角之间为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在T1-L3中间带外侧部伸出侧角lateral horn或侧柱R exed laminae学说l aminae I又称边缘层,腰骶膨大处最清楚,胸髓处不明显内有后角边缘核接受后根传入纤维,发出纤维参与组成脊髓丘脑束l aminae II称胶状质,大量密集的小型神经元,几乎不含有髓纤维加工分析脊髓的感觉特别是痛觉信息接受后根外侧部传入纤维侧枝及从脑干下行的纤维,发出纤维主要参与组成背外侧束l aminae III胞体略大,形态多样,包含许多有髓纤维l aminae IV细胞排列疏松,有小圆形/中三角形/大星形细胞l aminae V后角颈部,接受来自皮肤、肌肉、内脏传入的细纤维内侧部占2/3;外侧部占1/3,位于上下前后纵横交错的纤维束之间,形成网状核l aminae VI后角基底部,颈膨大与腰骶膨大处最明显内侧部占1/3,密集深染的中小型细胞外侧部占2/3,较大的三角形和星形细胞组成接受本体感觉和一些皮肤的初级传入纤维l aminae VII位于中间带,含胸核、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外侧部与中脑、小脑有广泛的上下行纤维联系,参与姿势与运动调节;内侧部与毗邻灰质和节段之间有许多脊髓固有反射联系,与运动和自主功能有关胸核又称背核/Clarke柱,接受后根传入纤维,发出纤维到脊髓小脑后束、脊髓中间神经元中间外侧核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即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S2-S4节段外侧部有骶副交感核,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即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发出纤维组成盆内脏神经l aminae VIII包含脊髓固有中间神经元,接受邻层/对侧VIII层/一些下行纤维束纤维终末;发出纤维直接或通过兴奋γ-运动神经元间接影响α-运动神经元l aminae IX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α-运动神经元支配跨关节的梭外肌,引起关节运动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与肌张力调节有关中间神经元大部分分散,小部分形成核群(前角连合核等),一些小型中间神经元叫Renshaw细胞(接受α-运动神经元的侧支,轴突抑制同一或其他α-运动神经元)颈膨大腰骶膨大处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分内外两群:内群叫前角内侧核,支配躯干肌外群叫前角外侧核,支配上下肢肌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所支配骨骼肌弛缓性瘫痪或软瘫。
神经系统解剖—间脑思维导图
间脑diencephalon 背侧丘脑d orsal thalamus又叫丘脑,间脑中最大的部分,借丘脑间黏合(中间块)连接,前端窄小向前上为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称丘脑枕。
下丘脑沟是背侧丘脑与下丘脑的分界背侧丘脑核团非特异性投射核团:进化上比较古老,为原丘脑,包括正中核、网状核和板内核,主要接受嗅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的传入纤维,传出纤维至下丘脑和纹状体等结构,并与之形成往返纤维联系。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纤维经这些核团中继,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维持机体清醒状态特异性中继核团:进化上较新,随大脑皮质进化而进化,为旧丘脑,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腹前核和腹中间核主要接受小脑齿状核、纹状体和黑质的纤维,发出纤维到大脑皮质运动中枢,调节躯体运动。
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和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丘系的纤维。
(头面部感觉信息投射到腹后内侧核,由其发出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部;传导上肢、躯干和下肢感觉信息的纤维由内向外依次投射到腹后外侧核,其发出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联络性核团:进化上最新,为新丘脑,包括内侧核、外侧核群背层及前核群。
接受广泛的传入纤维,与大脑皮质联络区有往返纤维联系。
功能上与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如情感、学习记忆等有关。
背侧丘脑是皮质下感觉的最后中继站,并可感知粗略的痛觉。
当背侧丘脑受损,可引起感觉功能障碍和痛觉过敏、自发性疼痛等后丘脑m etathalamus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属特异性感觉中继核内侧膝状体是听觉通路,接受下丘经下丘臂来的听觉纤维,中继后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投射到颞叶的听觉中枢外侧膝状体是视觉通路,接受视束传入,中继后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投射到枕叶的视觉中枢。
外侧膝状体细胞排列由腹侧向背侧分为6层,视束中传导的对侧鼻侧半视网膜信息的交叉纤维止于146层,来自同侧颞侧半视网膜的不交叉纤维止于235层上丘脑e pithalamus背侧丘脑与中脑顶盖前区相移行的部分,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和后连合。